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論人民參與審判──以英美法制為重點
Lay Participation Systems in Criminal Trials──Focusing 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S
作者 劉耀文
Liu, Yao-Wen
貢獻者 何賴傑
He, Lai-Jier
劉耀文
Liu, Yao-Wen
關鍵詞 人民參與審判
人民參與審判源起
陪審制
觀審制
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
司法民主化
日期 2013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7:55 (UTC+8)
摘要   基於亟需重建國民對於司法信賴、司法抗多數決之難題下嘗試引入民主化機制等理由,我國刑事訴訟程序近二十年來一直持續不斷以立法方式建構人民參與審判之制度。惟世界諸國適用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各有不同,如何選擇一套合乎我國適用之人民審判制度,還是另闢蹊徑創建一套我國所獨有之嶄新程序?又制度適用上,如何不至與我國現行既有體制相衝突矛盾?上述問題皆是本文所擬欲探討的議題。
  於進入上述問題核心前,本文擬從國外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萌芽開始談起。順序的安排上,本文擬先就目前信史記載上最為久遠的古雅典公民法院,一個就現今角度集結了行政、立法、司法等社會公共事務權限於一身的體制為起點。此外,於羅馬世界秩序崩解後,關於於歐陸本土取而代之的日耳曼民族氏族部落文化,也有類似對於部落上的公共議題不區分式的決策機構,本文亦加以討論。最後,本文擬以中古時代時英倫三島上出現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雛型介紹為本章作結,亦有以之作為銜接隨後欲探討的當代制度之用意。
  進入當代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介紹上,呼應本文命題,係以英、美二國為主要之核心,以及其所面臨的興衰;另外,末節亦以附論之方式,就德國參審制此一人民參審制度作簡賅之介紹,並在交相比較缺劣之下尋求我國在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上的最佳選擇。
  再者,探討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下的背後目的功能。本文首先欲探討的功能之一,便是所謂「司法民主化」此一議題,這也是在近年來一連串國內司法改革努力欲引進人民加入審判行列的背後,一個最為重要的目標。在介紹上,除了描述其意義的同時,也將以英美法例為借鏡,同時介紹其陪審制度在努力於達到司法民主的前提下所採行的各種制度。接著,在司法民主化的目的外,同時本文也將詳述其餘目的,包括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法治教育意義等等。
  最終於我國法的適用上,首先探究我國目前各方現狀是否擁有引入英美陪審制之條件,並在優劣利害上作一剖析。隨後,探討我國自2010年所開始努力創制的《人民觀審試行條例》一制,從草案中僅使一般素民對審判結論限縮在表意不表決之權、程序進行中之罰鍰程序仍全然由職業法官決定、限制觀審員訊問權等面向觀之,恐難其達到本文前所爐列之引進人民參與審判目的;最終,針對2018年《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部分,一般庶民法官雖不再似前版本立法僅賦予旁觀身分而能確實對審判結論展現其意志,惟另一方面,司法院藉此一草案引入了起訴狀一本主義、三階段證據開示制度,本文以為基於現行釋憲實務就刑事訴訟閱卷制度之解釋、外國法例適用之經驗等因素下,實非謂妥適之立法方向,並期藉此呼籲而引起各界對新法利弊上更廣泛的討論。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 教科書

1.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13年2月。

2.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自版,2006年9月,初版一刷。

3.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2011年9月,修訂七版。


(二) 專論

1.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公益信託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7年。

2.何勤華,《外國法制史》,韋伯,2003年9月。

3.何勤華,《德國法律發達史》,韋伯文化,2004年1月。

4.吳景欽,《法官應該我來當─各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法制時報,2012年3月。

5.易延友,《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三民書局,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6.施鵬鵬,《陪審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7.陳泰和,《最普通的權利》,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1版。



(三) 政府出版物

1.司法院統計處編,《中華民國101年台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司法院,2012年11月。

2.司法院統計處編,《中華民國101年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2013年。


(四) 翻譯書籍

1.Jean-Michel Sallmann著,馬振騁譯,《女巫─撒旦的情人》(Les sorcieres:Fiancees de Satan),時報出版,1999年8月。

2.Munroe Smith著,姚梅鎮譯,《歐陸法律發達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二版。

3.Karen Farrington著,陳麗紅、李臻譯,《刑罰的歷史》 (History of Punishment and Torture),究竟出版,2003年。

4.Hareld J.Berman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1991年。

5.Hareld J.Berman著,賀衛方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法律出版社,1993年。

6.G.M. Treveryan, 錢端升譯,《英國史(上)》,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

7.Jo-Ellan Dimitrus、Mark Mazzarella、Wendy Patrick Mazzarella著,張芃、褚耐安譯,《讀人》(Reading People),中國生產力中心,2010年6月。

8.Sandra Day O’Connor著,信春鷹、葛明珍譯,《我在最高法院的日子─歐康諾訴說法律的尊嚴》 (The Majesty of the Law: Reflection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博雅書屋,2009年6月。

9.Alex Tocqeville著,張楊譯,《論美國的民主》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

10.William Burnham著,林利芝譯,《英美法導論》(Introduction of Law &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元照,2005年5月。

11.David Boucher、Andrew Vincent著,許家豪譯,《自由主義與人權:英國觀念論的觀點》 (Liberalism and Human Rights) ,巨流,2013年1月。

12.Dorothy Pickles 著,朱堅章譯,《民主政治》(Democracy),幼獅,1978年。

13.Joseph Alois Schumpeter著,吳良建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商務印書館,1999年。

14.John Straut Mill著,郭志嵩譯,《論代議政治》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協志,2000年七刷。

15.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著,程逢如、在漢、舒遜譯,《聯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商務印書館,1980年。

16.John Gastil,Peter Levine著,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群學出版,2012年6月。

17.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琇峰譯,《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5版

(五) 碩博士論文

1.鍾鳳玲,《從檢察制度的歷史與比較論我國檢察官之定位與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7月。

2.謝凱傑,《我國採行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探討─以參審試行條例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9月。

3.周儀婷,《參審制度的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白尊宇,《論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社會意涵─從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5.簡士淳,《私人現行犯逮捕─其歷史溯源、法理基礎與比較法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6.吳文華,《人民參與司法審判-沿革、類型與合憲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7.張永宏,《我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12月。


(六) 中文期刊

1.三井誠著,邱鼎文譯,〈日本之裁判員審判──運作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4月,頁229-240。

2.尤伯祥,〈論國民參與審判──以歷史與比較法的考察為基礎〉,《檢察新論》,第11期,2012年1月,頁256-279。

3.王華勝, 〈羅馬法中的"刑法"與"懲罰法"——從《古代法》的誤譯說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頁114-119。

4.Valerie Hans、王兆鵬等,〈國際經驗對台灣研擬中觀審制之啟示〉,《台灣法學雜誌》,第195期,2012年3月1日,頁80-122。

5.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德國刑事訴訟之參審員〉,《法學叢刊》,第224期,2011年11月,頁125-147。

6.何賴傑,〈刑事第二審部分程序條文改革對案〉,《全國律師》,第9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34-51。

7.何賴傑,〈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特刊,2012年11月,頁1189-1241。

8.林川陽,〈英國陪審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1卷第3期,1997年6月,頁75-87。

9.林超駿,〈法院組織、訴訟程序與案件控管──初論英國治安法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頁52-67。

10.林超駿,〈初論人民一次性參與刑事審判模式──在陪、參審分類之外〉,《月旦法學雜誌》,第218期,2013年7月,頁99-123。

11.林裕順,〈國民參審「法官職權」變革研究──兼論「最高法院一O一年度第二次刑庭決議」司改契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頁141-159。

12.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上)〉,《司法周刊》,第 336 期,1987 年 10 月 14 日,第三版。

13.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中)〉,《司法周刊》,第337期,1987 年10 月21 日,第3版

14.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下)〉,《司法周刊》,第338期,1987年10月28日,第3版

15.林永謀,〈論國民參與司法暨參審制之採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3-13。

16.林利芝,〈Walliams v. Florida─陪審團審判的經典案例〉,《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頁267-279。

17.林利芝,〈美國律師協會提出陪審團運作之十九個基本原則 (一) (二) (三) (四) (五)〉,《法治時報》,第106、108、112、114、116期。

18.林俊益、林信旭,〈人民觀審制之建構(一)〉,《軍法專刊》,第58卷第3期,2012年6月,頁22-44。

19.李念祖,〈實施參審制度在我國憲法上的幾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16-25。

20.李昌道、董茂云,〈陪審團制度比較研究〉,《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1期,頁57-69。

21.李東熹著,林裕順譯,〈韓國國民參與審判制度現狀與課題〉,《法學新論》,第21期,2010年4月,頁21-33。

22.李榮耕,〈簡評新制定之刑事妥速審判法──以美國法制為比較〉,《法學新論》,第40期,2013年2月,頁17-50。

23.李宜光,〈國民參與審判證據開示制度之評釋〉,《全國律師》,2017年12月號,頁60-69。

24.吳火川,〈國民參與審判合憲性初探〉,《司法周刊》,第1552期,2011年7月22日。

25.呂秉翰,〈審判制度之民主化?─「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評析─〉,《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1期,頁57-90。

26.邱琦,〈丹麥、德國專家參審制度考察報告〉,《司法院專家參審試行條例研究資料彙編(一)》,2003年12月。

27.施家榮,〈司法院「人民官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研究〉,《司法新聲》,第102期,2012年4月,頁37-49。

28.耿雲卿,〈英美陪審制度簡介及其評估〉,《憲政時代》,第7卷第1期,頁73-79。

29.許恆達,〈「實體真實發現主義」之知識形構與概念考古〉,《政大法學評論》,第101期,2008年2月,頁137-192。

30.陳恭平、黃國昌、林常青,〈台灣人民對於國民參與審判之態度─以2011年《紛爭解決行為實證研究》預試調查結果為基礎─〉,《台灣法學雜誌》,第177期,2011年6月1日,頁15-27。

31.陳雅譽,〈由美國量刑程序談刑事沒收制度〉,《檢察新論》,第六期,頁205-223。

32.陳運財,〈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研究──兼評日裁判員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80期,2010年5月,頁131-149。

33.陳運財等,〈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圓桌論壇 (二) ──人民觀審制的理論與實踐會議紀錄〉,蘇永欽發言,《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1日,頁111-131。

34.陳運財,〈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與上訴制度之變革,《月旦法學雜誌》,2013年4月,頁167-185。

35.張麗卿,〈參審制之研究〉,《刑事法系列研討會(一)》,學林,2000年4月,頁39-91。

36.張永宏,〈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基本理念 (上) ──兼評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立法宗旨〉,《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3年1月,頁126-138。

37.張永宏,〈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基本理念 (下) ──兼評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立法宗旨〉,《月旦法學雜誌》,第213期,2013年2月,頁177-193。

38.張永宏,〈論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制度設計上的幾個課題〉,《軍法專刊》,第59卷第2期,頁17-27。

39.張明偉,〈英國刑事司法制度〉,《軍法專刊》,第55卷第6期,頁101-122。

40.陰元壽,〈試論雅典公民法庭的發展與演變〉,《世界歷史》,2012年第2期,頁78-86。

41.黃國昌,〈美國陪審制度之規範與實證〉,《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頁68-89。

42.黃國昌,〈定管轄權原因事實之認定基準─最高法院一O二年度台上字第一O九號裁定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23期,2013年10月,頁12-19。

43.楊崇森,〈英國陪審制度的新發展〉,《法令月刊》,第六十卷第十二期,頁78-91。

44.楊崇森,〈美國陪審制度的最新發展〉,《軍法專刊》,第55卷第4期,頁159-166。

45.蔡蕙芳,〈從一般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功能論適用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案件類型〉,《月旦法學雜誌》,第216期,2013年5月,頁194-210。

46.趙信會、汪祖興,〈論人民陪審制改革的模式選擇-談“混合制”陪審模式的建立〉,《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83-89。

47.鄭文中,〈德國法制中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歷史觀察〉,《國家發展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2012年11月,頁43-94。

48.齊樹浩,〈英國陪審制度的發展與改革〉,《司法改革評論》,第9輯,2009年。

49.羅孟浩,〈論英美的治安法官〉,《法學叢刊》,第2卷2期,頁39-45。

50.蘇永欽,〈從憲法及司法政策角度看參審及其試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25-51。


(七) 研討會資料

1.Jean-Marie Pontier著,張惠東譯,〈法國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 (Laparticipation des citoyens à la justice pènales en France),司法院專題演講演講稿。

2.梁文韜、陳俊仁、黃俊龍,〈審議式民主與公民陪審團〉,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資料。


二、外文文獻

(一) 英文書籍

1.M. H. Hansen, The Athenian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Demosthene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1999)

2.Aristotle,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VII.4, translated by H. RACKHAM, M.A, Harvard University

3.Sadakat Kadri, The Trail: A History from Socrates to O.J. Simps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4.Frederick Pollock& 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 The Hostory of the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 Volume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8)

5.Neil Vidmar & Valerie P. Hans, American Juries – The Verdict, Prometheus Books (2007)

6.Leonard W. Levy, The Palladium of Justice: Origins of Trial by Jury, Ivan R . Dee Published (1999)

7.Henry Charles Lea, Superstition and force : Essays on the wager of law--the wager of battle--the ordeal--the torture, Philadelphia: H.C. Lea (1866)

8.R. C. Van Caenegem, The Birth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9.Theodore F. T. 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Little Brown & Co., 5th ed (1956)

10.John P. Dowson, A History of Lay Judges, The Lawbook Exchange, LTD (1999)

11.Walliam Blackstone, Commentaries on the Law of England, Volume 4, 1979 ed (1769)

12.John H. Langbein, The Origins of Adversary Criminal Tri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Edgar J. McManus, Law and Liberty in Early New England: Criminal Justice and Due Process, 1620-1692,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3)

14.Lawrence M. Friedman, 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Simon & Schuster Plublished (2005)

15.John Sprack, 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 Oxfre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Blackstone`s Criminal Practice 201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7.Sir Patrick Devlin, Trial by Jury, The Hamlyn Trust Published (1956)

18.Mirjan R. Damaška, Evidence Law Adrif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Carlos Hedderman & David Moxon, Magistrates’ Court or Crown Court? Mode of Trial Decisions and Sentencing, Home Office Reach Study 125 (1992)

20.Justice for All, Presented to Parliament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the Lord Chancellor and the Attorney General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ly 2002)

21.Joshua Dressler & Alan C. Michaels, Understanding Criminal Procedure, Volume 2: Adjudication, LexisNexis (2006)

22.Ronald N. Boyce, Donald A. Dripps & Rollin M. Perkins,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Cases and Materials, Foundation Press (2004).

23.Harry Kalven Jr. & Hans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24.Marijke Malsch, Democracy in the Courts: Lay Participation in Europe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25.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Penguin Books (2010).

26.Benjamin Barber,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二) 英文期刊

1.Morriss Ploscowe,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Day Criminal Procedur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rvard Law Review 48 (1935), 433-475

2.Valerie P. Hans, Jury System Around the World, the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science (2008), 176-197.

3.Sally Lloyd-Bostock & Cheryl Thomas, Decline of the “Little Parliament”: Juries and Jury Reform in England and Wales,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2 No. 2 (1999), 7-40.

4.Judith Heinz, Peremptory Challenges in Criminal Cases: A Comparison of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and Canada,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 Vol 16: 201 (1993), .201-244.

5.Neil Vidmar, The Canadian Criminal Jury: Searching for a Middle Ground,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 Vol. 62: No. 2 (1999), 141-172.

6.Peter Lowe, Challenges for The Jury System and a Fair Tri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Criminal Law (2011), 175-208.

7.Walliam E. Nelson, Summary Judgement and the Progressive Constitution, Iowa Law Review, Vol.93 (2008), 1653-1666.

8.Nancy Jean King, The American Jury,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2 No. 2 (Spring 1999), 41-67.

9.Nancy J. King, How Different is Death? Jury Sentencing in Capital and Non-Capital Cases Compared, Ohio Stat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Vol 2:195 (2004), 195-214.

10.Nancy Lawler Dickhutet, Jury Duty for the Blind in the Time of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s: the ADA`s Interface With a Litigant`s Right to a Fair Trial, Creighton Law Review, Vol.32 (1999), 849-882.

11.John Shapard & Molly Johnson, Memorandum to Advisory Committee on Civil Rules,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iminal Rules, Subject: Survey Concerning Voir Dire (Oct. 4 1994), 1-6.

12.Gregory E. Mize, On Better Jury Selection: Spotting UFO Jurors Before They Enter the Jury Room, Court Review (Spring 1999), 10-15

13.Hans Zeisel, Affirmative Peremptory Juror Selection, Stanford Law Review Vol. 39, No. 5 (May 1987), 1165-1172.

14.Paula L. Hannaford-Agor, Some Different Between States,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36.

15.Paula L. Hannaford-Agor, Valerie P. Hans, Nicole L. Mott & G. Thomas Munsterman, Are Hung Juries A Problem? Executive Summar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 Courts (September 2002), 1-8.

16.Peter J. van Koppen, Jury Trials: Opposed,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18-25.

17.Jury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27.

18.Amy Farrell & Daniel Givelber, Liberation Reconsidered: Understanding why Judges and Juries Disagree About Guilt,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Vol. 100 No. 4 (2010), 1549-1586.

19.Paula L. Hannaford-Agor, Valerie P. Hans, Nicole L. Mott, G. Thomas Munsterman, How Much Justice Hangs in the Balance? A New Look at Hung Jury Rates, Judicature Vol. 83: 2 (Sep. Oct. 1999), 59-67.

20.Robert G. Boatright, Improving Citizen Response to Jury Summonses: A Report with Recommendations, American Judicature Society Published (1998), 117-124.

21.Valerie P. Hans, What Difference Do Juries Make?, in Empirical Studies of Judicial Systems 2008 (Aus. 2009), 105-148.

22.Peter J. Richard,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Mixed Jury: The Epistemology of Jury Selection and The Perils of Post-Modernism, Seattle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26:445 (2003), 445-474.

23.Albert W. Alschuler & Andrew G. Deis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riminal 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Law Review, Vol. 61 No. 3 (Summer 1994), 867-928.

24.Fred Rodell, Courts On Trial: Myth and Reality in American Justice, by Jerome Frank, Indiana Law Journel, Vol 25:Iss 1 (1949), 114-119.

25.Darryl K. Brown, Jury Nullification Within the Rule of Law, 81 Minnesota Law Review 1149 (1996), 1149-1200.

26.Zachary Core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Emerging Jury System in Japan: A Natural Combination or Two Ships Passing in the Night?, Cornell Law Faculty Working Papers 2009 (2009), 1-49.

27.John Gastil, E. Pierre Deess , Phil Weiser & Jordan Meade, Jury Service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A Test of the Participation Hypothesi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70, No. 2 (2008), 1-16.

28.Morris B. Hoffman, The Case for Jury Sentencing, Duke Law Journal, Vol. 52 No.5 (2003), 951-1010

29.Gerhard Casper & Hans Zeisel,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1, No.1 (1972), 135-191.

30.John H. Langbein, Mixed Court and Jury Court: Could the Continental Alternative Fill the American Need?, 1981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5 (1981), 195-219.


(三) 德文資料

1.Heinrich Mitteis & Heinz Lieberich (1988), Deutsche Rechtsgeschichte : ein Studienbuch, Munchen : C.H. Beck.

2.Werner Beulke (2008), Strafproßrecht, 10.Aufl, Heidelberg : C. F. Müller.

3.Ulrich Vultejus (1999), Schöffen in Hauptverhandlung und Beratung - Ihr Einfluß in Theorie und Praxis, in Ehrenamtliche Richter – Demokratie oder Dekoration am Richtertisch ?.

4.Christoph Rennig & Stefan Machura (1999), Die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Schöffen und Berufsrichtern, in Ehrenamtliche Richter – Demokratie oder Dekoration am Richtertisch ?.

5.Helmut Satzger (2011), Die Schöffen im Strafprozess, Jura 2011, S. 518-526.



三、網路資源

1.Herbert J. Reid, “Legends: Queen Emma`s Ordeal by Fire”, http://www.britannia.com/history/winchester/plshare.html,

2.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elaw

3.Walliam Forsyth, History of trial by jury, http://constitution.org/cmt/wf/htj.htm

4.Sir Robin Auld`s Summary of His Review Report,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criminal-courts-review.org.uk/summary.htm

5.《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ttp://gaspee.info/history/law-weapon-02.htm

6.Juror Qualifications, Exemptions and Excuses, United States Court Website, http://www.uscourts.gov/FederalCourts/JuryService/JurorQualificaitons.aspx

7.LawTeacherNet, Is “Trial by jury” as effective in UK?, http://www.lawteacher.net/constitutional-law/essays/is-trial-by-jury-as-effective-in-uk-law-essays.php#ixzz2ZkstlWwQ

8.http://www.shmoop.com/constitution/article-1-section-9.html

9.http://en.wikipedia.org/wiki/Rodney_King

10.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e_of_Florida_v._George_Zimmerman#Zimmerman.27s_bond_revocation

11.Richard Gabriel, Race, bias and the Zimmerman jury, CNN, July 16, 2013, http://edition.cnn.com/2013/07/16/opinion/gabriel-bias-zimmerman/index.html

12.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31/today-t3.htm

13.Comment devient-on juré populaire ?, 2 janvier 2012, http://www.lejdd.fr/Societe/Justice/Actualite/Des-jures-populaires-appeles-citoyens-assesseurs-vont-sieger-a-partir-de-janvier-dans-certains-tribunaux-correctionnels-315507

14.Fin des jurés populaires dans les procès en correctionnelle, 18 mars 2013, http://fr.news.yahoo.com/fin-jurys-populaires-proc%C3%A8s-correctionnelle-115126103.html

15.中央社,賴浩敏:觀審條例已送立法院,2013年2月18日,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302180109-1.aspx

16.雷敦龢 (Edmund Ryden),〈英國大憲章今譯〉,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研究中心和平叢書27,peace.fjac.fju.edu.tw/publications/peace-book-ch/doc/27/raw

17.施鵬鵬,論參審制研究的三個錯誤判斷,http://www.yadian.cc/paper/84100/

18.林俊益,〈人民參與審判的基本理念跨出第一步:人民觀審制度〉投影片資料,http://www.judicial.gov.tw/Guan-Shen/download/%E4%BA%BA%E6%B0%91%E5%8F%83%E8%88%87%E5%AF%A9%E5%88%A4%E7%9A%84%E5%9F%BA%E6%9C%AC%E7%90%86%E5%BF%B5.pp

19.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與民意接軌─我們要有感而透明的觀審」新聞稿〉,101年1月11日,http://www.prosecutors.org.tw/NewsContent.aspx?id=133

20.ストレス障害の元裁判員提訴=福島の女性、国賠請求-仙台地裁,時事ネットコム,2013年8月2日 (金),http://www.jiji.com/jc/zc?k=201305/2013050700333

21.裁判員制度と性犯罪 被害者の選択?,2012年5月31日,http://inotoru.dtiblog.com/?i&no=530

22.性暴力犯罪裁判員裁判1年目のまとめ,2010年5月21日, http://www.moj.go.jp/content/000082667.pdf#search=`性暴力犯罪裁判員裁判1年目のまとめ

23.張永宏,「三階段證據開示到底是毒藥還是解藥」,蘋果日報,2018年5月14日,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14/1353314/

24.〈日本證據開示之規範與實務(一)制度介紹篇—山本了宣律師〉,2018年證據開示國際研討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558

25.〈2016年改正刑訴法成立に伴う注意点─刑事弁護ビギナーズver.2(季刊刑事弁護増刊)補遺〉,http://www.genjin.jp/files/supplement/keijibengobignnerssupplement201804.pdf

26.李宜修,〈國民刑事參審草案證據開示制度與閱卷權保障之衝突 (上)〉,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8年3月6日,https://pnn.pts.org.tw/project/inpage/31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865104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65104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何賴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e, Lai-Jier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耀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Yao-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耀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Yao-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2-Feb-2019 15:47:55 (UTC+8)-
dc.date.available 12-Feb-2019 15:47:5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2-Feb-2019 15:47:5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65104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2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65104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基於亟需重建國民對於司法信賴、司法抗多數決之難題下嘗試引入民主化機制等理由,我國刑事訴訟程序近二十年來一直持續不斷以立法方式建構人民參與審判之制度。惟世界諸國適用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各有不同,如何選擇一套合乎我國適用之人民審判制度,還是另闢蹊徑創建一套我國所獨有之嶄新程序?又制度適用上,如何不至與我國現行既有體制相衝突矛盾?上述問題皆是本文所擬欲探討的議題。
  於進入上述問題核心前,本文擬從國外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萌芽開始談起。順序的安排上,本文擬先就目前信史記載上最為久遠的古雅典公民法院,一個就現今角度集結了行政、立法、司法等社會公共事務權限於一身的體制為起點。此外,於羅馬世界秩序崩解後,關於於歐陸本土取而代之的日耳曼民族氏族部落文化,也有類似對於部落上的公共議題不區分式的決策機構,本文亦加以討論。最後,本文擬以中古時代時英倫三島上出現現代意義上的陪審制雛型介紹為本章作結,亦有以之作為銜接隨後欲探討的當代制度之用意。
  進入當代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的介紹上,呼應本文命題,係以英、美二國為主要之核心,以及其所面臨的興衰;另外,末節亦以附論之方式,就德國參審制此一人民參審制度作簡賅之介紹,並在交相比較缺劣之下尋求我國在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上的最佳選擇。
  再者,探討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下的背後目的功能。本文首先欲探討的功能之一,便是所謂「司法民主化」此一議題,這也是在近年來一連串國內司法改革努力欲引進人民加入審判行列的背後,一個最為重要的目標。在介紹上,除了描述其意義的同時,也將以英美法例為借鏡,同時介紹其陪審制度在努力於達到司法民主的前提下所採行的各種制度。接著,在司法民主化的目的外,同時本文也將詳述其餘目的,包括提升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法治教育意義等等。
  最終於我國法的適用上,首先探究我國目前各方現狀是否擁有引入英美陪審制之條件,並在優劣利害上作一剖析。隨後,探討我國自2010年所開始努力創制的《人民觀審試行條例》一制,從草案中僅使一般素民對審判結論限縮在表意不表決之權、程序進行中之罰鍰程序仍全然由職業法官決定、限制觀審員訊問權等面向觀之,恐難其達到本文前所爐列之引進人民參與審判目的;最終,針對2018年《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部分,一般庶民法官雖不再似前版本立法僅賦予旁觀身分而能確實對審判結論展現其意志,惟另一方面,司法院藉此一草案引入了起訴狀一本主義、三階段證據開示制度,本文以為基於現行釋憲實務就刑事訴訟閱卷制度之解釋、外國法例適用之經驗等因素下,實非謂妥適之立法方向,並期藉此呼籲而引起各界對新法利弊上更廣泛的討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論文主要架構 4
第二章 人民參與審判的源起 7
第一節 古雅典的公民審判 7
第一項 古雅典公民參與審判的背景 7
第一款 古雅典早期的權力階級 7
第二款 梭倫改革 9
第二項 公民法院的演進與規模 10
第一款 從上訴法院到陪審法院 11
第二款 陪審法院的規模 11
第一目 陪審員的資格 11
第二目 審判權與執政官於訴訟進行中的角色 13
第三項 陪審法院的政治角色 14
第一款 違法提議之訴 (graphe paranomon) 14
第二款 不當立法之訴 (graphe nomon me epitedeion theinai) 16
第四項 古雅典陪審法院的衰亡 17
第一款 微觀的角度:司法與政治鬥爭掛勾 17
第二款 宏觀的角度:雅典勢力的衰退 18
第二節 現代意義之人民參與審判出現前之審判型態 19
第一項 古羅馬時代 19
第二項 神裁的源起與確立 20
第三項 神裁程序的型態 22
第一款 神裁的分類 23
第一目 冷水神裁 (The ordeal of cold water) 23
第二目 熱水神裁與烙鐵神裁 (The ordeal of boiling water and hot iron) 24
第三目 乾酪神裁 (corsnaed) 25
第二款 共誓滌罪 (compurgation; Reinigungseid) 25
第一目 宣誓與共誓滌罪 26
第二目 共誓滌罪與神裁的連結 26
第四項 神裁的消匿 27
第一款 神裁地位的鬆動 27
第二款 神裁的消匿 29
第三節 現代意義下之人民參與審判的源起 31
第一項 日耳曼地區從部落發展至國家階段的人民參與審判 31
第二項 陪審制的起源:以英國法制史為中心 33
第一款 亨利二世時代的人民諮詢團制度 33
第二款 陪審團的源起 37
第三款 審判陪審團的雛形 40
第四款 審判陪審團地位的奠定 42
第一目 從證人性格到事實認定 42
第二目 事實認定角色之確立:Bushel案 43
第三目 七主教案 (seven bishops) 45
第三項 從糾正錯誤到預防錯誤──陪審團控管的發展 47
第一款 法官控管 47
第一目 法官評論 (Judicial Comment) 47
第二目 課處罰金 47
第三目 赦免 (Clemency) 48
第四目 裁決形成前的中止審判 (Terminating a Trial) 48
第五目 拒絕裁決結論並要求重新裁決 (Rejecting Verdict) 48
第六目 特別裁決 (Special Verdict) 49
第二款 從糾正錯誤到預防錯誤 49
第四項 小結:陪審制確立的主因 49
第一款 早期:反封建之需要 50
第二款 中世紀至近代: 王權與民權之爭 51
第三章 當代之人民參與審判 53
第一節 當代人民參與審判之類型介紹 53
第一項 陪審制 (Anglo-American jury model/ Continetal jury model) 53
第二項 合作法庭模式 (collaborative court model/ mixed tribunal) 54
第三項 純粹庶民法官模式 (pure lay judge model) 55
第四項 小結 57
第二節 英國法上之陪審制度 58
第一項 陪審員資格 58
第二項 陪審員之召集 60
第三項 陪審員名單之確立 62
第一款 隨機遴選 62
第二款 迴避制度 62
第一目 有因迴避 (challenges for cause) 62
第二目 無因迴避 (peremptory challenge) 的廢止 64
第三目 陪審員「旁觀」(stand by) 65
第四項 瑕疵上訴 66
第五項 法官裁量權:排除個別陪審員與解散陪審團 68
第一款 個別陪審員之排除 68
第二款 解散陪審團 70
第六項 英國陪審制度的衰弱與改革 72
第一款 陪審制度適用頻率之現況 72
第二款 陪審制度的改革 74
第一目 陪審員挑選方法上之變革 74
第二目 陪審團理解證據之協助 74
第三目 減少陪審團之「干擾現象」 (jury tampering) 75
第四目 陪審員於審判期間與結束後的心理輔導 76
第五目 控制陪審團的使用範圍 76
第三節 美國法上之陪審制度 77
第一項 早期簡史 77
第一款 十七世紀的陪審制度 78
第二款 十八世紀的陪審制度 79
第三款 獨立建國後之陪審制度 81
第二項 陪審團於刑事案件上的適用範疇 82
第一款 合併問題:聯邦法院與州法院的陪審團適用 82
第二款 發動陪審團之門檻:重罪與輕罪 85
第三款 量刑程序:法官或是陪審團之權限? 87
第一目 死刑之決定:Ring v. Arizona案 88
第二目 法定最高刑期的提高:Apprendi v. New Jersey案 88
第三目 Apprendi原則之例外:被告之定罪紀錄 89
第四目 法定最低刑期之提高 89
第五目 量刑議題於陪審團適用之現況 90
第四款 被告受陪審團審判權之捨棄 (Wavier of Jury Trial) 91
第三項 陪審員身分的形成:陪審員名冊與資格 92
第一款 陪審員名冊與召集 92
第二款 陪審員資格 92
第一目 法定資格 (legal qualification) 93
第二目 豁免資格 (exemptions) 93
第三目 個人缺席理由 (individual excuse) 94
第四項 陪審團資格審查程序 (Voir Dire) 與迴避制度 94
第一款 聯邦最高法院的立場概述 95
第二款 陪審團資格審查程序的實際運作 96
第三款 兩種型態的比較 97
第五項 陪審團組成之規模 99
第六項 陪審團裁決 101
第一款 一致決與多數決 101
第一目 Apodaca v. Oregon案 101
第二目 Johson v. Louisiana案 102
第三目 Burch v. Louisiana案 102
第四目 相關數據研究 103
第二款 僵局陪審團 (Deadlocked Juries/ Hung Jury) 104
第三款 裁決宣布 106
第七項 陪審團的最新發展 107
第一款 陪審制的缺失 107
第二款 部分缺失的澄清:以法官與陪審團的事實認定與僵局陪審團比例為例 108
第三款 陪審制度的修正 112
第一目 法院保障陪審員隱私之職責 112
第二目 積極促進陪審員理解案件事實及適用法律 113
第三目 僵局陪審團的指示 115
第四目 陪審員召集成功比例與陪審員報酬的改善 115
第四節 附論:德國參審制度 116
第一項 刑事參審法庭之組織與管轄 117
第一款 區法院 (Amtsgericht) 117
第一目 參審法院 (Schöffengericht) 117
第二目 少年參審法院 (Jugendschoffengericht) 118
第二款 地方法院之參審法院 (Landesgericht) 119
第一目 小刑事庭 (Kleinen Strafkammer) 119
第二目 大刑事庭 (Schwurgericht) 120
第三目 少年法庭 (Jugendkammer) 121
第二項 參審員之資格 122
第一款 一般資格 122
第二款 無欠缺參審員能力之情形 (絕對資格要件) 122
第三款 無不適格之情形 (相對資格要件) 122
第四款 參審員職務之迴避 123
第三項 參審員之選任 124
第一款 參審員推薦名冊之造具 124
第二款 參審員推薦名冊之異議 125
第三款 參審員之選任程序 125
第四款 參審員名冊之做成 126
第四項 程序進行 126
第一款 參審員執行職務之排定 126
第二款 參審法庭之評議 (Beratung) 127
第五項 德國參審制度運行的評估 127
第一款 概述 127
第二款 訊問權 (Fragerecht) 128
第一目 背景知識的因素影響 128
第二目 遴選制度的因素影響 129
第三目 中立性的質疑 129
第三款 閱覽卷宗權 (Akteneinsichtsrecht) 129
第四款 評議 (Beratung) 131
第四章 實施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目的 133
第一節 司法民主化 133
第一項 從直接民主與代議式民主談起 133
第二項 代議民主與人民參與審判的連結 135
第三項 司法民主化的具體實現:以英美陪審團遴選制度的演變為例 137
第一款 陪審團的菁英性 138
第二款 陪審團的組成代表性:以種族歧視與跨領域遴選之演變為脈絡 140
第一目 背景概述 140
第二目 法律上 (de jure) 與事實上 (de facto) 歧視之區別 141
第三目 系統性排除 (systematic exclusion) 144
第四目 跨領域遴選之確立 146
第三款 當代陪審團跨領域族群組成上之保證? 148
第四項 司法民主化的再界定 150
第一款 代議民主與人民參與審判連結上之盲點 150
第二款 人民參與審判的另一種民主意涵:審議式民主與參與式民主 151
第三款 審議式民主於人民參與審判過程上之成效評估 154
第四款 小結 156
第二節 人民對於司法的信賴提升 157
第一項 我國司法信賴程度之現況 157
第二項 人民參與審判之於司法信賴度提升 160
第三節 法治教育的達成 161
第四節 族群文化的彼此尊重 162
第五節 結語 163
第五章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於我國之適用 165
第一節 選擇陪審制之評估 165
第一項 選擇陪審制之優勢 165
第一款 當事人進行主義的貫徹 165
第二款 無罪推定原則之落實 167
第三款 落實直接審理、言詞審理、證據法則 168
第四款 審理集中化的達成 170
第二項 於我國司法現狀上選擇陪審制之劣勢 171
第一款 以憲法的角度觀察 171
第二款 判決書敘明判決理由之要求 172
第三款 量刑權的從屬 174
第三項 小結 176
第二節 《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評析 178
第一項 立法背景概述 178
第二項 《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評析 178
第一款 職業法官與觀審員的職權落差性 178
第一目 表意不表決 179
第二目 罰鍰程序 181
第三目 觀審員的訊問權 182
第四目 小結 183
第二款 適用案件類型 183
第一目 刑度高低的選擇 183
第二目 犯罪本質的實質探究──以性犯罪為例 186
第三款 上訴程序 188
第三節 《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評析:以證據開示制度為重點 189
第一項 美國法上的觀察 190
第一款 聯邦最高法院判決 190
第二款 成文法規定 193
第一目 Rule 16之規定 193
第二目 Rule 26.2 194
第二項 日本法之觀察 195
第三項 《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之證據開示制度 196
第一款 立法概述 196
第二款 閱卷權與證據開示制度之區辨 197
第三款 證據開示制度之合憲性危機 198
第四款 準備程序之肥大化 200
第五款 辯護人請求類型證據時之難題 201
第四項 小結 201
第六章 結論 205
參考文獻 209
zh_TW
dc.format.extent 555921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65104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民參與審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民參與審判源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陪審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觀審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司法民主化zh_TW
dc.title (題名) 論人民參與審判──以英美法制為重點zh_TW
dc.title (題名) Lay Participation Systems in Criminal Trials──Focusing on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 教科書

1.林俊益,《刑事訴訟法概論(上)》,新學林,2013年2月。

2.林鈺雄,《新刑法總則》,自版,2006年9月,初版一刷。

3.陳新民,《憲法學釋論》,自版,2011年9月,修訂七版。


(二) 專論

1.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公益信託春風煦日學術基金,2007年。

2.何勤華,《外國法制史》,韋伯,2003年9月。

3.何勤華,《德國法律發達史》,韋伯文化,2004年1月。

4.吳景欽,《法官應該我來當─各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法制時報,2012年3月。

5.易延友,《陪審團審判與對抗式訴訟》,三民書局,2004年11月,初版一刷。

6.施鵬鵬,《陪審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7.陳泰和,《最普通的權利》,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1版。



(三) 政府出版物

1.司法院統計處編,《中華民國101年台灣地區一般民眾對司法認知調查報告》,司法院,2012年11月。

2.司法院統計處編,《中華民國101年司法統計年報》,司法院,2013年。


(四) 翻譯書籍

1.Jean-Michel Sallmann著,馬振騁譯,《女巫─撒旦的情人》(Les sorcieres:Fiancees de Satan),時報出版,1999年8月。

2.Munroe Smith著,姚梅鎮譯,《歐陸法律發達史》,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6月二版。

3.Karen Farrington著,陳麗紅、李臻譯,《刑罰的歷史》 (History of Punishment and Torture),究竟出版,2003年。

4.Hareld J.Berman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北京三聯,1991年。

5.Hareld J.Berman著,賀衛方譯,《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法律出版社,1993年。

6.G.M. Treveryan, 錢端升譯,《英國史(上)》,東方出版社,2012年7月。

7.Jo-Ellan Dimitrus、Mark Mazzarella、Wendy Patrick Mazzarella著,張芃、褚耐安譯,《讀人》(Reading People),中國生產力中心,2010年6月。

8.Sandra Day O’Connor著,信春鷹、葛明珍譯,《我在最高法院的日子─歐康諾訴說法律的尊嚴》 (The Majesty of the Law: Reflections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博雅書屋,2009年6月。

9.Alex Tocqeville著,張楊譯,《論美國的民主》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年8月。

10.William Burnham著,林利芝譯,《英美法導論》(Introduction of Law &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元照,2005年5月。

11.David Boucher、Andrew Vincent著,許家豪譯,《自由主義與人權:英國觀念論的觀點》 (Liberalism and Human Rights) ,巨流,2013年1月。

12.Dorothy Pickles 著,朱堅章譯,《民主政治》(Democracy),幼獅,1978年。

13.Joseph Alois Schumpeter著,吳良建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商務印書館,1999年。

14.John Straut Mill著,郭志嵩譯,《論代議政治》 (Considerations o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協志,2000年七刷。

15.Alexander Hamilton,James Madison,John Jay著,程逢如、在漢、舒遜譯,《聯邦黨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商務印書館,1980年。

16.John Gastil,Peter Levine著,劉介修、陳逸玲譯,《審議民主指南》(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Handbook),群學出版,2012年6月。

17.田口守一著,張凌、于琇峰譯,《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5版

(五) 碩博士論文

1.鍾鳳玲,《從檢察制度的歷史與比較論我國檢察官之定位與保障》,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7月。

2.謝凱傑,《我國採行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探討─以參審試行條例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9月。

3.周儀婷,《參審制度的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白尊宇,《論平民參與審判制度的社會意涵─從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5.簡士淳,《私人現行犯逮捕─其歷史溯源、法理基礎與比較法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6.吳文華,《人民參與司法審判-沿革、類型與合憲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7.張永宏,《我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12月。


(六) 中文期刊

1.三井誠著,邱鼎文譯,〈日本之裁判員審判──運作與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4月,頁229-240。

2.尤伯祥,〈論國民參與審判──以歷史與比較法的考察為基礎〉,《檢察新論》,第11期,2012年1月,頁256-279。

3.王華勝, 〈羅馬法中的"刑法"與"懲罰法"——從《古代法》的誤譯說起〉,《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頁114-119。

4.Valerie Hans、王兆鵬等,〈國際經驗對台灣研擬中觀審制之啟示〉,《台灣法學雜誌》,第195期,2012年3月1日,頁80-122。

5.Helmut Satzger著,王士帆譯,〈德國刑事訴訟之參審員〉,《法學叢刊》,第224期,2011年11月,頁125-147。

6.何賴傑,〈刑事第二審部分程序條文改革對案〉,《全國律師》,第9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34-51。

7.何賴傑,〈從德國參審制談司法院人民觀審制〉,《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特刊,2012年11月,頁1189-1241。

8.林川陽,〈英國陪審制度〉,《刑事法雜誌》,第41卷第3期,1997年6月,頁75-87。

9.林超駿,〈法院組織、訴訟程序與案件控管──初論英國治安法院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頁52-67。

10.林超駿,〈初論人民一次性參與刑事審判模式──在陪、參審分類之外〉,《月旦法學雜誌》,第218期,2013年7月,頁99-123。

11.林裕順,〈國民參審「法官職權」變革研究──兼論「最高法院一O一年度第二次刑庭決議」司改契機〉,《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頁141-159。

12.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上)〉,《司法周刊》,第 336 期,1987 年 10 月 14 日,第三版。

13.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中)〉,《司法周刊》,第337期,1987 年10 月21 日,第3版

14.林永謀,〈德國參審制度 (下)〉,《司法周刊》,第338期,1987年10月28日,第3版

15.林永謀,〈論國民參與司法暨參審制之採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3-13。

16.林利芝,〈Walliams v. Florida─陪審團審判的經典案例〉,《台灣法學雜誌》,第127期,頁267-279。

17.林利芝,〈美國律師協會提出陪審團運作之十九個基本原則 (一) (二) (三) (四) (五)〉,《法治時報》,第106、108、112、114、116期。

18.林俊益、林信旭,〈人民觀審制之建構(一)〉,《軍法專刊》,第58卷第3期,2012年6月,頁22-44。

19.李念祖,〈實施參審制度在我國憲法上的幾個基本問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16-25。

20.李昌道、董茂云,〈陪審團制度比較研究〉,《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1期,頁57-69。

21.李東熹著,林裕順譯,〈韓國國民參與審判制度現狀與課題〉,《法學新論》,第21期,2010年4月,頁21-33。

22.李榮耕,〈簡評新制定之刑事妥速審判法──以美國法制為比較〉,《法學新論》,第40期,2013年2月,頁17-50。

23.李宜光,〈國民參與審判證據開示制度之評釋〉,《全國律師》,2017年12月號,頁60-69。

24.吳火川,〈國民參與審判合憲性初探〉,《司法周刊》,第1552期,2011年7月22日。

25.呂秉翰,〈審判制度之民主化?─「國民參審試行條例草案」評析─〉,《刑事法雜誌》,第54卷第1期,頁57-90。

26.邱琦,〈丹麥、德國專家參審制度考察報告〉,《司法院專家參審試行條例研究資料彙編(一)》,2003年12月。

27.施家榮,〈司法院「人民官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研究〉,《司法新聲》,第102期,2012年4月,頁37-49。

28.耿雲卿,〈英美陪審制度簡介及其評估〉,《憲政時代》,第7卷第1期,頁73-79。

29.許恆達,〈「實體真實發現主義」之知識形構與概念考古〉,《政大法學評論》,第101期,2008年2月,頁137-192。

30.陳恭平、黃國昌、林常青,〈台灣人民對於國民參與審判之態度─以2011年《紛爭解決行為實證研究》預試調查結果為基礎─〉,《台灣法學雜誌》,第177期,2011年6月1日,頁15-27。

31.陳雅譽,〈由美國量刑程序談刑事沒收制度〉,《檢察新論》,第六期,頁205-223。

32.陳運財,〈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之研究──兼評日裁判員制度〉,《月旦法學雜誌》,180期,2010年5月,頁131-149。

33.陳運財等,〈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圓桌論壇 (二) ──人民觀審制的理論與實踐會議紀錄〉,蘇永欽發言,《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1日,頁111-131。

34.陳運財,〈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與上訴制度之變革,《月旦法學雜誌》,2013年4月,頁167-185。

35.張麗卿,〈參審制之研究〉,《刑事法系列研討會(一)》,學林,2000年4月,頁39-91。

36.張永宏,〈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基本理念 (上) ──兼評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立法宗旨〉,《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2013年1月,頁126-138。

37.張永宏,〈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基本理念 (下) ──兼評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之立法宗旨〉,《月旦法學雜誌》,第213期,2013年2月,頁177-193。

38.張永宏,〈論人民觀審試行條例草案制度設計上的幾個課題〉,《軍法專刊》,第59卷第2期,頁17-27。

39.張明偉,〈英國刑事司法制度〉,《軍法專刊》,第55卷第6期,頁101-122。

40.陰元壽,〈試論雅典公民法庭的發展與演變〉,《世界歷史》,2012年第2期,頁78-86。

41.黃國昌,〈美國陪審制度之規範與實證〉,《月旦法學雜誌》,第194期,2011年7月,頁68-89。

42.黃國昌,〈定管轄權原因事實之認定基準─最高法院一O二年度台上字第一O九號裁定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23期,2013年10月,頁12-19。

43.楊崇森,〈英國陪審制度的新發展〉,《法令月刊》,第六十卷第十二期,頁78-91。

44.楊崇森,〈美國陪審制度的最新發展〉,《軍法專刊》,第55卷第4期,頁159-166。

45.蔡蕙芳,〈從一般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功能論適用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案件類型〉,《月旦法學雜誌》,第216期,2013年5月,頁194-210。

46.趙信會、汪祖興,〈論人民陪審制改革的模式選擇-談“混合制”陪審模式的建立〉,《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83-89。

47.鄭文中,〈德國法制中人民參與刑事審判之歷史觀察〉,《國家發展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2012年11月,頁43-94。

48.齊樹浩,〈英國陪審制度的發展與改革〉,《司法改革評論》,第9輯,2009年。

49.羅孟浩,〈論英美的治安法官〉,《法學叢刊》,第2卷2期,頁39-45。

50.蘇永欽,〈從憲法及司法政策角度看參審及其試行〉,《憲政時代》,第20卷第3期,1995年1月,頁25-51。


(七) 研討會資料

1.Jean-Marie Pontier著,張惠東譯,〈法國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 (Laparticipation des citoyens à la justice pènales en France),司法院專題演講演講稿。

2.梁文韜、陳俊仁、黃俊龍,〈審議式民主與公民陪審團〉,2010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資料。


二、外文文獻

(一) 英文書籍

1.M. H. Hansen, The Athenian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Demosthenes, University of Oklahoma (1999)

2.Aristotle, The Athenian Constitution, VII.4, translated by H. RACKHAM, M.A, Harvard University

3.Sadakat Kadri, The Trail: A History from Socrates to O.J. Simpson, Harper Perennial (2005)

4.Frederick Pollock& Frederic William Maitland, The Hostory of the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 Volume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98)

5.Neil Vidmar & Valerie P. Hans, American Juries – The Verdict, Prometheus Books (2007)

6.Leonard W. Levy, The Palladium of Justice: Origins of Trial by Jury, Ivan R . Dee Published (1999)

7.Henry Charles Lea, Superstition and force : Essays on the wager of law--the wager of battle--the ordeal--the torture, Philadelphia: H.C. Lea (1866)

8.R. C. Van Caenegem, The Birth of the English Common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9.Theodore F. T. Plucknett,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Little Brown & Co., 5th ed (1956)

10.John P. Dowson, A History of Lay Judges, The Lawbook Exchange, LTD (1999)

11.Walliam Blackstone, Commentaries on the Law of England, Volume 4, 1979 ed (1769)

12.John H. Langbein, The Origins of Adversary Criminal Tri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3.Edgar J. McManus, Law and Liberty in Early New England: Criminal Justice and Due Process, 1620-1692,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3)

14.Lawrence M. Friedman, 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 Simon & Schuster Plublished (2005)

15.John Sprack, Emmins on Criminal Procedure, Oxfre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6.Blackstone`s Criminal Practice 201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17.Sir Patrick Devlin, Trial by Jury, The Hamlyn Trust Published (1956)

18.Mirjan R. Damaška, Evidence Law Adrif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Carlos Hedderman & David Moxon, Magistrates’ Court or Crown Court? Mode of Trial Decisions and Sentencing, Home Office Reach Study 125 (1992)

20.Justice for All, Presented to Parliament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the Lord Chancellor and the Attorney General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 (July 2002)

21.Joshua Dressler & Alan C. Michaels, Understanding Criminal Procedure, Volume 2: Adjudication, LexisNexis (2006)

22.Ronald N. Boyce, Donald A. Dripps & Rollin M. Perkins, Criminal Law and Procedure: Cases and Materials, Foundation Press (2004).

23.Harry Kalven Jr. & Hans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24.Marijke Malsch, Democracy in the Courts: Lay Participation in European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25.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Penguin Books (2010).

26.Benjamin Barber, Strong Democracy: Participatory Politics for a New 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二) 英文期刊

1.Morriss Ploscowe,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Day Criminal Procedur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rvard Law Review 48 (1935), 433-475

2.Valerie P. Hans, Jury System Around the World, the Annual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science (2008), 176-197.

3.Sally Lloyd-Bostock & Cheryl Thomas, Decline of the “Little Parliament”: Juries and Jury Reform in England and Wales,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2 No. 2 (1999), 7-40.

4.Judith Heinz, Peremptory Challenges in Criminal Cases: A Comparison of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and Canada, Loyola of Los Angele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 Vol 16: 201 (1993), .201-244.

5.Neil Vidmar, The Canadian Criminal Jury: Searching for a Middle Ground,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 Vol. 62: No. 2 (1999), 141-172.

6.Peter Lowe, Challenges for The Jury System and a Fair Trial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Criminal Law (2011), 175-208.

7.Walliam E. Nelson, Summary Judgement and the Progressive Constitution, Iowa Law Review, Vol.93 (2008), 1653-1666.

8.Nancy Jean King, The American Jury,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2 No. 2 (Spring 1999), 41-67.

9.Nancy J. King, How Different is Death? Jury Sentencing in Capital and Non-Capital Cases Compared, Ohio Stat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Vol 2:195 (2004), 195-214.

10.Nancy Lawler Dickhutet, Jury Duty for the Blind in the Time of Reasonable Accommodations: the ADA`s Interface With a Litigant`s Right to a Fair Trial, Creighton Law Review, Vol.32 (1999), 849-882.

11.John Shapard & Molly Johnson, Memorandum to Advisory Committee on Civil Rules, Advisory Committee on Criminal Rules, Subject: Survey Concerning Voir Dire (Oct. 4 1994), 1-6.

12.Gregory E. Mize, On Better Jury Selection: Spotting UFO Jurors Before They Enter the Jury Room, Court Review (Spring 1999), 10-15

13.Hans Zeisel, Affirmative Peremptory Juror Selection, Stanford Law Review Vol. 39, No. 5 (May 1987), 1165-1172.

14.Paula L. Hannaford-Agor, Some Different Between States,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36.

15.Paula L. Hannaford-Agor, Valerie P. Hans, Nicole L. Mott & G. Thomas Munsterman, Are Hung Juries A Problem? Executive Summar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 Courts (September 2002), 1-8.

16.Peter J. van Koppen, Jury Trials: Opposed,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18-25.

17.Jury Serv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tomy of a Jury Trial, eJournal USA, Vol. 14 No.7 (July 2009), 27.

18.Amy Farrell & Daniel Givelber, Liberation Reconsidered: Understanding why Judges and Juries Disagree About Guilt,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Vol. 100 No. 4 (2010), 1549-1586.

19.Paula L. Hannaford-Agor, Valerie P. Hans, Nicole L. Mott, G. Thomas Munsterman, How Much Justice Hangs in the Balance? A New Look at Hung Jury Rates, Judicature Vol. 83: 2 (Sep. Oct. 1999), 59-67.

20.Robert G. Boatright, Improving Citizen Response to Jury Summonses: A Report with Recommendations, American Judicature Society Published (1998), 117-124.

21.Valerie P. Hans, What Difference Do Juries Make?, in Empirical Studies of Judicial Systems 2008 (Aus. 2009), 105-148.

22.Peter J. Richard,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Mixed Jury: The Epistemology of Jury Selection and The Perils of Post-Modernism, Seattle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26:445 (2003), 445-474.

23.Albert W. Alschuler & Andrew G. Deis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Criminal 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cago Law Review, Vol. 61 No. 3 (Summer 1994), 867-928.

24.Fred Rodell, Courts On Trial: Myth and Reality in American Justice, by Jerome Frank, Indiana Law Journel, Vol 25:Iss 1 (1949), 114-119.

25.Darryl K. Brown, Jury Nullification Within the Rule of Law, 81 Minnesota Law Review 1149 (1996), 1149-1200.

26.Zachary Corey,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Emerging Jury System in Japan: A Natural Combination or Two Ships Passing in the Night?, Cornell Law Faculty Working Papers 2009 (2009), 1-49.

27.John Gastil, E. Pierre Deess , Phil Weiser & Jordan Meade, Jury Service and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A Test of the Participation Hypothesis,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Vol. 70, No. 2 (2008), 1-16.

28.Morris B. Hoffman, The Case for Jury Sentencing, Duke Law Journal, Vol. 52 No.5 (2003), 951-1010

29.Gerhard Casper & Hans Zeisel,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1, No.1 (1972), 135-191.

30.John H. Langbein, Mixed Court and Jury Court: Could the Continental Alternative Fill the American Need?, 1981 American Bar Foundation Research Journal 195 (1981), 195-219.


(三) 德文資料

1.Heinrich Mitteis & Heinz Lieberich (1988), Deutsche Rechtsgeschichte : ein Studienbuch, Munchen : C.H. Beck.

2.Werner Beulke (2008), Strafproßrecht, 10.Aufl, Heidelberg : C. F. Müller.

3.Ulrich Vultejus (1999), Schöffen in Hauptverhandlung und Beratung - Ihr Einfluß in Theorie und Praxis, in Ehrenamtliche Richter – Demokratie oder Dekoration am Richtertisch ?.

4.Christoph Rennig & Stefan Machura (1999), Die Zusammenarbeit zwischen Schöffen und Berufsrichtern, in Ehrenamtliche Richter – Demokratie oder Dekoration am Richtertisch ?.

5.Helmut Satzger (2011), Die Schöffen im Strafprozess, Jura 2011, S. 518-526.



三、網路資源

1.Herbert J. Reid, “Legends: Queen Emma`s Ordeal by Fire”, http://www.britannia.com/history/winchester/plshare.html,

2.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elaw

3.Walliam Forsyth, History of trial by jury, http://constitution.org/cmt/wf/htj.htm

4.Sir Robin Auld`s Summary of His Review Report, http://webarchive.nationalarchives.gov.uk/+/http://www.criminal-courts-review.org.uk/summary.htm

5.《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ttp://gaspee.info/history/law-weapon-02.htm

6.Juror Qualifications, Exemptions and Excuses, United States Court Website, http://www.uscourts.gov/FederalCourts/JuryService/JurorQualificaitons.aspx

7.LawTeacherNet, Is “Trial by jury” as effective in UK?, http://www.lawteacher.net/constitutional-law/essays/is-trial-by-jury-as-effective-in-uk-law-essays.php#ixzz2ZkstlWwQ

8.http://www.shmoop.com/constitution/article-1-section-9.html

9.http://en.wikipedia.org/wiki/Rodney_King

10.http://en.wikipedia.org/wiki/State_of_Florida_v._George_Zimmerman#Zimmerman.27s_bond_revocation

11.Richard Gabriel, Race, bias and the Zimmerman jury, CNN, July 16, 2013, http://edition.cnn.com/2013/07/16/opinion/gabriel-bias-zimmerman/index.html

12.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jul/31/today-t3.htm

13.Comment devient-on juré populaire ?, 2 janvier 2012, http://www.lejdd.fr/Societe/Justice/Actualite/Des-jures-populaires-appeles-citoyens-assesseurs-vont-sieger-a-partir-de-janvier-dans-certains-tribunaux-correctionnels-315507

14.Fin des jurés populaires dans les procès en correctionnelle, 18 mars 2013, http://fr.news.yahoo.com/fin-jurys-populaires-proc%C3%A8s-correctionnelle-115126103.html

15.中央社,賴浩敏:觀審條例已送立法院,2013年2月18日,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302180109-1.aspx

16.雷敦龢 (Edmund Ryden),〈英國大憲章今譯〉,輔仁大學若望保祿二世和平研究中心和平叢書27,peace.fjac.fju.edu.tw/publications/peace-book-ch/doc/27/raw

17.施鵬鵬,論參審制研究的三個錯誤判斷,http://www.yadian.cc/paper/84100/

18.林俊益,〈人民參與審判的基本理念跨出第一步:人民觀審制度〉投影片資料,http://www.judicial.gov.tw/Guan-Shen/download/%E4%BA%BA%E6%B0%91%E5%8F%83%E8%88%87%E5%AF%A9%E5%88%A4%E7%9A%84%E5%9F%BA%E6%9C%AC%E7%90%86%E5%BF%B5.pp

19.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檢察官協會,〈「與民意接軌─我們要有感而透明的觀審」新聞稿〉,101年1月11日,http://www.prosecutors.org.tw/NewsContent.aspx?id=133

20.ストレス障害の元裁判員提訴=福島の女性、国賠請求-仙台地裁,時事ネットコム,2013年8月2日 (金),http://www.jiji.com/jc/zc?k=201305/2013050700333

21.裁判員制度と性犯罪 被害者の選択?,2012年5月31日,http://inotoru.dtiblog.com/?i&no=530

22.性暴力犯罪裁判員裁判1年目のまとめ,2010年5月21日, http://www.moj.go.jp/content/000082667.pdf#search=`性暴力犯罪裁判員裁判1年目のまとめ

23.張永宏,「三階段證據開示到底是毒藥還是解藥」,蘋果日報,2018年5月14日,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514/1353314/

24.〈日本證據開示之規範與實務(一)制度介紹篇—山本了宣律師〉,2018年證據開示國際研討會,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558

25.〈2016年改正刑訴法成立に伴う注意点─刑事弁護ビギナーズver.2(季刊刑事弁護増刊)補遺〉,http://www.genjin.jp/files/supplement/keijibengobignnerssupplement201804.pdf

26.李宜修,〈國民刑事參審草案證據開示制度與閱卷權保障之衝突 (上)〉,公視新聞議題中心,2018年3月6日,https://pnn.pts.org.tw/project/inpage/31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LAW.002.2019.F1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