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故事在宗教對話中的功能——以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為例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story in religion dialogue- a case study of Song, Choan-Seng`s storytelling method
作者 張鈞凱
Chang, Chun-Kai
貢獻者 宋泉盛
Song, Choan-Seng
張鈞凱
Chang, Chun-Kai
關鍵詞 宗教對話
故事神學
第三眼神學
天主教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
宗教比較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1-Jul-2019 10:57:49 (UTC+8)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軸,再者則是筆者與宋泉盛討論其研究內容為輔,前者主要是以宋泉盛的相關著作為主要討論之範疇,其次則是耙梳宗教對話相關之研究成果。選擇以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為討論的對象,其原因在於宋泉盛努力擺脫西方傳統神學過於強調抽象定義與概念的神學體系,而是大量地使用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於宗教等事蹟,來使得神學與本地人民生活緊緊結合,而非脫節、跳脫的神學工作,而這樣注重當下社會與適切本土情況的神學方法,正是當前宗教對話困境中所缺乏的方式。

本文擬由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之方法出發,希望藉此進行宗教對話,故論述宋泉盛的故事神學方法之基礎外,對於故事神學作為宗教對話的一個方式而言,筆者欲凸顯其方式及態度對於宗教對話之現況有其獨特性。關於宗教對話的發展歷史及其脈絡,本文並不加以詳述,但是會對現有的宗教對話模式加以耙梳、整理。

本論文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序論」,從相關的文獻資料檢閱,藉之釐清、歸納與開展本論文所欲研討之論題。

第二章「宗教對話的脈絡」,分為兩個範疇論述,一是宗教對話發軔與對話模式,二是宗教對話模式困境與新方向。針對宗教對話之歷史背景與其開展的對話模式作一鳥瞰敘述,此外,面對宗教對話所面對的困境與之應變的方向,嘗試整理相關學者之討論與觀點。

第三章「故事神學發展的背景」,此章主要是介紹宋泉盛之故事神學,以三個面向討論、分析,一是故事神學的發展動機,二是故事神學發展的基礎,三是故事神學。在故事神學發展的動機上,宋泉盛認為西方的神學體系太過於強調觀念、名詞的辯論以致於在神與亞洲的人民之間築起一座座高牆,沒有辦法撫摸到人民的心靈,其次太過於重視西方神學的宣教方式,因為西方的神學與亞洲人的文化本身就不同,若是一體適用於亞洲,常常會有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的結果,宋泉盛亦認為有其調整之處。由上述之因,宋泉盛提出故事神學的方法,以故事神學發展之基礎——耶穌、上帝國、聖靈三個層面做論述,宋泉盛認為亞洲的神學發展應該是以亞洲的人文關懷起步,剖析亞洲人民的故事、詩歌、傳說等等,重視亞洲的苦難,與之對話,試圖勾勒出屬於亞洲的上帝之形象。

第四章「故事神學在宗教對話上的運用」,以宋泉盛之故事神學為主軸,闡述故事神學應用於宗教對話上的方式與態度,再者,則是試圖勾勒出宗教對話後宗教之間互動的情況,並藉此提出筆者的心得與反省。

第五章「結論」,整合以上各章的論述,並綜合探析關於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之方法對於宗教對話上的貢獻及其優點。此章分為兩個面向討論,首先是針對故事神學的理論角度著手,故事神學基本上是以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希冀由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等等面向建構出屬於自身的上帝形象,其次,以故事神學的實踐面向去做觀察,由於故事神學的論述是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在對話上的討論不會侷限於真理觀之審查,而是以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出發,較為貼近群眾的心靈。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年)。
2、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香港:聯合聖經公會,1995年〉。
3、 一行禪師著,蘇絢譯:《生生基督世世佛》(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4、 孔漢思(Hans Küng)著,張慶熊、徐龍順、丁耘、陳君樺譯:《世界倫理新探——為世界政治和世界經濟的世界倫理》(香港:道風書社,2001年)。
5、 王志成、思竹:《神聖的渴望——一種宗教哲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王志成:《和平的可渴望:當代宗教對話理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7、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8年)。
8、 竹林(Paul S. Chung)著,王志成、王蓉、朱彩虹譯:《信仰間對話:從宗教解釋學到宗教經驗》(Interfaith Dialogue)(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9、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上、下)(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8年)。
10、 宋泉盛著,林宏宣、林晚生譯:《創造是重建宣教的鑰匙》(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8年)。
11、 宋泉盛著,林晚生譯:《追蹤上帝的腳印》(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9年)。
12、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故事神學》(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
13、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年)。
14、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的上帝國》(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年)。
15、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第三眼神學》(台南:人光出版社,1989年)。
16、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與聖靈同工的耶穌》(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
17、 宋泉盛著,陳文珊譯:《信心的探索第一冊:你們來看吧——故事神學的探索》(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年)。
18、 宋泉盛著,劉紉馨譯:《解讀人生的密碼》(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年)。
19、 宋泉盛著,鄭加泰譯:《孟姜女的眼淚》(台南:人光出版社,1994年)。
20、 房志榮等合著:《輔大宗教系2000年——宗教交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 芥川龍之介著,吳清文譯:《蜘蛛絲.舞會.秋——芥川龍之介短篇精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22、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思竹、王紅梅譯:《一個地球 多種宗教——多信仰對話與全球責任》(One Earth Many Religions: Multifaith Dialogue & Global Responsibility)(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23、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譯:《全球責任與基督信仰》(Jesus and Other Names)(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24、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譯:《宗教對話模式》(Introducing Theologies of Religion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著,林師祺譯:《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現代人的道德啟示錄》(When Jesus came to Harvard: Making moral choices today)(台北:城邦文化公司,2006年)。
26、 秦家儀(Julia Ching)、孔漢思(Hans Küng)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27、 莊嘉慶:《宗教交談的基礎》(台北:雅歌出版社,1997年)。
28、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在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29、 黃伯和:《不做陌生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年)。
30、 黃伯和:《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1993年)。
31、 黃伯和:《旅向亞洲的神學——一個本色化神學的探討》(台南:人光出版社,1985年)。
32、 黃懷秋主編:《宗教交談: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33、 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著,王志成、思竹譯:《宗教內對話》(The Intrareligious Dialogue)(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34、 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著,王志成譯並釋論:《對話經——諸宗教的相遇》(The Unavoidable Dialogue:The Encounter of Religions)(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年)。
36、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論文:
1. 王志成:〈保羅.尼特論宗教間關係模式〉,《輔仁宗教研究》,第六期(2002年12月)。
2. 王志成:〈論宗教對話的軸心式轉變〉,《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四期(2006年6月)。
3. 呂一中:〈中華信義神學院與現代禪宗教交談個案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04年12月)。
4. 呂一中:〈基督教與台灣新興宗教的對話——以幾個新興宗教團體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第十期(2003年6月)。
5. 宋泉盛:〈文化的神學語意學〉,《道》,第十期(2002年10月)。
6. 宋泉盛:〈基督教神學——一種亞洲的方法〉,《南神神學》,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12月)。
7. 房志榮:〈福傳與宗教交談——詮釋《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神學論集》,第149、150期(2007年1月)。
8. 武金正:〈宗教交談:基本面向〉,《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9. 姜家雄:〈從文明衝突到宗教對話〉,《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05年9月)。
10. 柯毅霖:〈從基督信仰看宗教對話——以聖三神學及基督論為基礎〉,《神學論集》,第122期,(2000年11月)。
11. 高萬金:〈從「媽媽臉上的圖騰」之研究探討紋面禮俗的神學意義〉,《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九期(2002年5月)。
12. 莊慶信:〈宗教對話理論——從宗教哲學看多元論及包容論的困境及出路〉,《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四期(2005年4月)。
13. 陳文珊:〈宗教對話——論孔漢思的第四條路〉,《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九期,頁201。
14. 陸達誠:〈全球化與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四期(2005年4月)。
15. 劉錦昌:〈和好聲中的宗教交談〉,《神學論集》,第127期(2001年4月)。
16. 潘永達:〈台灣鄉土神學的基督畫像——宋泉盛基督論的本地畫運用〉,《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17. 潘鳳娟:〈「宗教內」與「宗教際」的對話——簡介潘尼卡的宗教會遇方法論〉,《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18. 鄭麗津:〈基督教與佛教——以「信神宗研中心」與「現代禪」網站對話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第十期(2003年6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5156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6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宋泉盛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Song, Choan-Se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鈞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Chun-Kai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鈞凱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Chun-Kai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9 10:57:49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9 10:57:4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9 10:57:4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156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18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6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法為主軸,再者則是筆者與宋泉盛討論其研究內容為輔,前者主要是以宋泉盛的相關著作為主要討論之範疇,其次則是耙梳宗教對話相關之研究成果。選擇以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為討論的對象,其原因在於宋泉盛努力擺脫西方傳統神學過於強調抽象定義與概念的神學體系,而是大量地使用本土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於宗教等事蹟,來使得神學與本地人民生活緊緊結合,而非脫節、跳脫的神學工作,而這樣注重當下社會與適切本土情況的神學方法,正是當前宗教對話困境中所缺乏的方式。

本文擬由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之方法出發,希望藉此進行宗教對話,故論述宋泉盛的故事神學方法之基礎外,對於故事神學作為宗教對話的一個方式而言,筆者欲凸顯其方式及態度對於宗教對話之現況有其獨特性。關於宗教對話的發展歷史及其脈絡,本文並不加以詳述,但是會對現有的宗教對話模式加以耙梳、整理。

本論文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序論」,從相關的文獻資料檢閱,藉之釐清、歸納與開展本論文所欲研討之論題。

第二章「宗教對話的脈絡」,分為兩個範疇論述,一是宗教對話發軔與對話模式,二是宗教對話模式困境與新方向。針對宗教對話之歷史背景與其開展的對話模式作一鳥瞰敘述,此外,面對宗教對話所面對的困境與之應變的方向,嘗試整理相關學者之討論與觀點。

第三章「故事神學發展的背景」,此章主要是介紹宋泉盛之故事神學,以三個面向討論、分析,一是故事神學的發展動機,二是故事神學發展的基礎,三是故事神學。在故事神學發展的動機上,宋泉盛認為西方的神學體系太過於強調觀念、名詞的辯論以致於在神與亞洲的人民之間築起一座座高牆,沒有辦法撫摸到人民的心靈,其次太過於重視西方神學的宣教方式,因為西方的神學與亞洲人的文化本身就不同,若是一體適用於亞洲,常常會有先天不足加上後天失調的結果,宋泉盛亦認為有其調整之處。由上述之因,宋泉盛提出故事神學的方法,以故事神學發展之基礎——耶穌、上帝國、聖靈三個層面做論述,宋泉盛認為亞洲的神學發展應該是以亞洲的人文關懷起步,剖析亞洲人民的故事、詩歌、傳說等等,重視亞洲的苦難,與之對話,試圖勾勒出屬於亞洲的上帝之形象。

第四章「故事神學在宗教對話上的運用」,以宋泉盛之故事神學為主軸,闡述故事神學應用於宗教對話上的方式與態度,再者,則是試圖勾勒出宗教對話後宗教之間互動的情況,並藉此提出筆者的心得與反省。

第五章「結論」,整合以上各章的論述,並綜合探析關於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之方法對於宗教對話上的貢獻及其優點。此章分為兩個面向討論,首先是針對故事神學的理論角度著手,故事神學基本上是以人民生活為出發點,希冀由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等等面向建構出屬於自身的上帝形象,其次,以故事神學的實踐面向去做觀察,由於故事神學的論述是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在對話上的討論不會侷限於真理觀之審查,而是以人民最關心的議題出發,較為貼近群眾的心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宗教對話的脈絡 11
第一節 宗教對話發軔與對話模式 11
第二節 宗教對話模式困境與新方向 15
第三節 小結 22
第三章 故事神學的發展背景 24
第一節 故事神學的發展動機 24
第二節 故事神學的基礎 27
第三節 故事神學 36
第四節 小結 38
第四章 故事神學在宗教對話上的運用 40
第一節 宗教對話 40
第二節 宗教對話後的互動 47
第三節 小結 52
第五章 結論 54
參考書目 57
zh_TW
dc.format.extent 9553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156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對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故事神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第三眼神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天主教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比較zh_TW
dc.title (題名) 故事在宗教對話中的功能——以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function of story in religion dialogue- a case study of Song, Choan-Seng`s storytelling metho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
1、 《梵諦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1992年)。
2、 《聖經新標點和合本》,〈香港:聯合聖經公會,1995年〉。
3、 一行禪師著,蘇絢譯:《生生基督世世佛》(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4、 孔漢思(Hans Küng)著,張慶熊、徐龍順、丁耘、陳君樺譯:《世界倫理新探——為世界政治和世界經濟的世界倫理》(香港:道風書社,2001年)。
5、 王志成、思竹:《神聖的渴望——一種宗教哲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6、 王志成:《和平的可渴望:當代宗教對話理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7、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8年)。
8、 竹林(Paul S. Chung)著,王志成、王蓉、朱彩虹譯:《信仰間對話:從宗教解釋學到宗教經驗》(Interfaith Dialogue)(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9、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上、下)(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8年)。
10、 宋泉盛著,林宏宣、林晚生譯:《創造是重建宣教的鑰匙》(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8年)。
11、 宋泉盛著,林晚生譯:《追蹤上帝的腳印》(台南:教會公報出版社,2009年)。
12、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故事神學》(台南:人光出版社,1990年)。
13、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台南:人光出版社,1992年)。
14、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耶穌的上帝國》(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年)。
15、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第三眼神學》(台南:人光出版社,1989年)。
16、 宋泉盛著,莊雅棠譯:《與聖靈同工的耶穌》(台南:人光出版社,2003年)。
17、 宋泉盛著,陳文珊譯:《信心的探索第一冊:你們來看吧——故事神學的探索》(台南:人光出版社,2002年)。
18、 宋泉盛著,劉紉馨譯:《解讀人生的密碼》(台北:政大出版社,2009年)。
19、 宋泉盛著,鄭加泰譯:《孟姜女的眼淚》(台南:人光出版社,1994年)。
20、 房志榮等合著:《輔大宗教系2000年——宗教交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2年)。
21、 芥川龍之介著,吳清文譯:《蜘蛛絲.舞會.秋——芥川龍之介短篇精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2005年)。
22、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思竹、王紅梅譯:《一個地球 多種宗教——多信仰對話與全球責任》(One Earth Many Religions: Multifaith Dialogue & Global Responsibility)(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23、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譯:《全球責任與基督信仰》(Jesus and Other Names)(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24、 保羅‧尼特(Paul Knitter)著,王志成譯:《宗教對話模式》(Introducing Theologies of Religion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25、 哈維‧考克斯(Harvey Cox)著,林師祺譯:《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現代人的道德啟示錄》(When Jesus came to Harvard: Making moral choices today)(台北:城邦文化公司,2006年)。
26、 秦家儀(Julia Ching)、孔漢思(Hans Küng)著,吳華譯:《中國宗教與西方神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27、 莊嘉慶:《宗教交談的基礎》(台北:雅歌出版社,1997年)。
28、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在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29、 黃伯和:《不做陌生人》(台南:人光出版社,1996年)。
30、 黃伯和:《本土神學與本土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1993年)。
31、 黃伯和:《旅向亞洲的神學——一個本色化神學的探討》(台南:人光出版社,1985年)。
32、 黃懷秋主編:《宗教交談: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33、 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著,王志成、思竹譯:《宗教內對話》(The Intrareligious Dialogue)(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34、 雷蒙‧潘尼卡(Raimon Panikkar)著,王志成譯並釋論:《對話經——諸宗教的相遇》(The Unavoidable Dialogue:The Encounter of Religions)(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 劉述先:《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1年)。
36、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期刊論文:
1. 王志成:〈保羅.尼特論宗教間關係模式〉,《輔仁宗教研究》,第六期(2002年12月)。
2. 王志成:〈論宗教對話的軸心式轉變〉,《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四期(2006年6月)。
3. 呂一中:〈中華信義神學院與現代禪宗教交談個案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三卷第二期(2004年12月)。
4. 呂一中:〈基督教與台灣新興宗教的對話——以幾個新興宗教團體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第十期(2003年6月)。
5. 宋泉盛:〈文化的神學語意學〉,《道》,第十期(2002年10月)。
6. 宋泉盛:〈基督教神學——一種亞洲的方法〉,《南神神學》,第一卷第一期(1990年12月)。
7. 房志榮:〈福傳與宗教交談——詮釋《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神學論集》,第149、150期(2007年1月)。
8. 武金正:〈宗教交談:基本面向〉,《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9. 姜家雄:〈從文明衝突到宗教對話〉,《新世紀宗教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05年9月)。
10. 柯毅霖:〈從基督信仰看宗教對話——以聖三神學及基督論為基礎〉,《神學論集》,第122期,(2000年11月)。
11. 高萬金:〈從「媽媽臉上的圖騰」之研究探討紋面禮俗的神學意義〉,《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九期(2002年5月)。
12. 莊慶信:〈宗教對話理論——從宗教哲學看多元論及包容論的困境及出路〉,《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四期(2005年4月)。
13. 陳文珊:〈宗教對話——論孔漢思的第四條路〉,《玉山神學院學報》第九期,頁201。
14. 陸達誠:〈全球化與基督宗教對話神學的演進〉,《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第四期(2005年4月)。
15. 劉錦昌:〈和好聲中的宗教交談〉,《神學論集》,第127期(2001年4月)。
16. 潘永達:〈台灣鄉土神學的基督畫像——宋泉盛基督論的本地畫運用〉,《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17. 潘鳳娟:〈「宗教內」與「宗教際」的對話——簡介潘尼卡的宗教會遇方法論〉,《神學論集》,第131期,(2002年4月)。
18. 鄭麗津:〈基督教與佛教——以「信神宗研中心」與「現代禪」網站對話為例〉,《玉山神學院學報》,第十期(2003年6月)。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GIRS.002.2019.A0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