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新能源汽車報導內容分析:以《人民日報》(2007-2017)為例
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 Case Study of the People`s Daily (2007-2017)
作者 湯海波
HAIBO, TANG
貢獻者 王石番
Wang, Shih-Fan
湯海波
TANG HAIBO
關鍵詞 新能源汽車
科學傳播
科學資訊
媒體顯著性
內容分析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31-七月-2018 13:50:36 (UTC+8)
摘要 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能源緊張以及環境污染。隨著尋求替代能源意識的抬頭,以及保護環境呼聲的提高,特別在全球面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發展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石油燃料汽車顯得十分必要和急迫。現階段中國正在實現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轉變。目前中國大陸汽車總體產銷量達到一定高度,唯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仍有提升空間,故發展新能源汽車是現階段重點。
新能源汽車屬於新興產業,大眾依賴媒體報導了解相關資訊,故而媒體如何報導、如何重視新能源汽車相關議題,都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產生影響。本研究基於科學傳播和媒體顯著性理論視角,研究媒體如何呈現新能源汽車報導、媒體如何報導新能源汽車議題、及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媒體顯著性表現如何三個問題。
報紙在大眾獲取科學資訊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媒體角色,故而本研究以報紙作為觀察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切入點,並以《人民日報》為研究對象,選取2007年至2017年間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要對象的報導作為研究樣本,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上述所提及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發現,2007年至2017年十一年間,新能源汽車報導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且2014年之後報導情況趨於穩定,並維持在高點,故而本研究研判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處於穩定發展階段。報導刊載版面分佈和報導形式豐富多元,刊載版面以「要聞版」居多,報導形式則涵括一般新聞、特稿、一般評論、轉引新聞稿等媒體形式,足以見得新能源汽車報導受到媒體廣泛重視。唯報導在照片和解釋性圖表的搭配上略顯不足,使用照片和圖表解釋新能源汽車資訊的情況較少。
至於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內容部分,報導主題以「政策法規」為最多,其次是「實際作為」、「未來發展」、「汽車資訊」、「評價」以及「其他」。報導主要消息來源部分,「官方來源」是最常被引用的消息來源。以上現象反映出官方力量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至關重要。
進一步分析發現,針對「汽車資訊」、「政策法規」、「實際作為」以及「未來發展」等新能源汽車報導主題而言,「官方來源」是報導主要消息來源;針對「評價」主題的報導則多以「產業界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報導「汽車資訊」、「政策法規」、「實際作為」以及「其他」主題時,多以「一般新聞」呈現;對「評價」主題的報導則以「評論」為主;報導「未來發展」主題側重「特稿」的報導形式。
至於報導態度,媒體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較為看好,以「正面態度」的報導為最多。
在媒體顯著性的「突出」、「注意」與「價值評價」三個維度上,新能源汽車報導均表現不俗,展現出較高的媒體顯著性,「報導主題」、「主要消息來源」均能影響媒體顯著性表現。「突出」維度中,以「官方來源」和「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有較高的媒體顯著性。「注意」維度中,「政策法規」和「評價」為主題的新能源汽車報導有較高的媒體顯著性;以「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篇幅也明顯多於「記者/作者」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價值評價」維度,以「評價」、「汽車資訊」、「實際作為」和「未來發展」為主題的報導,較常以有感方式報導,以「政策法規」為主題的報導則「有感」、「無感」參半,表現較為客觀。此外,以「產業界人士」和「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時,則「有感」報導明顯多於「無感」報導。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是官、產、學界共同努力的結果,缺少任一方都不容易達成。
參考文獻 政策法規部分(依發佈日期排列)
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2001年9月30日)。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12月2日)。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2006年9月27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管理規則(2007年10月17日) 。
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3月20日)。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0年10月10日)。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2011年1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2011年2月25日)。
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2012年4月20日)。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2012年6月28日)。
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2013年1月23日)。
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2014年7月21日)。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2015年2月16日)。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12月20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2017年1月6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2017年1月16日)。
資料分析引用報導部分(依報導日期排列)
施芳、姜泓冰、單子津(2008年7月12日)。奧運中心區交通「零排放」。人民日報,要聞版。
閻曉明、陳陸軍(2008年10月10日)。讓新能源汽車在路上能見到。人民日報,國內要聞版。
王金海(2009年9月6日)。新能源汽車將亮相大連達沃斯論壇。人民日報,要聞版。
沈文敏(2010年5月29日)。千輛新能源車穿梭世博園區。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麗輝(2010年6月2日)。買新能源汽車最高補貼6萬元。人民日報,經濟版。
沈文敏、黃曉勇(2010年7月5日)。千余輛新能源車園區運營。人民日報,要聞版。
沈文敏(2010年10月13日)。世博新能源車運營客流逾億。人民日報,經濟版。
諍言(2010年11月22日)。新能源汽車要兩條腿走路。人民日報,產經廣場版。
秦佩華、劉成友(2011年3月8日)。扶持電動汽車產業。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版。
王明浩(2011年7月4日)。純電動公交駛上長安街。人民日報,要聞版。
梁旭(2011年8月6日)。新能源汽車服務大運會。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蘇波(2012年7月12日)。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兩年終出台 新能源汽車標定走向。人民日報,要聞版。
徐和誼、田豐、楊明方、何聰、楊旭(2013年3月14日)。新能源汽車推廣公務車先行。人民日報,綜合版。
李剛(2013年5月27日)。新能源車無需搖號可直接申領指標。人民日報,視點版。
朱競若、余榮華(2013年11月6日)。購車搖號指標每年減少9萬個。人民日報,視點版。
李麗輝、趙冰(2013年11月27日)。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確定。人民日報,經濟版。
喻思娈(2014年2月26日)。北京——個人買新能源汽車暫無需搖號。人民日報,視點版。
賀勇(2014年4月15日)。新能源車可刷卡充電了。人民日報,經濟版。
呂紹剛、閆軍(2014年7月22日)。深圳試點建設4年 小區充電樁大多被閒置。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2014年7月22日)。三十招為新能源汽車清障。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2014年7月22日)。國辦印發通知要求 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人民日報,要聞版。
吳秋余(2014年8月7日)。三類新能源汽車下月起免征購置稅。人民日報,經濟版。
劉成友(2014年9月12日)。綠色公交節能安全。人民日報,要聞版。
魏薇(2014年10月31日)。首都機場啓用電動車充電站。人民日報,社會版。
沈文敏(2014年11月8日)。公共充電樁APP啟用。人民日報,生活版。
魏薇(2015年1月3日)。500台純電動出租車投放北京城區。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麗輝、吳秋余(2015年5月19日)。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船稅,人民日報,經濟版。
王偉健、奚青蘭(2015年5月20日)。江蘇首座民營新能源車充電站投運。人民日報,要聞版。
潘少軍(2015年11月14日)。發展新能源汽車用創新換時間。人民日報,生態周刊版。
鄧圩、賀勇、孫振(2015年12月16日)。別讓充電樁「絆」住電動汽車。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心萍、肖家鑫、張文、溫素威(2016年3月13日)。新能源汽車如何跑得遠。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版。
李麗輝(2016年9月9日)。財政部通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情況 揪出五隻碩鼠 涉及資金10億。人民日報,經濟版。
李長雲(2016年10月13日)。環洞庭湖國際新能源汽車拉力賽開幕 一個環保的比賽。人民日報,綜合版。
李麗輝(2017年1月1日)。元旦起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人民日報,要聞版。
張辛欣(2017年1月17日)。工信部要求生產企業為新能源汽車建檔跟蹤。人民日報,經濟版。
譚凱興(2017年5月25日)。新能源車「開」進桂北偏遠山區縣。人民日報,經濟版。
馮華(2017年6月7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全球佔比50%。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珂(2017年12月22日)。前十一月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逾五成。人民日報,經濟版。

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保部(2018)。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
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2018)。中國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CACSI)調查。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文化。
王瑩(2009)。傳統能源瓶頸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河北省。
王玲寧、陳昕卓(2017)。自媒體科學傳播內容與媒體顯著性之研究——以微信公眾號「果殼網」為例。新聞大學,2017(5), 68-76。
石永貴(1972)。科學新聞報導。台北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石羚(2017年09月14日)。讓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人民日報,第五版。
江建華(2001)。中國石油化工產業——開放型全球市場戰略理論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朱佩(2018年01月05日)。外媒:2017年全球汽車銷量首破9000萬輛。環球網。取自http://auto.huanqiu.com/globalnews/2018-01/11499251.html
李亦萌(2018年01月09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但銷售佔比並不高。界面新聞。取自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867695.html
邱佩冠(2004)。再生能源的發展——以美國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4 ,28–32。
杜燕飛(2016年01月26日)。報告稱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人民網。取自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6/0126/c71661-28086315.html
英國石油公司(BP)(2017)。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7)。
林筱芸(2013)。台灣基因醫學新聞報導內容分析(2001-2011年)(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和玲(2018年01月16日)。2017中國汽車銷量微增3% 新能源車勢頭火爆。北京晨報網。取自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8/0116/1684570.shtml
陸寒寅(2006)。亞洲石油秩序的演繹:淺析三次石油危機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東北亞論壇,15(3)。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台灣替代能源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2,19-57。
徐弘毅、何雨欣(2018年01月30日)。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全球一半以上。新華網。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30/c_1122342453.htm
高景宜(2006)。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新能源報導內容分析與創新者對能源議題之意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陳軍、袁華堂(2004)。新能源材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維新(2004)。能源概念。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陳憶寧(2011)。當科學家與記者相遇:探討兩種專業對於科學新聞的看法差異。中華傳播學刊,19,147-187。
陶鳳(2017年09月12日)。禁售燃油車的全球時間表。北京商報網。取自http://www.bbtnews.com.cn/2017/0912/210510.shtml
常曉華、李新民(2011年08月13日)。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超美國 如何破解「石油魔咒」?。新華網。取自http://news.hexun.com/2011-08-13/132418174.html
張卿卿(2012)。科學新聞資訊呈現形式及其對閱聽眾資訊接收的影響—以科學知識觀點與認知基模理論來探討。科學教育學刊,20(3),193-216。
張雨(2017年04月18日)。2017年一季度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億。人民網。取自: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7/0418/c1008-29217348.html
張漲(2018年3月8日)。普及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廣州日報大洋網。取自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803/08/153828_52109801.htm
張子揚(2018年01月15日)。中國公安部: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中新網。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1-15/8424257.shtml
張耀(2011)。中國能源安全環境辨析及發展戰略選擇。國際觀察,2011(5),23-29。
張郁敏(2013)。什麼樣的科學新聞內容會受新聞媒體青睞?報紙與電視科學新聞媒體顯著性之決定因素初探。新聞學研究,117,47-88。
曾薏珊(2011)。HINI新型流感報導中憤怒恐慌的要素與風險解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海東(2018年02月01日)。中國發佈首部石油藍皮書:預計今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同比增加3%。北京網絡廣播電視台北京時間欄目。取自http://www.brtn.cn/news/37k237cf7pb97t8pq2jbsb7tp0t
童曉光、趙林、汪如朗(2009)。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問題的思考。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黃燁、趙聰(2011)。中國原油對完依存度超美 交通領域耗油超六成。中國新聞網。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4/3232747.shtml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社會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
楊宇(2011)。基於汽車產業的新能源多層次發展研究(博士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
楊意菁、徐美苓(2012)。環境風險的認知與溝通:以全球暖化議題的情境公眾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2,169-209。
楊意菁(2017)。風險溝通、媒體關注與框架分析:以新聞再現企業環境相關議題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7(1),71-106。
楊曉紅(2018年01月31日)。全球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20名出爐:北汽EC系列完勝。第一電動網。取自https://www.d1ev.com/news/shuju/62022
楊忠陽(2017年08月10日)。多國宣佈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 無燃油車時代真的來了嗎?中國經濟網。取自http://www.ce.cn/cysc/ny/gdxw/201708/10/t20170810_24920292.shtml
趙永新、雷聲(2004年01月08日)。汽車污染,堅冰難破?。人民日報,第十六版。
趙航(2013)。緒論。載於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主編),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宇君(1999)。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熊建(2012年12月28日)。汽車是個人的 空氣是大家的(經濟時評)。人民日報,第十版。
翟傑全(2007)。論科技傳播。載於劉華傑(主編),科學傳播讀本(163-166頁)。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之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潘小川、李国星、高婷(2012)。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北京市: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盧周來(2011)。能源全球化之後—全球化,轉向能源。能源評論,2011(1),18-25。
肖成(2015年09月28日)。汽車保有量已超1.5億輛 未來我國超過一半的石油將用於汽車行業。前瞻產業研究院。取自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50927-da204976.html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倫理與個案。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謝瀛春(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市:遠流。
謝瀛春(2005)。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載於馮建三(主編),自反縮不縮?新聞系七十年(187-205頁)。台北市:政大新聞系。
瞿劍(2018年03月10日)。馬永生委員: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70%。科技日報。取自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3/10/content_646154.shtml
羅文輝、蘇蘅(2011)。媒介暴露與資訊處理策略對新流感相關知識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07,173-206。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書局。

英文部分
Andrews, K. T., & Caren, N. (2010). Making the news: Movement organizations, media attention, and the public agend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6), 841-866.
Atwater, T., & Fico, F. (1986). 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 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c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8(1), 53-61.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II.: The Free Press.
Bucchi, M., & Mazzolini, R. G. (2003). Big science, little news: science coverage in the Italian daily press, 1946-1997.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1), 7-24.
Burkett, W. (1986). News reporting: Science, medicine, and high technology. Iowa State Press.
Burnham, J. C. 1987. How superstition won and science lost: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Burns, T. W., O`Connor, D. J., & Stocklmayer, S. M. (2003).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2), 183-202.
Cartwright D.P. (1953).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Materials,” L. Festinger and D. Katz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lark, F., & Illman, D. L. (200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Times sec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27(4), 496-513.
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 1991. Bridging the communications gap: A Wing-spread workshop on strengthe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Washington, DC: 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
Eveland Jr, W. P. (2001). The cognitive mediation model of learning from the news: Evidence from nonelection, off-year election,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ntex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5), 571-601.
Eveland Jr, W. P. (2002). New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s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9(1), 26-40.
Dunwoodu, S., Friedman, S. M., & Rogers, C. L. (Eds.).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Gerbn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1981). Scientists on the TV screen. Society, 18(4), 41-44.
Golan, G., Wanta, W. (2002). Second-level agenda setting in the New Hampshire primary: A comparison of coverage in three newspaper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cadidat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8(2), 247-259.
Gregory, J., & Miller, S.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Plenum Press.
Hijmans, E., Pleijter, A., & Wester, F. (2003). Cov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Dutch newspapers. Science Communication, 25(2), 153-176.
Krieghbaum, H. (1967).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Kerlinger, F. N. (1973).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quir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iousis, S. (2004). Explicating media salience: A factor analysis of New York Times issue coverage during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1), 71-87.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 A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Sage Publications.
LaFollette, M. C. (1990). Making science our own: Public images of science, 1910- 195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wenstein, B. 1992.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World War II.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45-68.
Logan, R. A., ZENGJUN, P., & WILSON, N. F. (2000). Science and medical coverage in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A six-year perspective. Science Communication, 22(1), 5-26.
Logan, R. A., ZENGJUN, P., & WILSON, N. F. (2000). Prevailing impressions in science and medical new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Science communication, 22(1), 27-45.
Mazur, A. (2016). How did the fracking controversy emerge in the period 2010-2012?.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5(2), 207-222.
Miller, J.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29-48.
Miller, J. (1986). Reaching the attentive and interested publics for science. In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edited by SM Friedman, S. Dunwoody, and CL Rogers, 55-69. New York: Free Press.
Miller, J. (1987).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cationg to the public, 19-40.
Nelkin, D. (1995). Science controversies: the dynamics of public disp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444, 456.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 H. Freeman.
Ogles, R. M. (1985).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ellechia, M.G. (1997). Trends in science coverage: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ree US newspaper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6(1), 49-68.
Prewitt, K.(1982). The public and science policy.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36:5-14.
Prewitt, K. (1983). Scientific illiteracy and democratic theory. Daedalus, 49-64.
Pritchard, D. (1986). Homicide and bargained justice: The agenda-setting effect of crime news on prosecutor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0(2):143-159.
Rowan, K.E. (1998). Effective explanation of uncertain and complex science. In Friedman. S.M., Dunwoody. S., & Rogers. C.L. (Eds.)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media coverage of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ience. Erlbaum.
Schramm, W. (1961). Science And The Public Mind: A Memorandun For E.C. Sherburne, Amw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tanford: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otirovic, M., & McLeod, J. M. (2004). Knowledge as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political learning.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7-394.
Trachtman, L. E. (1981).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ffort: A critiqu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6(3), 10-15.
Walker, G. (1995).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public. Land Use Policy, 12(1), 49-59.
Waples, D., & Berelson, B. (1941). What the voters were told: An essay in content analysis.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mmer, R.D., and J.R. Dominick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446407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464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石番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ang, Shih-F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湯海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TANG HAIBOen_US
dc.creator (作者) 湯海波zh_TW
dc.creator (作者) HAIBO, TA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1-七月-2018 13:50:36 (UTC+8)-
dc.date.available 31-七月-2018 13:50: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1-七月-2018 13:50:3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4464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46407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能源緊張以及環境污染。隨著尋求替代能源意識的抬頭,以及保護環境呼聲的提高,特別在全球面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發展新能源汽車代替傳統石油燃料汽車顯得十分必要和急迫。現階段中國正在實現由「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轉變。目前中國大陸汽車總體產銷量達到一定高度,唯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仍有提升空間,故發展新能源汽車是現階段重點。
新能源汽車屬於新興產業,大眾依賴媒體報導了解相關資訊,故而媒體如何報導、如何重視新能源汽車相關議題,都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產生影響。本研究基於科學傳播和媒體顯著性理論視角,研究媒體如何呈現新能源汽車報導、媒體如何報導新能源汽車議題、及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媒體顯著性表現如何三個問題。
報紙在大眾獲取科學資訊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媒體角色,故而本研究以報紙作為觀察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切入點,並以《人民日報》為研究對象,選取2007年至2017年間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要對象的報導作為研究樣本,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上述所提及的研究問題。
本研究發現,2007年至2017年十一年間,新能源汽車報導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且2014年之後報導情況趨於穩定,並維持在高點,故而本研究研判新能源汽車產業已處於穩定發展階段。報導刊載版面分佈和報導形式豐富多元,刊載版面以「要聞版」居多,報導形式則涵括一般新聞、特稿、一般評論、轉引新聞稿等媒體形式,足以見得新能源汽車報導受到媒體廣泛重視。唯報導在照片和解釋性圖表的搭配上略顯不足,使用照片和圖表解釋新能源汽車資訊的情況較少。
至於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內容部分,報導主題以「政策法規」為最多,其次是「實際作為」、「未來發展」、「汽車資訊」、「評價」以及「其他」。報導主要消息來源部分,「官方來源」是最常被引用的消息來源。以上現象反映出官方力量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至關重要。
進一步分析發現,針對「汽車資訊」、「政策法規」、「實際作為」以及「未來發展」等新能源汽車報導主題而言,「官方來源」是報導主要消息來源;針對「評價」主題的報導則多以「產業界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報導「汽車資訊」、「政策法規」、「實際作為」以及「其他」主題時,多以「一般新聞」呈現;對「評價」主題的報導則以「評論」為主;報導「未來發展」主題側重「特稿」的報導形式。
至於報導態度,媒體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較為看好,以「正面態度」的報導為最多。
在媒體顯著性的「突出」、「注意」與「價值評價」三個維度上,新能源汽車報導均表現不俗,展現出較高的媒體顯著性,「報導主題」、「主要消息來源」均能影響媒體顯著性表現。「突出」維度中,以「官方來源」和「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有較高的媒體顯著性。「注意」維度中,「政策法規」和「評價」為主題的新能源汽車報導有較高的媒體顯著性;以「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篇幅也明顯多於「記者/作者」為主要消息來源的報導。「價值評價」維度,以「評價」、「汽車資訊」、「實際作為」和「未來發展」為主題的報導,較常以有感方式報導,以「政策法規」為主題的報導則「有感」、「無感」參半,表現較為客觀。此外,以「產業界人士」和「專業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時,則「有感」報導明顯多於「無感」報導。不難看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是官、產、學界共同努力的結果,缺少任一方都不容易達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對象-------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能源、環境與汽車產業-----10
第二節 新能源汽車-------16
第三節 科學傳播與新能源汽車-----20
第四節 科學報導的媒體顯著性-----25
第五節 研究問題--------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28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28
第二節 研究樣本-------30
第三節 類目建構-------31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及研究信度檢驗------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43
第一節 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基本資訊-------43
第二節 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報導內容-------52
第三節 新能源汽車報導的媒體顯著性-----7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90
參考文獻---------92
附錄一 新能源汽車報導內容分析編碼表----108
zh_TW
dc.format.extent 157898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464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能源汽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傳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資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顯著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容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新能源汽車報導內容分析:以《人民日報》(2007-2017)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 Case Study of the People`s Daily (2007-2017)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政策法規部分(依發佈日期排列)
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2001年9月30日)。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12月2日)。
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2006年9月27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准入管理規則(2007年10月17日) 。
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3月20日)。
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0年10月10日)。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2011年1月1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2011年2月25日)。
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2012年4月20日)。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2012年6月28日)。
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2013年1月23日)。
關於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指導意見(2014年7月21日)。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2015年2月16日)。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12月20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2017年1月6日)。
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定(2017年1月16日)。
資料分析引用報導部分(依報導日期排列)
施芳、姜泓冰、單子津(2008年7月12日)。奧運中心區交通「零排放」。人民日報,要聞版。
閻曉明、陳陸軍(2008年10月10日)。讓新能源汽車在路上能見到。人民日報,國內要聞版。
王金海(2009年9月6日)。新能源汽車將亮相大連達沃斯論壇。人民日報,要聞版。
沈文敏(2010年5月29日)。千輛新能源車穿梭世博園區。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麗輝(2010年6月2日)。買新能源汽車最高補貼6萬元。人民日報,經濟版。
沈文敏、黃曉勇(2010年7月5日)。千余輛新能源車園區運營。人民日報,要聞版。
沈文敏(2010年10月13日)。世博新能源車運營客流逾億。人民日報,經濟版。
諍言(2010年11月22日)。新能源汽車要兩條腿走路。人民日報,產經廣場版。
秦佩華、劉成友(2011年3月8日)。扶持電動汽車產業。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版。
王明浩(2011年7月4日)。純電動公交駛上長安街。人民日報,要聞版。
梁旭(2011年8月6日)。新能源汽車服務大運會。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蘇波(2012年7月12日)。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兩年終出台 新能源汽車標定走向。人民日報,要聞版。
徐和誼、田豐、楊明方、何聰、楊旭(2013年3月14日)。新能源汽車推廣公務車先行。人民日報,綜合版。
李剛(2013年5月27日)。新能源車無需搖號可直接申領指標。人民日報,視點版。
朱競若、余榮華(2013年11月6日)。購車搖號指標每年減少9萬個。人民日報,視點版。
李麗輝、趙冰(2013年11月27日)。首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確定。人民日報,經濟版。
喻思娈(2014年2月26日)。北京——個人買新能源汽車暫無需搖號。人民日報,視點版。
賀勇(2014年4月15日)。新能源車可刷卡充電了。人民日報,經濟版。
呂紹剛、閆軍(2014年7月22日)。深圳試點建設4年 小區充電樁大多被閒置。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2014年7月22日)。三十招為新能源汽車清障。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政(2014年7月22日)。國辦印發通知要求 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人民日報,要聞版。
吳秋余(2014年8月7日)。三類新能源汽車下月起免征購置稅。人民日報,經濟版。
劉成友(2014年9月12日)。綠色公交節能安全。人民日報,要聞版。
魏薇(2014年10月31日)。首都機場啓用電動車充電站。人民日報,社會版。
沈文敏(2014年11月8日)。公共充電樁APP啟用。人民日報,生活版。
魏薇(2015年1月3日)。500台純電動出租車投放北京城區。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麗輝、吳秋余(2015年5月19日)。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船稅,人民日報,經濟版。
王偉健、奚青蘭(2015年5月20日)。江蘇首座民營新能源車充電站投運。人民日報,要聞版。
潘少軍(2015年11月14日)。發展新能源汽車用創新換時間。人民日報,生態周刊版。
鄧圩、賀勇、孫振(2015年12月16日)。別讓充電樁「絆」住電動汽車。人民日報,要聞版。
李心萍、肖家鑫、張文、溫素威(2016年3月13日)。新能源汽車如何跑得遠。人民日報,兩會特刊版。
李麗輝(2016年9月9日)。財政部通報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情況 揪出五隻碩鼠 涉及資金10億。人民日報,經濟版。
李長雲(2016年10月13日)。環洞庭湖國際新能源汽車拉力賽開幕 一個環保的比賽。人民日報,綜合版。
李麗輝(2017年1月1日)。元旦起調整新能源汽車補貼。人民日報,要聞版。
張辛欣(2017年1月17日)。工信部要求生產企業為新能源汽車建檔跟蹤。人民日報,經濟版。
譚凱興(2017年5月25日)。新能源車「開」進桂北偏遠山區縣。人民日報,經濟版。
馮華(2017年6月7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全球佔比50%。人民日報,要聞版。
王珂(2017年12月22日)。前十一月新能源汽車銷售增逾五成。人民日報,經濟版。

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保部(2018)。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
中國質量協會用戶委員會(2018)。中國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CACSI)調查。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文化。
王瑩(2009)。傳統能源瓶頸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河北省。
王玲寧、陳昕卓(2017)。自媒體科學傳播內容與媒體顯著性之研究——以微信公眾號「果殼網」為例。新聞大學,2017(5), 68-76。
石永貴(1972)。科學新聞報導。台北市: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
石羚(2017年09月14日)。讓新能源汽車「大行其道」。人民日報,第五版。
江建華(2001)。中國石油化工產業——開放型全球市場戰略理論研究(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朱佩(2018年01月05日)。外媒:2017年全球汽車銷量首破9000萬輛。環球網。取自http://auto.huanqiu.com/globalnews/2018-01/11499251.html
李亦萌(2018年01月09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但銷售佔比並不高。界面新聞。取自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867695.html
邱佩冠(2004)。再生能源的發展——以美國再生能源發展為例。全球變遷通訊雜誌,44 ,28–32。
杜燕飛(2016年01月26日)。報告稱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人民網。取自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6/0126/c71661-28086315.html
英國石油公司(BP)(2017)。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7)。
林筱芸(2013)。台灣基因醫學新聞報導內容分析(2001-2011年)(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和玲(2018年01月16日)。2017中國汽車銷量微增3% 新能源車勢頭火爆。北京晨報網。取自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8/0116/1684570.shtml
陸寒寅(2006)。亞洲石油秩序的演繹:淺析三次石油危機對亞洲經濟的影響。東北亞論壇,15(3)。
徐美苓(2015)。新興環境議題的媒體建構:以台灣替代能源新聞報導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2,19-57。
徐弘毅、何雨欣(2018年01月30日)。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佔全球一半以上。新華網。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2018-01/30/c_1122342453.htm
高景宜(2006)。2001-2005年新能源媒體議題興起之研究─新能源報導內容分析與創新者對能源議題之意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陳軍、袁華堂(2004)。新能源材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維新(2004)。能源概念。台北市: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陳憶寧(2011)。當科學家與記者相遇:探討兩種專業對於科學新聞的看法差異。中華傳播學刊,19,147-187。
陶鳳(2017年09月12日)。禁售燃油車的全球時間表。北京商報網。取自http://www.bbtnews.com.cn/2017/0912/210510.shtml
常曉華、李新民(2011年08月13日)。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首超美國 如何破解「石油魔咒」?。新華網。取自http://news.hexun.com/2011-08-13/132418174.html
張卿卿(2012)。科學新聞資訊呈現形式及其對閱聽眾資訊接收的影響—以科學知識觀點與認知基模理論來探討。科學教育學刊,20(3),193-216。
張雨(2017年04月18日)。2017年一季度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億。人民網。取自: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7/0418/c1008-29217348.html
張漲(2018年3月8日)。普及新能源汽車大有可為。廣州日報大洋網。取自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803/08/153828_52109801.htm
張子揚(2018年01月15日)。中國公安部:截至2017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0億輛。中新網。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1-15/8424257.shtml
張耀(2011)。中國能源安全環境辨析及發展戰略選擇。國際觀察,2011(5),23-29。
張郁敏(2013)。什麼樣的科學新聞內容會受新聞媒體青睞?報紙與電視科學新聞媒體顯著性之決定因素初探。新聞學研究,117,47-88。
曾薏珊(2011)。HINI新型流感報導中憤怒恐慌的要素與風險解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黃海東(2018年02月01日)。中國發佈首部石油藍皮書:預計今年國內成品油需求同比增加3%。北京網絡廣播電視台北京時間欄目。取自http://www.brtn.cn/news/37k237cf7pb97t8pq2jbsb7tp0t
童曉光、趙林、汪如朗(2009)。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問題的思考。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黃燁、趙聰(2011)。中國原油對完依存度超美 交通領域耗油超六成。中國新聞網。取自: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8-04/3232747.shtml
黃俊儒、簡妙如(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社會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
楊宇(2011)。基於汽車產業的新能源多層次發展研究(博士論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市。
楊意菁、徐美苓(2012)。環境風險的認知與溝通:以全球暖化議題的情境公眾為例。中華傳播學刊,22,169-209。
楊意菁(2017)。風險溝通、媒體關注與框架分析:以新聞再現企業環境相關議題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7(1),71-106。
楊曉紅(2018年01月31日)。全球2017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前20名出爐:北汽EC系列完勝。第一電動網。取自https://www.d1ev.com/news/shuju/62022
楊忠陽(2017年08月10日)。多國宣佈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 無燃油車時代真的來了嗎?中國經濟網。取自http://www.ce.cn/cysc/ny/gdxw/201708/10/t20170810_24920292.shtml
趙永新、雷聲(2004年01月08日)。汽車污染,堅冰難破?。人民日報,第十六版。
趙航(2013)。緒論。載於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日產(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主編),新能源汽車藍皮書: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報告。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宇君(1999)。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熊建(2012年12月28日)。汽車是個人的 空氣是大家的(經濟時評)。人民日報,第十版。
翟傑全(2007)。論科技傳播。載於劉華傑(主編),科學傳播讀本(163-166頁)。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劉蕙苓(1989)。報紙消息來源人物之背景與被處理方式之分析(碩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潘小川、李国星、高婷(2012)。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北京市: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盧周來(2011)。能源全球化之後—全球化,轉向能源。能源評論,2011(1),18-25。
肖成(2015年09月28日)。汽車保有量已超1.5億輛 未來我國超過一半的石油將用於汽車行業。前瞻產業研究院。取自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50927-da204976.html
謝瀛春(1991)。科學新聞的傳播:倫理與個案。台北市:黎明出版社。
謝瀛春(1994)。科學與大眾媒介。台北市:遠流。
謝瀛春(2005)。資訊時代的科學傳播。載於馮建三(主編),自反縮不縮?新聞系七十年(187-205頁)。台北市:政大新聞系。
瞿劍(2018年03月10日)。馬永生委員: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70%。科技日報。取自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3/10/content_646154.shtml
羅文輝、蘇蘅(2011)。媒介暴露與資訊處理策略對新流感相關知識的影響。新聞學研究,107,173-206。

羅文輝(1991)。精確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書局。

英文部分
Andrews, K. T., & Caren, N. (2010). Making the news: Movement organizations, media attention, and the public agend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5(6), 841-866.
Atwater, T., & Fico, F. (1986). Source reliance and use in reporting state government: A study of print and broadcast practice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8(1), 53-61.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II.: The Free Press.
Bucchi, M., & Mazzolini, R. G. (2003). Big science, little news: science coverage in the Italian daily press, 1946-1997.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1), 7-24.
Burkett, W. (1986). News reporting: Science, medicine, and high technology. Iowa State Press.
Burnham, J. C. 1987. How superstition won and science lost: Popularizing science and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Burns, T. W., O`Connor, D. J., & Stocklmayer, S. M. (2003). Science communication: a contemporary definitio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2(2), 183-202.
Cartwright D.P. (1953).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Materials,” L. Festinger and D. Katz (ed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Clark, F., & Illman, D. L. (200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Times section. Science Communication, 27(4), 496-513.
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 1991. Bridging the communications gap: A Wing-spread workshop on strengthe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Washington, DC: Council of Scientific Society Presidents.
Eveland Jr, W. P. (2001). The cognitive mediation model of learning from the news: Evidence from nonelection, off-year election, and presidential election contex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5), 571-601.
Eveland Jr, W. P. (2002). New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s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s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9(1), 26-40.
Dunwoodu, S., Friedman, S. M., & Rogers, C. L. (Eds.). (1986).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Gerbner, G., Gross, L., Morgan, M., & Signorielli, N. (1981). Scientists on the TV screen. Society, 18(4), 41-44.
Golan, G., Wanta, W. (2002). Second-level agenda setting in the New Hampshire primary: A comparison of coverage in three newspaper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cadidate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8(2), 247-259.
Gregory, J., & Miller, S. (1998). Science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credibility. Plenum Press.
Hijmans, E., Pleijter, A., & Wester, F. (2003). Cover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 Dutch newspapers. Science Communication, 25(2), 153-176.
Krieghbaum, H. (1967). Science and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Kerlinger, F. N. (1973).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inquir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Kiousis, S. (2004). Explicating media salience: A factor analysis of New York Times issue coverage during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1), 71-87.
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 A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Sage Publications.
LaFollette, M. C. (1990). Making science our own: Public images of science, 1910- 1955.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wenstein, B. 1992.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World War II.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45-68.
Logan, R. A., ZENGJUN, P., & WILSON, N. F. (2000). Science and medical coverage in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A six-year perspective. Science Communication, 22(1), 5-26.
Logan, R. A., ZENGJUN, P., & WILSON, N. F. (2000). Prevailing impressions in science and medical news: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Science communication, 22(1), 27-45.
Mazur, A. (2016). How did the fracking controversy emerge in the period 2010-2012?.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25(2), 207-222.
Miller, J. (1983). Scientific literacy: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 Daedalus, 29-48.
Miller, J. (1986). Reaching the attentive and interested publics for science. In Scientists and journalists: Reporting science as news, edited by SM Friedman, S. Dunwoody, and CL Rogers, 55-69. New York: Free Press.
Miller, J. (1987).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mmunicationg to the public, 19-40.
Nelkin, D. (1995). Science controversies: the dynamics of public dispu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444, 456.
Nelkin, D. (1995). Selling science: How the press cove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 H. Freeman.
Ogles, R. M. (1985). An overview of content analysis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Unpublished manuscript.
Pellechia, M.G. (1997). Trends in science coverage: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ree US newspapers.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6(1), 49-68.
Prewitt, K.(1982). The public and science policy.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36:5-14.
Prewitt, K. (1983). Scientific illiteracy and democratic theory. Daedalus, 49-64.
Pritchard, D. (1986). Homicide and bargained justice: The agenda-setting effect of crime news on prosecutor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0(2):143-159.
Rowan, K.E. (1998). Effective explanation of uncertain and complex science. In Friedman. S.M., Dunwoody. S., & Rogers. C.L. (Eds.) 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media coverage of new and controversial science. Erlbaum.
Schramm, W. (1961). Science And The Public Mind: A Memorandun For E.C. Sherburne, Amw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tanford: Institute for Communication Research.
Sotirovic, M., & McLeod, J. M. (2004). Knowledge as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roach to political learning.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57-394.
Trachtman, L. E. (1981). 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effort: A critique.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6(3), 10-15.
Walker, G. (1995). Renewable energy and the public. Land Use Policy, 12(1), 49-59.
Waples, D., & Berelson, B. (1941). What the voters were told: An essay in content analysis.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University of Chicago.
Wimmer, R.D., and J.R. Dominick (1983),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OMM.011.2018.F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