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重構記憶空間--虛擬實境創作論述
Refactor Memory Space--Virtual Reality Creation
作者 盧淑嫻
Lu, Shu-Xian
貢獻者 陶亞倫<br>廖峻鋒
Tao,Ya-Lun<br>Liao,Chun-Feng
盧淑嫻
Lu,Shu-Xian
關鍵詞 空間知覺
空間記憶
虛擬實境
Space perception
Space memory
Virtual reality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4-Jul-2018 11:04:52 (UTC+8)
摘要 以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將變動的空間帶入虛擬世界中,探討在虛擬實境中空間知覺的運作,以及人與不斷變動空間之間的互動。
本研究通過蒐集彙整相關文獻資料,釐清前人關於空間存在感、空間知覺並與空間互動的研究脈絡,以理論佐證,透過虛擬實境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探討「虛擬實境--重構空間」,通過「透視空間」、「形隨體驗」空間」創造一個場域狀態,讓體驗者自行體驗,探討並呈現人與變幻空間的互動。期許觀者能在作品中,觀看不一樣的空間,覺察自身對空間知覺,進而對現實與虛擬空間有更深入的理解。
Taking space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 changing space is brought into the virtual world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spati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ever-changing spa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space existence, spac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space by col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By means of theoret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virtual reality - reconstruction spac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rt to create a "field" state,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Present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hanging space. It is expected that viewers can watch different space in this works, perceive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he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
參考文獻 1.尤雅姿(2002)。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 350
2.王廣新 , 劉興波 (2010)。 虛擬現實情境內臨場感的結構、影響因素與特徵。《中國電化教育》
3.朱靜美(2001)。必也表演乎?論勞伯.威爾森式的後現代表演。《中外文學》第29卷第12期,2001年5月,頁108-125
4.牟煒民, 趙民濤, 李曉鷗(2006)。 人類空間記憶和空間巡航[J]。心理科學進展, 14(4):497-504
5.李士一, 王中婷, 白學軍等(2013)。場景內在軸對內隱空間記憶的影響[C]。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6.李佩蓉,唐瓔璋(2010)。消費者在虛擬實境中的臨場感體驗與沈浸傾向之研究:以商業動感模擬遊戲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7.李承遠(2013)。再見瑠公圳-記憶場域的空間再現。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1-96
8.周榮剛,張侃(2004)。 空間知識記憶和提取的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 12(03): 330-339
9.林均恆,許倍銜(2017)。整合虛擬實境與參數式建模環境應用於建築設計教育之實作。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
10.林迪意、楊欽舜(2016)。具空間隱喻之虛擬實境設計對高齡者與年輕人學習成效與主觀偏好之影響。人因工程學刊,8卷2期,P65-77
11.邱泓瑋(2017)。《The World You Know》沈浸式虛擬實境創作論述。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P1 - 72
12.徐以任(2012)。憶.述-再現記憶中的體感空間。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水墨組學位論文。2012。1-49
13.耿一偉(2010)。《光的無限力量: 羅伯.威爾森》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14. 張亞凡(2013)。 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嗅覺感性經驗。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位論文
15.張芷菱(2017)。迎面而來的恐懼感: 虛擬實境結合恐怖遊戲中的臨場感與享樂感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7年會
16.郭建豪(2012)。解構與建構:從臺灣版《歐蘭朵》與《鄭和1433》看羅伯.威爾森的劇場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17.陳禹傑(2016)。虛擬實驗室:基於Unity3D打造空間規模沈浸式學習系統並結合客製化數位版權保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學位論文。
18.趙偉勳(2015)。多線索虛擬現實條件下內在參照系的建立[D]。南京師範大學
19.趙雅麗(2004)。視障者的心像: 從觸覺到視覺之記憶光譜的初探 。 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20.劉仙芸, 劉書青, 王超(2014)。空間參照系建立的時間特徵[J]。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4):469-475
21.蔡秉昆(2010)。3D虛擬實境繪本電子書輔助月亮迷思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22.蕭鳳萱(2010)。空間心象操作能力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23.謝超香, 劉強, 黎安娟,等(2009)。 空間場景表徵中的參照系選取[J]。心理學報 41(5):414-42
24.韓承靜,洪蘭,蔡介立(2010)。心、眼與世界的連結─從認知神經科學看知覺與心像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No
25.林慶倩(2006)。 VR CAVE中具有存在感的空間介面 Spatial interface in VR CAVE : A sense of presenc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粘倍韶(2005)。虛擬實境中使用者方位判別之研究-巷道空間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碩士論文
27.陳可涵(2010)。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測驗空間定向能力。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論文
28.陳國華(2010)。三維空間資訊在Google Earth上的展現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空間認知之影響--以桃園縣光明國民小學校園及學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
29.陸紹明。《情節: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建築學報, 2005:11,p71~74
30.開一心(2005)。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 ; 33卷12期, P155 - 187
31.楊健則(2002)。幾何形體與特殊形體的空間感知-以虛擬實境探討專家生手的空間感知差異。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臺北科技大學互動介面設計(2017)。提升虛擬實境(VR)空間認知感 — 協助使用者建構心理空間模型。
33.龔卓軍(2009)。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絡空間。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363-3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105462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201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陶亞倫<br>廖峻鋒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o,Ya-Lun<br>Liao,Chun-Fe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盧淑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u,Shu-X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盧淑嫻zh_TW
dc.creator (作者) Lu, Shu-X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4-Jul-2018 11:04:52 (UTC+8)-
dc.date.available 24-Jul-2018 11:04: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4-Jul-2018 11:04: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46201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84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462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以空間記憶為出發點,將變動的空間帶入虛擬世界中,探討在虛擬實境中空間知覺的運作,以及人與不斷變動空間之間的互動。
本研究通過蒐集彙整相關文獻資料,釐清前人關於空間存在感、空間知覺並與空間互動的研究脈絡,以理論佐證,透過虛擬實境藝術作品的創作方式探討「虛擬實境--重構空間」,通過「透視空間」、「形隨體驗」空間」創造一個場域狀態,讓體驗者自行體驗,探討並呈現人與變幻空間的互動。期許觀者能在作品中,觀看不一樣的空間,覺察自身對空間知覺,進而對現實與虛擬空間有更深入的理解。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aking space memory as a starting point, changing space is brought into the virtual world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 of spatial perception in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the ever-changing spa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space existence, space percep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space by col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By means of theoret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virtual reality - reconstruction space"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rt to create a "field" state, allowing the audience to experience. Present and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hanging space. It is expected that viewers can watch different space in this works, perceive their own perception of space, and the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virtual spac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拓展對「空間」的想像 2
二、延展虛擬實境中的空間記憶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一、文獻探討法 5
二、行動研究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限制 6
三、 研究架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關於空間的哲學討論 8
一、 空間本體論 8
二、空間轉向 9
第二節 虛擬實境的空間感知與認知 10
一、空間感知 10
二、 空間認知 12
三、 現有的虛擬實境的空間移動方式 13
第三節 空間記憶和提取的相關理論模型 17
一、 空間記憶的內在參照系理論 18
二、 座標系統模型 19
三、 空間情境模型 20
四、 位置記憶的空間類屬模型 21
五、小結 21
第四節 現有相關空間體驗的設計與作品 22
一、 天命反轉公寓 22
二、 James Turrel的光和空間 25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 27
第一節 創作發想 27
一、非情境化的空間 27
二、空間的重構 28
第二節 創作形式及規劃 31
一、黑空間 31
二、透視空間 32
三、形隨體驗空間 32
四、創作規劃 33
第三節 製作過程 33
一、創作媒材 34
二、軟體設計 34
三、作品整體風格 37
四、模型的內容與材質 38
五、互動音效 39
六、互動方式 39
第四章 《重構記憶空間》展覽 41
第一節 創作論述 41
一、對渴望的回應 41
二、線框物件 42
三、森林的體驗 42
第二節 創作作品 44
第三節 展覽示意圖 46
一、展覽主視覺 46
二、展覽空間 47
三、小結與心得 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0
第一節 回顧與省思 5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51
一、空間於虛擬世界創作的重要性 51
二、虛擬實境頭顯設備建議 51
三、Google Cardboard的設計建議 51
第三節 未來展望 52
一、創造與改變的差別 52
二、改變被設定好的空間進入方式 52
參考文獻 53
zh_TW
dc.format.extent 221665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201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知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空間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虛擬實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pace percep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pace mem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irtual realityen_US
dc.title (題名) 重構記憶空間--虛擬實境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Refactor Memory Space--Virtual Reality Crea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尤雅姿(2002)。虛擬實境中的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頁 350
2.王廣新 , 劉興波 (2010)。 虛擬現實情境內臨場感的結構、影響因素與特徵。《中國電化教育》
3.朱靜美(2001)。必也表演乎?論勞伯.威爾森式的後現代表演。《中外文學》第29卷第12期,2001年5月,頁108-125
4.牟煒民, 趙民濤, 李曉鷗(2006)。 人類空間記憶和空間巡航[J]。心理科學進展, 14(4):497-504
5.李士一, 王中婷, 白學軍等(2013)。場景內在軸對內隱空間記憶的影響[C]。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6.李佩蓉,唐瓔璋(2010)。消費者在虛擬實境中的臨場感體驗與沈浸傾向之研究:以商業動感模擬遊戲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7.李承遠(2013)。再見瑠公圳-記憶場域的空間再現。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2013。1-96
8.周榮剛,張侃(2004)。 空間知識記憶和提取的理論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 12(03): 330-339
9.林均恆,許倍銜(2017)。整合虛擬實境與參數式建模環境應用於建築設計教育之實作。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論文
10.林迪意、楊欽舜(2016)。具空間隱喻之虛擬實境設計對高齡者與年輕人學習成效與主觀偏好之影響。人因工程學刊,8卷2期,P65-77
11.邱泓瑋(2017)。《The World You Know》沈浸式虛擬實境創作論述。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P1 - 72
12.徐以任(2012)。憶.述-再現記憶中的體感空間。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水墨組學位論文。2012。1-49
13.耿一偉(2010)。《光的無限力量: 羅伯.威爾森》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14. 張亞凡(2013)。 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嗅覺感性經驗。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位論文
15.張芷菱(2017)。迎面而來的恐懼感: 虛擬實境結合恐怖遊戲中的臨場感與享樂感研究。中華傳播學會2017年會
16.郭建豪(2012)。解構與建構:從臺灣版《歐蘭朵》與《鄭和1433》看羅伯.威爾森的劇場呈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17.陳禹傑(2016)。虛擬實驗室:基於Unity3D打造空間規模沈浸式學習系統並結合客製化數位版權保護。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碩博學位論文。
18.趙偉勳(2015)。多線索虛擬現實條件下內在參照系的建立[D]。南京師範大學
19.趙雅麗(2004)。視障者的心像: 從觸覺到視覺之記憶光譜的初探 。 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會議論文
20.劉仙芸, 劉書青, 王超(2014)。空間參照系建立的時間特徵[J]。 心理與行為研究, 12(4):469-475
21.蔡秉昆(2010)。3D虛擬實境繪本電子書輔助月亮迷思概念課程學習效益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22.蕭鳳萱(2010)。空間心象操作能力之研究。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23.謝超香, 劉強, 黎安娟,等(2009)。 空間場景表徵中的參照系選取[J]。心理學報 41(5):414-42
24.韓承靜,洪蘭,蔡介立(2010)。心、眼與世界的連結─從認知神經科學看知覺與心像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No
25.林慶倩(2006)。 VR CAVE中具有存在感的空間介面 Spatial interface in VR CAVE : A sense of presence。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26.粘倍韶(2005)。虛擬實境中使用者方位判別之研究-巷道空間為例。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碩士論文
27.陳可涵(2010)。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測驗空間定向能力。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系教學科技碩士論文
28.陳國華(2010)。三維空間資訊在Google Earth上的展現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空間認知之影響--以桃園縣光明國民小學校園及學區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學位論文
29.陸紹明。《情節:空間記憶的一種表達方式》,建築學報, 2005:11,p71~74
30.開一心(2005)。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 ; 33卷12期, P155 - 187
31.楊健則(2002)。幾何形體與特殊形體的空間感知-以虛擬實境探討專家生手的空間感知差異。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臺北科技大學互動介面設計(2017)。提升虛擬實境(VR)空間認知感 — 協助使用者建構心理空間模型。
33.龔卓軍(2009)。異質空間中的移動--從詩學空間到網絡空間。空間與文化場域 : 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363-39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DCT.005.2018.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