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李商隱哀悼文學研究
Research on the Mourning Literature by Li Shangyin
作者 黃怡雯
Huang, Yi-Wen
貢獻者 許東海
Hsu, Tung-Hai
黃怡雯
Huang, Yi-Wen
關鍵詞 李商隱
哀悼文學
詩文互涉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3:32 (UTC+8)
摘要 本文旨在以李商隱哀悼文學為主體,通過對哀悼文學源流、中晚唐社會風氣及文風因革等背景的梳理,進而觀照李商隱哀悼詩文書寫的新變、個人特質,以及其中所展現出來的詩文互涉之現象。
在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哀悼文學已由純粹的實用文體轉變為摻雜抒情意味的文學體裁,同時駢文中駢散結合以及近體詩格律的發展亦漸趨成熟,伴隨中晚唐特殊的社會時期,李商隱哀悼詩文的撰作較之前人在形式上有所新變,在內容上則有所擴大。同時,在李商隱以情為文而求文質兼備的創作理論主導下,哀悼詩文在代擬與自擬的不同性質中產生書寫差別,在聲律的變化中追求與聲情的契合,從而形成獨特的個人特質。而聯繫前人有關李商隱詩文互涉的研究,本文進一步在其哀悼文學中討論這一現象,並探討在哀悼文與哀悼詩的風格、技巧乃至審美傾向有所趨同的情況下,如何展現和保留不同文體的特色。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李商隱相關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校註:《李商隱文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其它
[漢]鄭玄註:《漢魏古注十三經·周禮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晉]潘岳著,王增文校註:《潘黃門集校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劉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8年。
[陳]徐陵著,徐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子顯著,周國林等點校:《南齊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唐]令狐楚撰,尹占華、楊曉靄校點:《令狐楚集校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註:《錢註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孫樵撰:《孫可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韋莊著,齊濤箋註:《韋莊詩詞箋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陳子昂著,徐鵬點校:《陳子昂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曹鄴著,粱超然、毛水清註:《曹鄴詩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銍:《四六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章辨體序說 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張溥著,殷孟倫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註》,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姚鼐編撰,胡士明、李祚唐標校:《古文辭類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許梿選,曹明綱撰:《六朝文絜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第六部《經史百家雜鈔·序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陔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張采田著:《玉谿生年譜會箋(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十三經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戍國校註:《禮記校註》,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古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現代論著
1、李商隱相關
尹博:《李商隱駢文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年。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詩境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余恕誠主編:《中國詩學研究第2輯——李商隱研究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張淑香:《李商隱詩析論》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學鍇:《唐音淺嘗集》,合肥: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修訂一版。

2、其它
于景祥:《駢文史話》,沈陽:遼海出版社,2017年。
王人恩編著:《古代祭文精華》,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胡旭:《悼亡詩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曹道衡:《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三)論文
1、學位論文
(1)李商隱相關
李宜學:〈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余新:〈論李商隱的駢文理論及駢文創作〉,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吳曉麗:〈論李商隱七言律詩的修辭藝術〉,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韋異才:〈杜牧與李商隱駢文比較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孫琴:〈李商隱祭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陳淑媛:〈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
陳樺蓁:〈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劉子聞:〈李商隱駢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冬妍:〈論魏晉時代的悲美意識〉,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魏學寶:〈義山詩歌感傷美分析〉,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2)其它
于麗:〈悼亡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王敏:〈駢文與律詩的文體聯繫〉,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軍:〈唐代悼亡詩研究〉,陝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史貝貝:〈宋前悼亡詩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李聰聰:〈唐朝悼亡詩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周如月:〈宋前悼亡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紀豔麗:〈唐代悼祭文概說〉,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淑敏:〈韓柳哀祭文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迎雙:〈宋代哀悼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青舟:〈白居易、李商隱「感傷」詩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東楠:〈唐代祭文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燕燕:〈漢魏六朝哀誄祭吊文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劉曉燕:〈魏晉南北朝悼祭文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潘邐:〈唐代代筆公文中文人的主體意識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韓雪晴:〈三十六體駢文述論〉,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龔澤軍:〈敦煌寫本祭悼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2、期刊
(1)李商隱相關
王樹林:〈清初李商隱研究四題〉,《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03期。
安萍:〈淺析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情調及其形成原因〉,《滄桑》,2008年04期。
吳在慶:〈樊南四六芻議〉,《中州學刊》,1995年02期。
吳振華:〈20世紀李商隱詩學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7期。
谷曙光:〈新世紀李商隱研究的良好開端〉,《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02期。
李華娟:〈論李商隱的駢文〉,《黑龍江史志》,2008年12期。
李聰亮:〈「以無涯之情愛,悼不駐之光陰」——元稹與李商隱悼亡詩之比較〉,《社科縱橫》,2003年01期。
周俊海:〈李商隱祭文管窺〉,《雞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周建國:〈世紀之交李商隱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州學刊》,1998年04期。
施紅梅:〈雪中探梅 霧裡看花——元稹、李商隱悼亡詩比較〉,《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高淮生、蔡燕:〈近25年來李商隱詩歌研究述評〉,《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陶文鵬:〈論李商隱詩的幻象與幻境〉,《文學遺產》,2002年05期。
陳靜芬:〈李商隱審美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初探〉,《明新學報》,2005年10月第31期,頁37-55。
黃世中:〈論王蒙的李商隱研究〉,《文藝研究》,2004年04期。
張明非:〈李商隱無題詩研究綜述〉,《文學遺產》,1997年02期。
張學松:〈李商隱詠物詩的悲劇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張順:〈白居易與李商隱詩的感傷特質比較〉,《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張振謙:〈駢:詩別是一家——試論李商隱『以駢文為詩』〉,《船山學刊》,2006年第4期。
魯華峰:〈李商隱詩歌和四六文風格的多樣性〉,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劉學鍇:〈樊南文的詩情詩境〉,《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劉學鍇:〈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劉學鍇:〈樊南文與玉溪詩——論李商隱四六文對其詩歌的影響〉,《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韓大強:〈李商隱悲劇性心態探因〉,《中州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韓大強:〈李商隱祭文的藝術技巧〉,《南都學壇》,2005年04期。
韓大強:〈清代李商隱研究綜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蘇周永:〈晚唐文章與政治的關係研究——以李商隱「四六駢文」與晚唐三家「刺世小品文」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
蘆春豔:〈素錦著花——談李商隱駢文的藻飾〉,《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04期。
蘆春豔、呂雙偉:〈「文思清麗」與「獺祭魚」——李商隱駢文與唐代駢文文風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蘆春豔:〈李商隱駢文的對偶〉,《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蘆春豔:〈李商隱駢文創作的典範性〉,《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02期。

(2)其它
丁雪豔:〈唐代悼亡詩淺探〉,《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于景祥:〈駢文的蛻變〉,《文學評論》,2003年05期。
王立:〈中國古代悼亡哀祭文學略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王立:〈中國古代傷悼文學的三大模式——悼祭文學主題片論〉,《求是學刊》,1996年04期。
王偉芳:〈論悲美的本質與特徵〉,《廊坊師專學報》,1994年02期。
田耕宇:〈論晚唐感傷詩產生的文化背景〉,《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金光:〈哀祭文的文體特點及在駢文和古文中表現之異同〉,《宜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吳承學、劉湘蘭:〈哀祭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04期。
吳珮珠:〈試論唐代散文與駢文的關係〉,《思想戰線》,1987年01期。
李華斌、程燕霞:〈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感傷主義〉,《黃岡師專學報》,1996年04期。
李貴銀:〈碑文與銘文、頌文及誄文的文體關係〉,《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06期。
沈檢江:〈晚唐詩:感傷情調的全方位滲透〉,《求是學刊》,1994年05期。
莫道才:〈駢文史分期芻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03期。
曹曉宏:〈談談古代哀祭語體及其特徵〉,《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陳小芒、黃衛興:〈論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傷逝主題及價值取向〉,《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陳冠明:〈「三十六體」:宋祁總結、認定的駢文體派〉,《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陳曉蘭:〈從唐代悼亡詩談中國情文化〉,《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2期。
黃金明:〈傷悼文學的衰落與南朝文學的演變〉,《文學評論》,2006年01期。
張紅運:〈唐代傷悼詩序及其文化解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張海鷗,謝敏玉:〈悼祭文的文體源流和文體形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張劍:〈略論我國古代悼亡詩〉,《渤海學刊》,1985年04期。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2003年06月第18期,頁163-184。
傅興林:〈唐宋「悼亡」詩詞說略〉,《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04期。
詹緒左:〈評「吊」議「哀」剖「誄」〉,《江淮論壇》,1998年02期。
蔣寅:〈悼亡詩寫作範式的演進〉,《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熊剛:〈論〈綠衣〉、〈葛生〉對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影響〉,《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3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3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Tung-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怡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i-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怡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i-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ug-2018 15:53:32 (UTC+8)-
dc.date.available 29-Aug-2018 15:53: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3: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103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74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103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旨在以李商隱哀悼文學為主體,通過對哀悼文學源流、中晚唐社會風氣及文風因革等背景的梳理,進而觀照李商隱哀悼詩文書寫的新變、個人特質,以及其中所展現出來的詩文互涉之現象。
在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哀悼文學已由純粹的實用文體轉變為摻雜抒情意味的文學體裁,同時駢文中駢散結合以及近體詩格律的發展亦漸趨成熟,伴隨中晚唐特殊的社會時期,李商隱哀悼詩文的撰作較之前人在形式上有所新變,在內容上則有所擴大。同時,在李商隱以情為文而求文質兼備的創作理論主導下,哀悼詩文在代擬與自擬的不同性質中產生書寫差別,在聲律的變化中追求與聲情的契合,從而形成獨特的個人特質。而聯繫前人有關李商隱詩文互涉的研究,本文進一步在其哀悼文學中討論這一現象,並探討在哀悼文與哀悼詩的風格、技巧乃至審美傾向有所趨同的情況下,如何展現和保留不同文體的特色。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範圍 12
一、哀悼文的範圍 12
二、哀悼詩的範圍 1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20
一、李商隱哀悼文相關之研究 20
二、李商隱哀悼詩相關之研究 24
三、李商隱詩文關係相關之研究 27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31
一、研究方法 31
二、研究步驟 32
第二章 哀悼文學流變、中晚唐社會風氣 35
與李商隱哀悼文學的書寫 35
第一節 哀悼文學的產生與發展 35
一、 祭文及其它哀悼文文體 35
二、哀悼詩歌 45
第二節 中晚唐文風因革與李商隱哀悼文學創作 49
第三節 中晚唐社會風氣對李商隱哀悼文學創作的影響 59
一、朋黨之爭與科舉亂象 60
二、藩鎮割據與幕府迭起 64
第三章 李商隱哀悼文學的類型與主題 69
第一節 李商隱哀悼文學的類型 69
第二節 李商隱哀悼文學的主題 81
一、贊述生平 81
二、痛告哀情 84
三、感懷身世 87
第四章 情與文:李商隱哀悼文學的 92
書寫特質 92
第一節 李商隱的創作理論 92
第二節 李商隱哀悼詩文中的代擬與自擬 100
第三節 李商隱哀悼詩文中的聲律與聲情 115
第五章 駢與詩:李商隱哀悼文學中的 126
詩文互涉 126
第一節 內容脈絡之同構 126
第二節 藝術技巧之共通 130
第三節 情感風格之匯融 135
第六章 結論 141
參考文獻 147

表次
表 2-1 唐代祭文分期 59
表 3-1 李商隱哀悼文學的體裁 73
表 4-1 李商隱哀悼文所涉人事關係 104
表 4-2 李商隱哀悼詩所涉人事關係 107
zh_TW
dc.format.extent 141003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3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商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哀悼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文互涉zh_TW
dc.title (題名) 李商隱哀悼文學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Research on the Mourning Literature by Li Shangyi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古籍
1、李商隱相關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唐]李商隱,余恕誠、劉學鍇校註:《李商隱文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其它
[漢]鄭玄註:《漢魏古注十三經·周禮註》,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晉]潘岳著,王增文校註:《潘黃門集校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南朝]劉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8年。
[陳]徐陵著,徐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註:《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子顯著,周國林等點校:《南齊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唐]令狐楚撰,尹占華、楊曉靄校點:《令狐楚集校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註:《錢註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房玄齡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孫樵撰:《孫可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韋莊著,齊濤箋註:《韋莊詩詞箋註》,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陳子昂著,徐鵬點校:《陳子昂集》,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曹鄴著,粱超然、毛水清註:《曹鄴詩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王銍:《四六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明]徐師曾著,羅根澤校點:《文章辨體序說 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明]吳訥著,于北山校點:《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張溥著,殷孟倫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註》,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姚鼐編撰,胡士明、李祚唐標校:《古文辭類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許梿選,曹明綱撰:《六朝文絜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第六部《經史百家雜鈔·序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趙翼:《陔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張采田著:《玉谿生年譜會箋(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十三經註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陳戍國校註:《禮記校註》,長沙:嶽麓書社,2004年。
《古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現代論著
1、李商隱相關
尹博:《李商隱駢文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5年。
方蓮華:《李商隱「不圓滿」詩境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余恕誠主編:《中國詩學研究第2輯——李商隱研究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國立中山大學中文學會:《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張淑香:《李商隱詩析論》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學鍇:《唐音淺嘗集》,合肥: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修訂一版。

2、其它
于景祥:《駢文史話》,沈陽:遼海出版社,2017年。
王人恩編著:《古代祭文精華》,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年。
[美]宇文所安:《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
呂正惠:《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胡旭:《悼亡詩史》,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10年。
姜書閣:《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啟功:《詩文聲律論稿(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曹道衡:《汉魏六朝文学论文集》,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仁青:《駢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錢志熙:《唐前生命觀和文學生命主題》,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三)論文
1、學位論文
(1)李商隱相關
李宜學:〈李商隱詩接受史重探〉,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余新:〈論李商隱的駢文理論及駢文創作〉,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吳曉麗:〈論李商隱七言律詩的修辭藝術〉,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韋異才:〈杜牧與李商隱駢文比較研究〉,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孫琴:〈李商隱祭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陳淑媛:〈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6年。
陳樺蓁:〈李商隱詩的象徵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劉子聞:〈李商隱駢文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冬妍:〈論魏晉時代的悲美意識〉,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魏學寶:〈義山詩歌感傷美分析〉,北京語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2)其它
于麗:〈悼亡詩研究〉,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王敏:〈駢文與律詩的文體聯繫〉,貴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王軍:〈唐代悼亡詩研究〉,陝西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史貝貝:〈宋前悼亡詩研究〉,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李聰聰:〈唐朝悼亡詩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周如月:〈宋前悼亡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紀豔麗:〈唐代悼祭文概說〉,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淑敏:〈韓柳哀祭文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張迎雙:〈宋代哀悼詩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楊青舟:〈白居易、李商隱「感傷」詩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東楠:〈唐代祭文研究〉,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劉燕燕:〈漢魏六朝哀誄祭吊文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劉曉燕:〈魏晉南北朝悼祭文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潘邐:〈唐代代筆公文中文人的主體意識研究〉,廣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韓雪晴:〈三十六體駢文述論〉,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龔澤軍:〈敦煌寫本祭悼文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2、期刊
(1)李商隱相關
王樹林:〈清初李商隱研究四題〉,《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03期。
安萍:〈淺析李商隱無題詩的感傷情調及其形成原因〉,《滄桑》,2008年04期。
吳在慶:〈樊南四六芻議〉,《中州學刊》,1995年02期。
吳振華:〈20世紀李商隱詩學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7期。
谷曙光:〈新世紀李商隱研究的良好開端〉,《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02期。
李華娟:〈論李商隱的駢文〉,《黑龍江史志》,2008年12期。
李聰亮:〈「以無涯之情愛,悼不駐之光陰」——元稹與李商隱悼亡詩之比較〉,《社科縱橫》,2003年01期。
周俊海:〈李商隱祭文管窺〉,《雞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周建國:〈世紀之交李商隱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州學刊》,1998年04期。
施紅梅:〈雪中探梅 霧裡看花——元稹、李商隱悼亡詩比較〉,《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高淮生、蔡燕:〈近25年來李商隱詩歌研究述評〉,《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陶文鵬:〈論李商隱詩的幻象與幻境〉,《文學遺產》,2002年05期。
陳靜芬:〈李商隱審美觀之形成及其理論初探〉,《明新學報》,2005年10月第31期,頁37-55。
黃世中:〈論王蒙的李商隱研究〉,《文藝研究》,2004年04期。
張明非:〈李商隱無題詩研究綜述〉,《文學遺產》,1997年02期。
張學松:〈李商隱詠物詩的悲劇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6年01期。
張順:〈白居易與李商隱詩的感傷特質比較〉,《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張振謙:〈駢:詩別是一家——試論李商隱『以駢文為詩』〉,《船山學刊》,2006年第4期。
魯華峰:〈李商隱詩歌和四六文風格的多樣性〉,中國李商隱研究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
劉學鍇:〈樊南文的詩情詩境〉,《文學遺產》,1997年第2期。
劉學鍇:〈本世紀中國李商隱研究述略〉,《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
劉學鍇:〈樊南文與玉溪詩——論李商隱四六文對其詩歌的影響〉,《文學遺產》,2003年第4期。
韓大強:〈李商隱悲劇性心態探因〉,《中州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韓大強:〈李商隱祭文的藝術技巧〉,《南都學壇》,2005年04期。
韓大強:〈清代李商隱研究綜述〉,《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蘇周永:〈晚唐文章與政治的關係研究——以李商隱「四六駢文」與晚唐三家「刺世小品文」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年。
蘆春豔:〈素錦著花——談李商隱駢文的藻飾〉,《古典文學知識》,2010年04期。
蘆春豔、呂雙偉:〈「文思清麗」與「獺祭魚」——李商隱駢文與唐代駢文文風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2011年02期。
蘆春豔:〈李商隱駢文的對偶〉,《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蘆春豔:〈李商隱駢文創作的典範性〉,《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02期。

(2)其它
丁雪豔:〈唐代悼亡詩淺探〉,《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于景祥:〈駢文的蛻變〉,《文學評論》,2003年05期。
王立:〈中國古代悼亡哀祭文學略論〉,《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王立:〈中國古代傷悼文學的三大模式——悼祭文學主題片論〉,《求是學刊》,1996年04期。
王偉芳:〈論悲美的本質與特徵〉,《廊坊師專學報》,1994年02期。
田耕宇:〈論晚唐感傷詩產生的文化背景〉,《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金光:〈哀祭文的文體特點及在駢文和古文中表現之異同〉,《宜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吳承學、劉湘蘭:〈哀祭類文體〉,《古典文學知識》,2009年04期。
吳珮珠:〈試論唐代散文與駢文的關係〉,《思想戰線》,1987年01期。
李華斌、程燕霞:〈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感傷主義〉,《黃岡師專學報》,1996年04期。
李貴銀:〈碑文與銘文、頌文及誄文的文體關係〉,《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06期。
沈檢江:〈晚唐詩:感傷情調的全方位滲透〉,《求是學刊》,1994年05期。
莫道才:〈駢文史分期芻論〉,《柳州師專學報》,1997年03期。
曹曉宏:〈談談古代哀祭語體及其特徵〉,《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01期。
陳小芒、黃衛興:〈論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傷逝主題及價值取向〉,《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陳冠明:〈「三十六體」:宋祁總結、認定的駢文體派〉,《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陳曉蘭:〈從唐代悼亡詩談中國情文化〉,《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2期。
黃金明:〈傷悼文學的衰落與南朝文學的演變〉,《文學評論》,2006年01期。
張紅運:〈唐代傷悼詩序及其文化解析〉,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張海鷗,謝敏玉:〈悼祭文的文體源流和文體形態〉,《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張劍:〈略論我國古代悼亡詩〉,《渤海學刊》,1985年04期。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2003年06月第18期,頁163-184。
傅興林:〈唐宋「悼亡」詩詞說略〉,《安康師專學報》,2001年04期。
詹緒左:〈評「吊」議「哀」剖「誄」〉,《江淮論壇》,1998年02期。
蔣寅:〈悼亡詩寫作範式的演進〉,《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熊剛:〈論〈綠衣〉、〈葛生〉對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影響〉,《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16.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