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許恒達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su, Heng Da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宋易軒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Song, Yi-Hsua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宋易軒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Song, Yi-Hsua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3-Aug-2018 12:36:2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3-Aug-2018 12:36:2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3-Aug-2018 12:36:2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4652007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34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465200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自公平交易法於民國八十年立法院通過立法以來,在實務上已經累積相當多關於營業誹謗的案件,其中包括行政決定與法院對於刑事責任的判決。然而,由於營業誹謗並非公平交易法中重點條文,且一般涉及的案件也較輕微,所以並未成為實務解釋的重點。進而主管機關公平交易委員會與各級法院對於營業誹謗構成要件的解釋亦莫衷一是,尚缺乏統一的標準;甚至在與刑法一般誹謗罪與妨害信用罪的競合上,也存在許多分歧見解。本文認為導致構成要件解釋與競合環節的意見分歧的根本原因在於保護法益的定位不清。實務上多半僅認為,營業誹謗刑事責任的保護法益同時兼有社會法益與個人法益,但對於其具體內容卻缺乏進一步的說明。 本文首先彙整實務上出現的行政決定與法院判決,並進一步釐清營業誹謗罪構成要件較具有爭議之處。經過本文研究,認為營業誹謗罪保護的個人法益應屬於財產法益後,再重新檢視過往出現的構成要件爭議與競合上應有的處理模式。結論上本文認為,營業誹謗罪係主要保護個人財產法益,這種解釋方法也較貼近目前實務上對於構成要件的解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Numerous cases of business defamation including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criminal judgment have trailed since the Fair Trade Act passed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1991. However, business defamation holds a light position in Fair Trade Act and has no significant case involved, therefore causing lack of practical opinions. Moreover, the Fair Trade Commission as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of business defamation has acute discrepancies upon the element of crime between different level of courts; the con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inal defamation and business defamation also causes divergent opin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discrepancies is the ambiguous positioning of the legal interest: practical opinions often consider t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the criminal liability of business defamation includes both social and personal legal interest yet give no further explanations.This paper firstly organizes the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court judgments of business defamation and clarifies the controversies of the element of crimes, then concludes that the legal interest of business defamation should be categorized as the legal interest of the property. Based on the founding,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business defamation mainly protects the legal interest of the private property, a conclusion that matches the current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ment of crimes.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研究方法 3第三節 研究範圍 4第二章 營業誹謗罪立法沿革與現況 7第一節 立法沿革 7第二節 營業誹謗條文之解釋 9第一項 事業 9第二項 為競爭之目的 11第三項 陳述或散布 15第四項 足以損害他人營業信譽 16第五項 不實情事 21第三節 小結 25第三章 部分行政決定和司法判決 28第一節 概說 28第二節 金陵文化中國絕學鐵板神數案 29第一項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八八號處分書 29第二項 案件評析 31第三節 勁泰公司誹謗大漢企業社案 32第一項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一四號處分書 32第二項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四三號訴願決定書 36第三項 訴願委員會決定書不同意見書 38第四項 行政院八十五訴字第五八七○號再訴願決定書 39第五項 案件評析 41第四節 臺鹽指摘工業用鹽案 43第一項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95105號處分書 43第二項 行政院院臺訴字第0960081250號訴願決定書 46第三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訴字第一一○○號 47第四項 案件評析 49第五節 芝儀公司競爭目的不同解釋案 51第一項 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年度自字第三五七號判決 51第二項 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易字第一九五九號 52第三項 案件評析 54第六節 鴻友公司新聞稿案 55第一項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八十六年度自字第五三號 55第二項 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上易字第三五一號 57第三項 案件評析 58第七節 皇冠租書城攻擊十大書坊案 59第一項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二年度自字第二三四號 59第二項 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易字第一二二五號 61第三項 案件評析 62第八節 小結 63第四章 營業誹謗罪之保護法益 67第一節 法益理論概說 67第二節 實務現況對於營業誹謗罪法益說法 70第一項 公平交易委員和行政法院看法 70第二項 刑事判決看法 77第三節 營業信譽的保護法益 83第一項 一般名譽法益的內涵 83第一款 我國的名譽保護機制 83第二款 德國法 88第一目 事實的名譽 90第二目 規範的名譽 91第三目 複合的名譽 93第四目 承認關係理論 94第三款 普通法 94第一目 財產 95第二目 榮譽 96第三目 尊嚴 97第二項 財產法益保護的可能? 99第一款 名譽章節中的財產犯罪 99第二款 保護財產法益的危險犯 104第三款 實害犯的可能性? 110第四節 構成要件與爭點的再檢討 113第一項 「足以損害營業信譽」的判斷標準 113第一款 如何描述「足以損害營業信譽」 113第二款 企業聲譽與商譽 115第二項 「為競爭之目的」之解釋 121第三項 刑法第三百十條三項不罰事由之適用 124第四項 與誹謗罪、妨害信用罪之競合 126第五章 結論 129參考文獻 13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43580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652007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營業誹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競爭目的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營業信譽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名譽法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財產法益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公平交易法營業誹謗刑事責任研究:以實務現況和保護法益為核心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Criminal Liability of Business Defamation – Focus on Judicial Practice and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分一、專書1.公平交易委員會,認識公平交易法(增訂第十六版),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出版,2015年。2.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法之註釋研究系列(二)第十八條至第二十四條,公平交易委員會出版,2004年。3.廖義男,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立法,初版,編者出版,1995年。4.賴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論,初版,月旦,1994年。5.劉孔中,公平交易法,初版,元照,2003年。6.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修訂七版,新學林,2013年。7.蔡墩銘,刑法各論,修訂六版,三民,2008年。8.蔡墩銘,刑法精義,二版,三民,2007年。9.陳子平,刑法各論(上),二版,元照,2015年。10.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二版,編者出版,1992年。11.王皇玉,刑法總則,初版,新學林,2014年。12.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2014年。13.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一卷),瑞興,2001年9月。14.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二版,元照,2002年3月。15.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1995年。16.蘇俊雄,刑法總論I,出版,元照,1995年。17.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四版,元照,2012年。18.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十一版,新學林,2011年。19.許玉秀,透明的法袍:大法官解釋意見書,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8年。20.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五版,三民,2002年11月。21.波斯納著/朱蘇力譯,正義/司法的經濟學,元照,2002年。22.鄭丁旺,會計學原理與應用(上冊),第十一版,編者出版,2009年5月。23.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以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為藍本(上冊),編者出版,第10版,2009年9月。24.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上冊),宜增文具印刷行印行,2007年8月。25.鄭丁旺、林美花,高級會計學(上冊),指南,2006年9月。二、論文1.張麗卿,禁止營業誹謗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2期。2.張麗卿,只有一家別無分號-評台北地方法院九十三年度自字第十五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42期,2007年。3.張文郁,論行政程序上之事實調查(下),月旦法學雜誌,228期,2014年5月。4.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第197期,2011年10月。5.許恒達,人格尊嚴、言論自由與名譽刑法 —台灣刑法的雙重繼受史,第八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會議論文,2012年3月。6.許家馨,釋字第五○九號解釋應否適用於民事案件?-為最高法院新新聞案判決翻案,月旦法學雜誌,第132 期,2006年5月。7.許家馨,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探戈—我國名譽侵權法實務與理論之回顧與前瞻,政大法學評論,128期,2012年8月。8.林山田,論誹謗罪,軍法專刊,41:3期,1995年3月。9.林鈺雄,誹謗罪之實體要件與訴訟證明-兼評大法官釋字第五○九號解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2卷第2期,2003。10.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23:2期,1994年。11.王皇玉,論危險犯,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2008年8月。12.陳志民,公交易法刑事責任規定之註釋研究,律師雜誌,315期,2005年12月13.何建志,誹謗罪之體系建構與法理分析:二元化言論市場管制模式,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2004年。14.廖正豪,妨害名譽罪之研究(上),刑事法雜誌第20卷4期。15.吳永乾,美國誹謗法所稱「真正惡意」法則之研究,中正大學法集刊,15期,2004年4月。16.李念祖,從釋字五○九號解釋論「陳述不實」是否為「誹謗罪」之構成要件-兼論社會變遷中言論自由憲法解釋對刑法及其解釋之影響,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2005年5月。17.高金桂,論刑法對個人名譽保護之必要與界限,刑事法學之思想與探索,學林,2002年3月。18.柯耀程,檢視刑法誹謗罪之正當性-從釋字第五○九號解釋與新新聞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111期,2004年8月。19.鄭逸哲,解剖誹謗罪之構成要件-評析台灣高等法院八十七年度上易字第六二二九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83期,2002年4月。20.陳慈陽,論檢舉覆函知性質與行政爭訟—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0年度訴字第341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48期,2014年5月。21.程明修,行政機關函覆拒絕人民申請或舉發案件之法律性質—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裁字第一四七五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22.陳愛娥,行政處分存否的認定標準與行政法院「適用」大法官解釋的方式—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判字第一六五八號判決評釋,法令月刊,第51卷10期,2000年10月。23.廖大穎,商譽入股,月旦法學教室,第 114 期,2012 年 4 月。24.魏俊明,對於誹謗罪真實證明之解釋-以釋字第五○九號解釋為中心,司法新聲,47 期學員法學研究報告。25.蔡聖偉,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第69期,2008年7月三、學位論文1.謝念廷,商譽攤銷之界定與討論—以我國法院判決及實務運作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2.蔡沂彤,論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班論文,2016年。3.黃麗容,無形資產稅捐課徵之研究-以商譽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資訊與法律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3年。4.金幸慧,論言論自由之刑事責任界限 ──談釋字第五○九號與誹謗罪之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法律專業組碩士學位論文,2013。5.謝奕瑩,我國刑法妨害名譽罪理論與實務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羅婉婷,論適性犯,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學位論文,2011年。7.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8.謝佳勳,公司商譽出資之研究-以公司法第156條第5項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8月。9.張琪琪,企業聲譽風險管理與量化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0.張志隆,公然侮辱與誹謗罪規範之適用與區辨,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1.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國立台灣大學博士班論文,2005年。12.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04年6月。13.鐘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14.林勇麒,從保護法益論政府採購法之刑事責任--國家法益假象下的競爭秩序守護者--,國立台灣大學博士班論文,2014。四、法院判決與行政機關決定1.司法院院解字第2179號(1941年5月5日)2.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二三○號3.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四二三號4.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四六九號5.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九號6.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九號蘇俊雄大法官協同意見書7.最高法院一○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九九三號8.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非字第二一號9.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度台上字第六九二○號10.臺灣高等法院一○六年度上易字第八九八號11.臺灣高等法院一○五年度上易字第八七九號12.臺灣高等法院一○四年度上易字第八四二號13.臺灣高等法院一○一年度上易字第一三三八號14.臺灣高等法院一○一年度上易字第一一三號15.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上易字第二八六九號16.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八年度上易字第二三○四號17.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六年度上易字第二七三號18.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六年度上易字第一九九號19.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三年度上易字第一二二五號20.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上易字第三五一號21.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一年度上易字第一九五九號22.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九年度上易字第七五四號23.臺灣高等法院八十八年度上易字第四九一一號24.臺灣高等法院八十五年度上易字第六三四○號25.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七年度上易字第一三九號26.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五年度上易字第一二二二號27.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五年度上易字第六八八號28.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五年度上易字第六二一號29.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二年度上易字第一二一七號30.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一○二年度上易字第五二一號3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九十七年度上訴字第六一一號3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九十六年度上訴字第三六三號3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九十四年度上易字第一四六四號34.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八十五年度上易字第一六○九號35.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一○四年度上訴字第七三九號36.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五年度上易字第三三五號37.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三年度上易字第三三五號38.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九十年度上易字第一六一六號3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簡字第七二四號4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六年度聲判字第一四五號4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九十三年度自字第十五號4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年度自字第三五七號43.臺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二年度自字第二三四號44.臺灣板橋地方法院八十一年度易字四二零五號45.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一○三年度易字第四十九號46.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八十六年度自字第五三號47.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一○六年度易字第一三六○號48.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一○四年度自字第十八號49.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一○二年度聲判字第八十五號50.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一○一年度自字第四十四號51.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易字第一一七七號52.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一○六年度自字第八號53.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一○四年度自字第四號54.臺灣屏東地方法院九十年度自字第二十號55.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九年六月份庭長長官聯席會議決議56.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裁字第一四七七號57.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四年度裁字第一一三號58.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三年度判字第五四四號59.最高行政法院八十九年度判字第九八九號60.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九十六年度訴字第一一○○號61.行政法院六十二年裁字第四十一號判例62.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102107號處分書63.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101079號處分書64.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98110號處分書65.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98059號處分書66.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95105號處分書67.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95048號處分書68.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14號處分書(民國84年02月09日)69.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088號處分書(民國83年08月19日)70.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19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3年07月26日)71.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21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3年08月01日)72.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35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2年12月08日)73.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43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4年08月15日)74.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59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3年11月28日)75.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1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4年01月07日)76.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41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5年04月15日)77.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訴決字第81號訴願決定書(民國85年08月23日)78.行政院院臺訴字第0960081250號訴願決定書(民國96年01月30日)79.行政院臺八十五訴字第05870號再訴願決定書(民國85年3月01日)五、政府資料1.立法院公報,77卷15期2126號2.立法院公報,77卷37期2148號3.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37號貳、外文文獻1.Ernest Gellhorn, An Introduction to Antitrust Economics, 1975 Duke Law Journal 1-43 (1975)2.Scherer FM. Conservative Economics and Antitrust: A Variety of Influences. In: How the Chicago School Overshot the Mark: The Effect of Conservative Economic Analysis on U.S. Antitru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3.Howard A. Shelanski, Justice Breyer; Professor Kahn, and Antitrust Enforcement in Regulated Industries, 100(2) CALIF. L. R. 490-91 (2012)4.Roy L. Moore, Mass Communication Law and Ethics (1999)5.Dario Milo, Defamation and Freedom of Speech (2008)6.Niamh Dunne, Competition Law and Economic Regulation: Making and Managing Markets 14 (2015)7.Robert C. Post, 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Defamation Law: Reput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74 Cal. L. Rev. 691 (1986)8.Veeder Van Vechte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the Law of Defamation, Columbia Law Review, vol. 3 no. 8 546–573 (1903)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THE.NCCU.LAWID.005.2018.F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