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詹鎮榮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an, Chen-Ju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吳啟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Wu, Chii-Reid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吳啟瑞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Wu, Chii-Reid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Aug-2018 16:24:4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Aug-2018 16:24:4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Aug-2018 16:24:4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265201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6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65201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經營體制之演變,歷經明清時期村落住民之「私法自治」,繼而日治時期為求控制臺灣農業及水資源,日本政府將內地學習德國法制創設水利組合制度之經驗導入臺灣,進而開啟農田水利事業「公法自治」方向,嗣後中央集權思想濃厚之國民政府治台初期,被動地以公法人地位接納農田水利會,然因公法人體制不健全,導致農田水利會公法人之功能爭議不斷。雖然立法者已於2018年修正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定期限將農田水利事業收回由國家行政機關自辦。然而,本文仍嘗試由多元、開放之角度探討農田水利會公法人體制之續造。農田水利事業演變迄今,其任務及利害關係人漸次複雜多元,典型的德國公法人制度是否足以回應客觀環境變動,抑或我國現行法律制度與行政體系本質上不適於操作農田水利會公法人制度。本文剖析農田水利事業範疇及任務並考證明清時期以來農田水利組織體制之演變,復以公法社團法人為中心探討自治制度之概念、目的與功能,並簡析德國水土協會、日本土地改良區及荷蘭水利會之設立、功能、組織及監督機制。此外,亦納入行政機關運作實務及司法機關之見解評析,以論述農田水利會公法人興辦農田水利事業之困境與改善之道。農田水利會公法人為既存之行政主體,其組織人員與公益資產之保障,以及自治功能之重要性,應在組織變革選擇中納為重要關鍵因素與行政組織法之原理原則並行判斷。再者,學者Elinor Ostrom提出永續經營之灌溉組織所服膺之原則,以及德國、荷蘭及日本均採行自治團體之農田水利組織體制,都再度強化本文大膽提出的最終建議:社團公法人仍為農田水利事業體最佳經營模式。然而,基於農田水利會公法人體制必將依法「改制」,本文亦提出必須關懷之法制度設計重點。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e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in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nese Ming-Qing Dynasty was based on autonomous principle of private law, while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anc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troduced to Taiwan the practice of irrigation cooperatives learned from German to control agricultur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aiwan, which was based on autonomous principle of public law. Soon after the period of Japanese governance, Kuomintang government passively adapted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s. However, the association legislation was incomplete and controversial, resulting in arguments about the functions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 Although legislators amended the Act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 Organization in 2018, aiming to reform current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to be an administrative agency, the study still tried to openly investigate and discuss the reformation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e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in Taiwan has gradually become complicated regarding the missions and the associated stakeholders. It is questionable whether the typical system of public legal person adapted from German can respond properly to the variation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t is also doubtful whether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can fundamentally support the practice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s. Thu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copes and mission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and explored the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Further, the concepts, objectives, and functions of autonomous public juridical association was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study also reviewed the establishment, functions, organizations, supervising mechanisms of water and soil associations in German, land improvement districts in Japan, and water boards in Netherland. Additionally, this study examined comments on the manage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from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judicial organs. Finally, this study summarized possible approach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s.Sinc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s ar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subjects, the ensuring of the institutional staff and asse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autonomous func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critical factors and evaluated based upon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agency legislation when the government executes the reformatio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Moreover, the principles proposed by Dr. Elinor Ostrom regar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and the facts that German, Netherland, and Japan have practiced well th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stitutions as self-governing body, have strengthened the solidity and soundness of the conclusions derived from this study: the practice of irrigation institutions as public legal persons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manag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affairs. However, legislatively speaking, sinc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will be eventually reformed to an administrative agency in years, this study also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tailed design of the legislation that the legislators should concern for the reformation.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研究目的 .................................3第三節 研究方法 .................................5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第五節 論文架構 .................................6第二章 臺灣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簡史與任務之特性 ............7第一節 農田水利事業發展簡史-以經營主體為中心............7第一項 日治時期以前(1624~1894)......................7第二項 日治時期(1895~1945)..........................9第三項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前期(1946~1965)...............19第四項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發展期(1966~2000).............24第五項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全面自治卻再度立法變革時期(2001~2018)..............................27第二節 農田水利事業任務之特性.........................32第一項 農田水利事業具有公共任務性質....................32第二項 農田水利事業為國家任務範疇......................33第三節 小結........................................37第三章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之困境.........................39第一節 民國九十年以前,司法實務的法律關係變革...........40第二節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未能提出農田水利會公法人體制功能之澈底檢證.................................49第一項 司法院釋字第518號解釋..........................52第二項 司法院釋字第628號解釋..........................55第三節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欠缺作用法執行法定任務-由灌溉水質管理困境觀察..........................58第四節 國家及地方政府公法人與農田水利會公法人之權限與權利紛爭.....................................62第一項 監察院調查桃園地區水利會轄管埤塘私人放養魚介事件...........................................62第二項 水利會土地屬於公有或私有屢有爭議................64第五節 公法人自治效能受到停徵會費及會員制度之影響........70第六節 107年農田水利會公法人改制為行政機關之紛爭........72第七節 小結.......................................74第四章 公法人制度之概念及類型........................75第一節 公法人之類型-以德國法為中心...................76第二節 公法人與自治行政.............................79第三節 國家對於公法人之監督-兼論國家對農田水利會之監督..........................................81第四節 德國水土協會公法人簡介.......................85第五節 日本土地改良區簡介..........................89第六節 荷蘭水利會簡介..............................94第七節 小結......................................95第五章 農田水利會組織再造之考量與組織類型選擇..........97第一節 農田水利事業體之任務設定......................98第二節 農田水利會組織再造-行政組織之判斷基準...........99第三節 農田水利會組織再造之考量因素...................99第一項 農田水利事業體所需之公權力配備.................99第二項 農田水利事業體與國家保持距離之必要性............101第三項 農田水利事業體財務自主性......................102第四項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資產及員工之權益保障............102第四節 農田水利會組織再造之類型選擇..................103第五節 小結......................................108第六章 結論......................................109參考文獻 .....................................11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783575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201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法人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農田水利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自治行政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灌溉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餘水使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土地改良區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德國水利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荷蘭水利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農田水利事業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灌溉排水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行政主體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間接國家行政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民主正當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Public legal pers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elf-administra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Irrigation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農田水利會公法人困境與制度續造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Dilemma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 of Public Incorporation for Irrigation Associatio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專書內蒙古農民用水戶協會建立、運行和管理問題研究課題組,農民用水戶協會形成及運行機理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發行,2010年4月。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1994年。王名杨,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1989年5月。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灣研究叢刊,2014年9月,修訂二版。王萬邦,臺灣的古圳道,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4月。台灣省農田水利會聯合會,農田水利會財務管理訓練教材(上冊),1997年3月。史明,台灣人四百年史,蓬島文化公司,1980年9月。余遜達等譯,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上海三聯書店出版,2000年6月。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2013年8月,增訂十二版。吳庚,行政爭訟法論,2014年9月,修訂第七版。吳東鎬等著,日本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李丕煜,鳳山縣志,1720年,李昕,作為組織手段的公法人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林建村等,探索臺灣農田水利組織與制度,農田水利會聯合會出版,2013年12月。林騰鷂,行政法總論,2002年,增訂二版一刷。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2010年9月,四版一刷。徐義人,日本水資源之經營管理,財團法人中興工程科技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2006年7月。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及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德國民法,2016年10月,二版。連橫,台灣通史,1918年。郭成偉、薛顯林,民國時期水利法制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年11月,第2版。陳正美,臺灣農田水利會組織演變與農民關係,作者自印, 1997年4月24日。陳敏,行政法總論,2013年9月,第八版。陳新民,行政法學總論,2015年9月,第九版。陳鴻圖,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互動,2005年2月。陳鴻圖,臺灣水利史,2009年11月。陸益龍,流動產權的界定,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黃錦堂,行政組織法論,2005年5月。詹鎮榮,民營化法與管制革新,2011年10月。詹鎮榮,行政法總論之變遷與續造,2016年1月。農田水利會聯合會,105年度農田水利會資料輯,2006年。農田水利會聯合會,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立法沿革回顧,2004年12月31日。趙立新,日本法制史,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6月。劉宗德,制度設計型行政法學,2009年5月。蔡志展,清代臺灣水利開發研究,1980年。蔡震榮,行政執行法,2013年11月,第五版。蕭文生,行政法-基礎理論與實務,2017年9月,初版一刷。鹽野宏(楊建順譯),行政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鹽野宏(楊建順譯),行政組織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貳、專書論文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載:憲法理論與實踐(二),頁3-57,2000年2月。李建良,「公法人」基本權利能力之問題初探-試解基本權利「本質」之一道難題,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頁291-410,2005年5月。林三欽,行政法人作為行政組織改造之選項,載:行政組織與人事法制之新發展,臺灣行政法學會主編,頁91-137,2010年。林明鏘,國家與地方自治團體之關係,載:地方自治法,陳清秀主編,頁285-311,2017年9月。林尉濤、林國華、吳啟瑞等,推廣水田生態環境保護之回顧與展望,載:農業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168-173,2005年。許宗力,國家機關的法人化-行政組織再造的另一選擇途徑,載:法與國家權力(二),頁461-487,2007年11月。許宗力,基本權程序保障功能的最新發展,載:法與國家權力(二),頁247-260,2007年11月。許宗力,論國家對地方的自治監督,載:法與國家權力(一),頁353-382,2006年8月。陳愛娥,行政主體、行政機關及公法人,載: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頁247-261,2000年12月。董保城,台灣行政組織變革之發展與法制面之挑戰,載: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社團法人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頁218-298,2007年7月。蔡志方,地方自治之課題與展望,載:地方自治法,陳清秀主編,頁315-322,2017年9月。蔡震榮,公法人概念的探討,載: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251-280,1993年。 參、期刊論文王泰升,日本明治維新的法律近代西方化,臺大法學論叢,第25卷第1期,頁1-15,1995年10月。王泰升,法律史專題講座第伍講:清治時期「民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頁137-147,2000年10月。王澤鑑,人格權保護的課題與展望(二)-憲法上人格權與私法上人格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1期,頁89-108,2006年3月。石川明等,德國民法典對日本民法及民法學之影響,私法,第一輯第2卷,頁343-352,2002年3月。江利紅,論日本公私法二元論的發展,浙江學刊,第5期,頁152 - 157,2008年。吳孟洋等,現階段農田水利會遭遇問題探討與對策-農田水利會聯合會會長楊明風專訪,農田水利雜誌,第60卷,第3期,頁6-16,2013年7月。宋健弘,從我國法制談自治團體公法人之自治規章制定權-試評司法院釋字第628號解釋,玄奘法律學報第八期,頁1-56,2007年12月。李昕,論公法人制度建構的意義和治理功能,甘肅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4-19,2009年7月。李建良,論公法人在行政組織建制上的地位與功能-以德國公法人概念與法治為借鏡,月旦法學,第84期,頁43-59,2002年5月。林建村、陳信雄、李源泉、趙達瑜,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研修過程及其問題探討,臺灣水利,第54卷第1期,頁28-56,2006年3月。邱生,日本行政法的國際源流與法源,日本研究,第3期,頁36-40,1986年。范雪飛,日本繼受德國民法的社會歷史分析,江淮論壇,第6期,頁120-160,2011年12月。紙野健二(劉宗德譯),日本之行政統制,法學新論,第30期,頁1-12,2011年6月。張永明,一般行為自由與一般人格權作為憲法保障之基本權,月旦法學雜誌,第273期,頁28-46,2018年2月。許春鎮,論自治行政之概念及其類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9期,頁1-57,2006年9月。許春鎮,論強制會員制之憲法問題-兼論我國法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4期,頁1-66,2015年6月。郭玲惠、林鎮洋,德荷水利會之研究,經社法制論叢,第 24 期,頁349-376,1999年7月。郭雲萍,台灣農業水權之演變,興大歷史學報第十六期,頁345-360,2005年6月。陳淳文,論法國法上之公法人,月旦法學雜誌,第84期,頁32-42,2002年5月。陳勝全,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1階段成果,農政與農情,第201期,頁41-49,2009年3月。陳愛娥,行政一體原則與行政分殊化的趨勢-評大法官釋字第613號解釋對行政一體原則的理解,東吳公法論叢,第2卷,頁3-31,2008年11月。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第3期,頁100-111,2003年1月。陳愛娥,農田水利會為公法人,其所屬水利小組成員間之關係為私權關係?-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一八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70期,頁177-185,2001年3月。陳鴻圖,日治時期台灣水利事業的建立與運作-以嘉南大圳為例,輔仁歷史學報,第12期,頁119-152,2001年6月。陳鴻圖,戰後水利會水利小組的變遷(1945-1975),東華人文學報,第20期,頁137-167,2012年1月。傅雲岑,臺灣省水利委員會的革新,臺灣水利第2卷第3期,頁2-5,1954年9月1日。傅寶玉,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國史館館刊第20期,頁3-38,2008年12月。曾睿,論日據時期台灣農田水利法制的殖民化,台灣研究集刊,第6期,頁84-92,2016年1月。程明修,民主國原則(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頁63-72,2004年4月。黃越欽,公法人與私法人,政大法學評論,第21期,頁1-24,1980年10月。黃銘輝,公法人概念之學理與實務,憲政時代,第24卷第2期,頁72-100,1998年10月。黃鴻森,共享性資源的網絡治理:台灣農田水利資源管理個案分析,政大公共行政學報, 第二十一期,頁73-114,2006年12月。楊秀玉,日本農業協同組合之演變與特徵,農業經濟與科技,第25卷第4期,頁25轉114,2014年。溫豐文,台灣土地所有權制度之變遷,東海法學研究第十期,頁299-309,1996年3月。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憲法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頁121-142,1994年12月。虞國興、林尉濤、吳啟瑞,因應氣候變遷之灌溉管理研究,土木水利,第37卷第6期,頁86-71,2010年12月。詹鎮榮,國有土地出租爭議之審判權歸屬──以台中高等行政法院104年度訴字第53號判決出發,興大法學,第19期,頁157-200,2016年5月趙相文,由法律觀點論自治制度,中原財經法學,第15期,頁121-174,2005年12月。劉德娟等,日本土地改良事業的演變、特徵及其成效,現代日本經濟,第5期,頁40-51,2017年9月。蔡來水,讀「台灣水利第五期簡訊」感到水利會性格問題,臺灣水利第2卷第3期,頁62,1954年11月10日。蕭代基,自然資源的參與式管理與地方自治制度,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三十四卷第一期,頁1-37,2003年。錢建榮,論私人相互間之行政契約,軍法專刊,第42卷12期,頁17-26,1996年12月。謝冬慧,從民族性格看日本的法治變革,西北政法大學學報,法律科學,2011年,第1期,頁193-200。藍弘岳,「明治知識」與殖民地臺灣政治:「國民性」論述與1920年代前的同化政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88期,頁151-203, 2015年6月。藤田宙靖(劉宗德譯),2004年行政事件訴訟法修正對日本行政法理論及實務之影響,法學新論,第27期,頁1-22,2010年12月。 肆、碩博士論文吳進錩,台灣農田水利事業演化之研究,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農學組博士論文,1993年12月。呂瑞云,公法法人財產所有權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林宗材,公法人概念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6月。林素純,以經濟史的觀點探討農田水利會之演變,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邱淑娟,戰後臺灣農田水利組織變遷歷程之研究(1945~1995),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伍、政府出版品台灣省水利局,台灣省各農田水利會灌區外灌溉調查報告,1971年。台灣省水利局第三規劃調查隊,全省水利區域劃分及水資源綜合調查規劃報告,1975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0年「彰雲地區耕作制度及農業水資源利用規劃計畫」成果報告書,2011年1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5年度農田水利會公法人定位探討與組織改制配套措施之研究,計畫編號105農管-3.2-利-02,受託機關:中華水資源管理學會,2017年1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5年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106年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灌溉史,2003年12月。惜遺,臺灣之水利問題,台灣銀行季刊,第3卷第3期,1950年6月。陳明燦,我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問題與因應對策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1998年9月。黃清林,健全農田水利會方案之研究,台灣省水利局,1983年3月。經濟部水利處,農田水利會營運與展望,2000年5月。經濟部水利署,104年各標的用水統計年報。經濟部水利署,水資源白皮書,2006年1月。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臺北市七星農田水利會會誌,2011年9月。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1993年3月。臺北縣政府,臺北廳志, 1998年7月。臺灣石門農田水利會,臺灣石門農田水利會50週年紀念專刊,2014年5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一冊,1992年2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第二冊,1992年2月。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1972年6月。謝勝信,農田水利會組織介紹與未來展望,105 年度農田水利會主計人員訓練班教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2016年 8 月 30 日。陸、日文書籍玉城 哲等,水利の社会構造,国際連合大学,1984。石尾芳久等,日本近代法 120講,法律文化社,1992年。柒、英文專書Hecht, C., German Municipalities Take Back Control of Water. in Kishimoto, Satoko, Emanuele Lobina, and Olivier Petitjean.eds. Our Public Water Future. The Global Experience with Remunicipalisation. Transnational Institute, Amsterdam. (2015)Herman Havekes, et al., The Dutch Water Authority Model. (2017)Monsees, J., The German Water and Soil Associations–self-governance for Small and Medium Scale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Zeitschrift für Bewässerungswirtschaft/Journal of Applied Irrigation Science, 39(1). (2004)Reza Ardakanian, etc., Key Issues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n Balancing Water, Food, Energy and Ecology, Background Paper of the 2nd World Irrigation Forum,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ICID), Thailand. (2016)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und, The Report of Post-Evalu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and Rice Production Affairs in Bagre area in Burkina Faso. (2012)The World Bank Hazard Management Unit Washington, D.C. ,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2005)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THE.NCCU.LAWID.003.2018.F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