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後臺灣貨幣制度演變與民生變化之探討−以兩次幣改為中心
An Impact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Currency System to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the War II —Focus on the changes of two currency reforms
作者 王炘盛
Wang, Shi-Hseng
貢獻者 李為楨
王炘盛
Wang, Shi-Hseng
關鍵詞 臺幣
新台幣
陳儀
陳誠
台灣銀行券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4:01 (UTC+8)
摘要 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收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向臺灣人宣告仍延續使用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 不得使用中國之法幣。1946年5月22日起,臺灣推動戰後第一次幣制改革,臺灣銀行發行臺幣, 等值收兌臺灣銀行券。總計兌換了36億餘元。不過臺幣發行同時,先是接收後實施統制經濟,事業單位全數收歸公營,公營事業大量貸款,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代墊中央在臺軍公人員款項,財政赤字嚴重,全靠增加貨幣發行挹注,臺幣發行額一路上升,加之接收人員失職失能,生產遲未恢復,中央又榨取搜刮臺灣資源,貿易出超卻無法幣頭寸,以致匯率失真,一連串貨幣政策錯誤,造成物價爆飛漲,百業蕭條,尤其糧荒嚴重,人民求溫飽而不可得,生活困苦數倍於日治末期。1948年8月19日中國發佈「八一九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實行金圓券幣制改革。旋即上海物價暴漲,發生搶購風潮,蔓延各地,臺灣亦不能倖免,投機游資大批匯入臺灣,套利、搶購物資,臺灣通貨發行快速增加,1949年6月發行總額近6,000億元,惡性通貨膨脹嚴重,臺灣貨幣經濟面臨崩潰。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遂於1949年6月15日再度實施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換言之,從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臺灣社會就轉換了三種貨幣。主政的陳儀、陳誠主觀的政治經濟思維,及當時的時空環境,施政措施,貨幣金融效應等,都是直接間接促成的因素。但不論成敗與否,無可逃避倖免的是臺灣六百餘萬的民眾,是最直接承受其影響和後果的苦主。事實也證明在這兩次幣制改革的前後,臺灣人民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犧牲。
兩次的幣制改革歷程,陳儀和陳誠,唯一共同的理念是堅持臺灣要獨立發行貨幣,要有獨立的金融機構,要盡量避免被中國混亂的貨幣金融環境所影響。當然事後成效固然不盡相同,不過對臺灣人民而言,所造成的生活苦難和財產損失卻無二致。陳儀和陳誠他們主政的目標,都是為了國民黨政權有效統治臺灣,不是將臺灣人民生活幸福當作首要考慮,所以在選擇上,尤其是貨幣金融的政策,從接收後以支援中國軍事作戰,攫取臺灣資源,維持法幣、金圓券價值,到後續中國局勢已不可為時,改以隔絕與中國貨幣經濟的聯繫,軍事上全力保衛臺灣安全為重點。統治者在不同時機有不同目的與作為,而相對身處其中的臺灣人民卻要承擔這些思維與錯誤所帶來的苦難。對生活的基本要求,甚至降至最基本「食」的滿足,而往往還未能如願;遑論由於幣制改革所衍生的資產減損,乃至財產損失更無法估計。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一、檔案、公報
1. 侯坤宏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七)⟫,臺北:國史館,2008。
2. ⟪省府委員會議檔案⟫,典藏號00501007102~5、00501000902~13。
3.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1篇,財政經濟(4)。
4. 國民政府檔案,案名:關於銀問題之契約節略,國史館藏。
5. 國民政府檔案,案名:改定貨幣政策,國史館藏。
6. 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三)○2855。
7. ⟪民國檔案⟫,1987年第1期。
8. ⟪民國檔案⟫,1989年2期。
9. ⟪美國對外關係文件⟫,1935年第3卷。
10. ⟪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檢查規則—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二十三日財政部令⟫,財政部檔案,國史館藏。
11. 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徐堪《財政部金融工作報告》,1949年,(財政部檔)。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通告,「員眷由渝經滬來臺辦法」,臺灣省政府地政處檔案,國史館藏,1946年。
13.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三冊,臺北:九州出版社。
14. ⟪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三輯第45冊,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
15. 〈土地權利審查〉,《地政處檔案》,檔號 382-3,目錄號 453,國史館藏。
16. 臺灣省財政廳編,《公產處理》,臺北:臺灣省政府,1949。
17. 〈第一批日產產權審查〉,《國產局檔案》,檔號 216,目錄號 275-1,國史館藏。
18. ⟨省參議會會議⟩,⟪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01910001012。
19.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8-1949年

二、報紙
1. ⟪民報》,1945年、1946年、1947年。
2. ⟪臺灣新生報》,1946年、1948年、1949年。
3. ⟪公論報⟫,1949年。
4. ⟪中央日報⟫,南京,1935年。
5. ⟪中央日報⟫,1948-1949年。
6. ⟪臺灣民聲日報》,1948年。
7. ⟪申報⟫,1928年、1946年。

三、日記、函電
1.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一九四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2007。
2. 吳新榮著,張梁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9 1948~1953》,臺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3. 中央銀行致財政部函——各地收兑金銀外幣數字,1948年,(財政部檔)。
4. 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呈總統蔣中正密電,1948年,(中央銀行檔)。
5. 行政院致中央銀行代電——核准財政部所擬調整金圓計值標準辦法,1949年,(中央銀行檔)。
6. 政院長閻錫山致財政部訓令,1949年,(財政部檔)。
7.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往來函電⟫,新北市:國史館,2007。

四、年譜
1.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九冊⟫,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2. 郭榮生編著,《孔祥熙先生年譜》,臺北:出版者不詳,1980。
3. 王壽南編⟪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 第二冊(1946~1958)⟫,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4.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5. 蕭碧珍、陳惠芳編,⟪臺灣省主席年譜 魏道明⟫,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
6. 吳景平著,《宋子文政治生涯編年》,福州市: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五、中文專書
1. 卓遵宏著,《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幣制改革》,新北市:國史館,1985。
2. 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新北市:國史館,2009。
3. 卓遵宏、陳憶華、董淑賢編,《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二)白銀問題》,新北市:國史館,1985。
4.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臺北:國史館,1995。
5.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第一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4月。
6.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下)⟫,新北市:國史館,2005。
7. 張朋園、沈懷玉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6) 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8.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十年來中國金融史略⟫,1943年10月版。
9. 重慶市檔案館彙編科編,⟪抗日戰爭時期的四聯總處⟫,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10. 葉理中著,陳榮富編著,⟪臺灣之金融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11. 沈雷春編,⟨中國戰時的金融政策⟩,《中國金融經濟史料叢編 第二輯 中國戰時經濟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
12. 林衡道口述、林秋敏紀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新北市:國史館,1996。
13. 《臺灣土地資料彙編─光復初期土地與處理》,第一冊,1948。
14. 韓石泉著,《六十回憶》,臺南: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便印委員會,1966。
15. 《臺灣省日產處理法令彙編》,第一輯,臺北,1946。
16. 陳興唐主編,戚如高、馬振犢編輯,⟪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檔案收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1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史10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1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發展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20. 林鐘雄,《貨幣銀行學五版》,臺北:三民,1985。
21. 林鐘雄,《當代貨幣理論與政策》,臺北:三民,1973。
22. 袁穎生,《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3.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1998。
24. 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25. 葉榮鐘,《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臺北:晨星,2002。
26. 朱嘉明,《從自由到壟斷 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上)(下)》,臺北市:遠流,2012。
27. 吳大業等,《新幣制—金圓券》,上海:華夏圖書,1948。
28. 季子,⟪中外金融大辭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29. 千家駒,《中國法幣史之發展》,福建永安:南華出版社,1944。
30. 崔國華編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31.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演進(1644~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1。
32.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臺北:聯經,1980。
33.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通貨膨脹》,臺北:聯經,1999。
34. 陳肇斌,《通貨膨脹與中國經濟危機》,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
35.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回憶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36. 季長佑,⟪金圓券幣史⟫,南京:江蘇省新華書店,2001。
37. 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編,⟪臺灣金融發展歷程⟫,臺北:合作金庫,1994。
38. 賀水金,⟪1927-1952中國金融與財政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9. 國史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臺北:國史館,2013。
40. 陳立文等,《嚴家淦總統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3。
41. 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編篡小組,《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
42. 翁嘉禧,《臺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高雄:復文,1998。
43.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44.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臺北:人間,2012。
45.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46. 林鐘雄《臺灣經濟100年》,臺北,1998。
47. 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2008。
48.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1945~1965)》,臺北: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2001。
49. 秦孝儀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
50. 秦孝儀主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51. 汪彞定著,⟪走過關鍵年代⟫,臺北:商業周刊,1992。
52.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53.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54.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臺灣》,臺北:聯經,2009。
55.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臺北:三民,2004。
56.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二版)》,臺北:華立,2005。
57. 李筱峰,《臺灣史101問》,臺北:玉山社,2013。
58.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臺北:玉山社,1900。
59. 資中筠,《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0. 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啓動文化,2012。
61. 雲程等編著、Timocray(翻譯),《福爾摩沙1949》,臺北:憬藝,2014。
62.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2011。
63.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2009。
64. 王松,《孔祥熙大傳》,北京:團結出版,2011。
65. 王雲五,《1948大風大浪 王雲五從政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66.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67. 梁敬錞,《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68. 陳鳴鐘、陳興唐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69. 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臺北:徐可亭先生文存編印委員會,1970。
70. 李茂盛,《孔祥熙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71. 吳國楨,⟪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爭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72. 王松,⟪孔祥熙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73. 楊者巠,⟪國民黨金融之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4.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臺北:先智出版公司,1994。
75. 蔣經國,⟪紀念蔣經國先生專集—危急存亡之秋⟫,北市:正中書局,1988。
76. 吳興鏞,《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臺1949》,臺北:時英,2007。
77.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臺北市:遠流,2010)。
78. 郁永河,郭侑欣選注⟪裨海紀遊⟫⟪郁永河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79.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眾文圖書公司,2009。
8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81. 鄭梓著,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
82. 嚴如平、賀淵,⟪陳儀全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3. 劉維開,⟪蔣中正先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

六、期刊論文
1. 黃亨俊,〈臺灣銀行舊臺幣發行史〉,《國家圖書館館刊》,91:2(臺北,2002)。
2. 李世暉,〈日本政府與殖民統治初期臺灣的幣制改革〉,《政治科學論叢》,三十八(臺北:2008.12)。
3.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北市:國史館,2000)。
4. 羅敦偉,⟨十年來我國財政的業績⟩,⟪財政評論⟫(財政評論社),第10卷第5期。
5. 吳湘湘,⟨王雲五與金圓券的發行⟩,⟪傳記文學⟫,第三十六卷第二期(臺北:傳記文學文學社,1980)。
6. 徐柏園,⟨徐柏園遺稿:徐柏園先生有關「金圓券的紀錄」⟩,⟪傳記文學⟫,第四十四卷第四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0)。
7. 趙世洵,⟨「王雲老與金圓券案質疑」之補充⟩,⟪傳記文學⟫,第三十五卷第六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0)。
8. 阮毅成,〈與王雲五先生談金圓券〉,《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社,1984),第四十五卷 第二期。
9. 楊君實,〈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及大坌坑兩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考古人類學刊》, 17/18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61) 。
10. 蘇震,⟨光復前臺灣貨幣制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11. 北山富久二郎,⟨日據時代臺灣之幣制政策—自雜色貨幣進入金本位制過渡期中的諸問題—⟩,⟪臺北:臺灣經濟史第七集,1959⟫。
12. 蘇震,⟨臺灣之物價指數⟩,⟪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券第三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13. 吳聰敏,⟨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997)。
14. 葉理中,⟨臺灣銀行業之史的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5. 戴建兵,⟨淺論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戰時貨幣的整理⟩,⟪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
16.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臺灣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05)。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編,⟨臺灣光復後之財政概況後⟩,⟪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8.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銀行概況⟩,⟪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9.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幣制改革在臺灣⟩,⟪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券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8)。
20. 韓麗珍,⟨幣制改革後的臺灣經濟⟩,⟪臺灣經濟月刊⟫第一卷第六期(臺北:臺灣月刊,1948)。
21. 潘志奇,⟨民國三十七年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券第三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9)。
22. 吳淑鳳,⟨1949年宋子文對中華民國政府退守的謀畫⟩,⟪國史館館刊⟫第二十二期(臺北:國史館,2009)。
23.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探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6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24. 曾獻緯,〈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 (臺北:國史館,2015)。

七、學位論文
1. 王繡雯,〈新臺幣改革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 王漣漪,〈臺幣改革(1945-1952年)-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3. 張翰中,〈戰後初期臺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從「臺灣銀行券」到「臺幣」的發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為楨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炘盛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ang, Shi-Hs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炘盛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Shi-Hs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7-Aug-2018 14:44:01 (UTC+8)-
dc.date.available 27-Aug-2018 14:44: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Aug-2018 14:44: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8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5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8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正式接收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向臺灣人宣告仍延續使用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券, 不得使用中國之法幣。1946年5月22日起,臺灣推動戰後第一次幣制改革,臺灣銀行發行臺幣, 等值收兌臺灣銀行券。總計兌換了36億餘元。不過臺幣發行同時,先是接收後實施統制經濟,事業單位全數收歸公營,公營事業大量貸款,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代墊中央在臺軍公人員款項,財政赤字嚴重,全靠增加貨幣發行挹注,臺幣發行額一路上升,加之接收人員失職失能,生產遲未恢復,中央又榨取搜刮臺灣資源,貿易出超卻無法幣頭寸,以致匯率失真,一連串貨幣政策錯誤,造成物價爆飛漲,百業蕭條,尤其糧荒嚴重,人民求溫飽而不可得,生活困苦數倍於日治末期。1948年8月19日中國發佈「八一九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實行金圓券幣制改革。旋即上海物價暴漲,發生搶購風潮,蔓延各地,臺灣亦不能倖免,投機游資大批匯入臺灣,套利、搶購物資,臺灣通貨發行快速增加,1949年6月發行總額近6,000億元,惡性通貨膨脹嚴重,臺灣貨幣經濟面臨崩潰。時任臺灣省政府主席陳誠遂於1949年6月15日再度實施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換言之,從1945年到1949年短短四年,臺灣社會就轉換了三種貨幣。主政的陳儀、陳誠主觀的政治經濟思維,及當時的時空環境,施政措施,貨幣金融效應等,都是直接間接促成的因素。但不論成敗與否,無可逃避倖免的是臺灣六百餘萬的民眾,是最直接承受其影響和後果的苦主。事實也證明在這兩次幣制改革的前後,臺灣人民遭受了莫大的痛苦和犧牲。
兩次的幣制改革歷程,陳儀和陳誠,唯一共同的理念是堅持臺灣要獨立發行貨幣,要有獨立的金融機構,要盡量避免被中國混亂的貨幣金融環境所影響。當然事後成效固然不盡相同,不過對臺灣人民而言,所造成的生活苦難和財產損失卻無二致。陳儀和陳誠他們主政的目標,都是為了國民黨政權有效統治臺灣,不是將臺灣人民生活幸福當作首要考慮,所以在選擇上,尤其是貨幣金融的政策,從接收後以支援中國軍事作戰,攫取臺灣資源,維持法幣、金圓券價值,到後續中國局勢已不可為時,改以隔絕與中國貨幣經濟的聯繫,軍事上全力保衛臺灣安全為重點。統治者在不同時機有不同目的與作為,而相對身處其中的臺灣人民卻要承擔這些思維與錯誤所帶來的苦難。對生活的基本要求,甚至降至最基本「食」的滿足,而往往還未能如願;遑論由於幣制改革所衍生的資產減損,乃至財產損失更無法估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一、兩次幣制改革歷程 2
二、臺灣兩次幣制改革與社會民生變化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 4
一、臺灣貨幣金融發展相關之研究 4
二、戰後通貨膨脹之研究 5
三、民生相關研究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6
一、研究步驟 6
二、資料蒐集、分析與論證原則 6
第二章 第一次的幣制改革發行臺幣 8
第一節 臺灣接收前的準備與經濟策略 8
一、貨幣金融與產業接收策略 8
二、陳儀的財政金融思想 11
第二節 發行臺幣的始末 12
一、發行臺幣的原因分析 12
二、陳儀為臺灣銀行獨立發行臺幣的折衝始末 15
三、臺灣銀行發行臺幣 16
第三節 臺幣發行的困境 20
一、臺幣發行受制的環境因素 20
二、行政長官公署財政收支及公營事業與臺幣發行量之關係 21
三、臺幣發行前臺灣的物價 24
四、臺幣與法幣匯率 26
第四節 小結 29
第三章 臺幣發行前後之社會民生問題變化(1945年~1947年) 30
第一節 通貨膨脹造成的高物價嚴重影響民生 31
一、高物價對民生的影響 31
二、官僚失能使物價問題更為惡化 40
第二節 低估的臺幣匯率減損人民對內外購買力與個人資產 44
一、低估匯率降低人民對內外購買力 44
二、人民資產減損和重分配 50
第三節 小結 56
第四章 第二次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 57
第一節 中國貨幣金融危機對臺灣的影響 57
一、中國八一九財政經濟緊急處分令 57
二、「八一九」幣制改革與臺灣 63
三、日益惡化的通貨膨脹 67
第二節 新臺幣發行的準備與決策過程 69
一、新臺幣改制前臺灣的貨幣金融問題 70
二、陳誠擬議幣制改革過程 73
三、幣制改革之基礎與準備 75
四、新臺幣發行內容 76
第三節 小結 78
第五章 新臺幣發行前後之社會民生問題變化(1948年~1950年) 79
第一節 通貨膨脹與物價變化 80
一、新臺幣發行前的物價與民生 80
二、新臺幣發行後效應 89
第二節 匯率與貿易 98
一、匯率變化 98
二、貿易發展 102
第三節 1950年後的民生問題 105
第四節 小結 109
第六章 結論 110
參 考 文 獻 11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台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陳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銀行券zh_TW
dc.title (題名) 戰後臺灣貨幣制度演變與民生變化之探討−以兩次幣改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n Impact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aiwan’s Currency System to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the War II —Focus on the changes of two currency reform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考 文 獻
一、檔案、公報
1. 侯坤宏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七)⟫,臺北:國史館,2008。
2. ⟪省府委員會議檔案⟫,典藏號00501007102~5、00501000902~13。
3. ⟪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5輯第1篇,財政經濟(4)。
4. 國民政府檔案,案名:關於銀問題之契約節略,國史館藏。
5. 國民政府檔案,案名:改定貨幣政策,國史館藏。
6. 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三)○2855。
7. ⟪民國檔案⟫,1987年第1期。
8. ⟪民國檔案⟫,1989年2期。
9. ⟪美國對外關係文件⟫,1935年第3卷。
10. ⟪發行準備管理委員會檢查規則—民國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二十三日財政部令⟫,財政部檔案,國史館藏。
11. 財政部長兼中央銀行總裁徐堪《財政部金融工作報告》,1949年,(財政部檔)。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通告,「員眷由渝經滬來臺辦法」,臺灣省政府地政處檔案,國史館藏,1946年。
13. 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館藏民國臺灣檔案⟫第八十三冊,臺北:九州出版社。
14. ⟪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三輯第45冊,國民政府財政部檔案。
15. 〈土地權利審查〉,《地政處檔案》,檔號 382-3,目錄號 453,國史館藏。
16. 臺灣省財政廳編,《公產處理》,臺北:臺灣省政府,1949。
17. 〈第一批日產產權審查〉,《國產局檔案》,檔號 216,目錄號 275-1,國史館藏。
18. ⟨省參議會會議⟩,⟪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01910001012。
19.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8-1949年

二、報紙
1. ⟪民報》,1945年、1946年、1947年。
2. ⟪臺灣新生報》,1946年、1948年、1949年。
3. ⟪公論報⟫,1949年。
4. ⟪中央日報⟫,南京,1935年。
5. ⟪中央日報⟫,1948-1949年。
6. ⟪臺灣民聲日報》,1948年。
7. ⟪申報⟫,1928年、1946年。

三、日記、函電
1. 林獻堂著,許雪姬編註,⟪灌園先生日記(二十一)一九四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2007。
2. 吳新榮著,張梁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9 1948~1953》,臺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3. 中央銀行致財政部函——各地收兑金銀外幣數字,1948年,(財政部檔)。
4. 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呈總統蔣中正密電,1948年,(中央銀行檔)。
5. 行政院致中央銀行代電——核准財政部所擬調整金圓計值標準辦法,1949年,(中央銀行檔)。
6. 政院長閻錫山致財政部訓令,1949年,(財政部檔)。
7. 何智霖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往來函電⟫,新北市:國史館,2007。

四、年譜
1.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 第九冊⟫,臺北:國史館,中正紀念堂,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2. 郭榮生編著,《孔祥熙先生年譜》,臺北:出版者不詳,1980。
3. 王壽南編⟪王雲五先生年譜初稿 第二冊(1946~1958)⟫,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
4. 姚崧齡編著,⟪張公權先生年譜初稿(上)(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5. 蕭碧珍、陳惠芳編,⟪臺灣省主席年譜 魏道明⟫,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
6. 吳景平著,《宋子文政治生涯編年》,福州市:中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五、中文專書
1. 卓遵宏著,《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一)幣制改革》,新北市:國史館,1985。
2. 卓遵宏,《中國近代幣制改革史》,新北市:國史館,2009。
3. 卓遵宏、陳憶華、董淑賢編,《抗戰前十年貨幣史資料(二)白銀問題》,新北市:國史館,1985。
4.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臺北:國史館,1995。
5.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陳誠先生從政史料選輯(第一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4月。
6. 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下)⟫,新北市:國史館,2005。
7. 張朋園、沈懷玉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6) 國民政府職官年表(1925~194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8. 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編,⟪十年來中國金融史略⟫,1943年10月版。
9. 重慶市檔案館彙編科編,⟪抗日戰爭時期的四聯總處⟫,重慶市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
10. 葉理中著,陳榮富編著,⟪臺灣之金融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
11. 沈雷春編,⟨中國戰時的金融政策⟩,《中國金融經濟史料叢編 第二輯 中國戰時經濟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89。
12. 林衡道口述、林秋敏紀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新北市:國史館,1996。
13. 《臺灣土地資料彙編─光復初期土地與處理》,第一冊,1948。
14. 韓石泉著,《六十回憶》,臺南: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便印委員會,1966。
15. 《臺灣省日產處理法令彙編》,第一輯,臺北,1946。
16. 陳興唐主編,戚如高、馬振犢編輯,⟪臺灣「二二八」事件檔案史料(上卷)⟫臺北:人間出版社,2003,檔案收藏: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1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金融之研究(第一冊)(第二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1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史10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1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發展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20. 林鐘雄,《貨幣銀行學五版》,臺北:三民,1985。
21. 林鐘雄,《當代貨幣理論與政策》,臺北:三民,1973。
22. 袁穎生,《臺灣光復前貨幣史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23. 袁穎生,《光復前後的臺灣經濟》,臺北:聯經,1998。
24. 王曉波編,⟪陳儀與二二八事件⟫,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25. 葉榮鐘,《近代臺灣金融經濟發展史》,臺北:晨星,2002。
26. 朱嘉明,《從自由到壟斷 中國貨幣經濟兩千年(上)(下)》,臺北市:遠流,2012。
27. 吳大業等,《新幣制—金圓券》,上海:華夏圖書,1948。
28. 季子,⟪中外金融大辭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4。
29. 千家駒,《中國法幣史之發展》,福建永安:南華出版社,1944。
30. 崔國華編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財政金融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31.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演進(1644~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1。
32.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臺北:聯經,1980。
33. 于宗先、王金利,《臺灣通貨膨脹》,臺北:聯經,1999。
34. 陳肇斌,《通貨膨脹與中國經濟危機》,上海:中國文化服務社,1948。
35.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回憶法幣、金圓券與黃金風潮⟫,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36. 季長佑,⟪金圓券幣史⟫,南京:江蘇省新華書店,2001。
37. 合作金庫調查研究室編,⟪臺灣金融發展歷程⟫,臺北:合作金庫,1994。
38. 賀水金,⟪1927-1952中國金融與財政問題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9. 國史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臺北:國史館,2013。
40. 陳立文等,《嚴家淦總統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3。
41. 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編篡小組,《嚴前總統家淦先生哀思錄》,臺北:行政院新聞局,1994。
42. 翁嘉禧,《臺灣光復初期的經濟轉型與政策》,高雄:復文,1998。
43.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
44.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修訂版)》,臺北:人間,2012。
45.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
46. 林鐘雄《臺灣經濟100年》,臺北,1998。
47. 薛化元等編,《臺灣貿易史》,臺北:外貿協會,2008。
48. 李永熾監修、薛化元主編,《臺灣歷史年表 終戰篇(1945~1965)》,臺北: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2001。
49. 秦孝儀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史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3。
50. 秦孝儀主編,《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0。
51. 汪彞定著,⟪走過關鍵年代⟫,臺北:商業周刊,1992。
52.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1985。
53. 吳若予,《戰後臺灣公營事事業之政經分析》,臺北:業強出版社,1992。
54. 曾健民,《1949國共內戰與臺灣》,臺北:聯經,2009。
55. 林炳炎,《保衛大臺灣的美援》,臺北:三民,2004。
56. 李筱峰,林呈蓉,《臺灣史(二版)》,臺北:華立,2005。
57. 李筱峰,《臺灣史101問》,臺北:玉山社,2013。
58. 李筱峰,《臺灣史100件大事》,臺北:玉山社,1900。
59. 資中筠,《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上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0. 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啓動文化,2012。
61. 雲程等編著、Timocray(翻譯),《福爾摩沙1949》,臺北:憬藝,2014。
62.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臺北:衛城,2011。
63.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2009。
64. 王松,《孔祥熙大傳》,北京:團結出版,2011。
65. 王雲五,《1948大風大浪 王雲五從政回憶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
66. 王雲五,《岫廬八十自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67. 梁敬錞,《開羅會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68. 陳鳴鐘、陳興唐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上)(下)》,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
69. 徐堪,《徐可亭先生文存》,臺北:徐可亭先生文存編印委員會,1970。
70. 李茂盛,《孔祥熙傳》,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71. 吳國楨,⟪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爭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72. 王松,⟪孔祥熙大傳⟫,北京:團結出版社,2011。
73. 楊者巠,⟪國民黨金融之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4. 孫宅巍,⟪蔣介石的寵將陳誠⟫,臺北:先智出版公司,1994。
75. 蔣經國,⟪紀念蔣經國先生專集—危急存亡之秋⟫,北市:正中書局,1988。
76. 吳興鏞,《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臺1949》,臺北:時英,2007。
77.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下)⟫,臺北市:遠流,2010)。
78. 郁永河,郭侑欣選注⟪裨海紀遊⟫⟪郁永河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2012。
79.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眾文圖書公司,2009。
80.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81. 鄭梓著,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
82. 嚴如平、賀淵,⟪陳儀全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3. 劉維開,⟪蔣中正先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社,2009。

六、期刊論文
1. 黃亨俊,〈臺灣銀行舊臺幣發行史〉,《國家圖書館館刊》,91:2(臺北,2002)。
2. 李世暉,〈日本政府與殖民統治初期臺灣的幣制改革〉,《政治科學論叢》,三十八(臺北:2008.12)。
3. 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臺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新北市:國史館,2000)。
4. 羅敦偉,⟨十年來我國財政的業績⟩,⟪財政評論⟫(財政評論社),第10卷第5期。
5. 吳湘湘,⟨王雲五與金圓券的發行⟩,⟪傳記文學⟫,第三十六卷第二期(臺北:傳記文學文學社,1980)。
6. 徐柏園,⟨徐柏園遺稿:徐柏園先生有關「金圓券的紀錄」⟩,⟪傳記文學⟫,第四十四卷第四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0)。
7. 趙世洵,⟨「王雲老與金圓券案質疑」之補充⟩,⟪傳記文學⟫,第三十五卷第六期(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0)。
8. 阮毅成,〈與王雲五先生談金圓券〉,《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社,1984),第四十五卷 第二期。
9. 楊君實,〈臺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及大坌坑兩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考古人類學刊》, 17/18期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61) 。
10. 蘇震,⟨光復前臺灣貨幣制度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四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1)。
11. 北山富久二郎,⟨日據時代臺灣之幣制政策—自雜色貨幣進入金本位制過渡期中的諸問題—⟩,⟪臺北:臺灣經濟史第七集,1959⟫。
12. 蘇震,⟨臺灣之物價指數⟩,⟪臺灣銀行季刊⟫,第五券第三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
13. 吳聰敏,⟨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臺灣的經濟政策⟩,⟪經濟論文叢刊⟫,25: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1997)。
14. 葉理中,⟨臺灣銀行業之史的研究⟩,⟪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5. 戴建兵,⟨淺論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對戰時貨幣的整理⟩,⟪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
16. 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臺灣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研討會⟫(臺北:國史館,2005)。
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編,⟨臺灣光復後之財政概況後⟩,⟪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8.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臺灣銀行概況⟩,⟪臺灣銀行季刊⟫第一卷第二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7)。
19. 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編,⟨幣制改革在臺灣⟩,⟪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券第一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8)。
20. 韓麗珍,⟨幣制改革後的臺灣經濟⟩,⟪臺灣經濟月刊⟫第一卷第六期(臺北:臺灣月刊,1948)。
21. 潘志奇,⟨民國三十七年之臺灣經濟⟩,⟪臺灣銀行季刊⟫第二券第三期(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49)。
22. 吳淑鳳,⟨1949年宋子文對中華民國政府退守的謀畫⟩,⟪國史館館刊⟫第二十二期(臺北:國史館,2009)。
23. 蘇瑤崇,〈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探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6期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
24. 曾獻緯,〈戰後初期臺灣的糧食管制〉,《臺灣文獻》,第66卷第3期 (臺北:國史館,2015)。

七、學位論文
1. 王繡雯,〈新臺幣改革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2. 王漣漪,〈臺幣改革(1945-1952年)-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8。
3. 張翰中,〈戰後初期臺灣貨幣改革之研究—從「臺灣銀行券」到「臺幣」的發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Taiwan.005.2018.A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