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Jane R. Martin教育思想硏究-由分析哲學至女性主義的轉向
作者 翁韻萍
貢獻者 馮朝霖
翁韻萍
關鍵詞 珍馬丁;
分析哲學;
女性主義;
教育哲學
Jane Roland Martin ;
Analytic philosophy ;
Feminism ;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11-Oct-2018 11:35:45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教育哲學思想,採用文獻分析與理論探究的方法,以其著作為主要內容,從早期的教育分析哲學開始,繼之於課程、教學領域的探索,以及後續發展的女性主義教育哲學思想。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五:首先敘述 Martin 的學思背景;二為探索前後期哲學取向的轉變;三、探討 Martin 教育分析哲學時期的論述;四、闡述後期女性主義教育哲學時期的思想;最後為綜合研究成果析論其哲學思想之特點等。本文分計五章來論述:首先緒論為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架構大綱;第二章敘述 Martin 學思背景及思想的萌發與開展;第三章以分析哲學時期的思想為主要探討內容,由認知類型的界定轉換開始,再探究其博士論文主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教育選擇權的分析立論;第四章探究其哲學取向轉移後之女性主義哲學時期的思想,由批判博雅教育至對話方式的闡明,繼之提出對社會現況的反省,並重思與建構適應社會變遷下的學校教育制度,最後以其自身經驗,論及高等教育學術領域下女性的困境與展望。第五章為對其教育哲學思想之綜論與評析。
本研究歸納 Martin 哲學思想之教育意涵為對教育概念的澄清、釐清教育措施的意義、彰顯女性於教育中的問題、對教育哲學家女性概念的辨明、社會變遷下教育體制之省思以及反映女性於學術領域及高等教育中的困境等。此外,並提出對其教育哲學思想之評述,分論教育分析哲學時期及女性主義哲學時期的論述,文獻中顯現具折衷特質之結論以及前後期立論風格的轉變。最後再提出對後續研究發展的相關建議。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Clemens, S. G (1993). [Book review of The Schoolhome: Rethink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families]. Young Children. 48(4), 86-87.
Dearden, R. F. (1968).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isher, D. C. (1912). The Montessori mother. New York: Henry Holt.
Gribble, J. (1969).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rtland-Swann, J. (1958). An analysis of knowing. London: Ruskin House.
Keller, G (2000). Book Briefs of University Business Magazine. Retrieved May 1, 2001, from http://www.universitybusiness.com/0006/bookshelf.html
Laird, S. (1996). “Working it out” with Jane Roland Martin.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1(1), 103-113.
Martin, J. R. (1961). On the reduction of “knowing that” to “knowing how”. In B. O. Smith & R. H. Ennis (Eds.), Language and concepts in education (pp. 59-71).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Martin, J. R. (1970). Explaining,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artin, J. R. (1975). Choice, chance and curriculum.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81a). The Ideal of the educated person.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70-87).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1 b). Needed: A new paradigm for liberal education.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170-186).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2). Excluding women from the educational realm.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35-52).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4). Bringing women into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Theory. 34(4), 341-353.
Martin, J. R. (1985).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87). Re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rethinking liber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8(3), 406-410.
Martin, J. R. (1990). Romanticism domesticated: Maria Montessori and the Casa dei Bambini.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88-99).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92). The Sehoolhome: Rethink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famil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94a).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94b). Methodological essentialism, false difference, and other dangerous traps. Signs. 19(3), 630-63 8.
Martin, J. R. (2000). Coming of age in academe.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M. (1971). Gribble on Roland’s analysis of knowledge. Educational Theory,21(1), 102-104.
Smith, P. L. (1975). Foreword. In J. R. Martin, Choice, chance, and curriculum (pp.5-7).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Woolf, V. (1992).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翻譯書籍
Belenky, M. F., Clincy, B. M., Tarule, J., Goldberger, N. R.著(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Women’s ways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 (蔡美玲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88年出版)
Chesler, P.著(1999)。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Letter to a young feminist)(嚴韻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1997年出版)
Gilman, C. P.著(1998)。她鄉(Herland)(林淑琴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 1979 年出版)
Knight, G. R.著(1995)。教育哲學導論(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簡成熙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82年出版)
Kramer R.著(1998a)。瑪麗亞 • 蒙特梭利 第壹部:早年生涯(Maria Montessori)(王筱篁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8年出版)
Kramer R.著(1998b)。瑪麗亞 • 蒙特梭利 第參部:蒙特梭利教學法與運動(Maria Montessori)(魏寶貝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8年出版)
Lehmann, .J.著(2000)。吳爾芙(Thrown to the Woolfs: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余光照譯)。台北市:貓頭鷹。(原作 1979 年出版)
Magezis, J.著(2000 )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1996 年出版)
Michel , A.著(1993 ) 。女權主義(Le feminisme)(張南星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86 年出版)
Miles , R.著(1998)。女人的世界史(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刁筱華譯)。台北市:麥田。(原作1989 年出版)
Noddings, N.著(2000)。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曾漢塘、林季薇譯)。台北市:弘智。(原作1995年出版)
Plato著(1990)。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台北市:聯經。(原作有1899年牛津大學出版的希臘文本;1925 年劍橋大學出版的英文譯本)
Ryle , G.著(1992)。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劉建榮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49 年出版)
Standing, E. M.著(1991)蒙特梭利生平與貢獻(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徐炳勳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4年出版)
Woolf, V.著(2000)。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張秀亞譯)。台北市:天培文化。(原作1929年出版)
Woolf, V.著(2001)。三枚金幣(Three guineas)(王蕆真譯)。台北市:天培文化。(原作1938 年出版)
Woolf, V.著(1987)。吳爾芙(劉亮雅譯)。台北市:光復。(原作1921 年出版)

三、中文文獻
王筱篁(民87)。書序。收錄於王筱篁譯,瑪麗亞,蒙特梭利 第壹部:早年生涯(頁1-16)。台北市:及幼文化。
王逢振(民84)。女性主義。台北市:揚智。
成寒(民89)。推開文學家的門。台北市:天培文化。
林逢祺(民80)。分析哲學與教育哲學研究。現代教育,6 ( 23 ) , 58-88。
侯健(民69)。譯者序。收錄於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頁1-12 ) 。 台北市:聯經。
洪仁進(民87)。教育哲學取向的轉移:從皮德思到卡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夏林清(民84)。專文討論。收錄於蔡美玲譯,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頁1-19)。台北市:遠流。
馬榮根、方曉東(民84)。蒙特梭利。收錄於王天一、任鐘印等編著,外國教育家評傳Ⅲ(頁119-151)。台北市:桂冠。
曹莉(民88)。史碧娃克。台北市:生智。
張秀亞(民89)。穿過陰影,散布智慧的星光。收錄於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9-17)。台北市:天培文化。
郭實渝(民80)。女性主義與教育哲學理論的重建。收錄於郭實渝主編,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4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收錄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第八章)。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曉穎(民85)。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嫣梨(民80)。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收錄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市:稻香。
葉坤靈(民84)。赫欽斯博雅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鄔昆如(民6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守成(民69)。萊爾「心的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縣。
劉亮雅(民76)。譯者序。收錄於劉亮雅譯,吳爾芙(頁1-31)。台北市:光復。
蔡美儀(民81)。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詠聰(民84)。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市:台灣商務。
薛鈺蓉(民88)。女性意識的成長及其教育意涵-以西蒙 • 德 • 波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簡成熙(民83)。謝富樂教育分析哲學的探討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簡成熙(民84)。美國二十世紀教育哲學之發展與展望。收錄於簡成熙譯,教育哲學導論附錄(頁205-231)。台北市:五南。
簡成熙(民85)。分析哲學的教育哲學。收錄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第七章)。台北市:師大書苑。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036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馮朝霖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翁韻萍
dc.creator (作者) 翁韻萍
dc.date (日期) 2003
dc.date.accessioned 11-Oct-2018 11:35: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1-Oct-2018 11:35: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Oct-2018 11:35:45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4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
dc.description (描述) 91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Jane Roland Martin的教育哲學思想,採用文獻分析與理論探究的方法,以其著作為主要內容,從早期的教育分析哲學開始,繼之於課程、教學領域的探索,以及後續發展的女性主義教育哲學思想。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五:首先敘述 Martin 的學思背景;二為探索前後期哲學取向的轉變;三、探討 Martin 教育分析哲學時期的論述;四、闡述後期女性主義教育哲學時期的思想;最後為綜合研究成果析論其哲學思想之特點等。本文分計五章來論述:首先緒論為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步驟、範圍與限制以及研究架構大綱;第二章敘述 Martin 學思背景及思想的萌發與開展;第三章以分析哲學時期的思想為主要探討內容,由認知類型的界定轉換開始,再探究其博士論文主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對教育選擇權的分析立論;第四章探究其哲學取向轉移後之女性主義哲學時期的思想,由批判博雅教育至對話方式的闡明,繼之提出對社會現況的反省,並重思與建構適應社會變遷下的學校教育制度,最後以其自身經驗,論及高等教育學術領域下女性的困境與展望。第五章為對其教育哲學思想之綜論與評析。
本研究歸納 Martin 哲學思想之教育意涵為對教育概念的澄清、釐清教育措施的意義、彰顯女性於教育中的問題、對教育哲學家女性概念的辨明、社會變遷下教育體制之省思以及反映女性於學術領域及高等教育中的困境等。此外,並提出對其教育哲學思想之評述,分論教育分析哲學時期及女性主義哲學時期的論述,文獻中顯現具折衷特質之結論以及前後期立論風格的轉變。最後再提出對後續研究發展的相關建議。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0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00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009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大綱011
第二章 Martin學思背景及思想的萌發與開展018
第一節 Martin的背景簡介018
第二節 分析哲學之承繼與影響029
第三節 女性思想家的啟迪與超越037
第三章 批判的澄清-教育分析哲學時期063
第一節 認知類型之界定與轉換063
第二節 教育中的解釋與瞭解073
第三節 教育選擇、機會與課程的關係084
第四章 奧得賽之旅-哲學取向之轉移與女性主義教育哲學時期095
第一節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095
第二節 博雅教育新典範102
第三節 一種對話的方式112
第四節 女性思維對學校教育的重思與建構125
第五節 學術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女性135
第五章 Martin教育哲學思想綜述與評析147
第一節 Martin哲學思想之教育意涵147
第二節 Martin教育哲學思想之評述150
第三節 建議156
參考文獻158
表次
表3-1 Martin對解釋的五種區分075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0362012
dc.subject (關鍵詞) 珍馬丁;
分析哲學;
女性主義;
教育哲學
dc.subject (關鍵詞) Jane Roland Martin ;
Analytic philosophy ;
Feminism ;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dc.title (題名) Jane R. Martin教育思想硏究-由分析哲學至女性主義的轉向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Clemens, S. G (1993). [Book review of The Schoolhome: Rethink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families]. Young Children. 48(4), 86-87.
Dearden, R. F. (1968).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Fisher, D. C. (1912). The Montessori mother. New York: Henry Holt.
Gribble, J. (1969).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rtland-Swann, J. (1958). An analysis of knowing. London: Ruskin House.
Keller, G (2000). Book Briefs of University Business Magazine. Retrieved May 1, 2001, from http://www.universitybusiness.com/0006/bookshelf.html
Laird, S. (1996). “Working it out” with Jane Roland Martin.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1(1), 103-113.
Martin, J. R. (1961). On the reduction of “knowing that” to “knowing how”. In B. O. Smith & R. H. Ennis (Eds.), Language and concepts in education (pp. 59-71). Chicago: Rand McNally & Company.
Martin, J. R. (1970). Explaining,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artin, J. R. (1975). Choice, chance and curriculum.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81a). The Ideal of the educated person.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70-87).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1 b). Needed: A new paradigm for liberal education.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170-186).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2). Excluding women from the educational realm.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35-52).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84). Bringing women into educational thought. Educational Theory. 34(4), 341-353.
Martin, J. R. (1985). Reclaiming a conversatio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87). Re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rethinking liberal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88(3), 406-410.
Martin, J. R. (1990). Romanticism domesticated: Maria Montessori and the Casa dei Bambini. In J. R. Martin (Ed.),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pp. 88-99).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92). The Sehoolhome: Rethinking schools for changing famil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R. (1994a).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landscape.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J. R. (1994b). Methodological essentialism, false difference, and other dangerous traps. Signs. 19(3), 630-63 8.
Martin, J. R. (2000). Coming of age in academe. New York: Routledge.
Martin, M. (1971). Gribble on Roland’s analysis of knowledge. Educational Theory,21(1), 102-104.
Smith, P. L. (1975). Foreword. In J. R. Martin, Choice, chance, and curriculum (pp.5-7). Ohio: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Woolf, V. (1992). A room of one’s own;Three guinea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翻譯書籍
Belenky, M. F., Clincy, B. M., Tarule, J., Goldberger, N. R.著(1995)。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女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Women’s ways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 (蔡美玲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88年出版)
Chesler, P.著(1999)。寫給年輕女性主義者的信(Letter to a young feminist)(嚴韻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1997年出版)
Gilman, C. P.著(1998)。她鄉(Herland)(林淑琴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 1979 年出版)
Knight, G. R.著(1995)。教育哲學導論(Issues and alternativ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簡成熙譯)。台北市:五南。(原作1982年出版)
Kramer R.著(1998a)。瑪麗亞 • 蒙特梭利 第壹部:早年生涯(Maria Montessori)(王筱篁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8年出版)
Kramer R.著(1998b)。瑪麗亞 • 蒙特梭利 第參部:蒙特梭利教學法與運動(Maria Montessori)(魏寶貝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8年出版)
Lehmann, .J.著(2000)。吳爾芙(Thrown to the Woolfs: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and the Hogarth Press) 。(余光照譯)。台北市:貓頭鷹。(原作 1979 年出版)
Magezis, J.著(2000 )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原作1996 年出版)
Michel , A.著(1993 ) 。女權主義(Le feminisme)(張南星譯)。台北市:遠流。(原作1986 年出版)
Miles , R.著(1998)。女人的世界史(The women’s history of the world)(刁筱華譯)。台北市:麥田。(原作1989 年出版)
Noddings, N.著(2000)。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曾漢塘、林季薇譯)。台北市:弘智。(原作1995年出版)
Plato著(1990)。柏拉圖理想國(侯健譯)。台北市:聯經。(原作有1899年牛津大學出版的希臘文本;1925 年劍橋大學出版的英文譯本)
Ryle , G.著(1992)。心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劉建榮譯)。台北市:桂冠。(原作1949 年出版)
Standing, E. M.著(1991)蒙特梭利生平與貢獻(Maria Montessori, her life and work)(徐炳勳譯)。台北市,及幼文化。(原作1984年出版)
Woolf, V.著(2000)。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張秀亞譯)。台北市:天培文化。(原作1929年出版)
Woolf, V.著(2001)。三枚金幣(Three guineas)(王蕆真譯)。台北市:天培文化。(原作1938 年出版)
Woolf, V.著(1987)。吳爾芙(劉亮雅譯)。台北市:光復。(原作1921 年出版)

三、中文文獻
王筱篁(民87)。書序。收錄於王筱篁譯,瑪麗亞,蒙特梭利 第壹部:早年生涯(頁1-16)。台北市:及幼文化。
王逢振(民84)。女性主義。台北市:揚智。
成寒(民89)。推開文學家的門。台北市:天培文化。
林逢祺(民80)。分析哲學與教育哲學研究。現代教育,6 ( 23 ) , 58-88。
侯健(民69)。譯者序。收錄於侯健譯,柏拉圖理想國(頁1-12 ) 。 台北市:聯經。
洪仁進(民87)。教育哲學取向的轉移:從皮德思到卡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夏林清(民84)。專文討論。收錄於蔡美玲譯,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頁1-19)。台北市:遠流。
馬榮根、方曉東(民84)。蒙特梭利。收錄於王天一、任鐘印等編著,外國教育家評傳Ⅲ(頁119-151)。台北市:桂冠。
曹莉(民88)。史碧娃克。台北市:生智。
張秀亞(民89)。穿過陰影,散布智慧的星光。收錄於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頁9-17)。台北市:天培文化。
郭實渝(民80)。女性主義與教育哲學理論的重建。收錄於郭實渝主編,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頁1-46)。台北市:中央研究院。
郭實渝(民85)。後現代主義教育哲學。收錄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第八章)。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曉穎(民85)。高等教育中的性別隔離與女性就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嫣梨(民80)。中國婦女教育之今昔。收錄於鮑家麟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市:稻香。
葉坤靈(民84)。赫欽斯博雅教育思想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鄔昆如(民61)。西洋哲學史。台北市:正中書局。
劉守成(民69)。萊爾「心的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縣。
劉亮雅(民76)。譯者序。收錄於劉亮雅譯,吳爾芙(頁1-31)。台北市:光復。
蔡美儀(民81)。我國女性教育主管性別角色、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劉詠聰(民84)。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市:台灣商務。
薛鈺蓉(民88)。女性意識的成長及其教育意涵-以西蒙 • 德 • 波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簡成熙(民83)。謝富樂教育分析哲學的探討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簡成熙(民84)。美國二十世紀教育哲學之發展與展望。收錄於簡成熙譯,教育哲學導論附錄(頁205-231)。台北市:五南。
簡成熙(民85)。分析哲學的教育哲學。收錄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第七章)。台北市: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