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蔣防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Tahg Fu of Chiang Fon
作者 方姵文
Fang, Pei-Wen
貢獻者 陳成文
方姵文
Fang, Pei-Wen
關鍵詞 蔣防
律賦
用韻
句式

限韻
賦譜
試賦
律賦典律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1:01 (UTC+8)
摘要 中唐為律賦典律形成期,考察當代作家將可還原當代典律形成過程,並了解律賦的共同特質與個別作家之獨特價值。而中唐律賦作家中的蔣防,其作品數量為當代第九,並有賦格作品,針對應試律賦寫作格式與方法提出見解,作品風格與賈餗、白行簡同為注重詞藻的清綺俊麗派代表人物,但現今多只關注蔣防的小說成就,其律賦研究僅有兩篇,尚有待探討之處。
本文透過蔣防的作品與《賦譜》對照,從用韻、句式、題材內容的角度,加以比對、統計。
一、用韻分析。就韻數、用韻方式、限韻平仄、用韻比率、首句用韻等深究。二、句式分析。則分為句型分析、分段句法、段落組成等層次討論。
三、題材內容探討。針對命題出處、限韻出處及內容用典逐一梳理。
希望藉本論文之研究,能展現蔣防特意設計用韻使之富聲韻之美、句型靈活、句型結構多變的形式之美、題材內容典麗雅正的篇章之美。並驗證、釐清中唐典律範式。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西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後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晉〕杜預,《左傳》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唐〕房喬撰,王雲五主編《晉書》《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杜寶,《大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
〔唐〕陳鴻,《長恨歌傳》,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龍威祕書第二函。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王力,《古漢語字典》,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王力,《漢語音韻》,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萬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唐代省試賦研究之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09-113。
王士祥,〈唐代試賦之「以題為韻」與「以題中字為韻」考述〉,《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頁47-52。
王士祥,〈唐代試賦「以四聲為韻」研究〉,《河南社會科學》,第18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62-164。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6。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1-20。
王欣慧,〈唐代賦論發展大略〉,《親民學報》,第5期,2001年,頁239-248。
王良友,〈談李程律賦的形式技巧〉,《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頁101-131。
李丹,〈唐律賦歷史評論的邊緣性變遷──一個文學接受史現象的個案分析〉,《社會科學家》,第145期,2009年5月第5期,頁19-23。
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10-113、118。
何新文、張群,〈唐代賦論概觀〉,《北方論叢》,第207期,2008年第1期,頁12-16。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5-112。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9-44。
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3。
周興泰,〈論唐代律賦的敘事特徵〉,《河南教育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8年第5期,頁48-54。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67-72。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洲學刊》,第169期,2009年1月第1期,頁200-204。
胡燕,〈盛唐律賦與進士科考試〉,《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3月,頁55-57。
洪銘吉,〈唐代試律賦引經研究〉,《人文與應用科學》,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范文靜,〈試論律賦對駢賦的承繼與拓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56-59。
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發展〉,《國文天地》,第8卷11期,1993年4月,頁32-39。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頁77-85。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型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結,〈賦體句法論〉,《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1期(詩賦理論研究),頁165-174。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7。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頁61-68。
彭紅衛,〈論律賦的基本特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第37卷第6期,頁85-89。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7年1月份,頁25-37。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7-61。
黃雅琴,〈元稹律賦的旁騖別趨〉,《第二十七屆中區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04年,頁135-152。
黃志立、褚旭,〈律賦用韻類型探論──以清《雨村賦話》《復小齋賦話》為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18年1月,頁73-81。
詹杭倫,〈清代律賦對偶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2001年,頁109-122。
詹杭倫,〈試帖詩與律賦──讀〈關中課士詩賦注〉,《中國詩歌研究》第1輯,2003年,頁156-171。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65-170。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閔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146-149。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9-84。
趙俊波,〈唐代律賦的聲律遵從與避忌──兼與清代律賦相對比〉,《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5年4月,頁20-25。
楊遺旗、唐文,〈推動唐代律賦形成的兩股內生力量:「詩化」與「文化」〉,《社會科學家》,第150期,2009年10月第10期,23-27。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8。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悉兼論律賦的形成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頁53-74。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頁104-120。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1991年9月第5期,頁68-73。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1993年第1期,頁24-34。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0912007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12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方姵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Fang, Pei-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方姵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Fang, Pei-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Aug-2019 16:31:01 (UTC+8)-
dc.date.available 7-Aug-2019 16:31: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1: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912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912007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唐為律賦典律形成期,考察當代作家將可還原當代典律形成過程,並了解律賦的共同特質與個別作家之獨特價值。而中唐律賦作家中的蔣防,其作品數量為當代第九,並有賦格作品,針對應試律賦寫作格式與方法提出見解,作品風格與賈餗、白行簡同為注重詞藻的清綺俊麗派代表人物,但現今多只關注蔣防的小說成就,其律賦研究僅有兩篇,尚有待探討之處。
本文透過蔣防的作品與《賦譜》對照,從用韻、句式、題材內容的角度,加以比對、統計。
一、用韻分析。就韻數、用韻方式、限韻平仄、用韻比率、首句用韻等深究。二、句式分析。則分為句型分析、分段句法、段落組成等層次討論。
三、題材內容探討。針對命題出處、限韻出處及內容用典逐一梳理。
希望藉本論文之研究,能展現蔣防特意設計用韻使之富聲韻之美、句型靈活、句型結構多變的形式之美、題材內容典麗雅正的篇章之美。並驗證、釐清中唐典律範式。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唐代律賦典律價值 1
二、蔣防律賦典律價值 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一、研究範圍 5
二、研究方法 9
三、研究內容 1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49
一、探討唐代科舉及律賦的關係 49
二、關於唐代律賦特點及概論之研究 49
三、個別律賦作家之研究 51
第二章 蔣防律賦用韻考察 53
第一節 韻數型態 53
一、限韻字為八韻 54
二、以題為韻,押八韻 58
三、限韻為其他韻數 59
第二節 用韻型態 62
一、同用 62
二、獨用 67
三、異部合用 74
四、上去通押 76
第三節 限韻平仄之排序 77
一、依次為韻 77
二、更動韻次 77
三、限韻平仄與實際押韻 79
第四節 用韻頻率與比率 82
一、各篇用韻頻率與比率 82
二、用韻頻率 91
三、句末用韻比率 92
四、全篇句末用韻比率 94
第五節 首句用韻方式 98
一、駢句上聯用韻 98
二、漫句用韻 101
三、首句押韻統整 102
第三章 蔣防律賦之句法特色 104
第一節 蔣防律賦各句型分析 104
一、壯句 104
二、緊句 105
三、長句 105
四、隔對 107
五、漫句 111
六、發語 112
七、送詞 114
第二節 蔣防律賦各篇分段句法整理 115
一、虛實類分段句法整理表 115
二、古今類分段句法整理表 116
三、比喻類分段句法整理表 118
四、雙關類分段句法整理表 119
第三節 蔣防律賦各篇分段統計 121
第四章 蔣防律賦之段落組成 126
第一節 一組「隔對」之句法結構 126
一、二句組成 126
二、三句組成 128
三、四句組成 136
四、五句含以上 144
第二節 二組「隔對」之句法結構 149
一、二句組成 149
二、三句組成: 149
三、四句組成 150
四、五句含以上 152
第三節 無「隔對」之句法結構 157
一、二句組成 157
二、三句組成 158
三、四句組成 164
四、五句含以上 167
第五章 蔣防律賦之題材與內容 170
第一節 蔣防律賦命題出處 170
一、賦題來源 170
二、出處統計 177
第二節 蔣防律賦限韻出處 181
一、限韻字來源 181
二、出處統計 192
第三節 蔣防律賦內容與用典 195
一、虛實 195
二、古今 205
三、比喻 226
四、雙關 233
第六章 結論 238
一 、蔣防特意透過押韻的方式,展現作品聲韻之美及個人巧思 238
二、蔣防運用句型靈活 240
三、蔣防賦作中句法結構變化多端 241
四、蔣防之題材內容皆冠冕堂皇,典麗雅正 242
參考書目 244
一、古籍 244
二、近人著作 245
三、學位論文 247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248
zh_TW
dc.format.extent 561062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912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蔣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用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句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限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試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典律zh_TW
dc.title (題名) 蔣防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Tahg Fu of Chiang F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周〕呂望,《六韜》,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西漢〕司馬遷撰,王雲五主編《史記》《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後漢〕趙曄,《吳越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晉〕杜預,《左傳》民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年。
〔南朝宋〕劉義慶,〔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年。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里仁出版社,1984年。
〔唐〕房喬撰,王雲五主編《晉書》《百納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唐〕姚思廉,《陳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年。
〔唐〕杜寶,《大業雜記》,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91年。
〔唐〕吳兢,《貞觀政要》,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臺北:中華書局,1994年。
〔唐〕陳鴻,《長恨歌傳》,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龍威祕書第二函。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2012年。
〔宋〕王讜,《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1965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二、近人著作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尹賽夫、吳坤定、趙乃增編,《中國歷代賦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1976年。
王力,《古漢語字典》,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王力,《漢語音韻》,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何沛雄、畢萬忱、洪順隆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洪順隆,《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周祖謨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詹杭倫,《唐代科舉與試賦》,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萬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霍松林主編,徐宗文副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簡宗梧,《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 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 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 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2輯,2002年,頁111-123。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唐代省試賦研究之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09-113。
王士祥,〈唐代試賦之「以題為韻」與「以題中字為韻」考述〉,《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頁47-52。
王士祥,〈唐代試賦「以四聲為韻」研究〉,《河南社會科學》,第18卷第3期,2010年5月,頁162-164。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12月,頁889-906。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第2期,頁11-20。
王欣慧,〈唐代賦論發展大略〉,《親民學報》,第5期,2001年,頁239-248。
王良友,〈談李程律賦的形式技巧〉,《中國學術年刊》,第28期,2006年,頁101-131。
李丹,〈唐律賦歷史評論的邊緣性變遷──一個文學接受史現象的個案分析〉,《社會科學家》,第145期,2009年5月第5期,頁19-23。
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10-113、118。
何新文、張群,〈唐代賦論概觀〉,《北方論叢》,第207期,2008年第1期,頁12-16。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5-112。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45-49。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9-44。
吳在慶,〈略論唐賦的三種作意及其相關問題〉,《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3。
周興泰,〈論唐代律賦的敘事特徵〉,《河南教育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2008年第5期,頁48-54。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67-72。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洲學刊》,第169期,2009年1月第1期,頁200-204。
胡燕,〈盛唐律賦與進士科考試〉,《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9卷第2期,2009年3月,頁55-57。
洪銘吉,〈唐代試律賦引經研究〉,《人文與應用科學》,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范文靜,〈試論律賦對駢賦的承繼與拓展〉,《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10年10月),頁56-59。
馬寶蓮,〈王勃〈寒梧棲鳳賦〉與唐代律賦發展〉,《國文天地》,第8卷11期,1993年4月,頁32-39。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頁115-119。
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年,第11期,頁77-85。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型態〉,《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43-52。
許結,〈賦體句法論〉,《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1期(詩賦理論研究),頁165-174。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7。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頁61-68。
彭紅衛,〈論律賦的基本特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月第37卷第6期,頁85-89。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7年1月份,頁25-37。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第5期,頁47-61。
黃雅琴,〈元稹律賦的旁騖別趨〉,《第二十七屆中區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2004年,頁135-152。
黃志立、褚旭,〈律賦用韻類型探論──以清《雨村賦話》《復小齋賦話》為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18年1月,頁73-81。
詹杭倫,〈清代律賦對偶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期,2001年,頁109-122。
詹杭倫,〈試帖詩與律賦──讀〈關中課士詩賦注〉,《中國詩歌研究》第1輯,2003年,頁156-171。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65-170。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閔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3期,頁146-149。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2期,2010年4月,頁79-84。
趙俊波,〈唐代律賦的聲律遵從與避忌──兼與清代律賦相對比〉,《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5年4月,頁20-25。
楊遺旗、唐文,〈推動唐代律賦形成的兩股內生力量:「詩化」與「文化」〉,《社會科學家》,第150期,2009年10月第10期,23-27。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8。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悉兼論律賦的形成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99年,頁53-74。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頁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辭賦文學論集》,1999年,頁769-790。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出版,1999年1月。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八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頁104-120。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1991年9月第5期,頁68-73。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1993年第1期,頁24-34。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49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