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兼論民間書寫及其挪用(1945-2013)
Taiping Rebellion in High School Historical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the Writing & Appropriation of It in Popular Culture (1945-2013)
作者 古典
貢獻者 楊瑞松
古典
關鍵詞 太平天國
歷史教科書
歷史書寫
洪秀全
曾國藩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1-Apr-2019 14:47:45 (UTC+8)
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戰後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太平天國歷史的書寫與詮釋,觀察影響其書寫的情境脈絡,並探索其與民間太平天國相關記憶的對話。太平天國於台灣中學歷史課程,向來放在中國史框架下討論。

國民黨官方於中國史課程宣揚中國國族意識,但其國族意識內涵則隨著政治環境變遷有所變化。太平天國在此變動的框架下,於教科書中的形象一度矛盾複雜,但終究隨著時間逐漸走向以亂事為詮釋的書寫。及至環境較為開放、歷史教科書進入多版本局面時,作為清帝國統治下的一場內亂已是教科書中普遍的太平天國記憶。但依循課綱中培養歷史思維等教學理念,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仍有分析層面的不同發揮空間。同樣在戰後台灣的情境下,散於民間的太平天國記憶亦是從較正反參雜的形象,逐漸演變成偏於反面教材的記憶。相對的,太平軍的對手曾國藩,歷史教科書長期從儒家傳統的角度加以讚揚,民間話語中也常作為楷模般的角色登場。角逐高位的政治人物時有以曾國藩自比的情況出現。

本文試圖將此些書寫與記憶的演變,連同其背後的情境脈絡構築出戰後台灣太平天國記憶的變遷圖像。並也參照國內外研究觀點,對太平天國在歷史教科書中尚有那些被賦予意義的其他可能性提供展望。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2. 《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3.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書告,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84。
4.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修訂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48。
6. 《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2。
7.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5。
8.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1。
9.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2010。
10.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6。
11.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5。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高小歷史》,第3冊,臺北市:臺灣書店,1946。
13. 董作賓等編,《初中歷史》,第五冊,臺北市: 臺灣中華,1951。
14. 勞榦等編《初中歷史》,第五冊,臺北市:勝利,1953。
15. 王德昭等編,《初中歷史》,第四冊,台北:正中書局,1951。
16. 方豪等編,《新世紀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52。
17. 郭廷以等編,《高中歷史》,第二冊,台中:省教育廳,1956。
18. 勞榦等編,《初中歷史》,第三冊,台中:省教育廳,1955。
19. 勞榦原編;夏德儀等改編,《初中歷史》,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等發行,1965。
20. 劉崇鋐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4。
21. 李國祁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
22. 李國祁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9。
23.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士等,《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台南:南一書局,2005。
24. 施添福等,《國中社會》,第四冊,臺北:康軒文教,2004。
25.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台南:翰林書局,2004。
26.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台南:翰林書局,2008。
27. 許雪姬、劉妮玲等,《歷史》,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28. 李孝悌等,《歷史》,下冊,台北縣:龍騰文化,2002。
29. 林能士等,《歷史》,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2。
30. 許雪姬、劉妮玲等,《歷史》,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31. 黃春木等,《歷史》,第2冊,台北縣:龍騰文化,2007。
32. 王仲孚等,《歷史》,第2冊,台北縣:康熹文化,2007。
33. 林能士等,《歷史》,第2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8。
34. 金仕起等,《歷史》,第2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二) 論文
1. 王明珂,〈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台北,1997.6),頁149-182。
2.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台北,2001),頁136-147。
3.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台北,1989.07),頁71-116。
4. 王曉漁,〈歷史教科書與國家主義〉,《思想》,第31期(台北,2016.09),頁133-142。
5. 印少云,〈近十餘年來太平天國研究重大爭議的回顧和總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桂林,2012),頁135-140。
6. 方之光、袁蓉,〈國民黨對太平天國評價轉變的歷史啟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南京,2010),頁73-78。
7. 史式,〈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為金田起義150周年而作〉,《開放時代》,2000年第1期(廣州,2000),頁30-39。
8. 沈松橋,〈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台北,2000.6),頁77-158。
9. 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10. 何成剛、李美,〈清末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運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4.9),頁76-81。
11. 李錦全,〈對洪秀全太平天國歷史定位的商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廣州,2004.11),頁75-80。
12. 郭廷以,〈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大陸雜誌》,第十卷第二期(臺北市,1955),頁62-68。
13. 夏春濤,〈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2000),頁162-181。
14. 陳碧祥,〈教育改革與教育意識——兼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課程與教學》,第2卷第4期(台北,1999),頁89-101、150。
15.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16. 許耀文,〈高中生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太平天國」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17. 張林君,〈高中歷史教學吸納史學成果問題研究——以人教版「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貴陽:貴州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18. 張茂桂、吳忻怡,〈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台北,1997.12),頁107-189。
19. 黃若惠,〈國民中學歷史課程之探討——以目前本國歷史為例〉,《歷史教育》,第6期(台北,2000),頁1-32。
20.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台北,2014),頁103-154。
21. 楊景堯,〈兩岸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歷史教學》,2003年第6期(天津,2013),頁19-24。
22. 劉浦江,〈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兼論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復雜糾葛〉,《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4年第8期(天津,2014.8),頁84-99。
23. 薛化元〈一九五○、六○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政大歷史學報》,第21期(台北,2004.5),頁235-258。
24. 魏星,〈南京國民政府的太平天國歷史敘事、塑造與傳播〉,《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南京,2015.9),頁151-156。
25. 蘇維新,〈官方國族敘事與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學」研究:以郭廷以、凌純聲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
26. Hcrlihy, David. "Am I a Camera? Other Reflections on Films and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 Dec., 1988.
(三) 專書
1. 小島晉治,《洪秀全と太平天国》,東京:岩波書店,2001。
2.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太平天國》,台北:時報文化,2016。
3.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新北市:衛城,2013。
4. 吳小鷗,《文化拯救:近現代名人與教科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5.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2014。
6. 李國修,《太平天國》,新北市:印刻,2013。
7.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1994。
9.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貳、太平天國》,台北:遠流,1998。
10. 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1. 勞倫斯‧詹姆士(Lawrence James)著,鄭煥昇譯,《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18。
12. 菊池秀明,《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
13. 葉盈君,《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政策之研究——研究報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14. 劉超,《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15.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台北:玉山社,2013。
16. 藍順德,《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華騰文化,2011。
17. Zarrow, Peter. "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31530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3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瑞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古典zh_TW
dc.creator (作者) 古典zh_TW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Apr-2019 14:47: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Apr-2019 14:47: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Apr-2019 14:47:4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30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27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30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探討台灣戰後中學歷史教科書對太平天國歷史的書寫與詮釋,觀察影響其書寫的情境脈絡,並探索其與民間太平天國相關記憶的對話。太平天國於台灣中學歷史課程,向來放在中國史框架下討論。

國民黨官方於中國史課程宣揚中國國族意識,但其國族意識內涵則隨著政治環境變遷有所變化。太平天國在此變動的框架下,於教科書中的形象一度矛盾複雜,但終究隨著時間逐漸走向以亂事為詮釋的書寫。及至環境較為開放、歷史教科書進入多版本局面時,作為清帝國統治下的一場內亂已是教科書中普遍的太平天國記憶。但依循課綱中培養歷史思維等教學理念,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仍有分析層面的不同發揮空間。同樣在戰後台灣的情境下,散於民間的太平天國記憶亦是從較正反參雜的形象,逐漸演變成偏於反面教材的記憶。相對的,太平軍的對手曾國藩,歷史教科書長期從儒家傳統的角度加以讚揚,民間話語中也常作為楷模般的角色登場。角逐高位的政治人物時有以曾國藩自比的情況出現。

本文試圖將此些書寫與記憶的演變,連同其背後的情境脈絡構築出戰後台灣太平天國記憶的變遷圖像。並也參照國內外研究觀點,對太平天國在歷史教科書中尚有那些被賦予意義的其他可能性提供展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6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架構 11
第二章、二戰後至標準本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 15
 第一節、二戰後台灣中學的歷史課綱與太平天國 15
 第二節、二戰後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 26
 第三節、小結 37
第三章、「一綱多本」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與太平天國 39
 第一節、課程課綱變動與太平天國 39
 第二節、多版本教科書文本中的太平天國 46
 第三節、小結 54
第四章、記憶的對話——教科書外的太平天國 56
 第一節、報章裡的太平天國記憶——以聯合報系為代表 56
 第二節、戲劇作品中的太平天國記憶——以舞台劇《太平天國》和紀錄
     片《阿罩霧風雲》為代表 64
 第三節、小結 71
第五章、結論 73
參考書目 80
zh_TW
dc.format.extent 36341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30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太平天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教科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洪秀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曾國藩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兼論民間書寫及其挪用(1945-2013)zh_TW
dc.title (題名) Taiping Rebellion in High School Historical Textbooks in Taiwan and the Writing & Appropriation of It in Popular Culture (1945-2013)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1. 《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2. 《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3.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書告,台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84。
4.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5. 《修訂初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48。
6. 《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1952。
7. 《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5。
8.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1。
9.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2010。
10. 《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1996。
11.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2005。
12.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高小歷史》,第3冊,臺北市:臺灣書店,1946。
13. 董作賓等編,《初中歷史》,第五冊,臺北市: 臺灣中華,1951。
14. 勞榦等編《初中歷史》,第五冊,臺北市:勝利,1953。
15. 王德昭等編,《初中歷史》,第四冊,台北:正中書局,1951。
16. 方豪等編,《新世紀教科書初中歷史》,第四冊,台北:世界書局,1952。
17. 郭廷以等編,《高中歷史》,第二冊,台中:省教育廳,1956。
18. 勞榦等編,《初中歷史》,第三冊,台中:省教育廳,1955。
19. 勞榦原編;夏德儀等改編,《初中歷史》,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等發行,1965。
20. 劉崇鋐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74。
21. 李國祁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三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
22. 李國祁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第二冊,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9。
23. 王秋原、吳圳義、林有士等,《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台南:南一書局,2005。
24. 施添福等,《國中社會》,第四冊,臺北:康軒文教,2004。
25.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社會》,第五冊,台南:翰林書局,2004。
26. 賴進貴等,《國民中學社會》,第四冊,台南:翰林書局,2008。
27. 許雪姬、劉妮玲等,《歷史》,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28. 李孝悌等,《歷史》,下冊,台北縣:龍騰文化,2002。
29. 林能士等,《歷史》,下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2。
30. 許雪姬、劉妮玲等,《歷史》,下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31. 黃春木等,《歷史》,第2冊,台北縣:龍騰文化,2007。
32. 王仲孚等,《歷史》,第2冊,台北縣:康熹文化,2007。
33. 林能士等,《歷史》,第2冊,臺南市:南一書局,2008。
34. 金仕起等,《歷史》,第2冊,臺北市:三民書局,2010。
(二) 論文
1. 王明珂,〈台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台北,1997.6),頁149-182。
2.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第5期(台北,2001),頁136-147。
3. 王振寰,〈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台北,1989.07),頁71-116。
4. 王曉漁,〈歷史教科書與國家主義〉,《思想》,第31期(台北,2016.09),頁133-142。
5. 印少云,〈近十餘年來太平天國研究重大爭議的回顧和總結〉,《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桂林,2012),頁135-140。
6. 方之光、袁蓉,〈國民黨對太平天國評價轉變的歷史啟示〉,《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南京,2010),頁73-78。
7. 史式,〈讓太平天國恢復本來面目──為金田起義150周年而作〉,《開放時代》,2000年第1期(廣州,2000),頁30-39。
8. 沈松橋,〈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台北,2000.6),頁77-158。
9. 杜曉惠,〈戰後初期臺灣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1945-1968)——以課程標準與教科書分析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10. 何成剛、李美,〈清末民國時期歷史教科書中的「太平天國運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4.9),頁76-81。
11. 李錦全,〈對洪秀全太平天國歷史定位的商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廣州,2004.11),頁75-80。
12. 郭廷以,〈太平天國的極權統治〉,《大陸雜誌》,第十卷第二期(臺北市,1955),頁62-68。
13. 夏春濤,〈二十世紀的太平天國史研究〉,《歷史研究》,2000年第2期(北京,2000),頁162-181。
14. 陳碧祥,〈教育改革與教育意識——兼談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課程與教學》,第2卷第4期(台北,1999),頁89-101、150。
15. 陳盈穎,〈台灣地區五十年來高中中國史歷史課程的演變與中國史教科書的編輯〉,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16. 許耀文,〈高中生歷史因果概念之探究——以「太平天國」為例〉,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
17. 張林君,〈高中歷史教學吸納史學成果問題研究——以人教版「太平天國運動」為例〉,貴陽:貴州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18. 張茂桂、吳忻怡,〈教育對於統獨傾向的作用〉,《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台北,1997.12),頁107-189。
19. 黃若惠,〈國民中學歷史課程之探討——以目前本國歷史為例〉,《歷史教育》,第6期(台北,2000),頁1-32。
20. 黃秀政,〈四十年來我國國(初)中歷史科教育——以教科書的編纂為討論中心〉,《教育資料集刊》,第16輯(台北,2014),頁103-154。
21. 楊景堯,〈兩岸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歷史教學》,2003年第6期(天津,2013),頁19-24。
22. 劉浦江,〈太平天國史觀的歷史語境解構——兼論國民黨與洪楊、曾胡之間的復雜糾葛〉,《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4年第8期(天津,2014.8),頁84-99。
23. 薛化元〈一九五○、六○年代官方改革主張的探討——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的地方自治建議為中心〉,《政大歷史學報》,第21期(台北,2004.5),頁235-258。
24. 魏星,〈南京國民政府的太平天國歷史敘事、塑造與傳播〉,《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9期(南京,2015.9),頁151-156。
25. 蘇維新,〈官方國族敘事與中國民族主義思潮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民族學」研究:以郭廷以、凌純聲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4。
26. Hcrlihy, David. "Am I a Camera? Other Reflections on Films and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 Dec., 1988.
(三) 專書
1. 小島晉治,《洪秀全と太平天国》,東京:岩波書店,2001。
2.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太平天國》,台北:時報文化,2016。
3.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新北市:衛城,2013。
4. 吳小鷗,《文化拯救:近現代名人與教科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5. 汪宏倫編,《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出版,2014。
6. 李國修,《太平天國》,新北市:印刻,2013。
7. 柯文,《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和神話的義和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臺北:曉園,1994。
9.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貳、太平天國》,台北:遠流,1998。
10. 畢苑,《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11. 勞倫斯‧詹姆士(Lawrence James)著,鄭煥昇譯,《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台北:馬可孛羅文化,2018。
12. 菊池秀明,《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晚清與中華民國》,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
13. 葉盈君,《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政策之研究——研究報告》,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14. 劉超,《歷史書寫與認同建構──清末民國時期中國歷史教科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15.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台北:玉山社,2013。
16. 藍順德,《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華騰文化,2011。
17. Zarrow, Peter. "Educating China: Knowledge, Society and Textbooks in a Modernizing World", 1902-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Hist.003.2019.A0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