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魯迅在臺灣的傳播,以許壽裳為中心
The Dissemination of Lu Xun——Focusing on Su Shoushang
作者 郭羿彣
Kuo, Yi-Wen
貢獻者 陳芳明
郭羿彣
Kuo, Yi-Wen
關鍵詞 魯迅
許壽裳
傳播史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3-Jul-2018 17:30:31 (UTC+8)
摘要 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有些過幾面之緣,是受他指導的學生但沒一人和許壽裳樣參與大半活,從同鄉到留學生職場際遇及人大事皆相伴彼此 。不僅是彼此的交誼讓許壽裳致力 於魯迅思想的傳播,更因為他生命後期在臺灣擔任編譯館長對日本政權離開文化重建扮演著要角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魯迅在臺灣的地位曾經可能因為許壽裳而更加重要,若不是二八事件後省 立編譯館無預警被迫解散,繼而許壽裳任職臺灣大學中國文系主時慘死宿舍魯迅的相關著作或許不會成為禁書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解釋許 壽裳何以在戰後初期擁有魯迅學的發言權。
參考文獻 一、 作家文本

王禹農譯《孔乙已.頭髮的故事》,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王禹農譯《狂人日記》,臺北:東方出版社,1947。
王禹農譯《藥》,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林辰,《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58。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出版社,1963。
許壽裳,《許壽裳紀念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許壽裳,《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臺灣文化協進會,1958。
楊逵譯,《阿 Q 正傳》,臺北:東華書局,1947。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楊澤編,《魯迅散文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魯迅,《魯迅日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魯迅,《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香港:朝陽出版社,1973。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 5》,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
藍明谷譯《故鄉》,臺北:現代文學研究會,1947。

二、文獻史料

北岡正子、秦賢次、黃英哲編,《許壽裳日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彭小妍、施淑、楊儒賓、北岡正子、黃英哲編校,《許壽裳書簡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11。
黃英哲編,《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11。
《臺灣民報》,臺北:南天書局復刊,1995.8。
《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藝》,臺北:臺灣文學奉公會,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新文學》,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學》,臺北:啟文社,1981.3
《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南音》,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第一線》,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和平日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
〈臺灣省編譯館組織章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字,1946.8.2,頁450。
周青,〈痛心的話〉,《臺灣新生報》,1946.11.11。
許壽裳,〈臺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臺灣新生報》,1947,5,4。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灣風物》第3卷第2期、第3期、第4卷第2期,1954.8、1954.12、1955.8
遊客,〈「中華民族之魂!」〉,《正氣》第1卷地2期,1946.11,頁3。
雷石榆,〈在臺灣首次紀念 魯迅先生感言〉,《臺灣文化》第1卷第2期,1946.11.1。

三、一般論著

中島利郎,《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5。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5。
王治秋,《辛亥革命前的魯迅先生》,1956,新文藝出版社。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 1940 年 8 月 1 日至 1948 年 2 月
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898。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
李何林,《魯迅論》,上海:北新書局,1934。
汪暉,《反抗與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7。
林辰編,《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周玉山,《文學徘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房向東,《魯迅是非》,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1。
金元溥,《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馬森,〈光復初期的臺灣文學〉,《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臺北:印刻文學,2015.2。
徐秀慧,《光復變奏曲--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徐紀陽,〈臺灣「解嚴」以來的魯迅出版、傳播狀況概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張寧,《無數人們與無窮遠方:魯迅與左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曹聚仁,《魯迅年譜》,新知三聯書店,2011。
梁實秋、蘇雪林、梅子等人合著《關於魯迅》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10。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11。
黃英哲,〈魯迅思想在臺灣的傳播,1945~1949——試論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重建與國家認同〉,《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4.6。已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初版、2000再版。
魯迅紀念委員會編,《魯迅紀念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鄒賢堯,《征服時空 魯迅影響論》,上海:新星出版社,2006.10。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之五》,臺灣:秀威資訊,2007。
鄭學稼,《魯迅正傳》,臺北:時報出版社,1978.7。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
蕭成,《日據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9。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
藤井省三,《魯迅事典》,東京:三省堂,2002.4。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1-5》,
1986,中國文籍出版公司方美芬,〈臺灣近年來魯迅研究論文索引〉《國文天地》,第77期,1991.10。
王景山,〈魯迅和臺灣新文學〉,《中國論壇》第372期,19911 .9。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
18日)〉《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8期,1994.9。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省政協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沈鵬年輯,《魯迅研究資料編目》,1958,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歡 ; 陳潄渝,〈魯迅與中國〉,《中國論壇》第368期,1991.5。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10,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12。
李昀陽,〈論戰後初期魯迅思想在臺灣的轉化〉,《華文文學》第77期,2006.6。
周邦道,〈前贛教育廳長許壽裳先生──近代教育先進傳略慶集稿之一〉《江西
文獻》第106期,1981.10。
周邦道,〈許壽裳傳──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華學月刊第121期,1982.1。
周邦道,〈許壽裳先生傳略: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書和人》第502期,
1984.9。
李京珮,〈臺靜農與魯迅的文學因緣及其意義〉《明道通識論叢》第3期,2007
.9。
秦賢次,〈魯迅與臺灣青年〉《國文天地》第76期,1991.9。
袁聖時,〈憶許壽裳師〉《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7。
陳芳明,〈魯迅在臺灣〉《文學臺灣》第5期, 1993.1。已收錄《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芳明,〈臺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文訊》第248期,2006 . 6。
陳芳明,〈臺灣文學與東亞魯迅〉,《文訊》第 267 期,2008 .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12。
陳瑋鴻,〈在 21 世紀的臺灣與魯迅相遇:錢理群在臺演講側記〉《思想》,,第 14期,2010.1。
陳漱渝:〈我在台灣宣傳魯迅〉,《上海魯迅研究》,上海:上海魯迅紀念館,2013年第2期。
許俊雅〈重寫魯迅在台灣的迴響:關於殖民地時期台灣文學與魯迅的評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04)
許世瑛,〈許壽裳先生事略〉《大陸雜誌》,第 27 卷 9 期,1963.11.15。
許世瑛,〈先君許壽裳年譜〉,《魯迅研究資料》22。
許世瑮,〈魯迅與先父(許)壽裳公的友情〉《傳記文學》第 41 卷 4 期,1982.10。
許世瑮,〈父親許壽裳與臺灣編譯館〉,《中外雜誌》第32卷1期,1982.7。
許世瑮,〈紀念父親(許壽裳)〉《中外雜誌》第32卷2期,1982.8。
許世瑮,〈許壽裳先生詩選〉《書和人》第526期,1985.9。
許世瑮,〈魯迅與許壽裳〉《國文天地》第57期,1990.2。
曾健民,〈談「魯迅在臺灣」:以 1946 年兩岸共同的魯迅熱潮為中心〉《臺灣社
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3。
黃英哲,〈許壽裳與戰後初期臺灣的魯迅文學介紹〉,《國文天地》 第 77 期,1991.10,頁74-78;〈黃榮燦與戰後臺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臺灣文學學報》第 2期,2001 .2。以上文章已全數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黃兆強、鮑紹霖、曲志堅主編,《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淵源(文化卷)》。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7.5
童清峰 、王雲怡,〈臺灣新一代不懂魯迅〉《亞洲週刊》,第15卷45期,2001.11,頁22-23。
連震東,〈追憶許壽裳先生〉《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費海璣〈浙紹耆賢許公季茀九九冥誕獻詞〉《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楊雲萍,〈許壽裳先生的追憶〉《中外雜誌》第30卷4期,1981.10,28-29。
楊澤,〈在臺灣讀魯迅的國族文學〉,《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11。
楊乃藩,〈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傳記文學》第331期,1989.12。
楊傑銘,〈民族的幽靈.現代化的追尋--論張我軍《臺灣民報》的魯迅思潮引介〉,
《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6。
楊傑銘,〈論日治時期《臺灣文藝》 《臺灣新文學》與中魯迅思想的傳播與接受〉,
《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12。
鈴木正夫,〈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臺,
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3。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5):長夜憑誰叩曉鐘--許壽裳為魯迅而死 〉 《 全,
國新書資訊月刊》,第94期,2006.10。
蔡登山,〈許壽裳在臺灣--讀許壽裳日記、書信〉《傳記文學》第618期,2013.11。
謝似顏,〈白頭猶是一嬰兒〔輓許壽裳先生〕,〉《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 7。
錢理群〈部分臺灣青年對魯迅的接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2010
.3。
簡明海,〈本土化的五四趨向:淺談以臺灣為中心的五四論述〉,《文訊》第283期,2009.5。

五、會議論文
陳芳明,〈臺灣與東亞文學中的魯迅〉,《當代文學六十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嶺南大學,2009.3。
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兼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文化
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
《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紹興文理管理學院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0。
《魯迅文學在臺灣 高端學術論壇》,臺北:新地出版社,2015.9。

六、 學位論文

李昀陽,《文學行動、左翼臺灣——戰後初期(1945~1949)楊逵論述及其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大學博士班論文,2004.7。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傑銘,〈魯迅思想在臺傳播與辯證〉,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01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芳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羿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uo, Yi-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羿彣zh_TW
dc.creator (作者) Kuo, Yi-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Jul-2018 17:30:31 (UTC+8)-
dc.date.available 3-Jul-2018 17:30:3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Jul-2018 17:30:3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90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26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9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在臺灣魯迅學的傳播中, 許壽裳是最貼近人其他僅轉載文章或閱讀作品有些過幾面之緣,是受他指導的學生但沒一人和許壽裳樣參與大半活,從同鄉到留學生職場際遇及人大事皆相伴彼此 。不僅是彼此的交誼讓許壽裳致力 於魯迅思想的傳播,更因為他生命後期在臺灣擔任編譯館長對日本政權離開文化重建扮演著要角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魯迅在臺灣的地位曾經可能因為許壽裳而更加重要,若不是二八事件後省 立編譯館無預警被迫解散,繼而許壽裳任職臺灣大學中國文系主時慘死宿舍魯迅的相關著作或許不會成為禁書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並且能成為戰後兩岸對話的共同語境。筆者此篇論文企圖 解釋許 壽裳何以在戰後初期擁有魯迅學的發言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許壽裳在「魯迅學」所標誌的意義 7
一、戰前臺灣所認識的魯迅 8
二、戰後魯迅學如何繼續傳播 9
三、概念與定義 13
四、 小結 14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 15
一、期刊、專書或研討會論文 15
二、學位論文 1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8
第二章 魯迅與許壽裳的關係 27
第一節 認識許壽裳 27
一、家庭背景 27
二、就讀求是書院 27
三、歷任公職及成就 30
四、小結 30
第二節 魯迅逝世前 31
一、赴日前的地緣關係 32
二、日本相識一生相隨 34
三、同返國貢獻教育 36
第三節 魯迅逝世後 44
第三章 日治時期魯迅在臺灣的傳播 49
第一節 引介魯迅 50
第二節 內化魯迅 55
一、魯迅在臺灣文壇 56
二、魯迅日本文壇 58
第三節 傳承魯迅 65
一、龍瑛宗的傳承 68
二、賴和的傳承 70
三、楊逵的傳承 72
四、鍾理和的傳承 73
第四節 小結 74
第四章 戰後以許壽裳為中心的魯迅傳播 83
第一節 許壽裳為什麼書寫魯迅 83
第二節 許壽裳如何傳播魯迅 91
一、許壽裳將魯迅的追隨者帶來臺灣 92
二、許壽裳與臺灣文化協進會 107
三、政治環境不如許壽裳當初想像 116
四、戰後其他關於魯迅的出版文字 118
第五章 許壽裳筆下的魯迅 127
第一節 從許壽裳看魯迅其人 128
一、許壽裳對魯迅生平的熟悉 129
二、從許壽裳看魯迅的手足之情 134
三、從許壽裳看魯迅之死 135
四、從許壽裳看魯迅這個朋友 137
五、魯迅生活的細節 140
第二節 從許壽裳看魯迅其文 141
一、對魯迅作品的評析 141
二、許壽裳所寫的序跋 141
三、魯迅與民族性研究 144
四、魯迅的書信 145
五、魯迅的遊戲文章 145
第六章 結論 149
第一節 許壽裳在魯迅學的地位 149
第二節 魯迅在臺灣的意義 153
一、日本形塑魯迅在臺灣的形象 153
二、臺灣透過魯迅認識中國 153
三、魯迅影響臺灣 154
參考文獻 15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90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魯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許壽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傳播史zh_TW
dc.title (題名) 魯迅在臺灣的傳播,以許壽裳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issemination of Lu Xun——Focusing on Su Shousha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作家文本

王禹農譯《孔乙已.頭髮的故事》,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王禹農譯《狂人日記》,臺北:東方出版社,1947。
王禹農譯《藥》,臺北:東方出版社,1948。
林辰,《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58。
許壽裳,《我所認識的魯迅》,北京出版社,1963。
許壽裳,《許壽裳紀念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許壽裳,《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臺灣文化協進會,1958。
楊逵譯,《阿 Q 正傳》,臺北:東華書局,1947。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楊澤編,《魯迅散文集》,臺北:洪範出版社,1994。
魯迅,《魯迅日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1973。
魯迅,《魯迅作品全集》,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89。
魯迅,《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香港:朝陽出版社,1973。
鍾鐵民編,《鍾理和全集 5》,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7。
藍明谷譯《故鄉》,臺北:現代文學研究會,1947。

二、文獻史料

北岡正子、秦賢次、黃英哲編,《許壽裳日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
彭小妍、施淑、楊儒賓、北岡正子、黃英哲編校,《許壽裳書簡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11。
黃英哲編,《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11。
《臺灣民報》,臺北:南天書局復刊,1995.8。
《臺灣新民報》,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藝》,臺北:臺灣文學奉公會,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新文學》,東方文化書局,1981.3。
《臺灣文學》,臺北:啟文社,1981.3
《臺灣文化》,臺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
《南音》,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第一線》,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81.3。
《和平日報》,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
〈臺灣省編譯館組織章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字,1946.8.2,頁450。
周青,〈痛心的話〉,《臺灣新生報》,1946.11.11。
許壽裳,〈臺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臺灣新生報》,1947,5,4。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灣風物》第3卷第2期、第3期、第4卷第2期,1954.8、1954.12、1955.8
遊客,〈「中華民族之魂!」〉,《正氣》第1卷地2期,1946.11,頁3。
雷石榆,〈在臺灣首次紀念 魯迅先生感言〉,《臺灣文化》第1卷第2期,1946.11.1。

三、一般論著

中島利郎,《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5。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5。
王治秋,《辛亥革命前的魯迅先生》,1956,新文藝出版社。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 1940 年 8 月 1 日至 1948 年 2 月
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898。
竹內好著,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
李何林,《魯迅論》,上海:北新書局,1934。
汪暉,《反抗與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7。
林辰編,《許壽裳文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周玉山,《文學徘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房向東,《魯迅是非》,上海:東方出版社,2008.1。
金元溥,《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馬森,〈光復初期的臺灣文學〉,《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臺北:印刻文學,2015.2。
徐秀慧,《光復變奏曲--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
徐紀陽,〈臺灣「解嚴」以來的魯迅出版、傳播狀況概述〉,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張夢陽,《中國魯迅學通史》,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張寧,《無數人們與無窮遠方:魯迅與左翼》,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
曹聚仁,《魯迅年譜》,新知三聯書店,2011。
梁實秋、蘇雪林、梅子等人合著《關於魯迅》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10。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11。
黃英哲,〈魯迅思想在臺灣的傳播,1945~1949——試論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重建與國家認同〉,《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1994.6。已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初版、2000再版。
魯迅紀念委員會編,《魯迅紀念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鄒賢堯,《征服時空 魯迅影響論》,上海:新星出版社,2006.10。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之五》,臺灣:秀威資訊,2007。
鄭學稼,《魯迅正傳》,臺北:時報出版社,1978.7。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研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
蕭成,《日據時期臺灣社會圖譜:1920~1945臺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9。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
藤井省三,《魯迅事典》,東京:三省堂,2002.4。

四、期刊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1-5》,
1986,中國文籍出版公司方美芬,〈臺灣近年來魯迅研究論文索引〉《國文天地》,第77期,1991.10。
王景山,〈魯迅和臺灣新文學〉,《中國論壇》第372期,19911 .9。
北岡正子;黃英哲〈關於「許壽裳日記」(自1940年8月1日至1948年2月
18日)〉《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8期,1994.9。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浙江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福建省政協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87,《陳儀生平及被害內幕》。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沈鵬年輯,《魯迅研究資料編目》,1958,上海文藝出版社。
何歡 ; 陳潄渝,〈魯迅與中國〉,《中國論壇》第368期,1991.5。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10,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12。
李昀陽,〈論戰後初期魯迅思想在臺灣的轉化〉,《華文文學》第77期,2006.6。
周邦道,〈前贛教育廳長許壽裳先生──近代教育先進傳略慶集稿之一〉《江西
文獻》第106期,1981.10。
周邦道,〈許壽裳傳──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華學月刊第121期,1982.1。
周邦道,〈許壽裳先生傳略:近代教育先進傳略續集稿〉,《書和人》第502期,
1984.9。
李京珮,〈臺靜農與魯迅的文學因緣及其意義〉《明道通識論叢》第3期,2007
.9。
秦賢次,〈魯迅與臺灣青年〉《國文天地》第76期,1991.9。
袁聖時,〈憶許壽裳師〉《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7。
陳芳明,〈魯迅在臺灣〉《文學臺灣》第5期, 1993.1。已收錄《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
陳芳明,〈臺灣魯迅學:一個東亞的思考〉,《文訊》第248期,2006 . 6。
陳芳明,〈臺灣文學與東亞魯迅〉,《文訊》第 267 期,2008 .1。
陳翠蓮,〈去殖民與再殖民的對抗:以一九四六年「臺人奴化」論戰為焦點〉,《臺灣史研究》第9卷第2期,2002.12。
陳瑋鴻,〈在 21 世紀的臺灣與魯迅相遇:錢理群在臺演講側記〉《思想》,,第 14期,2010.1。
陳漱渝:〈我在台灣宣傳魯迅〉,《上海魯迅研究》,上海:上海魯迅紀念館,2013年第2期。
許俊雅〈重寫魯迅在台灣的迴響:關於殖民地時期台灣文學與魯迅的評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0期(2015.04)
許世瑛,〈許壽裳先生事略〉《大陸雜誌》,第 27 卷 9 期,1963.11.15。
許世瑛,〈先君許壽裳年譜〉,《魯迅研究資料》22。
許世瑮,〈魯迅與先父(許)壽裳公的友情〉《傳記文學》第 41 卷 4 期,1982.10。
許世瑮,〈父親許壽裳與臺灣編譯館〉,《中外雜誌》第32卷1期,1982.7。
許世瑮,〈紀念父親(許壽裳)〉《中外雜誌》第32卷2期,1982.8。
許世瑮,〈許壽裳先生詩選〉《書和人》第526期,1985.9。
許世瑮,〈魯迅與許壽裳〉《國文天地》第57期,1990.2。
曾健民,〈談「魯迅在臺灣」:以 1946 年兩岸共同的魯迅熱潮為中心〉《臺灣社
會研究季刊》第 77 期,2010.3。
黃英哲,〈許壽裳與戰後初期臺灣的魯迅文學介紹〉,《國文天地》 第 77 期,1991.10,頁74-78;〈黃榮燦與戰後臺灣的魯迅傳播(1945∼1952)〉,《臺灣文學學報》第 2期,2001 .2。以上文章已全數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12。
黃兆強、鮑紹霖、曲志堅主編,《北學南移:港臺文史哲淵源(文化卷)》。
黃美娥,〈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17.5
童清峰 、王雲怡,〈臺灣新一代不懂魯迅〉《亞洲週刊》,第15卷45期,2001.11,頁22-23。
連震東,〈追憶許壽裳先生〉《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費海璣〈浙紹耆賢許公季茀九九冥誕獻詞〉《書和人》第426期,1981.10。
楊雲萍,〈許壽裳先生的追憶〉《中外雜誌》第30卷4期,1981.10,28-29。
楊澤,〈在臺灣讀魯迅的國族文學〉,《中外文學》第23卷第6期,1994.11。
楊乃藩,〈許壽裳與臺灣省編譯館〉《傳記文學》第331期,1989.12。
楊傑銘,〈民族的幽靈.現代化的追尋--論張我軍《臺灣民報》的魯迅思潮引介〉,
《臺灣學研究》,第7期,2009.6。
楊傑銘,〈論日治時期《臺灣文藝》 《臺灣新文學》與中魯迅思想的傳播與接受〉,
《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12。
鈴木正夫,〈關於陳儀之備忘錄﹣﹣與魯迅.許壽裳、郁達夫之間的關係〉《臺,
灣風物》第42卷第1期,1992.3。
蔡登山,〈另眼看作家系列(5):長夜憑誰叩曉鐘--許壽裳為魯迅而死 〉 《 全,
國新書資訊月刊》,第94期,2006.10。
蔡登山,〈許壽裳在臺灣--讀許壽裳日記、書信〉《傳記文學》第618期,2013.11。
謝似顏,〈白頭猶是一嬰兒〔輓許壽裳先生〕,〉《中外雜誌》,第197期,1983. 7。
錢理群〈部分臺灣青年對魯迅的接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7期,2010
.3。
簡明海,〈本土化的五四趨向:淺談以臺灣為中心的五四論述〉,《文訊》第283期,2009.5。

五、會議論文
陳芳明,〈臺灣與東亞文學中的魯迅〉,《當代文學六十年 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香港:嶺南大學,2009.3。
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兼論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的文化
政策〉,《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二二八民間研究小組,臺美文化交流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2。
《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七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紹興文理管理學院等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10。
《魯迅文學在臺灣 高端學術論壇》,臺北:新地出版社,2015.9。

六、 學位論文

李昀陽,《文學行動、左翼臺灣——戰後初期(1945~1949)楊逵論述及其思想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清華大學博士班論文,2004.7。
張燕萍,《人間的條件---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傑銘,〈魯迅思想在臺傳播與辯證〉,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8。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TAILIT.001.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