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研究
A study on plant theme of Sao-Ti- F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作者 楊乃雯
Yang, Nai-Wen
貢獻者 陳成文
楊乃雯
Yang,Nai-Wen
關鍵詞 騷體
辭賦
詠物
香草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31-Jul-2018 13:46:20 (UTC+8)
摘要 本文以騷體賦為研究文本,重構南宋文化場域,縱向檢視南宋騷體賦與前代騷體賦的衍變異同、南宋騷體賦對騷體文學在題材、形式、情感的繼承,既而闡述作為斷代騷體賦在歷史宏流中的獨特價值。以植物物類為線索,探討南宋文化場域的觀看角度與文化承載。本論文以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為研究主題,各章所述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觀察「重北宋輕南宋」的文學現象,指出南宋處於特殊政治情勢,而騷體中香草美人是特有的表現方式,研究動機在此交會為以南宋為朝代限斷,以騷體賦為研究題材,以植物為切入觀點。
第二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以《宋代辭賦全編》中以植物為詠之詠物賦為文本,考證宋代騷體賦中以植物為題的詠物內容,共分為十六類,分別是:(一)石菖蒲、(二)竹夫人、(三)柏、(四)杉、(五)桂、(六)楠、(七)蘭、(八)水仙、(九)蓮、(十)含笑花、(十一)梅花、(十二)荔枝、(十三)靈芝、(十四)菊、(十五)藥、(十六)四君子。本章針對物類考察,考證南宋植物書寫的背景,基於特殊時空南北分裂、文人胸懷生活細節、愛花風尚譜錄記錄、藝術為鑑交流美學。次以「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神女、悲秋、遊仙」七類騷體主題,並就此材料,推衍南宋的文化特質,分別是:一、思考上議論翻案,二、環境上天人一體,三、生活上重視實用,四、價值上三教合一,五、感情上悲興曠遠。
第三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花果篇」,以知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蘭、水仙、蓮、含笑花、梅花、菊、荔枝七種植物在南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第四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草木篇」,以知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石昌圃、柏、杉、桂、楠,五種植物在南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
關鍵詞:騷體 辭賦 詠物 香草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元〕祝堯撰:《古賦辨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冊,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撰:《文章辨體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陳元龍等奉勅編:《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清〕董誥等奉敕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陸葇撰:《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6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現代〕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現代〕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現代論著
(一)專書
于景祥:《唐宋駢文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羣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田兆民主編:《歷代名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曲德來等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沛雄:《讀賦零拾》,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書店,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忠禮、徐吉君:《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周振甫、冀勤:《談藝錄導讀》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倪再沁:《宋代山水畫南渡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陳怡良:《屈騷美學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曹 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台北:學生書局,1985
畢萬忱等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 總:《唐宋詩宏觀結構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1996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 ── 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 ── 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程兆熊:《中國庭園花木》,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郭維森、許 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建勛:《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建勛:《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1年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熹年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兩宋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陽: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潘俊富:《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劉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蔡秋來:《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遲文浚等:《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霍松林主編:《辭賦學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錢鍾書:《新編談藝錄》中華書局,198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
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星:《騷體文學傳統的流變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6年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2001年
李薇:《宋代楚辭評論及其文學意義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8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台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崔惠媛:《元代古木竹石繪畫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佳祺:《唐代騷體文學的嬗變》,河北大學文學碩士,2004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蔡梅枝:《唐代古文家賦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三)期刊論文
丁楹:〈此恨難平君知否 ── 南宋遺民詞人心理的體驗〉,《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11月
丁小芹:〈南宋紹興年間學術與皇權、相權之爭〉,《文教資料》第3期,2010年1月
于浴賢:〈從騷體賦看漢人對屈騷的接受與傳播〉,《北方論叢》2006年第5期
王永懷:〈南宋愛國詩人華岳的詩風及其成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9年2月
王以憲:〈論『七』賦『九』騷〉,《濟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6期,2007年6月
王雙:〈漢代騷體賦的情感趨向及藝術表現〉,《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
王寶平:〈試析宋代人口南遷及其對南方的影響〉,《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10 年1月
王建國:〈論永嘉中原南渡士族與東晉文學發展之關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王晉建:〈論宋人南渡詞的特點〉,《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009年3月
王立洲:〈論盧照鄰的『騷體』八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
王德毅:〈南宋立國與長期偏安〉,《歷史月刊》第194期,2004年3月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報》(哲社版)第36卷,1999年1月
朱立新:〈遊仙的動機與路徑〉,《中洲學刊》1998年第3期
朱麗霞:〈宋南渡士人的文化境遇〉,《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李金善、崔志博:〈試論李綱的騷體文學創作〉,《文史研究》第1卷第1期,2009年9月
李麗春:〈宋詞之『言情』與屈騷精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 2008年3月
李佳:〈論北宋後期與南渡前期的詞話對蘇軾詞評價的差異〉,《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第1期
李傳霞:〈折衷的騷辨 ── 從《文心雕龍.辨騷》看劉勰『折衷』思想的表現〉,《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10年2月
李曉瓊:〈試論騷體賦的界定〉,《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沈文雪:〈宋金南北渡文士心態與文學格調〉,《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5期
吳濤:〈靖康之變與開封人口的南遷〉,《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1999年3月
吳業國、張其凡:〈南宋中興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2010年第2期
武昌:〈繪畫需求.既深且廣 ── 偏安思潮下的南宋繪畫風貌〉,《典藏藝術雜誌》1995年12月
林建福:〈論楚辭體的衰微〉,《上海大學學報》第5卷第5期,1998年10月
胥洪泉:〈〈高唐賦〉、〈神女賦〉影響略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9年5月
馬悅寧:〈論楚辭對比興手法的創新與發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5月
徐錦初:〈靖康之變對南宋詞學發展的影響〉,《雞西大學學報》第9卷第3期,2009年6月
徐越:〈從宋室南渡看杭州方言的文白異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9月
姚小鷗、王青:〈屈騷美詞與屈原的審美觀〉,《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寇鵬程:〈中國文學悲秋主題探源〉,《商丘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2月
許結:〈離騷學與中國文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
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1999年6月
梁葆莉:〈騷體賦的產生及在漢代發展軌跡的文化解析〉,《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6期,2003年
梁葆莉:〈論宋室南渡時期祝頌詞的創作〉,《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9年7月
黃露生:〈屈原『涉江』的主題初探〉《第一師範學報》1999年第2期
黃海:〈宋南渡時期的詞學思想〉,《江漢論壇》2008年第9期
郭友亮:〈論宋代人口南遷對南方的影響〉,《南昌高專學報》第1期,2008年2月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主要體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郭建勛:〈論建安騷體文學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郭建勛:〈論晉代騷體文學情感的世俗化〉,《人文雜誌》1997年第5期
郭建勛:〈論南朝騷體文學藝術上的新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3期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三大主題〉,《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郭建勛:〈論楚辭在形制與表現上對文體賦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郭建勛:〈楚辭的文體學意義 ── 兼論楚辭與幾種主要的中國古代韻文〉,《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
郭建勛:〈騷體文學 ── 當代楚辭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2期
郭建勛:〈論騷體文學研究在當代楚辭中的地位〉,《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年1月
郭建勛、榮丹:〈北朝騷體文學概述〉,《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
郭建勛:〈一部屈學研究的新成果—讀羅敏中《屈騷與宋代愛國文學》有感〉,《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3年9月
郭建勛:〈騷體的形成與稱謂辨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6期
郭建勛:〈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求索》2000年第5期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個格及主要體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陳瓊光:〈創『騷』與學『騷』── 兼論屈原對柳宗元的影響〉,《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
陳忻:〈現代抗戰詞與宋代南渡詞情感基調之比較〉,《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陳忻:〈南宋心學家的文學觀〉,《西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章陳建文:〈漢代騷體詠史詩的類型及其審美特徵〉,《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
黃水雲:〈試論中國辭賦之文學地位與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05年10月
張振龍:〈漢代遊仙文學主旨探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
張楠:〈論皮日休的諷悼文對屈原騷體文的繼承與變異〉,《襄樊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4月
張志勇:〈論漢代擬騷體中的隱逸化傾向〉,《集寧師專學報》第30卷第3期,2008年9月
張虹、付紅妹:〈論士人的心理構成對南宋詞風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7年4月
詹杭倫:〈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5期
寧宇:〈騷體賦與漢代文人精神的流變〉,《社會縱橫》第23卷第9期,2008年9月
趙盛印:〈靖康之變後人口南遷對南宋社會的影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8年11月),
趙成林、劉磊:〈騷賦復興與中唐政治 ── 以貶謫文化為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趙敏俐:〈漢代騷體抒情詩主題與文人心態—兼論騷體賦的意義及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魯紅平:〈論遊仙文學之淵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1999年3月
劉貴華:〈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7月
劉培、楊同亮:〈北宋中期騷體賦風的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3年5月
衛紹生、席格:〈南渡中原士族對東晉文化的的歷史貢獻〉,《中州學刊》第6期,2008年11月
鄭紅良:〈南宋詞人『憑欄』的愛國情志、憂國情懷〉,《現代語文》2010年第1期
錢建狀:〈南渡詞人地理分布與南宋文學發展新態勢〉,《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
錢建狀、李本紅:〈宋室南渡與文化版圖的重組 ── 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學活動為切入點〉,《江淮論壇》2005第6期
錢建狀:〈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3月
霍然:〈論南宋市民文藝的美學風韻〉,《天府新論》(2007年第1期
韓隆福、劉平政:〈論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與遷都〉,《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2年7月)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14卷第6期,1998年11月
簡宗梧:〈律賦的典律作品及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上)〉,《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1年4月
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

(四)網路及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http://muse.lib.nccu.edu.tw:9797/MuseSessionID=767a2287b76fbe4cdf6979b729cc0d5/MuseHost=140.119.115.36/MusePath/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5151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1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楊乃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Yang,Nai-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乃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 Nai-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Jul-2018 13:46:20 (UTC+8)-
dc.date.available 31-Jul-2018 13:46:2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Jul-2018 13:46:2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515101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0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騷體賦為研究文本,重構南宋文化場域,縱向檢視南宋騷體賦與前代騷體賦的衍變異同、南宋騷體賦對騷體文學在題材、形式、情感的繼承,既而闡述作為斷代騷體賦在歷史宏流中的獨特價值。以植物物類為線索,探討南宋文化場域的觀看角度與文化承載。本論文以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為研究主題,各章所述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觀察「重北宋輕南宋」的文學現象,指出南宋處於特殊政治情勢,而騷體中香草美人是特有的表現方式,研究動機在此交會為以南宋為朝代限斷,以騷體賦為研究題材,以植物為切入觀點。
第二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以《宋代辭賦全編》中以植物為詠之詠物賦為文本,考證宋代騷體賦中以植物為題的詠物內容,共分為十六類,分別是:(一)石菖蒲、(二)竹夫人、(三)柏、(四)杉、(五)桂、(六)楠、(七)蘭、(八)水仙、(九)蓮、(十)含笑花、(十一)梅花、(十二)荔枝、(十三)靈芝、(十四)菊、(十五)藥、(十六)四君子。本章針對物類考察,考證南宋植物書寫的背景,基於特殊時空南北分裂、文人胸懷生活細節、愛花風尚譜錄記錄、藝術為鑑交流美學。次以「紀行、玄思、悲士不遇、悼騷、神女、悲秋、遊仙」七類騷體主題,並就此材料,推衍南宋的文化特質,分別是:一、思考上議論翻案,二、環境上天人一體,三、生活上重視實用,四、價值上三教合一,五、感情上悲興曠遠。
第三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花果篇」,以知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蘭、水仙、蓮、含笑花、梅花、菊、荔枝七種植物在南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第四章為「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草木篇」,以知人論世及文學流變,分析石昌圃、柏、杉、桂、楠,五種植物在南宋騷體賦中的文學情志。
關鍵詞:騷體 辭賦 詠物 香草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象研究目次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目前研究概況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7
第二章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與文化場域 21
第一節 詠物物類定義21
第二節 《宋代辭賦全編》以植物為考察對象的騷體詠物賦 25
第三節 南宋以植物為詠物大宗的原因 27
第四節 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察對象的主題分類 40
第五節 南宋騷體賦植物意象體現的宋型文化 47
第三章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花果篇 55
第一節蘭—以李綱〈幽蘭賦〉、高似孫〈幽蘭賦〉、〈秋蘭賦〉為考察對象55
第二節水仙—以高似孫〈水仙花後賦〉為考察對象66
第三節蓮—以方回〈愛連堂雙蓮賦〉為考察對象72
第四節含笑花—以李綱〈含笑花賦〉為考察對象75
第五節梅花—以蘇籀〈戲作梅花賦〉、李處權〈梅花賦〉、朱熹〈梅花賦〉、
劉黻〈梅花賦〉、蒲壽宬〈和倪梅村梅花賦〉、富偉〈松竹梅賦〉為
考察對象78
第六節菊—以喻良能〈菊賦〉、范浚〈甘菊賦〉、陳藻〈菊花賦〉 為考
察對象86
第七節 荔枝—以陳宓〈荔枝賦〉為考察對象98
第四章南宋騷體賦以植物為考查的詠物物類情志分析─草木篇 103
第一節 石菖蒲—以王炎〈石昌蒲賦〉為考察對象103
第二節 柏—以曾丰〈海柏賦〉為考察對象107
第三節 杉—以謝逸〈弔稿杉賦〉為考察對象109
第四節 桂—以李洪〈哀巖桂賦〉為考察對象111
第五節楠—以宗澤〈古楠賦〉為考察對象114
第五章結語 120
zh_TW
dc.format.extent 301120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1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騷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辭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詠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香草zh_TW
dc.title (題名) 南宋騷體賦之植物題材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plant theme of Sao-Ti- Fu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元〕祝堯撰:《古賦辨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冊,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撰:《文章辨體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清〕陳元龍等奉勅編:《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清〕董誥等奉敕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陸葇撰:《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6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現代〕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現代〕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年

二、現代論著
(一)專書
于景祥:《唐宋駢文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羣體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王偉勇:《南宋詞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田兆民主編:《歷代名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曲德來等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沛雄:《讀賦零拾》,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書店,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何忠禮、徐吉君:《南宋史稿》,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吳旻旻:《香草美人文學傳統》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周振甫、冀勤:《談藝錄導讀》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林天祥:《北宋詠物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六朝詠物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倪再沁:《宋代山水畫南渡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陳怡良:《屈騷美學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曹 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黃文吉:《宋南渡詞人》台北:學生書局,1985
畢萬忱等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 總:《唐宋詩宏觀結構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1996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 ── 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 ── 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素貞:《北宋文人的飲食書寫》,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
程兆熊:《中國庭園花木》,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郭維森、許 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建勛:《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建勛:《楚辭與中國古代韻文》,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01年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傅熹年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兩宋繪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景遐東:《江南文化與唐代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陽: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敘論》,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潘俊富:《中國文學植物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年
劉培:《北宋初、中期辭賦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劉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03年
蔡秋來:《宋代繪畫藝術成就之探就》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遲文浚等:《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霍松林主編:《辭賦學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錢鍾書:《新編談藝錄》中華書局,1983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台北:臺灣書店,1999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
王學玲:《漢代騷體賦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王星:《騷體文學傳統的流變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6年
林承坏:《辛稼軒詠物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李瓊英:《宋代散文賦研究》,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2001年
李薇:《宋代楚辭評論及其文學意義研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碩士,2008年
馬寶蓮:《兩宋詠物詞研究》,台北: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陳彩玲:《南宋遺民詠物詞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崔惠媛:《元代古木竹石繪畫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張佳祺:《唐代騷體文學的嬗變》,河北大學文學碩士,2004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蔡梅枝:《唐代古文家賦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三)期刊論文
丁楹:〈此恨難平君知否 ── 南宋遺民詞人心理的體驗〉,《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9年11月
丁小芹:〈南宋紹興年間學術與皇權、相權之爭〉,《文教資料》第3期,2010年1月
于浴賢:〈從騷體賦看漢人對屈騷的接受與傳播〉,《北方論叢》2006年第5期
王永懷:〈南宋愛國詩人華岳的詩風及其成因〉,《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9年2月
王以憲:〈論『七』賦『九』騷〉,《濟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6期,2007年6月
王雙:〈漢代騷體賦的情感趨向及藝術表現〉,《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4期,2009年7月
王寶平:〈試析宋代人口南遷及其對南方的影響〉,《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10 年1月
王建國:〈論永嘉中原南渡士族與東晉文學發展之關係〉,《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王晉建:〈論宋人南渡詞的特點〉,《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009年3月
王立洲:〈論盧照鄰的『騷體』八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月
王德毅:〈南宋立國與長期偏安〉,《歷史月刊》第194期,2004年3月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報》(哲社版)第36卷,1999年1月
朱立新:〈遊仙的動機與路徑〉,《中洲學刊》1998年第3期
朱麗霞:〈宋南渡士人的文化境遇〉,《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
李金善、崔志博:〈試論李綱的騷體文學創作〉,《文史研究》第1卷第1期,2009年9月
李麗春:〈宋詞之『言情』與屈騷精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 2008年3月
李佳:〈論北宋後期與南渡前期的詞話對蘇軾詞評價的差異〉,《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第1期
李傳霞:〈折衷的騷辨 ── 從《文心雕龍.辨騷》看劉勰『折衷』思想的表現〉,《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10年2月
李曉瓊:〈試論騷體賦的界定〉,《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沈文雪:〈宋金南北渡文士心態與文學格調〉,《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5期
吳濤:〈靖康之變與開封人口的南遷〉,《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1卷第1期,1999年3月
吳業國、張其凡:〈南宋中興的歷史分析〉,《浙江學刊》2010年第2期
武昌:〈繪畫需求.既深且廣 ── 偏安思潮下的南宋繪畫風貌〉,《典藏藝術雜誌》1995年12月
林建福:〈論楚辭體的衰微〉,《上海大學學報》第5卷第5期,1998年10月
胥洪泉:〈〈高唐賦〉、〈神女賦〉影響略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1999年5月
馬悅寧:〈論楚辭對比興手法的創新與發展〉,《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5月
徐錦初:〈靖康之變對南宋詞學發展的影響〉,《雞西大學學報》第9卷第3期,2009年6月
徐越:〈從宋室南渡看杭州方言的文白異讀〉,《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9月
姚小鷗、王青:〈屈騷美詞與屈原的審美觀〉,《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寇鵬程:〈中國文學悲秋主題探源〉,《商丘師專學報》第15卷第1期,1999年2月
許結:〈離騷學與中國文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07年6月
許芳紅:〈士不遇文學主題成因初探〉,《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1999年6月
梁葆莉:〈騷體賦的產生及在漢代發展軌跡的文化解析〉,《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6期,2003年
梁葆莉:〈論宋室南渡時期祝頌詞的創作〉,《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9年7月
黃露生:〈屈原『涉江』的主題初探〉《第一師範學報》1999年第2期
黃海:〈宋南渡時期的詞學思想〉,《江漢論壇》2008年第9期
郭友亮:〈論宋代人口南遷對南方的影響〉,《南昌高專學報》第1期,2008年2月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格與主要體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郭建勛:〈論建安騷體文學的轉變〉,《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3期
郭建勛:〈論晉代騷體文學情感的世俗化〉,《人文雜誌》1997年第5期
郭建勛:〈論南朝騷體文學藝術上的新變〉,《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3期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三大主題〉,《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第1期
郭建勛:〈論楚辭在形制與表現上對文體賦的影響〉,《中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3期
郭建勛:〈楚辭的文體學意義 ── 兼論楚辭與幾種主要的中國古代韻文〉,《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第4期
郭建勛:〈騷體文學 ── 當代楚辭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2期
郭建勛:〈論騷體文學研究在當代楚辭中的地位〉,《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年1月
郭建勛、榮丹:〈北朝騷體文學概述〉,《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1期
郭建勛:〈一部屈學研究的新成果—讀羅敏中《屈騷與宋代愛國文學》有感〉,《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7卷第5期,2003年9月
郭建勛:〈騷體的形成與稱謂辨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6期
郭建勛:〈騷體賦的界定及其在賦體文學中的地位〉,《求索》2000年第5期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藝術風個格及主要體式〉,《中國韻文學刊》1996年第2期
陳瓊光:〈創『騷』與學『騷』── 兼論屈原對柳宗元的影響〉,《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0年3月
陳忻:〈現代抗戰詞與宋代南渡詞情感基調之比較〉,《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陳忻:〈南宋心學家的文學觀〉,《西南大學學報》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章陳建文:〈漢代騷體詠史詩的類型及其審美特徵〉,《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第3期
黃水雲:〈試論中國辭賦之文學地位與影響〉,《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1期,2005年10月
張振龍:〈漢代遊仙文學主旨探論〉《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1999年1月
張楠:〈論皮日休的諷悼文對屈原騷體文的繼承與變異〉,《襄樊學院學報》第28卷第4期,2007年4月
張志勇:〈論漢代擬騷體中的隱逸化傾向〉,《集寧師專學報》第30卷第3期,2008年9月
張虹、付紅妹:〈論士人的心理構成對南宋詞風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7年4月
詹杭倫:〈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11月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5期
寧宇:〈騷體賦與漢代文人精神的流變〉,《社會縱橫》第23卷第9期,2008年9月
趙盛印:〈靖康之變後人口南遷對南宋社會的影響〉,《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8年11月),
趙成林、劉磊:〈騷賦復興與中唐政治 ── 以貶謫文化為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趙敏俐:〈漢代騷體抒情詩主題與文人心態—兼論騷體賦的意義及其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中國文化研究》2010年第2期
魯紅平:〈論遊仙文學之淵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1999年3月
劉貴華:〈美人意象的三重境界〉,《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7月
劉培、楊同亮:〈北宋中期騷體賦風的演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3年5月
衛紹生、席格:〈南渡中原士族對東晉文化的的歷史貢獻〉,《中州學刊》第6期,2008年11月
鄭紅良:〈南宋詞人『憑欄』的愛國情志、憂國情懷〉,《現代語文》2010年第1期
錢建狀:〈南渡詞人地理分布與南宋文學發展新態勢〉,《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
錢建狀、李本紅:〈宋室南渡與文化版圖的重組 ── 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學活動為切入點〉,《江淮論壇》2005第6期
錢建狀:〈宋室南渡與詞壇唱和之風的興盛〉,《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05年3月
霍然:〈論南宋市民文藝的美學風韻〉,《天府新論》(2007年第1期
韓隆福、劉平政:〈論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與遷都〉,《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2年7月)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14卷第6期,1998年11月
簡宗梧:〈律賦的典律作品及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上)〉,《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2期,2001年4月
譚思健:〈論離騷的比興體系及其審美價值賦(下)〉,《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1年8月

(四)網路及電子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http://muse.lib.nccu.edu.tw:9797/MuseSessionID=767a2287b76fbe4cdf6979b729cc0d5/MuseHost=140.119.115.36/MusePath/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10.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