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區級災防協力網絡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區公所執行災防深耕計畫為例
The District-level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The Case of Sanchong District Office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f Disaster Management Capability Building in New Taipei City
作者 郭正源
Kuo, Cheng-Yuan
貢獻者 張鎧如
Chang, Kai-Ju
郭正源
Kuo, Cheng-Yuan
關鍵詞 災害防救
協力
區公所
災防深耕計畫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Aug-2018 16:26:08 (UTC+8)
摘要 由於地理位置與所處環境的特殊,臺灣每年均有遭受不同天然災害侵襲的風險,然而位處第一線的各個鄉、鎮、市與區,卻在災害防救的實務運作上面臨相當的困境,而成為災防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對此,近來在我國災防研究領域中開始強調跨組織或跨部門間「協力」的發展趨勢,以及實務上與前述趨勢呼應而生的「災害防救深耕計畫」,則可視為一項重要突破口。
本文透過個案研究與質性訪談分析的方式,蒐集包含市政府、區公所、協力團隊與鄰里社區等行動者的意見,試圖從新北市三重區公所執行災防深耕計畫的個案中,探尋影響區級災防協力關係成敗的重要影響因素,以補充過去文獻在此一方面的不足。
研究結果顯示,在協力關係中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成員間互相信任、理解與認同,並願意為了目標提供額外犧牲,而領導者願意在過程中扮演促進與提供支持的角色,均係影響區級災防協力網絡成效的重要因素。此外,儘管協力網絡的建立確實能重分配災防資源與知識,提升區級災防能量,惟此一層級的災防工作仍舊受到一定困境影響。本文則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2)。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核定本)。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Unit.aspx?ID=&MenuID=773&ListID=3797
內政部消防署(民104年)臺灣地區天然災害損失統計(47年至104年)【資料檔】。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Content.aspx?ID=&MenuID=873。
王文君(2016)。我國天然災害緊急應變網絡結構之初探:以莫拉克風災為例。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283-325)。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王仕圖、趙善如、許慧麗(2011)。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在災後社區重建互動關係之探究:以屏東縣政府之莫拉克風災社區參與重建計畫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2),59-94。
王俊元(2016)。提升地方政府災害防救能力:從協力治理析探有效治水之策略。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213-245)。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丘昌泰(2001)。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問題糾葛與破解之道。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33-73頁)。臺北市:元照。
丘昌泰、楊永年、趙家民、楊聿儒、鄭問堂(2003)。台北市政府防災組織與功能研究:納莉風災的省思。行政暨政策學報,36,1-31。
朱鎮明(2013)。災害防救深耕5年中程個案計畫效益評估撰擬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PLN-102-001),未出版。
江大樹(2001)。九二一震災重建政策的檢討:府際關係的觀點。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23-148頁)。臺北市:元照。
江大樹、張力亞、梁鎧麟(2014)。深耕地方災害防救網絡治理能力:協力與培力策略分析。民主與治理,1(1),1-31。
江明修(2011)。我國災難管理機制之檢視與重構:跨部門治理理論觀點下的組織設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9-2410-H-004-121-MY2),未出版。
考試院(2014)。審查銓敘部函陳關於職系說明書及職組暨職系名稱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擬增設災害管理職系,謹擬具職系說明書及一覽表修正草案一案報告。取自:https://www.exam.gov.tw/cp.asp?xItem=20848&ctNode=411&mp=2。
宋興洲、傅正彥(2001)。震災重建與各級政府之運作:南投個案研究。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51-210頁)。臺北市:元照。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9-100。
李長晏、馬彥彬、曾士瑋(2014)。從府暨協力治理觀點探悉我國地方政府二、三級災害防救運作問題及對策。中國地方自治,67(2),5-35。
李柏諭(2011)。跨部門制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國際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0,41-76。
沈俊興(2007)。現行災害防救體系鄉鎮市公所運作機制之研析-以麥寮鄉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佩姍(2008)。公私協力下的夥伴關係-以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馨(2016)。台灣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的實證分析:以六縣市為例。政治科學論叢,69,103-148。
林淑馨(2016)。災害救援過程中的協力關係:以東日本大地震為例。文官制度季刊,8(4),21-53。
林煥笙、喬憲新(2015)。地方政府跨部門協力網絡的運作分析-以臺北市與新北市雙城共飲翡翠水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4),73-119。
林潤榮、黃文仁、林廣榮、許建德、許中立(2005)。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坡地防災學報,4(2),53-70。
姚乃嘉、許文科、朱峻平(2010)。提昇我國地方政府災害防救作業能力之探析-以桃園縣與新竹縣為例。前瞻科技與管理,特刊,47-58。
洪維彬(2008)。基層地方政府災害防救管理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南投縣。
馬彥彬(2014)。強化地方政府災害防救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DSD-102-012),未出版。
張建威、曾冠球(2013)。協力治理觀點下影響台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組織運作之因素。法政學報,25,119-150。
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2013)。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9(2),105-128。
章光明(2010)。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組織與職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DEC-TPG-099-003),未出版。
許耿銘、林淑娟(2015)。公私協力推動環境犯罪防治之研究-大台南環檢警結盟之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1(2),75-105。
陳恆鈞、張國偉(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產蔬菜產銷班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9,1-54。
陳秋政、梁筑雅(2009)。八八水災之跨部門治理網絡與問題分析:以六龜災區為例。「行政民主與都會永續治理」學術研討會,南投。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新北市政府(2013)。新北市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細部執行計畫書。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Unit.aspx?ID=&MenuID=773&ListID=3791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民105)。新北市人口統計【資料檔】。取自https://www.ca.ntpc.gov.tw/Population/List?wnd_id=68。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民105年7月27日)。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新北市連續2年榮獲特優。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民105年8月9日)。新北市災防深耕計畫特優 朱立倫接受獻獎。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
楊永年(2001)。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之救災組織體系:以九二一大地震與八掌溪兩案比較。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51-210頁)。臺北市:元照。
楊永年(2016)。強降雨治理策略之研究。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65-120)。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賴明宏(2006)。大規模災害鄉鎮市應變機制之探討。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503-0037),未出版。
戴荏國(2011)。提升地方政府鄉鎮市層級防救災能力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五峰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市。
貳、英文文獻
Angroff, R., and M. McGuire. (2003).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Washington, D.C., U.S.A: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Ansell, C., and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Arnold, M., M. Dilley, U. Deichmann, R. S. Chen, A. L. Lerner-Lam, 2005: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USA.
Babbie, E. R.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ryson, J. M., B. C. Crosby, and M. M. Stone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44-55.
Bryson, J. M., B. C. Crosby, and M. M. Stone (2015).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Needed and Challeng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5): 647-663.
Cordero-Guzman, H. R. (2004).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mong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Communities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Kalamazoo, MI, U.S.A: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Emerson, K., Nabatchi, T., and S. Balogh. (201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2(1): 1-29.
Gazley, B. (2008). Intersecto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to Collaborate: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In L. B. Binham & R. O’Leary (Ed.),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p. 36-54). Armonk, NY: M.E. Sharpe.
Human, S. and K. Provan (2000). Legitimacy Building in the Evolution of Small-Firm Multilateral Network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ccess and Demi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5(2): 327-365.
Huxham, C. and S. Vangen (2000). Leadership in the Shap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on Agendas: How Things Happen in a (Not Quite) Joined-up World.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6): 1159-1175.
Kapucu, N and V. Garayev (2012). Designing, Managing, and Sustaining Functionally Collabora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s. The America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3(3): 312-330.
Kapucu, N, Garayev, V., and Wang (2013). Sustaining Network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 Study of Coun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37(1): 104-133.
Lasker, R. D., and E. S. Weiss (2003).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80: 14-60.
O’Leary, R., and N. Vij. (2012).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2(5): 507-522.
Provan, K., P. Kenis, and S. Human. (2008). Legitimacy Building in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n L. B. Binham & R. O’Leary (Ed.),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p. 121-137). Armonk, NY: M.E. Sharpe.
Scheberle, D. (1997).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rust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ation. Washington, D.C., USA.
Thomson, A. M., and J. L. Perry (2006).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Inside the Black Box.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20-31.
Weissert, C. S. (2001). Reluctant Partner: The Role of Preference, Incentives, and Monitoring in Program Compli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4): 435-45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103256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603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鎧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ang, Kai-J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正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Kuo, Cheng-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郭正源zh_TW
dc.creator (作者) Kuo, Cheng-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Aug-2018 16:26:08 (UTC+8)-
dc.date.available 2-Aug-2018 16:26:0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Aug-2018 16:26:0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25603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16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256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地理位置與所處環境的特殊,臺灣每年均有遭受不同天然災害侵襲的風險,然而位處第一線的各個鄉、鎮、市與區,卻在災害防救的實務運作上面臨相當的困境,而成為災防體系中最薄弱的一環。對此,近來在我國災防研究領域中開始強調跨組織或跨部門間「協力」的發展趨勢,以及實務上與前述趨勢呼應而生的「災害防救深耕計畫」,則可視為一項重要突破口。
本文透過個案研究與質性訪談分析的方式,蒐集包含市政府、區公所、協力團隊與鄰里社區等行動者的意見,試圖從新北市三重區公所執行災防深耕計畫的個案中,探尋影響區級災防協力關係成敗的重要影響因素,以補充過去文獻在此一方面的不足。
研究結果顯示,在協力關係中建立多元的溝通管道,成員間互相信任、理解與認同,並願意為了目標提供額外犧牲,而領導者願意在過程中扮演促進與提供支持的角色,均係影響區級災防協力網絡成效的重要因素。此外,儘管協力網絡的建立確實能重分配災防資源與知識,提升區級災防能量,惟此一層級的災防工作仍舊受到一定困境影響。本文則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天然災害熱點:臺灣 1
第二節 第三級災防體系的重要與脆弱 2
第三節 災害防救中的協力 3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第三級災防體系的任務與困境 9
第二節 協力理論相關文獻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5
第一節 新北市災防深耕第2期計畫之沿革與現況說明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6
第四章 個案資料分析 59
第一節 行動者角色與互動關係 59
第二節 影響協力關係的前置因素 70
第三節 影響協力過程的因素 79
第四節 個案協力網絡運作的關鍵因素 90
第五節 其他發現 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7
附錄1:探討鄉鎮市區災防工作之論文 115
附錄2:災防深耕計畫相關委託研究 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1128797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25603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災害防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協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區公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災防深耕計畫zh_TW
dc.title (題名) 區級災防協力網絡之研究:以新北市三重區公所執行災防深耕計畫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District-level Collaborative Network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The Case of Sanchong District Office implementing the Program of Disaster Management Capability Building in New Taipei Ci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內政部(2012)。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核定本)。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Unit.aspx?ID=&MenuID=773&ListID=3797
內政部消防署(民104年)臺灣地區天然災害損失統計(47年至104年)【資料檔】。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Content.aspx?ID=&MenuID=873。
王文君(2016)。我國天然災害緊急應變網絡結構之初探:以莫拉克風災為例。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283-325)。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王仕圖、趙善如、許慧麗(2011)。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在災後社區重建互動關係之探究:以屏東縣政府之莫拉克風災社區參與重建計畫為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1(2),59-94。
王俊元(2016)。提升地方政府災害防救能力:從協力治理析探有效治水之策略。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213-245)。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丘昌泰(2001)。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問題糾葛與破解之道。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33-73頁)。臺北市:元照。
丘昌泰、楊永年、趙家民、楊聿儒、鄭問堂(2003)。台北市政府防災組織與功能研究:納莉風災的省思。行政暨政策學報,36,1-31。
朱鎮明(2013)。災害防救深耕5年中程個案計畫效益評估撰擬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C-PLN-102-001),未出版。
江大樹(2001)。九二一震災重建政策的檢討:府際關係的觀點。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23-148頁)。臺北市:元照。
江大樹、張力亞、梁鎧麟(2014)。深耕地方災害防救網絡治理能力:協力與培力策略分析。民主與治理,1(1),1-31。
江明修(2011)。我國災難管理機制之檢視與重構:跨部門治理理論觀點下的組織設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99-2410-H-004-121-MY2),未出版。
考試院(2014)。審查銓敘部函陳關於職系說明書及職組暨職系名稱一覽表(以下簡稱一覽表)擬增設災害管理職系,謹擬具職系說明書及一覽表修正草案一案報告。取自:https://www.exam.gov.tw/cp.asp?xItem=20848&ctNode=411&mp=2。
宋興洲、傅正彥(2001)。震災重建與各級政府之運作:南投個案研究。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51-210頁)。臺北市:元照。
李長晏(2007)。邁向府際合作治理: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元照。
李長晏、林煥笙(2009)。中央與地方協力夥伴關係之分析-以台中縣潭子段旱溪整治工程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1,49-100。
李長晏、馬彥彬、曾士瑋(2014)。從府暨協力治理觀點探悉我國地方政府二、三級災害防救運作問題及對策。中國地方自治,67(2),5-35。
李柏諭(2011)。跨部門制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國際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40,41-76。
沈俊興(2007)。現行災害防救體系鄉鎮市公所運作機制之研析-以麥寮鄉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佩姍(2008)。公私協力下的夥伴關係-以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馨(2016)。台灣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協力的實證分析:以六縣市為例。政治科學論叢,69,103-148。
林淑馨(2016)。災害救援過程中的協力關係:以東日本大地震為例。文官制度季刊,8(4),21-53。
林煥笙、喬憲新(2015)。地方政府跨部門協力網絡的運作分析-以臺北市與新北市雙城共飲翡翠水為例。文官制度季刊,7(4),73-119。
林潤榮、黃文仁、林廣榮、許建德、許中立(2005)。台灣土石流災害防救體系之探討。坡地防災學報,4(2),53-70。
姚乃嘉、許文科、朱峻平(2010)。提昇我國地方政府災害防救作業能力之探析-以桃園縣與新竹縣為例。前瞻科技與管理,特刊,47-58。
洪維彬(2008)。基層地方政府災害防救管理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南投縣。
馬彥彬(2014)。強化地方政府災害防救效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DC-DSD-102-012),未出版。
張建威、曾冠球(2013)。協力治理觀點下影響台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組織運作之因素。法政學報,25,119-150。
張秦瑞、孫同文、郭瑞坤、沈逸晴(2013)。地方觀光發展協力治理機制之探究:以南投縣觀光發展為例。觀光休閒學報,19(2),105-128。
章光明(2010)。中央與地方災害防救組織與職能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RDEDEC-TPG-099-003),未出版。
許耿銘、林淑娟(2015)。公私協力推動環境犯罪防治之研究-大台南環檢警結盟之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1(2),75-105。
陳恆鈞、張國偉(2006)。組織協力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雲林產蔬菜產銷班為例。公共行政學報,19,1-54。
陳秋政、梁筑雅(2009)。八八水災之跨部門治理網絡與問題分析:以六龜災區為例。「行政民主與都會永續治理」學術研討會,南投。
曾冠球(2011)。協力治理觀點下公共管理者的挑戰與能力建立。文官制度季刊,3(1),27-52。
新北市政府(2013)。新北市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細部執行計畫書。取自:http://www.nfa.gov.tw/main/Unit.aspx?ID=&MenuID=773&ListID=3791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民105)。新北市人口統計【資料檔】。取自https://www.ca.ntpc.gov.tw/Population/List?wnd_id=68。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民105年7月27日)。災害防救深耕第2期計畫新北市連續2年榮獲特優。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民105年8月9日)。新北市災防深耕計畫特優 朱立倫接受獻獎。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www.cna.com.tw/
楊永年(2001)。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體之救災組織體系:以九二一大地震與八掌溪兩案比較。載於江大樹、廖俊松(主編),府際關係與震災重建(151-210頁)。臺北市:元照。
楊永年(2016)。強降雨治理策略之研究。載於張四明(主編),極端氣候下台灣災害治理(頁65-120)。臺北市:二十一世紀基金。
賴明宏(2006)。大規模災害鄉鎮市應變機制之探討。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503-0037),未出版。
戴荏國(2011)。提升地方政府鄉鎮市層級防救災能力之研究-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五峰鄉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未出版,桃園市。
貳、英文文獻
Angroff, R., and M. McGuire. (2003).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New Strategies for Local Governments. Washington, D.C., U.S.A: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Ansell, C., and A. Gash. (2008).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8(4): 543-571.
Arnold, M., M. Dilley, U. Deichmann, R. S. Chen, A. L. Lerner-Lam, 2005: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USA.
Babbie, E. R.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ryson, J. M., B. C. Crosby, and M. M. Stone (2006).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Proposi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44-55.
Bryson, J. M., B. C. Crosby, and M. M. Stone (2015).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ross-Sector Collaborations: Needed and Challeng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5): 647-663.
Cordero-Guzman, H. R. (2004).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mong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Communities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Kalamazoo, MI, U.S.A: 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Emerson, K., Nabatchi, T., and S. Balogh. (2012).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2(1): 1-29.
Gazley, B. (2008). Intersecto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Motivation to Collaborate: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In L. B. Binham & R. O’Leary (Ed.),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p. 36-54). Armonk, NY: M.E. Sharpe.
Human, S. and K. Provan (2000). Legitimacy Building in the Evolution of Small-Firm Multilateral Network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ccess and Demis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5(2): 327-365.
Huxham, C. and S. Vangen (2000). Leadership in the Shap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on Agendas: How Things Happen in a (Not Quite) Joined-up World.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3(6): 1159-1175.
Kapucu, N and V. Garayev (2012). Designing, Managing, and Sustaining Functionally Collaborative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s. The America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3(3): 312-330.
Kapucu, N, Garayev, V., and Wang (2013). Sustaining Network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 Study of Coun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Performance & Management Review, 37(1): 104-133.
Lasker, R. D., and E. S. Weiss (2003).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80: 14-60.
O’Leary, R., and N. Vij. (2012).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Where Have We Been and Where Are We Going?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2(5): 507-522.
Provan, K., P. Kenis, and S. Human. (2008). Legitimacy Building in Organizational Networks. In L. B. Binham & R. O’Leary (Ed.), Big Ideas in Collaborative Public Management (pp. 121-137). Armonk, NY: M.E. Sharpe.
Scheberle, D. (1997). Federalism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Trust and the Politics of Implementation. Washington, D.C., USA.
Thomson, A. M., and J. L. Perry (2006). Collaborative Processes: Inside the Black Box.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s1): 20-31.
Weissert, C. S. (2001). Reluctant Partner: The Role of Preference, Incentives, and Monitoring in Program Compliance.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11(4): 435-45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PA.008.2018.F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