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基於GL指數、RCA指數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和東南亞五國未來產能合作之探究
-
作者 卜葉宗
Bo, Ye-Zong
貢獻者 林建秀
Lin, Chien-Hsiu
卜葉宗
Bo, Ye-Zong
關鍵詞 SITC分類法
產能合作
G-L指數
RCA指數
SITC method
Capacity cooperation
G-L index
RCA index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May-2019 14:42:12 (UTC+8)
摘要 目前,東南亞經濟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本論文在此大背景下順應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使用產業內貿易分析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試著找出中國大陸與台灣和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緬甸東南亞五國之間具有產能合作潛力的產業。
首先對雙邊運用SITC分類法分析其貿易結構,然後利用G-L指數與RCA指數找出其屬於產業內貿易的產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最後結合兩者的結果找出未來具有產能合作潛力的產業。
Nowadays, the rapid rise of the economy in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s 「New Southbound Policy」, this paper try to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aiwan,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apacity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Myanmar by using G-L index and RCA index.
Firstly, the SITC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rade structure. Then, we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that belong to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industries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using G-L index and RCA index. Finally, we combine the results to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aiwan,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apacity cooperation with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Myanmar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王勤,(2005)。全球化時代的東南亞經濟——理論與實證研究。廈門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論文,廈門市。
王勤,(2013)。當代東南亞經濟的發展進程與格局變化.。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72-79。
王豐,(2017)。中國與東南亞四國產能合作研究。外交學院世界經濟系碩士論文,北京市。
石群,(2018)。基於RCA指數的中越貿易競爭性實證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年24),96-98。
李嗜成、萬月, (2018).。『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產能合作研究。現代管理科學, (2018年05),9。
吳茜莉,(1996)。台灣與東協五國產業內貿易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萱,(2015)。中俄貿易互補性與發展潛力實證分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學碩士論文,西安市。
吳崇伯,(2016)。 『一帶一路』 框架下中國與東盟產能合作研究。南洋問題研究, (2016年03),71-81。
宋淑艷,(2018)。基於RCA指數的中美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遼寧經濟,(2018年07),18-19。
沈國兵,(2007)。顯性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與中美雙邊貿易平衡。管理世界, (2007年02),5-16。
林琳,(2005)。產業內貿易研究。山東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論文,濟南市。
柳劍平、張興泉,(2009)。產業內貿易:調整成本與中美貿易摩擦。經濟評論,(2009年04),114-119。
胡藝、楊晨迪、沈銘輝,(2017)。『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與南亞諸國貿易潛力分析。南亞研究,(2017年04),78-92。
陳奇,(2013)。基於GL指數的中國與加拿大產業內貿易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論文,哈爾濱市
陳偉勳,(2017)。台灣新南向政策探討-以紡織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碩士專班,高雄市。
張威,(2016)。 "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產能合作的對策分析。中國商論,(2016年22),89-90。
國家發展委員會,東亞經貿整合中長期趨勢與台灣定位,上網日期2004年09月30日,檢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6FCD528A12BE008&sms=F1BD65ABA4776723&s=91FB5742D8C8F6A0。
黃衛平、韓燕,(2006)。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財貿經濟,(2006年04),19-22。
黃兆仁、朱浩,(2008)。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7),98-104。
楊青青,(2003)。兩岸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楊林燕,(2011)。基於GL指數的中德產業內貿易分析。黃石理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科版),28(6),11-15。
楊海、李文靜,(2012)。中國與東盟國家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研究——基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實證分析。東南亞縱橫,(2012年04),74-79。
管焙埼,(2005)。以產業內貿易觀點看臺灣與中國大陸加入WTO前後貿易結構變化。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Balassa, B. (1966). 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r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3), 466-473.
Grubel, H.G. and Lloyd, P.J. (1975)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Macmillan Press, London.
Verdoorn, P.J. (1960) 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 In: Robinson, E.A.G., E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 Macmillan & Co., London, 291-33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金融學系
10535203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35203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建秀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en-Hs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卜葉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Bo, Ye-Zo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卜葉宗zh_TW
dc.creator (作者) Bo, Ye-Zo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9 14:42:12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9 14:42: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9 14:42:1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35203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22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金融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35203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前,東南亞經濟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熱點。本論文在此大背景下順應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與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使用產業內貿易分析與顯性比較優勢指數,試著找出中國大陸與台灣和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緬甸東南亞五國之間具有產能合作潛力的產業。
首先對雙邊運用SITC分類法分析其貿易結構,然後利用G-L指數與RCA指數找出其屬於產業內貿易的產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最後結合兩者的結果找出未來具有產能合作潛力的產業。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Nowadays, the rapid rise of the economy in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the world. Based on the 「The Belt and Road」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s 「New Southbound Policy」, this paper try to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aiwan,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apacity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such as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Myanmar by using G-L index and RCA index.
Firstly, the SITC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trade structure. Then, we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that belong to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the industries with competitive advantages by using G-L index and RCA index. Finally, we combine the results to find out the industries in China and Taiwan, which have the potential for capacity cooperation with Malaysia, Thailand, Vietnam, Indonesia, Myanmar in the future.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資料收集與文獻回顧 2
第一節 「一帶一路」倡議 2
第二節 新南向政策 4
第三節 東協 5
第四節 SITC分類法 6
第五節 文獻回顧 8
第三章 中國大陸、台灣與東南亞五國的產能合作進展分析 11
第一節 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五國貿易狀況 11
第二節 台灣與東南亞五國貿易狀況 18
第四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產業內貿易分析(GL指數) 25
第二節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 26
第五章 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GL指數結果 27
第二節 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結果 55
第六章 結論 67
第一節 中國大陸與東南亞五國未來加深合作之產業 67
第二節 台灣與東南亞五國未來加深合作之產業 68
參考文獻 70
zh_TW
dc.format.extent 156445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35203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TC分類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產能合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G-L指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RCA指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ITC meth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apacity cooper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L index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CA indexen_US
dc.title (題名) 基於GL指數、RCA指數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和東南亞五國未來產能合作之探究zh_TW
dc.title (題名)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勤,(2005)。全球化時代的東南亞經濟——理論與實證研究。廈門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論文,廈門市。
王勤,(2013)。當代東南亞經濟的發展進程與格局變化.。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72-79。
王豐,(2017)。中國與東南亞四國產能合作研究。外交學院世界經濟系碩士論文,北京市。
石群,(2018)。基於RCA指數的中越貿易競爭性實證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年24),96-98。
李嗜成、萬月, (2018).。『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東盟產能合作研究。現代管理科學, (2018年05),9。
吳茜莉,(1996)。台灣與東協五國產業內貿易分析。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吳萱,(2015)。中俄貿易互補性與發展潛力實證分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經濟學碩士論文,西安市。
吳崇伯,(2016)。 『一帶一路』 框架下中國與東盟產能合作研究。南洋問題研究, (2016年03),71-81。
宋淑艷,(2018)。基於RCA指數的中美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遼寧經濟,(2018年07),18-19。
沈國兵,(2007)。顯性比較優勢,產業內貿易與中美雙邊貿易平衡。管理世界, (2007年02),5-16。
林琳,(2005)。產業內貿易研究。山東大學產業經濟學博士論文,濟南市。
柳劍平、張興泉,(2009)。產業內貿易:調整成本與中美貿易摩擦。經濟評論,(2009年04),114-119。
胡藝、楊晨迪、沈銘輝,(2017)。『一帶一路』 背景下中國與南亞諸國貿易潛力分析。南亞研究,(2017年04),78-92。
陳奇,(2013)。基於GL指數的中國與加拿大產業內貿易分析。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碩士論文,哈爾濱市
陳偉勳,(2017)。台灣新南向政策探討-以紡織業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系碩士專班,高雄市。
張威,(2016)。 " 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產能合作的對策分析。中國商論,(2016年22),89-90。
國家發展委員會,東亞經貿整合中長期趨勢與台灣定位,上網日期2004年09月30日,檢自:https://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E6FCD528A12BE008&sms=F1BD65ABA4776723&s=91FB5742D8C8F6A0。
黃衛平、韓燕,(2006)。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財貿經濟,(2006年04),19-22。
黃兆仁、朱浩,(2008)。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7),98-104。
楊青青,(2003)。兩岸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楊林燕,(2011)。基於GL指數的中德產業內貿易分析。黃石理工學院學報 (人文社科版),28(6),11-15。
楊海、李文靜,(2012)。中國與東盟國家出口商品比較優勢研究——基於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的實證分析。東南亞縱橫,(2012年04),74-79。
管焙埼,(2005)。以產業內貿易觀點看臺灣與中國大陸加入WTO前後貿易結構變化。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Balassa, B. (1966). Tariff reductions and trade in manufacturers among the industrial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3), 466-473.
Grubel, H.G. and Lloyd, P.J. (1975)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Macmillan Press, London.
Verdoorn, P.J. (1960) The Intra-Block Trade of Benelux. In: Robinson, E.A.G., E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Size of Nations, Macmillan & Co., London, 291-33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MB.001.2019.F0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