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題名 近代台灣漢人社會立誓研究
Vow-making Rituals in Modern Taiwan作者 胡學丞 貢獻者 康豹<br>劉維開
胡學丞關鍵詞 法文化
咒詛
結盟
誓愿
公職宣誓
Legal culture
Cursing
Oaths of alliance
Vows for joini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Oaths of office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2:49 (UTC+8) 摘要 對近代台灣漢人社會而言,神判儀式是其法文化中達至社會和諧理想的方式之一,然由於世俗化概念的影響而較少受到學界之注意。為增進對這段法文化史之了解,筆者選擇其神判儀式中的立誓加以研究。事實上立誓既能利於社會秩序(如用咒詛解決紛爭),亦能促使緊張甚至衝突發生(如以結盟糾眾報仇)。立誓於意識型態面多重理,即誓詞中所呈現或隱含之社會或組織的價值準則(如欠債還錢)。信為這些理的基本內容,蓋任何立誓之理想皆包括言而有信,未違或不違其誓。立誓的種類不少,已知者包括咒詛、結盟、宗教組織之誓愿、公職宣誓、民間財產書契之誓、軍誓、效忠宣誓、婚誓以及改過自新之誓。本文主要係探討其根源與功能,並分別針對資料較豐富的上述前四種立誓,剖析其儀式和人們的相關看法、態度。 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二章首先追溯上述近代台灣漢人社會之九種立誓的根源,尤其是與中國大陸之關係,然後簡述其於台灣之使用情況,最後探討其功能。 第三章乃探究清治時期至戰後之咒詛。先就儀式內容而論,分析其時間方面之特徵、對空間與神明之選擇及其原因、誓詞中背誓懲罰的內容。接著分別不同時期析論官員、民意代表、一般人民、知識分子等個人或群體如何看待咒詛,包括是否相信、為何與如何使用,尤其是其使用與官方統治(包括司法)之需求、民主選舉之競爭的關係。 第四章主要係針對清代以來的結盟而探究之。首先分析其儀式之舉行時間、空間、擺設與盟誓方式的特點與變化,其中盟誓方式的部分係選擇誓詞與歃血飲酒加以討論。然後自法律與警方之視角探討清治到戰後官方對結盟之態度,並剖析戰後報界、幫會各是如何基於兄弟倫理、發展需求看待結盟。 第五章是就戰後台灣一貫道之入道儀式的誓愿及其與先天道進道科儀之誓愿的關聯加以探討。第一是簡要說明先天道的進道科儀及當中之誓愿。第二乃探討一貫道入道儀式之點道禮及其中之誓愿,分析其愿文之涵義與變化。第三係探究官方、報界、佛教界、基督教界與一貫道本身各自對一貫道入道儀式之誓愿的看法,特別是教外的批評與教內的回應。最後比較先天道、一貫道之進道、入道儀式的誓愿,以探其間之傳承與發展趨向。 第六章乃探究戰後台灣之公職宣誓。首先剖析對公職宣誓有所影響之中國國民黨入黨宣誓的儀式,尤其是具會黨與基督教色彩的部分。其次探究公職宣誓之儀式及其與上述政黨、入黨宣誓之關係。最後探討戰後政界人士與一般民眾如何看待此種立誓,包括道德、政治與法律觀點,以及孫中山崇拜於其中扮演之角色。
In modern Taiwan, judicial rituals constitute a key face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harmon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ecularization” theories, scholars have long overlook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practices.The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vow-making rituals (lishi 立誓),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egal culture of modern Taiwan. The core ideology of the vow-making ritualslies inmoral principles, with honesty and fidelity being of prime importanc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note that vow-making rituals may not simply promote social order but also spark tensions and even conflict. The main types of vow-making rituals in modern Taiwanese history include cursing, oaths of alliance, vows for joini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oaths of office, oaths for civil contracts, military oaths, oaths of loyalty, wedding oaths, and oaths to reform one’s behavior.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the origins and functions of the first four types of these rituals, while also analyzi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them.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2 traces the origins of the vow-making rituals mentioned above, especially their links to practices in China. This chapter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ow such rites are performed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ir functions. Chapter 3 features a case study of cursing rites, including the reasons for their performance, when and where they can be staged, gods worshipped, and the content of actual curses. I also focus on the people who perform these rites plus their motives for doing so, with special attention devoted to officials, politicians, and elections. Chapter 4 focuses on oaths of alliance. Apart from considering when, where, and how these rituals can be held, I provide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contents of such oaths and the practice of drinking liquor mixed with the blood of an animal or human beings. In addition, I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official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while also considering how the press has treated oaths of alliance among gang members. In Chapter 5, I present new data on initiation rituals for the Unity Sect (Yiguan Dao 一貫道) in postwar Taiwan, as well as their origins in practices performed by the Way of Former Heaven (Xiantian Dao 先天道). After describ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performances of these rituals, I explore how Unity Sect initiation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discussions and critiques by officials and the mass media, aswell as Buddhist and Christian elites. The chapter concludes with remarks on trend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se rites. Finally, Chapter 6 investigates oaths of office in postwar Taiwan. This chapter begins by analyzing initiation oaths for members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KMT), especially their Christian and secret society elements.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these earlier oaths and the oaths of office held today. Finally, I consider how politicians and ordinary citizens view such practices from not only political and legal but also moral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 of Sun Yat-sen.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檔案 1.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2.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檔案: (1)《一般檔案》,清末民初至今。 (2)《漢口檔案》,1924-1927。 (3)《特種檔案》,1928-1949。 3.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http://thdl.ntu.edu.tw/): (1)《淡新檔案》,1776-1895。 4. 林衡道、程大學主編,《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 5. 洪敏麟主編,《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11,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7.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22,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8.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67,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9. 莊金德等編譯,《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1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1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網址:https://sotokufu.sinica.edu.tw/)。 (二) 報刊 1. 中 央 日 報 全 文 影 像 資 料 庫( 網址: http://tbmc.nlpi.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1)《中央日報》,1949-2006。 2. 日 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網址: http://stfj.ntl.edu.tw.autorpa.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 mge&cache=1524640590404): (1)《民俗臺灣》,1941-1945。 (2)《法院月報》,1907-?。 (3)《社會事業?友》,1928-?。 (4)《臺灣警察時報》,1930-1943。 3. 台灣研究資源(網址:http://tmn.hslib.sinica.edu.tw/): (1)《臺灣民報》,1923-1930。 4. 台 灣新聞智慧網(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中國時報》,1968 至今。 5. 申報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 (1)《申報》,1872-1949。 6. 全國報刊索引(網址:http://www.cnbksy.com/): (1)《四川保安月刊》,1936-?。 (2)《民眾半月刊》,1933-1935。 (3)《自新》,1929-?。 (4)《兩周評論》,1931-1933。 (5)《春風》,1946。 (6)《浙江自治》,1936-1939。 (7)《訓練通訊》,1939-?。 (8)《國立臺灣大學校刊》,1947-1949。 (9)《現代農民》,1938-1949。 7. 自 立 晚 報 數 位 典 藏 及 閱 讀 服 務( 網址: http://iep.ith.sinica.edu.tw:8080/udndataZL/index.html): (1)《自立晚報》,1947-2001。 8. 國 立 公 共 資 訊 圖 書 館 數 位 典 藏 服 務 網 , 舊報紙( 網址: 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gP10xR/brwdblevel?db=irpape r&jump2firstbrw=1): (1)《大聲日報》,?-?。 (2)《中國日報》,1955-?。 (3)《台東新報》,1948-1961。 (4)《正氣中華》,1949-?。 (5)《民聲日報》,1946-1985。 (6)《自強晚報》,1954-1955。 (7)《更生報》,1951-1971。 (8)《商工日報》,1953-1970。 (9)《徵信新聞》,1950-1959。 (10)《徵信新聞報》,1960-1968。 9. 慈 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 網址: http://chilin.lib.ntu.edu.tw/RetrieveDocs.php): (1)《中國論壇》,1975-1992。 (2)《台灣年代週刊》,?-?。 (3)《民進週刊》,?-?。 (4)《民進報周刊》,1987-?。 (5)《自由時代週刊》,1984-1989。 (6)《政治家週刊》,1981-1982。 (7)《新觀點週刊》,?-?。 10. 漢 珍知識網, 報紙篇(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11. 聯合知識庫(網址: http://udndata.com/ndapp/Index#fm): (1)《經濟日報》,1967 至今。 (2)《聯合報》,1951 至今。 (3)《聯合晚報》,1988 至今。 12. Taiwan JIHO 資料庫(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台灣時報》,1909-1945。 (三) 網路新聞媒體: 1. 中國評論通訊社:http://hk.crntt.com,2005 至今。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2006 至今。 3.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2012 至今。 4.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2015 至今。 5.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開始時間不明,發行至今。 (四) 史書 1. 林豪,《東瀛紀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2.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3. 脫脫等撰,《宋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4. 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台北市:明文書局,1991。 5. 慶桂等纂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 方志(出自「中國方志庫」) 1. 文儀修,《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2. 石有紀修,張琴纂,《莆田縣志》,鈔本,時間不明。 3. 朱之洪修,向楚纂,《巴縣志》,民國二十八年(1939)刻本。 4. 李文琰,《慶遠府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5. 周璽纂,《彰化縣志》,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 6. 紀大奎修,林時春纂,《什邡縣志》,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 7. 陳夢林纂,《諸羅縣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序刊本。 8. 陳文達纂,《臺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序刊本。 (六) 法規 1.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 2. 台?日日新報社編纂,《改訂增補臺灣六法》,東京都:綠蔭書房,1934,1926 初版。 3.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4. 植根法律網:http://www.rootlaw.com.tw。 5.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七) 政書 1.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2.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同治十二年(1873)版。 3. 姚瑩,《東溟奏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4. 徐世昌,《將吏法言》,民國八年(1919)靜遠堂排印本。 5. 祝慶祺編,鮑書芸參定,《刑案匯覽》,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圖書集成局仿袖珍版印本。 6. 郭成偉主編,《大清律例根原》第二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同治十年(1871)版。 7. 葉春及,《惠安政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8. 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第三卷,台北: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70,光緒三十一年(1905)版。 (八) 政府公報 1.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1925-1948。 2. 《內政公報》,1928-1940。 3. 《立法院公報》,1929 至今。 4. 《湖北省政府公報》,1928-?。 (九) 回憶錄 1. 王效峰,〈一貫道內幕〉,《湖北文史資料》第 2 期(武漢,1994)。 2. 寺奧德三郎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灣特高警察物語》,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2000。 3. 崔錫麟,〈我所知道的清洪幫〉,聞湜主編,《幫會勢力珍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 4.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十) 日記 1. 臺 灣日記知識庫( 網址: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1)《吳新榮日記》(1933-1967)。 (十一) 古文書 1. 王支援等主編,《故紙拾遺》卷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 國 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古文書( 網址: 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gP10xR/brwdblevel?db=irboo k&jump2firstbrw=1)。 3. 劉伯山編著,《徽州文書》第三輯第十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十二) 文集 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國父全集》1,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 2. 吳新榮,《震瀛採訪錄》,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 3. 吳德功,《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4.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5. 臺灣銀行經濟?究室編,《碑傳選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十三) 經典、善書、儀式手冊 1. 不著撰人,《開示經》(嘉慶年間版重刻本),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2. 不著撰人,《還鄉覺路》,收於王見川主編,《民眾經典:一貫道經卷、劉伯溫錦囊與其他》第四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3. 不著撰人,《道法會元》,收於張宇初等編纂,《正統道藏》第50 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4. 不著撰人,《佛堂常用禮節》,台北市:發一天恩道場,時間不明。 5. 天道日本總天壇編集部,《天道法義》,神戶市:天道日本總天壇,1977。 6. 天恩文書編,《新民至善進修錄》,台中市:仁映出版社,1988。 7. 心橋編輯室,《辦道操持手冊》,台中縣:心橋出版社,1993。 8. 方嚴編著,《白陽一貫儀規》,台南市: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2017。 9. 水法祖師,《應用呈奏》(1959),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 獻續編》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 10. 王光賜,《一貫道的拯救論》,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出版部,1985。 11. 江慧光(道泓)編校,《應用表文》(1968),,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12. 自慶編撰,心皓釋讀,《增修教苑清規釋讀》,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3. 至中出版社編輯室編著,《求道入門》,新竹市:至中出版社,1998。 14. 李生龍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墨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 15. 李玉柱,《認理歸真的重現與重建》,台北市:圓晟出版社,1994。 16. 李玉柱,《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台北市:圓晟出版社,1994。 17. 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18. 明德編輯部,《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台北市:明德出版社,2005。 19. 明德編輯部,《求道為何要立愿?》,台北市:明德出版社,2003。 20. 易水編著,《一貫道人才手冊》,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2。 21. 易水,《傳燈禮儀──一貫道禮節探討》,台北縣:宏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22. 林立仁整編,《修道辦道信愿行證》,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89。 23. 南屏道濟活佛師尊、郭廷棟等,《一貫道疑問解答》(1937),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5。 24. 施文塗,《我怎樣脫離一貫道》,彰化市:宗烈,1986。 25.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6. 張天然,《暫訂佛規》(1939),收於王見川主編,《民眾經典:一貫道經卷、劉伯溫錦囊與其他》第一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27. 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28. 郭無妄編述,《一貫道大綱》,新竹市:郭正忠,1985。 29. 郭明義編註,《一貫道的修持觀》,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 30. 郭明義,《修道百問》,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89。 31. 善修編輯,《增補一貫道內容》,台北市:天彬佛堂,1989。 32. 渾渾子,《闡道要言˙解三皈五戒之真詮》,收於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市:?巨書局,1986。 33. 慈氏慈善機構編印,《明德新民進修錄渡人的方法合編》,台中市:慈氏慈善機構,1985。 34. 慈惠生編著,《現代修道感應故事集》,台中縣:寶光建德出版社,1991。 35. 慈無依,《識透魔考˙墜淵門徑》,台北市:慈光出版社,1986。 36. 楊 廷筠, 《鴞鸞不並鳴說》, 收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 會編纂,《東傳福音》第三冊,合肥: 黃山書社,2005。 37. 楊毅廷,《三家合參毅一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38. 劉心德、劉心玉,《一貫維中》,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5。 39. 寶光建德道務中心,《天道禮儀》,台中縣:寶光建德出版社,2010。 40. 蘇鳴東,《天道的辨正與真理》,台南市:?巨書局,1983。 41. 蘇鳴東編著,《天道概論》,高雄市:自版,1979。 42. 釋回明,《暗路明燈》,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 (十四) 其他文獻 1. 刁平,《新世紀洪門》,台北市: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2. 不著撰人,〈公務人員服務誓言修正七月起施行納入5 項文官核心價值更為積極正面〉, 2010 年5 月25 日, 考試院官網: 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11462&ctNode=904&mp=1,2017 年11 月9 日查詢。 3. 不著撰人,〈土地公廟拜國父,笑看世間事〉,2002 年6 月15 日,PChome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faceon/post/1050656,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4. 不著撰人,〈新店無極皇意宮〉,發佈時間不明,阿姜美的修行小棧: http://ruimei0912302160.pixnet.net/blog/post/240744992-%E6%96%B0%E5%B A%97%E7%84%A1%E6%A5%B5%E7%9A%87%E6%84%8F%E5%AE%AE , 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5. 中央委員會第一組編,《黨員必讀資料》,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一組,出版時間不明。 6.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黨務法規輯要》中輯,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66。 7. 朱琳編,《洪門志》,台北:古亭書屋,1975,1947 修訂版,1940 初版。 8.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9. 李子峰,《海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1940 初版。 10. 抱甕老人,《今古奇觀》,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93。 11. 阿盛,《民權路回頭》,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12. 胡萬川總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歌謠篇(一)》,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13.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88。 14. 高海夫、金性堯主編,《詩經》上,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3。 15. 郭明義,〈一貫道需建立品牌印象〉,2014 年5 月2 日,一貫道郭明義部落格: http://sallykuo3041.pixnet.net/blog/post/365218091-%E4%B8%80%E8%B2%AB %E9%81%93%E9%9C%80%E5%BB%BA%E7%AB%8B%E5%93%81%E7%8 9%8C%E5%8D%B0%E8%B1%A1,2017 年8 月12 日查詢。 16. 陳岳賢,〈「國寶」來了啦〉,2013 年8 月31 日,自助旅遊達人兼新銳作家-陳岳賢Ace Chen - udn 部落格:http://blog.udn.com/china6640p/7203904, 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17. 劉會進,《見證洪門三百三十年》,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18. 蕭一山編,《近代祕密社會史料》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二、 工具書 1. 《?史大?典》, Japan Knowledge Lib 資料庫, 網址: http://japanknowledge.com/library/。 2.《漢語大辭典》繁體2.0 版,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3。 3.《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三、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1. 中文 (1) 王曉東、周曉波,《中國文身習俗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曉東,《文身習俗研究──以中國和日本文身習俗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4)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5) 王泰升,《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6) 田兆元,《盟誓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7) 危丁明,《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8) 池宗憲,《夜壺──幫會‧選舉‧暴力》,台北市:焦點出版社,1985。 (9) 何秉松、張平吾,《臺灣黑社會犯罪》,台北:臺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2014。 (10) 何勤華,《20 世紀日本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 何鋯,《台灣綠林傳》,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12)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13) 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 宋光宇,《天道鈎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15) 宋光宇,《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台北市:王啟明出版,1996。 (16) 宋光宇,《一貫真傳(一)張培成傳》,台北市:三揚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17) 李世瑜,《現代華北秘密宗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18) 李恭忠、黃雲龍,《發現底層︰孫中山與清末會黨起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 (19)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0) 李泰翰,《一九五零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台北市:國史館,2011。 (21) 李長莉等著,《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2) 李玟萱,《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台北市: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 (23)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3。 (24) 周相卿,《雷公山地區苗族習慣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5) 周振鶴,《長治與久安》,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6。 (26)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27)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8) 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市:?巨書局,1986。 (29)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0)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 (3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32) 范忠信、鄭定、詹學農,《中國式法律傳統》,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3。 (33)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 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 (34)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第三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35) 秦寶琦,《中國洪門史》,福州市: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6)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執筆小組執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台北市:玉山社,2006。 (37)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8) 康豹(Paul R. Katz),《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吧哖事件》,台北:三民書局,2006。 (39) 康詩瑀,《戰後道教與都市社會之變遷》,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40) 張義癡編,《湖北革命知之錄》,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1946 初版。 (41)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2) 章燕,《清代法官的司法觀念》,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3) 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 (44) 陳福成,《洪門、青幫與哥老會研究──兼論中國近代秘密會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4。 (45)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46)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7) 陳龍城、張秀娟,《臺灣黑社會內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48) 陳長風,《竹聯幫興衰始末》,台北:薪火雜誌社,1986。 (49) 陸仲偉,《一貫道內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50) 彭邦富,《台灣黑幫大透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1)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52) 覃怡輝,《羅福星抗日革命事件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1。 (53)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1946初版。 (54) 馮自由,《革命逸史》3,北京:中華書局,1981,1945 初版。 (55)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 (56)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7) 黃宗智,《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8)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1。 (59)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學術評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60) 楊彥杰主編,《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下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2002。 (61) 董建輝,《明清鄉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62) 鄒魯編著,《中國國民黨史稿一、二篇》,上海:上海書店,1989,1947 初版。 (63) 趙曉耕主編,《觀念與制度: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法律變遷》,湘潭市: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 (64) 劉黎明,《中國民間習慣法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5) 劉碧蓉,《孫文與台灣︰歷史形象的詮釋》,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11。 (66) 蔡明誠、蔡志偉、官大偉、浦忠勇編著,《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試行本)》,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67) 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8)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69) 衛聚賢,《中國幫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1947 年版影本。 (70) 鄭敏文,《神判論》,貴州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71)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40 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72)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4。 (73)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 (74)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75)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縣:大千出版社,2004。 2. 外文(含譯本) (1)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南天書局,1995,1930 初版。 (2)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研究》,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重印,1937 初版。 (3)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日文版1921 初版。 (4) 台北州刑事課,《台灣?無賴漢》,台北:台北州刑事課,出版時間不明。 (5) 末木文美士著,周以量譯,《日本宗教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6)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永和市:文津出版社,1983。 (7) 安部英樹,《洪門人???洪門正史──歷史.精神.儀式?組織》,東 京都:雅舍,2007。 (8) 安丸良夫著,劉金才等譯,《近代天皇觀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 江間常吉編,《臺灣探偵實話》第二輯,台北市:台北活版社,1943。 (10) 池田敏雄,《臺??家庭生活》,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4,日文版1944 初版。 (11) 谷山靜夫編著,《治安警察法要論》,台北市:台灣警察協會,1924。 (12) 岩波敦子,《誓??精神史:中世??????〈???〉?〈???〉》, 東京都:講談社,2007。 (13)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江南社?》,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14) 武光誠著,張維君譯,《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台北市:商周出版,2008。 (15) 牧英正、藤原明久編,《日本法制史》,東京都:青林書院,1997。 (16) 皇道精神研究普及會編輯部,《臺灣徵兵入營?案內》,台南市:皇道精神研究普及會,1944。 (17)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18) 宮澤俊義,《天皇機?說事件》,東京都:有斐閣,1970。 (19) 島?進著,李建華譯,《國家神道與日本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0) ?原通好著,李文祺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日文版1941 初版。 (21)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日文版1933 初版。 (22) 臺南州警務部編著,《臺灣?賭博?無賴漢》,臺南州:臺南州警務部,1928。 (23)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 穗積陳重著,黃尊三等譯,王健校堪,《法律進化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第一、二冊1924 初版,第三冊1927 初版。 (25) Berger, Peter、Davie, Grace、Fokas, Effie 著,曹義昆譯,《宗教美國,世俗歐洲?︰主題與變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6) Bodde, Derk. [卜德]、Morris, Clarence 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7) Boretz, Avron. Gods, Ghosts,and Gangsters: Ritual Violence, Martial Arts,and Masculinity 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Soc.ieHtoy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 (28) Goodman, Bryna.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185-13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29) Goossaert, Vincent and Palmer, David A.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30)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S ymbols i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0. (31) Jordan David K.[焦大衛]、Overmyer Daniel L.[歐大年]合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32) Katz, Paul R.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3) Katz, Paul R. 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 eWaltham, Massachusetts: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14. (34) Kuo Cheng-tian. Religion and Democracy in Taiw.anAlbany: SUNY Press,2008. (35)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0. (36) Lu, Yunfe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A: 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8. (37) Madsen, Richard. Democracy’Rsel igiDouhs aRernamisasa:nc 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38) Nedostup, Rebecca. Superstitious Regimes: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Modernity .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39) Ownby, David. [王大為]著,劉平譯,《兄弟結拜與秘密會黨──一種傳統的形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0)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41) Szonyi, Michael. 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2) Ter Haar, Barend. Ritual &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Leiden: E.J. Brill, 1998. (43) Ter Haar, Barend. 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2014. (44) Ye, Xiaoqing.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Shanghai Urban Life, 18-188498.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二) 論文 1. 中文 (1) 丁仁傑,〈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灣宗教研究》,第4 卷第2 期(台北市,2005.9),頁57-111。 (2) 王琛發,〈桃園結義:南洋天地會對關帝信仰的繼承、傳播與影響〉,收於蕭登福、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頁277-308。 (3) 王見川,〈先天道前期史初探──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係〉,收於氏著,《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75-114。 (4) 王見川,〈臺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頁181-210。 (5) 王連花,〈中國共產黨入黨「宣誓儀式」的演進〉,《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 期(廣州,2011.2),頁5-9。 (6) 王泰升,〈再訪臺灣的調解制度:對傳統的現代化轉譯〉,《臺灣史研究》(台北,2018.3),頁101-136。 (7)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第44 卷第4 期(台北市,2015.12),頁1639-1704。 (8) 史錫恩,〈宣誓與監誓法令之研究〉,《法學叢刊》,第37 卷第4 期(台北,1992.10),頁1-21。 (9) 江紹原,〈「盟」與「詛」〉,收於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初刊於1926,頁114-144。 (10) 江燦騰,〈增田福太郎對於媽祖信仰與法律裁判的神觀詮釋〉,《臺灣文獻》,第55 卷第2 期(台北,2004.06),頁231-247。 (11) 吳?,〈盟與誓〉,收於李華等編,《吳?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初刊於1934,頁167-177。 (12) 呂季麒,〈競選策略面面觀──出書‧退報‧斬雞頭〉,收於龐建國等著,《理性的競爭者──黃河雜誌政論選集》,台北市:嵩山出版社,1980,頁103-111。 (13) 李學燈,〈宣誓──宣誓與具結之比較研究〉上、下,《軍法專刊》,第19卷第1、2 期(台北,1973.01、02),頁3-13、7-25。 (14) 李鴻禧,〈日本立憲政治下司法權獨立思想與制度底研究〉,收於氏著,《違憲審查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1986,頁335-396。 (15) 李亦園,〈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 期(台北市,2000.11),頁15-45。 (16) 李亦園,〈斬雞頭〉,收於氏著,《師徒、神話及其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3,頁297-299。 (17) 李建德、柯奕銓,〈當代道教宗派傳度科儀意涵初探──以太乙玄宗為論述焦點〉,收於林翠鳳主編,《宗教皈依科儀彙編》,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頁236-282。 (18) 李世偉,〈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收於氏著,《臺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363-391。 (19) 李豐楙,〈丹道與科學、政治:戰後臺灣丹道的現代化〉,收於賴賢宗、蕭進銘編,《臺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15-54。 (20) 李興華,〈述論清入關前「盟誓」〉,《滿族研究》,第1 期(瀋陽市,2012.1),頁58-63。 (21) 李紀勳,〈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 (22) 林衡道,〈關帝信仰在台灣〉,《台灣風物》,第26 卷第2 期(台北縣,1976.6),頁42-43。 (23) 林端,〈中國傳統法律的多值邏輯〉,收於張冠梓主編,《多向度的法──與當代法律人類學家對話》,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頁91-120。 (24) 林美容、李峰銘,〈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當代臺灣本土靈性運動試探〉,《思與言》,第53 卷第3 期(台北市,2015.9),頁5-46。 (25) 林萬傳,〈一貫道源流及道統考〉,程恭讓、鍾雲鶯主編,《道在民間: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新北市:中華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2013,頁176-197。 (26) 林榮澤,〈一貫道的文獻研究概述〉,《一貫道學研究卷二:文獻研究與專題》,新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2014,頁45-72。 (27) 林榮澤,〈《一貫道藏》第三冊導言〉,《一貫道藏˙聖典之部》第三冊,台北縣:一貫義理編輯苑天書訓文研究中心,2009,頁3-30。 (28) 林文凱,〈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頁133-183。 (29) 姚漢秋,〈從閩南風俗談台灣的移風易俗〉,《臺灣文獻》,第32 卷第2期(台中市,1981.6),頁99-122。 (30) 孫江,〈想像的血──異姓結拜與記憶共同體的創造〉,收於氏著,《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宗教──孫江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頁208-228。 (31) 翁佳音,〈臺灣城隍的幾個歷史考察〉,《嘉義研究》,第13 期(嘉義,2016.3),頁116-129。 (32) 康豹(Paul R. Katz),〈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第16期(桃園市,1997.12),頁123-159。 (33) 康豹(Paul R. Katz),〈「精魂拘閉,誰之過乎?」──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的建構初探〉,收於田浩(Hoyt Tillman)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559-582。 (34) 張慕華,〈論佛教咒愿文及其流變〉,《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北京,2011.2),頁88-93。 (35) 張維正,〈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36) 張立宇,〈民意代表宣誓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委員宣誓爭議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37) 張崑振,〈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8) 張玉秋,〈日治時期宗教「迷信」話語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39) 符滌泉,〈國父對宣誓之重視〉,《藝文誌》,第224 期(台北,1984.5),頁22-27。 (40) 許嘉明,〈斬雞頭考〉,《綜合月刊》,第110 期(台北,1978.01),頁137-143。 (41) 陳曉紅,〈試論敦煌佛教愿文的類型〉,《敦煌學輯刊》,第1 期(蘭州市,2004.1),頁92-102。 (42) 陳秀鳳,〈中古時期法蘭西王家典禮中的國王宣誓〉,「第二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7.12.1-2。 (43) 陳世榮,〈民間信仰與菁英:以張麗俊為核心的社會網絡〉,收於王見川等著,《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5,頁23-68。 (44) 陳明勝,〈民國公民宣誓登記制度研究〉,《史學集刊》,第6 期(長春市,2011.11),頁104-111。 (45) 陳君愷,〈我本將心託明月──日治時期台灣的「孫文主義者」〉,曾一士主編,《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5,頁197-228。 (46) 陳悅萱,〈落在凡塵的美麗彩虹──佛化同志婚禮紀事〉,《弘誓》,119期(台北市,2012.10),頁6-13。 (47) 黃靜嘉,〈對清代法制中「例」的問題之一些看法──並述20 世紀60年代為美國亞洲學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規劃《讀例存疑》重刊本之幾點原則〉,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頁268-279。 (48) 黃靜嘉,〈清季法學大家長安薛允升先生傳──一位傳統法學的殿後人物〉,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頁239-267。 (49) 黃源盛,〈習慣在刑事審判中的運用──以台灣原住民舊慣為例〉,林東茂等主編,《法務部廖正豪前部長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刑法卷》,台北市:廖正豪,2016,頁1-36。 (50) 黃智惠,〈增田福太郎對台灣原住民律法的研究〉,「增田福太郎與台灣研究紀念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淡江大學歷史 系,2003.12.5。 (51) 楊日然,〈民法第一條之研究〉,收於氏著,《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467-480。 (52) 楊弘任,〈一貫道儀軌:禮門義路、正心修身〉,「中國民間宗教的重新認識與傳承研討會」,武夷山市:廈門大學國學院、一貫道總會,2010.10.23-24。 (53) 楊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貫道〉,收於氏編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頁139-154。 (54) 楊泰順,〈宣誓就職典禮與我國法制的調整〉,《國會月刊》,第37 卷第10期(台北市,2009.10),頁16-32。 (55) 楊文耀,〈清代民間異姓結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56) 劉 怡君, 〈引、保師〉,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13,2018 年4 月19 日查詢。 (57) 劉碧蓉,〈在台灣的孫中山塑像〉,2013 年12 月27 日,國立國父紀念館: https://www.yatsen.gov.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600:%E5%9C%A8%E5%8F%B0%E7%81%A3%E7%9A%84%E5%A D%AB%E4%B8%AD%E5%B1%B1%E5%A1%91%E5%83%8F%EF%BC %8F%E5%8A%89%E7%A2%A7%E8%93%89&catid=147&Itemid=343,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58) 潘光哲,〈「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曾一士總編,《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頁183-198。 (59) 蔡志偉,〈從客體到主體:臺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40 卷特刊(台北市,2011.10),頁1499-1550。 (60) 蔡相煇,〈臺灣的關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收於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163-187。 (61) 蔡中駿,〈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2) 鄧嗣禹,〈城隍考〉,《史學年報》,第2 卷第2 期(北平,1935.9),頁249-276。 (63) 鄭振滿,〈神廟祭典與社會空間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收於王銘銘、王斯福主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頁171-202。 (64) 閭小波、許敏,〈孫中山與民國宣誓制度之建立〉,《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南京市,2003.03),頁160-164。 (65) 盧雲峰、梁景文,〈解禁與教派演化:以台灣地區的一貫道為例〉,金澤、李華偉主編,《宗教社會學》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頁44-69。 (66) 賴連金,〈關於一貫道在日本發展之過程〉,《民間宗教》,第3 輯(台北市,1997.12),頁341-350。 (67) 謝曉輝,〈帝國之在苗疆——清代湘西的制度、禮儀與族群〉,《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1 卷第1 期(香港,2013.4),頁66-71。 (68) 鍾雲鶯,〈一貫道在台灣的發展及其影響〉,《中華民國發展史 11 教育與文化》上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公司,2011,頁159-188。 (69) 鍾雲鶯,〈禮儀與實踐:一貫道表愿文所呈現天人之約的意義〉,《華人宗教研究》,創刊號(台北市,2013.5),頁35-78。 (70) 鍾雲鶯、鍾鎮宇,〈儀式與認同:一貫道「求道」的宗教意義〉,《一貫道研究》,第1 卷第2 期(南投縣,2013.4),頁30-53。 (71) 蘇俊隆,〈清代秘密會黨的盟誓文化〉,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2) 闞正宗,〈社區的愛情見證──從佛刊看戰後臺灣「佛化婚禮」的歷史演變〉,《護僧》,第51 期(高雄市,2008.6),頁7-28。 2. 外文(含譯文) (1) 中田薰,〈起請文雜考〉,收於氏著,《法制史論集》第三卷下,東京都:株式?社岩波書店,1971,頁958-1007。 (2) 仁井田陞,〈支那近世??曲小說?見???私法〉,收於氏著,幼方直 吉、福島正夫編,《中國的伝統?革命2──仁井田陞集》,東京都:平凡 社,1990,頁57-76。 (3) 仁井田陞,〈民間信仰?神判〉,收於氏著,《補訂中?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都:財?法人東京大學出版?,1991,頁676-702。 (4) 仁井田陞,〈元明時代?村?規約?小作證書??(三)???元泰定 刊「新編事文類耍啟劄青錢」????〉,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研究法 ?習慣法?道德》,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頁 671-693。 (5) 引田一雄,〈臺灣?於??常習性暴力犯罪者?体型?文身〉,《台灣 刑務月報》,第7 卷第5 號(台北市,1941.5),頁12-23。 (6) 吉澤誠一郎,〈中華民國初期????大總統就任式典〉,《東洋史研究》,第76 卷第1 號(京都市,2017.6),頁79-112。 (7) 有住左武郎,〈臺灣?於??犯罪者?文身?就?〉,礫川全次編著, 《刺青?民族?》,東京都:批評社,1997,此文1936 初版,頁276-302。 (8) 李季樺,〈文明?教化──19 世紀台?????道德規範?構築??容〉, 東京都:東京大?大?院人文社?系?究科博士論文,2006。 (9) 栗原朋信,〈封爵之誓????〉,《社會經濟史學》,第17 卷第6 期(東京都,1951),頁23-36。 (10) 滋賀秀三著,姚榮濤譯,〈中國上古刑罰考──以盟誓為線索〉,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30。 (11) 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收於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 鎌田茂雄,〈佛教儀禮〉,收於大淵忍爾編,《中國人?宗教儀禮──佛教道教 民間信仰》,東京都:福武書店,1983,頁3-155。 (13) Bokenkamp, Stephen R. [柏夷],〈蠶與菩提樹:靈寶派取代佛教的嘗試以及我們定位靈寶道教的嘗試〉,收於氏著,孫齊等譯,《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1-20。 (1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 on convicts’ bodies: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a prisoner’s tattoos”. The Economis: 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ristmas-specials/21712032-what-can-be-le arned-prisoners-tattoos-statistical-analysis-art,2017 年5 月10 日查詢。 (15) Jordan, David K. “Sworn Brothers: A Study in Chinese Ritual Kinship”. In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 eds.,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5, pp.232-262. (16) Katz, Paul R.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174 (2003), 395-412. (17) Katz, Paul R., “Spirit-writing and the Dynamics of Elite Religious Life in Republican-era Shanghai”,丁仁傑等著,《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15,頁275-350。 (18) Katz, Paul R. “Banner Worship and Human Sacrifice in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In Perry Link ed., The Scholar’s Mind: Essays Frederick W. Mot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7-227. (19) Keskel, Kenneth. “The Oath of Office: A Historical Guide to Moral Leadership”. Air & Space Power Journa, Xl VI: 4(December 1, 2002), 47-57. (20) Rudd, Jonathan L. “Our Oath of Office: A Solemn Promise”.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78(September, 2009), 23-32. (21) Shih Fang-Long. “From Regulation and Rationalisation, to Production:Government Policy on Religion in Taiwan”. In Dafydd Fell, Henning Kloter,and Chang Bi-Yu, eds., What has Changed? Taiwan Befoaren d After the Change in Ruling Partie.s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6, pp. 265-283. (22) Sutton, Donald S. “Violence and Ethnicity on a Qing Colonial Frontier: Customary and Statutory Law in the 18th Century Miao Pale”. Modern Asian Studies, 37.1(Feb. 2003), 41-80. (23) Taylor, Romeyn. “Official and Popular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Ming”. In Kwang-Ching Liu ed.,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126-157. (24) Ter Haar, Barend J. “Local Socie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ul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Studies in Central & East Asian Religions, 8(1995), 1-43.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0153505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5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康豹<br>劉維開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胡學丞 zh_TW dc.creator (作者) 胡學丞 zh_TW dc.date (日期) 2018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Aug-2018 14:42:49 (UTC+8) - dc.date.available 27-Aug-2018 14:42:4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2:49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3505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70 -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3505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對近代台灣漢人社會而言,神判儀式是其法文化中達至社會和諧理想的方式之一,然由於世俗化概念的影響而較少受到學界之注意。為增進對這段法文化史之了解,筆者選擇其神判儀式中的立誓加以研究。事實上立誓既能利於社會秩序(如用咒詛解決紛爭),亦能促使緊張甚至衝突發生(如以結盟糾眾報仇)。立誓於意識型態面多重理,即誓詞中所呈現或隱含之社會或組織的價值準則(如欠債還錢)。信為這些理的基本內容,蓋任何立誓之理想皆包括言而有信,未違或不違其誓。立誓的種類不少,已知者包括咒詛、結盟、宗教組織之誓愿、公職宣誓、民間財產書契之誓、軍誓、效忠宣誓、婚誓以及改過自新之誓。本文主要係探討其根源與功能,並分別針對資料較豐富的上述前四種立誓,剖析其儀式和人們的相關看法、態度。 除了緒論與結論外,本文共分五章。第二章首先追溯上述近代台灣漢人社會之九種立誓的根源,尤其是與中國大陸之關係,然後簡述其於台灣之使用情況,最後探討其功能。 第三章乃探究清治時期至戰後之咒詛。先就儀式內容而論,分析其時間方面之特徵、對空間與神明之選擇及其原因、誓詞中背誓懲罰的內容。接著分別不同時期析論官員、民意代表、一般人民、知識分子等個人或群體如何看待咒詛,包括是否相信、為何與如何使用,尤其是其使用與官方統治(包括司法)之需求、民主選舉之競爭的關係。 第四章主要係針對清代以來的結盟而探究之。首先分析其儀式之舉行時間、空間、擺設與盟誓方式的特點與變化,其中盟誓方式的部分係選擇誓詞與歃血飲酒加以討論。然後自法律與警方之視角探討清治到戰後官方對結盟之態度,並剖析戰後報界、幫會各是如何基於兄弟倫理、發展需求看待結盟。 第五章是就戰後台灣一貫道之入道儀式的誓愿及其與先天道進道科儀之誓愿的關聯加以探討。第一是簡要說明先天道的進道科儀及當中之誓愿。第二乃探討一貫道入道儀式之點道禮及其中之誓愿,分析其愿文之涵義與變化。第三係探究官方、報界、佛教界、基督教界與一貫道本身各自對一貫道入道儀式之誓愿的看法,特別是教外的批評與教內的回應。最後比較先天道、一貫道之進道、入道儀式的誓愿,以探其間之傳承與發展趨向。 第六章乃探究戰後台灣之公職宣誓。首先剖析對公職宣誓有所影響之中國國民黨入黨宣誓的儀式,尤其是具會黨與基督教色彩的部分。其次探究公職宣誓之儀式及其與上述政黨、入黨宣誓之關係。最後探討戰後政界人士與一般民眾如何看待此種立誓,包括道德、政治與法律觀點,以及孫中山崇拜於其中扮演之角色。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modern Taiwan, judicial rituals constitute a key face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that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tilized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ocial harmony.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ecularization” theories, scholars have long overlooke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practices.The goal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vow-making rituals (lishi 立誓), as well as their influence on the legal culture of modern Taiwan. The core ideology of the vow-making ritualslies inmoral principles, with honesty and fidelity being of prime importance.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is essential to note that vow-making rituals may not simply promote social order but also spark tensions and even conflict. The main types of vow-making rituals in modern Taiwanese history include cursing, oaths of alliance, vows for joini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oaths of office, oaths for civil contracts, military oaths, oaths of loyalty, wedding oaths, and oaths to reform one’s behavior.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the origins and functions of the first four types of these rituals, while also analyzing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 them. Apart from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2 traces the origins of the vow-making rituals mentioned above, especially their links to practices in China. This chapter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how such rites are performed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ir functions. Chapter 3 features a case study of cursing rites, including the reasons for their performance, when and where they can be staged, gods worshipped, and the content of actual curses. I also focus on the people who perform these rites plus their motives for doing so, with special attention devoted to officials, politicians, and elections. Chapter 4 focuses on oaths of alliance. Apart from considering when, where, and how these rituals can be held, I provide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the contents of such oaths and the practice of drinking liquor mixed with the blood of an animal or human beings. In addition, I analyze the attitudes of official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while also considering how the press has treated oaths of alliance among gang members. In Chapter 5, I present new data on initiation rituals for the Unity Sect (Yiguan Dao 一貫道) in postwar Taiwan, as well as their origins in practices performed by the Way of Former Heaven (Xiantian Dao 先天道). After describing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performances of these rituals, I explore how Unity Sect initiations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extensive discussions and critiques by officials and the mass media, aswell as Buddhist and Christian elites. The chapter concludes with remarks on trends for 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se rites. Finally, Chapter 6 investigates oaths of office in postwar Taiwan. This chapter begins by analyzing initiation oaths for members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KMT), especially their Christian and secret society elements. This i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links between these earlier oaths and the oaths of office held today. Finally, I consider how politicians and ordinary citizens view such practices from not only political and legal but also moral perspectives,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 of Sun Yat-se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回顧................................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16 第四節 內容介紹...............................20 第二章 台灣立誓之根源、使用與功能................23 第一節 從大陸到台灣:台灣立誓之根源..............23 第二節 立誓在台灣的運用情況.....................29 第三節 台灣立誓的多樣功能......................37 第四節 小結..................................48 第三章 咒詛..................................49 第一節 咒詛之法...............................50 第二節 咒詛在清代台灣的運用.....................57 第三節 殖民統治、迷信觀與咒詛...................58 第四節 民主政治下的咒詛........................65 第五節 小結..................................75 第四章 結盟..................................81 第一節 結盟之道...............................83 第二節 清代律例與結盟活動......................97 第三節 新法律(日治法律)下的結盟觀..............104 第四節 戰後警方、報界、幫會眼中的結盟............105 第五節 小結..................................109 第五章 誓愿..................................113 第一節 近代台灣先天道進道科儀與其誓愿............114 第二節 戰後台灣一貫道入道誓愿之儀式及改革.........118 第三節 一貫道入道誓愿之教外批評與教內詮釋.........129 第四節 小結..................................137 第六章 公職宣誓..............................141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入黨宣誓的方式與特色............143 第二節 戰後民國公職宣誓之儀式及其中國國民黨色彩...147 第三節 政治人物之眼與民間信仰觀點中的公職宣誓.....150 第四節 小結..................................165 第七章 結論..................................169 附錄 1 寶光建德道務中心,〈點道禮節〉............177 附錄 2 寶光建德道務中心,〈引保師當愿文〉.........179 附錄 3 寶光建德道務中心,〈求道人當愿文〉.........181 附錄 4 不著撰人,〈引保師當願禮節及求道禮節〉.....183 附錄 5 蔣中正,〈黨員宣誓的意義〉...............187 參考書目 ....................................193 zh_TW dc.format.extent 3537707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3505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法文化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咒詛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結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誓愿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職宣誓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egal cultur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rsing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aths of alliance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ows for joini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aths of office en_US dc.title (題名) 近代台灣漢人社會立誓研究 zh_TW dc.title (題名) Vow-making Rituals in Modern Taiwa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 檔案 1.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0。 2. 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檔案: (1)《一般檔案》,清末民初至今。 (2)《漢口檔案》,1924-1927。 (3)《特種檔案》,1928-1949。 3. 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網址:http://thdl.ntu.edu.tw/): (1)《淡新檔案》,1776-1895。 4. 林衡道、程大學主編,《余清芳抗日革命案全檔》,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4。 5. 洪敏麟主編,《雲林、六甲等抗日事件關係檔案》,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 6.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11,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7.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22,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4。 8.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科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67,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9. 莊金德等編譯,《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台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 1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1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網址:https://sotokufu.sinica.edu.tw/)。 (二) 報刊 1. 中 央 日 報 全 文 影 像 資 料 庫( 網址: http://tbmc.nlpi.edu.tw:8080/cnnewsapp/start.htm): (1)《中央日報》,1949-2006。 2. 日 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網址: http://stfj.ntl.edu.tw.autorpa.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 mge&cache=1524640590404): (1)《民俗臺灣》,1941-1945。 (2)《法院月報》,1907-?。 (3)《社會事業?友》,1928-?。 (4)《臺灣警察時報》,1930-1943。 3. 台灣研究資源(網址:http://tmn.hslib.sinica.edu.tw/): (1)《臺灣民報》,1923-1930。 4. 台 灣新聞智慧網(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中國時報》,1968 至今。 5. 申報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 (1)《申報》,1872-1949。 6. 全國報刊索引(網址:http://www.cnbksy.com/): (1)《四川保安月刊》,1936-?。 (2)《民眾半月刊》,1933-1935。 (3)《自新》,1929-?。 (4)《兩周評論》,1931-1933。 (5)《春風》,1946。 (6)《浙江自治》,1936-1939。 (7)《訓練通訊》,1939-?。 (8)《國立臺灣大學校刊》,1947-1949。 (9)《現代農民》,1938-1949。 7. 自 立 晚 報 數 位 典 藏 及 閱 讀 服 務( 網址: http://iep.ith.sinica.edu.tw:8080/udndataZL/index.html): (1)《自立晚報》,1947-2001。 8. 國 立 公 共 資 訊 圖 書 館 數 位 典 藏 服 務 網 , 舊報紙( 網址: 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gP10xR/brwdblevel?db=irpape r&jump2firstbrw=1): (1)《大聲日報》,?-?。 (2)《中國日報》,1955-?。 (3)《台東新報》,1948-1961。 (4)《正氣中華》,1949-?。 (5)《民聲日報》,1946-1985。 (6)《自強晚報》,1954-1955。 (7)《更生報》,1951-1971。 (8)《商工日報》,1953-1970。 (9)《徵信新聞》,1950-1959。 (10)《徵信新聞報》,1960-1968。 9. 慈 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 網址: http://chilin.lib.ntu.edu.tw/RetrieveDocs.php): (1)《中國論壇》,1975-1992。 (2)《台灣年代週刊》,?-?。 (3)《民進週刊》,?-?。 (4)《民進報周刊》,1987-?。 (5)《自由時代週刊》,1984-1989。 (6)《政治家週刊》,1981-1982。 (7)《新觀點週刊》,?-?。 10. 漢 珍知識網, 報紙篇(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 11. 聯合知識庫(網址: http://udndata.com/ndapp/Index#fm): (1)《經濟日報》,1967 至今。 (2)《聯合報》,1951 至今。 (3)《聯合晚報》,1988 至今。 12. Taiwan JIHO 資料庫( 網址: http://2011hj01.litphil.sinica.edu.tw:8035/cgi-bin2/Libo.cgi?>): (1)《台灣時報》,1909-1945。 (三) 網路新聞媒體: 1. 中國評論通訊社:http://hk.crntt.com,2005 至今。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2006 至今。 3. 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2012 至今。 4. 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2015 至今。 5. 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開始時間不明,發行至今。 (四) 史書 1. 林豪,《東瀛紀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2.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3. 脫脫等撰,《宋史》,台北市:鼎文書局,1980。 4. 焦竑編,《國朝獻徵錄》,台北市:明文書局,1991。 5. 慶桂等纂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五) 方志(出自「中國方志庫」) 1. 文儀修,《續修臺灣府志》,乾隆三十九年(1774)刻本。 2. 石有紀修,張琴纂,《莆田縣志》,鈔本,時間不明。 3. 朱之洪修,向楚纂,《巴縣志》,民國二十八年(1939)刻本。 4. 李文琰,《慶遠府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5. 周璽纂,《彰化縣志》,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 6. 紀大奎修,林時春纂,《什邡縣志》,嘉慶十八年(1813)刻本。 7. 陳夢林纂,《諸羅縣志》,康熙五十六年(1717)序刊本。 8. 陳文達纂,《臺灣縣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序刊本。 (六) 法規 1.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lawc/lglawkm。 2. 台?日日新報社編纂,《改訂增補臺灣六法》,東京都:綠蔭書房,1934,1926 初版。 3.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4. 植根法律網:http://www.rootlaw.com.tw。 5.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合肥:黃山書社,1999。 (七) 政書 1. 允祿等監修,《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縣: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2. 姚雨薌原纂,胡仰山增輯,《大清律例會通新纂》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同治十二年(1873)版。 3. 姚瑩,《東溟奏稿》,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4. 徐世昌,《將吏法言》,民國八年(1919)靜遠堂排印本。 5. 祝慶祺編,鮑書芸參定,《刑案匯覽》,光緒十四年(1888)上海圖書集成局仿袖珍版印本。 6. 郭成偉主編,《大清律例根原》第二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同治十年(1871)版。 7. 葉春及,《惠安政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8. 薛允升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第三卷,台北: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70,光緒三十一年(1905)版。 (八) 政府公報 1.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報》,1925-1948。 2. 《內政公報》,1928-1940。 3. 《立法院公報》,1929 至今。 4. 《湖北省政府公報》,1928-?。 (九) 回憶錄 1. 王效峰,〈一貫道內幕〉,《湖北文史資料》第 2 期(武漢,1994)。 2. 寺奧德三郎著,財團法人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灣特高警察物語》,台北市:文英堂出版社,2000。 3. 崔錫麟,〈我所知道的清洪幫〉,聞湜主編,《幫會勢力珍聞》,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 4. 陳啟天,《寄園回憶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十) 日記 1. 臺 灣日記知識庫( 網址: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1)《吳新榮日記》(1933-1967)。 (十一) 古文書 1. 王支援等主編,《故紙拾遺》卷二,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2. 國 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 古文書( 網址: http://das.nlpi.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gP10xR/brwdblevel?db=irboo k&jump2firstbrw=1)。 3. 劉伯山編著,《徽州文書》第三輯第十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十二) 文集 1.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訂,《國父全集》1,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3。 2. 吳新榮,《震瀛採訪錄》,台南縣:台南縣政府,1981。 3. 吳德功,《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4. 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2。 5. 臺灣銀行經濟?究室編,《碑傳選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十三) 經典、善書、儀式手冊 1. 不著撰人,《開示經》(嘉慶年間版重刻本),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2. 不著撰人,《還鄉覺路》,收於王見川主編,《民眾經典:一貫道經卷、劉伯溫錦囊與其他》第四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3. 不著撰人,《道法會元》,收於張宇初等編纂,《正統道藏》第50 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4. 不著撰人,《佛堂常用禮節》,台北市:發一天恩道場,時間不明。 5. 天道日本總天壇編集部,《天道法義》,神戶市:天道日本總天壇,1977。 6. 天恩文書編,《新民至善進修錄》,台中市:仁映出版社,1988。 7. 心橋編輯室,《辦道操持手冊》,台中縣:心橋出版社,1993。 8. 方嚴編著,《白陽一貫儀規》,台南市:財團法人玉山寶光聖堂,2017。 9. 水法祖師,《應用呈奏》(1959),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 獻續編》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 10. 王光賜,《一貫道的拯救論》,台北市:財團法人基督教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 出版部,1985。 11. 江慧光(道泓)編校,《應用表文》(1968),,收於王見川等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12. 自慶編撰,心皓釋讀,《增修教苑清規釋讀》,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3. 至中出版社編輯室編著,《求道入門》,新竹市:至中出版社,1998。 14. 李生龍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墨子讀本》,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 15. 李玉柱,《認理歸真的重現與重建》,台北市:圓晟出版社,1994。 16. 李玉柱,《天道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台北市:圓晟出版社,1994。 17. 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18. 明德編輯部,《佛規禮節實務【二】道場微理細節》,台北市:明德出版社,2005。 19. 明德編輯部,《求道為何要立愿?》,台北市:明德出版社,2003。 20. 易水編著,《一貫道人才手冊》,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2。 21. 易水,《傳燈禮儀──一貫道禮節探討》,台北縣:宏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8。 22. 林立仁整編,《修道辦道信愿行證》,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89。 23. 南屏道濟活佛師尊、郭廷棟等,《一貫道疑問解答》(1937),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5。 24. 施文塗,《我怎樣脫離一貫道》,彰化市:宗烈,1986。 25. 袁嘯波編,《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6. 張天然,《暫訂佛規》(1939),收於王見川主編,《民眾經典:一貫道經卷、劉伯溫錦囊與其他》第一冊,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 27. 張君房編,李永晟點校,《雲笈七籤》,北京:中華書局,2003。 28. 郭無妄編述,《一貫道大綱》,新竹市:郭正忠,1985。 29. 郭明義編註,《一貫道的修持觀》,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4。 30. 郭明義,《修道百問》,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89。 31. 善修編輯,《增補一貫道內容》,台北市:天彬佛堂,1989。 32. 渾渾子,《闡道要言˙解三皈五戒之真詮》,收於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市:?巨書局,1986。 33. 慈氏慈善機構編印,《明德新民進修錄渡人的方法合編》,台中市:慈氏慈善機構,1985。 34. 慈惠生編著,《現代修道感應故事集》,台中縣:寶光建德出版社,1991。 35. 慈無依,《識透魔考˙墜淵門徑》,台北市:慈光出版社,1986。 36. 楊 廷筠, 《鴞鸞不並鳴說》, 收於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編纂委員 會編纂,《東傳福音》第三冊,合肥: 黃山書社,2005。 37. 楊毅廷,《三家合參毅一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38. 劉心德、劉心玉,《一貫維中》,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5。 39. 寶光建德道務中心,《天道禮儀》,台中縣:寶光建德出版社,2010。 40. 蘇鳴東,《天道的辨正與真理》,台南市:?巨書局,1983。 41. 蘇鳴東編著,《天道概論》,高雄市:自版,1979。 42. 釋回明,《暗路明燈》,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5。 (十四) 其他文獻 1. 刁平,《新世紀洪門》,台北市: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2. 不著撰人,〈公務人員服務誓言修正七月起施行納入5 項文官核心價值更為積極正面〉, 2010 年5 月25 日, 考試院官網: http://www.exam.gov.tw/cp.aspxItem=11462&ctNode=904&mp=1,2017 年11 月9 日查詢。 3. 不著撰人,〈土地公廟拜國父,笑看世間事〉,2002 年6 月15 日,PChome個人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faceon/post/1050656,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4. 不著撰人,〈新店無極皇意宮〉,發佈時間不明,阿姜美的修行小棧: http://ruimei0912302160.pixnet.net/blog/post/240744992-%E6%96%B0%E5%B A%97%E7%84%A1%E6%A5%B5%E7%9A%87%E6%84%8F%E5%AE%AE , 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5. 中央委員會第一組編,《黨員必讀資料》,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一組,出版時間不明。 6. 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黨務法規輯要》中輯,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66。 7. 朱琳編,《洪門志》,台北:古亭書屋,1975,1947 修訂版,1940 初版。 8. 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章政綱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 9. 李子峰,《海底》,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1940 初版。 10. 抱甕老人,《今古奇觀》,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93。 11. 阿盛,《民權路回頭》,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12. 胡萬川總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歌謠篇(一)》,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13.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台北市:文化圖書公司,1988。 14. 高海夫、金性堯主編,《詩經》上,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3。 15. 郭明義,〈一貫道需建立品牌印象〉,2014 年5 月2 日,一貫道郭明義部落格: http://sallykuo3041.pixnet.net/blog/post/365218091-%E4%B8%80%E8%B2%AB %E9%81%93%E9%9C%80%E5%BB%BA%E7%AB%8B%E5%93%81%E7%8 9%8C%E5%8D%B0%E8%B1%A1,2017 年8 月12 日查詢。 16. 陳岳賢,〈「國寶」來了啦〉,2013 年8 月31 日,自助旅遊達人兼新銳作家-陳岳賢Ace Chen - udn 部落格:http://blog.udn.com/china6640p/7203904, 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17. 劉會進,《見證洪門三百三十年》,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18. 蕭一山編,《近代祕密社會史料》卷三,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二、 工具書 1. 《?史大?典》, Japan Knowledge Lib 資料庫, 網址: http://japanknowledge.com/library/。 2.《漢語大辭典》繁體2.0 版,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3。 3.《臺灣大百科全書》,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三、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1. 中文 (1) 王曉東、周曉波,《中國文身習俗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 王曉東,《文身習俗研究──以中國和日本文身習俗為中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3。 (4)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 (5) 王泰升,《去法院相告: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6) 田兆元,《盟誓史》,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7) 危丁明,《庶民的永恆──先天道及其在港澳及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8) 池宗憲,《夜壺──幫會‧選舉‧暴力》,台北市:焦點出版社,1985。 (9) 何秉松、張平吾,《臺灣黑社會犯罪》,台北:臺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2014。 (10) 何勤華,《20 世紀日本法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1) 何鋯,《台灣綠林傳》,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12)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 (13) 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 宋光宇,《天道鈎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 (15) 宋光宇,《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台北市:王啟明出版,1996。 (16) 宋光宇,《一貫真傳(一)張培成傳》,台北市:三揚印刷企業有限公司,1998。 (17) 李世瑜,《現代華北秘密宗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18) 李恭忠、黃雲龍,《發現底層︰孫中山與清末會黨起義》,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1。 (19)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誕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0) 李泰翰,《一九五零年代臺灣學生軍訓之研究》,台北市:國史館,2011。 (21) 李長莉等著,《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22) 李玟萱,《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台北市: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 (23)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3。 (24) 周相卿,《雷公山地區苗族習慣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 (25) 周振鶴,《長治與久安》,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6。 (26)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 (27) 林端,《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8) 林萬傳編著,《先天大道系統研究》,台南市:?巨書局,1986。 (29)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0)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1。 (3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32) 范忠信、鄭定、詹學農,《中國式法律傳統》,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13。 (33) 夏誠華,《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一九一二~二00 四)》,新竹市: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2005。 (34) 秦寶琦,《中國地下社會》第三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35) 秦寶琦,《中國洪門史》,福州市: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36) 財團法人台灣研究基金會執筆小組執筆,《人民的力量: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天》,台北市:玉山社,2006。 (37)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8) 康豹(Paul R. Katz),《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吧哖事件》,台北:三民書局,2006。 (39) 康詩瑀,《戰後道教與都市社會之變遷》,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 (40) 張義癡編,《湖北革命知之錄》,台北縣:文海出版社,1981,1946 初版。 (41)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2) 章燕,《清代法官的司法觀念》,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3) 莊吉發,《清代台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9。 (44) 陳福成,《洪門、青幫與哥老會研究──兼論中國近代秘密會黨》,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4。 (45)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0》,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46)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7) 陳龍城、張秀娟,《臺灣黑社會內幕》,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48) 陳長風,《竹聯幫興衰始末》,台北:薪火雜誌社,1986。 (49) 陸仲偉,《一貫道內幕》,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50) 彭邦富,《台灣黑幫大透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1)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52) 覃怡輝,《羅福星抗日革命事件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1。 (53)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0,1946初版。 (54) 馮自由,《革命逸史》3,北京:中華書局,1981,1945 初版。 (55) 黃源盛,《中國傳統法制與思想》,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 (56)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57) 黃宗智,《過去和現在:中國民事法律實踐的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8)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1。 (59) 楊流昌,《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學術評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60) 楊彥杰主編,《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下冊,香港:國際客家學會、法國遠東學院、海外華人資料研究中心,2002。 (61) 董建輝,《明清鄉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62) 鄒魯編著,《中國國民黨史稿一、二篇》,上海:上海書店,1989,1947 初版。 (63) 趙曉耕主編,《觀念與制度:中國傳統文化下的法律變遷》,湘潭市:湘潭大學出版社,2012。 (64) 劉黎明,《中國民間習慣法則》,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5) 劉碧蓉,《孫文與台灣︰歷史形象的詮釋》,台北︰文英堂出版社,2011。 (66) 蔡明誠、蔡志偉、官大偉、浦忠勇編著,《臺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試行本)》,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 (67) 蔡少卿,《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68)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69) 衛聚賢,《中國幫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1947 年版影本。 (70) 鄭敏文,《神判論》,貴州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71)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40 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 (72)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台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4。 (73)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 (74) 瞿海源,《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 (75)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續編)》,台北縣:大千出版社,2004。 2. 外文(含譯本) (1) 山根勇藏,《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南天書局,1995,1930 初版。 (2) 仁井田陞,《唐宋法律文書?研究》,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重印,1937 初版。 (3)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日文版1921 初版。 (4) 台北州刑事課,《台灣?無賴漢》,台北:台北州刑事課,出版時間不明。 (5) 末木文美士著,周以量譯,《日本宗教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6) 白川靜著,加地伸行、范月嬌譯,《中國古代文化》,永和市:文津出版社,1983。 (7) 安部英樹,《洪門人???洪門正史──歷史.精神.儀式?組織》,東 京都:雅舍,2007。 (8) 安丸良夫著,劉金才等譯,《近代天皇觀的形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 江間常吉編,《臺灣探偵實話》第二輯,台北市:台北活版社,1943。 (10) 池田敏雄,《臺??家庭生活》,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4,日文版1944 初版。 (11) 谷山靜夫編著,《治安警察法要論》,台北市:台灣警察協會,1924。 (12) 岩波敦子,《誓??精神史:中世??????〈???〉?〈???〉》, 東京都:講談社,2007。 (13)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江南社?》,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 (14) 武光誠著,張維君譯,《日本神道文化圖解》,台北市:商周出版,2008。 (15) 牧英正、藤原明久編,《日本法制史》,東京都:青林書院,1997。 (16) 皇道精神研究普及會編輯部,《臺灣徵兵入營?案內》,台南市:皇道精神研究普及會,1944。 (17) 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18) 宮澤俊義,《天皇機?說事件》,東京都:有斐閣,1970。 (19) 島?進著,李建華譯,《國家神道與日本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20) ?原通好著,李文祺譯,《台灣農民的生活節俗》,台北:臺原出版社,1989,日文版1941 初版。 (21)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78,日文版1933 初版。 (22) 臺南州警務部編著,《臺灣?賭博?無賴漢》,臺南州:臺南州警務部,1928。 (23)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4) 穗積陳重著,黃尊三等譯,王健校堪,《法律進化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日文版第一、二冊1924 初版,第三冊1927 初版。 (25) Berger, Peter、Davie, Grace、Fokas, Effie 著,曹義昆譯,《宗教美國,世俗歐洲?︰主題與變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6) Bodde, Derk. [卜德]、Morris, Clarence 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7) Boretz, Avron. Gods, Ghosts,and Gangsters: Ritual Violence, Martial Arts,and Masculinity on the Margins of Chinese Soc.ieHtoy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1. (28) Goodman, Bryna. Native Place, City, and Nation: 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ghai, 185-13937.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 (29) Goossaert, Vincent and Palmer, David A.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30)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S ymbols i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0. (31) Jordan David K.[焦大衛]、Overmyer Daniel L.[歐大年]合著,周育民譯,《飛鸞──中國民間教派面面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 (32) Katz, Paul R. Divine Justice: Relig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33) Katz, Paul R. 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 eWaltham, Massachusetts: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14. (34) Kuo Cheng-tian. Religion and Democracy in Taiw.anAlbany: SUNY Press,2008. (35)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0. (36) Lu, Yunfe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Yiguan Dao in TaiwanA: dapting to a Changing Religious Economy. Lanham: Lexington Books, 2008. (37) Madsen, Richard. Democracy’Rsel igiDouhs aRernamisasa:nc 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7. (38) Nedostup, Rebecca. Superstitious Regimes: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Modernity .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9. (39) Ownby, David. [王大為]著,劉平譯,《兄弟結拜與秘密會黨──一種傳統的形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0) Shepherd, John R. [邵式柏]著,林偉盛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41) Szonyi, Michael. Practicing Kinship: Lineage and Desc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42) Ter Haar, Barend. Ritual &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 Creating an Identity.Leiden: E.J. Brill, 1998. (43) Ter Haar, Barend. 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2014. (44) Ye, Xiaoqing. The Dianshizhai Pictorial: Shanghai Urban Life, 18-188498.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3. (二) 論文 1. 中文 (1) 丁仁傑,〈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臺灣宗教研究》,第4 卷第2 期(台北市,2005.9),頁57-111。 (2) 王琛發,〈桃園結義:南洋天地會對關帝信仰的繼承、傳播與影響〉,收於蕭登福、林翠鳳主編,《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台北: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頁277-308。 (3) 王見川,〈先天道前期史初探──兼論其與一貫道的關係〉,收於氏著,《臺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75-114。 (4) 王見川,〈臺灣一貫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頁181-210。 (5) 王連花,〈中國共產黨入黨「宣誓儀式」的演進〉,《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2 期(廣州,2011.2),頁5-9。 (6) 王泰升,〈再訪臺灣的調解制度:對傳統的現代化轉譯〉,《臺灣史研究》(台北,2018.3),頁101-136。 (7)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臺大法學論叢》,第44 卷第4 期(台北市,2015.12),頁1639-1704。 (8) 史錫恩,〈宣誓與監誓法令之研究〉,《法學叢刊》,第37 卷第4 期(台北,1992.10),頁1-21。 (9) 江紹原,〈「盟」與「詛」〉,收於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初刊於1926,頁114-144。 (10) 江燦騰,〈增田福太郎對於媽祖信仰與法律裁判的神觀詮釋〉,《臺灣文獻》,第55 卷第2 期(台北,2004.06),頁231-247。 (11) 吳?,〈盟與誓〉,收於李華等編,《吳?文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初刊於1934,頁167-177。 (12) 呂季麒,〈競選策略面面觀──出書‧退報‧斬雞頭〉,收於龐建國等著,《理性的競爭者──黃河雜誌政論選集》,台北市:嵩山出版社,1980,頁103-111。 (13) 李學燈,〈宣誓──宣誓與具結之比較研究〉上、下,《軍法專刊》,第19卷第1、2 期(台北,1973.01、02),頁3-13、7-25。 (14) 李鴻禧,〈日本立憲政治下司法權獨立思想與制度底研究〉,收於氏著,《違憲審查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1986,頁335-396。 (15) 李亦園,〈和諧與超越──中國傳統儀式戲劇的雙重展演意涵〉,《民俗曲藝》,第128 期(台北市,2000.11),頁15-45。 (16) 李亦園,〈斬雞頭〉,收於氏著,《師徒、神話及其他》,台北市:正中書局,1983,頁297-299。 (17) 李建德、柯奕銓,〈當代道教宗派傳度科儀意涵初探──以太乙玄宗為論述焦點〉,收於林翠鳳主編,《宗教皈依科儀彙編》,台北市: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3,頁236-282。 (18) 李世偉,〈臺灣仙道團體的結社與活動(1950-1987)〉,收於氏著,《臺灣佛教、儒教與民間信仰》,台北縣: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頁363-391。 (19) 李豐楙,〈丹道與科學、政治:戰後臺灣丹道的現代化〉,收於賴賢宗、蕭進銘編,《臺灣的仙道信仰與丹道文化》,台北市: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頁15-54。 (20) 李興華,〈述論清入關前「盟誓」〉,《滿族研究》,第1 期(瀋陽市,2012.1),頁58-63。 (21) 李紀勳,〈宇宙觀、儀式與宗教變遷──兼論一貫道興毅南興「道務整合」〉,台北:真理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 (22) 林衡道,〈關帝信仰在台灣〉,《台灣風物》,第26 卷第2 期(台北縣,1976.6),頁42-43。 (23) 林端,〈中國傳統法律的多值邏輯〉,收於張冠梓主編,《多向度的法──與當代法律人類學家對話》,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頁91-120。 (24) 林美容、李峰銘,〈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當代臺灣本土靈性運動試探〉,《思與言》,第53 卷第3 期(台北市,2015.9),頁5-46。 (25) 林萬傳,〈一貫道源流及道統考〉,程恭讓、鍾雲鶯主編,《道在民間:中華民間宗教文化論壇論文集》,新北市:中華文化國際交流促進會,2013,頁176-197。 (26) 林榮澤,〈一貫道的文獻研究概述〉,《一貫道學研究卷二:文獻研究與專題》,新北市:一貫義理編輯苑,2014,頁45-72。 (27) 林榮澤,〈《一貫道藏》第三冊導言〉,《一貫道藏˙聖典之部》第三冊,台北縣:一貫義理編輯苑天書訓文研究中心,2009,頁3-30。 (28) 林文凱,〈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1,頁133-183。 (29) 姚漢秋,〈從閩南風俗談台灣的移風易俗〉,《臺灣文獻》,第32 卷第2期(台中市,1981.6),頁99-122。 (30) 孫江,〈想像的血──異姓結拜與記憶共同體的創造〉,收於氏著,《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宗教──孫江自選集》,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頁208-228。 (31) 翁佳音,〈臺灣城隍的幾個歷史考察〉,《嘉義研究》,第13 期(嘉義,2016.3),頁116-129。 (32) 康豹(Paul R. Katz),〈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人文學報》,第16期(桃園市,1997.12),頁123-159。 (33) 康豹(Paul R. Katz),〈「精魂拘閉,誰之過乎?」──道教與中國法律文化的建構初探〉,收於田浩(Hoyt Tillman)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頁559-582。 (34) 張慕華,〈論佛教咒愿文及其流變〉,《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北京,2011.2),頁88-93。 (35) 張維正,〈接觸、殖民與文化容受:日治時期臺灣漢人婚禮的變遷〉,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36) 張立宇,〈民意代表宣誓之研究──以第三屆立法委員宣誓爭議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37) 張崑振,〈台灣傳統齋堂神聖空間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8) 張玉秋,〈日治時期宗教「迷信」話語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39) 符滌泉,〈國父對宣誓之重視〉,《藝文誌》,第224 期(台北,1984.5),頁22-27。 (40) 許嘉明,〈斬雞頭考〉,《綜合月刊》,第110 期(台北,1978.01),頁137-143。 (41) 陳曉紅,〈試論敦煌佛教愿文的類型〉,《敦煌學輯刊》,第1 期(蘭州市,2004.1),頁92-102。 (42) 陳秀鳳,〈中古時期法蘭西王家典禮中的國王宣誓〉,「第二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7.12.1-2。 (43) 陳世榮,〈民間信仰與菁英:以張麗俊為核心的社會網絡〉,收於王見川等著,《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縣:台中縣文化局,2005,頁23-68。 (44) 陳明勝,〈民國公民宣誓登記制度研究〉,《史學集刊》,第6 期(長春市,2011.11),頁104-111。 (45) 陳君愷,〈我本將心託明月──日治時期台灣的「孫文主義者」〉,曾一士主編,《孫中山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5,頁197-228。 (46) 陳悅萱,〈落在凡塵的美麗彩虹──佛化同志婚禮紀事〉,《弘誓》,119期(台北市,2012.10),頁6-13。 (47) 黃靜嘉,〈對清代法制中「例」的問題之一些看法──並述20 世紀60年代為美國亞洲學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規劃《讀例存疑》重刊本之幾點原則〉,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頁268-279。 (48) 黃靜嘉,〈清季法學大家長安薛允升先生傳──一位傳統法學的殿後人物〉,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論述叢稿》,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頁239-267。 (49) 黃源盛,〈習慣在刑事審判中的運用──以台灣原住民舊慣為例〉,林東茂等主編,《法務部廖正豪前部長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刑法卷》,台北市:廖正豪,2016,頁1-36。 (50) 黃智惠,〈增田福太郎對台灣原住民律法的研究〉,「增田福太郎與台灣研究紀念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淡江大學歷史 系,2003.12.5。 (51) 楊日然,〈民法第一條之研究〉,收於氏著,《法理學論文集》,台北市: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467-480。 (52) 楊弘任,〈一貫道儀軌:禮門義路、正心修身〉,「中國民間宗教的重新認識與傳承研討會」,武夷山市:廈門大學國學院、一貫道總會,2010.10.23-24。 (53) 楊惠南,〈我所知道的一貫道〉,收於氏編著,《當代學人談佛教》,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頁139-154。 (54) 楊泰順,〈宣誓就職典禮與我國法制的調整〉,《國會月刊》,第37 卷第10期(台北市,2009.10),頁16-32。 (55) 楊文耀,〈清代民間異姓結拜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56) 劉 怡君, 〈引、保師〉, 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13,2018 年4 月19 日查詢。 (57) 劉碧蓉,〈在台灣的孫中山塑像〉,2013 年12 月27 日,國立國父紀念館: https://www.yatsen.gov.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 &id=600:%E5%9C%A8%E5%8F%B0%E7%81%A3%E7%9A%84%E5%A D%AB%E4%B8%AD%E5%B1%B1%E5%A1%91%E5%83%8F%EF%BC %8F%E5%8A%89%E7%A2%A7%E8%93%89&catid=147&Itemid=343,2018 年2 月10 日查詢。 (58) 潘光哲,〈「國父」形象的歷史形成〉,曾一士總編,《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3,頁183-198。 (59) 蔡志偉,〈從客體到主體:臺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40 卷特刊(台北市,2011.10),頁1499-1550。 (60) 蔡相煇,〈臺灣的關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收於盧曉衡主編,《關羽、關公和關聖: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頁163-187。 (61) 蔡中駿,〈一貫道禮儀實踐研究──以發一崇德組為例〉,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62) 鄧嗣禹,〈城隍考〉,《史學年報》,第2 卷第2 期(北平,1935.9),頁249-276。 (63) 鄭振滿,〈神廟祭典與社會空間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收於王銘銘、王斯福主編,《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頁171-202。 (64) 閭小波、許敏,〈孫中山與民國宣誓制度之建立〉,《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南京市,2003.03),頁160-164。 (65) 盧雲峰、梁景文,〈解禁與教派演化:以台灣地區的一貫道為例〉,金澤、李華偉主編,《宗教社會學》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頁44-69。 (66) 賴連金,〈關於一貫道在日本發展之過程〉,《民間宗教》,第3 輯(台北市,1997.12),頁341-350。 (67) 謝曉輝,〈帝國之在苗疆——清代湘西的制度、禮儀與族群〉,《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1 卷第1 期(香港,2013.4),頁66-71。 (68) 鍾雲鶯,〈一貫道在台灣的發展及其影響〉,《中華民國發展史 11 教育與文化》上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聯經出版公司,2011,頁159-188。 (69) 鍾雲鶯,〈禮儀與實踐:一貫道表愿文所呈現天人之約的意義〉,《華人宗教研究》,創刊號(台北市,2013.5),頁35-78。 (70) 鍾雲鶯、鍾鎮宇,〈儀式與認同:一貫道「求道」的宗教意義〉,《一貫道研究》,第1 卷第2 期(南投縣,2013.4),頁30-53。 (71) 蘇俊隆,〈清代秘密會黨的盟誓文化〉,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72) 闞正宗,〈社區的愛情見證──從佛刊看戰後臺灣「佛化婚禮」的歷史演變〉,《護僧》,第51 期(高雄市,2008.6),頁7-28。 2. 外文(含譯文) (1) 中田薰,〈起請文雜考〉,收於氏著,《法制史論集》第三卷下,東京都:株式?社岩波書店,1971,頁958-1007。 (2) 仁井田陞,〈支那近世??曲小說?見???私法〉,收於氏著,幼方直 吉、福島正夫編,《中國的伝統?革命2──仁井田陞集》,東京都:平凡 社,1990,頁57-76。 (3) 仁井田陞,〈民間信仰?神判〉,收於氏著,《補訂中?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都:財?法人東京大學出版?,1991,頁676-702。 (4) 仁井田陞,〈元明時代?村?規約?小作證書??(三)???元泰定 刊「新編事文類耍啟劄青錢」????〉,收於氏著,《中國法制史研究法 ?習慣法?道德》,東京都:財團法人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頁 671-693。 (5) 引田一雄,〈臺灣?於??常習性暴力犯罪者?体型?文身〉,《台灣 刑務月報》,第7 卷第5 號(台北市,1941.5),頁12-23。 (6) 吉澤誠一郎,〈中華民國初期????大總統就任式典〉,《東洋史研究》,第76 卷第1 號(京都市,2017.6),頁79-112。 (7) 有住左武郎,〈臺灣?於??犯罪者?文身?就?〉,礫川全次編著, 《刺青?民族?》,東京都:批評社,1997,此文1936 初版,頁276-302。 (8) 李季樺,〈文明?教化──19 世紀台?????道德規範?構築??容〉, 東京都:東京大?大?院人文社?系?究科博士論文,2006。 (9) 栗原朋信,〈封爵之誓????〉,《社會經濟史學》,第17 卷第6 期(東京都,1951),頁23-36。 (10) 滋賀秀三著,姚榮濤譯,〈中國上古刑罰考──以盟誓為線索〉,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30。 (11) 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收於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2) 鎌田茂雄,〈佛教儀禮〉,收於大淵忍爾編,《中國人?宗教儀禮──佛教道教 民間信仰》,東京都:福武書店,1983,頁3-155。 (13) Bokenkamp, Stephen R. [柏夷],〈蠶與菩提樹:靈寶派取代佛教的嘗試以及我們定位靈寶道教的嘗試〉,收於氏著,孫齊等譯,《道教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1-20。 (14)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rt on convicts’ bodies: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a prisoner’s tattoos”. The Economis: http://www.economist.com/news/christmas-specials/21712032-what-can-be-le arned-prisoners-tattoos-statistical-analysis-art,2017 年5 月10 日查詢。 (15) Jordan, David K. “Sworn Brothers: A Study in Chinese Ritual Kinship”. In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 eds.,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985, pp.232-262. (16) Katz, Paul R.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174 (2003), 395-412. (17) Katz, Paul R., “Spirit-writing and the Dynamics of Elite Religious Life in Republican-era Shanghai”,丁仁傑等著,《近代中國的宗教發展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15,頁275-350。 (18) Katz, Paul R. “Banner Worship and Human Sacrifice in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In Perry Link ed., The Scholar’s Mind: Essays Frederick W. Mot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07-227. (19) Keskel, Kenneth. “The Oath of Office: A Historical Guide to Moral Leadership”. Air & Space Power Journa, Xl VI: 4(December 1, 2002), 47-57. (20) Rudd, Jonathan L. “Our Oath of Office: A Solemn Promise”.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78(September, 2009), 23-32. (21) Shih Fang-Long. “From Regulation and Rationalisation, to Production:Government Policy on Religion in Taiwan”. In Dafydd Fell, Henning Kloter,and Chang Bi-Yu, eds., What has Changed? Taiwan Befoaren d After the Change in Ruling Partie.sWiesbaden: Harrassowitz, 2006, pp. 265-283. (22) Sutton, Donald S. “Violence and Ethnicity on a Qing Colonial Frontier: Customary and Statutory Law in the 18th Century Miao Pale”. Modern Asian Studies, 37.1(Feb. 2003), 41-80. (23) Taylor, Romeyn. “Official and Popular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Ming”. In Kwang-Ching Liu ed.,Orthodoxy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126-157. (24) Ter Haar, Barend J. “Local Socie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ul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Studies in Central & East Asian Religions, 8(1995), 1-4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DIS.NCCU.Hist.015.2018.A04 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