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華語雙音節聲調偏誤相關性研究與教學實踐:以日籍中級學習者為例
A Correlation Research on Tone Errors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 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termediate Level Learners
作者 中西純貴
Nakanishi, Junki
貢獻者 張金蘭
Zhang, Jin-Lan
中西純貴
Nakanishi, Junki
關鍵詞 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
華語聲調
偏誤分析
聲調相關性
聲調教學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May-2019 14:43:18 (UTC+8)
摘要 近年來全世界對於中文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學習華語的日本人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已經很多學者研究過日籍學習者的聲調偏誤。大部分的研究是關於第二聲或三聲,缺乏關於第一聲以及第四聲的研究,然研究者觀察發現很多日籍華語學習者說華語時,仍有第一聲或第四聲的偏誤。尤其第一聲為其他聲調之基礎,第一聲的偏誤會影響其他聲調。因此本研究旨探討以日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第一聲偏誤,對於其他聲調的相關性為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其研究方法包括訪談法與內容分析法。研究以錄音的方式搜集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的語音資料,並使用語音分析軟體Praat來分析他們的聲調偏誤,透過前測分析結果,找出第一聲偏誤對於其他聲調的相關性。透過受試者訪談結果與偏誤分析,以ADDIE模式設計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踐後,再實施後測,確認學習者是否有進步。
前測分析結果表示,日籍華語學習者的偏誤特徵雖然與先前研究之結果相符,但本研究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第一聲的偏誤與其他聲調的偏誤具明顯相關性。透過前測結果,以ADDIE模式來設計教學,經過五次教學實施後,實施後測而確認其教學效果。後測分析結果表示,雖仍無法達到五度制調值標法所定的聲調標準,但聲調表現確實所有改進。
根據前後測與教學分析結果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一、以五度制調值標圖作為華語聲調教學的基礎。二、教學者應具體地告訴學生,並應使其知悉發音錯誤點。三、對學習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學會第一聲的音高。四、第一聲的重要性以及教學順序。四、培養中級程度學習者的聽辨能力。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方淑華、陳慶華、王敬淳、楊惠媚、陳浩然(2015)。(缺字)藉學習者口語語料庫探究日籍生常見的華語語音偏誤與教學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12卷3期,93-123。
王彥承(1990)。漢日語音對比與對日漢語語音教學。漢語學習,06期,28-33。
王若江(2005)。漢語正音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藤百合(2011)。初級漢語水平日本學生的上聲偏誤分析-基於含上聲雙音節詞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朱川(2013)。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何平(1997)。談對日本學生的初級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15)。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店。
余勤志(2004)。日本學生漢語聲調習得的難易度考察及偏誤分析。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余維(1995)。日、漢語音對比分析與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04期,123-141。
李姍(2017)。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方法和技巧。北方文學,05期,76-77。
杜振亞等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台北市:湯姆生。
邢志群(2013)。對外漢語教學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均芳(2013)。越籍中級漢語學習者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期,1-38。
林寶貴、李麗紅(1995)。語調聽覺法對聽障學生口語教學效果之研究。聽語會刊, (11),43-56。
金曉達、劉廣徽(2010)。漢語普通話語音圖解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長谷川良一(1995)。日本學生學習漢語語音上的幾個問題。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姜光輝(1998)。對日漢語語音對比教學法探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期,26-27。
段軼娜(2004)。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之聲調教學研究。文教資料,Z1期,153-156。
徐振邦等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編篡(2009)。華語語音學。台北:正中書局。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主編(2016)。華語文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台北市:文廣圖書有限公司。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循鋰、張金蘭(2017)。初級華語學習者聲調診斷系統建置。第十屆全球華語網路教育研討會(ICICE)。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麗莉(2014)。日本初學者上聲習得偏誤分析及解決策略。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梁月美、劉惠美(2017)。泰國華裔青年之華語語音習得與偏誤分析。台灣華語教學研究,14期,P43-75。
梁亞東、鄒德(2005)。對日本留學生的語音教學問題。長春示範學院學報,02期,79-80。
郭佳佳(2016)。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07期,11-13。
曾金金(2008)。華語語音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
湯玲(2010)。日本留學生中介語語音偏誤分析。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07期,141-142。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慧中(2014)。以日語重音和語調的教學策略改善日籍初級華語學習者聲調偏誤成效之探討。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6)。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
楊意(2013)。日本學生漢語聲調習得難度等級考察。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心理出版社。
榮泰生(2014)。圖解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趙元任(2011)。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欣(2011)。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淺談。安徽文學,08期,225-225。
趙麗君(2003)。有針對性地對日本留學生進行語音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03期,66-68。
劉富華、呂文杰(2014)。對日漢語語音教學法:怎樣教日本人漢語語音。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磊(2013)。日本學生漢語雙音節詞聲調的實驗分析。文教資料,32期,148-151。
歐德芬(2015)。華語語音診斷與教學模式-以英語為母語的中級學習者為例,中原華語文學,16期,1-29。
鄭丹、石鋒、呂士楠(2006)。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單字調的調值。聲學學報,第31卷,第6期,536-541。
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對聽障兒童唸讀與聽辨語詞聲調之學習效果(2007)。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47-64。
韓玉華(2011)。從節目主持人會話看海峽兩岸語音差異。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第35卷,95-98。
魏紅華、蔣靜麗(2016)。日本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偏誤分析及其教學。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01期,407-405。
譚董妍(2011)。日美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的偏誤對比分析。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鐘榮富(2009)。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台北:正中書局。
續三義(2000)。對日漢語語音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二、外文
(一)日文
于美香、于羽(2016)。やさしい中国語の発音。日本:語研。
小柳和喜雄(2007)。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ナル・デザインとドイツ教授学の類似と差異に関する研究。教育実践総合センター研究紀要,19-30。
中山登偉(2016)。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対する発音速習指導法。名桜大学紀要,21,167-172。
吉永慎二郎、趙凝(1996)。中国語発音教授に関する一考察。秋田大学総合基礎教育研究紀要,3,49-63。
朱紅(2014)。日本人学習者による中国語声調の習得の研究。
岡部昌樹(2008)。ID理論を取り入れた授業設計手順の開発。金沢星稜大学人間科学研究 第2巻,第1号,7-12。
相原茂(2003)。発音の基礎から学ぶ中国語。朝日出版社。
胡玉華、宇野忍(2005)。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声調学習を援助する際の効果的方法に関する研究1-構成法的な仮説検証法を用いて。教育心理學研究,53,541-550。
紹周文(2003)。紹周文の中国語発音完全マスター。日本:アスク。
陶琳(2014)。日本人中国語学習者の学習動機の調査と研究。外国語教育フォーラム,第八卷,81-90。日本:金沢大学外国語教育研究センター。
楊立明 (1999) 。中国語の声調の知覚に関する実験的研究-声調教育のための基礎的研究-。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紀要,45,294-307。

(二)英文
Alan Januszewski, Michael Molenda. (2008). Educ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orrison, Ross, Kalman & Kemp. (2012).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7th ed.). New Jersey: Wiley.
Walter Dick, James O. Carey. (1978).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Dallas, Tex.: Scitt, Foresman and Company.

三、 網址
從漢語水平考試(HSK)網頁中,可獲得應考人數資訊:
http://www.hskj.jp/about/(引用時間:2018/03/30)
從教育部的網頁中,可獲得大專外國學位生及附設華語生人數統計資訊: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引用時間:2018/04/03)
關於外文學習問卷有關的資訊,請參考以下兩兩個網頁:
https://www.marsh-research.co.jp/pdf/marsh_research_20140318.pdf;
http://lifemedia.jp/everyen/entries/127(引用時間:2018/03/30)
中国語学び舎:
http://chuumana.com/bunpou/gogaku01.html(引用時間:2018/03/30)
MRK模式:
http://etec.ctlt.ubc.ca/510wiki/The_Kemp_Model_of_Instructional_Design (引用時間2018/4/22)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https://www.sc-top.org.tw(引用時間:2018/03/3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105161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5161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金蘭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Zhang, Jin-L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中西純貴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Nakanishi, Junkien_US
dc.creator (作者) 中西純貴zh_TW
dc.creator (作者) Nakanishi, Junki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y-2019 14:43:18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y-2019 14:43: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y-2019 14:43: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5161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22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161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全世界對於中文能力需求越來越高,學習華語的日本人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已經很多學者研究過日籍學習者的聲調偏誤。大部分的研究是關於第二聲或三聲,缺乏關於第一聲以及第四聲的研究,然研究者觀察發現很多日籍華語學習者說華語時,仍有第一聲或第四聲的偏誤。尤其第一聲為其他聲調之基礎,第一聲的偏誤會影響其他聲調。因此本研究旨探討以日籍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的第一聲偏誤,對於其他聲調的相關性為何。
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Action Research)。其研究方法包括訪談法與內容分析法。研究以錄音的方式搜集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的語音資料,並使用語音分析軟體Praat來分析他們的聲調偏誤,透過前測分析結果,找出第一聲偏誤對於其他聲調的相關性。透過受試者訪談結果與偏誤分析,以ADDIE模式設計教學與實踐。教學實踐後,再實施後測,確認學習者是否有進步。
前測分析結果表示,日籍華語學習者的偏誤特徵雖然與先前研究之結果相符,但本研究進一步的分析後發現,第一聲的偏誤與其他聲調的偏誤具明顯相關性。透過前測結果,以ADDIE模式來設計教學,經過五次教學實施後,實施後測而確認其教學效果。後測分析結果表示,雖仍無法達到五度制調值標法所定的聲調標準,但聲調表現確實所有改進。
根據前後測與教學分析結果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一、以五度制調值標圖作為華語聲調教學的基礎。二、教學者應具體地告訴學生,並應使其知悉發音錯誤點。三、對學習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務是學會第一聲的音高。四、第一聲的重要性以及教學順序。四、培養中級程度學習者的聽辨能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華語聲調 3
一、華語聲調的定義 3
二、台灣華語之聲調特徵 4
第二節 日籍學習者的語音偏誤 5
一、聲母偏誤 5
二、韻母偏誤 6
三、聲調偏誤 9
第三節 聲調教學 11
一、聲調教學的現況 11
二、針對日籍華語學習者的聲調教學 13
三、教學設計 17
(一)ADDIE模式 17
(二)Dick & Carey模式 19
(三)MRK模式 20
第四節 小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26
一、測驗詞表 26
二、語音分析軟體Praat 28
三、訪談提綱 29
(一)前測後之訪談提綱 30
(二)後測後之訪談提綱 30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0
一、訪談提綱與詞表設計 31
二、深度訪談 31
三、前測實施 32
四、聲調偏誤以及相關性分析 32
五、聲調教學設計與實踐 34
六、後測實施 34
七、整理並提出教學建議 35
第四節 資料編碼與三角檢測 36
一、資料編碼 36
二、三角檢測 37
第四章 前測結果分析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簡介與訪談結果 39
一、 研究對象簡介 39
二、 訪談結果 40
第二節 前測語音分析結果 43
一、兩名台灣華語母語者的語音分析結果 43
二、四名日籍受試者的語音分析結果 45
(一)第一聲與其他聲調的偏誤相關性 45
(二)日籍華語學習者之華語聲調特徵 46
第五章 教學設計與實踐 51
第一節 聲調教學設計與實施 51
一、課程的定位 51
二、教學目標 52
三、課程規劃大綱 53
四、教學內容修正項目 56
五、教案與課堂學習單示例 56
(一)教案 56
(二)學習單 65
第二節 課後測驗實施成效分析 69
一、第一堂課 69
(一)第一堂課之課堂觀察 69
(二)課後測驗結果 70
二、第二堂課 71
(一)第二堂課之課堂觀察 71
(二)課後測驗結果 71
三、第三堂課 72
(一)第三堂課之課堂觀察 72
(二)課後測驗結果 72
四、第四堂課 73
(一)第四堂課之課堂觀察 73
(二)課後測驗結果 73
五、第五堂課之課堂觀察 74
第六章 後測結果分析 75
第一節 後測語音分析結果 75
第二節 後測訪談結果 80
一、後測訪談結果 80
二、教學實施成效分析 81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3
一、華語雙音節詞之第一聲的偏誤對於其他聲調之相關性為何? 83
二、如何設計針對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的聲調教學? 83
三、針對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的聲調教學成效為何? 84
第二節 教學與研究建議 84
一、 針對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之華語語音教學建議 84
二、 後續研究建議 86
參考文獻 87
一、 中文 87
二、 外文 89
(一)日文 89
(二)英文 90
三、 網址 90
附錄1:詞表 93
附錄2:前測之訪談題綱 94
附錄3:教學觀察紀錄表 96
附錄4:後測之訪談提綱 97
附錄5:前測結果 98
5-1:受試者A 98
5-2:受試者B 102
5-3:受試者C 106
5-4:受試者D 110
附錄6:課後測試結果 114
6-1:第一堂課後測試結果 114
6-1-1:受試者A 114
6-1-2:受試者B 114
6-1-3:受試者C 116
6-1-4:受試者D 117
6-2:第二堂課後測試結果 118
6-2-1:受試者A 118
6-2-2:受試者B 119
6-2-3:受試者C 120
6-2-4:受試者D 121
6-3:第三堂課後測試結果 122
6-3-1:受試者A 122
6-3-2:受試者B 123
6-3-3:受試者C 124
6-3-4:受試者D 125
6-4:第四堂課後測試結果 126
6-4-1:受試者A 126
6-4-2:受試者B 127
6-4-3:受試者C 128
6-4-4:受試者D 129
附錄7:後測語音結果 130
7-1:受試者A 130
7-2:受試者B 134
7-3:受試者C 138
7-4:受試者D 142
zh_TW
dc.format.extent 1500493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5161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日籍中級華語學習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華語聲調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偏誤分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聲調相關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聲調教學zh_TW
dc.title (題名) 華語雙音節聲調偏誤相關性研究與教學實踐:以日籍中級學習者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Correlation Research on Tone Errors of Chinese Disyllabic Word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s ― Evidence from Japanese Intermediate Level Learne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方淑華、陳慶華、王敬淳、楊惠媚、陳浩然(2015)。(缺字)藉學習者口語語料庫探究日籍生常見的華語語音偏誤與教學建議。華語文教學研究,12卷3期,93-123。
王彥承(1990)。漢日語音對比與對日漢語語音教學。漢語學習,06期,28-33。
王若江(2005)。漢語正音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加藤百合(2011)。初級漢語水平日本學生的上聲偏誤分析-基於含上聲雙音節詞的研究。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朱川(2013)。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台北:新學林出版社。
何平(1997)。談對日本學生的初級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何淑貞、張孝裕、陳立芬、舒兆民、蔡雅薰、賴明德(2015)。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店。
余勤志(2004)。日本學生漢語聲調習得的難易度考察及偏誤分析。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余維(1995)。日、漢語音對比分析與漢語語音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04期,123-141。
李姍(2017)。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方法和技巧。北方文學,05期,76-77。
杜振亞等譯(2007)。學習導向的教學設計原理。台北市:湯姆生。
邢志群(2013)。對外漢語教學法。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周新富(2014)。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林均芳(2013)。越籍中級漢語學習者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及教學建議。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1期,1-38。
林寶貴、李麗紅(1995)。語調聽覺法對聽障學生口語教學效果之研究。聽語會刊, (11),43-56。
金曉達、劉廣徽(2010)。漢語普通話語音圖解課本。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長谷川良一(1995)。日本學生學習漢語語音上的幾個問題。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姜光輝(1998)。對日漢語語音對比教學法探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期,26-27。
段軼娜(2004)。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之聲調教學研究。文教資料,Z1期,153-156。
徐振邦等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編篡(2009)。華語語音學。台北:正中書局。
張芬芬譯(200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金蘭(2008)。實用華語文教學導論。台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
張金蘭主編(2016)。華語文課程設計與教學設計。台北市:文廣圖書有限公司。
張祖忻、朱純、胡頌華(1995)。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循鋰、張金蘭(2017)。初級華語學習者聲調診斷系統建置。第十屆全球華語網路教育研討會(ICICE)。台北:僑務委員會。
張麗莉(2014)。日本初學者上聲習得偏誤分析及解決策略。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梁月美、劉惠美(2017)。泰國華裔青年之華語語音習得與偏誤分析。台灣華語教學研究,14期,P43-75。
梁亞東、鄒德(2005)。對日本留學生的語音教學問題。長春示範學院學報,02期,79-80。
郭佳佳(2016)。對外漢語聲調教學研究綜述。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07期,11-13。
曾金金(2008)。華語語音資料庫及數位學習應用。台北:新學林出版。
湯玲(2010)。日本留學生中介語語音偏誤分析。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07期,141-142。
鈕文英(201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黃慧中(2014)。以日語重音和語調的教學策略改善日籍初級華語學習者聲調偏誤成效之探討。中原大學碩士論文。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6)。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市 : 麥格羅希爾。
楊意(2013)。日本學生漢語聲調習得難度等級考察。南京大學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 : 心理出版社。
榮泰生(2014)。圖解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趙元任(2011)。現代吳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欣(2011)。對外漢語聲調教學淺談。安徽文學,08期,225-225。
趙麗君(2003)。有針對性地對日本留學生進行語音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03期,66-68。
劉富華、呂文杰(2014)。對日漢語語音教學法:怎樣教日本人漢語語音。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磊(2013)。日本學生漢語雙音節詞聲調的實驗分析。文教資料,32期,148-151。
歐德芬(2015)。華語語音診斷與教學模式-以英語為母語的中級學習者為例,中原華語文學,16期,1-29。
鄭丹、石鋒、呂士楠(2006)。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單字調的調值。聲學學報,第31卷,第6期,536-541。
聲調視覺回饋教學對聽障兒童唸讀與聽辨語詞聲調之學習效果(2007)。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4),47-64。
韓玉華(2011)。從節目主持人會話看海峽兩岸語音差異。沈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第35卷,95-98。
魏紅華、蔣靜麗(2016)。日本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偏誤分析及其教學。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01期,407-405。
譚董妍(2011)。日美留學生漢語語音習得的偏誤對比分析。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論文。
鐘榮富(2009)。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台北:正中書局。
續三義(2000)。對日漢語語音教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二、外文
(一)日文
于美香、于羽(2016)。やさしい中国語の発音。日本:語研。
小柳和喜雄(2007)。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ナル・デザインとドイツ教授学の類似と差異に関する研究。教育実践総合センター研究紀要,19-30。
中山登偉(2016)。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対する発音速習指導法。名桜大学紀要,21,167-172。
吉永慎二郎、趙凝(1996)。中国語発音教授に関する一考察。秋田大学総合基礎教育研究紀要,3,49-63。
朱紅(2014)。日本人学習者による中国語声調の習得の研究。
岡部昌樹(2008)。ID理論を取り入れた授業設計手順の開発。金沢星稜大学人間科学研究 第2巻,第1号,7-12。
相原茂(2003)。発音の基礎から学ぶ中国語。朝日出版社。
胡玉華、宇野忍(2005)。日本人の中国語初学者に声調学習を援助する際の効果的方法に関する研究1-構成法的な仮説検証法を用いて。教育心理學研究,53,541-550。
紹周文(2003)。紹周文の中国語発音完全マスター。日本:アスク。
陶琳(2014)。日本人中国語学習者の学習動機の調査と研究。外国語教育フォーラム,第八卷,81-90。日本:金沢大学外国語教育研究センター。
楊立明 (1999) 。中国語の声調の知覚に関する実験的研究-声調教育のための基礎的研究-。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紀要,45,294-307。

(二)英文
Alan Januszewski, Michael Molenda. (2008). Education Technology.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orrison, Ross, Kalman & Kemp. (2012).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7th ed.). New Jersey: Wiley.
Walter Dick, James O. Carey. (1978).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Dallas, Tex.: Scitt, Foresman and Company.

三、 網址
從漢語水平考試(HSK)網頁中,可獲得應考人數資訊:
http://www.hskj.jp/about/(引用時間:2018/03/30)
從教育部的網頁中,可獲得大專外國學位生及附設華語生人數統計資訊: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引用時間:2018/04/03)
關於外文學習問卷有關的資訊,請參考以下兩兩個網頁:
https://www.marsh-research.co.jp/pdf/marsh_research_20140318.pdf;
http://lifemedia.jp/everyen/entries/127(引用時間:2018/03/30)
中国語学び舎:
http://chuumana.com/bunpou/gogaku01.html(引用時間:2018/03/30)
MRK模式:
http://etec.ctlt.ubc.ca/510wiki/The_Kemp_Model_of_Instructional_Design (引用時間2018/4/22)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
https://www.sc-top.org.tw(引用時間:2018/03/3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TCSL.003.2019.A0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