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芳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逸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n,Yi -Chieh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逸潔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Yi -Chieh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7-Aug-2019 16:31: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7-Aug-2019 16:31: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7-Aug-2019 16:31:1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10291200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9120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平路小說創作多元,不管在議題與手法上皆勇於挑戰,然而,細讀其小說創作,會發現某些信念與母題重複出現,其中有一條重要的主軸是扣合著對台灣的關懷,此外,以新歷史主義的精神創作,迂迴對抗原本由官方掌握的歷史,亦是平路拿手的藝術手法。本論文以平路小說創作脈絡為基礎,以《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兩本長篇小說作為討論中心,將其並置對讀。兩書創作時間相近,雖各自獨立,但創作手法隱然相似,內容亦有可相互闡發補充的特殊性。本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回顧相關研究成果。第二章,提出兩書中「以多元斷裂的敘事對抗單一線性敘事」、「在歷史的縫隙中想像」、「以邊緣解構中心」的寫作手法,確認其新歷史主義的寫作精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空間」與「性別」的論述。在第三章、第四章分別梳理文本中出現的「空間意涵」與「性別政治」,以「地理空間」與「概念性空間」兩大塊面討論書中出現的多重空間,及其背後豐富的意涵;以「角色隱喻」、「書寫與對話」,及「人物之間的隱形關聯」三個面向梳理人物之間的關係,且透過性別、種族等設定,討論國家的認同與衝突。第五章結論中,整理《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在藝術手法與主題思想,說明兩書既有高度相似性,也有其開創性。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Having written a diversity of novels, Ping Lu is daring to take challenges, be it in issues or in writing strategies. However, if we closely read her novels, we would find some beliefs and themes recurring, especially a deep concern for Taiwan as a main line. In addition, writing with the spirit of New Historicism in order to confront the official history, which used to be controlled by the authorities, is also an artistic strategy Ping Lu is good at.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hread of thoughts in Ping Lu’s novel-writing, centering its discussion on two of her novels "East & Beyond" and "Island Formosa" by juxtaposing them. The two books were written closely in time. Although they are separate works, their writing strategies are seemingly alike, and their contents have the specialty to interpret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methods, and reviews the results of related studies. In chapter two, I explore the writ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fighting against the singular, linear narration with diverse, broken narration,” “imagining in the cracks of history” and “peripherals deconstructing the core” to confirm the spirit of New Historicism in her writing. Based on this, I present discourses of space and gender. In chapter three and four, I respectively organize the “connotations of space” and “gender politics” in the texts, and discuss the multitude of space appearing in both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ical space” and “ideological space.” I go on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of characters,” “writing versus dialogue,” and the “invisible connec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also explore identity and conflicts of nation through the setting of gender and race. I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I summarize the artistic strategies and main ideas of "East & Beyond" and "Island Formosa" before concluding that both novels share high similarity while having their own innovative originality.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文獻探討 4一、以討論平路作品為主的學術論文 4二、以討論平路作品為主的學位論文 7三、分析結論 12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目標 12第二章 《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的新歷史主義體現 15第一節 以多重斷裂的敘事對抗單一線性敘事 16一、多元敘事角度 17二、可拆解重組的形式結構 19三、男/女敘事腔調的調動 22第二節 在歷史的縫隙中想像 25一、歷史真實 26二、文學想像 34第三節 以邊緣解構中心 45第四節 小結 49一、多變的形式使解構閱讀更加可能 49二、採取歷史縫隙與論述邊緣作為內容 50三、選擇的題材與當代社會演變的關聯 50第三章《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中的空間意涵 52第一節 地理空間 54一、台灣——充滿眷戀與回憶的空間 54二、北京——古典與現實矛盾衝突的空間 58三、阿姆斯特丹——面向海洋與冒險的空間 60四、澳門——文化混融的空間 60五、島嶼與海洋 63第二節 概念空間 68一、政治空間 68二、情欲空間 74三、家屋 77第三節 小結 85第四章《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中的性別政治 88第一節 角色隱喻 88一、跨國婚戀的男與女 89二、繼承又對抗的父與子 98三、中國、台灣與西方 102第二節 書寫與對話 110第三節 人物之間的隱形關係 117第四節 小結 119第五章 結論 121一、藝術創作手法的沿續與創新 121二、島嶼向外的想像與向內的回歸 123三、研究的局限與展望 125參考文獻 12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214258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91200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平路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歷史主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空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性別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Ping Lu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New historicism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pac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Gender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平路小說中的性別與空間——以《東方之東》《婆娑之島》為中心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Gender and Space in Ping Lu`s Novels : Centering "East & Beyond“ and "Island Formosa".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平路作品平路,《玉米田之死》(台北:聯經出版,1985年)平路,《是誰殺了XXX》(台北:圓神出版,1991年)平路,《五印封箋》(台北,印刻出版,2004年)平路、張系國合著,《捕諜人》(台北:洪範出版,1992年)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平路,《紅塵五注》(台北市:聯合文學,1998年)平路,《巫婆的七味湯》(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平路,《百齡箋》(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平路,《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2002年)平路,《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平路,《香港已成往事》(台北: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平路,《蒙妮卡日記》(台北:聯經出版,2011年)平路,《東方之東》(台北市:聯合文學,2011年)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市:商周,2012年)平路,《黑水》(台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平路,《坦露的心》(台北:時報文化,2017年)二、中文專書(依姓氏筆畫)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6年5月)王國安,《小說新力——台灣一九七〇後後新世代小說論》(台北:秀威經典,2016年)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石芳瑜,《善男良女》(台北:時報出版,2017年)朱和之,《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台北:印刻出版,2017年)李展鵬,《隱形澳門:被忽視的城市與文化》(台北:遠足文化,2018年2月)沈旭暉著,劉永艷、爾雅譯,《解構中國夢: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2014)》(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繁體中文版,2015年)何迪、徐家寧主編,《中美關係200年》(香港:中華書局,2017年)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重印)周慶華,《故事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〇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2008 年)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台北:聯經,2015年7月)查繼宏,《中國崛起需要大國心態》(台北 : 崧博出版,2018年)莊雅仲,《民主台灣: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徐苔玲、王志弘譯,克瑞茲威爾(Tim Cresswell)著,《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黃自鴻,《小說空間與台灣都市文學》(台北:學生書局,2015年)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11年二版)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陳耀昌,《福爾摩沙三族記》(台北:遠流,2012年)楊勝博,《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3月)盛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年)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張京媛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大雁文化,2011年11月初版)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6月)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1月)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的通用詞彙編》(台北市:麥田,2003年)葉言都,〈我愛溫諾娜〉,《海天龍戰》(台北:知識系統出版社,1987年)戴寶村,〈擺盪於海路之間的台灣歷史〉,《海洋台灣歷史論集》(台北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8年6月)謝肇禎,《群慾亂舞:舞鶴小說中的性政治》(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三、西文專書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著,王淑燕等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出版,1999年)加斯東・巴謝拉(Gsa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03年7月)揆一(C.E.S)原著;林野文譯,《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將決戰始末記》(台北:前衛,2011年)Susan Shirk著,溫洽溢譯,《脆弱的強權》(台北:遠流,2008年)野島剛著,張惠君譯,《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7月)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陳信宏譯,《決戰熱蘭遮》(台北:時報出版,2017年12月)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翁佳音校訂,《荷蘭時代的福爾摩沙》(台北市:前衛,校訂新版,2017年9月)康培莊(John F. Copper)著,劉泰廷、許劍虹譯,《飛彈、政客與秘密外交:台灣問題專家四十年的深度觀察》(新北市:遠足文化,2017年9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施道安(Andrew Scobell)著,何大明譯,《沒有安全感的強國》(台北:左岸文化,2018年)王飛凌(Fei-Ling Wan)著,王飛凌、劉驥譯,《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的本質》(新北市:八旗文化,2018年11月)葉蓁(June Yip)著、黃宛瑜譯,《想望台灣:小說、電影、國家中的文化想像》(台北市:書林,2010年12月)四、單篇文章王德威,〈想像台灣的方法─平路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2002年),頁91-112王德威,〈叫父親,太沈重?〉,《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07年)王德威〈序論:想像台灣的方式〉,收於《禁書啟示錄》(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沈乃慧,〈島嶼的憂鬱夢境:評析平路的後現代台灣意象〉,《花大中文學報》第 1期(2006 年12 月)范銘如,〈逃離與依違——《何日君再來》的空間、飲食與文化身份〉,《當代》215期(2005年7月),頁122-137范銘如,〈歸去來——《東方之東》序〉,《東方之東》,頁7林燿德,〈孫中山/波利瓦VS.宋慶齡/平路——評《行道天涯》〉,《聯合文學》第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61-162南方朔,〈重塑革命者的血肉和心情——從馬奎茲《迷宮中的將軍》到平路的的《行道天涯》〉,《聯合文學》第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54-157郝譽翔,〈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東華人文學報》第四期(2002年7月),頁163-180陳芳明,〈挑戰大敘述——後戒嚴時期的女性文學與國家認同〉,《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頁131-150陳芳明,〈傅柯與新歷史主義〉,《文訊》雜誌344期(2014年6月),頁8陳芳明,〈生命的繁華與浮華〉,《烈愛真華》(台北:聯經出版,2002年)陳正芳,〈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收於《台灣文學的感覺結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暨南大學,2015年9月)陳耀昌,〈從《婆娑之島》一窺「平路式幽默」〉,收錄於平路《婆娑之島》(台北市:商周,2012年9月)陳建忠〈歷史敘事與想像(不)共同體:論兩岸「新歷史小說」的敘事策略與批判話語〉,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南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2006年10月)張雪媃,〈逃亡密碼:平路寫解構遊戲〉,《當代華文女作家論》(台北市:新銳文創,2013年5月)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性別還是家國:五〇與八〇、九〇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頁227-265楊照,〈歷史的聖潔門背後——評平路長篇小說《行道天涯》〉,《聯合文學》第11卷第6期(1995年4月),頁158-160童振源、洪家科,〈台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1988-2008 年〉(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9年1月)劉亮雅,〈平路《百齡箋》中的性別、書寫和記憶〉,《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頁197-227簡瑛瑛、吳桂枝,〈華語語系女性歷史書寫與跨文化再現:從施叔青《台灣三部曲》到平路《婆娑之島》〉,《台灣學誌》第12期(2015年10月),頁1-15四、學位論文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以《行道天涯》和《自傳的小說》為考察對象》(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王國安,《台灣現代小說的發展——從黃凡、平路、張大春與林耀德做文本觀察》(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李芳璇,《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10年)林秀蘭,《論李昂、平路與朱天心的記憶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林麗如,《歷史與記憶——舞鶴小說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林欣筠,《論平路、李昂、虹影新歷史小說的書寫策略》(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林韻芳,《平路小說的台灣歷史想像──以《婆娑之島》為主》(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2015年)洪英雪,《文學、歷史、政治與性別——二二八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年12月)吳淑芳,《文學想像與歷史的重建—平路小說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吳培毓,《平路小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6年)唐毓麗,《平路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徐仁鴻,《平路家國書寫的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黃清順,《臺灣小說的後設之路——「後設小說」的理論建構與在臺發展》(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黃柏維,《從《行道天涯》到《何日君再來》—平路小說的新歷史書寫》(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郭蔚真,《平路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韋賓,《平路小說國族性別的權力解構研究—兼及其書寫形式》(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陳芹漪,《平路、李昂小說中的「政治女性」書寫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張襄君,《從女性主義觀點探討平路小說中的空間》(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4年)楊翠,《鄉土與記憶—七〇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楊雅涵,《80年代以降女作家在小說中的飲食書寫》(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6月)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與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昻、平路作品為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鄧美華,《平路小說對人生困境的省思——從自身經驗出發》(台北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五、報紙/電子媒體/訪談平路,〈在父權的邊緣翻轉----「行道天涯」的女性情慾〉,《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3月17日)平路,〈電音三太子時代的鄉愁〉,《聯合報》(2011年05月27日),轉載自平路個人部落格 http://mypaper.pchome.com.tw/lupingbox/post/1322233493盛浩偉,〈想像過去,創生未來——專訪平路〉,《文訊雜誌》327期(2013年1月)蔡淑樺採訪整理,〈以小說拼寫傳奇——平路專訪〉,收錄於《何日君再來》,(台北:印刻,2002年)葉佳怡〈你的未來包括所有過去:平路談新作《婆娑之島》〉,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619195鍾淑敏、詹素娟、張隆志訪問,吳美慧等紀錄《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台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10年10月)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http://aparc.fsi.stanford.edu/people/Don_Keyserhttps://aparc.fsi.stanford.edu/people/Don_Keyser美國法院判決備忘錄Memorandum in support of motion to Find Defendant in Material Breach ofAggrement and to Release the Government From Its Plea Obligation . https://fas.org/irp/ops/ci/keyser070506.pdf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1900127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