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戰鬥到農村去?──1950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
Combat with countryside: 1950s Taiwanese Rural Novels
作者 陳盈如
Chen, Ying-Ru
貢獻者 崔末順
陳盈如
Chen, Ying-Ru
關鍵詞 反共文藝
台灣農村小說
豐年
鍾理和
鍾肇政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4-Mar-2019 21:11:00 (UTC+8)
摘要   台灣五O年代是文學生產的非常時期,在國民黨政府強勢的介入之下封殺國內的左翼勢力,對言論出版執行嚴格的思想審查,使得戰後台灣文學的重建工作遭受重挫。另一方面外省作家掌控文藝生產體制,配合官方大力提倡反共文藝的創作,反共文學、懷鄉文學成為五O年代的文壇主流文類。然而本省作家並沒有因此消失在五O年代的文壇上,而是處在邊緣的位置默默耕耘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文學。本省作家與反共文藝生產體制之間的應對關係為何,本省作家又如何將台灣本土帶進反共文藝的主流論述中,是本論首要關注的問題。本論的問題意識起始於探究鍾理和〈笠山農場〉獲得文藝獎金委員會肯定的緣由,進而發現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發展是依附於反共文藝創作方法論的演變,也因此成為本省作家加入反共文藝生產行列的契機。
  本論以反共文藝創作論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五O年代農村小說的發展,首先要論證的即是台灣農村小說如何加入反共文藝論述之中。實際上反共文藝的發展方針受國民黨文藝政策、國共關係與國際關係的改變而調整。1954年是反共文藝面臨轉型的轉捩點,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出版象徵三民主義結合文學方法論已臻完備。三民主義文藝論強調民族精神的宣傳,要求以大眾的真實生活作為書寫對象,農民生活成為官方推崇的題材之一。為了進一步理解官方塑造的台灣農村小說美學,本論以農復會發行的《豐年》雜誌刊載的農村小說作為主要研究文本,觀察反共文藝論述下台灣農村小說所呈現的面貌。
  理解官方台灣農村小說的美學之後,本論以鍾理和為中心探討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觀察本省作家如何應對反共文藝生產體制。在不違抗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將台灣本土精神帶入文學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尋求作品的發表機會,對於本省作家來說是種挑戰。鍾理和作為五O年代台灣農民/農村小說的代表作家如何透過迂迴書寫的方式,延續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新文學的批判傳統,是本論的研究重心。
  本論透過1950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研究,思考反共文藝在五O年代間的變化如何走出「反共抗俄」的唯一宗旨,邁向台灣本土題材的書寫。藉由反共文藝的轉型,本省作家以台灣農村小說進入反共文藝的創作領域,展現了創作能動性與官方意識形態抗衡,在懷鄉文學的浪潮中填補了台灣鄉土的空缺。

關鍵字:反共文藝、台灣農村小說、豐年、鍾理和、鍾肇政
參考文獻 一、 機關檔案
「Comments on "Feng-Nien"(Harves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Rural Periodical Project -- Discussion at the Meeting of Join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創立台灣農村定期刊物計畫書」,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農報總編輯須具備下列各條件」,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二、 報刊雜誌
《聯合報》,(台北市:聯合報,1951-)
《文星》,(台北市:文星雜誌,1957-1988)
《文壇》,(台北市:文壇社,1952-1986)
《文藝創作》,(台北市: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1956)
《傳記文學》,(台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62-)
《農業推廣文彙》,(台北市:中國農業推廣學會,1956-)
《臺灣日日新報》,(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05.06-1944.03.31)
《豐年》,(台北市:豐年社,1951-)
《觀‧臺灣》,(台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

三、 專書
George H. Kerr,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市:前衛,1996)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市:河南大學,2008)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台北巿:臺灣商務,1971)
王集叢,《王集叢自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市:文壇社,1955)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市:爾雅,2009)
王德威,《一九四九 : 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縣:印刻出版,2007.0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市:新地,1992)
沈宗瀚,《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05)
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2003)
段義浮,《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台北市:人間,2011)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市:三民,2006)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市: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翁淑靜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市:九歌,1954)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流,1980)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 : 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市:聯經出版 ,2015)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O、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麥田,2004)
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市:五南,2007)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議論集》(台北市:人間,1999)
陳炳煌(雞籠生),《百貨店:第二集》(台北市:出版者不詳,1954)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市:重光文藝,1977)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群學,2009)
黃俊傑,《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市:三民,1991.06)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台北市:前衛,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10)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虞君質編,《現代戰鬥文藝選集》(一)(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 :性/別、權力、國家》(高雄市:巨流,2001)
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市:大雁文化,2012)
蔣夢麟,《新潮》(台中市:晨星,1994)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應鳳凰編,《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台北市:前衛,2012)
應鳳凰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市:春暉,2009)


四、 期刊論文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30期(2011.06.)
林佳蓉,〈教科書中沒有的歷史──台籍日本兵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期(2011.12.)
范雲、張晉芬,〈再探台灣高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期(2010.09.)
崔末順,〈「重建台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1期(2015.10.)
張俐璇,〈重慶之民,自由之國:「後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與演繹〉,《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12.)
陳建忠,〈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文史台灣學報》第2期(2010.12.)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13.05)
蕭義玲,〈「文化清潔運動」與五O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02.)

五、 學位論文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石弘毅,〈臺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八○年代)〉(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江昺崙,〈農村騷動敘事─1966-1988台灣農民文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林佳琪,〈塑造好孩子:《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許惠盈,〈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蔡怡貞,〈《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之分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賴玉華,〈圖像與社會 : 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5-1958)〉(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六、 電子媒體
豐年社,〈神農緣起,百年來的農業桂冠〉,(來源:https://theme.coa.gov.tw/100/view.php?issue=23342&id=2335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3159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9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崔末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盈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ing-R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盈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ing-Ru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Mar-2019 21:11:00 (UTC+8)-
dc.date.available 4-Mar-2019 21:11: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Mar-2019 21:11: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9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3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9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五O年代是文學生產的非常時期,在國民黨政府強勢的介入之下封殺國內的左翼勢力,對言論出版執行嚴格的思想審查,使得戰後台灣文學的重建工作遭受重挫。另一方面外省作家掌控文藝生產體制,配合官方大力提倡反共文藝的創作,反共文學、懷鄉文學成為五O年代的文壇主流文類。然而本省作家並沒有因此消失在五O年代的文壇上,而是處在邊緣的位置默默耕耘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文學。本省作家與反共文藝生產體制之間的應對關係為何,本省作家又如何將台灣本土帶進反共文藝的主流論述中,是本論首要關注的問題。本論的問題意識起始於探究鍾理和〈笠山農場〉獲得文藝獎金委員會肯定的緣由,進而發現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發展是依附於反共文藝創作方法論的演變,也因此成為本省作家加入反共文藝生產行列的契機。
  本論以反共文藝創作論作為研究框架探討五O年代農村小說的發展,首先要論證的即是台灣農村小說如何加入反共文藝論述之中。實際上反共文藝的發展方針受國民黨文藝政策、國共關係與國際關係的改變而調整。1954年是反共文藝面臨轉型的轉捩點,張道藩《三民主義文藝論》的出版象徵三民主義結合文學方法論已臻完備。三民主義文藝論強調民族精神的宣傳,要求以大眾的真實生活作為書寫對象,農民生活成為官方推崇的題材之一。為了進一步理解官方塑造的台灣農村小說美學,本論以農復會發行的《豐年》雜誌刊載的農村小說作為主要研究文本,觀察反共文藝論述下台灣農村小說所呈現的面貌。
  理解官方台灣農村小說的美學之後,本論以鍾理和為中心探討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觀察本省作家如何應對反共文藝生產體制。在不違抗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將台灣本土精神帶入文學之中,另一方面又得尋求作品的發表機會,對於本省作家來說是種挑戰。鍾理和作為五O年代台灣農民/農村小說的代表作家如何透過迂迴書寫的方式,延續日治時期以來台灣新文學的批判傳統,是本論的研究重心。
  本論透過1950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研究,思考反共文藝在五O年代間的變化如何走出「反共抗俄」的唯一宗旨,邁向台灣本土題材的書寫。藉由反共文藝的轉型,本省作家以台灣農村小說進入反共文藝的創作領域,展現了創作能動性與官方意識形態抗衡,在懷鄉文學的浪潮中填補了台灣鄉土的空缺。

關鍵字:反共文藝、台灣農村小說、豐年、鍾理和、鍾肇政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致謝 1
摘要 2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 14
第三節 概念與定義 17
第四節 論文結構與章節概要 19

第二章  1950年代反共文藝的轉型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從反共抗俄到戰鬥文學 23
第三節 以民生主義文藝為出發的農民文學 35
第四節 鄉土抑是地方?五O年代台灣農村小說的文學定位 41
第五節 小結 44

第三章 官辦《豐年》雜誌的台灣農村書寫 47
第一節 前言 47
第二節 《豐年》雜誌的創刊背景與前行研究 48
第三節 《豐年》小說的刊載情形 53
第四節 《豐年》小說的內容與宣傳 57
第五節 其他官辦雜誌刊載的台灣農村小說:以《文藝創作》為中心 73
第六節 小結 78

第四章 1950年代鍾理和與本省作家的創作能動性 80
第一節 前言 80
第二節 退與進的華爾滋──反共文藝體制下本省作家的應對策略 85
第三節 鍾理和的迂迴書寫──以〈笠山農場〉為中心 92
第四節 〈我與假黎婆〉的政治閹割 104
第五節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文獻 115

附錄一:1950年代《豐年》小說刊載列表 120
zh_TW
dc.format.extent 921182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9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反共文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農村小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豐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鍾理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鍾肇政zh_TW
dc.title (題名) 戰鬥到農村去?──1950年代的台灣農村小說zh_TW
dc.title (題名) Combat with countryside: 1950s Taiwanese Rural Novel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機關檔案
「Comments on "Feng-Nien"(Harves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Rural Periodical Project -- Discussion at the Meeting of Joint」,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創立台灣農村定期刊物計畫書」,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農報總編輯須具備下列各條件」,檔號:315-4532-2,檔案管有機關:國史館

二、 報刊雜誌
《聯合報》,(台北市:聯合報,1951-)
《文星》,(台北市:文星雜誌,1957-1988)
《文壇》,(台北市:文壇社,1952-1986)
《文藝創作》,(台北市: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出版社,1951-1956)
《傳記文學》,(台北市:傳記文學雜誌社,1962-)
《農業推廣文彙》,(台北市:中國農業推廣學會,1956-)
《臺灣日日新報》,(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05.06-1944.03.31)
《豐年》,(台北市:豐年社,1951-)
《觀‧臺灣》,(台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9-)

三、 專書
George H. Kerr,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台北市:前衛,1996)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王爾勃、周莉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開封市:河南大學,2008)
王集叢,《三民主義與文藝》(台北巿:臺灣商務,1971)
王集叢,《王集叢自選集》(台北市:黎明文化,1978)
王集叢,《戰鬥文藝論》(台北市:文壇社,1955)
王鼎鈞,《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台北市:爾雅,2009)
王德威,《一九四九 : 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縣:印刻出版,2007.08)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市:新地,1992)
沈宗瀚,《農復會與我國農業建設》(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05)
施正鋒、張學謙,《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2003)
段義浮,《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8)
倪偉,《民族想像與國家統制 : 1928-1949年國民黨的文藝政策及文學運動》(台北市:人間,2011)
孫文,《三民主義》(台北市:三民,2006)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市: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翁淑靜編,《張道藩先生文集》(台北市:九歌,1954)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 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市:麥田出版,2006)
尉天驄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市:遠流,1980)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 : 文學典範的軌跡》(台北市:聯經出版 ,2015)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市:國家圖書館,2003)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O、九O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市:麥田,2004)
陳宏銘、莊紫蓉、錢鴻鈞編,《鍾肇政全集》(桃園縣:桃園縣文化局,200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 : 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文學論集》(台北市:五南,2007)
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市:麥田,2007)
陳映真、曾健民編,《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議論集》(台北市:人間,1999)
陳炳煌(雞籠生),《百貨店:第二集》(台北市:出版者不詳,1954)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市:重光文藝,1977)
陳康芬,《斷裂與生成:台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2)
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市:群學,2009)
黃俊傑,《農復會與台灣經驗》(台北市:三民,1991.06)
葉石濤,《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O年代》(台北市:前衛,1991)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2010)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虞君質編,《現代戰鬥文藝選集》(一)(台北市: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趙彥寧,《戴著草帽到處旅行 :性/別、權力、國家》(高雄市:巨流,2001)
劉志偉,《美援時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市:大雁文化,2012)
蔣夢麟,《新潮》(台中市:晨星,1994)
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應鳳凰編,《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台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台北市:前衛,2012)
應鳳凰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市:台灣文學館,2011)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市:春暉,2004)
鍾怡彥編,《新版鍾理和全集》(高雄市:春暉,2009)


四、 期刊論文
王文裕,〈《豐年》雜誌與台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30期(2011.06.)
林佳蓉,〈教科書中沒有的歷史──台籍日本兵之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期(2011.12.)
范雲、張晉芬,〈再探台灣高教育成就的省籍差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9期(2010.09.)
崔末順,〈「重建台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21期(2015.10.)
張俐璇,〈重慶之民,自由之國:「後1949」臺灣小說中「民國文學機制」的承繼與演繹〉,《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12.)
陳建忠,〈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文史台灣學報》第2期(2010.12.)
蔡明諺,〈製作豐年:美國在台灣農村的文化宣傳策略〉,「媒介現代: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2013.05)
蕭義玲,〈「文化清潔運動」與五O年代官方文藝論述下的主體建構─一個詮釋架構的反思〉,《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02.)

五、 學位論文
王萬睿,〈殖民統治與差異認同─張文環與鍾理和鄉土主體的承繼〉(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石弘毅,〈臺灣農民小說的歷史考察(二○∼八○年代)〉(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6)
江昺崙,〈農村騷動敘事─1966-1988台灣農民文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林佳琪,〈塑造好孩子:《豐年》雜誌「兒童版」之兒童形象研究〉(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許惠盈,〈圖像傳播與農民的再教育─以《豐年》雜誌的漫畫為中心(1951-1964)〉(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6)
蔡怡貞,〈《豐年》雜誌家庭版的家庭經營與婦女新知之分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賴玉華,〈圖像與社會 : 戰後初期臺灣版畫之研究(1945-1958)〉(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六、 電子媒體
豐年社,〈神農緣起,百年來的農業桂冠〉,(來源:https://theme.coa.gov.tw/100/view.php?issue=23342&id=2335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TAILIT.002.2019.A0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