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stomary legends in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
作者 林以涵
Lin, Yi Han
貢獻者 楊明璋
Yang, Ming Chang
林以涵
Lin, Yi Han
關鍵詞 跨文化華語文教學
民間故事
民俗
習俗傳說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
Folktales
Folklore
Customary legends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9-Apr-2018 15:48:18 (UTC+8)
摘要   語言與文化脣齒相依,在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層面上,文化的概念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屬於高語境的華語,擁有豐富的文化意涵。華人社會中的民間風俗緊貼日常,是理解生活文化的重要線索。華語學習者能透過習俗傳說的故事性,理解隱含的華人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誤解,達到尊重他人,進而培養跨文化的能力。
  民間故事的教學多置放於中文母語學習者的教育歷程,而在華語文教學的領域,仍以華裔或中高級以上程度學習者為大宗。故本研究以民間文學中的習俗傳說為範圍,中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找出合適的文化教學主題,文本分析法探析教材與跨文化教學點,並援引前人歸納之文化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理論,做出教學設計,另以調查研究法中的研究工具作為輔助,透過行動研究法檢視華語文教學的實踐。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為發展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應用於成人華語課程之教學設計;二為探討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於成人華語課程之實施成效。本文融合ADDIE教學模式之五大步驟,包含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以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包括理解內容、理解方法、理解原因、理解自我,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模式。並以影音、問卷、訪談等資料等研究工具,作為評估實施成果與修正依據。
  本文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於教學設計方面,本研究採用兩項教學模式之融合,為ADDIE教學模式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有助於文化教學更加完整,達到跨文化的範疇,另外,於教材設計中,需針對學習者程度考量詞彙難易度,並注意應符合教學宗旨與課堂設計;第二,於實施成效方面,以習俗傳說為素材之華語教學課程,能夠增進學習者的語言技能,提供文化學習與體驗的機會,達到跨文化的目的。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Cultural concepts are considerably important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articularly for Chinese, a highly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s. Folk customs in Chinese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veryday life and can serve as important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ving culture. Stories involving customs and legends can help learners of Chinese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al implications, avoi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achieve respect for others, and develop interculturel competence.
The teaching of folktales is usually used in the education of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heritage learners or learners at or above the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customary legends in folk literature with intermediate learners as the target group. Content analysis is used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topics for cultural teaching and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points. Established theories of cultural materials compila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were referenced to inform our ow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ddition, I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ed a survey instrument to use as an aid in examin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study has two objectives: first, to develop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teaching of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seco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DDIE model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knowing about, knowing how, knowing why, and knowing oneself) were used as models for course design. In addition, video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nd served as a basis for revi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wo teaching models that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is study, the ADDIE Model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the achievement of an intercultural scope. However, dur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it wa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the vocabulary matched learner levels, and that the vocabulary align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 design. Second, in respec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I concluded that 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s teaching materials can enhance learner language skills, provide cultural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 intercultural goal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著
王娟,2002,《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石贇,2011,《中華民俗全知道》,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師大出版中心;新北:Airiti Press Inc。
朱榮智、卲曼珣、柯華葳、許怡真、張正男、陳美琪、黃春貴、傅武光、楊如雪,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泉,2006a,《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6b,《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亦園,2004,《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道和,2004,《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呂必松,2005,《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淑貞、陳立芬、張孝裕、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新北:正中書局。
宋如瑜,2013,《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惺、關世傑(譯),2012,《跨文化交流的建構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梁)宗懍,1972,《荊楚歲時記》,東京 : 古典研究會出版 : 汲古書院發行。
林玉体,1992,《說故事的技巧》,臺北:時報。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文教學導論》,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醒周、張體義,1977,《臺灣民間習俗與社會風氣之革新》,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
吳瀛濤,1970,《臺灣民俗》,臺北:振文書局。
吳波,2012,《節日中的趣味故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金榮華,2014,《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增訂本》,新北市:口傳文學會。
周思源,2006,《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周慶華,2012,《華語文文化教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周成華,2011,《圖說中華民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周小兵,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居延安(譯),1988,《超越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胡萬川,2010,《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烏丙安,1985,《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烏丙安,2001,《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高丙中,2009,《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陶立璠,1987,《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張紅玲,2007,《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金蘭,2009a,《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2009b,《實用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2016a,《華語文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陳惠邦,1996,《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益源,1997,《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
陳紅星,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程棠,2000,《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舒兆民,2010,《華語文教學講義》,臺北:新學林。
黃雅英,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鐵池、郭開平、史佩信(編),2008,《跨文化交流:世界「漢語熱」背景下中文學科的改革與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晨淳,2005,《媽祖的故事》,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黃倩儀、馬藹屏、吳百祿、莊美玲、張筱雯、隗振琪、林能山(譯),2015,《研究方法》,臺北:禾楓書局。
彭增安,2007,《跨文化的語言傳通:漢語二語習得語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惠西成、石子(編),1988,《中國民俗大觀(上)》,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超值典藏》編委會編著,2012,《中華民俗大全集》,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喬繼堂,2005,《細說中國節》,北京:九州出版社。
喬繼堂,2010,《民間節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喻鴻鈞,1988,《年俗趣譚》,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軍紅,2009,《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利慧,2009,《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智穎,2012,《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琳,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
蓋國梁,2004,《民俗文化趣談-節慶》,香港:萬里機構營業部。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圖書。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相煇,2006,《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劉珣,1997《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6,《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守華,2002a,《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黎瑩,1990,《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漢族》,臺北:臺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樂其麟,2009,《中國年節物語》,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鍾敬文,1998,《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賴明德,2013,《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五南圖書。
蕭富邦,2013,《民俗綜覽》,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明)羅貫中,1987,《三國演義(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嚴凱,2007,《民俗實用大全》,北京:華齡出版社。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帥、李培毓,2016,<第二語言文化教學理念比較分析-以美、歐、中三套標準為基礎>,《華語文教學研究》,13:4,77-101。
王珩,2014,<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省思>,《華語文教學研究》,11:1,127-149.
方麗娜,2010,<對外華語文化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全球教育的視角>,《中原華語文學報》,6,101-123。
白玉琪、招靜琪,2016,<臺灣作為體驗跨文化溝通的學習場域:個案研究三位來自歐美地區華語學習者的敘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13:3,143-174。
朱我芯,2012,<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目標之寓言學習模式探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4,1-31。
李欣欣,2016,<《跨文化交流論》書評>,《華語文教學研究》,13:3,175-180。
汪詩珮,2015,<文本詮釋與文化翻譯:元雜劇《老生兒》及其域外傳播>,《民俗曲藝》,189,9-62。
呂必松,1993a,<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
呂必松,1993b,<再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緯青,2012,<論對外漢語跨文化隱喻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9:2,59-76。
吳佳育,2009,<華語文教材民間故事與民俗單元的設置與教法>,《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45-464。
林珍華,2009,<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述評>,《海外華文教育》,4,66-70。
金華,2016,<中日韓「狗耕田」型故事比較研究>,《文化遺產》,4,121-127。
洪如薇,2011,<初級華語文化課的教學認知、原則及其單元設計-再以中華飲食文化「豆腐」為主題>,《臺灣華語文教學》,11,54-60。
柳玉芬,2008,<談以跨文化交往目的為主的華語教學>,《亞洲太平洋地區華文教學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5-422。
胡瑞雪,2013,<適用於法語為母語者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中原華語文學報》,11,47-71。
徐霄鷹,2001,<改進中級閱讀教材的設想>,《語言教學與研究》,2,21-26。
翁玉珠,2014,<將伊斯蘭節慶融入印尼華語文教材研究-以開齋節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3,1-19。
孫泠贇,2011,<西方人眼中的木蘭形象—解讀迪士尼電影《MuLan Ⅰ》>,《大觀》,10,54-56。
張占一,1984,<談談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
張如梅,2009,<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7-423。
張雅惠,2012,<故事結構教學法在語文學習應用成效之實證研究回顧>,《雲嘉特教期刊》,6,30-39。
張金蘭,2016b,,《2016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42。
陳麗娜,2009,<民間故事與華語文教學-僑校《初中華文》試論>,《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7-432。
陳炫任,2013,<華語文教學之文化課程設計>,《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會後論文集》,635-639。
郭利霞,2012,<文化固定模式與文化教學>,《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8-243。
單艾琪,2009,<臺北歐洲學校小學部華語文教學中之民俗教材與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7-440。
舒兆民,2012,<華語文化性教材編寫實務與教學設計-以華人養生及臺灣旅遊為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41。
彭妮絲,2012,<華人節慶文化活動認知調查與教學>,《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5-167。
彭妮絲,2013,<論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從華語文閱讀理解歷程/測驗探起>,《2013年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3-144。
黃思懿、楊聰榮,2012,<華人特色文化融入華語教材-以臺灣夜市文化為例>,《臺灣華語文教學》,13,47-55。
傅榮,2010,<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法的演變與分類>,《法國研究》,3,90-93。
葉德明,1996,<華語文教材規範>,《華文世界》,79,11-20。
楊國章,1991,<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4,237-239。
葛雲,2013,<從文字訓詁學的角度考辨春節起源與年獸傳說>,《閩江學院學報》,34:3,83-86。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趙賢州,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3,31-39。
趙賢州,1994,<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當議>,《漢語學習》,1,53-56。
趙紅,2008 ,<「回族民俗文化」地方課程開發的思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232-237。
鄧燕、顏蓉,2014,<從《花木蘭》看電影文化詞彙的外譯策略>,《電影文學》,6 ,156-157。
魯建驥,1990,<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語言教學與研究》。
劉守華,2002b,<中國民間故事的藝術類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98-105。
劉繼紅,2005,<關注漢語走向世界的腳步>,《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71-76。
盧怡君,2004,<尋找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論模式-從認知觀點探討語言與文化之關係>,《臺德學刊》,6,39-60。
魏琣玲,2012,<民俗藝術融入華語教學之可能性>,《第二屆兩岸華語文教師論壇論文集》,303-309。
羅斌,2013,<對外漢語文化教材中的薄古厚今現象分析-基於對外漢語文化教材和問卷調查的分析>,《中原華語文學報》,11,35-46。

(三)學位論文
丁軍峰,2014,<民間故事在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淑宜,2013,<寓言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在越南籍新移民女性閱讀教學之應用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朱惠美,2007,<臺灣民間故事之民俗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璐娜,2015,<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聽說課為例>,遼寧: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延瓊,2008,<埃及當代婚俗考察及跨文化闡釋>,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周韋伶,2016,<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邱凡芸,2011,<民間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以臺灣出版教材為主>,臺東:國立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孫瑩瑩,2014,<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許畹屏,2016,與<三借芭蕉扇>兩則故事為例>,高雄:文藻外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美慧,2014,<華人重陽節文化教學研究>,桃園:開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富玉,2010,<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設計研究-以在台學習者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趙凡崴,2015,<現代禮俗文化融入華語文教學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珮磁,2015,<中西孝道跨文化之比較-以論語孝經及聖經第五戒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敏華,2017,<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咏廷,2014,<跨文化為導向之華語教學課程設計-以《封神榜》哪吒故事為例>,高雄:文藻外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彩霞,2010,<跨文化交際禁忌習俗文化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英文文獻
Bennett, M.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ME: Intercultural Press.
Carrol, M. (Ed.). (2007). Developing a New Curriculum forAdult Learners. Alexandria, VA: TESOL.
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Howard K. KAlman & Jerrold E. Kemp (2013).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7th ed). Hoboken, N.J: Wiley; Chichester: John Wiley.
Hall, E. T.(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21973.
Hammerly, H. (1982).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llinois: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Kramsch, C.(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msch, C.(200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oran, Patrick R.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Boston: Heinle & Heinle.
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in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Ed. J. P. B. Allen and B. Harle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walt, W.H. (1970). Understanding Our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Sarah M. Dunnigan. (2011). “Strange Stories”: Collecting, Translating, and Imagining Mermaids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Scotland. 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3, 23-50.
Walker, R. Ralal. (2000). Performed Culture: Learning to Practicipate in Another Culture. In Richard D. Lambert and Elana Shohamy (Eds.), Language Policy and Pedagogy: Eassys in Honor of A. Ronald Walton.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21-236。

三、網站資料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電子版 http://www.oed.com/ 2017.03
世界華語文教學學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home.phtml2017.03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 http://www.sc-top.org.tw 2017.02
歐洲委員會 http://www.coe.int/en/ 2017.02
Let’ s learn Chinese
http://d2o3b5.weebly.com/259452410726085354683492026684.htm 2017.03
TOCFL華語詞彙通
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 2017.0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104161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61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明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Yang, Ming Cha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以涵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i 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以涵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i 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8 15:48:18 (UTC+8)-
dc.date.available 9-Apr-2018 15:48: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8 15:48: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61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7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61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語言與文化脣齒相依,在語言學習與教學的層面上,文化的概念具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屬於高語境的華語,擁有豐富的文化意涵。華人社會中的民間風俗緊貼日常,是理解生活文化的重要線索。華語學習者能透過習俗傳說的故事性,理解隱含的華人文化背景,避免文化誤解,達到尊重他人,進而培養跨文化的能力。
  民間故事的教學多置放於中文母語學習者的教育歷程,而在華語文教學的領域,仍以華裔或中高級以上程度學習者為大宗。故本研究以民間文學中的習俗傳說為範圍,中級華語學習者為對象,使用內容分析法找出合適的文化教學主題,文本分析法探析教材與跨文化教學點,並援引前人歸納之文化教材編寫與教學設計理論,做出教學設計,另以調查研究法中的研究工具作為輔助,透過行動研究法檢視華語文教學的實踐。
  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為發展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應用於成人華語課程之教學設計;二為探討習俗傳說與跨文化概念於成人華語課程之實施成效。本文融合ADDIE教學模式之五大步驟,包含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評鑑,以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包括理解內容、理解方法、理解原因、理解自我,作為本研究課程設計模式。並以影音、問卷、訪談等資料等研究工具,作為評估實施成果與修正依據。
  本文研究結果如下:第一,於教學設計方面,本研究採用兩項教學模式之融合,為ADDIE教學模式及Moran之體驗式學習循環,有助於文化教學更加完整,達到跨文化的範疇,另外,於教材設計中,需針對學習者程度考量詞彙難易度,並注意應符合教學宗旨與課堂設計;第二,於實施成效方面,以習俗傳說為素材之華語教學課程,能夠增進學習者的語言技能,提供文化學習與體驗的機會,達到跨文化的目的。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Cultural concepts are considerably important for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articularly for Chinese, a highly contextualized language with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s. Folk customs in Chinese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veryday life and can serve as important clu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ving culture. Stories involving customs and legends can help learners of Chinese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al implications, avoid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achieve respect for others, and develop interculturel competence.
The teaching of folktales is usually used in the education of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restricted to heritage learners or learners at or above the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This study focuses on customary legends in folk literature with intermediate learners as the target group. Content analysis is used to determine appropriate topics for cultural teaching and 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points. Established theories of cultural materials compilatio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were referenced to inform our ow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 addition, I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design and developed a survey instrument to use as an aid in examining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study has two objectives: first, to develop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teaching of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nd secon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nd intercultural concepts in adult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DDIE model (analysis, design,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knowing about, knowing how, knowing why, and knowing oneself) were used as models for course design. In addition, video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utcomes, and served as a basis for revis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 two teaching models that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is study, the ADDIE Model and Moran’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contributed to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cultural teaching and the achievement of an intercultural scope. However, during materials development, it wa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the vocabulary matched learner levels, and that the vocabulary aligned with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course design. Second, in respect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I concluded that 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utilizing customary legends as teaching materials can enhance learner language skills, provide cultural learning and experiential opportunities, and achieve intercultural goal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華語文教學中的跨文化 10
第二節 民間故事與民俗文化 13
第三節 華語文教材編寫 23
第四節 華語文教學設計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53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7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1

第四章 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教學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第一輪教學設計與實施 65
第二節 第一輪課程實施成效分析 74
第三節 課程設計修正與第二輪課程實施 109
第四節 第二輪課程實施成效分析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65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建議 168

參考文獻 171

附錄一 民間散文敘事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材篇目 178
附錄二 學習者課前調查問卷範例 191
附錄三 學習者課堂問卷範例(以年獸的故事為例) 196
附錄四 學習者滿意度回饋問卷範例 198
附錄五 訪談題綱範例 199
附錄六 教師日誌紀錄表範例 201
附錄七 圖像權使用同意書 202
附錄八 跨文化習俗傳說教材設計 203
附錄九 教材修正編寫範例230
zh_TW
dc.format.extent 1279586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61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跨文化華語文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間故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習俗傳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lktal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lklo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stomary legendsen_US
dc.title (題名) 習俗傳說融入跨文化華語教學之課程設計與實踐zh_TW
dc.title (題名) A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stomary legends in inter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專著
王娟,2002,《民俗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石贇,2011,《中華民俗全知道》,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朱我芯,2013,《對外華語文化教學實證研究-以跨文化溝通與第二文化習得為導向》,臺北:師大出版中心;新北:Airiti Press Inc。
朱榮智、卲曼珣、柯華葳、許怡真、張正男、陳美琪、黃春貴、傅武光、楊如雪,2009,《實用華語文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李泉,2006a,《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6b,《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亦園,2004,《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道和,2004,《歲時民俗與古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呂必松,2005,《華語教學講習》,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淑貞、陳立芬、張孝裕、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新北:正中書局。
宋如瑜,2013,《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何惺、關世傑(譯),2012,《跨文化交流的建構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梁)宗懍,1972,《荊楚歲時記》,東京 : 古典研究會出版 : 汲古書院發行。
林玉体,1992,《說故事的技巧》,臺北:時報。
林文韵、林景蘇、陳仁富、陳雅鈴、蔡雅薰、劉瑩,2014,《兒童華語文教學導論》,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醒周、張體義,1977,《臺灣民間習俗與社會風氣之革新》,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
吳瀛濤,1970,《臺灣民俗》,臺北:振文書局。
吳波,2012,《節日中的趣味故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金榮華,2014,《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增訂本》,新北市:口傳文學會。
周思源,2006,《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五南圖書。
周慶華,2012,《華語文文化教學》,新北市:揚智文化。
周成華,2011,《圖說中華民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周小兵,2009,《對外漢語教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居延安(譯),1988,《超越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際學概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胡萬川,2010,《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烏丙安,1985,《中國民俗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烏丙安,2001,《民俗學原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高丙中,2009,《中國民俗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陶立璠,1987,《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張紅玲,2007,《跨文化外語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金蘭,2009a,《實用華語文教材教法》,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2009b,《實用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2016a,《華語文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陳惠邦,1996,《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益源,1997,《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書局。
陳紅星,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程棠,2000,《對外漢語教學目的原則方法》,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舒兆民,2010,《華語文教學講義》,臺北:新學林。
黃雅英,2015,《華語文跨文化溝通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鐵池、郭開平、史佩信(編),2008,《跨文化交流:世界「漢語熱」背景下中文學科的改革與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晨淳,2005,《媽祖的故事》,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黃倩儀、馬藹屏、吳百祿、莊美玲、張筱雯、隗振琪、林能山(譯),2015,《研究方法》,臺北:禾楓書局。
彭增安,2007,《跨文化的語言傳通:漢語二語習得語教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惠西成、石子(編),1988,《中國民俗大觀(上)》,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
《超值典藏》編委會編著,2012,《中華民俗大全集》,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喬繼堂,2005,《細說中國節》,北京:九州出版社。
喬繼堂,2010,《民間節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喻鴻鈞,1988,《年俗趣譚》,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軍紅,2009,《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利慧,2009,《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楊智穎,2012,《開卷有益:教科書回顧與前瞻》,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楊琳,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趙金銘,2009,《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
蓋國梁,2004,《民俗文化趣談-節慶》,香港:萬里機構營業部。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圖書。
蔡雅薰,2009,《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蔡相煇,2006,《媽祖信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劉珣,1997《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珣,2006,《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守華,2002a,《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黎瑩,1990,《中國春節風俗典故趣談-漢族》,臺北:臺佩斯坦出版有限公司。
樂其麟,2009,《中國年節物語》,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
鍾敬文,1998,《民俗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
賴明德,2013,《臺灣華語文教育發展史》,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臺北:五南圖書。
蕭富邦,2013,《民俗綜覽》,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
(明)羅貫中,1987,《三國演義(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嚴凱,2007,《民俗實用大全》,北京:華齡出版社。

(二)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帥、李培毓,2016,<第二語言文化教學理念比較分析-以美、歐、中三套標準為基礎>,《華語文教學研究》,13:4,77-101。
王珩,2014,<華語教師跨文化能力培訓之省思>,《華語文教學研究》,11:1,127-149.
方麗娜,2010,<對外華語文化教材的設計與編寫研究-全球教育的視角>,《中原華語文學報》,6,101-123。
白玉琪、招靜琪,2016,<臺灣作為體驗跨文化溝通的學習場域:個案研究三位來自歐美地區華語學習者的敘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13:3,143-174。
朱我芯,2012,<以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目標之寓言學習模式探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4,1-31。
李欣欣,2016,<《跨文化交流論》書評>,《華語文教學研究》,13:3,175-180。
汪詩珮,2015,<文本詮釋與文化翻譯:元雜劇《老生兒》及其域外傳播>,《民俗曲藝》,189,9-62。
呂必松,1993a,<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世界漢語教學》,3。
呂必松,1993b,<再論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設計>,《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緯青,2012,<論對外漢語跨文化隱喻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9:2,59-76。
吳佳育,2009,<華語文教材民間故事與民俗單元的設置與教法>,《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45-464。
林珍華,2009,<對外漢語文化教材研究述評>,《海外華文教育》,4,66-70。
金華,2016,<中日韓「狗耕田」型故事比較研究>,《文化遺產》,4,121-127。
洪如薇,2011,<初級華語文化課的教學認知、原則及其單元設計-再以中華飲食文化「豆腐」為主題>,《臺灣華語文教學》,11,54-60。
柳玉芬,2008,<談以跨文化交往目的為主的華語教學>,《亞洲太平洋地區華文教學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5-422。
胡瑞雪,2013,<適用於法語為母語者之華語文化教學設計>,《中原華語文學報》,11,47-71。
徐霄鷹,2001,<改進中級閱讀教材的設想>,《語言教學與研究》,2,21-26。
翁玉珠,2014,<將伊斯蘭節慶融入印尼華語文教材研究-以開齋節為例>,《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3,1-19。
孫泠贇,2011,<西方人眼中的木蘭形象—解讀迪士尼電影《MuLan Ⅰ》>,《大觀》,10,54-56。
張占一,1984,<談談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
張如梅,2009,<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俗文化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17-423。
張雅惠,2012,<故事結構教學法在語文學習應用成效之實證研究回顧>,《雲嘉特教期刊》,6,30-39。
張金蘭,2016b,,《2016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42。
陳麗娜,2009,<民間故事與華語文教學-僑校《初中華文》試論>,《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27-432。
陳炫任,2013,<華語文教學之文化課程設計>,《第十二屆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會後論文集》,635-639。
郭利霞,2012,<文化固定模式與文化教學>,《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8-243。
單艾琪,2009,<臺北歐洲學校小學部華語文教學中之民俗教材與教學>,《2009海峽兩岸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37-440。
舒兆民,2012,<華語文化性教材編寫實務與教學設計-以華人養生及臺灣旅遊為例>,《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0-41。
彭妮絲,2012,<華人節慶文化活動認知調查與教學>,《專業華語與文化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5-167。
彭妮絲,2013,<論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從華語文閱讀理解歷程/測驗探起>,《2013年華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3-144。
黃思懿、楊聰榮,2012,<華人特色文化融入華語教材-以臺灣夜市文化為例>,《臺灣華語文教學》,13,47-55。
傅榮,2010,<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法的演變與分類>,《法國研究》,3,90-93。
葉德明,1996,<華語文教材規範>,《華文世界》,79,11-20。
楊國章,1991,<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4,237-239。
葛雲,2013,<從文字訓詁學的角度考辨春節起源與年獸傳說>,《閩江學院學報》,34:3,83-86。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趙賢州,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3,31-39。
趙賢州,1994,<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當議>,《漢語學習》,1,53-56。
趙紅,2008 ,<「回族民俗文化」地方課程開發的思考>,《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232-237。
鄧燕、顏蓉,2014,<從《花木蘭》看電影文化詞彙的外譯策略>,《電影文學》,6 ,156-157。
魯建驥,1990,<對外漢語教學基礎階段處理文化因素的原則和做法>,《語言教學與研究》。
劉守華,2002b,<中國民間故事的藝術類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98-105。
劉繼紅,2005,<關注漢語走向世界的腳步>,《國際漢語教學動態與研究》,2,71-76。
盧怡君,2004,<尋找跨文化外語教學的理論模式-從認知觀點探討語言與文化之關係>,《臺德學刊》,6,39-60。
魏琣玲,2012,<民俗藝術融入華語教學之可能性>,《第二屆兩岸華語文教師論壇論文集》,303-309。
羅斌,2013,<對外漢語文化教材中的薄古厚今現象分析-基於對外漢語文化教材和問卷調查的分析>,《中原華語文學報》,11,35-46。

(三)學位論文
丁軍峰,2014,<民間故事在漢語做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王淑宜,2013,<寓言故事結構分析策略在越南籍新移民女性閱讀教學之應用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朱惠美,2007,<臺灣民間故事之民俗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璐娜,2015,<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聽說課為例>,遼寧: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李延瓊,2008,<埃及當代婚俗考察及跨文化闡釋>,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周韋伶,2016,<中高級華語電影教學設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邱凡芸,2011,<民間文學應用於華語文教學之研究:以臺灣出版教材為主>,臺東:國立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孫瑩瑩,2014,<民間故事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許畹屏,2016,與<三借芭蕉扇>兩則故事為例>,高雄:文藻外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張美慧,2014,<華人重陽節文化教學研究>,桃園:開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富玉,2010,<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設計研究-以在台學習者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趙凡崴,2015,<現代禮俗文化融入華語文教學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珮磁,2015,<中西孝道跨文化之比較-以論語孝經及聖經第五戒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廖敏華,2017,<華語繪本教學設計與實施-以《我想起…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蔡咏廷,2014,<跨文化為導向之華語教學課程設計-以《封神榜》哪吒故事為例>,高雄:文藻外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劉彩霞,2010,<跨文化交際禁忌習俗文化研究>,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英文文獻
Bennett, M. (1993).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 M. Paige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Yarmouth,ME: Intercultural Press.
Carrol, M. (Ed.). (2007). Developing a New Curriculum forAdult Learners. Alexandria, VA: TESOL.
Gary R. Morrison, Steven M. Ross, Howard K. KAlman & Jerrold E. Kemp (2013).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7th ed). Hoboken, N.J: Wiley; Chichester: John Wiley.
Hall, E. T.(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21973.
Hammerly, H. (1982). Syn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llinois: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Kramsch, C.(1998). Language and Cultu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msch, C.(2003)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oran, Patrick R. (2001).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 Boston: Heinle & Heinle.
Stern, H. H. (1992). Issues and Opin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Ed. J. P. B. Allen and B. Harle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swalt, W.H. (1970). Understanding Our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View.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Sarah M. Dunnigan. (2011). “Strange Stories”: Collecting, Translating, and Imagining Mermaids in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Scotland. Sun Yat-sen Journal of Humanities, 3, 23-50.
Walker, R. Ralal. (2000). Performed Culture: Learning to Practicipate in Another Culture. In Richard D. Lambert and Elana Shohamy (Eds.), Language Policy and Pedagogy: Eassys in Honor of A. Ronald Walton.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21-236。

三、網站資料
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電子版 http://www.oed.com/ 2017.03
世界華語文教學學會 http://www.wcla.org.tw/front/bin/home.phtml2017.03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委員會 http://www.sc-top.org.tw 2017.02
歐洲委員會 http://www.coe.int/en/ 2017.02
Let’ s learn Chinese
http://d2o3b5.weebly.com/259452410726085354683492026684.htm 2017.03
TOCFL華語詞彙通
http://huayutools.mtc.ntnu.edu.tw/ts/TextSegmentation.aspx 2017.05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