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Axel Honneth的承認理論與現代法秩序之關係
The relation between Axel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 and modern legal order
作者 陳柏宏
貢獻者 陳起行
陳柏宏
關鍵詞 圍繞承認的鬥爭模式
相互主體性
倫理
存有論
實踐理性
社會衝突
Model of a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ntersubjectivity
Ethics
Ontology
Practical reason
Social conflicts
日期 2012
上傳時間 9-Nov-2018 15:48:49 (UTC+8)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於Axel Honneth所建立起的承認理論的探討,就原住民文化下的規範與現代憲政主義下的法秩序共存來思考新的理解方式。礙於篇幅的問題,本文研究的目標將著重在於對Honneth建構其理論的過程及思想上的指引作出比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至於將其理論進一步應用於對於社會總總因為多元文化理念不同而所產生的規範上爭議之問題,則有待日後進一步的研讀。

Honneth在學派上被分類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同時也是著名學者
Habermas的弟子之一,因此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承認理論上看到Habermas和批判理論的影子。目前研究領域是社會學與哲學,而其所主要學說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對象——承認理論。在其承認理論當中,接續著當年Hegel於Jena發展未竟完全的承認概念的理念發展。其問題意識乃在於對近代政治哲學原子式的構成,或者也可以說是法律上形式的共同統合體,對於規範上的議題呈現出由康德為其代表的「普遍性道德」所產生的形式法律,支配著人民實際上的種種相互關聯行為。但如果隱藏在人民身上的實際存有實踐倫理知識和現行形式法律無法一致,將會產生規範價值實質分裂之問題。同時,一方面基於保護人民讓其得以自由經營其生活的種種法律上所規定之權利,於此時可能反而會演變成對於人民實踐規範空間形成壓縮,造就人民更深層的不自由感覺。因此,Honneth遵循著Hegel對於近代政治哲學內涵上的缺失之批判,進一步去發展出當人民對於自身及自身延伸出去的行為、規範或倫理價值無法得到認同時,將會使得未獲完全認同的個體本身存在一種道德上的潛在要求,透過對於既存已獲得承認的倫理關係的破壞,讓其對於自身能獲得更進一步的認同,以期重返共同中自己的自由真實生活主體性。

另一方面,Honneth在透過Aristotélēs、Niccolò Machiavelli、Thomas Hobbes、Friedrich Hölderlin以及Fichet的思想模式重新架構出Hegel本身的承認概念之後,感於其有效性乃建立在形上學的先驗有效性。對於尋求能夠實際對社會批判理論產生經驗上的影響將會被受到質疑。因此,Honneth透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的心理學相關理論,賦予其所架構出的承認理論模式實質經驗上的有效性,獲得三種實質經驗上有效成立的承認模式。希望藉由承認行為運作的過程當中,解決現代性在政治哲學上乃是一個實質上分裂但卻形式上統合卻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種種多元文化如何共融的問題。
參考文獻 中文

顏厥安,《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顏厥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江玉林,〈法主體性之建構與自由理念〉,收錄於《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台北:月旦,1997。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鼎國,〈理解,詮釋與對話: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收錄於《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汪文聖/洪世謙編,台北:政大出版社,2011。
蔡美麗,《黑格爾》,台北:左岸文化,2003。
鄧安慶,《謝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Charles Taylor,《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徐文瑞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George Herbert Mead,《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Self,and Society),胡榮、王小章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28。
Donald W.Winnicott,《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英文

Jürgen 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welve Lectures》,Mit Pr,1990.4.1。

日文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承認をめぐる闘争――社会的コンフリクトの道徳的文法》,山本 啓/直江清隆 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3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正義の他者――実践哲学論集》,加藤泰史/日暮雅夫 他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島崎 隆/明石 英人/大河内 泰樹/徳地 真弥訳,《自由であることの苦しみ――ヘーゲル「法哲学」の再生》,未来社,2009。
瀬戸一夫,《無根拠への挑戦――フィヒテの自我哲学》,勁草書房,2001年
ヘーゲル(Hegel),《法の哲学》,藤野 渉/赤沢 正敏 訳,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井上達夫,《他者への自由―公共性の哲学としてのリベラリズム》,創文社,1999年。
マルティン‧ハイデガー(Martin Heidegger),《シェリング講義》,木田 元/迫田 健一訳,新書館,199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665105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65105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起行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柏宏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柏宏zh_TW
dc.date (日期) 201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Nov-2018 15:48:49 (UTC+8)-
dc.date.available 9-Nov-2018 15:48: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Nov-2018 15:48: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65105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88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65105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透過對於Axel Honneth所建立起的承認理論的探討,就原住民文化下的規範與現代憲政主義下的法秩序共存來思考新的理解方式。礙於篇幅的問題,本文研究的目標將著重在於對Honneth建構其理論的過程及思想上的指引作出比較深入的探討與研究,至於將其理論進一步應用於對於社會總總因為多元文化理念不同而所產生的規範上爭議之問題,則有待日後進一步的研讀。

Honneth在學派上被分類為法蘭克福學派第三代,同時也是著名學者
Habermas的弟子之一,因此我們也可以在他的承認理論上看到Habermas和批判理論的影子。目前研究領域是社會學與哲學,而其所主要學說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對象——承認理論。在其承認理論當中,接續著當年Hegel於Jena發展未竟完全的承認概念的理念發展。其問題意識乃在於對近代政治哲學原子式的構成,或者也可以說是法律上形式的共同統合體,對於規範上的議題呈現出由康德為其代表的「普遍性道德」所產生的形式法律,支配著人民實際上的種種相互關聯行為。但如果隱藏在人民身上的實際存有實踐倫理知識和現行形式法律無法一致,將會產生規範價值實質分裂之問題。同時,一方面基於保護人民讓其得以自由經營其生活的種種法律上所規定之權利,於此時可能反而會演變成對於人民實踐規範空間形成壓縮,造就人民更深層的不自由感覺。因此,Honneth遵循著Hegel對於近代政治哲學內涵上的缺失之批判,進一步去發展出當人民對於自身及自身延伸出去的行為、規範或倫理價值無法得到認同時,將會使得未獲完全認同的個體本身存在一種道德上的潛在要求,透過對於既存已獲得承認的倫理關係的破壞,讓其對於自身能獲得更進一步的認同,以期重返共同中自己的自由真實生活主體性。

另一方面,Honneth在透過Aristotélēs、Niccolò Machiavelli、Thomas Hobbes、Friedrich Hölderlin以及Fichet的思想模式重新架構出Hegel本身的承認概念之後,感於其有效性乃建立在形上學的先驗有效性。對於尋求能夠實際對社會批判理論產生經驗上的影響將會被受到質疑。因此,Honneth透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eorge Herbert Mead的心理學相關理論,賦予其所架構出的承認理論模式實質經驗上的有效性,獲得三種實質經驗上有效成立的承認模式。希望藉由承認行為運作的過程當中,解決現代性在政治哲學上乃是一個實質上分裂但卻形式上統合卻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所產生的種種多元文化如何共融的問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P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P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P10
第三節 論文架構 P12

第二章 承認理論的初步模式——Hegel 原始承認概念之回顧 P14
第一節 從古典政治哲學到現代政治哲學——人類相互抗爭模型的提出P14
第二節 Hegel 相互主體性理論之取徑 P19
1.原子式理論下之政治哲學內涵之轉換——相互主體性意識的引入 P19
2.Fichte 的承認理論與 Hobbes 抗爭模式之結合 P23
第三節 承認理論系統之建立 P26
1.承認行動過程建立之兩種自然倫理之類型 P26
2.倫理關係與犯罪及承認思想脈絡上的轉變 P29

第三章 體系的轉化――社會承認關係之構造 P37
第一節 Hegel 的原始概念再回顧及 Honneth 發現之問題 P37
第二節 承認概念的社會化步驟――Mead 的社會心理學之經驗上轉換P41

第四章 相互主觀間的承認模型與否定態樣之蔑視 P54
第一節 三種型態承認形式的必要性及相對否定概念之提出 P54
第二節 承認關係的三種形式 P56
1.「原始關係」——情感上的支持 P56
2.「法的關係」——認知上的尊重 P60
3.價值共同體——社會的價值評斷 P63
第三節 個人同一性和尊重的欠缺 P66

第五章 結論 P69

參考文獻 P71
zh_TW
dc.format.extent 13639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65105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圍繞承認的鬥爭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相互主體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倫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存有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實踐理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衝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odel of a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subjectiv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th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nt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actical reas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conflictsen_US
dc.title (題名) Axel Honneth的承認理論與現代法秩序之關係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lation between Axel Honneth`s Theory of Recognition and modern legal orde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

顏厥安,《幕垂鴞翔——法理學與政治思想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顏厥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顏厥安,《法與實踐理性》,台北:允晨文化,1998。
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台灣刑事制裁新舊思維的衝突與轉變》,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江玉林,〈法主體性之建構與自由理念〉,收錄於《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台北:月旦,1997。
阿克塞尔·霍耐特(Axel Honneth),《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鼎國,〈理解,詮釋與對話:從哲學詮釋學的實踐觀點論多元主義〉,收錄於《多元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
張鼎國,《詮釋與實踐》,汪文聖/洪世謙編,台北:政大出版社,2011。
蔡美麗,《黑格爾》,台北:左岸文化,2003。
鄧安慶,《謝林》,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Charles Taylor,《黑格爾與現代社會》,徐文瑞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George Herbert Mead,《心靈、自我與社會》(Mind,Self,and Society),胡榮、王小章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頁28。
Donald W.Winnicott,《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朱恩伶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英文

Jürgen Haberm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welve Lectures》,Mit Pr,1990.4.1。

日文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承認をめぐる闘争――社会的コンフリクトの道徳的文法》,山本 啓/直江清隆 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3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正義の他者――実践哲学論集》,加藤泰史/日暮雅夫 他訳,法政大学出版局,2005年。
アクセル・ホネット(Axel Honneth),島崎 隆/明石 英人/大河内 泰樹/徳地 真弥訳,《自由であることの苦しみ――ヘーゲル「法哲学」の再生》,未来社,2009。
瀬戸一夫,《無根拠への挑戦――フィヒテの自我哲学》,勁草書房,2001年
ヘーゲル(Hegel),《法の哲学》,藤野 渉/赤沢 正敏 訳,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井上達夫,《他者への自由―公共性の哲学としてのリベラリズム》,創文社,1999年。
マルティン‧ハイデガー(Martin Heidegger),《シェリング講義》,木田 元/迫田 健一訳,新書館,199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LAW.037.2018.F1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