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惠馨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徐佳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su, Chia-We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徐佳緯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su, Chia-We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Jul-2019 11:00:3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Jul-2019 11:00:3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Jul-2019 11:00:30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65102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20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法律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65102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於近現代,西歐社會之家庭結構逐漸變遷,家庭模式趨向於核心家庭,且子女之數目漸減,每一個別之未成年子女之重要性即提升,於社會上及法律上即大幅增加對於未成年人之關注 。而此種西方思想於近年逐步引入我國,最盛者乃自一九八九年聯合國通過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CRC)後,於社會上或法律上皆高舉「子女最佳利益」之大纛,展開大量之規範設計及法制上之修正與遷易。然而關於我國如何由傳統家制所導生之「家本位」或「親本位」之親子法,轉向近現代之「子女本位」之親子法,此一轉折過程,就現今之研究狀況,似不甚明朗。又晚清繼受時期如何繼受歐陸及日本等初生之民法典、如何將其中新式之親子法引入我國、立法之進程如何、並於我國民情產生如何之扞格、司法實務如何應用當時最新之法律觀為裁判,現存之研究並未有深入觸及,此即本文所亟欲釐清者。本文所關注之三焦點:其一乃由史之考掘觀點,觀察清代以來,家庭中之未成年子女如何由固有法中之卑幼地位,逐漸經清末民初之繼受立法,並再經民國時期歷次之演變及修正,形成今日以「子女最佳利益」為核心之親子法制。其二,如知名史學家克羅齊氏(Benedetto Croce)所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All history is contemporary history.)」故除由史之觀點外,本文亦關注當代家庭中未成年人面臨之現況及問題,以及觀測於子女最佳利益時代後之高度二極化發展。其三,本文嘗試藉由比較法之角度,以德國為參考對象,進而於現行之規範架構外,對現行制度及措施進行反思與建議。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第一章 序章壹、序言 1貳、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一、對清末以來未成年子女實體與程序法制之遞嬗進行通盤考察 2二、對法制單一化之批判 3三、固有與繼受間之轉化 3參、研究方法與研究材料 4一、法律分析 51. 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Review) 52. 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5二、史料分析 5肆、研究現狀回顧 5一、清代民事法一般性述介 5二、清代家事法制 7三、清代未成年人之訴訟程序上地位 11四、清末民初繼受家事法制 14伍、史料採酌 16一、清代固有法時期 16二、清末繼受時期 17三、民國時期 17第二章 清代傳統法中未成年子女法律地位圖像壹、序言 19貳、實體層面 20一、年齡界分考-何為「成年」? 21二、父母婚姻關係解消後之未成年子女處遇 23三、未成年人之監護-案例分析 261. 研究回顧 262. 規範考察 28A. 案例考 28B. 託孤、管家? 31參、程序層面-以《狀式條例》為觀察重心 37一、《狀式條例》作為普遍性之訴訟規範 37二、未成年人之當事人能力 43三、未成年人之訴訟能力 44四、代理人(抱告人)之適用 45肆、小結 48第三章 清末家庭中未成年子女之法律地位建構論壹、序言 50貳、歐陸現代化民法典引介 50一、歐陸民法之興起 501. 民事實體法 502. 民事程序法 51二、我國之繼受 531. 民事實體法 532. 民事程序法 54參、清末創設之現代化身分法制 55一、成年之定義 56二、現代父母子女關係創建 591. 家屬主義與個人主義親屬法 592. 親權規範設計 603. 親權之內容與未成年子女地位抬升 61三、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歸屬 64四、未成年人之監護 67五、固有法遺緒下之繼承規範 70肆、未成年人於清末程序法制繼受後之現形 74一、未成年人之當事人能力 74二、未成年人之訴訟能力 76三、代理人 77四、人事訴訟程序專章 79伍、清末創建新身分法制之時代意義 79一、形式與實質論 79二、承繼傳統之新開展 81三、新型態民事程序法中未成年人權利之實踐 82陸、結語 82第四章 民國時期之繼受與轉折壹、序言 84貳、民國初年之混沌與開展 84一、清末制訂法之承繼 85二、民國初年之新立法及學說考 861. 制訂法之變革 862. 學說之演進 88參、現代化民事法建構之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法律地位 91一、實體法層面 911. 成年意義之確定 912. 父母子女關係發展回顧 93A. 《民國民律草案》之立法倒退 93B. 民國十七年《親屬法草案》開創之現代化父母子女關係.953. 父母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之權義歸屬 974. 未成年監護制度之確立 99二、程序法層面 1031. 未成年人之當事人能力 104A. 民事訴訟律與民事訴訟條例 104B. 民國十九年民事訴訟法 1052. 未成年人之訴訟能力 1063. 代理人 1084. 人事訴訟程序之新視野 110第五章 「子女最佳利益」大纛下之立法實踐與疑義壹、序言 113貳、「子女最佳利益」考 115一、立法考 115二、學說考 119參、「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下之立法 122一、民國十九年後之發展取徑 122二、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之初昇與子女本位親子法 124肆、「子女最佳利益」原則之立法疑義 126一、學說批判回顧 126二、規範設計之想像與批判 1281. 形式論 128A. 「子女最佳利益」之名詞爭論 128B. 民法第1055之1條之必要性 1302. 實質論 132A. 立法想像與社會事實遷異 132B. 單獨行使?共同行使? 136伍、比較法視野-以德國法為中心 137一、離婚後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 138二、未成年人監護 1421. 監護人 1422. 監護之內容 144三、家事法院之權限 145陸、結語-比較法上之建議 146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壹、本文初心 149貳、清末以來未成年子女地位之揚升 150一、清代固有法時期 150二、清末繼受時期 1511. 實體法上之地位 1512. 程序法上之地位 153三、民國時期 154四、史之反思 155參、「子女最佳利益」時代後之二極化趨向 156肆、二十一世紀之制度新格局 158一、關於未成年子女利益之適用 158二、關於民法第1055之1條之必要性 158三、關於共同親權行使 158四、關於父母離婚後子女歸屬之條文佈局與制度精神 159五、關於會面交往權以及會面襄佐人制度 159六、關於監護法 160七、關於法院之權限擴張 161伍、末記 161參考資料 162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396476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651026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民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親屬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未成年子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子女最佳利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法制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法律繼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非典型家庭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家庭中未成年子女法律地位建構論:清末民初以來之繼受與轉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tatus of Minor Children in Families: The Rece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inc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壹、 中文文獻(依姓氏筆畫排列)一、 書籍仁井田陞,牟發松譯,中國法制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孔慶明、胡留元、孫季平,中國民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史尚寬,親屬法論,自版,民國69年6月。史尚寬,民法總則釋義,自版,民國25年9月。石志泉,新民事訴訟法評論,國立北平大學法學院,民國21年6月。田濤、許傳璽、王宏治主編,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汪澄之,女子繼承權詮釋,出版者不詳,民國18年。李貴連,近代中國法制與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李鐘聲,中華法系,華欣文化,民國74年7月。李顯冬,從大清律例到民國民法典的轉型-兼論中國古代固有民法的開放性體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李青,清代檔案與民事訴訟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李豔君,從冕寧縣檔案看清代民事訴訟制度,雲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李宜琛,現行親屬法論,商務印書館,二版,民國55年12月。李雪莉、簡永達,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衛城,2018年9月。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1年6月。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1年3月。余棨昌,民法要論總則,朝陽學院出版部,民國22年。林菊枝,我國民法親屬編修正法評論,五南,民國76年1月。林菊枝,親屬法專題研究,五南,民國74年6月。林秀雄,家族法論集(二),輔仁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87年3月。林秀雄編,民法親屬繼承爭議問題研究,五南,民國89年9月。林秀雄,親屬法講義,元照,三版,2013年2月。林咏榮,中國固有法律與西洋現代法律之比較,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1年8月。吳岐,中國親屬法原理,中國文化服務社,滬初版,民國36年4月。吳學義,民事訴訟法要論,正中書局,滬一版,民國34年11月。吳欣,清代民事訴訟與社會秩序,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吳佩林,清代縣域民事糾紛與法律秩序考察,中華書局,2013年3月。邵羲,王志華勘校,民律釋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金綬,民事訴訟條例詳解,中華印刷局,民國12年7月。范揚,繼承法要義,商務印書館,民國24年。胡長清,中國民法親屬論,臺灣商務印書館,臺五版,民國75年。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上冊),商務印書館,五版,民國28年1月。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三版,2014年9月。郁嶷,繼承法要論,朝陽大學出版部,民國20年。施霖,中國民事訴訟法論,世界法政學社,民國22年9月。施霖,民事訴訟法通義,上海法學編譯社,民國37年4月。施沛生編,中國民事習慣大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馬珺,清末民初民事習慣法對社會的控制,法律出版社,2013年10月。郗朝俊,民法要義繼承編,出版者不詳,民國26年。姚瑞光,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第一輯,民事訴訟法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民國62年7月。徐朝陽,中國親屬法溯源,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展恒擧,中國近代法制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7月。張晉藩,中國法制史,五南,民國81年9月。張晉藩,清代民法綜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張生,民國初期民法的近代化-以固有法與繼受法的整合為中心,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陶彙曾,民法親屬論,上海法學編譯社,六版,民國26年4月。陳惠馨,親屬法諸問題研究,月旦,民國82年11月。陳惠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 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五南,2003年。陳惠馨,德國法制史-從日耳曼到近代,元照,2007年7月。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五南,二版,2007年12月。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五南,2012年10月。陳惠馨,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五南,2015年7月。陳惠馨,民法親屬編:理論與實務,元照,2016年3月。陳惠馨,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元照,2017年5月。陳惠馨,民法繼承編:理論與實務,元照,2017年9月。陳惠馨,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元照,三版,2018年9月。陳顧遠,中國婚姻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陳顧遠,中國法制史,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8月。陳允、康煥棟,民事訴訟法論,上海法學編譯社,民國22年4月。陳計男,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清代司法制度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民國62年7月。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民法親屬新論,三民,十一版,2013年11月。陳剛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第三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滋賀秀三著,張建國、李力譯,中國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屠景山,親屬法原論,世界書局,民國20年3月。楊幼炯,中國立法史,中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49年7月。楊與齡,民事訴訟法修正問題之研究,司法行政部,民國61年12月。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4年。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7月。趙鳳喈,民法親屬論,國立編譯館,民國63年。黃右昌,民法親屬釋義,上海法學編譯社,民國22年。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自版,2007年3月。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犁齋社,修訂二版,2013年。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8月。鄧學仁,親屬法之變革與展望,月旦,1997年6月。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麥田,2000年8月。鍾洪聲,中國親屬法論,世界書局,民國22年4月。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正中書局,滬一版,民國37年1月。戴炎輝,中國身分法史,司法行政部,民國48年12月。戴炎輝,中國法制史,三民,2007年。戴東雄,親屬法實例解說,自版,民國89年8月。戴東雄,親屬法論文集,東大圖書,民國77年12月。戴東雄,民法親屬編修正後之法律疑問,元照,2000年3月。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商務印書館,民國36年。鄭國楠,中國民法繼承論,中華書局,民國30年9月。羅鼎,民法繼承論,大東書局,民國36年。盧靜儀,清末民初家產制度的演變-從分家析產到遺產繼承,元照,2012年3月。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五南,2006年2月。二、 期刊論文王泰升,第伍講:清治時期「民事」法,月旦法學雜誌,第65期,2000年10月,頁137-147。石川明,陳衛佐譯,德國民法典對日本民法及民法學的影響,私法,第一輯第二卷,2002年3月,頁343-352。竹下守夫,日本民事訴訟法的修訂經過與法制審議會的作用,清華法學,第三卷第6期,2009年,頁5-16。江玉林,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大法官解釋中有關尊嚴論述的分析,月旦法學教室,第20期,2004年6月,頁116-123。李立如,論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負擔:美國法上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發展與努力方向,歐美研究,第40卷第3期,民國99年9月,頁779-828。李豔君,從《狀式條例》看清代對書狀的要求,保定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23-27。胡謙,清代州縣民事訴訟規則探研—以州縣《狀式條例》為對象,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頁14-17。雷文玫,以「子女最佳利益」之名:離婚後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行使與負擔之研究,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3期,頁245-309。張生,新見史料及其所揭示《大清民律草案》編訂問題,法制史研究,第四期,2003年12月,頁305-322。高明士,台灣近十年來(1995-2004)大學文史研究所對「中國法制史」研究概況,法制史研究,第七期,2005年6月,頁343-356。施慧玲,從《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到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兼談法律資訊之應用與台日比較研究方法,台灣國際法季刊,第八卷第二期,2011年6月,頁95-150。陳竹上,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親權行使之探討:法制沿革、社會困境及兒童權利公約之檢視,社區發展季刊,第157期,民國 106 年3月,頁125-140。黃源盛,薪傳五十年─台灣法學院法史學碩博士論文,法制史研究,第十四期,2008年12月,頁163-219。黃源盛,法律繼受百年─歷史觀點下的「六法全書」,法制史研究,第二十期,2011年12月,頁113-160。楊華玲,淺談明清訴訟檔案中的《狀式條例》,檔案,第1期,2012年,頁36-38。鄧建鵬,清朝《狀式條例》研究,清史研究,第3期,2010年8月,頁1-12。鄧學仁,子女最佳利益之適用爭議與發展方向,台灣法學雜誌,第155期,2010年7月,頁45-61。鄧學仁,善意父母原則之內涵與落實-兼評民法第1055條之1之修正,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頁1-10。鄧學仁,善意父母原則於離婚親權酌定之運用,月旦法學雜誌,第265期,2017年5月,頁110-119。劉晏齊,為什麼要保護未成年人?兒少福利、法律與歷史的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147期,2016年12月,頁83-157。劉宏恩,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從英美法實務看我國民法親屬編新規定之適用,軍法專刊,第43卷12期,1997年12月,頁24-55。劉宏恩,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在臺灣法院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中之實踐:法律與社會研究(Law and Society Research)之觀點,軍法專刊,57卷1期,2011年,頁84-106。劉宏恩,離婚後子女監護案件「子女最佳利益原則」的再檢視─試評析二○一三年十二月修正之民法第一○五五條之一規定,月旦法學,234期,2014年11月,頁193-207。戴瑀如,血緣、家庭與子女利益-從德國立法之沿革探討我國民法上的婚生否認之訴,東吳法律學報,第二十卷二期,2008年,頁29-70。龔汝富、劉江華,從黃六鴻《福惠全書》看清代州縣吏治的經驗智慧,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 02期。三、 專書論文王宏治,黃岩訴訟檔案簡介,載於田濤、許傳璽、王宏治主編,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夫馬進,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載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寺田浩明,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載於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寺田浩明,清代的民事訴訟與「法之構築」-以《淡新檔案》中的一個事例為素材,載於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審判:性質及意義-日美兩國學者之間的爭論,載於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審判與西歐近代型的法秩序,載於權利與冤抑:寺田浩明中國法史論集,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吳經熊,法律的三度論。載於刁榮華主編,中國法學論著選集,民國65年10月。郁嶷,女子繼承權問題,載於汪澄之,女子繼承權詮釋,出版者不詳,民國18年。胡長清,論女子財產繼承權,載於汪澄之,女子繼承權詮釋,出版者不詳,民國18年。胡適,慈幼的問題,載於姜義華編,胡適學術文集,中華書局,1998年孫中山,中國革命史,載於國父全集,第二冊,頁357。國父全集收錄於國父全集全文檢索系統,網址:http://sunology.yatsen.gov.tw/cgi-bin/gs32/s1gsweb.cgi/ccd=Z8txer/webmge?db=corpus&。陳惠馨,比較研究中、德有關父母離婚後父母子女間法律關係,載於親屬法諸問題研究,月旦,民國82年11月。陳惠馨,中國固有法中的親子關係,載於親屬法諸問題研究,月旦,民國82年11月。陳剛,日本民事訴訟法學演進之概述,載於陳剛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第三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陳啟垂,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訴訟實施權)、訴訟能力,載於黃國昌等,當事人之縱剖橫切,元照,2016年7月。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載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滋賀秀三,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為法源的習慣,載於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10月。黃靜嘉,日本殖民統治對臺灣法文化之影響:以殖民地法院有關身分法「舊慣」之判例為例,載於柳立言主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聯經,2008年10月。黃源盛,從傳統身分差等到近代平權立法,載於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55),2007年3月。黃源盛,從傳統身分差等到近代平權立法,載於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55),2007年3月。黃源盛,民初近代刑事訴訟的生成與開展,載於氏著,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47),民國89年4月。黃源盛,晚清民國民商立法百年回眸,載於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一),犁齋社,2014年12月。楊立杰、陳剛,民初民事訴訟法制現代化研究,載於陳剛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近程,民國初期,第一卷,2009年6月。藍冰,邁向統一的1877年《德意志民事訴訟法》,載於陳剛主編,中國民事訴訟法制百年進程,第三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7月。四、 學位論文李宏文,論子女最佳利益原則,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2年。黃琴唐,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劉宏恩,心理取向之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問題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綦冠婷,論未成年人權利之保護--以台灣日治時期近代歐陸親權法之繼受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五、 史料、文獻大清律例,故宮博物院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大清現行新律例,清宣統元年排印本,黃山書社,2008年。大清會典圖,卷三十禮三十,清光緖石印本,黃山書社,2008年。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上冊,司法行政部,民國65年6月。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史料彙編,下冊,司法行政部,民國65年6月。民事訴訟法歷次修正條文暨理由彙編,司法院,民國75年3月。民事訴訟法歷次修正條文暨理由彙編(二),司法院,民國75年3月。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光緒32年3月,載於趙彬編,訴訟法駁異部居,北新書局,光緒34年5月。佚名,刑幕要略,淸入幕須知本,黃山書社,2008年。阮葵生,茶餘客話,卷五,清光緒十四年本,黃山書社,2008年。沈家本、俞廉三,奏為遵旨議覆朱福詵奏請慎重私法編別選聘起草客員等由摺,光緒34年10月04日。沈家本等,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宣統2年,陳剛、何志輝點校。沈家本,寄簃文存,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9月。法務部,法院依民法第 1055 條酌定或改定未成年子女之親權人之參考原則,民國103年1月10日。俞廉三、劉若曾,修訂法律大臣俞廉三劉若曾民律前三編草案告成奏,宣統3年9月5日。淡新檔案,第21501案,光緒4年2月,原檔存於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淡新檔案,第22107號件,光緒十八年,業戶陳源春即管事陳明德為恃棍藐抗捏飭制抵懇恩提覆押追事,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淡新檔案22225_007_00_00_1號件,收錄於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欽定大清會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欽定戶部則例,故宮博物院編,海南出版社,2000年6月。黃岩訴訟檔案,黃岩訴訟檔案及調查報告(上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黃源盛編,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犁齋社,2014年12月。黃六鴻,福惠全書,官箴書集成,黃山書社,2008年。清史稿,食貨志,志九十五,黃山書社,2008年。趙彬編,訴訟法駁異部居,北新書局,光緒34年5月。薛允升,讀例存疑,黃山書社,2008年。臺灣私法人事編(下),台灣銀行,民國83年7月。龍泉司法檔案選編,第一輯,中華書局,2012年。六、 網路資料中央社,兒少施虐者 台北張老師:年齡有下降趨勢,中央通訊社電子報網址:https://www5.cna.com.tw/news/ahel/201901150227.aspx。行政院主計總處,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網址: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27900&ctNode=3240&mp=1。內政部戶政司,離婚對數及粗離婚率網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p_p_id=populationdata_FastDwnld&p_p_lifecycle=2&p_p_state=normal&p_p_mode=view&p_p_resource_id=getFile&p_p_cacheability=cacheLevelPage&p_p_col_id=column-1&p_p_col_count=1&m4=y0sp&e3=xls&d5。內政部戶政司,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76年1月至97年01月底網址: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p_p_id=populationdata_FastDwnld&p_p_lifecycle=2&p_p_state=normal&p_p_mode=view&p_p_resource_id=getFile&p_p_cacheability=cacheLevelPage&p_p_col_id=column-1&p_p_col_count=1&m4=y0sp&e3=xls&d5。內政部移民署,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76年1月至107年12月底網址: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衛生福利部統計處,兒童少年保護-施虐者年齡別分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2985-14088-113.html。衛生福利部統計處,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摘要分析網址:https://dep.mohw.gov.tw/DOS/cp-1772-3604-113.html。貳、 外文文獻一、 書籍Philippe Ariè,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 1962.Schwab, Dieter, Familienrecht, 17. Aufl., 2009.Säcker/Rixecker,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5. Aufl. Bd. 8 2008Wieacker, Franz, Privatrechtsgeschichte der Neuzeit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utschen Entwicklung, Vandenhoeck & Ruprecht, Januar 1996.Wieczorek, Bernhard, Zivilprozessordnung und Nebengesetze, Band 1, Teil 1, 1994.仁井田陞,中國身分法史,東京大學出版會,復刻版,1983年2月。滋賀秀三,清代中国の法と裁判,創文社,1984年。二、 期刊論文Klaff, Ramsay Laing (1982). The tender years doctrine: A defense. Cal. L. Rev. 70.Kristja´ nsson, Kristja´ N (2004). Empathy, sympathy, justice and the child.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3.3.Leighton, Stephen R (1996). Aristotle and the Emotions. Essays on Aristotle’s rhetoric.Lauritzen, Espen Andrè (2014). Persuading through pity and fear: Aristotle’s account of the emotions in the Rhetoric. Nordlit 33.Shiner, Roger A (1993). Aristotle`s Theory of Equity. Loy. LAL Rev. 27.三、 其他Dr. Helmut Köhler, Einführung,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Beck, 81. Aufl. 3., Januar 2018.四、 史料文獻Bürgerliches Gesetzbuch(1900).Civilprozeßordnung(1877).Civilprozeßordnung(1898).日本民法(明治29年法律第89号)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1900033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