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兩漢時期的鐘
作者 陳蒲玥
Chen, Pu-Yueh
貢獻者 金仕起
陳蒲玥
Chen, Pu-Yueh
關鍵詞 兩漢

禮儀場合
音樂活動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2:06 (UTC+8)
摘要 本文研究對象為兩漢時的鐘。主要使用的研究材料有:傳世文獻、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畫像石等圖像資料。然因「鐘」只是一類樂器的泛稱,不同學者、分類方式、分類結果也可能不同,故將所有類型的鐘納入考量。而過往關於鐘的研究,常將鐘與「雅樂」、官方禮樂制度相連結,故本研究選擇先跳脫「雅樂」與「俗樂」之分,將史料所見的音樂活動皆納入考量,重新檢視兩漢時期有鐘的場合及其功用。本研究也考量傳世文獻作者生活的時代,本研究雖著眼於兩漢,偶爾亦可能提及三國、魏晉時的史料。
     全文先藉由梳理兩漢時期的鐘,探討其在各場合的使用情況及所扮演的角色,例:在兩漢官方禮儀場合可看到,有以出入鳴鐘宣告儀式始末;宗廟、郊祀儀式如有演奏鐘,多用於降神;鐘也用於百戲,但較像是用來伴奏的樂器。而從中也可發現,鐘在兩漢時期亦與身分排場有關,如:在西漢諸侯王墓葬可見有實用器編鐘隨葬、鐘是彰顯天子身分的排場之一。時至東漢末,可以看到鐘的製作技術似乎出現斷層,鐘也不再是貴族音樂娛樂活動裡的主要角色,鐘的用途似乎在此時發生變化。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出土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編,《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館編著,趙世綱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石家庄市圖書館文物考古小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第1期。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2006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跡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11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區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一號墓〉,《考古》,2013年第10期。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馬王堆二、三號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山東章丘市洛庄漢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8期。
     (二) 傳世文獻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2000。
     徐元誥撰,《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58。
     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先秦漢魏南北朝卷第一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王友華,《先秦編鐘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
     朱文瑋、呂琪昌共著,《先秦樂鐘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4。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3。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1996。
     辛德勇,《海昏侯劉賀》,北京:三聯書局,2016。
     季偉,《漢代樂舞百戲考述》,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劉尊志,《漢代諸侯王墓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劉德玲,《兩漢雅樂述論: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二) 論文
     方建軍,〈從樂器、音階、音律和音樂功能看秦音樂文化之構成〉,收於:《地下音樂文本的讀解:方建軍音樂考古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王子初,〈西漢三王墓編鐘音律分析(下)〉,中國音樂(季刊)2017年第2期。
     王子初,〈洛庄漢墓出土樂器述略〉,《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4期。
     王子初,〈海昏侯時代的編鐘:它們見證了「禮樂」的復古與沒落〉,《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3期。
     王清雷,〈也談海昏侯墓編鐘〉,《中國音樂》,2017年3期。
     王清雷,〈編鐘的世界〉,《中華文化畫報》2007年08期。
     甘懷真,〈西漢郊祀裡禮的成立〉,收於: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白云翔,〈西漢王侯陵墓考古視野下海昏侯劉賀墓的觀察〉,《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巫鴻,〈從廟至墓——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收於: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收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時銘,〈論梵鐘的起源與唐詩梵鐘的佛教義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收於:《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東漢光武帝與封禪〉,收於: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壁畫的發展和壁畫墓〉,收於:《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
     高崇文,〈西漢長沙王墓和南越王墓葬制初探〉,《考古》,1988年第4期。
     張聞捷,〈試論海昏侯墓的樂鐘制度〉,中國考古網http://www.kaogu.cn/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6/0509/53813.html(資料擷取時間:2017/7/3 15:46),原文刊載於《中國文物報》2015年5月6日第6版。
     張聞捷,〈墓葬考古所見楚漢喪葬禮俗的傳承〉,收於:《楚國青銅禮器制度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曹瑋、魏京武,〈西周編鐘的禮制意義〉,《南方文物》,1994年2期
     梁云,〈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青銅樂器坑探討〉,《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
     黃展岳,〈論兩廣出土的先秦青銅器〉,《考古學報》,1986年第4期。
     黃翔鵬,〈雅樂不是中國音樂傳統的主流〉,《人民音樂》1982年12期。
     黃翔鵬,〈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與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收於:《溯流探源: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黃翔鵬,〈釋楚商——從曾侯鐘的調式研究管窺楚文化問題〉,收於:黃翔鵬,《溯流探源: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黃應貴,〈導論:物與物質文化〉,收於: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三) 英文論著
     Appadurai, Arjun.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rjun Appadurai edit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3-59.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3.
     Kopytoff, Igor.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it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64-91.
     Rouget, Gilbert. Music and Trance: A The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Possess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2153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金仕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蒲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Pu-Yu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蒲玥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Pu-Yu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Aug-2018 14:42:06 (UTC+8)-
dc.date.available 27-Aug-2018 14:42: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2: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3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6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3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研究對象為兩漢時的鐘。主要使用的研究材料有:傳世文獻、考古出土的實物資料、畫像石等圖像資料。然因「鐘」只是一類樂器的泛稱,不同學者、分類方式、分類結果也可能不同,故將所有類型的鐘納入考量。而過往關於鐘的研究,常將鐘與「雅樂」、官方禮樂制度相連結,故本研究選擇先跳脫「雅樂」與「俗樂」之分,將史料所見的音樂活動皆納入考量,重新檢視兩漢時期有鐘的場合及其功用。本研究也考量傳世文獻作者生活的時代,本研究雖著眼於兩漢,偶爾亦可能提及三國、魏晉時的史料。
     全文先藉由梳理兩漢時期的鐘,探討其在各場合的使用情況及所扮演的角色,例:在兩漢官方禮儀場合可看到,有以出入鳴鐘宣告儀式始末;宗廟、郊祀儀式如有演奏鐘,多用於降神;鐘也用於百戲,但較像是用來伴奏的樂器。而從中也可發現,鐘在兩漢時期亦與身分排場有關,如:在西漢諸侯王墓葬可見有實用器編鐘隨葬、鐘是彰顯天子身分的排場之一。時至東漢末,可以看到鐘的製作技術似乎出現斷層,鐘也不再是貴族音樂娛樂活動裡的主要角色,鐘的用途似乎在此時發生變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取徑 6
     第四節 章節安排 9
     第二章:兩漢官方樂制中的鐘 11
     第一節 兩漢對先秦樂制的繼承與創新 11
     第二節 兩漢官方禮樂場合裡的鐘 17
     第三節 小結 26
     第三章:兩漢風俗裡的鐘 27
     第一節 兩漢娛樂活動中的鐘 27
     第二節 兩漢墓葬裡的鐘 32
     第三節 小結 40
     參考圖片 41
     第四章:鐘在兩漢的延續與轉變 45
     第一節 用途的延續與轉變 45
     第二節 鐘在東漢的「衰落」52
     第三節 小結 55
     第五章:餘論 57
     徵引書目 6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3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兩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禮儀場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活動zh_TW
dc.title (題名) 兩漢時期的鐘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出土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編,《滿城漢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編輯部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博物館編著,趙世綱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
     石家庄市圖書館文物考古小組,〈河北石家庄市北郊西漢墓發掘簡報〉,《考古》,1980年第1期。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2006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跡發掘簡報〉,《文物》,2008年11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區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南京博物院、盱眙縣文廣新局,〈江蘇盱眙縣大云山西漢江都王陵一號墓〉,《考古》,2013年第10期。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
     湖南省博物館、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馬王堆二、三號墓:第一卷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山東章丘市洛庄漢墓陪葬坑的清理〉,《考古》,2004年第8期。
     (二) 傳世文獻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毛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王充著、張宗祥校注,《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2000。
     徐元誥撰,《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58。
     荀況著、王天海校釋,《荀子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先秦漢魏南北朝卷第一冊》,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
     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新校標點本,1982。
     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鄭玄注、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委員會整理,《儀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王友華,《先秦編鐘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13。
     朱文瑋、呂琪昌共著,《先秦樂鐘之研究》,台北:南天書局,1994。
     李建民,《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1993。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文物出版,1996。
     辛德勇,《海昏侯劉賀》,北京:三聯書局,2016。
     季偉,《漢代樂舞百戲考述》,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劉尊志,《漢代諸侯王墓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劉德玲,《兩漢雅樂述論: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
     (二) 論文
     方建軍,〈從樂器、音階、音律和音樂功能看秦音樂文化之構成〉,收於:《地下音樂文本的讀解:方建軍音樂考古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王子初,〈西漢三王墓編鐘音律分析(下)〉,中國音樂(季刊)2017年第2期。
     王子初,〈洛庄漢墓出土樂器述略〉,《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4期。
     王子初,〈海昏侯時代的編鐘:它們見證了「禮樂」的復古與沒落〉,《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3期。
     王清雷,〈也談海昏侯墓編鐘〉,《中國音樂》,2017年3期。
     王清雷,〈編鐘的世界〉,《中華文化畫報》2007年08期。
     甘懷真,〈西漢郊祀裡禮的成立〉,收於: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白云翔,〈西漢王侯陵墓考古視野下海昏侯劉賀墓的觀察〉,《南方文物》,2016年第3期。
     巫鴻,〈從廟至墓——中國古代宗教美術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收於: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馬王堆再思〉,收於:《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李時銘,〈論梵鐘的起源與唐詩梵鐘的佛教義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收於:《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東漢光武帝與封禪〉,收於: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壁畫的發展和壁畫墓〉,收於:《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
     高崇文,〈西漢長沙王墓和南越王墓葬制初探〉,《考古》,1988年第4期。
     張聞捷,〈試論海昏侯墓的樂鐘制度〉,中國考古網http://www.kaogu.cn/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qita/2016/0509/53813.html(資料擷取時間:2017/7/3 15:46),原文刊載於《中國文物報》2015年5月6日第6版。
     張聞捷,〈墓葬考古所見楚漢喪葬禮俗的傳承〉,收於:《楚國青銅禮器制度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
     曹瑋、魏京武,〈西周編鐘的禮制意義〉,《南方文物》,1994年2期
     梁云,〈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青銅樂器坑探討〉,《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
     黃展岳,〈論兩廣出土的先秦青銅器〉,《考古學報》,1986年第4期。
     黃翔鵬,〈雅樂不是中國音樂傳統的主流〉,《人民音樂》1982年12期。
     黃翔鵬,〈新石器和青銅時代的已知音響資料與我國音階發展史問題〉,收於:《溯流探源: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黃翔鵬,〈釋楚商——從曾侯鐘的調式研究管窺楚文化問題〉,收於:黃翔鵬,《溯流探源: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黃應貴,〈導論:物與物質文化〉,收於: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4。
     (三) 英文論著
     Appadurai, Arjun.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Arjun Appadurai edit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3-59.
     Falkenhausen, Lothar von. 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93.
     Kopytoff, Igor.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rjun Appadurai edit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p.64-91.
     Rouget, Gilbert. Music and Trance: A The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Music and Possess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Hist.006.2018.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