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花卉產業國際化策略 : 市場進入策略與進程分析
作者 李立言
貢獻者 于卓民
李立言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8-Sep-2018 18:02:52 (UTC+8)
摘要 摘要
所有農業項目中,花卉屬精緻農業,為先進國家之民生必需品。我國蘭花、玫塊、唐菖蒲等切花自1971年起,即開啟日本外銷市場。曾有十年左右,高居日本及香港進口花卉第一位之輝煌過往。然好景不常,相繼被荷蘭及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產品所取代。不僅如此,還要面對大陸持續發展花卉產業之競爭。現有花卉業者如何在全球化趨勢下,利用台灣優勢,走入國際花卉群落,是本研究探討之主題,並希據此提出對業者及政府之建議。
本研究計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及研究流程與步驟;第二章則闡述國際化定義及動機、國際化進入策略及其進程及鑽石模型相關文獻;第三章則擇定研究範圍、研究架構、研究方法及資料收集方式;第四章就產業背景做一描述;第五章則為個案訪談資料;第六章為結論。
企業或基於對機會的掌握和本身優勢之運用,主動走向國際化;或由於外在環境所逼不得不然,被動走向國際化。必先有其國際化之動機,動機產生後,廠商會根據當時所擁有之知識及經驗,決定國際化策略;但全球化下的市場是動態的,不斷有新市場需開發,不斷有競爭者持續出現;隨著廠商對地主國熟悉度之增加,及國際化知識之累積,必會進行另一次國際化策略之改變,加深廠商之國際化。每次不同之策略深度,形成了國際化的進程。
本次訪談七家廠商,發現促成業者國際化最大三項動機為經濟規模與綜效、本身優勢之運用及掌握新市場;而母國營運環境改變亦是造成業者被動走向國際化之動機。然受訪之二家蘭園,是依國外客戶要求而外銷。足證此產業,我國必掌握某些關鍵成功要素。如何防範利基流失,應為重要課題。受訪七家廠商中,除芊卉公司外,皆以日本為國際化之起跑點,應因日本為世界三大花卉市場之一,且接近我國,有距離之優勢。進入策略方面,有一家廠商尚以間接外銷進行;一家由間接外銷轉至直接外銷;另有三家直接以直接外銷開始國際化;足證我中小企業之活力。至國外建立具生產基地之子公司部份,僅赴大陸者以合資方式進行,餘皆獨資,應因業者視大陸為高風險區所致。大陸以外地區子公司建立方式,業者推薦以併購方式進行。
在進程方面,業者國際化之過程,基本不脫純內銷→出口→設立銷售子公司→設立生產子公司之循序軌跡。但大型企業如台糖公司,其進程中步驟較短,時間亦快。另以歐、美為重點市場者,偏向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以接近行銷網路及降低空運成本。本研究最後依文獻及訪談資料,分別就生產面、銷售面、人員管理面、研究發展面及財務面,對業者提出建議。並探討Porter鑽石模型之要素後,對政府提出建言,希對台灣花卉產業之發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于卓民,周際行銷學―策略篇,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3年9月。
于卓民,國際行銷學―分析篇,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3年。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9年9月。
中華民國8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民國89年。
古川仁朗,圖解組織培養入門,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6年6月。
李仍亮,日本市場分析報告,台灣花卉產業整體規劃行動計畫總結報告,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國82年。
李明軒、邱如美譯,波特著,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8月。
李年,蘭花產業及其栽培生理,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出版社,民國85年。
周旭華譯,波特著,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遠見,民國87年1月。
林秀雄、賴本智,台灣蝴蝶蘭產銷調查報告,台北:中華盆花發展協會,民國90年11月。
林彩梅,多國籍企業論,台北:五南圖書,民國69年。
林騰達,花卉無性繁殖,香港:香港珠海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9年9月。
唐富藏,企業政策與策略,台北:大行出版社,民國85年。
許士軍、林建山,大貿易商標準及輔導政策之探討,民國78年。
許仁宏、吳玉珍,園藝學,台北: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民國80年8月。
陳大啟,養蘭新知,台灣:王家出版社,民國74年。
陳希煌,經濟發展過程中台灣農業經濟問題之探原,台中:稻香文化事業。
程兆熊,中華園藝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4月。
黃營杉譯,Charles W.L. Hill,Gareth R. Jones原著,策略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8年5月。
董新堂,新養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8月。
諶克終,園藝學總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51年5月。
二、期刊
于卓民、曾浩岳,「台灣廠商出口活動之研究―國際化階段及其影響因素」,第三屆中小企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嘉義,民國86年。
方世杰,「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日、美之實證」,台北銀行月刊,28卷9期,民國87年,頁2-20。
方世杰,「國家競爭力之探討」,科學發展月刊,23卷2期,民國84年,頁141-147。
台灣區花卉輸出公會,「台灣花卉外銷面面觀」,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64期,民國90年4月,頁12-14。
朱耀源,「熱帶花卉產業發展與產官學界間的合作與分工」,神農雜誌,2期,民國85年,頁26-28。
朱耀源,「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上)」,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1期,民國86年8月,頁10-15。
朱耀源,「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下)」,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2期,民國86年9月,頁10-11。
朱耀源,「論健全的花卉產業結構―由荷、美、日花卉先進國家的產業實況推論」,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2期,民國86年9月,頁8-9。
朱耀源著,黃李黃譯,「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上)」,台灣花卉園藝,121期,民國86年8月,頁10-15。
朱耀源、朱玉瓊,「台灣發展花卉產業的利基」,科學發展,351期,民國91年3月,頁40-49。
朱耀源、陳鈴蘭,「花卉產業研發規劃報告」,科學發展月刊,24卷5期,民國85年5月,頁437-442。
李仍亮,「台灣外銷花卉之現況與展望」,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民國79年6月。
李仍亮,「漫談我國與日本、荷蘭、德國之花卉市場(上)」,台灣花卉園藝月刊,78期,民國83年1月,頁45-48。
李仍亮,「漫談我國與日本、荷蘭、德國之花卉市場(下)」,台灣花卉園藝月刊,79期,民國83年2月,頁57-60。
李仍亮,「台灣花卉外銷產業現況與前瞻」,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6期,民國89年8月,頁14-17。
李仍亮,「台灣花卉外銷回顧與展望」,台灣花卉園藝,116期,民國90年6月,頁64-67。
李宗儒、莊麗華,「花卉產業策略矩陣之應用(二)―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策略要素之擬定」,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7期,民國87年3月,頁54-59。
李宗儒、莊麗華,「花卉產業策略矩陣之應用(四)―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決策略要素之擬定」,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9期,民國87年5月,頁30-38。
李皇照,「日本熱帶花卉市場需求遠景璀燦」,台灣花卉園藝,104期,民國85年4月,頁54-58。
李皇照,「台灣地區花卉批發市場之發展與營運管理」,台灣經濟,264期,民國87年12月,頁20-31。
李皇照,「台灣地區花卉批發交易行情資料分析」,農業金融論叢,民國88年7月,頁179-220。
何偉真,「觀賞植物組織培養種苗生產之展望」,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民國79年6月。
金波,「中國大陸花卉業概況(上)(中)(下)」,興農雜誌,309、310、311期,民國83年11月,頁65-74,民國83年12月,頁57-63,民國84年1月,頁43-49。
林雨森、鄭義雄,「台灣花卉產業現況及展望」,台灣農業,26卷5期,民國 年 月,頁68-80。
林佳瑤譯,米村浩次著,「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切花產業」,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1期,民國89年3月,頁42-44。
姜傳賢,「九五花卉業十大變化」,中國花卉園藝,2001年1期,頁10-14。
姜傳賢,「全國花卉業十五規劃」,中國花卉園藝,2001年18期,頁2-5。
陳加忠,「花卉量產工程與國際競爭」,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45期,民國88年9月,頁32-35。
陳秋仁,「台灣花卉產銷經營與輔導因應入關之道」,台灣銀行季刊,49卷2期,民國87年6月,頁220-256。
陳駿季、廖玉珠、蕭吉雄,「台灣花卉生物技術產業」,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黃子彬,「加入世界貿易組識台灣花卉產業因應策略與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之推動」,台灣花卉園藝,165期,民國90年5月,頁10-16。
黃李皇,「由統計數據看日本花卉產業概況(一)」,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4期,民國86年12月,頁18-19。
黃李皇,「由統計數據看日本花卉產業概況(二)」,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5期,民國87年1月,頁20-22。
黃李皇,「日本花卉拍賣市場的現況」,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31期,民國87年7月,頁42-44。
黃敏展,「從世界看台灣花卉產業」,農業世界,162期,民國86年2月,頁20-24。
黃麗娟,「從大陸花卉發展看台灣花卉業者的未來」,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63期,民國90年3月,頁38-43。
彭作奎,「加入WTO台灣農業政策之調整方向」,台灣經濟,229期,民國會85年1月,頁17-41。
彭福全,「歐洲的蘭花市場」,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莊錦華,「台灣地區花卉產業現況與發展方向」,農政與農情,民國 84年7月號,頁65-69。
張耀仁,「加入WTO台灣農業部門之因應對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卷7期,民國85年7月,頁16-20。
蔡建雄,「花卉產銷特性與因應之道」,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6期,民國89年8月,頁18-21。
蔡渭水、鍾聖偉,「中小企業國際化策略模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5卷2期,民國86年2月,頁11-20。
鄧介偉,「企業國際進入策略模型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1期,民國82年12月,頁489-548。
劉祥喜、蔡建雄,「台灣地區花卉產銷及其展望之分析―兼論對大陸花卉產業經營之啟示」,台灣經濟,256期,民國87年4月,頁56-72。
劉富善,「我國加入WTO的農業因應對策及措施」,經濟前瞻,64期,民國88年7月,頁58-62。
蔣麗兒,「新興花卉種類與栽培技術」,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顏春蘭,「台北市花卉消費行為之研究」,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民國78年,頁65-89。
鐘琴,「中小企業國際化:現況、問題與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7年3月,頁2-10。
三、論文
阮毓娟,「台灣花卉產銷班競爭優勢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莊永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工業電腦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陳明俊,「台灣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與組識調整」,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2年。
游杭柳,「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分析:以日本啤酒公司進入台灣市場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鄭吏媚,「台灣企業國際化過程暨其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譚大純,「產業國家競爭力之衡量:以Porter鑽石模式為基礎之量表建構與跨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7年。
四、文件
中華民國台北市家庭收支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民國90年9月。
全球化下的台灣花卉產業發展策略研究暨彰化縣花卉產業發展空間規劃第一階段期末報告書,台大建築與鄉城研究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民國90年5月。
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民國91年。
貳、外文部份
Agarwal, S. and Ramaswami, S.N.,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Impac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3, 1992, pp.1-27.
Anderson, F. and H. Gatingnon,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vol.17, 1986, pp.1-26.
Buckley, P.J., Newbould, G.D. & J. Thurwell, “Going International---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havior of Small UK Firms,” in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usiness-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ssociation. Uppsala, Sweden, 1979, pp.72-87.
Chen, K., “Taiwan’s Flourishing Flower Industry,” Visio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 1995.
Chowdhury, J.,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nd Wholly Owned Foreign Subsidiar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32, second quarter, 1992, pp.115-134.
Crisci, P.E., March, J.K. and Peter, K.H., “Empowerment with accountability:Teachers Evaluating Teachers,” Government Union Review, vol, 12, Iss 1, 1991 winter, pp.1-22.
Danils, J. and Radebaugh L.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9th ed., NY: Prentice Hall, 2001.
Davidson, W.H.,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and Sons, 1982.
Davidson, W.H., “Ke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6, 1985, pp.5-22.
Dunning, J.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Eisenhardt, K.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4, 1989, pp.532-551.
Erramilli, M.K., “The Experience Factor in Foreign Market Entry Behavior of Service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2, 1991, pp. 479-502.
Fayerweather,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nd Administration,” Dryden Press, 2nd Ed, 1982.
Hattam, J., “The Hidden Life of Cut Flowers,” Gale Group Magazine Database, 2001.
Hill, W.C., Hwang, P. and Kim, W.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1990, pp.117-128.
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6.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The World Cut Flower Industry: Trends and Prospect,” Sectoral Activities Programme Indrstrial Activities Branch Working Paper, 1998.
Jin, X.Y, Porter, A.L. and Rossini, F.A., “R&D Projec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 Microcomputer ― Based,” R&D Management, vol.17, lss 4, 1987,pp.277-289.
Johanson, J. and Vahlne, J.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8, Spring, 1977, pp. 23-33.
Johanson, J. and Vahl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7, Iss.4, 1990, pp. 11-25.
Kim, W.C. and Hwang, P.,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2, 1991, pp. 29-53.
Kogut, B. and 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9, Fall, 1988, pp.411-433.
Laws, N., “Orchid Commerce around the World,” Ball Publishing, 2002.
Luostarinen, R. and Welch, 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Helsinki:Kyriiri Oy, 1980.
Maslow, A.,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0, 1943, pp.370-396.
Mauri, A.J. and Phatak A.V., “Global Integration as inter-Area Product Flow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Ownership and Loc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Product Flows Across MNC Unit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41, iss 3, 2001, pp.233-250.
Poter, M.E.,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Por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Porter, M.E.,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 1991, pp.95-117.
Punnett, B.J., Experienc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oston, MA: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Root, F.R., Entry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MA, Lexington, 1987.
Vernon, R., Managing International Ris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Welch, L.S., “The Use of Alliances by Small Firms in Achiev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Scandinav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1, lss.2, 1992, pp.21-38.
Woodcock, C.P., “O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5, second quarter, 1994, pp.253-274.
Woodcock, C.P., Beamish, P.W. and Makino, S., “O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econd quarter, 1994, pp.253-273.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s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 1994.
Yip, G.S., “Global Strategy…..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31, 1989, pp.29-42.
內藤重之,流通再編的花賣販賣市場,東京:財團法人農林統計協會,2000年3月。
過和良,切花流通及產地展開,東京:筑波書房,2001年12月。
http://www. suda. gov/nass
http://www.pathfastpublishing.com
http://www. floriculture. 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515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于卓民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立言
dc.creator (作者) 李立言
dc.date (日期) 2003
dc.date.accessioned 28-Sep-2018 18:02:52 (UTC+8)-
dc.date.available 28-Sep-2018 18:02: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8-Sep-2018 18:02:52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21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dc.description (描述) 9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所有農業項目中,花卉屬精緻農業,為先進國家之民生必需品。我國蘭花、玫塊、唐菖蒲等切花自1971年起,即開啟日本外銷市場。曾有十年左右,高居日本及香港進口花卉第一位之輝煌過往。然好景不常,相繼被荷蘭及泰國等東南亞各國產品所取代。不僅如此,還要面對大陸持續發展花卉產業之競爭。現有花卉業者如何在全球化趨勢下,利用台灣優勢,走入國際花卉群落,是本研究探討之主題,並希據此提出對業者及政府之建議。
本研究計分六章,第一章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及研究流程與步驟;第二章則闡述國際化定義及動機、國際化進入策略及其進程及鑽石模型相關文獻;第三章則擇定研究範圍、研究架構、研究方法及資料收集方式;第四章就產業背景做一描述;第五章則為個案訪談資料;第六章為結論。
企業或基於對機會的掌握和本身優勢之運用,主動走向國際化;或由於外在環境所逼不得不然,被動走向國際化。必先有其國際化之動機,動機產生後,廠商會根據當時所擁有之知識及經驗,決定國際化策略;但全球化下的市場是動態的,不斷有新市場需開發,不斷有競爭者持續出現;隨著廠商對地主國熟悉度之增加,及國際化知識之累積,必會進行另一次國際化策略之改變,加深廠商之國際化。每次不同之策略深度,形成了國際化的進程。
本次訪談七家廠商,發現促成業者國際化最大三項動機為經濟規模與綜效、本身優勢之運用及掌握新市場;而母國營運環境改變亦是造成業者被動走向國際化之動機。然受訪之二家蘭園,是依國外客戶要求而外銷。足證此產業,我國必掌握某些關鍵成功要素。如何防範利基流失,應為重要課題。受訪七家廠商中,除芊卉公司外,皆以日本為國際化之起跑點,應因日本為世界三大花卉市場之一,且接近我國,有距離之優勢。進入策略方面,有一家廠商尚以間接外銷進行;一家由間接外銷轉至直接外銷;另有三家直接以直接外銷開始國際化;足證我中小企業之活力。至國外建立具生產基地之子公司部份,僅赴大陸者以合資方式進行,餘皆獨資,應因業者視大陸為高風險區所致。大陸以外地區子公司建立方式,業者推薦以併購方式進行。
在進程方面,業者國際化之過程,基本不脫純內銷→出口→設立銷售子公司→設立生產子公司之循序軌跡。但大型企業如台糖公司,其進程中步驟較短,時間亦快。另以歐、美為重點市場者,偏向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以接近行銷網路及降低空運成本。本研究最後依文獻及訪談資料,分別就生產面、銷售面、人員管理面、研究發展面及財務面,對業者提出建議。並探討Porter鑽石模型之要素後,對政府提出建言,希對台灣花卉產業之發展有所助益。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花卉產業國際化策略:市場進入策略與進程分析
目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國際化之定義及動機10
第二節 國際化進入策略及其進程16
第三節 鑽石模型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34
第二節 研究範圍3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個案選擇35
第四節 資料收集36
第四章 花卉產業現況介紹38
第一節 產業背景資料38
第二節 世界切花市場概況49
第三節 台灣花卉產業概況57
第四節 日本花卉產業概況74
第五節 大陸花卉產業概況79
第五章 花卉產業國內業者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分析90
第一節 台大蘭園90
第二節 一心蘭園95
第三節 世芥蘭園101
第四節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107
第五節 芊卉國際園藝有限公司110
第六節 個體花農―蔡達銘先生119
第七節 利欣企業有限公司122
第八節 個案歸納與分析125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132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148
參考文獻150
附錄 廠商訪問題綱160
表目錄 頁次
表一 家庭消費支出按消費型態分類3
表二 歷年台灣花卉進出口金額數量比較5
表三 各國切花類輸入日本金額一覽表6
表四 台灣最近十年來主要花卉之栽培面積與量值7
表五 Davidson對海外投資活動提出四構面解釋19
表六 進入模式三構面25
表七WES國際化過程階段特徵29
表八 WES國際化過程與貿易機構型態之演進30
表九 訪談對象一覽表36
表十 蘭科植物分裂無性繁殖時可能使用的部位45
表十一 台灣蝴蝶蘭栽培戶數與栽培面積百分比48
表十二 台灣蝴蝶蘭栽培農戶經營類型比較49
表十三 荷蘭切花生產成本分析51
表十四 1999年排名前二十之最大花卉出口國54
表十五 1998年世界十大切花出口國55
表十六 世界各國花卉生產地背景比較56
表十七 世界代表性十個國家花卉出口實力之比較56
表十八 台灣地區種植業產值平均年成長率58
表十九 台灣地區農產品、農耕產品、花卉產品出口量與出口額58
表二十 台灣地區花卉產品佔農產品、農耕產品出口份額59
表二十一 台灣地區花卉產業大分類平均年成長率與份額―按種植面積分60
表二十二 台灣地區花卉產業大分類平均年成長率與份額―按生產總值分61
表二十三 台灣地區切花類細分類之產值份額62
表二十四 不同時期切花類生產、國內市場與出口的關係64
表二十五 2001年台灣花卉作物產值百分比66
表二十六 蝴蝶蘭各類規格種苗內外銷情形66
表二十七 文心蘭與拖鞋蘭組培瓶苗內外銷情形66
表二十八 台灣地區組織培養業者規模分析1998 vs 2002 67
表二十九 台灣地區組織培養業者經營作物種類1998 vs 2002 67
表三十 台灣地區組織培養業者經營瓶苗年產量分析1998 vs 2002 68
表三十一 台灣地區組織培養業者經營蘭科作物之類別1998 vs 2002 68
表三十二 1998年各國輸日切花產品歸類76
表三十三 日本消費者切花購買來源77
表三十四 花卉產銷情況表84
表三十五 花卉生產經營實體情況84
表三十六 個案國際化進入策略125
表三十七 個案國際化進程126
表三十八 個案國際化之動機129
表三十九 個案選擇進入國家/地區時之考量因素129
表四十 進入國外市場後經營成效之變化130
表四十一 會阻礙業者國際化之因素分析130
表四十二 個案目前海外營業額佔總營業額之百分比131
表四十三 業者國際化期望政府協助之項目131
表四十四 Root (1987)與訪談結果驗證表133
圖目錄 頁次
圖一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2
圖二 研究流程與步驟8
圖三 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26
圖四 全業國際化階段圖28
圖五 貿易流動演進階段28
圖六 WES國際化過程示意圖30
圖七 鑽石體系31
圖八 研究架構34
圖九 台灣蝴蝶蘭之標準生長模式47
圖十 花卉產業價值鏈69
圖十一 台灣地區花卉運銷通路結構69
圖十二「九五」花卉產值增長情況81
圖十三「九五」花卉出口增長情況81
圖十四「九五」花店增長情況82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5152012
dc.title (題名) 花卉產業國際化策略 : 市場進入策略與進程分析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書籍
于卓民,周際行銷學―策略篇,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3年9月。
于卓民,國際行銷學―分析篇,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3年。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9年9月。
中華民國8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民國89年。
古川仁朗,圖解組織培養入門,台北:淑馨出版社,民國76年6月。
李仍亮,日本市場分析報告,台灣花卉產業整體規劃行動計畫總結報告,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國82年。
李明軒、邱如美譯,波特著,國家競爭優勢(上)(下),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5年8月。
李年,蘭花產業及其栽培生理,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出版社,民國85年。
周旭華譯,波特著,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遠見,民國87年1月。
林秀雄、賴本智,台灣蝴蝶蘭產銷調查報告,台北:中華盆花發展協會,民國90年11月。
林彩梅,多國籍企業論,台北:五南圖書,民國69年。
林騰達,花卉無性繁殖,香港:香港珠海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9年9月。
唐富藏,企業政策與策略,台北:大行出版社,民國85年。
許士軍、林建山,大貿易商標準及輔導政策之探討,民國78年。
許仁宏、吳玉珍,園藝學,台北: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民國80年8月。
陳大啟,養蘭新知,台灣:王家出版社,民國74年。
陳希煌,經濟發展過程中台灣農業經濟問題之探原,台中:稻香文化事業。
程兆熊,中華園藝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4年4月。
黃營杉譯,Charles W.L. Hill,Gareth R. Jones原著,策略管理。台北:華泰出版社,民國88年5月。
董新堂,新養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9年8月。
諶克終,園藝學總論,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51年5月。
二、期刊
于卓民、曾浩岳,「台灣廠商出口活動之研究―國際化階段及其影響因素」,第三屆中小企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嘉義,民國86年。
方世杰,「國家競爭力影響因素之研究―中、日、美之實證」,台北銀行月刊,28卷9期,民國87年,頁2-20。
方世杰,「國家競爭力之探討」,科學發展月刊,23卷2期,民國84年,頁141-147。
台灣區花卉輸出公會,「台灣花卉外銷面面觀」,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64期,民國90年4月,頁12-14。
朱耀源,「熱帶花卉產業發展與產官學界間的合作與分工」,神農雜誌,2期,民國85年,頁26-28。
朱耀源,「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上)」,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1期,民國86年8月,頁10-15。
朱耀源,「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下)」,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2期,民國86年9月,頁10-11。
朱耀源,「論健全的花卉產業結構―由荷、美、日花卉先進國家的產業實況推論」,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2期,民國86年9月,頁8-9。
朱耀源著,黃李黃譯,「世界的切花出口國家之現況與戰略(上)」,台灣花卉園藝,121期,民國86年8月,頁10-15。
朱耀源、朱玉瓊,「台灣發展花卉產業的利基」,科學發展,351期,民國91年3月,頁40-49。
朱耀源、陳鈴蘭,「花卉產業研發規劃報告」,科學發展月刊,24卷5期,民國85年5月,頁437-442。
李仍亮,「台灣外銷花卉之現況與展望」,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民國79年6月。
李仍亮,「漫談我國與日本、荷蘭、德國之花卉市場(上)」,台灣花卉園藝月刊,78期,民國83年1月,頁45-48。
李仍亮,「漫談我國與日本、荷蘭、德國之花卉市場(下)」,台灣花卉園藝月刊,79期,民國83年2月,頁57-60。
李仍亮,「台灣花卉外銷產業現況與前瞻」,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6期,民國89年8月,頁14-17。
李仍亮,「台灣花卉外銷回顧與展望」,台灣花卉園藝,116期,民國90年6月,頁64-67。
李宗儒、莊麗華,「花卉產業策略矩陣之應用(二)―產品線廣度與特色策略要素之擬定」,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7期,民國87年3月,頁54-59。
李宗儒、莊麗華,「花卉產業策略矩陣之應用(四)―垂直整合程度的取決策略要素之擬定」,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9期,民國87年5月,頁30-38。
李皇照,「日本熱帶花卉市場需求遠景璀燦」,台灣花卉園藝,104期,民國85年4月,頁54-58。
李皇照,「台灣地區花卉批發市場之發展與營運管理」,台灣經濟,264期,民國87年12月,頁20-31。
李皇照,「台灣地區花卉批發交易行情資料分析」,農業金融論叢,民國88年7月,頁179-220。
何偉真,「觀賞植物組織培養種苗生產之展望」,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民國79年6月。
金波,「中國大陸花卉業概況(上)(中)(下)」,興農雜誌,309、310、311期,民國83年11月,頁65-74,民國83年12月,頁57-63,民國84年1月,頁43-49。
林雨森、鄭義雄,「台灣花卉產業現況及展望」,台灣農業,26卷5期,民國 年 月,頁68-80。
林佳瑤譯,米村浩次著,「日本與中國大陸的切花產業」,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1期,民國89年3月,頁42-44。
姜傳賢,「九五花卉業十大變化」,中國花卉園藝,2001年1期,頁10-14。
姜傳賢,「全國花卉業十五規劃」,中國花卉園藝,2001年18期,頁2-5。
陳加忠,「花卉量產工程與國際競爭」,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45期,民國88年9月,頁32-35。
陳秋仁,「台灣花卉產銷經營與輔導因應入關之道」,台灣銀行季刊,49卷2期,民國87年6月,頁220-256。
陳駿季、廖玉珠、蕭吉雄,「台灣花卉生物技術產業」,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黃子彬,「加入世界貿易組識台灣花卉產業因應策略與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之推動」,台灣花卉園藝,165期,民國90年5月,頁10-16。
黃李皇,「由統計數據看日本花卉產業概況(一)」,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4期,民國86年12月,頁18-19。
黃李皇,「由統計數據看日本花卉產業概況(二)」,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25期,民國87年1月,頁20-22。
黃李皇,「日本花卉拍賣市場的現況」,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31期,民國87年7月,頁42-44。
黃敏展,「從世界看台灣花卉產業」,農業世界,162期,民國86年2月,頁20-24。
黃麗娟,「從大陸花卉發展看台灣花卉業者的未來」,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63期,民國90年3月,頁38-43。
彭作奎,「加入WTO台灣農業政策之調整方向」,台灣經濟,229期,民國會85年1月,頁17-41。
彭福全,「歐洲的蘭花市場」,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莊錦華,「台灣地區花卉產業現況與發展方向」,農政與農情,民國 84年7月號,頁65-69。
張耀仁,「加入WTO台灣農業部門之因應對策」,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9卷7期,民國85年7月,頁16-20。
蔡建雄,「花卉產銷特性與因應之道」,台灣花卉園藝月刊,156期,民國89年8月,頁18-21。
蔡渭水、鍾聖偉,「中小企業國際化策略模型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5卷2期,民國86年2月,頁11-20。
鄧介偉,「企業國際進入策略模型之研究」,國立台北商專學報,第41期,民國82年12月,頁489-548。
劉祥喜、蔡建雄,「台灣地區花卉產銷及其展望之分析―兼論對大陸花卉產業經營之啟示」,台灣經濟,256期,民國87年4月,頁56-72。
劉富善,「我國加入WTO的農業因應對策及措施」,經濟前瞻,64期,民國88年7月,頁58-62。
蔣麗兒,「新興花卉種類與栽培技術」,花卉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方向研討會專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91年。
顏春蘭,「台北市花卉消費行為之研究」,花卉研究與產銷研討會專集,民國78年,頁65-89。
鐘琴,「中小企業國際化:現況、問題與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87年3月,頁2-10。
三、論文
阮毓娟,「台灣花卉產銷班競爭優勢分析」,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7年。
莊永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工業電腦產業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陳明俊,「台灣企業國際市場進入模式與組識調整」,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2年。
游杭柳,「國際市場進入模式分析:以日本啤酒公司進入台灣市場為例」,靜宜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鄭吏媚,「台灣企業國際化過程暨其國際行銷策略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譚大純,「產業國家競爭力之衡量:以Porter鑽石模式為基礎之量表建構與跨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7年。
四、文件
中華民國台北市家庭收支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編印,民國90年9月。
全球化下的台灣花卉產業發展策略研究暨彰化縣花卉產業發展空間規劃第一階段期末報告書,台大建築與鄉城研究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委託,民國90年5月。
農業統計年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室,民國91年。
貳、外文部份
Agarwal, S. and Ramaswami, S.N., “Choice of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Impact of Ownership, Loc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Facto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3, 1992, pp.1-27.
Anderson, F. and H. Gatingnon, “Modes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si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vol.17, 1986, pp.1-26.
Buckley, P.J., Newbould, G.D. & J. Thurwell, “Going International---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havior of Small UK Firms,” in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Business-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ssociation. Uppsala, Sweden, 1979, pp.72-87.
Chen, K., “Taiwan’s Flourishing Flower Industry,” Visio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 1995.
Chowdhury, J.,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and Wholly Owned Foreign Subsidiar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32, second quarter, 1992, pp.115-134.
Crisci, P.E., March, J.K. and Peter, K.H., “Empowerment with accountability:Teachers Evaluating Teachers,” Government Union Review, vol, 12, Iss 1, 1991 winter, pp.1-22.
Danils, J. and Radebaugh L.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9th ed., NY: Prentice Hall, 2001.
Davidson, W.H.,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 NY: John Wiley and Sons, 1982.
Davidson, W.H., “Ke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6, 1985, pp.5-22.
Dunning, J.H.,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Eisenhardt, K.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4, 1989, pp.532-551.
Erramilli, M.K., “The Experience Factor in Foreign Market Entry Behavior of Service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2, 1991, pp. 479-502.
Fayerweather,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y and Administration,” Dryden Press, 2nd Ed, 1982.
Hattam, J., “The Hidden Life of Cut Flowers,” Gale Group Magazine Database, 2001.
Hill, W.C., Hwang, P. and Kim, W.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1990, pp.117-128.
Hymer, S., 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6.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The World Cut Flower Industry: Trends and Prospect,” Sectoral Activities Programme Indrstrial Activities Branch Working Paper, 1998.
Jin, X.Y, Porter, A.L. and Rossini, F.A., “R&D Project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A Microcomputer ― Based,” R&D Management, vol.17, lss 4, 1987,pp.277-289.
Johanson, J. and Vahlne, J.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8, Spring, 1977, pp. 23-33.
Johanson, J. and Vahlne, J.E.,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vol.7, Iss.4, 1990, pp. 11-25.
Kim, W.C. and Hwang, P., “Global Strategy and Multinationals’ Entry Mode Cho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22, 1991, pp. 29-53.
Kogut, B. and Singh, H., “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9, Fall, 1988, pp.411-433.
Laws, N., “Orchid Commerce around the World,” Ball Publishing, 2002.
Luostarinen, R. and Welch, 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s, Helsinki:Kyriiri Oy, 1980.
Maslow, A.,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50, 1943, pp.370-396.
Mauri, A.J. and Phatak A.V., “Global Integration as inter-Area Product Flow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Ownership and Location Factors Influencing Product Flows Across MNC Units,”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vol.41, iss 3, 2001, pp.233-250.
Poter, M.E.,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
Por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Porter, M.E., “Toward a Dynam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 1991, pp.95-117.
Punnett, B.J., Experiencin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Boston, MA: PWSKE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Root, F.R., Entry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MA, Lexington, 1987.
Vernon, R., Managing International Ris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Welch, L.S., “The Use of Alliances by Small Firms in Achiev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Scandinavi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1, lss.2, 1992, pp.21-38.
Woodcock, C.P., “O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 25, second quarter, 1994, pp.253-274.
Woodcock, C.P., Beamish, P.W. and Makino, S., “Ownership-Based Entry Mode Strategies and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econd quarter, 1994, pp.253-273.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s and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 1994.
Yip, G.S., “Global Strategy…..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31, 1989, pp.29-42.
內藤重之,流通再編的花賣販賣市場,東京:財團法人農林統計協會,2000年3月。
過和良,切花流通及產地展開,東京:筑波書房,2001年12月。
http://www. suda. gov/nass
http://www.pathfastpublishing.com
http://www. floriculture.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