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命運敘述
Destiny Narration in the Zhiguai Fictions of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陳世昀
Chen, Shih Yun
貢獻者 高莉芬
Kao, Li-Fen
陳世昀
Chen, Shih Yun
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
志怪小說
宗教
命運敘述
自覺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4-Mar-2019 20:31:22 (UTC+8)
摘要 「命運」是人無法迴避的課題,哲學、宗教、思想、文史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之所以由志怪小說切入,一來命運的討論雖多,結論也不出命定、命限或人定勝天一類的結論,但透過志怪小說相關資料的整理、解讀,或可為命運觀的研究增加不同材料和切入角度;二來,相較起一般研究多由思想、宗教、史學、文學篇章或作者著手,即便有論及小說命運的,也多著眼於唐至明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部分較少提及。故透過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命運敘述的討論,期許能豐富志怪小說的研究。最後,亂世促使人對命運有更多的省思,魏晉南北朝的命運敘述除了有承繼前代的命定,也因時代和宗教因素,產生別於它代的命運敘述,反映在志怪小說上,增加了道德信仰等因素,使得命運可以改變的想法,隱藏在志怪小說的敘述中。以上為本篇研究的意義所在。

寫作上,本文回顧了與本文有關的研究成果,並闡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義。其次先釐析先秦兩漢以及魏晉南北朝的命運觀。接著聚焦於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從命運可測與不可測、命運如何知悉、命運可變不可變等幾個角度思索其所展現的對象以及意義,觀察其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對命運的思考。當中也討論到命運的內容及敘事模式,從社會、文化、歷史、思想、文學等角度切入分析詮釋,最後從時代性、宗教性、文學性以及變動性幾個角度,突顯本篇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命運敘述的獨特性,探討其所反映與展現的意義,並作一總結。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以下先按時序排列,同時代者依筆劃排列)
【先秦】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先秦】墨子著;吳毓江撰;孫啟治校點:《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秦】呂不韋;許維遹著:《呂氏春秋集釋》(上)(下)(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秦】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西漢】揚雄撰;【清】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問明》,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新北市:明文出版社,200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王嘉著;【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朝宋】鮑照注;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齊】劉勰;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75年)
【唐】牛僧孺編;【唐】李復言編:《玄怪錄 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唐臨撰;方詩銘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劉知幾著;劉占召評注:《史通評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唐】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戴孚撰;方詩銘校:《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五)(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洪邁;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九流緒論下〉(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馬俊良輯:《龍威秘書•漢武內傳》一集第六冊,清乾隆世德堂重刊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二》長沙嫏寰館刊本
【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十四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道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叢書集成新編》第八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傅亞庶撰:《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董志翹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出版社,2002年)
二、中文專著(以下按筆劃排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所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丁乃通編著:《中國術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術間文藝,1986年)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丁敏等著,李志夫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丁鼎、楊洪權著:《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 附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孝廉編譯:(《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1975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次澄、郭永吉主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異》(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王明澤:《中國古代服飾》(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王青:《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王國良:《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連儒:《志怪小說與人文宗教》(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一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圓善論•心、性與天與命》(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新--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辦處,2000年)
何林天校注:《重訂新校王子安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淑貞:《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臺北:圓神,2006年﹚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 :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呂世浩:《細說史記》(臺北,時報出版社,2017年)
李天虹:《郭店竹書《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
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劍國:《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劍國:《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下)(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繼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一一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邵穎濤:《唐代敘事文學與冥界書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199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 修訂版》第一卷﹙成都:四川出版社,199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讀《抱朴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1992年)
馬西沙:《民間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爾塞拉等:《跨文化心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1997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1989年﹚
張明喜:《神秘的命運密碼》(上海:三聯書局,1995年)
張雁弓:《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小說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抗生:《六朝宗教史》(江蘇:南京出版社出版,2004年)
許倬云:《西周史》(增訂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1993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8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文集》第二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彭國翔編:《學思答問-余英時訪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湖南省博物館:《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四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岳麓書院,2016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倫,2006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出版,2000年)
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駱玉明、肖能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黃光國,胡先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6 年)
楊立華:《郭向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1997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85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6年)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一一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趙宗乙注:《淮南子上、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匯堂,1985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臺北:曉園,1993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劉湘蘭:《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義意治療學說》(臺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劉葉秋:《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縱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歐陽禎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衛紹生:《中國方術闡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魯迅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錢鍾書:《管錐編﹙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2011年)
謝貴安:《從讖謠到預言:流傳千年的中國讖謠文化》(臺北:未來書城,2003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顏崑陽:《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1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五,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三、外文譯著
【日】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中嶋隆藏:〈佛教的接受與傳統命運觀的改變〉,《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日】加納喜光:〈醫書に見える氣論──中國傳統醫學における病氣觀〉,收入【日】小野澤精一等著:《氣の思想──中國における自然觀と人間觀の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述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in)《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0年)
【法】列维•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英】古斯塔夫‧雅霍達:《文明的困惑──迷信心理透析》(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年)
【英】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英】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亞隆著;張亞譯:《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行事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Thomas Gilovich湯瑪斯‧吉洛維奇著;林力敏譯:《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臺北:先覺出版社,2015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瑞士】C.G.榮格著;黃奇銘譯:《探索心靈奧秘的現代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
【奧】弗洛伊德著;孫名之譯:《弗洛伊德文集一・癔症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奧】弗洛姆著;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釋夢》(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年)
【奧】阿德勒作;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编譯局编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编譯局编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四、期刊論文
丁峰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及類型辨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丁為祥:〈命與天命:儒家天人關係的雙重視角〉,《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
元偉:〈論古代白犬書寫的文化内涵--以史志、志怪小說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王永祥、霍豔霞:〈董仲舒的「天命」論與「變命」論簡析〉,《國際儒學研究》第五輯,2013年12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23卷9期,1996年9月
王明:〈論道教的生死觀與傳統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10月。
王金雲:〈人的心理衝突與矛盾產生根源剖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5期,2005年9月。
王偉:〈「志怪」與「志怪小說」〉《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4)
王啟忠:〈試論六朝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兼議「六朝人並非有意作小說」之說〉,《杜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3期。
王國良:〈王琰《冥祥記》小考〉,《東吳中文學報》3期(1997年5月)
王晶波:〈相術起源與中國古代命運觀〉,《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王齊洲:〈文筆之分與六朝文學觀念〉,《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王德華:〈論魏晉六朝志怪小說的潛意識蘊含〉,《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王慶華:〈論正史「怪異」書寫與小說「志怪」之關係〉,《學術研究》,2018年第7期。
王曉毅:〈王充的命理學體系〉,載《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王曉毅:〈郭象命運論及其意義〉,《文史哲》2005年第6期。
付震震:〈論因果報應觀念對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22卷第4期。
白福寶:〈論死亡焦慮的本質〉,《醫學與哲學》2015年10月第36卷第10A期。
石麟:〈古代小說的史鑒功能和勸戒功能——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二題〉,《湖北: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2011年第五期。
甘忠寶:〈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洞窟仙境意象〉,《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2008年5月。
申丹:〈也談「敘事」還是「敘述」〉,《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三期。
安憶涵:〈《搜神後記》到《原化記》中「白水素女」故事演變〉,《名作欣賞》2016年第14期。
成秀萍:〈從《搜神記》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作家的潛意識〉,《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
曲利麗:〈論兩漢之際的「王命論」思潮〉,《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
朱伯昆:〈晉南北朝時期無神論者反對佛教中靈魂不死信仰的鬥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年02期。
朱淵清:〈「時」一一儒家運命論思想的核心概念〉,收入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2009年)。
何維剛:〈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興大人文學報》54期2015年12月。
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吉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3年4月。
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文史哲》1987年第3期。
吳東:〈從創作動機看文學的層次性特徵〉,《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16卷第2期。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跡〉,《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吾敬東:〈中國人「命」即命運觀念的形成〉,《學術界》137期2009年4月。
呂鵬志:〈試論道教的命運觀〉,《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5期。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第9期(1992年12 月)。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李光摩:〈「魏晉文學自覺論」的迷思〉,《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03期2008年7月。
李建民:〈屍體•骷髏•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考〉,收入氏著:《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2000年)。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第16期2010年6月。
李劍國、孟琳:〈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4期2006年7月。
李劍國:〈古小說的文化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
李維、鄭紅翠:〈中國古代的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略論〉,《江漢論壇》2011年第5期。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呪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1993年第三期。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九期。
李鵬飛:〈漢譯佛典與六朝小說〉,《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4月。
李昭鴻:〈生命的延展與超越-王嘉《拾遺記》爲亂世百姓所揭櫫的人生目標〉,《漢學研究集刊》第十一期2010年12月。
李婕:〈論《搜神記》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10年10月。
肖劍:〈西方古典思想中的「死亡」意識:從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到塞涅卡〉,《思想戰線》2009年,35卷第2期。
肖劍平:〈嵇康養生思想論略〉,《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5年1月。
周文玖:〈袁宏史學思想再探討——袁宏《後漢紀》史論淺析〉,《濟寧師專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1996年6月。
周作明:〈對馬與中國古代歷史的文化認識〉,《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12月第36卷第4期。
周華斌:〈方相•饕餮考〉,《戲劇藝術》1992年9月。
尚永琪:〈北朝胡人與佛教的傳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2期2006年3月。
林沙鷗:〈中國古代小說體敘事的歷時性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010年4月第二十八期。
林淑貞:〈長生不死的飲饌圖像—-六朝志怪異食書寫所豁顯的意蘊與思維〉,《成大中文學報》2009年10月第二十六期。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7年。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七卷四期1996年12月。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5年。
林童照:〈《異苑》中的天命觀念及其意識形態功能〉,《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
金仁義:〈正統觀與東晉南朝時期的史學〉,《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
金達芾:〈佛教典籍對六朝志怪小說的留存〉,《文史知識》2012年10期。
金霞:〈《宋書•符瑞志》歷史價值初探〉,《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
金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視野中的祥瑞災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姚彥淇:〈從「受命」到「三命」—兩漢士人的性格轉變與命論思想的發展〉,《高雄師大學報》2010年28期。
姜文明:〈嵇康思想中「自然之和」的價值--「順天和以自然」論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12年12月。
施忠賢,〈魏晉南北朝「善惡報應」問題之釐清〉,《文藻學報》,14期,2000年3月。
施穗鈺:〈如機察變,體道安命-漢晉士人對「知命」典「安身」的詮釋及實踐〉,《先秦兩漢學術》21期2014年3月。
紀志昌:〈六朝佛法「殺生戒」與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
范軍:〈中國地獄傳說與佛教倫理〉,《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范軍:〈唐代小說中的閻羅王--印度地獄神的中國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范家偉:〈漢唐時期道教與瘧鬼說〉,收入《華林》第二卷,2002年。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2007年第一期。
孫立群、郭娜娜:〈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童謠的社會影響力〉,《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 7 月第36卷第4期。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徐洪興:〈占卜術與中國傳統文化散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三期。
晁福林:〈「時命」與「時中」:孔子天命觀的重要命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23卷。
袁保新:〈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義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7期,2001年6月。
袁憲潑:〈小說可以『觀』———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觀念考〉,《北方論叢》,2009年第2 期。
馬之驌:〈我國古今冥婚習俗〉,《食貨月刊》1976年第六期。
馬志政:〈反思:命運和命運觀〉,《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1年9月。
馬豔輝:〈試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人關係論的轉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44卷第4期。
崔宜明:〈「命運」觀念的起源和理性內涵〉,《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3期。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臺大文史哲學報》2004年11月第六十一期。
張介明:〈「天人感應」:中國古代的風險文化〉,《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
張守夫:〈北朝佛教研究之我見〉,《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8月第27期第4卷。
張克明:〈中國相術的文化蘊涵試探〉,《益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15卷第3期。
張國清:〈漢魏之際的政治與魏晉玄學的產生〉,《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9卷第2期1998年4月。
張晨:〈魯迅「文學的自覺」說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3月)。
張雪松:〈南朝民眾的佛教地獄信仰研究〉,《輔仁宗教研究》2012年3月24期。
張琦:〈方相氏源流考〉,《天府新論》2008年第3期,頁138-144。
張榮明、崔一楠:〈讖謠與兩晉南北朝政治〉,《理論學刊》2011年8月第8期。
張榮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格局和發展趨勢〉,《史學月刊》2010年第10期。
張慶民:〈論蛻變中的魏晉南北朝小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章明明、韓勱:〈心理衝突的理論研究述評〉,《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許建崑:〈唐傳奇歷史素材的借取與再創-以王維、王之渙故事為例〉,《東海中文學報》(2008年7月)。
陳文新:〈近百年來唐前志怪小說綜合研究述評〉,《學術論壇》2001年第2期。
陳文新:〈論漢魏六朝筆記小說的敘事風範〉,《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3月。
陳文新:〈「小說」與子、史--論「子部小說」共識的形成及其理論蘊涵〉,《文藝研究》2012年第6期。
陳正賢:〈說「詩讖」〉,《閱讀與寫作》(2008年),第2期。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收入氏著《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陳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2期,
陳寧:〈孟子的命運觀〉,《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八卷四期1997年12月。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2011年11月,第38卷第11期。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第18 期。
黄炎軍:〈走向文學的本體——魏晉六朝小說觀念解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彭磊:〈論六朝時代「妖怪」概念之變遷——從《搜神記》中之妖怪故事談起〉(《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6期(2007年12月)。
普慧:〈南北朝正史家的「天命」信仰〉,《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11 卷第2期。
曾維加 :〈漢魏六朝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志怪小說為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程宇宏:〈析魏晉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結構的構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程麗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實錄精神與補史意識〉,《文藝評論》2011年第2期。
黃宇蘭、趙瑤丹:〈論宋代的科舉夢兆——以《夷堅志》為中心〉,《雲南社會科學》2012年。
黃克劍:〈生、命、性、道--對先秦人文意識嬗變的一種闡釋〉,《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黃翠芬:〈談《搜神記》「東海孝婦」書寫的 取材與敘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十二卷第二期2014年12月。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四期2005年6月。
黃東陽:〈王琰《冥祥記》生命見解中的「博識」論述〉,《東吳中文學報》第三十一期,2016年5月。
黃炎軍:〈走向文學的本體——魏晉六朝小說觀念解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16期,2003年7月。
黃敬愚:〈從「養生論」看嵇康對社會人生的關懷〉,《天府新論》2001年第2期。
楊春時:〈文學的非理性與超理性〉,收入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楊國榮:〈徘徊於力與命之間──從力命之辯看理學的自由學說〉,《孔孟月刊》,32卷4期,1993年12月。
楊景鸘:〈方相氏與大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1年12月。
楊華:〈先秦血祭禮儀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楊超:〈王充命定論思想的剖析〉,《文史哲》1956年第11期。
楊曾文:〈觀音信仰的傳入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楊澤波:〈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月。
葛兆光:〈想象的世界--道教與中國古典文學〉,收入吳光正、鄭紅翠、胡元翎:《想像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董剛:〈《晉書》陶侃「折翼」之夢與「窺窬之志」探賾〉,《中華文史論叢》2018年2月。
董艷玲:〈南北朝時期項羽神信仰的文化内涵〉,《齊魯學刊》2015年01期。
蒙培元、任文利:〈儒家哲學中關於「命」的學說〉,《齊魯學刊》1998年第4期。
趙毅衡:〈「敘事」還是「敘述」?--一個不能再權宜下去的術語混亂〉,《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二期。
趙振祥:〈魏晉「志怪」的社會新聞文體論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趙敏俐:〈「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二期。
劉正平:〈亦莊亦怪:志怪傳奇小說創作主體的雙重人格特徵〉,《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劉守華:〈從〈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個著名故事類型的解析〉,《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03期。
劉明琪:〈志怪小說:遙遠的呼應與承接——論中國小說觀念的覺醒和中國小說的真正成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 期。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八期。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第20期。
劉振華:〈試析儺禮中方相氏的地位嬗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劉泰廷:〈文本中的政治秩序:對六朝志怪小說書寫的新考察〉,《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劉海寧:〈佛洛德焦慮理論述評〉,《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3月第5期。
劉國忠:〈從清華簡《命訓》看早期中國的三命觀〉,《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四卷第十期2017年10月。
劉國忠:〈清華簡 《命訓》中的命論補正〉,《中國史研究》2016年01期。
劉榮榮:〈論歷史必然性、偶然性及人的主觀能動性〉,《理論探索》1991年第4期。
劉曙光:〈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及其複雜性〉,《湖湘論壇》2009年第3期。
蔡妙真:〈從《搜神記》看魏晉思想〉,《孔孟學報》第63期,1992年3月
鄧仕樑:〈六朝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鄭土有:〈中國螺女型故事與仙妻情结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鄭志明:〈牟宗三的《圓善論》的生命關懷〉,《揭諦》第十一期,2006年6月。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關於「民間信仰」、「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之我見〉,《文史哲》2006年第1期。
鄭志明:〈靈魂的生命觀與殯葬文化〉,《宗教哲學》第四十三期2008年3月。
鄭華萍:《論先唐史書與志怪小説的關係——以〈搜神記〉爲中心》,《南京師範 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魯迅全集》(第3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瑞菁:〈高唐神女傳說之再析——一個冥婚習俗觀點的考察〉,《雲夢學刊》2008年第02期。
蕭放:〈民眾信仰與六朝社會〉,《東方論壇》2003年第3期。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收於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錢光勝:〈佛教地獄觀念與唐代的入冥小說〉,《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年26卷第四期。
錢志熙:〈論中古文學生命主題的盛衰之變及其社會意識背景〉,《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
閻續瑞:〈試論魏晉文人生死觀〉,《學海》2003年4月。
戴文霞、蔣振華:〈《文選》命運義理之論體文的選編意義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
戴璉璋:〈玄學與形神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9月第13期。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2年12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年6月。
謝明勳:〈從干寶著作談《搜神記》之著述緣由〉,《中國書目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1年6月。
羅祥相:〈「達命」還是「安命」?——莊子「命」論精神新探〉,《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1期。
龐天佑:〈論陳壽的歷史哲學思想〉,《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
龔世學:〈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瑞思想的整合〉,《蘭州學刊》2010年第12期。
五、學位論文
王友珍:《袁宏《後漢紀》史學思想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1年)
王亞利:《魏晉南北朝災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3年)
王定功:《人的生命價值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學政治思想教育博士論文,2012年)
王莉:《論魏晉六朝志怪小說文學性敘事的生成》(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運觀》(甘肅:蘭州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朴美愛:《《太平廣記》「預知未來」故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何秋瑛:《東漢三國漢譯佛經敘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勇:《力命之間--《列子》力命觀闡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78年)
林沙鷗:《中國古代小說體敘事的歷時性研究》(浙江:浙江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1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段閃閃:《六朝小說與史書的互滲硏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班孟丹:《中國人善惡報應信仰的心理學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敏:《〈列子〉哲學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瑞芳:〈《搜神記》研究〉(陜西: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於菁:《從「至虛肆情」到「即物順通」—東晉士人應世觀的轉折》(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世昀:《搜神記祥瑞災異之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9年)
黃東陽:《唐五代志怪傳奇之記異題材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傅含章:《《太平廣記》唐人定命類故事研究中》(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曾雯雯:《漢唐之間中國冥界觀的變化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碩士論文,2012年)
鄒強:《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楊歡:《六朝志怪小說的文化解讀》(福建: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正平:《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冠芳:《六朝佛教靈驗類志怪小說敘事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芝慶:《自適與修持:公安三元的死生情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潘星吟:《宋代「詩讖」說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重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文學博士論文,1992年)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河南: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8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50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ao, Li-F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世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Shih 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世昀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Shih 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r-2019 20:31:22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r-2019 20:31: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r-2019 20:31: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150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38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1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命運」是人無法迴避的課題,哲學、宗教、思想、文史學家各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之所以由志怪小說切入,一來命運的討論雖多,結論也不出命定、命限或人定勝天一類的結論,但透過志怪小說相關資料的整理、解讀,或可為命運觀的研究增加不同材料和切入角度;二來,相較起一般研究多由思想、宗教、史學、文學篇章或作者著手,即便有論及小說命運的,也多著眼於唐至明清,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部分較少提及。故透過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命運敘述的討論,期許能豐富志怪小說的研究。最後,亂世促使人對命運有更多的省思,魏晉南北朝的命運敘述除了有承繼前代的命定,也因時代和宗教因素,產生別於它代的命運敘述,反映在志怪小說上,增加了道德信仰等因素,使得命運可以改變的想法,隱藏在志怪小說的敘述中。以上為本篇研究的意義所在。

寫作上,本文回顧了與本文有關的研究成果,並闡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義。其次先釐析先秦兩漢以及魏晉南北朝的命運觀。接著聚焦於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從命運可測與不可測、命運如何知悉、命運可變不可變等幾個角度思索其所展現的對象以及意義,觀察其是以何種方式呈現對命運的思考。當中也討論到命運的內容及敘事模式,從社會、文化、歷史、思想、文學等角度切入分析詮釋,最後從時代性、宗教性、文學性以及變動性幾個角度,突顯本篇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命運敘述的獨特性,探討其所反映與展現的意義,並作一總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現狀 6
一、志怪小說之相關研究 6
二、命運之相關研究 9
三、志怪小說與命運之相關研究 12
四、志怪小說與敘述學之相關研究 15
五、小說與史學子學之相關研究 17
六、魏晉南北朝宗教之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志怪小說與命運之義界 20
一、志怪小說 21
二、命運 23
二、研究方法和章節安排 35
第二章 先秦兩漢命運觀發展 38
第一節 先秦:天人關係的思辨 39
一、殷周天命:天與人的反省思考 40
二、春秋戰國:力與命的膠著擺盪 43
(一)儒:命由天定,事在人為但求無愧於心 44
(二)道家:自然而然,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53
(三)墨家:天志明鬼,執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 56
第二節 兩漢:天人感應的變化 61
一、人格天:天命意志論 62
二、自然天:自然命定論 69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思想背景與命運觀發展 78
第一節 政治社會與宗教背景 78
一、時代的背景:政治社會的風起雲湧 78
二、宗教的突破:人間末世的尋求拯救 82
(一)道教:承負與發展 83
(二)佛教:信仰與辯難 90
(三)信仰民俗:靈驗與求祀 97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命運觀 101
一、玄學下的命運觀 102
二、佛道下的命運觀 110
(一)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110
(二)佛教:形神不滅因果生 116
三、文史中的命運觀 121
(一)文:定命與辨命 122
(二)史:天命與符瑞 129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對命運之討論 140
第一節 可測與不可測:命運與天地萬物的關係 140
一、對命運的難解與存而不論 140
二、對命運的推測 145
(一)方術推測 145
1.相人:相由命生 147
2.卜筮:解讀迷津 149
3.夢與占夢:想像與真實 152
(二)讖緯謠諺 159
(三)鬼神怪人 165
第二節 可變與不可變:天意命定論的反思 171
一、不可變:國政下的災異解讀 172
(一)自然萬物:觀天地以斷吉凶 173
1.天象地理 173
2.非常生物 178
(二)人事物:察人事以料世局 188
1.血與身體變異 188
2.禮法失序與其它 195
二、可變與不可變:個體的命運詮釋 199
(一)命運不能改變 200
1.命定:天意難違 201
2.因果:福禍自取 208
(二)命運可以改變 211
1.外力介入的改運 212
2.道德與宗教信仰 214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之命運敘述與書寫 223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命運之敘述 224
一、敘述者:文士或宣教者 225
(一)文士之屬 225
(二)方道釋之屬 226
二、敘述視角:全知限知的掌握 227
(一)全知視角 228
(二)限知視角 229
三、敘述時空:時間空間的交錯 230
(一)敘述時間:時序與頻率 230
1.預敘 230
2.補敘 231
3.敘述頻率 231
(二)敘述結構:線型與圓型 232
1.線型結構 232
2.圓型結構 234
四、敘述觀念:想法轉變與對比 235
(一)有意或無意 235
(二)治國到志怪 237
(三)命定到命改 238
第二節 個體與群體:命運關懷與承展 238
一、個體與群體的關涉 239
(一)己:一己禍福榮辱 239
(二)群:家國災異祥瑞 242
(三)現世關懷與死後想像 252
1.現世關懷(參考表八、九、十、十一) 253
2.死後關懷(參考表十二) 256
二、承啟與發展 259
(一)官祿貴賤 260
(二)婚戀 263
(三)入冥 266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命運敘述之特性 296
第一節 時代性:恐懼與自覺 297
一、死亡恐懼與命運意義 298
二、文與人的自覺看命運 304
第二節 宗教性:佛道與文士 310
一、方道士之屬:我命在我不在天 313
二、佛教徒之類:命繫於業、業為人所造 317
三、一般文士之屬:隨手拈來不拘一格 321
第三節 文學性:怪異與詮釋 326
一、怪異與想像中的真實 327
二、敘述與詮釋下的歷史 332
第四節 變動性:可能與期待 337
一、必然性與可預測性 337
二、偶然性與不可預測性 339
三、道德與命運的關係 342
四、人力、時命與命運 344
五、命定與改變的兼容 345
第七章 結論 348
引用書目 352

表次
表一:1-4-1 使用書次………………………………………………………………32
表二:5-2-1 志怪小說中王敦的相關記載…………………………………………240
表三:5-2-2 志怪小說中賈家的相關記載…………………………………………242
表四:5-2-3 志怪小說中瑯琊王氏的相關記載……………………………………244
表五:5-2-4 志怪小說中陳郡謝氏的相關記載……………………………………246
表六:5-2-5 志怪小說中譙國桓氏的相關記載……………………………………249
表七:5-2-6死而復生之因…………………………………………………………269
表八:5-2-7文士之屬之現實命運關………………………………………………271
表九:5-2-8方道士之屬之現實命運關……………………………………………278
表十:5-2-9釋教之屬之現實命運關………………………………………………281
表十一:5-2-10家國關懷……………………………………………………………284
表十二:5-2-11死後關懷……………………………………………………………291
表十三:6-2-1《神仙傳》命定篇章…………………………………………………313
表十四:6-2-2方道士之屬志怪小說之命不由人篇章……………………………313
表十五:6-2-3《拾遺記》強調道德篇章……………………………………………315
表十六:6-2-4方道士之屬志怪小說之「遇」篇章………………………………316
表十七:6-2-5《冥祥記》、《宣驗記》相關篇章……………………………………319
表十八:6-2-6一般文士之屬志怪小說命運看法…………………………………321

圖次
圖一:5-1-1 線型結構………………………………………………………………233
圖二:5-1-2 圓型結構………………………………………………………………235
zh_TW
dc.format.extent 514314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50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志怪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命運敘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覺zh_TW
dc.title (題名) 魏晉南北朝志怪中的命運敘述zh_TW
dc.title (題名) Destiny Narration in the Zhiguai Fictions of Wei, Jin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叢刊(以下先按時序排列,同時代者依筆劃排列)
【先秦】荀子著;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先秦】墨子著;吳毓江撰;孫啟治校點:《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秦】呂不韋;許維遹著:《呂氏春秋集釋》(上)(下)(北京:中國書店,1985年)
【秦】呂不韋;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西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西漢】揚雄撰;【清】汪榮寶義疏;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問明》,冊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東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東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新北市:明文出版社,2002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搜神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晉】王嘉著;【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晉】葛洪著;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晉】葛洪撰;胡守為校釋:《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校點:《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南朝宋】鮑照注;錢仲聯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南朝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南朝齊】劉勰;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第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北齊】魏收撰;西魏書【清】謝啟昆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80年)。
【隋】姚察;【隋】謝炅;【唐】魏徵;【唐】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梁書》(臺北:鼎文出版社,1975年)
【唐】牛僧孺編;【唐】李復言編:《玄怪錄 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唐】李百藥撰;楊家駱主編:《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唐臨撰;方詩銘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張鷟:《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唐】劉知幾著;劉占召評注:《史通評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唐】裴鉶著;周楞伽輯注:《裴鉶傳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唐】戴孚撰;方詩銘校:《廣異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五)(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六)(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洪邁;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九〈九流緒論下〉(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馬俊良輯:《龍威秘書•漢武內傳》一集第六冊,清乾隆世德堂重刊
【清】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經編小學類•第六帙卷六十二》長沙嫏寰館刊本
【清】張志聰集注:《黃帝內經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弘明集十四卷》(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道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叢書集成新編》第八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
高明撰:《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傅亞庶撰:《劉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董志翹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南京:江蘇出版社,2002年)
二、中文專著(以下按筆劃排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究所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丁乃通編著:《中國術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術間文藝,1986年)
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丁敏等著,李志夫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8年)
丁鼎、楊洪權著:《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上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 附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尹鴻:《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王孝廉編譯:(《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1975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王立:《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次澄、郭永吉主編:《雅俗相成——傳統文化質性的變異》(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王明澤:《中國古代服飾》(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王青:《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王國良:《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王連儒:《志怪小說與人文宗教》(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一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石峻、樓宇烈、方立天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圓善論•心、性與天與命》(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鐘鑒等:《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新--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辦處,2000年)
何林天校注:《重訂新校王子安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何淑貞:《展現生命芬芳的神話傳說—列子的智慧》﹙臺北:圓神,2006年﹚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 : 《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呂世浩:《細說史記》(臺北,時報出版社,2017年)
李天虹:《郭店竹書《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02年)
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
李劍國:《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劍國:《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下)(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李豐楙、廖肇亨主編:《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
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杜繼文:《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啟屏:《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一一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邵穎濤:《唐代敘事文學與冥界書寫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忠義:《漢魏六朝小說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洪衛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士人思想演變研究》(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1994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 修訂版》第一卷﹙成都:四川出版社,199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讀《抱朴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5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出版社,2001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一)(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袁保新:《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文津,1992年)
馬西沙:《民間宗教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馬爾塞拉等:《跨文化心理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
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1997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1989年﹚
張明喜:《神秘的命運密碼》(上海:三聯書局,1995年)
張雁弓:《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社會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小說通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荊雲波:《文化記憶與儀式敘事:《儀禮》的文化闡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許抗生:《六朝宗教史》(江蘇:南京出版社出版,2004年)
許倬云:《西周史》(增訂本)(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陳文新:《中國文言小說流派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1993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84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
陳昭瑛:《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陳寧:《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3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傅斯年著、歐陽哲生主編:《傅斯年文集》第二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出版社,2004年)
彭國翔編:《學思答問-余英時訪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普慧:《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湖南省博物館:《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四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岳麓書院,2016年)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倫,2006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出版,2000年)
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駱玉明、肖能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黃光國,胡先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6年)
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黃偉倫:《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學生書局,2006 年)
楊立華:《郭向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健民:《中國夢文化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1997年)
楊義:《中國歷代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6年)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85年﹚
葉國良:《經學側論》(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2016年)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趙毅衡:《苦惱的敘述者一一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趙宗乙注:《淮南子上、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匯堂,1985年)
劉文英、曹田玉:《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臺北:曉園,1993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年)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劉苑如主編:《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9年)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
劉湘蘭:《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義意治療學說》(臺北: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1年)
劉葉秋:《古典小說筆記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縱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歐陽禎人:《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衛紹生:《中國方術闡釋》﹙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鄭志明:《道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鈎沉》(山東:齊魯書社,1997年)
魯迅輯錄:《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三)》(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85年)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
錢鍾書:《管錐編﹙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索》(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2011年)
謝貴安:《從讖謠到預言:流傳千年的中國讖謠文化》(臺北:未來書城,2003年)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顏崑陽:《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2011年)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五,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龔鵬程:《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
三、外文譯著
【日】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中嶋隆藏:〈佛教的接受與傳統命運觀的改變〉,《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日】加納喜光:〈醫書に見える氣論──中國傳統醫學における病氣觀〉,收入【日】小野澤精一等著:《氣の思想──中國における自然觀と人間觀の展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年)
【法】熱拉爾・熱奈特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述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in)《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0年)
【法】列维•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英】古斯塔夫‧雅霍達:《文明的困惑──迷信心理透析》(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年)
【英】詹•喬•弗雷澤著;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
【英】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美】亞隆著;張亞譯:《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年)
【美】杰拉德.普林斯著;徐強譯:《敘事學:敘事的行事與功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美】Thomas Gilovich湯瑪斯‧吉洛維奇著;林力敏譯:《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臺北:先覺出版社,2015年)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瑞士】C.G.榮格著;黃奇銘譯:《探索心靈奧秘的現代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7年)
【奧】弗洛伊德著;孫名之譯:《弗洛伊德文集一・癔症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奧】弗洛姆著;孫依依譯:《為自己的人》﹙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奧】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釋夢》(北京:商務印刷館,2009年)
【奧】阿德勒作;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臺北:經濟新潮社出版,2015年)
【德】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编譯局编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编譯局编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四、期刊論文
丁峰山:〈中國古代小說概念及類型辨析〉,《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丁為祥:〈命與天命:儒家天人關係的雙重視角〉,《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4期。
元偉:〈論古代白犬書寫的文化内涵--以史志、志怪小說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
尤雅姿:〈虛擬實境中生命諦視--談魏晉文學裡的臨界空間經驗〉,收入李豐楙、劉苑如主編:《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上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
王永祥、霍豔霞:〈董仲舒的「天命」論與「變命」論簡析〉,《國際儒學研究》第五輯,2013年12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哲學與文化》,23卷9期,1996年9月
王明:〈論道教的生死觀與傳統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8年10月。
王金雲:〈人的心理衝突與矛盾產生根源剖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5期,2005年9月。
王偉:〈「志怪」與「志怪小說」〉《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4)
王啟忠:〈試論六朝小說創作的自覺意識兼議「六朝人並非有意作小說」之說〉,《杜會科學輯刊》1988年第3期。
王國良:〈王琰《冥祥記》小考〉,《東吳中文學報》3期(1997年5月)
王晶波:〈相術起源與中國古代命運觀〉,《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王齊洲:〈文筆之分與六朝文學觀念〉,《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
王德華:〈論魏晉六朝志怪小說的潛意識蘊含〉,《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
王慶華:〈論正史「怪異」書寫與小說「志怪」之關係〉,《學術研究》,2018年第7期。
王曉毅:〈王充的命理學體系〉,載《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王曉毅:〈郭象命運論及其意義〉,《文史哲》2005年第6期。
付震震:〈論因果報應觀念對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8月第22卷第4期。
白福寶:〈論死亡焦慮的本質〉,《醫學與哲學》2015年10月第36卷第10A期。
石麟:〈古代小說的史鑒功能和勸戒功能——中國古代小說評點派研究二題〉,《湖北: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蔡英俊:〈敘述界義--兼論敘述、敘事與描寫〉,《清華中文學報》2011年第五期。
甘忠寶:〈魏晉南北朝小說中的洞窟仙境意象〉,《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三期2008年5月。
申丹:〈也談「敘事」還是「敘述」〉,《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三期。
安憶涵:〈《搜神後記》到《原化記》中「白水素女」故事演變〉,《名作欣賞》2016年第14期。
成秀萍:〈從《搜神記》看魏晉六朝志怪小說作家的潛意識〉,《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
曲利麗:〈論兩漢之際的「王命論」思潮〉,《中國文化研究》2012年。
朱伯昆:〈晉南北朝時期無神論者反對佛教中靈魂不死信仰的鬥爭〉,《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57年02期。
朱淵清:〈「時」一一儒家運命論思想的核心概念〉,收入鄭吉雄主編:《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臺北:臺灣學生,2009年)。
何維剛:〈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興大人文學報》54期2015年12月。
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吉首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03年4月。
余敦康:〈阮籍、嵇康玄學思想的演變〉,《文史哲》1987年第3期。
吳東:〈從創作動機看文學的層次性特徵〉,《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5月),第16卷第2期。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跡〉,《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2期
吾敬東:〈中國人「命」即命運觀念的形成〉,《學術界》137期2009年4月。
呂鵬志:〈試論道教的命運觀〉,《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5期。
岑溢成:〈嵇康的思維方式與魏晉玄學〉,《鵝湖學誌》第9期(1992年12 月)。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年5月
李光摩:〈「魏晉文學自覺論」的迷思〉,《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03期2008年7月。
李建民:〈屍體•骷髏•魂魄——傳統靈魂觀新考〉,收入氏著:《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2000年)。
李隆獻:〈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第16期2010年6月。
李劍國、孟琳:〈簡論唐前「服妖」現象〉,《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4期2006年7月。
李劍國:〈古小說的文化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
李維、鄭紅翠:〈中國古代的游冥故事中的冥界官僚系統略論〉,《江漢論壇》2011年第5期。
李豐楙:〈《道藏》所收早期道書的瘟疫觀-以《女青鬼律》及《洞淵神呪經》系為主〉,《中國文哲研究集》1993年第三期。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九期。
李鵬飛:〈漢譯佛典與六朝小說〉,《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4月。
李昭鴻:〈生命的延展與超越-王嘉《拾遺記》爲亂世百姓所揭櫫的人生目標〉,《漢學研究集刊》第十一期2010年12月。
李婕:〈論《搜神記》對魏晉服飾風俗的政治文化闡釋〉,《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5期2010年10月。
肖劍:〈西方古典思想中的「死亡」意識:從蘇格拉底、伊壁鳩魯到塞涅卡〉,《思想戰線》2009年,35卷第2期。
肖劍平:〈嵇康養生思想論略〉,《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2005年1月。
周文玖:〈袁宏史學思想再探討——袁宏《後漢紀》史論淺析〉,《濟寧師專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1996年6月。
周作明:〈對馬與中國古代歷史的文化認識〉,《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 12月第36卷第4期。
周華斌:〈方相•饕餮考〉,《戲劇藝術》1992年9月。
尚永琪:〈北朝胡人與佛教的傳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6卷第2期2006年3月。
林沙鷗:〈中國古代小說體敘事的歷時性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010年4月第二十八期。
林淑貞:〈長生不死的飲饌圖像—-六朝志怪異食書寫所豁顯的意蘊與思維〉,《成大中文學報》2009年10月第二十六期。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7年。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七卷四期1996年12月。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5年。
林童照:〈《異苑》中的天命觀念及其意識形態功能〉,《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月第23卷第3期。
金仁義:〈正統觀與東晉南朝時期的史學〉,《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1期。
金達芾:〈佛教典籍對六朝志怪小說的留存〉,《文史知識》2012年10期。
金霞:〈《宋書•符瑞志》歷史價值初探〉,《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2期。
金霞:〈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視野中的祥瑞災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4期2005年12月。
姚彥淇:〈從「受命」到「三命」—兩漢士人的性格轉變與命論思想的發展〉,《高雄師大學報》2010年28期。
姜文明:〈嵇康思想中「自然之和」的價值--「順天和以自然」論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12年12月。
施忠賢,〈魏晉南北朝「善惡報應」問題之釐清〉,《文藻學報》,14期,2000年3月。
施穗鈺:〈如機察變,體道安命-漢晉士人對「知命」典「安身」的詮釋及實踐〉,《先秦兩漢學術》21期2014年3月。
紀志昌:〈六朝佛法「殺生戒」與世教祠祀信仰的交涉〉,《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2016年3月。
范軍:〈中國地獄傳說與佛教倫理〉,《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范軍:〈唐代小說中的閻羅王--印度地獄神的中國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范家偉:〈漢唐時期道教與瘧鬼說〉,收入《華林》第二卷,2002年。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2007年第一期。
孫立群、郭娜娜:〈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童謠的社會影響力〉,《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年 7 月第36卷第4期。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徐洪興:〈占卜術與中國傳統文化散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三期。
晁福林:〈「時命」與「時中」:孔子天命觀的重要命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23卷。
袁保新:〈從「義命關係」到「天人之際」──兼論「自由」在孔孟儒學中的兩重義涵〉,淡江大學《中文學報》,7期,2001年6月。
袁憲潑:〈小說可以『觀』———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觀念考〉,《北方論叢》,2009年第2 期。
馬之驌:〈我國古今冥婚習俗〉,《食貨月刊》1976年第六期。
馬志政:〈反思:命運和命運觀〉,《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5期2001年9月。
馬豔輝:〈試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人關係論的轉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7月第44卷第4期。
崔宜明:〈「命運」觀念的起源和理性內涵〉,《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3期。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臺大文史哲學報》2004年11月第六十一期。
張介明:〈「天人感應」:中國古代的風險文化〉,《江西社會科學》,第1期,
張守夫:〈北朝佛教研究之我見〉,《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8月第27期第4卷。
張克明:〈中國相術的文化蘊涵試探〉,《益陽師專學報》1994年第15卷第3期。
張國清:〈漢魏之際的政治與魏晉玄學的產生〉,《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9卷第2期1998年4月。
張晨:〈魯迅「文學的自覺」說辨〉,《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3月)。
張雪松:〈南朝民眾的佛教地獄信仰研究〉,《輔仁宗教研究》2012年3月24期。
張琦:〈方相氏源流考〉,《天府新論》2008年第3期,頁138-144。
張榮明、崔一楠:〈讖謠與兩晉南北朝政治〉,《理論學刊》2011年8月第8期。
張榮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格局和發展趨勢〉,《史學月刊》2010年第10期。
張慶民:〈論蛻變中的魏晉南北朝小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
章明明、韓勱:〈心理衝突的理論研究述評〉,《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許建崑:〈唐傳奇歷史素材的借取與再創-以王維、王之渙故事為例〉,《東海中文學報》(2008年7月)。
陳文新:〈近百年來唐前志怪小說綜合研究述評〉,《學術論壇》2001年第2期。
陳文新:〈論漢魏六朝筆記小說的敘事風範〉,《社會科學研究》2009年3月。
陳文新:〈「小說」與子、史--論「子部小說」共識的形成及其理論蘊涵〉,《文藝研究》2012年第6期。
陳正賢:〈說「詩讖」〉,《閱讀與寫作》(2008年),第2期。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收入氏著《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陳寧:〈命運可預知而不可改變之觀念的產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6卷第2期,
陳寧:〈孟子的命運觀〉,《煙臺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
陳寧:〈漢晉時期思想界的命運觀〉,《新史學》八卷四期1997年12月。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與文化》2011年11月,第38卷第11期。
陳麗桂:〈從天道觀看董仲舒融合陰陽與儒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7年3月),第18 期。
黄炎軍:〈走向文學的本體——魏晉六朝小說觀念解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彭磊:〈論六朝時代「妖怪」概念之變遷——從《搜神記》中之妖怪故事談起〉(《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6期(2007年12月)。
普慧:〈南北朝正史家的「天命」信仰〉,《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第11 卷第2期。
曾維加 :〈漢魏六朝道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以志怪小說為中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0期。
程宇宏:〈析魏晉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結構的構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
程麗芳:〈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實錄精神與補史意識〉,《文藝評論》2011年第2期。
黃宇蘭、趙瑤丹:〈論宋代的科舉夢兆——以《夷堅志》為中心〉,《雲南社會科學》2012年。
黃克劍:〈生、命、性、道--對先秦人文意識嬗變的一種闡釋〉,《哲學研究》2005年第6期。
黃翠芬:〈談《搜神記》「東海孝婦」書寫的 取材與敘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第十二卷第二期2014年12月。
黃東陽:〈六朝觀世音信仰之原理及其特徵--以三種《觀世音應驗記》為線索〉,《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四期2005年6月。
黃東陽:〈王琰《冥祥記》生命見解中的「博識」論述〉,《東吳中文學報》第三十一期,2016年5月。
黃炎軍:〈走向文學的本體——魏晉六朝小說觀念解析〉,《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16期,2003年7月。
黃敬愚:〈從「養生論」看嵇康對社會人生的關懷〉,《天府新論》2001年第2期。
楊春時:〈文學的非理性與超理性〉,收入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楊國榮:〈徘徊於力與命之間──從力命之辯看理學的自由學說〉,《孔孟月刊》,32卷4期,1993年12月。
楊景鸘:〈方相氏與大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1年12月。
楊華:〈先秦血祭禮儀研究—中國古代用血制度研究之一〉,《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
楊超:〈王充命定論思想的剖析〉,《文史哲》1956年第11期。
楊曾文:〈觀音信仰的傳入和流行〉,《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第3期。
楊澤波:〈從以天論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月。
葛兆光:〈想象的世界--道教與中國古典文學〉,收入吳光正、鄭紅翠、胡元翎:《想像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董剛:〈《晉書》陶侃「折翼」之夢與「窺窬之志」探賾〉,《中華文史論叢》2018年2月。
董艷玲:〈南北朝時期項羽神信仰的文化内涵〉,《齊魯學刊》2015年01期。
蒙培元、任文利:〈儒家哲學中關於「命」的學說〉,《齊魯學刊》1998年第4期。
趙毅衡:〈「敘事」還是「敘述」?--一個不能再權宜下去的術語混亂〉,《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二期。
趙振祥:〈魏晉「志怪」的社會新聞文體論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趙敏俐:〈「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二期。
劉正平:〈亦莊亦怪:志怪傳奇小說創作主體的雙重人格特徵〉,《中國文學研究》2006年第3期。
劉守華:〈從〈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個著名故事類型的解析〉,《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03期。
劉明琪:〈志怪小說:遙遠的呼應與承接——論中國小說觀念的覺醒和中國小說的真正成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 期。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6年第八期。
劉苑如:〈從鮮卑敘記看南朝志怪中異族想像與時代感覺〉,《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2年第20期。
劉振華:〈試析儺禮中方相氏的地位嬗變〉,《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
劉泰廷:〈文本中的政治秩序:對六朝志怪小說書寫的新考察〉,《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
劉海寧:〈佛洛德焦慮理論述評〉,《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3月第5期。
劉國忠:〈從清華簡《命訓》看早期中國的三命觀〉,《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四卷第十期2017年10月。
劉國忠:〈清華簡 《命訓》中的命論補正〉,《中國史研究》2016年01期。
劉榮榮:〈論歷史必然性、偶然性及人的主觀能動性〉,《理論探索》1991年第4期。
劉曙光:〈社會歷史的必然性、偶然性及其複雜性〉,《湖湘論壇》2009年第3期。
蔡妙真:〈從《搜神記》看魏晉思想〉,《孔孟學報》第63期,1992年3月
鄧仕樑:〈六朝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鄭土有:〈中國螺女型故事與仙妻情结研究〉,《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鄭志明:〈牟宗三的《圓善論》的生命關懷〉,《揭諦》第十一期,2006年6月。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鄭志明:〈關於「民間信仰」、「民間宗教」與「新興宗教」之我見〉,《文史哲》2006年第1期。
鄭志明:〈靈魂的生命觀與殯葬文化〉,《宗教哲學》第四十三期2008年3月。
鄭華萍:《論先唐史書與志怪小説的關係——以〈搜神記〉爲中心》,《南京師範 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收入《魯迅全集》(第3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瑞菁:〈高唐神女傳說之再析——一個冥婚習俗觀點的考察〉,《雲夢學刊》2008年第02期。
蕭放:〈民眾信仰與六朝社會〉,《東方論壇》2003年第3期。
蕭璠:〈漢宋間文獻所見古代中國南方的地理環境與地方病及其影響〉,收於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
錢光勝:〈佛教地獄觀念與唐代的入冥小說〉,《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年26卷第四期。
錢志熙:〈論中古文學生命主題的盛衰之變及其社會意識背景〉,《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
閻續瑞:〈試論魏晉文人生死觀〉,《學海》2003年4月。
戴文霞、蔣振華:〈《文選》命運義理之論體文的選編意義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1期。
戴璉璋:〈玄學與形神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9月第13期。
謝世維:〈練形與鍊度:六朝道教經典當中的死後修練與亡者救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2年12月。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之敘事特性––以干寶《搜神記》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第1期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第五期,2007年6月。
謝明勳:〈從干寶著作談《搜神記》之著述緣由〉,《中國書目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1年6月。
羅祥相:〈「達命」還是「安命」?——莊子「命」論精神新探〉,《中國哲學史》,2016年第1期。
龐天佑:〈論陳壽的歷史哲學思想〉,《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
龔世學:〈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符瑞思想的整合〉,《蘭州學刊》2010年第12期。
五、學位論文
王友珍:《袁宏《後漢紀》史學思想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11年)
王亞利:《魏晉南北朝災害研究》(成都:四川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3年)
王定功:《人的生命價值研究》(北京:北京交通大學政治思想教育博士論文,2012年)
王莉:《論魏晉六朝志怪小說文學性敘事的生成》(重慶: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成相如:《先秦儒家的命運觀》(甘肅:蘭州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0年)
朴美愛:《《太平廣記》「預知未來」故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何秋瑛:《東漢三國漢譯佛經敘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6年)
吳勇:《力命之間--《列子》力命觀闡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78年)
林沙鷗:《中國古代小說體敘事的歷時性研究》(浙江:浙江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1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段閃閃:《六朝小說與史書的互滲硏究》(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班孟丹:《中國人善惡報應信仰的心理學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論文,2013年﹚
張敏:《〈列子〉哲學思想研究》(湖北: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1年)
張瑞芳:〈《搜神記》研究〉(陜西: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郭於菁:《從「至虛肆情」到「即物順通」—東晉士人應世觀的轉折》(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世昀:《搜神記祥瑞災異之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9年)
黃東陽:《唐五代志怪傳奇之記異題材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傅含章:《《太平廣記》唐人定命類故事研究中》(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曾雯雯:《漢唐之間中國冥界觀的變化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史碩士論文,2012年)
鄒強:《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楊歡:《六朝志怪小說的文化解讀》(福建:華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正平:《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劉冠芳:《六朝佛教靈驗類志怪小說敘事研究》(河南:河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劉芝慶:《自適與修持:公安三元的死生情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13年)
潘星吟:《宋代「詩讖」說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儲曉軍:《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重慶: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文學博士論文,1992年)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河南: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8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DIS.NCCU.CHI.001.2019.A0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