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坐而言」乃至「起而行」:二十一世紀台灣女詩人的行動詩學
From Words to Actions: The Poetics of Action in Twentieth-First-Century Taiwanese Women Poets
作者 陳麒如
Chen, Chi-Ju
貢獻者 李癸雲
陳麒如
Chen, Chi-Ju
關鍵詞 行動詩學
女性詩學
二十一世紀
跨界
公共展演
日常生活
日期 2014
上傳時間 1-Apr-2019 14:46:48 (UTC+8)
摘要 本研究嘗試跳脫舊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各種「主義」的框架,直接就目前對二十一世紀(女性)詩壇的初步觀察,以「行動」作為討論主題。本研究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現代詩具有行動化特質,詩,不再僅能夠以平面文字/文本存在,也能夠化為「動作」、物件、舞台演出,或者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與詩人彼此合一,作為其某種理念實踐或身體力行的媒介。當代許多女詩人們投入此詩壇潮流,各自以自己的經驗模式展現自身,成為介入大論述與回應當代趨勢的一種方式。

本文分別探討「詩的跨界行動」、「詩的公共展演行動」、「日常生活詩行動」三個主題,由內而外,從詩的跨界行動對詩/文學之固有疆界的懷疑、破壞與顛覆,到行動詩學所牽涉到公共性與對話性議題,來觀察二十一世紀女詩人的行動詩學成果、內涵、美學意義,以及她們對內對外或隱或顯的顛覆能量及其影響。同時,也在為二十一世紀的行動詩學「正名」之後,嘗試探索、挖掘其中的美學價值與詩學意義。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

子虙著,吳介禎譯,《或認得或馴服──女同愛欲橫流詩集》,台北:唐山,2011年。
右京、陳貴琬等人創作,翁文嫻總策劃:《行動詩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1994年。
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桃園:逗點文創,2012年。
吳音寧,《危崖有花》,新北:印刻文學,2008年。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新北:印刻文學,2007年。
吳音寧、馬訶士 (Subcommandante Marcos)合著,《蒙面叢林: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新北:印刻文學,2003年。
彤雅立,《月照無眠》,台北:南方家園,2012年。
彤雅立,《邊地微光》,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
林亞若,《此時,我們正飛過哪裡》,台北市:電氣牡丹藝術,2009年。
林蔚昀,《平平詩集》,自費出版,2011年。
阿翁主編,《現在詩04──行動詩學文件大展》,台北市:唐山,2006年2月。
夏夏,《一五一時詩選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8年。
夏夏,《小女兒》,台北:行人出版,2012年。
夏夏,《鬧彆扭:手刻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7年。
崔香蘭,《虹》,台北:夢幻仙境工作室,2010年。
逗小花,《女妖森林》,台北:女書文化,2011年。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新北:印刻,2006年。
楊佳嫻,《雲和》,新北:木馬文化,2006年。
楊佳嫻,《瑪德蓮》,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
葉覓覓,《越車越遠》,台北:田園城市,2010年。
葉覓覓,《漆黑》,台北:唐山,2004年。
蔡宛璇,《潮汐》,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6年。
瘂弦、張默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年。
林禹瑄,〈也許,那就是詩〉,《文訊》296期,2010年6月。
曾琮琇,〈無以名之的片刻〉,《文訊》296期,2010年6月。
葉覓覓,〈詩被偷渡〉,《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8。

二、研究專著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文建會,《文化白皮書2004》,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
文曉村主編,《葡萄園詩論》,新北市:詩藝文出版社,1997年。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1999年。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年。
永和社區大學編,《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新北:左岸文化,2004年。
白靈,《一首詩的玩法》,台北:九歌,2004年。
吳瑪俐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2007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台北:文秀,2000年。
李依樺、林艾箴、洪湘茹《《船的創作誌》觸覺號 (創刊號)「軟:這裡每個人都要剝下堅韌的硬皮」,台北:田園城市,2011年。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2008年。
李癸雲,《矇矓、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年。
杜十三,《行動筆記》,台北:漢光出版,1988年。
阮美慧《戰後台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台北:學生書局,2008年。
周英雄、劉紀蕙合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台北:麥田,2004年。
周蕾著,《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台北:麥田,1995年。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
孟樊、林耀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2007年。
林佩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1998年。
林其蔚,《超越聲音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2001年。
林炎旦主編,《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師大書苑,2012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流,1996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二魚,2001年。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劇場空間概說》,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
金惠敏,《媒介的後果──文學終點上的批判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1978-2004)》,台北:遠流,2005年。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4年。
封德屏主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硏討會:靑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5年。
封德屏主編,《靑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大陸曁華文地區數位文學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文訊,2008年。
封德屏主編:《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雜誌,2008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夏鑄九,《公共空間》,台北:文建會策劃出版,1994年。
奚密,《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廣州:廣東人民,2000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照華主編,《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
泰瑞‧伊格頓 (Terry Eagleton),《理論之後》,台北:商周,2008年。
海默爾 (Ben Highmore) 著,周伯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年。
笠詩社,《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2008年。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年。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2009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年。
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台北:駱駝,2002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年。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二魚,2003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2009年。
黃海鳴,《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
黃海鳴,《藝術在城市街道的日常工作》,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黃瑞茂,《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台北: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2008年。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2002年。
楊宗翰,《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楊宗翰主編,《臺灣文學史的省思》,新北市:富春文化,2002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廖美蘭總編輯,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文字行動:世安美學論文奬作品集 2001-2003》,台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5年。
廖美蘭總編輯,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文字行動2:世安美學論文奬作品集2004-2007》,台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7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劉維瑛:《八十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刊評論選集》,高雄:春暉,1989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2004年。
蕭新煌、劉維公,《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6年。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
史萊福恩 (James Slevin) 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文化,2002年。
史蒂文森 (Nick Stevenson) 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面觀》,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3年。
史蒂文森 (Nick Stevenson) 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2009年。
安德里亞斯‧胡伊森 (Andreas Huyssen) 著,王曉玨、宋偉杰譯,《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麥田,2010年。
托莉‧莫 (Toril Moi) 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台北:巨流,2005年。
克莉絲‧維登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見卡特琳‧古特 (Catherine Grout) 著,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2002年。
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 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2011年。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 (Ales Erjavec) 著,胡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2003年。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格蘭.凱斯特 (Grant Kester) 著,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2006年。
索尼恩 (Liesbet van Zoonen) 著,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年。
喬丹‧提姆 (Tim Jordan) 著,江靜之譯,《網際網路的衝擊》,台北:韋伯,2002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費瑟斯通 (Mike Featherstone) 著,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新北市:韋伯國際,2009年。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84年。
羅伯特‧艾得金 (Robert Atkins) 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當代意念,運動與詞彙導引》,台北:藝術家出版,1997年。
Butler , Judith.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0.
Goffman , Er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1959.
Mitchel , W.J.T. Picture Theory.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4.

五、單篇論文

(一)專書論文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謝世忠,〈行動主義、左翼美學與台灣性:戰後初期楊逵的文學論述〉。該文章後收錄於《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年,頁105。

(二)期刊論文

大趨勢藝術雜誌,〈九○年代部份展演空間集錦〉,《大趨勢》2期,2001年10月,頁28-31。
孔東方,〈新詩的質疑〉,《文星》5卷5期 (總號29),1960年3月,頁16。
文獻會,〈寶藏巖的前世今生與共生聚落〉,《臺北文獻》174期,2010年12月,頁267、269-278。
方羣,〈良心的質詢〉,《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9-30。
王右君,〈重訪網路上的身份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期,2009年4月,頁47-77。
王右君,〈網路交友平臺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女學學誌》27期,2010年12月,頁201-249。
王永泰,〈永泰話象:睡著的寶藏巖聚落〉,《人籟雜誌》10期,民2004年11月,頁58-65。
王墨林,〈性別/政治/劇場面面觀〉,《表演藝術》48期,1996年11月,頁35-39。
古嘉,〈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2006年9月,頁19-23。
史君美,〈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中外文學》1卷6期,1972年11月,頁4-7。
白萩、林宗源、桓夫對談,〈對談:詩的基本質素〉(2),《笠》17期,1967年2月,頁12。
白萩、桓夫,〈對談:詩的基本質素──無繪畫性音樂性的詩能存在嗎?〉 (1),《笠》16期,1966年12月,頁11。
白靈,〈手印與腳印──試論張默的詩行動與行動詩〉,《創世紀》155期,2008年6月,頁172。
白靈,〈誰來讀詩?〉,《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36。
石之瑜,〈生活在「手工」裡──夏夏的手工創意秀〉,《張老師月刊》366期,2008年6月。
向陽,〈七十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文訊》12期,1984年6月,頁47-76。
朱衣仙,〈公共藝術場域的詩展演與詩觀寫:《清水詩路》多向文本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4期,1996年12月,頁43-72。
朵思,〈放大音量〉,《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5。
江寶釵,〈行行重行行──台灣文學二十世紀的回眸,二十一世紀眺望〉,《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57-59。
羊子喬,〈守望文學 實踐理念──談吳音寧詩集《危崖有花》敘事中的抒情〉,《書香遠傳》68期,2009年1月,頁48-49。
何佳駿,〈淺論吳音寧《危崖有花》後殖民及女性關懷〉,《當代詩學》5期,2009年12月,頁31;33;35-61。
何欣,〈卅年臺灣的文藝論爭〉,《現代文學》復刊9期,1979年11月,頁7-24。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對於言曦先生「新詩閒話」的商榷〉,《文學雜誌》7卷4期,1959年2月,頁26-32。
余光中,〈現代詩怎麼變〉,《龍族詩刊》9期,1973年7月7日,頁10-13。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2卷6期,1973年11月,頁4-7。
余光中,〈詩運小卜──中外文學詩專號前言〉,《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5。
余光中,〈摸象與捫蝨〉,《文星》5卷6期 (總號30),1960年4月,頁15。
余光中,〈摸象與畫虎〉,《文星》5卷4期 (總號28),1960年2月,頁8-10。
余光中,〈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1卷6期,1958年4月,頁67-79。
余育政,〈藝術家的後花園──訪竹圍工作室:蕭麗虹〉,《四季》15期,1998年10月,頁30-35。
余欣娟,〈現代詩改編成歌曲的變異〉,《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47-49。
吳思薇,〈廢中有生意──廢墟建築學院的創意實驗〉,《人籟辯論月刊》76期,2010年11月,頁52-53
李佩玲,〈余光中到底說了些什麼?〉,《中外文學》2卷8期,1974年1月,頁56-59。
李癸雲,〈以父之言,溯母之源:論彤雅立詩作的邊境書寫〉,《台灣詩學學刊》20期,2012年11月,頁7-25。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年12月,頁243-267。
李國偉,〈略論社會文學〉,《中外文學》2卷2期,1973年7月,頁55-59。
李瑞騰,〈穿過一座暗夜的黑山──葉覓覓詩略論〉,《幼獅文藝》651期,2008年3月,頁54-57。
李鳳鳴,〈有創意的夢更美──2006第四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盛況〉,《藝術家》 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74-181。
杜十三,〈論詩的「再創作」──兼談「新現代詩」的可能〉,《創世紀》111期,1997年6月,頁87-101。
汪啟疆,〈鐵鑑內的心跳〉,《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2006年9月,頁6-9。
辛鬱、白靈對談,張默主持,林峻楓紀錄,〈平面詩和網路詩的趨勢〉,《創世紀》123期,2000年6月,頁12-23。
周鼎,〈為人的精神價值立證〉,《創世記》35期,1973年11月,頁6-8。
周寧,〈或許這才是管管應該走的方向〉,《中外文學》1卷10期,1973年3月,頁126-139。
孟樊,〈詩集出版搞革命──從夏宇的《詩六十首》談起〉,《文訊》316期,2012年2月,頁120-121。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一個系統論的觀點〉,《現代詩》復刊13期,1988年12月,頁3-6。
林平,〈策展人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美術論叢》82期,2005年12月,頁213-236。。
林平,〈策展人的誕生: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和異相〉,《典藏今藝術》241期 (專刊),2012年10月,頁30-35。
林生祥、吳音寧、張鐵志對談,黃筱威、尹蓓芳記錄整理,〈左派的思考不是一種教條〉,《印刻文學生活誌》49期,2007年9月,頁78-88。
林宏璋,〈身體的表演言說──從象徵身體到影像身體〉,《藝術家》,65卷4期 (總號389) 2007年10月,頁264-267。
林宏璋,〈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典藏今藝術》139期,2004年4月,頁148-150。
林明宏,〈藝術空間經營經驗談──伊通公園、蔡瑞月舞蹈社、竹圍工作室、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臺北畫刊》381期,1999年10月,頁10-13。
林禹瑄,〈也許,那就是詩〉,《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110-111。
林致妤,〈詩、歌與當代戲劇的互文關係〉,《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42-46。
林梵,〈從否定出發〉,《中外文學》1卷10期,1973年3月,頁119-125。
林淇瀁,〈五○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年7月, 頁45-61。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臺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91期,2004年12月,頁103-128。
林德俊,〈發動台灣詩歌文創力〉,《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20-25。
林蔚昀,〈每一種藝術的源頭都是詩──談波蘭詩表演《異教徒的彌撒》及《相信在你內心沉睡的靈魂》〉,《美育》161期,2008年1月,頁10-17。
邱坤良,〈紅塵鬧熱白雲冷──臺灣現代藝術節慶的本末與虛實〉,《戲劇學刊》15期,2012年1月,頁49-78。
門外漢,〈也談目前台灣的新詩〉,《自由青年》22卷6期,1959年9月,頁9。
門外漢,〈再談目前台灣的新詩〉,《自由青年》22卷8期,1959年10月,頁9。
青空律 (紀弦),〈詩與歌‧小說與故事〉,《現代詩》9期,1955年。
青空律 (紀弦),〈詩論三題〉,《詩誌》1期,1952年8月,頁3。
姚孟吟,〈竹圍工作室──從邊緣進入公共的另類美學〉,《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頁163-164。
洪士惠,〈新世代詩人向大眾市場發聲──九十二年七月~八月〉,《文訊》215期,2003年9月,頁71-74。
洛夫,〈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並自釋「手術臺上的男子」〉,《中外文學》1卷4期,1972年9月,頁40-52。
紀弦,〈「現代詩」是邪惡之象徵〉,《葡萄園》17期,1966年7月,頁2-3。
紀弦,〈不跟他們爭一日之短長〉,《現代詩》15期,1956年10月,頁80。
紀弦,〈回到自由詩的安全地帶來吧〉,《葡萄園》1期,1962年7月,頁3-6。
紀弦,〈何謂現代詩?〉,《新大陸》58期,2000年6月,頁38-39。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期,1956年2月,頁4。
紀弦,〈現代派消息公報〉,《現代詩》13期,1956年2月1日。
紀弦,〈創刊號宣言〉,《現代詩》1期,1953年2月。
紀弦,〈給趙天儀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笠》14期,1966年8月,頁5。
紀弦,〈對《所謂「現代派」》,一文之答覆〉,《現代詩》14期,1956年4月,頁70-73。
紀弦,〈談談林亨泰的詩〉,《現代詩》14期,1956年4月,頁66-69。
紀弦,〈論移植之花〉,《現代詩》45期,1964年2月。
紀弦:〈新現代主義的型貌〉,《現代詩》24-26期,1960年6月。
唐文標,〈詩的沒落──香港台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1期,1973年8月。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2卷3期,1973年8月,頁18-20。
唐文標,〈論傳統詩與現代詩──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龍族》9期,1973年7月,頁217-228。
夏語筑,〈詩遊戲與詩生活〉,《美育》161期,2008年1月,頁18-27。
夏濟安,〈白話文與新詩〉,《文學雜誌》2卷1期,1957年3月,頁4-16。
夏濟安,〈對於新詩的一點意見〉,《自由中國》16卷9期,1957年5月,頁20-22。
奚密,〈台灣現代詩論戰──再論「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國文天地》13卷10期,1998年3月,頁72-81。
孫維民,〈詩人拒絕利用語言〉,《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8-29。
桓夫,〈詩,詩人與歷史〉,《笠》10期,1966年10月,頁10-12。
翁文嫻,〈十年來詩出版行動總觀察〉,《文訊》280期,2009年2月,頁61-63。
翁文嫻,〈行動詩與詩行動──詩文字背後的世界〉,《中國語文》506期,1999年8月,頁23-28。
馬可‧卡薩格蘭著,巫祈麟、林倩如、林宜珍、邱郁晨、陳右昇譯,〈邁向第三代城市:廢墟建築學院──安那其園丁〉,《藝術觀點》48期,2011年10月,頁40-48。
高上秦,〈探索與回顧-寫在「龍族評論專號」前面〉,《龍族》9號 (評論專號),1973年7月7日。
高準,〈論中國新詩的風格發展與前途方向〉上中下,《大學雜誌》59;60;62期,1972年11;12月;1973年3月,頁67-73;68-75;60-71。
張世倫,〈聚落、藝術、寶藏巖〉,《臺灣光華雜誌》31卷5期,2006年5月,頁26-35。
張以昕,〈跨越詩牆無障礙──專訪二○一二台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楊佳嫻〉,《幼獅文藝》706號,2012年6月
張立本,〈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臺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中外文學》33卷9期 (總號393),2005年2月,頁109-142。
張晴文,〈從養雞到養藝術──竹圍工作室老店新開〉,《藝術家》,63卷1期 (374期),2006年7月,頁158-161。
張默,〈新民族詩型之特質〉,《創世紀》10期,1958年4月,頁34-36。
許正平、蔣慧仙採訪、撰文,〈鴻鴻:策展,我的另一種創作〉,《誠品好讀月報》60期,2005年11月,頁8-10。
許赫,〈由同世代決定閱讀與書寫品味的可能性──X19全球華文詩獎〉,《文訊》215期,2003年9月,頁80-81。
連德誠,〈替代空間,替代什麼?〉,《炎黃藝術》44期,1993年4月,頁38-41。
陳芳明,〈剪掉批評的辮子〉,《中外文學》1卷12期,1973年5月,頁92-100。
陳芳明,〈檢討民國六十二年的詩評〉,《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31-53。
陳建忠,〈尋找台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台灣》36期,2000年10月。
陳紹鵬,〈由閒話談到模象〉,《文星》5卷5期 (總號29),1960年3月,頁8-11。
陳徵蔚,〈跨界讀舞:台灣影像詩試論〉,《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16號,2013年3月,頁262-263。
陳慧,〈有關新詩的一些意見〉,《文星》5卷5期 (29期),1960年3月,頁12-15。
陳慧,〈現代.現代派.及其他〉,《文星》5卷6期 (總號30),1960年4月,頁12。
陳靜瑋,〈詩人的「藝」想「視」界──談詩與視覺藝術〉,《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4-11。
陳靜瑋、顏艾琳、林德俊、蘇紹連,〈文學的變形金剛──詩的誇媒介演出〉,《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4-11。
傅月庵,〈關於江湖種種──讀吳音寧《江湖在哪裡?》〉,《文訊》264期,2007年10月,頁110-111。
曾琮琇,〈無以名之的片刻〉,《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90-91。
游崴,〈寶藏巖改建爭議未息,部分藝術家持續抗爭中〉,《典藏今藝術》172期, 2007年1月,頁86-87。
童乃嘉,〈舞踏的質變──從六○到九○年代〉,《表演藝術》57期,1997年9月,頁78-80。
紫鵑,〈「80年代」新新詩人巡禮〉,《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2-74。
覃子豪,〈現代中國新詩的特質〉,《文學雜誌》7卷2期,1959年10月,頁17-34。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1957年8月,頁2-9。
覃子豪,〈論象徵派與中國新詩──兼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3期,1959年8月,頁10-12。
覃子豪,〈簡論馬拉美、徐志摩、李金髮及其他──再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5期,1959年8月,頁8-10。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拌嘴──談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35-38。
黃怡珮,〈跨領域的相互連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藝術家》68卷6期 (總號409),2009年6月。
黃恩宇,〈詩與建築在牆上的赤裸接觸〉,《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頁15-18。
黃海鳴,〈南海藝廊與牯嶺街的再生運動──從2006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談起 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82-187。
黃淑媚記錄整理,〈藝術下鄉與公民美學──策展人看公民美學的推行〉紀錄,《藝術家》352期,2012年9月,頁220-225。
黃傑玲,〈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兼談所面臨的行政管理問題〉,《藝術觀點》8期,2000年10月,頁50-57。
黃競涓,〈性別、公民與政治領域〉,《政治學報》34期,2002年12月。
楊平,〈一條繩上的兩隻蚱蜢──關於作者/讀者〉,《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40-45。
楊佳嫻,〈歌聲戀影──路寒袖的詩與音樂性〉,《文訊》,2004年6月,頁52-53。
楊宜晨,〈談「台北詩歌節」──現代詩的跨界體現與城市精神〉,《藝術欣賞》3卷2期, 2007年4 月,頁60-64。
楊牧,〈致余光中書──代跋中外文學詩專號〉,《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26-231。
楊雅苓,〈在地行動,國際連結──竹圍工作室〉,《藝術家》461期,2013年10月,頁216-219。
葉覓覓,〈被詩偷渡〉,《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8-89。
解昆樺,〈詩語言型、文體語言轉型、現代性轉譯〉,《台灣詩學吹鼓吹論壇》15號,2012年9月,頁123-136。
鄒欣寧採訪,〈吳音寧──我無法停息心中的憤怒〉,《誠品好讀月報》80期,2007年9月, 頁94-96。
廖咸浩,〈從諸神的秘會到精靈的邀宴:當代詩的兩種趨勢〉,《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13-20。
廖珮劭,〈讓美學藝術與生活結合?──南海藝廊負責人黃海鳴的生活美學體驗〉,《人本教育札記》206期,2006年8月,頁28-31。
蓉子,〈變貌的繆斯──淺談台灣詩壇近半世紀的演變〉,《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54-56。
趙欣燕、張聖翎、王景平、楊靜如,〈寶藏巖地區區域特性的形成與轉變〉,《地理教育》30期,2004年10月,頁245-263。
趙荃紀錄,〈「從詩人到讀者的通路」研討會〉,《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46-54。
劉正偉,〈新新世代詩的現形會──2003跨界遊藝新詩物件展紀實〉,《乾坤詩刊》 26期,2003年4月,頁60-62。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形式:葉覓覓詩集《越車越遠》中的「自我」表述〉,《台灣詩學學刊》17期,2011年7月,頁31-54。
劉菲,〈有感於中國現代詩的批評〉,《中外文學》1卷11期,1973年4月,頁96-99。
劉菲,〈讀「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後的淺見〉,《中外文學》1卷2期,1972年7月,頁124-141。
劉漢初,〈敢請詩人一下凡〉,《中外文學》2卷1期,1973年7月,頁174-179。
蔡明諺,〈一九五○年台灣現代詩的幾個面向〉,《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年10月,頁106-107。
蔡美文,〈華山跨領域場域〉,《典藏今藝術》140期,2004年5月,頁153-155。
鄭炯明,〈批評的再出發〉,《笠》51期,1972年10月,頁129。
鄭斐文,〈女性主義、影像與科學:西方女性主義視覺文化觀點的考察〉,《婦研縱橫》89期,2009年1月,頁20-33。
鄭慧如,〈充滿時代感的文化暗示──2000~2004的臺灣新詩出版評析〉,《文訊》 228期,2004年10月,頁21-26。
鄭慧華,〈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臺灣策展20年〉,《典藏今藝術》241期(專刊),2012年10月,頁4-9。
凝凝,〈舊調重彈──重談「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17-30。
蕭明治訪談紀錄,〈寶藏巖共生聚落口述歷史訪談專題-1-〉,《臺北文獻》175期, 2011年3月,頁1-46。
霍俊明,〈新世紀十年大陸的女性詩歌〉,《臺灣詩學學刊》17期,2011年7月,頁55-69。
鍾喬,〈城市.聚落.活保存──寶藏巖的文化顯影〉,《典藏今藝術》235期,2012年4月,頁112-114。
隱匿,〈詩與我與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4-85。
鴻鴻,〈一朵花的刺鼻香味──吳音寧《危崖有花》的女性觀照與現實書寫〉,《文訊》279期,2009年1月,頁100-101。
鴻鴻,〈文學無界限──解嚴前後的文學跨界現象〉,《文訊》341期,2014年3月,頁135-137。
鴻鴻,〈詩人和小孩一國:葉覓覓的遊戲天地〉,《小作家月刊》134期,2005年6月,頁18-19。
鴻鴻,〈詩遊戲與詩生活〉,《小作家月刊》134期,2005年6月,頁4-10。
鴻鴻,〈遊戲的使命──台北詩歌節可以走向何方?〉,《聯合文學》22卷8期 (總號260),2006年6月,頁106-111。
鴻鴻,〈離開屋簷才能犁開巫言──跟著葉覓覓,越車越遠〉,《文訊》299期,2010年9期, 頁136-137。
鴻鴻,《後現代少女寫真──又讀又聽崔香蘭的詩集〈虹〉》,《文訊》305期,2011年3月,頁118-119。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中外文學》2卷5期,1973年10月,頁4-8。
顏元叔,〈細讀洛夫的兩首詩,《中外文學》1卷1期,1972年6月,頁118-134。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2卷1期,1973年6月,頁4-7。
顏元叔,〈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現代文學》46期,1972年3月,頁36-43。
顏元叔,〈認知與詩創作〉,《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9-16。
顏元叔,〈羅門的死亡詩〉,《中外文學》1卷4期,1972年9月,頁62。
顏艾琳,〈詩歌卡拉也OK〉,《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12-19。
羅門,〈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中外文學》1卷7期,1972年12月,頁32-47。
羅門,〈談「詩與讀者的通路」〉,《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2-23。
譚雅倫,〈簡說現代詩格律〉,《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7-30。
譚毓芬記錄整理,〈臺北藝術家的秘密花園──竹圍工作室十年回顧:座談會之一〉,《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68-170。
譚毓芬記錄整理,〈臺灣創意空間的未來:座談會之二〉,《藝術家》63卷1期 (374期),2006年7月,頁171-173。
鯨向海,〈耳朵的手風琴地窖裡有神秘共鳴──夏宇詩歌觀點拼盤〉,《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56-57。
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2-83。
鯨向海,〈詩歌送給醫學的禮物〉,《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頁10-14。
蘇英敏,〈文化藝術介入與社區共生之新思考──以臺北寶藏巖為例〉,《臺灣建築》144期,2007年9月,頁86-91。
蘇紹連,〈在論壇發端──自由踏入與踏出的新世代詩人〉,《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5-79。
蘇紹連,〈重返超文本詩的歧路花園──玩弄超文本:能變化、能探索、能互動、能操作、能遊戲的詩〉,《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26-33。
蘇雪林,〈為象徵詩體的爭論敬答覃子豪先生〉,《自由青年》22卷4期,1959年8月,頁8-10。
蘇雪林,〈新詩壇象徵派創始者李金髮〉,《自由青年》22卷1期,1959年7月,頁6-7。
闞正宗,〈臺北寶藏巖風霜三百年〉,《臺北文獻》141期,2002年9月,頁129-147。
Marco Casagrande文,吳介禎譯,〈都市的針灸──寶藏巖的活化案〉,《建築師》 32卷12期 (總號384期),2006年12月,頁88-89。
TES工作站,〈「臺灣當代行為藝術概況」座談紀錄〉,《現代美術》117期,2004年12月,頁50-57。
TES工作站,〈台灣當代行為藝術概況──「2004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座談紀錄〉,《現代美術》117期 (2004年12月),頁50-57。
(三)會議論文
陳徵蔚,〈影像詩的媒體越界與符號消費──以台灣作品為例〉,發表於「新鄉‧故土‧眺望‧回眸:2013兩岸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13年10月26-27日。
黃海鳴,〈跨城市「游牧居民」創意工廠──關於「廣義生活空間∕開放創意工廠∕藝術品展覽場」之間的新關係〉,發表於「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0年12月。
六、學位論文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珮馨,〈流浪到淡水!捷運移動經驗與淡水空間的觀光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5年。
陳慧如,《街頭賣「意/藝/異」:以創作者觀點初探創意市集現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巍仁,《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黃劍虹,《都市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南海學園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趙珮華,《當代城市間遊牧者──創意市集的公共地誌》,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練捷明,《台灣行為藝術的淵源與特質》,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9年。
顏寧,《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八、報紙、網路、影音資料

(一)報紙資料

言曦,〈新詩閒話〉四則,《中央日報》,1956年11月20-22日。
言曦,〈新詩餘談〉四則,《中央日報》,1960年1月8-10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困境〉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2月28-29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9月10-11日。
霍康琪,〈好玩轉蛋詩.夏夏〉,《香港成報》,2006年12月21日。
邱貴芬,〈√5的華爾滋──解讀林芳玫《達文西密碼》〉,《自由副刊》,2007年9月11日。
〈詩與生活結合 羅智成要炒熱場子〉,《中國時報》A16版,2009年11月21日。
鯨向海,〈這個時代要盛產的果實──遊戲的詩,詩的遊戲〉,《自由副刊》,2010年2月23日。
林德俊主持,楊小濱、楊宗翰對談,〈電紙筆談/文學場內的界內玩法〉,《聯合副刊》,2010年11月10日。
林蔚昀,〈自由時代的自由文學 ──談波蘭及全球Liberatura現象〉,《自由副刊》,2011年11月23日。

(二)網路資料

〈彤雅立 ╳ 林維甫:詩在邊境與歧路〉,博客來OKAPI網站人物專訪,2011年3月4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70
《白靈文學船》網站,http://www.cc.ntut.edu.tw/~thchuang/WPB/voice.htm 以及 http://2007bailing.blogspot.com/ 。
《交換愛人的肋骨》跨領域詩展演」專門部落格,http://exchangeribs.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3769.html。
《詩聲雜誌》線上聽讀版,http://sleeplesssoundmagazine.tumblr.com/。
「JFAA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www.jut-arts.org.tw/cht/index.php
「台北藝術進駐」官網,http://www.artistvillage.org/
「南海藝廊」官網,http://blog.roodo.com/nanhai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官網,http://www.ours.org.tw/
「藝術家吳俞萱談竹圍工作室」訪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R79rZ2_E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cca
文建會 (現為行政院文化部)「閱讀文學地景」專題網站:http://mario.cca.gov.tw/frontsite/cms/contentListAction.do?method=doNewsDetail&menuId=102&contentId=1832&isAddHitRate=true&tableName=content&relationPk=1832
台北市文化局官網,http://www.culture.gov.tw/
台北詩歌節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oetry.Taipei。
吳俞萱個人部落格「你笑得毀滅像海」,http://blog.roodo.com/qffwffq/archives/25657556.html。
吳俞萱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qffwffq?fref=ts。
彤雅立個人部落格,http://tong-yali.blogspot.tw/2011/07/wallpaper-magazine.html。
李屏瑤,〈瑪德蓮召喚記憶,楊佳嫻的靈光煉金術〉,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103
林宏璋,〈台灣跨領域藝術生態調查研究計畫──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委託計畫案》,2004年,全文見載: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E8%B7%A8%E9%A0%98%E5%9F%9F%E8%97%9D%E8%A1%93%E5%9C%A8%E5%8F%B0%E7%81%A3_%E5%AE%8C%E6%95%B4%E7%A0%94%E7%A9%B6%E5%A0%B1%E5%91%8A.pdf。
林亞若〈此時,我們正飛過哪裡〉臉書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E%97%E4%BA%9E%E8%8B%A5%E8%A9%A9%E9%9B%86%E6%AD%A4%E6%99%82%E6%88%91%E5%80%91%E6%AD%A3%E9%A3%9B%E9%81%8E%E5%93%AA%E8%A3%A1/146783688739384?fref=ts。
林亞若個人部落格《空姐作家 林亞若》,http://linlinnu.pixnet.net/blog。
金穗獎/電影短片輔導金/優良電影劇本官方網站,http://www.movieseeds.com.tw/news/index.php。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傑出院友特寫〈謝杰廷:和音樂一同呼吸的藝術家〉,http://comm.nccu.edu.tw/02_list_detail.php?sn=744
夏夏「火柴詩雙月刊」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matchpoetry。
夏夏個人部落格「人見人愛轉蛋詩」,http://blog.roodo.com/poeticegg/archives/1077690.html。
孫窮理,〈伏流、衝突、無法言說──吳音寧、崔愫欣的創作與歸鄉〉,《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940。
崔香蘭,〈螞類的筆〉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jIGyWDbVo。
崔香蘭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B4%94%E9%A6%99%E8%98%AD-Sharon-Tsui/194649820553908?fref=ts。
都市酵母官網,http://www.cityyeast.com/
陳昱興〈2007創意市集觀察報告〉,http://campolive.blogspot.com/
游書珣〈【跨客說】淺談影像中詩意的運用〉,《詩評力》3期,http://www.wretch.cc/blog/poppoetry/14788057。
葉覓覓,〈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 They Are There But I Am Not〉影像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F5l-YuFoU。
葉覓覓個人部落格「他度日她的如年」網誌,http://blog.roodo.com/pitchdark/archives/11609335.html。
葉覓覓臉書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yemimilalala?fref=ts。
廣藝基金會廣播專訪錄音,http://www.qaf.org.tw/podcast/index-018.htm。
蔡宛璇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wanshuen.tsai?fref=t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癸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麒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Chi-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麒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Chi-Juen_US
dc.date (日期) 201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9 14:46:48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9 14:46: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9 14:46: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1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6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嘗試跳脫舊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各種「主義」的框架,直接就目前對二十一世紀(女性)詩壇的初步觀察,以「行動」作為討論主題。本研究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現代詩具有行動化特質,詩,不再僅能夠以平面文字/文本存在,也能夠化為「動作」、物件、舞台演出,或者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與詩人彼此合一,作為其某種理念實踐或身體力行的媒介。當代許多女詩人們投入此詩壇潮流,各自以自己的經驗模式展現自身,成為介入大論述與回應當代趨勢的一種方式。

本文分別探討「詩的跨界行動」、「詩的公共展演行動」、「日常生活詩行動」三個主題,由內而外,從詩的跨界行動對詩/文學之固有疆界的懷疑、破壞與顛覆,到行動詩學所牽涉到公共性與對話性議題,來觀察二十一世紀女詩人的行動詩學成果、內涵、美學意義,以及她們對內對外或隱或顯的顛覆能量及其影響。同時,也在為二十一世紀的行動詩學「正名」之後,嘗試探索、挖掘其中的美學價值與詩學意義。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研究範圍 7
一、關於「行動」以及「行動詩學」 7
二、關於研究對象 1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4
一、關於「行動詩學」之論述 14
二、關於台灣當代遊戲詩或「現代詩的遊戲性」之論述 14
三、關於「超文本詩」及「數位詩」之論述 15
四、與行動詩學相關之後現代主義論述 17
五、關於女性詩學之論述 17
六、針對新世紀女詩人之討論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22
一、研究方法 22
二、章節架構 24

第貳章 行動登場:詩學典範的擴張 28
第一節 詩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向────一九八○年代以前 30
第二節 典範的多元化與行動詩學的粉墨登場── 一九八○年代以降 36

第參章 自「文學」出界:詩的跨界行動 51
第一節 跨越,以及縫合疆界 53
第二節 異質符號的互文與雜交 60
一、聲音與文字的爭執──葉覓覓的文本內部跨界 60
二、讓聲音改造文本──彤雅立《月照無眠詩聲雜誌》的跨界重構 62
三、影像詩的整合演出──葉覓覓、游書珣的影像創作 66
第三節 讓詩回返身體 76
一、從聲帶進入身體──崔香蘭的詩/歌表演 77
二、任性自在的身體語言──崔香蘭的詩/歌表演 78
三、痛楚艱難的身體──吳俞萱的詩/舞踏跨界 80
小結 88

第肆章 面向公眾:詩的公共展演行動 89
第一節 從「顯影」到「現身」 93
第二節 網路上的身分展演與宣傳行動 101
一、身分展演 101
二、宣傳行動 107
第三節 詩與空間/環境的融合與疏離 111
一、創造一處洋流的空間──彤雅立「《邊地微光》詩聲音展演計畫」 112
二、空間與詩的共存──葉覓覓「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如日中天」 115
三、展演空間與詩人之間的破/立糾葛──吳俞萱與「竹圍工作室」 118
小結 123

第伍章 讓詩與生活同在──日常生活詩行動 124
第一節 詩的日常書寫與日常化傾向 131
第二節 進入生活的詩行動踐履 145
一、詩、創意與生活物件 145
二、當詩介入日常生活空間 155
小結 170
第陸章 結論:看見行動 172
參考書目 180
zh_TW
dc.format.extent 474306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行動詩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詩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二十一世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跨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共展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常生活zh_TW
dc.title (題名) 「坐而言」乃至「起而行」:二十一世紀台灣女詩人的行動詩學zh_TW
dc.title (題名) From Words to Actions: The Poetics of Action in Twentieth-First-Century Taiwanese Women Poet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

子虙著,吳介禎譯,《或認得或馴服──女同愛欲橫流詩集》,台北:唐山,2011年。
右京、陳貴琬等人創作,翁文嫻總策劃:《行動詩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文藝創作組,1994年。
吳俞萱,《交換愛人的肋骨》,桃園:逗點文創,2012年。
吳音寧,《危崖有花》,新北:印刻文學,2008年。
吳音寧,《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新北:印刻文學,2007年。
吳音寧、馬訶士 (Subcommandante Marcos)合著,《蒙面叢林: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新北:印刻文學,2003年。
彤雅立,《月照無眠》,台北:南方家園,2012年。
彤雅立,《邊地微光》,台北:女書文化,2010年。
林亞若,《此時,我們正飛過哪裡》,台北市:電氣牡丹藝術,2009年。
林蔚昀,《平平詩集》,自費出版,2011年。
阿翁主編,《現在詩04──行動詩學文件大展》,台北市:唐山,2006年2月。
夏夏,《一五一時詩選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8年。
夏夏,《小女兒》,台北:行人出版,2012年。
夏夏,《鬧彆扭:手刻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07年。
崔香蘭,《虹》,台北:夢幻仙境工作室,2010年。
逗小花,《女妖森林》,台北:女書文化,2011年。
楊佳嫻,《你的聲音充滿時間》,新北:印刻,2006年。
楊佳嫻,《雲和》,新北:木馬文化,2006年。
楊佳嫻,《瑪德蓮》,台北:聯合文學,2012年。
葉覓覓,《越車越遠》,台北:田園城市,2010年。
葉覓覓,《漆黑》,台北:唐山,2004年。
蔡宛璇,《潮汐》,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6年。
瘂弦、張默主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1961年。
林禹瑄,〈也許,那就是詩〉,《文訊》296期,2010年6月。
曾琮琇,〈無以名之的片刻〉,《文訊》296期,2010年6月。
葉覓覓,〈詩被偷渡〉,《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8。

二、研究專著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文建會,《文化白皮書2004》,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1996。
文曉村主編,《葡萄園詩論》,新北市:詩藝文出版社,1997年。
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1999年。
古遠清,《台灣當代新詩史》,台北:文津,2008年。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7年。
永和社區大學編,《21個與藝術擁抱的姿勢》,新北:左岸文化,2004年。
白靈,《一首詩的玩法》,台北:九歌,2004年。
吳瑪俐編,《藝術與公共領域:藝術進入社區》,台北:遠流,2007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台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台北:文秀,2000年。
李依樺、林艾箴、洪湘茹《《船的創作誌》觸覺號 (創刊號)「軟:這裡每個人都要剝下堅韌的硬皮」,台北:田園城市,2011年。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台北:里仁,2008年。
李癸雲,《矇矓、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年。
杜十三,《行動筆記》,台北:漢光出版,1988年。
阮美慧《戰後台灣「現實詩學」研究──以笠詩社為考察中心》,台北:學生書局,2008年。
周英雄、劉紀蕙合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台北:麥田,2004年。
周蕾著,《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台北:麥田,1995年。
孟樊,《台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揚智,2003年。
孟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揚智,1995年。
孟樊、林耀德主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孟樊:《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1994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台灣文學與社會》,台北:文津,2007年。
林佩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1998年。
林其蔚,《超越聲音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林明德編,《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2001年。
林炎旦主編,《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師大書苑,2012年。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市:巨流,1996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二魚,2001年。
林耀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邱坤良、詹惠登主編,《劇場空間概說》,台北市:文建會,1998年。
金惠敏,《媒介的後果──文學終點上的批判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姚瑞中,《台灣行為藝術檔案 (1978-2004)》,台北:遠流,2005年。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4年。
封德屏主編,《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硏討會:靑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社,2005年。
封德屏主編,《靑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大陸曁華文地區數位文學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文訊,2008年。
封德屏主編:《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台北:文訊雜誌,2008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唐荷著:《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年。
夏鑄九,《公共空間》,台北:文建會策劃出版,1994年。
奚密,《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廣州:廣東人民,2000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奚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徐照華主編,《台灣文學傳播全國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
泰瑞‧伊格頓 (Terry Eagleton),《理論之後》,台北:商周,2008年。
海默爾 (Ben Highmore) 著,周伯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台北:韋伯國際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2006年。
笠詩社,《時代的眼‧現實之花──〈笠〉詩刊1~120期景印本》(台北:學生書局,2000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2008年。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2002年。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台北:爾雅,2009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台北:時報,1998年。
萊辛著,朱光潛譯,《詩與畫的界限》,台北:駱駝,2002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Ⅱ》,台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8年。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二魚,2003年。
須文蔚,《臺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2009年。
黃海鳴,《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0年。
黃海鳴,《藝術在城市街道的日常工作》,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
黃瑞茂,《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竹圍工作室12年》,台北: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2008年。
楊宗翰,《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台北:文津,2002年。
楊宗翰,《臺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楊宗翰主編,《臺灣文學史的省思》,新北市:富春文化,2002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廖美蘭總編輯,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文字行動:世安美學論文奬作品集 2001-2003》,台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5年。
廖美蘭總編輯,林小雲、王品驊主編《文字行動2:世安美學論文奬作品集2004-2007》,台北:世安文教基金會,2007年。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台北:學生書局,2010年。
劉維瑛:《八十年代以降台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刊評論選集》,高雄:春暉,1989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2004年。
蕭新煌、劉維公,《迎接美感社會的來臨──現代社會生活與美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1986年。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
羅崗、顧錚主編:《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0年。
史萊福恩 (James Slevin) 著,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網際網路與社會》,台北:弘智文化,2002年。
史蒂文森 (Nick Stevenson) 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大眾傳播理論:文化與社會的面觀》,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13年。
史蒂文森 (Nick Stevenson) 著,趙偉妏、陳晏茵、陳秉逵譯,《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2009年。
安德里亞斯‧胡伊森 (Andreas Huyssen) 著,王曉玨、宋偉杰譯,《大分裂之後: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麥田,2010年。
托莉‧莫 (Toril Moi) 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台北:巨流,2005年。
克莉絲‧維登 (Chris Weedon) 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見卡特琳‧古特 (Catherine Grout) 著,姚孟吟譯,《藝術介入空間》,台北:遠流,2002年。
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 著,林雅琪、鄭惠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2011年。
阿萊斯‧艾爾雅維茨 (Ales Erjavec) 著,胡菊蘭、張雲鵬譯,《圖像時代》,長春:吉林人民,2003年。
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格蘭.凱斯特 (Grant Kester) 著,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2006年。
索尼恩 (Liesbet van Zoonen) 著,張錦華、劉容玫譯,《女性主義媒介研究》,台北:遠流,2001年。
高夫曼 (Erving Goffman) 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年。
喬丹‧提姆 (Tim Jordan) 著,江靜之譯,《網際網路的衝擊》,台北:韋伯,2002年。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台北:群學,2006年。
費瑟斯通 (Mike Featherstone) 著,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新北市:韋伯國際,2009年。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編委會,《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84年。
羅伯特‧艾得金 (Robert Atkins) 著,黃麗娟譯:《藝術開講:當代意念,運動與詞彙導引》,台北:藝術家出版,1997年。
Butler , Judith.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 Routledge, 1990.
Goffman , Er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Garden City, N.Y. : Doubleday, 1959.
Mitchel , W.J.T. Picture Theory.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4.

五、單篇論文

(一)專書論文

楊照,〈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台灣小說〉,《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
謝世忠,〈行動主義、左翼美學與台灣性:戰後初期楊逵的文學論述〉。該文章後收錄於《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2007年,頁105。

(二)期刊論文

大趨勢藝術雜誌,〈九○年代部份展演空間集錦〉,《大趨勢》2期,2001年10月,頁28-31。
孔東方,〈新詩的質疑〉,《文星》5卷5期 (總號29),1960年3月,頁16。
文獻會,〈寶藏巖的前世今生與共生聚落〉,《臺北文獻》174期,2010年12月,頁267、269-278。
方羣,〈良心的質詢〉,《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9-30。
王右君,〈重訪網路上的身份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99期,2009年4月,頁47-77。
王右君,〈網路交友平臺上的女性自我敘事與性別展演〉,《女學學誌》27期,2010年12月,頁201-249。
王永泰,〈永泰話象:睡著的寶藏巖聚落〉,《人籟雜誌》10期,民2004年11月,頁58-65。
王墨林,〈性別/政治/劇場面面觀〉,《表演藝術》48期,1996年11月,頁35-39。
古嘉,〈詩中有真味,常伴旅程中〉,《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2006年9月,頁19-23。
史君美,〈先檢討我們自己吧〉,《中外文學》1卷6期,1972年11月,頁4-7。
白萩、林宗源、桓夫對談,〈對談:詩的基本質素〉(2),《笠》17期,1967年2月,頁12。
白萩、桓夫,〈對談:詩的基本質素──無繪畫性音樂性的詩能存在嗎?〉 (1),《笠》16期,1966年12月,頁11。
白靈,〈手印與腳印──試論張默的詩行動與行動詩〉,《創世紀》155期,2008年6月,頁172。
白靈,〈誰來讀詩?〉,《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36。
石之瑜,〈生活在「手工」裡──夏夏的手工創意秀〉,《張老師月刊》366期,2008年6月。
向陽,〈七十年代現代詩風潮試論〉,《文訊》12期,1984年6月,頁47-76。
朱衣仙,〈公共藝術場域的詩展演與詩觀寫:《清水詩路》多向文本研究〉,《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4期,1996年12月,頁43-72。
朵思,〈放大音量〉,《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5。
江寶釵,〈行行重行行──台灣文學二十世紀的回眸,二十一世紀眺望〉,《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57-59。
羊子喬,〈守望文學 實踐理念──談吳音寧詩集《危崖有花》敘事中的抒情〉,《書香遠傳》68期,2009年1月,頁48-49。
何佳駿,〈淺論吳音寧《危崖有花》後殖民及女性關懷〉,《當代詩學》5期,2009年12月,頁31;33;35-61。
何欣,〈卅年臺灣的文藝論爭〉,《現代文學》復刊9期,1979年11月,頁7-24。
余光中,〈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對於言曦先生「新詩閒話」的商榷〉,《文學雜誌》7卷4期,1959年2月,頁26-32。
余光中,〈現代詩怎麼變〉,《龍族詩刊》9期,1973年7月7日,頁10-13。
余光中,〈詩人何罪?〉,《中外文學》2卷6期,1973年11月,頁4-7。
余光中,〈詩運小卜──中外文學詩專號前言〉,《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5。
余光中,〈摸象與捫蝨〉,《文星》5卷6期 (總號30),1960年4月,頁15。
余光中,〈摸象與畫虎〉,《文星》5卷4期 (總號28),1960年2月,頁8-10。
余光中,〈論新詩的大眾化〉,《文星》1卷6期,1958年4月,頁67-79。
余育政,〈藝術家的後花園──訪竹圍工作室:蕭麗虹〉,《四季》15期,1998年10月,頁30-35。
余欣娟,〈現代詩改編成歌曲的變異〉,《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47-49。
吳思薇,〈廢中有生意──廢墟建築學院的創意實驗〉,《人籟辯論月刊》76期,2010年11月,頁52-53
李佩玲,〈余光中到底說了些什麼?〉,《中外文學》2卷8期,1974年1月,頁56-59。
李癸雲,〈以父之言,溯母之源:論彤雅立詩作的邊境書寫〉,《台灣詩學學刊》20期,2012年11月,頁7-25。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理想距離〉,《台灣文學學報》7期,2005年12月,頁243-267。
李國偉,〈略論社會文學〉,《中外文學》2卷2期,1973年7月,頁55-59。
李瑞騰,〈穿過一座暗夜的黑山──葉覓覓詩略論〉,《幼獅文藝》651期,2008年3月,頁54-57。
李鳳鳴,〈有創意的夢更美──2006第四屆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盛況〉,《藝術家》 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74-181。
杜十三,〈論詩的「再創作」──兼談「新現代詩」的可能〉,《創世紀》111期,1997年6月,頁87-101。
汪啟疆,〈鐵鑑內的心跳〉,《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2006年9月,頁6-9。
辛鬱、白靈對談,張默主持,林峻楓紀錄,〈平面詩和網路詩的趨勢〉,《創世紀》123期,2000年6月,頁12-23。
周鼎,〈為人的精神價值立證〉,《創世記》35期,1973年11月,頁6-8。
周寧,〈或許這才是管管應該走的方向〉,《中外文學》1卷10期,1973年3月,頁126-139。
孟樊,〈詩集出版搞革命──從夏宇的《詩六十首》談起〉,《文訊》316期,2012年2月,頁120-121。
孟樊,〈瀕臨死亡的現代詩壇──一個系統論的觀點〉,《現代詩》復刊13期,1988年12月,頁3-6。
林平,〈策展人光環──台灣策展事業的漫漫長路〉,《美術論叢》82期,2005年12月,頁213-236。。
林平,〈策展人的誕生:台灣策展教育的建構和異相〉,《典藏今藝術》241期 (專刊),2012年10月,頁30-35。
林生祥、吳音寧、張鐵志對談,黃筱威、尹蓓芳記錄整理,〈左派的思考不是一種教條〉,《印刻文學生活誌》49期,2007年9月,頁78-88。
林宏璋,〈身體的表演言說──從象徵身體到影像身體〉,《藝術家》,65卷4期 (總號389) 2007年10月,頁264-267。
林宏璋,〈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典藏今藝術》139期,2004年4月,頁148-150。
林明宏,〈藝術空間經營經驗談──伊通公園、蔡瑞月舞蹈社、竹圍工作室、中正二分局派出所小劇場〉,《臺北畫刊》381期,1999年10月,頁10-13。
林禹瑄,〈也許,那就是詩〉,《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110-111。
林致妤,〈詩、歌與當代戲劇的互文關係〉,《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42-46。
林梵,〈從否定出發〉,《中外文學》1卷10期,1973年3月,頁119-125。
林淇瀁,〈五○年代臺灣現代詩風潮試論〉,《靜宜人文學報》11期,1999年7月, 頁45-61。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臺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91期,2004年12月,頁103-128。
林德俊,〈發動台灣詩歌文創力〉,《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20-25。
林蔚昀,〈每一種藝術的源頭都是詩──談波蘭詩表演《異教徒的彌撒》及《相信在你內心沉睡的靈魂》〉,《美育》161期,2008年1月,頁10-17。
邱坤良,〈紅塵鬧熱白雲冷──臺灣現代藝術節慶的本末與虛實〉,《戲劇學刊》15期,2012年1月,頁49-78。
門外漢,〈也談目前台灣的新詩〉,《自由青年》22卷6期,1959年9月,頁9。
門外漢,〈再談目前台灣的新詩〉,《自由青年》22卷8期,1959年10月,頁9。
青空律 (紀弦),〈詩與歌‧小說與故事〉,《現代詩》9期,1955年。
青空律 (紀弦),〈詩論三題〉,《詩誌》1期,1952年8月,頁3。
姚孟吟,〈竹圍工作室──從邊緣進入公共的另類美學〉,《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頁163-164。
洪士惠,〈新世代詩人向大眾市場發聲──九十二年七月~八月〉,《文訊》215期,2003年9月,頁71-74。
洛夫,〈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並自釋「手術臺上的男子」〉,《中外文學》1卷4期,1972年9月,頁40-52。
紀弦,〈「現代詩」是邪惡之象徵〉,《葡萄園》17期,1966年7月,頁2-3。
紀弦,〈不跟他們爭一日之短長〉,《現代詩》15期,1956年10月,頁80。
紀弦,〈回到自由詩的安全地帶來吧〉,《葡萄園》1期,1962年7月,頁3-6。
紀弦,〈何謂現代詩?〉,《新大陸》58期,2000年6月,頁38-39。
紀弦,〈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期,1956年2月,頁4。
紀弦,〈現代派消息公報〉,《現代詩》13期,1956年2月1日。
紀弦,〈創刊號宣言〉,《現代詩》1期,1953年2月。
紀弦,〈給趙天儀先生的一封公開信〉,《笠》14期,1966年8月,頁5。
紀弦,〈對《所謂「現代派」》,一文之答覆〉,《現代詩》14期,1956年4月,頁70-73。
紀弦,〈談談林亨泰的詩〉,《現代詩》14期,1956年4月,頁66-69。
紀弦,〈論移植之花〉,《現代詩》45期,1964年2月。
紀弦:〈新現代主義的型貌〉,《現代詩》24-26期,1960年6月。
唐文標,〈詩的沒落──香港台港新詩的歷史批判〉,《文季》1期,1973年8月。
唐文標,〈僵斃的現代詩〉,《中外文學》2卷3期,1973年8月,頁18-20。
唐文標,〈論傳統詩與現代詩──什麼時代什麼地方什麼人〉,《龍族》9期,1973年7月,頁217-228。
夏語筑,〈詩遊戲與詩生活〉,《美育》161期,2008年1月,頁18-27。
夏濟安,〈白話文與新詩〉,《文學雜誌》2卷1期,1957年3月,頁4-16。
夏濟安,〈對於新詩的一點意見〉,《自由中國》16卷9期,1957年5月,頁20-22。
奚密,〈台灣現代詩論戰──再論「一場未完成的革命」〉,《國文天地》13卷10期,1998年3月,頁72-81。
孫維民,〈詩人拒絕利用語言〉,《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8-29。
桓夫,〈詩,詩人與歷史〉,《笠》10期,1966年10月,頁10-12。
翁文嫻,〈十年來詩出版行動總觀察〉,《文訊》280期,2009年2月,頁61-63。
翁文嫻,〈行動詩與詩行動──詩文字背後的世界〉,《中國語文》506期,1999年8月,頁23-28。
馬可‧卡薩格蘭著,巫祈麟、林倩如、林宜珍、邱郁晨、陳右昇譯,〈邁向第三代城市:廢墟建築學院──安那其園丁〉,《藝術觀點》48期,2011年10月,頁40-48。
高上秦,〈探索與回顧-寫在「龍族評論專號」前面〉,《龍族》9號 (評論專號),1973年7月7日。
高準,〈論中國新詩的風格發展與前途方向〉上中下,《大學雜誌》59;60;62期,1972年11;12月;1973年3月,頁67-73;68-75;60-71。
張世倫,〈聚落、藝術、寶藏巖〉,《臺灣光華雜誌》31卷5期,2006年5月,頁26-35。
張以昕,〈跨越詩牆無障礙──專訪二○一二台北詩歌節策展人鴻鴻、楊佳嫻〉,《幼獅文藝》706號,2012年6月
張立本,〈都市治理與社會運動的文化策略:臺北市寶藏巖違建運動〉,《中外文學》33卷9期 (總號393),2005年2月,頁109-142。
張晴文,〈從養雞到養藝術──竹圍工作室老店新開〉,《藝術家》,63卷1期 (374期),2006年7月,頁158-161。
張默,〈新民族詩型之特質〉,《創世紀》10期,1958年4月,頁34-36。
許正平、蔣慧仙採訪、撰文,〈鴻鴻:策展,我的另一種創作〉,《誠品好讀月報》60期,2005年11月,頁8-10。
許赫,〈由同世代決定閱讀與書寫品味的可能性──X19全球華文詩獎〉,《文訊》215期,2003年9月,頁80-81。
連德誠,〈替代空間,替代什麼?〉,《炎黃藝術》44期,1993年4月,頁38-41。
陳芳明,〈剪掉批評的辮子〉,《中外文學》1卷12期,1973年5月,頁92-100。
陳芳明,〈檢討民國六十二年的詩評〉,《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31-53。
陳建忠,〈尋找台灣詩的航向──試論戰後多次現代詩論戰的時代意義〉,《文學台灣》36期,2000年10月。
陳紹鵬,〈由閒話談到模象〉,《文星》5卷5期 (總號29),1960年3月,頁8-11。
陳徵蔚,〈跨界讀舞:台灣影像詩試論〉,《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16號,2013年3月,頁262-263。
陳慧,〈有關新詩的一些意見〉,《文星》5卷5期 (29期),1960年3月,頁12-15。
陳慧,〈現代.現代派.及其他〉,《文星》5卷6期 (總號30),1960年4月,頁12。
陳靜瑋,〈詩人的「藝」想「視」界──談詩與視覺藝術〉,《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4-11。
陳靜瑋、顏艾琳、林德俊、蘇紹連,〈文學的變形金剛──詩的誇媒介演出〉,《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4-11。
傅月庵,〈關於江湖種種──讀吳音寧《江湖在哪裡?》〉,《文訊》264期,2007年10月,頁110-111。
曾琮琇,〈無以名之的片刻〉,《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90-91。
游崴,〈寶藏巖改建爭議未息,部分藝術家持續抗爭中〉,《典藏今藝術》172期, 2007年1月,頁86-87。
童乃嘉,〈舞踏的質變──從六○到九○年代〉,《表演藝術》57期,1997年9月,頁78-80。
紫鵑,〈「80年代」新新詩人巡禮〉,《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2-74。
覃子豪,〈現代中國新詩的特質〉,《文學雜誌》7卷2期,1959年10月,頁17-34。
覃子豪,〈新詩向何處去?〉,《藍星詩選獅子星座號》,1957年8月,頁2-9。
覃子豪,〈論象徵派與中國新詩──兼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3期,1959年8月,頁10-12。
覃子豪,〈簡論馬拉美、徐志摩、李金髮及其他──再致蘇雪林先生〉,《自由青年》22卷5期,1959年8月,頁8-10。
須文蔚,〈詩與歌不斷拌嘴──談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35-38。
黃怡珮,〈跨領域的相互連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藝術家》68卷6期 (總號409),2009年6月。
黃恩宇,〈詩與建築在牆上的赤裸接觸〉,《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頁15-18。
黃海鳴,〈南海藝廊與牯嶺街的再生運動──從2006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談起 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82-187。
黃淑媚記錄整理,〈藝術下鄉與公民美學──策展人看公民美學的推行〉紀錄,《藝術家》352期,2012年9月,頁220-225。
黃傑玲,〈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兼談所面臨的行政管理問題〉,《藝術觀點》8期,2000年10月,頁50-57。
黃競涓,〈性別、公民與政治領域〉,《政治學報》34期,2002年12月。
楊平,〈一條繩上的兩隻蚱蜢──關於作者/讀者〉,《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40-45。
楊佳嫻,〈歌聲戀影──路寒袖的詩與音樂性〉,《文訊》,2004年6月,頁52-53。
楊宜晨,〈談「台北詩歌節」──現代詩的跨界體現與城市精神〉,《藝術欣賞》3卷2期, 2007年4 月,頁60-64。
楊牧,〈致余光中書──代跋中外文學詩專號〉,《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26-231。
楊雅苓,〈在地行動,國際連結──竹圍工作室〉,《藝術家》461期,2013年10月,頁216-219。
葉覓覓,〈被詩偷渡〉,《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8-89。
解昆樺,〈詩語言型、文體語言轉型、現代性轉譯〉,《台灣詩學吹鼓吹論壇》15號,2012年9月,頁123-136。
鄒欣寧採訪,〈吳音寧──我無法停息心中的憤怒〉,《誠品好讀月報》80期,2007年9月, 頁94-96。
廖咸浩,〈從諸神的秘會到精靈的邀宴:當代詩的兩種趨勢〉,《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13-20。
廖珮劭,〈讓美學藝術與生活結合?──南海藝廊負責人黃海鳴的生活美學體驗〉,《人本教育札記》206期,2006年8月,頁28-31。
蓉子,〈變貌的繆斯──淺談台灣詩壇近半世紀的演變〉,《文訊》167期,1999年9月,頁54-56。
趙欣燕、張聖翎、王景平、楊靜如,〈寶藏巖地區區域特性的形成與轉變〉,《地理教育》30期,2004年10月,頁245-263。
趙荃紀錄,〈「從詩人到讀者的通路」研討會〉,《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46-54。
劉正偉,〈新新世代詩的現形會──2003跨界遊藝新詩物件展紀實〉,《乾坤詩刊》 26期,2003年4月,頁60-62。
劉益州,〈意識的表述形式:葉覓覓詩集《越車越遠》中的「自我」表述〉,《台灣詩學學刊》17期,2011年7月,頁31-54。
劉菲,〈有感於中國現代詩的批評〉,《中外文學》1卷11期,1973年4月,頁96-99。
劉菲,〈讀「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後的淺見〉,《中外文學》1卷2期,1972年7月,頁124-141。
劉漢初,〈敢請詩人一下凡〉,《中外文學》2卷1期,1973年7月,頁174-179。
蔡明諺,〈一九五○年台灣現代詩的幾個面向〉,《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1期,2010年10月,頁106-107。
蔡美文,〈華山跨領域場域〉,《典藏今藝術》140期,2004年5月,頁153-155。
鄭炯明,〈批評的再出發〉,《笠》51期,1972年10月,頁129。
鄭斐文,〈女性主義、影像與科學:西方女性主義視覺文化觀點的考察〉,《婦研縱橫》89期,2009年1月,頁20-33。
鄭慧如,〈充滿時代感的文化暗示──2000~2004的臺灣新詩出版評析〉,《文訊》 228期,2004年10月,頁21-26。
鄭慧華,〈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臺灣策展20年〉,《典藏今藝術》241期(專刊),2012年10月,頁4-9。
凝凝,〈舊調重彈──重談「橫的移植」和「縱的繼承」〉,《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17-30。
蕭明治訪談紀錄,〈寶藏巖共生聚落口述歷史訪談專題-1-〉,《臺北文獻》175期, 2011年3月,頁1-46。
霍俊明,〈新世紀十年大陸的女性詩歌〉,《臺灣詩學學刊》17期,2011年7月,頁55-69。
鍾喬,〈城市.聚落.活保存──寶藏巖的文化顯影〉,《典藏今藝術》235期,2012年4月,頁112-114。
隱匿,〈詩與我與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4-85。
鴻鴻,〈一朵花的刺鼻香味──吳音寧《危崖有花》的女性觀照與現實書寫〉,《文訊》279期,2009年1月,頁100-101。
鴻鴻,〈文學無界限──解嚴前後的文學跨界現象〉,《文訊》341期,2014年3月,頁135-137。
鴻鴻,〈詩人和小孩一國:葉覓覓的遊戲天地〉,《小作家月刊》134期,2005年6月,頁18-19。
鴻鴻,〈詩遊戲與詩生活〉,《小作家月刊》134期,2005年6月,頁4-10。
鴻鴻,〈遊戲的使命──台北詩歌節可以走向何方?〉,《聯合文學》22卷8期 (總號260),2006年6月,頁106-111。
鴻鴻,〈離開屋簷才能犁開巫言──跟著葉覓覓,越車越遠〉,《文訊》299期,2010年9期, 頁136-137。
鴻鴻,《後現代少女寫真──又讀又聽崔香蘭的詩集〈虹〉》,《文訊》305期,2011年3月,頁118-119。
顏元叔,〈唐文標事件〉,《中外文學》2卷5期,1973年10月,頁4-8。
顏元叔,〈細讀洛夫的兩首詩,《中外文學》1卷1期,1972年6月,頁118-134。
顏元叔,〈期待一種文學〉,《中外文學》2卷1期,1973年6月,頁4-7。
顏元叔,〈對於中國現代詩的幾點淺見〉,《現代文學》46期,1972年3月,頁36-43。
顏元叔,〈認知與詩創作〉,《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9-16。
顏元叔,〈羅門的死亡詩〉,《中外文學》1卷4期,1972年9月,頁62。
顏艾琳,〈詩歌卡拉也OK〉,《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12-19。
羅門,〈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中外文學》1卷7期,1972年12月,頁32-47。
羅門,〈談「詩與讀者的通路」〉,《台灣詩學季刊》7期,1996年6月,頁22-23。
譚雅倫,〈簡說現代詩格律〉,《中外文學》3卷1期,1974年6月,頁27-30。
譚毓芬記錄整理,〈臺北藝術家的秘密花園──竹圍工作室十年回顧:座談會之一〉,《藝術家》63卷1期 (總號374),2006年7月,頁168-170。
譚毓芬記錄整理,〈臺灣創意空間的未來:座談會之二〉,《藝術家》63卷1期 (374期),2006年7月,頁171-173。
鯨向海,〈耳朵的手風琴地窖裡有神秘共鳴──夏宇詩歌觀點拼盤〉,《文訊》224期,2004年6月,頁56-57。
鯨向海,〈略談被他人美化與醜化的世界〉,《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82-83。
鯨向海,〈詩歌送給醫學的禮物〉,《台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3號,頁10-14。
蘇英敏,〈文化藝術介入與社區共生之新思考──以臺北寶藏巖為例〉,《臺灣建築》144期,2007年9月,頁86-91。
蘇紹連,〈在論壇發端──自由踏入與踏出的新世代詩人〉,《文訊》296期,2010年6月,頁75-79。
蘇紹連,〈重返超文本詩的歧路花園──玩弄超文本:能變化、能探索、能互動、能操作、能遊戲的詩〉,《美育》178期,2010年11月,頁26-33。
蘇雪林,〈為象徵詩體的爭論敬答覃子豪先生〉,《自由青年》22卷4期,1959年8月,頁8-10。
蘇雪林,〈新詩壇象徵派創始者李金髮〉,《自由青年》22卷1期,1959年7月,頁6-7。
闞正宗,〈臺北寶藏巖風霜三百年〉,《臺北文獻》141期,2002年9月,頁129-147。
Marco Casagrande文,吳介禎譯,〈都市的針灸──寶藏巖的活化案〉,《建築師》 32卷12期 (總號384期),2006年12月,頁88-89。
TES工作站,〈「臺灣當代行為藝術概況」座談紀錄〉,《現代美術》117期,2004年12月,頁50-57。
TES工作站,〈台灣當代行為藝術概況──「2004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座談紀錄〉,《現代美術》117期 (2004年12月),頁50-57。
(三)會議論文
陳徵蔚,〈影像詩的媒體越界與符號消費──以台灣作品為例〉,發表於「新鄉‧故土‧眺望‧回眸:2013兩岸青年文學會議」,台北:國家圖書館,2013年10月26-27日。
黃海鳴,〈跨城市「游牧居民」創意工廠──關於「廣義生活空間∕開放創意工廠∕藝術品展覽場」之間的新關係〉,發表於「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0年12月。
六、學位論文
林聆慈,《東坡詩詞月意象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莊麗莉,《文學出版事業產銷結構變遷之研究──文學商品化現象觀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珮馨,〈流浪到淡水!捷運移動經驗與淡水空間的觀光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5年。
陳慧如,《街頭賣「意/藝/異」:以創作者觀點初探創意市集現象》,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巍仁,《臺灣當代文學跨文類寫作現象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黃劍虹,《都市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策略之研究──以南海學園為例》,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趙珮華,《當代城市間遊牧者──創意市集的公共地誌》,台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練捷明,《台灣行為藝術的淵源與特質》,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09年。
顏寧,《創意活現,公共漫遊:創意市集作為台北人遊逛之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八、報紙、網路、影音資料

(一)報紙資料

言曦,〈新詩閒話〉四則,《中央日報》,1956年11月20-22日。
言曦,〈新詩餘談〉四則,《中央日報》,1960年1月8-10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困境〉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2月28-29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上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72年9月10-11日。
霍康琪,〈好玩轉蛋詩.夏夏〉,《香港成報》,2006年12月21日。
邱貴芬,〈√5的華爾滋──解讀林芳玫《達文西密碼》〉,《自由副刊》,2007年9月11日。
〈詩與生活結合 羅智成要炒熱場子〉,《中國時報》A16版,2009年11月21日。
鯨向海,〈這個時代要盛產的果實──遊戲的詩,詩的遊戲〉,《自由副刊》,2010年2月23日。
林德俊主持,楊小濱、楊宗翰對談,〈電紙筆談/文學場內的界內玩法〉,《聯合副刊》,2010年11月10日。
林蔚昀,〈自由時代的自由文學 ──談波蘭及全球Liberatura現象〉,《自由副刊》,2011年11月23日。

(二)網路資料

〈彤雅立 ╳ 林維甫:詩在邊境與歧路〉,博客來OKAPI網站人物專訪,2011年3月4日,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470
《白靈文學船》網站,http://www.cc.ntut.edu.tw/~thchuang/WPB/voice.htm 以及 http://2007bailing.blogspot.com/ 。
《交換愛人的肋骨》跨領域詩展演」專門部落格,http://exchangeribs.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3769.html。
《詩聲雜誌》線上聽讀版,http://sleeplesssoundmagazine.tumblr.com/。
「JFAA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網站,http://www.jut-arts.org.tw/cht/index.php
「台北藝術進駐」官網,http://www.artistvillage.org/
「南海藝廊」官網,http://blog.roodo.com/nanhai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官網,http://www.ours.org.tw/
「藝術家吳俞萱談竹圍工作室」訪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1R79rZ2_E
「寶藏巖文化村協會」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hcca
文建會 (現為行政院文化部)「閱讀文學地景」專題網站:http://mario.cca.gov.tw/frontsite/cms/contentListAction.do?method=doNewsDetail&menuId=102&contentId=1832&isAddHitRate=true&tableName=content&relationPk=1832
台北市文化局官網,http://www.culture.gov.tw/
台北詩歌節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oetry.Taipei。
吳俞萱個人部落格「你笑得毀滅像海」,http://blog.roodo.com/qffwffq/archives/25657556.html。
吳俞萱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qffwffq?fref=ts。
彤雅立個人部落格,http://tong-yali.blogspot.tw/2011/07/wallpaper-magazine.html。
李屏瑤,〈瑪德蓮召喚記憶,楊佳嫻的靈光煉金術〉,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1103
林宏璋,〈台灣跨領域藝術生態調查研究計畫──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委託計畫案》,2004年,全文見載: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E8%B7%A8%E9%A0%98%E5%9F%9F%E8%97%9D%E8%A1%93%E5%9C%A8%E5%8F%B0%E7%81%A3_%E5%AE%8C%E6%95%B4%E7%A0%94%E7%A9%B6%E5%A0%B1%E5%91%8A.pdf。
林亞若〈此時,我們正飛過哪裡〉臉書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9E%97%E4%BA%9E%E8%8B%A5%E8%A9%A9%E9%9B%86%E6%AD%A4%E6%99%82%E6%88%91%E5%80%91%E6%AD%A3%E9%A3%9B%E9%81%8E%E5%93%AA%E8%A3%A1/146783688739384?fref=ts。
林亞若個人部落格《空姐作家 林亞若》,http://linlinnu.pixnet.net/blog。
金穗獎/電影短片輔導金/優良電影劇本官方網站,http://www.movieseeds.com.tw/news/index.php。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傑出院友特寫〈謝杰廷:和音樂一同呼吸的藝術家〉,http://comm.nccu.edu.tw/02_list_detail.php?sn=744
夏夏「火柴詩雙月刊」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matchpoetry。
夏夏個人部落格「人見人愛轉蛋詩」,http://blog.roodo.com/poeticegg/archives/1077690.html。
孫窮理,〈伏流、衝突、無法言說──吳音寧、崔愫欣的創作與歸鄉〉,《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ode/31940。
崔香蘭,〈螞類的筆〉MV,http://www.youtube.com/watch?v=SijIGyWDbVo。
崔香蘭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B4%94%E9%A6%99%E8%98%AD-Sharon-Tsui/194649820553908?fref=ts。
都市酵母官網,http://www.cityyeast.com/
陳昱興〈2007創意市集觀察報告〉,http://campolive.blogspot.com/
游書珣〈【跨客說】淺談影像中詩意的運用〉,《詩評力》3期,http://www.wretch.cc/blog/poppoetry/14788057。
葉覓覓,〈他們在那裡而我不在 They Are There But I Am Not〉影像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aF5l-YuFoU。
葉覓覓個人部落格「他度日她的如年」網誌,http://blog.roodo.com/pitchdark/archives/11609335.html。
葉覓覓臉書粉絲專業,https://www.facebook.com/yemimilalala?fref=ts。
廣藝基金會廣播專訪錄音,http://www.qaf.org.tw/podcast/index-018.htm。
蔡宛璇個人臉書頁,https://www.facebook.com/wanshuen.tsai?fref=t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05.2019.A0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