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王文杰<br>方嘉麟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Wang, Wen-Chieh<br>Faung, Kai-Li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黃子懿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uang, Tzu-Y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黃子懿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uang, Tzu-Y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3-Jun-2019 13:05:36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3-Jun-2019 13:05:36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3-Jun-2019 13:05:36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36510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368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65100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隨著商業的熾熱競爭,全球併購浪潮日趨激烈,而敵意併購向來是併購議題的熱門焦點。在國際化與經濟自由化的發展之下,企業提升競爭力,促進效率經營、擴大市場占有率及提升產業競爭力,勢必將透過企業併購而加速產業的進步發展,大陸因受到國家政策支持,在2016年已經加速了企業併購的腳步。因敵意併購是在未經目標公司經營者同意下即強行進行併購,且併購後常導致目標公司經營權變更,故目標公司董事會於面臨敵意併購時,通常會採取防衛措施以抵抗敵意併購,且雙方攻擊防禦的過程中往往演變為經營權惡鬥,不僅兩敗俱傷,亦使公司及股東利益蒙受損失。本文以論述敵意併購之定義作展開,從比較法角度探討美國與臺灣法體制下可採行的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相比於臺灣,美國與中國企業併購已行之多年,實務上積累豐富的市場經驗。是故,本文進一步從比較法上之立法沿革,針對美國聯邦及各州法對敵意併購行為的立場,與常見的敵意併購防衛措施類型予以介紹,並搭配相關實際重要案例,並且搭配事件研究法分析結果,作為此期間雙方攻防互動對於股東權益是否有顯著影響的依據,以說明美國與中國實務操作情形。由於企業併購所帶來的整合效益為重要的競爭手段,如能使企業之間,不再受限於法律體制或政府作為的僵化,使企業不僅可透過合意併購的模式,亦能合理的運用敵意併購。本文希望透過對美國與中國比較法之研究,構築出敵意併購防衛措施之適當性與合法性判斷標準,並分析其是否適合作為臺灣法體制未來建立相關規範之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With the rapid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ursue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in terms of economy of scal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market share expansion,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Corporations are increasingly compelled to accelerate advancement in competitiveness via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2016,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witnessed a spik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ue to widespread national policy support. This research paper presents an introduction and an explanat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antitakeover defenses centered on the commercial legal systems in China.The actions taken by the party initiating hostile takeover and the target company often led to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making both parties and the shareholders suffer losses. We use event study’s result as evidence for whether the stock holder’s wealth had chang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event period. 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ions, how to enable corporations to utilize takeover mechanisms without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letter of the law or government oversight. This thesis begins by introducing and explaining the comparative definition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legislative history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ates anti-takeover statutes, and judicial review standards in China.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the legitimacy of antitakeover defenses in the U.S. and Taiwan. Finally, this thesis formulat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誌謝 I摘要 IIAbstract III目錄 IV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第二節 研究範圍 4第三節 研究方法 6第一項 文獻研究 6第二項 實證法與實務案例研究 7第三項 立法論學理分析 8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 9第二章 企業併購與反敵意併購防禦之概念分析 12第一節 企業併購概論 12第一項 資本自由市場下的經濟運作 12第二項 收購他公司之長遠價值評析 13第三項 企業併購對股東權益之影響 17第二節 敵意併購之定義 21第一項 敵意併購與善意併購之差異-合意基礎之討論 21第二項 敵意併購發動方之併購與掠奪動機 22第三項 敵意併購發動方之管理層自治與企業風險評估分析 22第三節 反敵意併購防禦之措施探討 23第一項 各項事前防禦措施概述 24第二項 毒藥丸措施 24第三項 驅鯊條款 25第四項 黃金降落傘條款 27第五項 白馬騎士條款 28第六項 焦土戰術 29第四節 小結 30第三章 中國反敵意併購之防禦措施概述 32第一節 中國企業併購之所涉及相關法律規範 32第一項 中國《 證券交易法》中之相關規定 33第二項 中國《 公司法》之相關規定 35第三項 中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 》之相關規定 36第四項 中國《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 37第二節 中國上市公司反敵意併購中防禦策略下之章程運用 39第一項 分期分級董事會條款 39第二項 董事資格限制條款 41第三項 超級多數條款的規制限度 42第四項 集中競價收購與公開要約收購 43第三節 敵意併購與刑事罪刑之交錯探討 44第一項 敵意併購概念討論下的刑事罪刑 45第二項 重大消息批露之判斷基準之檢討 47第三項 「合理 ( reasonable ) 投資人」之判斷基準 48第四節 小結:中國上市公司反敵意併購防禦策略之實際檢討 51第四章 中國上市公司敵意併購防禦之市場實務運作之檢討 53第一節 中國上市公司敵意併購與防禦之常見態樣 53第一項 中國併購法規範的立法背景與理由 53第二項 中國金融市場上實務常見之敵意併購方法與攻防手段 54第二節 從寶安集團敵意併購延中實業案談起 57第一項 改革開放後第一宗敵意併購案之歷史意義 57第二項 中國第一宗敵意收購與攻防之發展始末詳析 58第三項 寶安集團敵意併購延中實業案之時代意義 61第三節 從天津大港油田敵意併購愛使股份案談起 62第一項 「老八股」愛使股份的原有股權結構研究 62第二項 天津大港油田敵意併購愛使的渠道與日後收益 63第四節 從凱雷收購徐工母公司繞道敵意併購案談起 66第一項 凱雷與徐工集團併購案之背景介紹 66第二項 重大外資敵意收購重工產業與攻防之事件始末詳析 68第三項 外資併購中國產業與敵意併購攻防之政治與經濟意義 71第五節 小結:中國上市公司敵意併購與防禦措施之未來趨勢 73第五章 結語 77第一節 中國未來針對併購與反併購策略之立法趨勢預測與建議 77第二節 中國敵意併購防禦策略案例研究對我國法規範之借鏡意義 78參考資料 81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02697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65100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企業併購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敵意併購攻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股東利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司治理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trategy for hostile Takeover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The interests of shareholder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orporate governance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中國大陸敵意併購防禦策略案例研究與法制探討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cases study of hostile takeovers of china from legal perspective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文獻一、中文專書1. 黃亞鈞、朱協,資產重組與併購,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11月。2. 資誠PwC Taiwan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18臺灣併購白皮書,MAPECT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出版,2018年。3. 楊岳平,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企業併購下股東、債權人、員工、投資人之保護,元照出版,2011年9月。4. 劉連煜,內線交易理論與內部人範圍的新趨勢,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五),元照出版公司,2009 年4 月。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1. 王玨,從TCL跨國併購視角看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戰略,管理世界期刊,第3期,2006年,頁150-151。2. 王建文、範健,論我國反收購條款的規制限度,河北法學,25卷7期,2007年 7月 , 頁98 – 102。3. 方吉,反收購保衛戰研究,企業文化(下旬刊 ), 8期,2016年9月,頁198-199。4. 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7期,2006年12月,頁195-259。5. 余文彬,論公司分割之型態、會計處理及租稅措施(上),實用稅務期刊, 346期,2003年10月,頁88-94。6. 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7期,2006年12月,頁195-259。7.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150-180。8. 李曉輝,比較法研究中的「法律體系」概念,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 5期,2011年7月,頁98-103。9. 吳勝春、劉文華,公司併購防御的法律規制,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4期,1998年,頁22-28。10. 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黃金降落傘,萬國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頁9-25。11. 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終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1期,2009年9月,頁81-125。12. 吳成物,競爭法對企業購併行為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68期,2011年1月,頁64-83。13. 余尚武、江玉柏,影響企業購併成敗之因素與策略探討,經濟情勢,第四卷,第二期,1998年,頁125-144。14. 吳佳慧,變革後公開收購制度之簡介,證交資料, 491期,2003年3 月,頁2-13。15. 曾更瑩,修正後企業併購法與三角合併,月旦裁判時報,52期,2016年10月,頁61-72。16. 林仁光,論公司合併及其他變更營運政策之重大行為與少數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之行使,東吳法律學報, 11期,第2卷,1999年5月,頁103-152。17. 林仁光,公司合併與收購之法律規範,萬國法律,105期,1999年6月,頁23-40。18. 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 30期,2003年12月,頁101-205。19. 林宜男,董監事、經理人職責之公司治理機制--以金融控股公司為例,政大法學評論 ,75期,2003年9月,頁245-323。20. 郭大維,論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39期,2010年6月,頁49-100。21. 郭大維,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5期,2008年3月,頁89-131。22. 游啟璋,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頁53-68。23. 游啟璋,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頁53-68。24. 許杏宜,敵意併購之防禦:從日月光敵意併購矽品談起,會計研究月刊,360期, 2015年11月,頁90-97。25. 許惠峰、陳昱龍,敵意併購策略適法性暨經濟效益分析-以炎洲敵意併購亞化為例,華岡法粹,2012年7月,53 期 ,頁85-126 。26. 張心悌,公開發行公司高階經理人報酬決定與監督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58期,2006年6月,頁1-42。27. 莊蕎安,攻防戰之守方政策,會計研究月刊,第254期,2007年1月,頁40。28. 李香玲,上市公司反收購應對措施研究,河北經貿大學商業期刊,48期, 2015年7月,頁100-101。29. 陳雪如、施光訓、葉兆晏,企業合併與收購決策之策略分析與實證研究,華人經濟研究,第 2期第1 卷,2004年1月,頁132-158。30. 胡鴻高、趙麗梅,論目標公司反收購行為的決定權及其規制,中國法學,2期, 2001年,頁38-42。31. 陳豪,敵意併購中目標企業的預防性反併購措施綜述,中國電子商務,5期,2014年5月,頁 278。32. 李娜、劉高峰,敵意併購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4期,2008年7月,頁78-79。33. 馬一,公司實際控制人與股東利益衝突的寓言解讀——實際控制人、股東、收購者的博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0期,2010年7月,頁109-114。34. 李耀華、崔黎娜,論我國上市公司併購的法律解讀,科技信息,22期,2008年7月,頁624-632。35. 李忠平,試析購並新政對證券市場利益格局的影響,全國商情理論研究,7期,2009年7月,頁 125-126。36. 朱傳峰,論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律特徵,消費導刊,21期,2011年7月,頁111-112。37. 唐淑堯,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研究,東方企業文化,22期,2015年12月,頁132。38. 賈新民、 戴娟萍,上市公司控制權爭奪的途徑與方式研究,商業經濟研究,6期,2008年7月,頁 78-81。39. 李新華,上市公司收購期間的股東權保護,WTO經濟導刊,12期,2007年7月,頁92-94。40. 陳章波,全流通的治理效應研究,現代管理科學, 5期,2006年7月 ,頁118-119。41. 朱蕾,全流通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現代商業,2010卷,10C期,2010年10月,頁113-114。42. 陳暉,淺談公司併購重組中的法律監管問題,知識經濟,24期,2011年7月,頁17。43. 杜曉榮、李娜,敵意併購能否改善企業的財務績效,經濟導刊, 6期,2007年7月 ,頁72-73。44. 葛淑瑋,我國上市公司收購問題分析,北方經貿, 5期,2009年7月,頁122-124。45. 李婧悅,反收購視野下目標公司管理層的行為規制,學術探索,7期,2013年8月 ,頁56-59。46. 汪晶,分期分級董事會條款的法律效力,現代商貿工業,26期,2017年11月,頁128-129。47. 焦文成,目標公司反收購策略效果分析,審計與理財,10期,2006 年7月 ,頁33 – 34。48. 馬磊、王學飛,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中的若干注意事項淺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7期,2011年7月,頁104。49. 馬羿,我國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購條款適用淺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7卷1期,2009年 2月, 頁69–73。50. 彭波,試析證券內幕交易的概念、特徵及其要素,湖南商學院學報, 1期,2006年7月,頁64-66。51. 李靚,期貨內幕交易罪立法之國際比較,財經理論與實踐,26卷6期,2005年11月,頁120-122。52. 陳蕾,內幕交易認定剖析,宜春學院學報, 30卷3期,2008年6月,頁80-84。53. 周倫軍,從不當得利到損害賠償:內幕交易民事責任的邏輯演進,法律適用,第8期,2015年,頁2-10。54. 林益,淺析內幕交易的危害及禁止的必要性,大眾商務, 5期,2010年7月,頁 251。55. 張新、祝紅梅,內幕交易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季刊, 3卷1期,2003年10月,頁71-96。56. 祝紅梅,內幕信息、內幕交易及其管制,南開經濟研究, 2期,2002年7月,頁16-20。57. 姜方利 、劉德瑞,內幕交易及其法律規制,長沙民政學院學報, 2期,2007年7月 ,頁36-38。58. 周欽逢,禁止內幕交易之理論,商期刊,14期,2012年8月,頁74。59. 郭建華,上市公司內幕交易的防範與控制,現代經濟信息, 16期,2012年7月,頁166-167。60. 曹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及對策,集團經濟研究, 20期,2007年7月,頁 237。61. 王麗 、 陳樂松,內幕交易司法解釋的若干思考,華章, 19期,2012年7月,頁43。62. 李文莉,內幕交易的構成要件淺析,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期,2006年7月,頁 144-146。63. 張旭,中國上市公司要約收購制度適用分析及完善空間,才智,8期,2014年6月,頁10-15。64. 侯洪濤,解構與續造:WTO機制下我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應對路徑--以政府采購立法為分析視角,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 12期,2015年12月,頁118-120。65. 高林遠,改革開放30年三次思想交鋒的回顧與啟示,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5期,2008年7月,頁5-9。66. 李斌,WTO時代併購市場的中國功夫——十大併購事件點評,新財經, 2005年 1期,2005年7月,頁92-93。67. 湘文,重組併購的「中聯模式」,中國高新區,2004年 8期,2004年7月,頁27-29。68. 吳政言、付浩,申銀萬國收購宏源證券案例分析 ——著眼於併購理念、併購動因、併購溢價和併購績效的分析,時代金融(中旬) ,2017年 6期, 2017年11月 ,頁193。69. 洪志勳,蛻變中的中國市場-論中國企業併購衍生的市場壟斷問題,科技法律透析,18卷10期,2006年10月,頁22-27。70. 付媛媛,買殼上市殼資源之選擇,財會月刊(綜合版),2008年 3期,2008年7月,頁72-73。71. 李豔、陳雯,滬蘇邊緣區經濟合作的時空關係及其對策-以南通和蘇州為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4卷2期,2005年3月,頁139-143。72. 吳顏,盛新收購案與寶延收購案的比較分析,信息產業報道,2005年 3期,2005年7月,頁58-63。73. 吳曉慧 ,高層管理者個人特征與企業併購文獻綜述,現代商業, 2017年 26期,2017年11月,頁115-116。74. 陶育青,突發事件對我國股市的影響,金融博覽,2001年 11期,2001年7月,頁27。75. 吳宇紅、萬山,方正科技:權力變局與利益變遷,三聯競爭力,2005年 3期 ,2005年7月,頁 18-23,76. 李幛喆,首次披露 : 鮮為人知的中國股史內幕——紀念中國股份制發展30周年暨中國股市發展20周年,創新時代,2010年 7期,2010年7月,頁79-83。77. 方吉,反收購保衛戰研究,企業文化(下旬刊 ), 8期,2016年9月,頁198-199。78. 王文宇,世界主要國家併購相關法律規定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4期第2卷,1998年 8月,頁60-102。79. 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 83期,2002年 4月,頁70-85。80. 王文宇,我國公司法購併法制之檢討與建議--兼論金融機構合併法,月旦法學雜誌, 68期,2011年1月, 頁24-45。81. 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頁155-175。82. 王玨,從TCL跨國併購視角看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化戰略,管理世界,第3期,2006年,頁150-151。83. 王資燕,案例教學法在《投資銀行學》中的運用探討,科技信息, 2012年 5期 ,2012年7月,頁236-283。84. 王藏偉,公開收購有價證券之制度及運作淺析,證券暨期貨月刊,23卷第七期,頁9。85. 王麗 、 陳樂松,內幕交易司法解釋的若干思考,華章, 19期,2012年7月,頁43。86. 朱映雪、郭文亮,鄧小平"不爭論"思想的當代詮釋,前沿, 2009年 1期 ,2009年7月,頁12-15。87. 朱傳峰,論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律特徵,消費導刊,21期,2011年7月,頁111-112。88. 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7期,2006年12月,頁195-259。89. 朱慶,上市公司收購防御決議機制立法模式的反思與重構,學術界,2期,2016年4月,頁205-213。90. 朱蕾,全流通對上市公司的影響,現代商業,2010卷,10C期,2010年10月,頁113-114。91. 艾振強,愛使股份:游資力挺機構出逃,股市動態分析,2014年 16期,2014年5月 ,頁40-41。92. 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 30期,2003年12月,頁101-205。93. 余文彬,論公司分割之型態、會計處理及租稅措施(上),實用稅務, 345期,2003年9月,頁95-98。94. 余尚武、江玉柏,影響企業購併成敗之因素與策略探討,經濟情勢,第四卷,第二期,1998年,頁125-144。95. 吳一凡,徐工改制塵埃落定凱雷入主徐工機械,建築機械化,2005年 11期,2005年7月,頁 20-22。96. 吳宇紅 、萬山,愛使股份:股權變動最頻繁,三聯競爭力,2005年3期,2005年7月,頁26-28。97. 吳宇紅、萬山,方正科技:權力變局與利益變遷,三聯競爭力,2005年 3期 ,2005年7月,頁 18-23。98. 吳成物,競爭法對企業購併行為之規範,月旦法學雜誌,68期,2011年1月,頁64-83。99. 吳佳慧,變革後公開收購制度之簡介,證交資料, 491期,2003年3 月,頁2-13。100. 吳昊、李剛,全流通時代上市公司如何應對敵意收購,合作經濟與科技,2007年 7期, 2007年7月 ,頁49-50。101. 吳政言、付浩,申銀萬國收購宏源證券案例分析 ——著眼於併購理念、併購動因、併購溢價和併購績效的分析,時代金融(中旬) ,2017年 6期, 2017年11月 ,頁193。102. 吳勝春、劉文華,公司併購防御的法律規制,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4期,1998年,頁22-28。103. 吳曉慧 ,高層管理者個人特征與企業併購文獻綜述,現代商業, 2017年 26期,2017年11月,頁115-116。104. 吳顏,盛新收購案與寶延收購案的比較分析,信息產業報道,2005年 3期,2005年7月,頁58-63。105. 宋慧晶,新制度環境下的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產權導刊, 2008年 7期,2008年7月,頁47-48。106. 李平,我國二級市場收購業務的創新,商業研究,2002年 9期,2002年7月,頁48-49。107. 李宜雯,資訊揭露--證券市場的防腐劑,證券暨期貨月刊,29期,第11卷, 2011年11月,頁5-23。108. 李忠平,試析購並新政對證券市場利益格局的影響,全國商情理論研究,7期,2009年7月,頁 125-126。109. 李昱, 張金偉,簡析改革開放以來姓「資」姓「社」的兩次爭論,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 3期,2011年7月,頁31-34。110. 李娜,利用外資併購改組國企的意義,商業經濟研究,2004年 23期,2004年7月,頁29-30。111. 李娜、劉高峰,敵意併購財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24期,2008年7月,頁78-79。112. 李婧悅,反收購視野下目標公司管理層的行為規制,學術探索,7期,2013年8月 ,頁56-59。113. 李紹來,民主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姓「資」姓「社」爭論述評,實事求是, 2012年 1期,2012年7月,頁109-112。114. 李雪菲、 阿茹晗,企業通過事件獲得媒體報道的方式研究 ——以三一集團為例,商情,2018年 6期,2018年3月 ,頁96-97。115. 李斌,WTO時代併購市場的中國功夫——十大併購事件點評,新財經期刊, 2005年 1期,2005年7月,頁92-93。116. 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處罰股價操縱行為─不法炒作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期,2004年6月,頁171-218。117. 李新平、陳濤,反併購的利益衝突及制度安排,經濟論壇,2004年 9期 ,2004年7月,頁 98-99。118. 李新華,上市公司收購期間的股東權保護,WTO經濟導刊,12期,2007年7月,頁92-94。119. 李幛喆,首次披露 : 鮮為人知的中國股史內幕——紀念中國股份制發展30周年暨中國股市發展20周年,創新時代,2010年 7期,2010年7月,頁79-83。120. 李靚,期貨內幕交易罪立法之國際比較,財經理論與實踐,26卷6期,2005年11月,頁120-122。121. 李豔、陳雯,滬蘇邊緣區經濟合作的時空關係及其對策-以南通和蘇州為例,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4卷2期,2005年3月,頁139-143。122. 杜勇、 謝志華,定向增發中大股東雙向增發與減持異像及其啟示,商業經濟研究,2015年 1期 ,2015年1月,頁 79-81。123. 杜曉榮、李娜,敵意併購能否改善企業的財務績效,經濟導刊, 6期,2007年7月 ,頁72-73。124. 汪晶,分期分級董事會條款的法律效力,現代商貿工業,26期,2017年11月,頁128-129。125. 周士傑,上市公司收購重組中的業績承諾實踐,商期刊,2014年 15期,2014年8月,頁22-35。126. 周倫軍,從不當得利到損害賠償:內幕交易民事責任的邏輯演進,法律適用期刊,第8期,2015年,頁2-10。127. 周欽逢,禁止內幕交易之理論,商期刊,14期,2012年8月,頁74。128. 周程,徐工集團重點產品市場競爭力研究,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1年 2期,2001年7月,頁 37-38。129. 尚曉琦、趙大偉、郭汶東,由凱雷併購徐工引發的對外資併購的思考,中國科技財富,2008年 5期, 2008年7月,頁124-126。130. 林仁光,公司合併與收購之法律規範,萬國法律,105期,1999年6月,頁23-40。131. 林仁光,論公司合併及其他變更營運政策之重大行為與少數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之行使,東吳法律學報, 11期,第2卷,1999年5月,頁103-152。132. 林宜男,董監事、經理人職責之公司治理機制--以金融控股公司為例,政大法學評論 ,75期,2003年9月,頁245-323。133. 林益,淺析內幕交易的危害及禁止的必要性,大眾商務, 5期,2010年7月,頁 251。134. 林偉偉、湯健,民資併購國企的主要障礙及對策研究,經濟視角,2011年 2期,2011年7月, 頁61-62。135. 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以財務性防禦措施終之毒藥丸為主要範圍,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71期,2009年9月,頁81-125。136. 林國彬,敵意併購防禦措施之研究─黃金降落傘,萬國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頁9-25。137. 侯洪濤,解構與續造:WTO機制下我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應對路徑--以政府采購立法為分析視角,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年 12期,2015年12月,頁118-120。138. 姚寶敬,上海軟件企業兼並重組情況觀察,軟件產業與工程,2015年 2期,2015年4月,頁 17-27。139. 姜方利 、劉德瑞,內幕交易及其法律規制,長沙民政學院學報, 2期,2007年7月 ,頁36-38。140. 段澄,凱雷-徐工案轉折,三聯競爭力,2006年 11期,2006年7月,頁11。141. 洪志勳,蛻變中的中國市場-論中國企業併購衍生的市場壟斷問題,科技法律透析,18卷10期,2006年10月,頁22-27。142. 胡家明,老國企重燃第二春--從老國企的成功改制重組引發的思考,中國中小企業, 2006年 5期,2006年7月,頁71-72。143. 胡鴻高、趙麗梅,論目標公司反收購行為的決定權及其規制,中國法學,2期, 2001年,頁38-42。144. 韋忠語,證券內幕交易歸責原理探析,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 4期 ,2005年7月,頁 37-42。145. 唐林垚,論我國上市公司收購之舉牌預警及全面要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年 12期, 2017年12月,頁108-115。146. 唐淑堯,我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研究,東方企業文化,22期,2015年12月,頁132。147. 夏晶,外資併購國企的動機與效應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04年 9期 ,2004年7月 ,頁46-48。148. 孫辰健,上市公司「殼」資源交易價格的理論分析,當代經濟科學,2001年 5期,2001年7月,頁44-48。149. 孫靜謙,目標企業股權結構對併購防御的影響,管理觀察,2018年 7期,2018年6月,頁135-139。150. 祝紅梅,內幕信息、內幕交易及其管制,南開經濟研究, 2期,2002年7月,頁16-20。151. 秦梅玉,認真對待反收購——基於外資併購風險治理的視角,中國經貿,2010年 16期,2010年7月,頁100-101。152. 耿士俊、賈曉萌,外資收購我國國有資本動機研究,現代商貿工業, 2010年 1期,2010年7月,頁106-107。153. 袁舒曉 ,淺談「野蠻人」的收購困境 ——以寶能收購萬科為例,現代商業,2017年 32期,2017年1月,頁98-99。154. 馬一,公司實際控制人與股東利益衝突的寓言解讀——實際控制人、股東、收購者的博弈,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0期,2010年7月,頁109-114。155. 馬洪芳 、 張霜,殼資源轉讓績效的實證分析,科技廣場,2007年 4期,2007年7月,頁 9-12。156. 馬羿,我國上市公司章程中的反收購條款適用淺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7卷1期,2009年 2月, 頁69–73。157. 馬磊、王學飛,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中的若干注意事項淺析,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7期,2011年7月,頁104。158. 高林遠,改革開放30年三次思想交鋒的回顧與啟示,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 5期,2008年7月,頁5-9。159. 崔國慶,論國際投資協議中穩定性條款,商期刊,2016年 11期,2016年5月,頁120。160. 康榮寶,大陸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問題之探討,證交資料, 470期,2001年6月,頁1-23。161. 張心悌,公開發行公司高階經理人報酬決定與監督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 58期,2006年6月,頁1-42。162. 張旭,中國上市公司要約收購制度適用分析及完善空間,才智,8期,2014年6月,頁10-15。163. 張景偉、耿建新,我國海外併購中國企與民企的比較,會計之友,2010卷4C期,2010年4月,頁79-82。164. 張新、祝紅梅,內幕交易的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季刊, 3卷1期,2003年10月,頁71-96。165. 張榆青,當代公司跨國收購的新發展及其法律規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期第2卷,2004年,頁121-124。166. 張鳳翔,論上市公司要約收購制度的完善——以愛建集團要約收購案為視角,證券法苑, 1期,2018年8月,頁266-279。167. 張麗,直面中國企業跨國併購的風險,大眾商務, 2010年 10期,2010年7月,頁16-19。168. 曹娟,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及對策,集團經濟研究, 20期,2007年7月,頁 237。169. 曹娟楠,二級市場收購與收購企業經營績效,經貿實踐,2017年 9期,2017年7月,頁140。170. 梁俊鋒,中國企業面臨的跨國併購研究,城市建設理論研究期刊(電子版),2016年 8期,2016年6月,頁2185-2186。171. 梁桂川,跨國併購與中國企業及聯盟的博弈,科技創業月刊, 2006年 5期,2006年7月,頁43-44。172. 莊東辰,國退民進 : 券商的一個發展方向,銀行家,2003年 10期,2003年7月,頁76-77。173. 莊蕎安,攻防戰之守方政策,會計研究月刊,第254期,2007年1月,頁40174. 許杏宜,敵意併購之防禦:從日月光敵意併購矽品談起,會計研究月刊,360期, 2015年11月,頁90-97。175. 許惠峰、陳昱龍,敵意併購策略適法性暨經濟效益分析-以炎洲敵意併購亞化為例,華岡法粹,2012年7月,53 期 ,頁85-126 。176. 郭大維,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5期,2008年3月,頁89-131。177. 郭大維,論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39期,2010年6月,頁49-100。178. 郭建華,上市公司內幕交易的防範與控制,現代經濟信息, 16期,2012年7月,頁166-167。179. 閆遠青,略探反收購措施之毒丸計劃,消費導刊,2010年,2期,頁23-26。180. 陳安琳,湯惠雯,許銘峻,企業購併對主併公司股東財富的影響,亞太管理評論期刊,第5期第2卷,2000年,頁171-182。181. 陳自忠、肖威,論上市公司敵意收購的法律規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3卷,2002年,頁15-19。182. 陳坤 、冒潔生,論企業併購策略的制定,北方論叢,2001年 6期,2001年7月,頁39-41。183. 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股東於公開發行公司角色與功能之檢視,成大法學, 12期,2006年12月, 頁185-246。184. 陳高游,股權分置改革後的中國上市公司併購策略,經濟問題,2007年 5期,2007年7月,頁 91-92。185. 陳章波,全流通的治理效應研究,現代管理科學, 5期,2006年7月 ,頁118-119。186. 陳自忠、肖威,論上市公司敵意收購的法律規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3卷,2002年,頁15-19。陳雪如、施光訓、葉兆晏,企業合併與收購決策之策略分析與實證研究,華人經濟研究,第 2期第1 卷,2004年1月,頁132-158。187. 陳新玲,出資瑕疵股東權利行使的法律規制,會計之友,2013年 28期,2013年1月,頁55-57。188. 陳暉,淺談公司併購重組中的法律監管問題,知識經濟,24期,2011年7月,頁17。189. 陳豪,敵意併購中目標企業的預防性反併購措施綜述,中國電子商務,5期,2014年5月,頁 278。190. 陳慧,險資舉牌收購萬科的成因及啟示探究,商業會計, 2018年 3期,2018年7月,頁34-37。191. 陳蕾,內幕交易認定剖析,宜春學院學報, 30卷3期,2008年6月,頁80-84。192. 陳麗宇、賴蓉禾,董事經驗對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績效之影響-以美國企業國際併購宣告為例,中山管理評論期刊,21卷1期,2013年3月,頁199-237。193. 陶育青,突發事件對我國股市的影響,金融博覽,2001年 11期,2001年7月,頁27。194. 陸小平,加入WTO與提高徐工集團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戰略,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2001年 6期,2001年7月,頁4-7。195. 彭波,試析證券內幕交易的概念、特徵及其要素,湖南商學院學報, 1期,2006年7月,頁64-66。196. 曾更瑩,修正後企業併購法與三角合併,月旦裁判時報,52期,2016年10月,頁61-72。197. 曾淑瑜,再論公司經營權爭奪之相關法律問題,月旦法學,29期1997年10月,頁73-79。198. 游啟璋,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頁53-68。199. 湘文,重組併購的「中聯模式」,中國高新區期刊,2004年 8期,2004年7月,頁27-29。200. 焦文成,目標公司反收購策略效果分析,審計與理財,10期,2006 年7月 ,頁33 – 34。201. 黃力之,金融危機中的姓「社」姓「資」方法論啟示,晉陽學刊,2009年 2期,2009年7月 ,頁74-77。202. 黃文,目標公司反收購中董事信義義務研究,西南財經大學 2007年碩士論文,2007年9月,頁49-53。203. 黃芸,淺析《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法制與社會,5期,2009年7月,頁349-350。204. 黃春滿,股權分置改革背景下企業併購估值研究,莆田學院學報 ,2006年 6期,2006年7月 ,頁22-25。205. 黃國橋,上市公司資產重組問題研究,改革與戰略,2001年 4期,2001年7月 ,頁67-70。206. 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頁219-236。207. 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129期,2006年2月,頁134-160。208. 黃瀾, 王冀寧,中國商業產權交易的演化學習研究,江海學刊,2006年 6期,2006年7月,頁67-72。209. 愛使股份跨界併購游久時代,證券法苑,2017年 1期,2017年8月,頁203-216。210. 楊馥如,王偉權,林惠雪,蔡珮蓉,購併公司的財富效果與公司治理特性,永續發展與管理策略,第一期,2013年,頁59-84。211. 葉秋英 、吳志光,論企業併購法下收購類型之適用,月旦法學,94期,2005年3月,頁226-237。212. 賈新民、 戴娟萍,上市公司控制權爭奪的途徑與方式研究,商業經濟研究,6期,2008年7月,頁 78-81。213. 管衛華、趙媛、林振山,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省區域空間結構變化,地理研究,23卷4期, 2004年7月 ,頁541-550。214. 翟明蝶,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相關法律問題分析,楚天法治,11期,2014年12月,頁142。215. 趙芙曉,反收購條款與現金持有的研究,經貿實踐,14期,2018年7月,頁98-100。216. 趙雙林,中美內幕交易界定的比較分析,商場現代化,X卷569期 ( 2009/03) , 321-322。217. 劉邦典、余惠芳、林少斌,美國企業併購新事件與前瞻,華人經濟研究,4卷1期,2006年3月,頁1-14。218. 劉亞錚、譚勁松,企業併購決策的博弈分析,技術經濟,2002年10期,2002年7月 ,頁44-45。219. 劉孟俊,中國大陸對外併購、投資策略、發展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 15 卷 第 9 期 2017 年 9 月,頁59-77。220. 劉孟俊,近年中國大陸全球大型併購之趨勢及意涵,中國經濟,2017年1月,頁56-61。221. 劉松鶴、葉夢津,我國證券內幕交易的成因與防治,當代經濟,21期,2012年8月,頁 130-131。222. 劉建森,徐工集團:打通全價值鏈實現集團管控,工程機械,2009年 11期,2009年7月,頁86-88。223. 劉剛,凱雷收購徐工機械85%股權,工程機械,2005年 12期,2005年7月 ,頁80。224. 劉健霞,上市公司收購的法律意義探析,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期, 2004年7月,頁 40-42。225. 劉瑞波、馬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併購效率的實證分析,東岳論叢, 2010年 11期,2010年7月,頁35-38。226. 範佳龍,對國企併購重組的趨勢、模式和挑戰的思考,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年 9期,2018年7月,頁15-21。227. 鄭文力,民企併購國企過程中的文化整合,華東經濟管理,2006年 6期,2006年7月,頁31-34。228. 鄭彧,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的商法解讀,環球法律評論,5期,2013年8月,頁71-83。229. 鄭彧,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研究:歷史、現狀、問題及變革,證券法苑,2期, 2013年5月 ,頁780-818。230. 魯芸芸,上市公司收購中收購人的誠信義務探析,法制與社會,35期,2008年 8月 5日, 頁118 – 119。231. 黎詣遠,經濟全球化到底姓「社」還是姓「資」,中國國情國力,2001年 2期,2001年7月, 頁4-6。232. 盧文道,上市公司收購中的資本文明與制度保障,證券法苑, 1期,2018年 8月,頁40 – 44。233. 蕭冰,「殼資源」表現形式分析,資源開發與市場,2001年 1期,2001年 7月 1日,頁25 – 26。234. 賴英照,從尤努斯到巴菲特─公司社會責任的基本問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3期,2007年4月,頁150-180。235. 錢立強、趙愛玲,2012年中企海外併購或將加劇,中國對外貿易,2012年 2期,2012年7月, 頁35。236. 龍正林,上市公司收購法律監管制度探析,商業經濟研究,19期,2014年7月,頁101-103。237. 戴銘昇,從公司治理角度看股東會決議成立要件及相關問題,華岡法粹,第50期,2011年7月,頁145-194。238. 薄荷,凱雷的秘密,中國電子商務 ,2007年 7期,2007年 7月,頁64 – 66。239. 謝何融、肖克佩,反併購措施與股東權益的保護——反併購措施的實施及效果的比較分析,會計之友,2011年 26期,2011年7月,頁48-53。240. 謝易宏,企業併購的法律成本與風險,中原財經法學,5期,2000年7月,頁383-405。241. 攀登、鄒炎,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的事件研究,當代經濟管理, 27卷5期,2005年10月,頁129-136。242. 關西彬,抵債式股份回購的特點及其法律障礙,商業研究, 2004年 10期,2004年7月,頁153-155。243. 龐克道 、俞建忠,論上市公司收購中的反收購制度,河南財政稅務學報,6期,2004年7月,頁27-29。244. 龐克道、俞建忠,論上市公司收購中的反收購制度,河南財政稅務學報,6期,2004年 7月, 頁27 – 29。245. 龐玲蔚、郭德雙,對審計上真實與法律上真實的探討,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03年 6期,2003年7月,頁55-59。246. 嚴榮華,股市投資陷阱揭秘之三四—延中實業,產權導刊,2009卷10期,2009年10,頁77-77。247. 嚴榮華,凱雷併購徐工的玄機,產權導刊, 2006年 9期,2006年7,頁12-14。248. 蘇建偉,上市公司協議收購信息披露法律問題探討 ——以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青春歲月,28期,2017年12月,頁161-163。249. 顧勇 、吳衝鋒,上市公司併購動機及股價反應的實證檢驗,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2年 2期,2002年7月,頁 84-89。三、學位論文1. 余文君,我國目標公司管理層反收購策略研究,江西財經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2. 吳培瀅,公司財務狀況與併購,元智大學財務金融學程財務金融暨會計碩士論文,2018年。3. 林伊柔,企業併購中先購後併的內線交易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4. 范仁耀,台灣二次金改與公司治理-以內部控制為中心,逢甲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2012年。5. 孫平,反收購措施中的驅鯊條款,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07年。6. 孫媛,毒丸計劃法律問題研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07年。7. 張聖偉,跨國併購之綜效來源探討: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系研究所,商業及管理學門財務金融學類碩士論文,2017年。8. 許秋嬋,公司控制權交易價值之研究─兼論控制權移轉時對股東權益之保護,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9. 陳思穎,從實證觀點探討我國敵意併購之法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法律學碩士論文,2016年。10. 陳昱龍,敵意併購策略適法性 及經濟效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11. 陳敬宏,企業併購法制稅捐減免措施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2. 楊惠茵,比較法上敵意併購防禦措施於我國適用之可行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3. 董慧璋,大港油田收購愛使股份及其整合發展研究,武漢理工大學 2002年碩士論文,2002年。14. 齊莘,公司章程中的驅鯊條款研究,重慶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07年。15. 蔣曉蘊,目標公司管理層反收購行為法律規制研究,西南財經大學 2008年碩士論文,2008年。四、政府公告或出版物1.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規則,2012年2月6日證監會公告〔2012〕2號。貳、英文文獻1.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US Supreme Court, Justia Volume 426.https://supreme.justia.com/cases/federal/us/426/438/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THE.NCCU.LAW.011.2019.F10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