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唐律中的上請:以議章、請章為中心
Shang-Qing In Tang Dynasty
作者 戴瑩婷
Dai, Ying-Ting
貢獻者 王德權
戴瑩婷
Dai, Ying-Ting
關鍵詞 上請
八議
皇帝
皇權
君臣關係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1-Oct-2018 12:09:01 (UTC+8)
摘要 綜觀漢唐間的上請制發展,是一個從未成定制、依從八議身分論刑的寬宥優
免之法,演變到後來,終形成具象化的律文、陳述在法典之中,甚至進而與皇帝、
官僚體系彼此互動產生密切關係的法制現象。上請制的精神起自寬宥,原先尚帶
有緣情致理的法外情成分,其後經過一系列變化,將原先彈性極大,充滿人治、
人為精神,在法律內外之間遊走的八議、上請之法,在唐代法律體系整合的進程
中,令其得以進入法律體系,進一步轉變成為君臣共治、君臣溝通的媒介之一。
漢到唐中間,經歷魏晉南北朝的演變,將八議身分正式納入律令制度管理,待到
進入唐代以後,再次因皇帝臨朝主政的需求,直接面臨需要以法律有效地與臣僚
互動、透過法律這項「工具」便於管理官僚體系的運作,以落實皇帝對偌大帝國
的有效統治,上請制因而產生變化。本文意在透過對唐代上請制的分析,觀察君
臣溝通、君臣之間的法律互動,與上請制的關聯性,以及往外延伸,理解法律作
為政治運作溝通的媒介與重要工具,和皇權變化的密切關係。
參考文獻 (清)阮元審定,《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晉)陳壽,(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0)。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林甫等撰,《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長孫無忌等撰,《故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2)。
3. 專書
(日)仁井田陞著,牟發松譯,《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日)渡邊信一郎著,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毅,《中國皇權制度研究:以16世紀前後中國制度型態及其法理為焦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吳晗、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
周東平,《中國法制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林乾,《傳統中國的權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徐世虹主編,《沈家本全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
徐知誼,《隋唐禮制研究:以郊祀禮與皇帝權力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中心,2011)。
祝總斌,《材不材齋文集──祝總斌學術研究論文集(下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 )。
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秩序》(台北:元照出版社,2013)。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隋唐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梁治平,《法律史的視界:梁治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中日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
程樹德,《九朝律考》(台北:台灣商務,2011)。
黃源盛主編,《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1)。
楊廷福,《唐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上)(下)》(台北:元照出版社,2011)。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著,《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香港:中華書局,1988)。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錢大群、郭成偉著,《唐律與唐代吏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出版,2003)。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
閻步克,《品味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9)。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8)。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0)。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論文
(日)岡野誠,〈論唐代「守法」的特質:以唐貞觀期偽皇帝事件為中心〉,收入黃源盛主編,《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出版,2004),頁165-183。
王安泰,〈中國中古的《諸侯律》與諸侯犯罪〉《興大歷史學報》26(2013.6),頁73-98。
王德權,〈「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學說史的檢討〉,《台灣師大歷史學報》,52(台北市,2014),頁1-43。
王德權,〈決杖於朝堂──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唐研究》21(北京市,2015),頁95-135。
王德權,〈隋唐之際皇帝守法爭議的一試論〉,《唐宋變革研究通訊》,No.6 (2015),頁1-16。
周東平,〈律令格式與律令制度、律令國家〉(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2)。
張分田,〈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收入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頁1-87。
陳俊強,〈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論其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收入高明士編,《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頁321-359。
陳登武,〈君臣之際——「欺君罔上」的法律意義〉,收入氏著,《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頁229-277。
陳登武,〈侵害國家法益罪〉,收入氏著,《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頁89-135。
陳登武,〈唐律對於「上書奏事」的相關規範——兼論唐代的「欺君罔上」〉,收入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85-239。
黃源盛,〈唐律中的禮刑思想〉,收入氏著,《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台北:元照出版社,2009),頁177-212。
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
錢大群,〈立法研究〉,收入氏著,《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頁3-108。
錢大群,〈刑律的任務與特點研究〉,收入氏著,《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頁257-361。
錢大群,〈唐律在唐宋的使用及《律疏》体制内外「法例」的運作〉,收入氏著,《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頁381-397。
戴建國,〈唐宋時期法律形式的傳承與演變〉,收於氏著,《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35-96。
嚴耕望,《唐代尚書省的職權與地位》,氏著《唐史研究叢稿》(新亞研究所,196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1153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301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戴瑩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Dai, Ying-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戴瑩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Dai, Ying-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Oct-2018 12:09:01 (UTC+8)-
dc.date.available 1-Oct-2018 12:09: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Oct-2018 12:09: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15301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2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3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綜觀漢唐間的上請制發展,是一個從未成定制、依從八議身分論刑的寬宥優
免之法,演變到後來,終形成具象化的律文、陳述在法典之中,甚至進而與皇帝、
官僚體系彼此互動產生密切關係的法制現象。上請制的精神起自寬宥,原先尚帶
有緣情致理的法外情成分,其後經過一系列變化,將原先彈性極大,充滿人治、
人為精神,在法律內外之間遊走的八議、上請之法,在唐代法律體系整合的進程
中,令其得以進入法律體系,進一步轉變成為君臣共治、君臣溝通的媒介之一。
漢到唐中間,經歷魏晉南北朝的演變,將八議身分正式納入律令制度管理,待到
進入唐代以後,再次因皇帝臨朝主政的需求,直接面臨需要以法律有效地與臣僚
互動、透過法律這項「工具」便於管理官僚體系的運作,以落實皇帝對偌大帝國
的有效統治,上請制因而產生變化。本文意在透過對唐代上請制的分析,觀察君
臣溝通、君臣之間的法律互動,與上請制的關聯性,以及往外延伸,理解法律作
為政治運作溝通的媒介與重要工具,和皇權變化的密切關係。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序論.... 1
第一節、研究主題與動機..... 1
第二節、研究回顧....... 4
第三節、史料與章節安排...... 9
第四節、小結..... 13
第二章、上請制的演變...... 15
第一節、何為上請......... 15
第二節、兩漢時期的上請...... 18
第三節、魏晉至隋間的八議上請...... 33
第四節、小結........ 40
第三章、唐代的上請....... 43
第一節、上請的身分....... 43
第二節、唐律中的上請條....... 48
第三節、議、請章的上請案例...... 64
第四節、小結......... 73
第四章、從上請看唐代君臣關係....... 75
第一節、皇帝與上請......... 75
第二節、皇帝與官員的法律互動......... 84
第三節、小結.......... 90
第五章、結論...... 93
參考書目......... 9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301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上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八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皇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皇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君臣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唐律中的上請:以議章、請章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Shang-Qing In Ta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清)阮元審定,《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5)。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81)。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6)。
(劉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
(晉)陳壽,(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梁)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台北:鼎文書局, 1980)。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李百藥,《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80)。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唐)李林甫等撰,《大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唐)長孫無忌等撰,《故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日)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2)。
3. 專書
(日)仁井田陞著,牟發松譯,《中國法制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日)渡邊信一郎著,徐冲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
王毅,《中國皇權制度研究:以16世紀前後中國制度型態及其法理為焦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吳晗、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
周東平,《中國法制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林乾,《傳統中國的權與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孫國棟,《唐宋史論叢》(香港:商務印書館,2000)。
徐世虹主編,《沈家本全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12)。
徐知誼,《隋唐禮制研究:以郊祀禮與皇帝權力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出版中心,2011)。
祝總斌,《材不材齋文集──祝總斌學術研究論文集(下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12 )。
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
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秩序》(台北:元照出版社,2013)。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隋唐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張國剛,《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
梁治平,《法律史的視界:梁治平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中日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
程樹德,《九朝律考》(台北:台灣商務,2011)。
黃源盛主編,《唐律與傳統法文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1)。
楊廷福,《唐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上)(下)》(台北:元照出版社,2011)。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
劉澤華、汪茂和、王蘭仲著,《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香港:中華書局,1988)。
鄭顯文,《唐代律令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錢大群,《唐律疏議新注》(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錢大群、郭成偉著,《唐律與唐代吏治》(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出版,2003)。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
閻步克,《品味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局,2009)。
戴炎輝,《唐律各論》(台北:成文出版社,1988)。
戴炎輝,《唐律通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10)。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論文
(日)岡野誠,〈論唐代「守法」的特質:以唐貞觀期偽皇帝事件為中心〉,收入黃源盛主編,《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國法制史學會出版,2004),頁165-183。
王安泰,〈中國中古的《諸侯律》與諸侯犯罪〉《興大歷史學報》26(2013.6),頁73-98。
王德權,〈「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學說史的檢討〉,《台灣師大歷史學報》,52(台北市,2014),頁1-43。
王德權,〈決杖於朝堂──隋唐皇帝與官僚群體互動的一幕〉,《唐研究》21(北京市,2015),頁95-135。
王德權,〈隋唐之際皇帝守法爭議的一試論〉,《唐宋變革研究通訊》,No.6 (2015),頁1-16。
周東平,〈律令格式與律令制度、律令國家〉(法制與社會發展,2002:2)。
張分田,〈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收入劉澤華主編,《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頁1-87。
陳俊強,〈唐代前期死刑覆奏制度──兼論其與儒家思想的關係〉,收入高明士編,《中華法系與儒家思想》(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頁321-359。
陳登武,〈君臣之際——「欺君罔上」的法律意義〉,收入氏著,《地獄‧法律‧人間秩序——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頁229-277。
陳登武,〈侵害國家法益罪〉,收入氏著,《從人間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會與國家》(台北:五南出版社,2006),頁89-135。
陳登武,〈唐律對於「上書奏事」的相關規範——兼論唐代的「欺君罔上」〉,收入高明士主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唐律諸問題》(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85-239。
黃源盛,〈唐律中的禮刑思想〉,收入氏著,《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台北:元照出版社,2009),頁177-212。
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
錢大群,〈立法研究〉,收入氏著,《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頁3-108。
錢大群,〈刑律的任務與特點研究〉,收入氏著,《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頁257-361。
錢大群,〈唐律在唐宋的使用及《律疏》体制内外「法例」的運作〉,收入氏著,《唐律與唐代法制考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頁381-397。
戴建國,〈唐宋時期法律形式的傳承與演變〉,收於氏著,《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35-96。
嚴耕望,《唐代尚書省的職權與地位》,氏著《唐史研究叢稿》(新亞研究所,196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Hist.012.2018.A0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