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Articl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簡介審知失諧及其求減
作者 曾虛白
關鍵詞 口是心非分析;失諧求減;失諧求減與傳播;行為辯護測驗;審知失諧論
日期 1972-11
上傳時間 28-Jun-2018 16:14:39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審知失諧論」的意涵與相關研究。本文表示,倘若某個人不贊成採取某種行動,當他採取這種行動時,其意見與行動就發生了「失諧」。此外,當人們遭遇到這種狀況時,會改變自身的行為或意見,這種做辯護的心理程序就稱為「失諧求減」。本文說明了三種相關研究:(1)行為辯護的測驗:研究者可以故意把一個人的了解和行為間製造一種失諧,並比較他行動前後的意見與行為,以發現是否存在「失諧求減」;(2)口是心非的分析:此研究是讓受測者為了得到某種報酬,而說出他本心不願說的話,亦即受測者會改變私見以「失諧求減」;(3)「失諧求減」與傳播:這是研究當失諧發生之後,人們會不會因為準備改變私見以減少失諧,而容易接受傳播或其他慫恿他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影響。
關聯 新聞學研究, 10, 1-9
資料類型 article
dc.creator (作者) 曾虛白zh_TW
dc.date (日期) 1972-11-
dc.date.accessioned 28-Jun-2018 16:14:39 (UTC+8)-
dc.date.available 28-Jun-2018 16:14: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8-Jun-2018 16:14:39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124-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介紹「審知失諧論」的意涵與相關研究。本文表示,倘若某個人不贊成採取某種行動,當他採取這種行動時,其意見與行動就發生了「失諧」。此外,當人們遭遇到這種狀況時,會改變自身的行為或意見,這種做辯護的心理程序就稱為「失諧求減」。本文說明了三種相關研究:(1)行為辯護的測驗:研究者可以故意把一個人的了解和行為間製造一種失諧,並比較他行動前後的意見與行為,以發現是否存在「失諧求減」;(2)口是心非的分析:此研究是讓受測者為了得到某種報酬,而說出他本心不願說的話,亦即受測者會改變私見以「失諧求減」;(3)「失諧求減」與傳播:這是研究當失諧發生之後,人們會不會因為準備改變私見以減少失諧,而容易接受傳播或其他慫恿他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影響。zh_TW
dc.format.extent 56871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relation (關聯) 新聞學研究, 10, 1-9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口是心非分析;失諧求減;失諧求減與傳播;行為辯護測驗;審知失諧論zh_TW
dc.title (題名) 簡介審知失諧及其求減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articl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