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莊子‧內篇》生命反思與超越的內在理路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Transcendence and Reflection on Life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
作者 林慈涵
貢獻者 林明照
林慈涵
關鍵詞 莊子
內篇
方法論
成心
鏡心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3:06 (UTC+8)
摘要   本文以「內在理路」做為研究進路與敘述架構,其中包含著「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題名「反思與超越」即涵蓋這一進路的終始。三個主軸連貫環扣,能彰顯出莊子的危機意識、思考角度與願景。

  「成心」的已成和固定思維是莊子掘發出的亂象根源,在第二章的「批判現象」中,依據莊子所批判的情境,抽繹出「成心」的三元素與判斷模式,分析「成心」的組成與運作。正因為處理的問題是既有的「成心」,因此莊子的解決辦法採取「消解」的角度,於第三章「解決方案」指出這樣的「消解」角度是第二序的位置,不同於道術/周文和儒家第一序的增益。在第二序的位置上,莊子給出兩個解決層次,一是「認識實情」,即知曉人與物「普遍而又永恆發生的現象」,此是「知」的層面,掌握實情是為了清楚修養工夫的所以然;二是「修養工夫」,此是「行」的層面,唯有知行合一,修養工夫才能準確在生活中開展。既然「成心」是莊子的批判,那麼莊子的「理想」也就是與「批判」截然相反的狀態。在〈內篇〉的脈絡下可以看見這樣的對照,「鏡心」的「虛空」與「流動」,對反於「成心」的「已成」和「固定」,第四章「理想狀態」即提出這樣的理想訴求,無論是「個人之德」或「整體之和」,均有著能夠待物的「虛空」和變於當下的「流動」這兩樣基本條件。

  由「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能層層梳理出《莊子》思想的「作用範圍」,主要有二:一是「成心」轉化至「鏡心」的過程,揭示出莊子在「判斷」層面的關注與施力,也展現出莊子對生命的熱情與入世性,其思想不離人倫日用的基調。二是第二序位置的修養工夫,可定位出莊子與道術/周文和儒家的相容空間,兩者並非截然對立。
參考文獻 一、專書‧古籍
【先秦】佚名著;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先秦】佚名著;江灝、錢宗武譯注:《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先秦】佚名著;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先秦】佚名著;袁愈荌譯注、堂莫堯注釋:《詩經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先秦】佚名著;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先秦】佚名著;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先秦】管子著;謝浩范、朱迎平譯注:《管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先秦】墨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呂惠卿:《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莊子祠堂記〉,《蘇軾全集校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10年)
【清】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莊子相關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8年)
牟宗三、陶國璋整構:《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2005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崔大華:《莊子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臺中:明目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默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陳清春:《六和內外:莊子內篇道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1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1990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 : 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詹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賈學鴻:《莊子結構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3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年)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2009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錢穆:《莊老通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三、專書‧其他
《道藏‧第十六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安傑利斯著;段德智,尹大飴,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1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7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勞思光:《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台灣商務,1993年)
黃俊傑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1990年)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四、專書‧海外研究
【加拿大】安樂哲、【美國】郝大維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2004年)
【美國】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發行,2004年)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2011年)

五、期刊論文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12年09月)
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第246期(1995年12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193期(1991年07月)
吳肇嘉:〈莊子「齊物論」思想之根據與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7期(2009年12月)
沈翠蓮:〈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孔孟月刊》第5期(1994年01月)
林文彬:〈莊子天地一體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06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06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02月)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10期(2010年10月)
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哲學研究》第12期(2010年12月)
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鵝湖》第171期(1989年09月)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1989年)
劉振雄:〈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13期(2008年09月)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03月)

六、電子資源
中華電子佛典學會(CBETA2014版,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2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2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明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慈涵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慈涵zh_TW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ug-2018 15:53:06 (UTC+8)-
dc.date.available 29-Aug-2018 15:53: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3: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02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7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02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內在理路」做為研究進路與敘述架構,其中包含著「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題名「反思與超越」即涵蓋這一進路的終始。三個主軸連貫環扣,能彰顯出莊子的危機意識、思考角度與願景。

  「成心」的已成和固定思維是莊子掘發出的亂象根源,在第二章的「批判現象」中,依據莊子所批判的情境,抽繹出「成心」的三元素與判斷模式,分析「成心」的組成與運作。正因為處理的問題是既有的「成心」,因此莊子的解決辦法採取「消解」的角度,於第三章「解決方案」指出這樣的「消解」角度是第二序的位置,不同於道術/周文和儒家第一序的增益。在第二序的位置上,莊子給出兩個解決層次,一是「認識實情」,即知曉人與物「普遍而又永恆發生的現象」,此是「知」的層面,掌握實情是為了清楚修養工夫的所以然;二是「修養工夫」,此是「行」的層面,唯有知行合一,修養工夫才能準確在生活中開展。既然「成心」是莊子的批判,那麼莊子的「理想」也就是與「批判」截然相反的狀態。在〈內篇〉的脈絡下可以看見這樣的對照,「鏡心」的「虛空」與「流動」,對反於「成心」的「已成」和「固定」,第四章「理想狀態」即提出這樣的理想訴求,無論是「個人之德」或「整體之和」,均有著能夠待物的「虛空」和變於當下的「流動」這兩樣基本條件。

  由「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三個主軸,能層層梳理出《莊子》思想的「作用範圍」,主要有二:一是「成心」轉化至「鏡心」的過程,揭示出莊子在「判斷」層面的關注與施力,也展現出莊子對生命的熱情與入世性,其思想不離人倫日用的基調。二是第二序位置的修養工夫,可定位出莊子與道術/周文和儒家的相容空間,兩者並非截然對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07
 第一節、問題意識.................07
 第二節、研究進路.................08
 第三節、論文架構.................13
 第四節、文獻回顧.................14
第二章、批判現象..................27
 第一節、成心三元素與判斷模式...........27
 第二節、自我塑造.................30
  一、過度的心智活動...............31
  二、絕對標準與分判價值.............34
  三、傷己的結果.................36
 第三節、人我關係.................40
  一、上對下的管理................40
  二、失當的愛..................43
  三、以己非人..................46
 第四節、事件處理.................51
  一、日常事件..................52
  二、政治事件..................53
第三章、解決方案..................61
 第一節、認識實情.................62
  一、人的實情..................62
   (一)器質之待................62
   (二)成心之待................64
   (三)標準無定................67
   (四)是非相對................70
  二、物的實情..................73
   (一)天人相分................73
   (二)化的宇宙觀...............78
 第二節、修養落實.................90
  一、第二序的消解................91
   (一)齊物與兩行...............92
   (二)庖丁解牛的結構設定...........97
   (三)義理性質與時代關係...........99
  二、修養工夫..................104
   (一)覺察..................104
   (二)吾喪我.................108
   (三)無情..................110
   (四)心齋..................112
   (五)坐忘..................114
   (六)攖寧..................115
第四章、理想狀態..................121
 第一節、鏡心三元素與判斷模式...........121
 第二節、道的定義.................125
  一、道的三義..................126
  二、莊子的道..................127
   (一)前行研究的脈絡.............128
   (二)本文研究的脈絡.............131
 第三節、個人之德.................133
  一、才全與德不形................135
  二、自然....................139
  三、安命....................146
  四、天人合一..................148
  五、遊.....................150
  六、真人與真知.................155
 第四節、整體之和.................162
第五章、結論....................168
參考文獻......................170
附錄:概念位階...................174
zh_TW
dc.format.extent 249196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2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莊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內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方法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成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鏡心zh_TW
dc.title (題名) 《莊子‧內篇》生命反思與超越的內在理路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Transcendence and Reflection on Life in the Inner Chapters of the Zhuangz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古籍
【先秦】佚名著;方韜譯注:《山海經》(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先秦】佚名著;江灝、錢宗武譯注:《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先秦】佚名著;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先秦】佚名著;袁愈荌譯注、堂莫堯注釋:《詩經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先秦】佚名著;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先秦】佚名著;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先秦】管子著;謝浩范、朱迎平譯注:《管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先秦】墨翟著;周才珠、齊瑞端譯注:《墨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劉安著;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呂惠卿:《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蘇軾;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莊子祠堂記〉,《蘇軾全集校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10年)
【清】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3年)

二、專書‧莊子相關
方勇、陸永品:《莊子詮評》(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市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年)
王博:《莊子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發行,1998年)
牟宗三、陶國璋整構:《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臺灣學生,2005年)
吳肇嘉:《莊子應世思想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崔大華:《莊子岐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張炳陽:《從自然到自由──以《莊子‧養生主》為核心的考察》(臺中:明目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默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陳清春:《六和內外:莊子內篇道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臺北:台灣商務,2011年)
楊國榮:《以道觀之:莊子哲學思想闡釋》(臺北:水牛出版社,2007年)
楊義:《莊子還原》(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東大出版,1990年)
葉國慶:《莊子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葉舒憲:《莊子的文化解析 : 前古典與後現代的視界融合》(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詹康:《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14年)
賈學鴻:《莊子結構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3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年)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東方人文學術,2009年)
蕭裕民:《《莊子》「心」思想研究:一個「道」「物」兼含與「心」「物」溶融之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賴錫三:《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
錢穆:《莊老通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三、專書‧其他
《道藏‧第十六冊》(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安傑利斯著;段德智,尹大飴,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12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6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九龍:新亞書院硏究所,197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臺北:中華書局,2009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勞思光:《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台灣商務,1993年)
黃俊傑主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通論篇》(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1990年)
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四、專書‧海外研究
【加拿大】安樂哲、【美國】郝大維著;何金俐譯:《道不遠人:比較哲學視域中的《老子》》(北京:學苑出版,2004年)
【美國】愛蓮心著;周熾成譯:《向往心靈轉化的莊子︰內篇分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發行,2004年)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四講》(臺北市:聯經,2011年)

五、期刊論文
【瑞士】畢來德著;宋剛譯:〈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3期(2012年09月)
王志楣:〈《莊子》逍遙義辨析〉《政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7年12月)
王邦雄:〈從修養工夫論莊子「道」的性格〉《鵝湖》第246期(1995年12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193期(1991年07月)
吳肇嘉:〈莊子「齊物論」思想之根據與工夫〉《當代儒學研究》第7期(2009年12月)
沈翠蓮:〈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孔孟月刊》第5期(1994年01月)
林文彬:〈莊子天地一體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06月)
林明照:〈《莊子》「兩行」的思維模式及倫理意涵〉《文與哲》第28期(2016年06月)
林明照:〈《莊子》他者倫理中的情感性〉《哲學論集》第49期(2018年02月)
林明照:〈莊子的道論與反身性〉《哲學與文化》第10期(2010年10月)
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哲學研究》第12期(2010年12月)
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鵝湖》第171期(1989年09月)
楊儒賓:〈從「以體合心」到「遊乎一氣」──論莊子真人境界的形體基礎〉,《第一屆中國思想史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1989年)
劉振雄:〈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13期(2008年09月)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2期(2013年03月)

六、電子資源
中華電子佛典學會(CBETA2014版,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學會)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17.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