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以溝通教學及有意義學習為中心-華語個別教學個案研究
Focusing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Meaningful Learning-A Case Study on Individual Mandarin Language Instruction
作者 蕭珮如
Hsiao, Pei-Ju
貢獻者 張玉玲
蕭珮如
Hsiao, Pei-Ju
關鍵詞 華語個別教學
溝通教學
以學生為中心
有意義學習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2:06 (UTC+8)
摘要 近年來臺學習華語學生人數連年增長,各地華語中心對於外籍生的需求與程度也開設規劃華語個別教學課程。除了華語中心之外,許多來臺居住、工作外籍人士,因工作及生活需要,也有一對一個別華語教學之需求。個別教學與團體教學不同之處是個別教學並無同儕可進行交流切磋或是課堂上需要較多人數參與的活動,教師須針對學生個人的需求跟個性規劃課堂中所有的課程。本研究以國際交流協會,簡稱CIEE,來台短期交換生為研究個案,進行質性研究,探討在一對一教學當中以上述教學觀和採用的教學途徑進行六十小時,共十五週華語教學時的歷程和問題,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溝通教學為主,探討學生學習過程的狀況、研究教學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和提出可行性之分析和教學建議。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巧足(2005)。談對外漢語個別教學。文教資料,36,52-53。
王珮玲、高源令、修慧蘭、陳惠萍、曾慧敏、葉玉珠(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正中書局。
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吳仁甫(2002)。對外漢語一對一個別教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分析方法。臺北:五南。
宋如瑜 (2008),零代詞的省略---一個實境取向的教學探索。中原華語文學報, 1:119-141。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 正中書局有限公司。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茂興(譯)(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弘智文化。
周珮君(2011)。臺灣華語文教材情景語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 五南 。
林寶山(1993)。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文化。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臺北:文史哲。
翁書怡(2011),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台北:正中。
張占一(1984),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57-67。
張正男(1993)。語文遊戲-語文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陳以萱(2013),以任務式教學法設計終極話語口語交際練習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 五南。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師苑圖書出版社。
黃惠莉(2008),終極華語會話教材之設計-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9)。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主編(2004)。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台北:遠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 。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三冊。台北:遠東。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概略,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
趙金銘(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8 (6),22-35。
劉頌浩(2005)。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厲耿桂芳(1997)。A New Look a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Prospects for Taiwan, ROC.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75 期,頁 257-283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蔡雅薰(2009)。華語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 。
鄭蕊(2000),對外漢語教材練習編寫的偏差與應遵循的原則。廣州華苑學術版,(1),25-28 & 61。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 Robinson, F.G. (1969). Schoo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ass, Susan M. & Selinker, Larry.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New York: Routledge.
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 (pp.269-293).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Krashen, Stephen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mon Press.
Krashen, Stephen D. (199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rashen, Stephen D. (198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 Schmidt, R. (201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Irene & Rubin, Joan (1996). 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9:331-342.
Tyler, R.W.(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99161015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61015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玉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珮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ao, Pei-Ju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珮如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ao, Pei-Ju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Aug-2019 16:32:06 (UTC+8)-
dc.date.available 7-Aug-2019 16:32: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2: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9161015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61015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臺學習華語學生人數連年增長,各地華語中心對於外籍生的需求與程度也開設規劃華語個別教學課程。除了華語中心之外,許多來臺居住、工作外籍人士,因工作及生活需要,也有一對一個別華語教學之需求。個別教學與團體教學不同之處是個別教學並無同儕可進行交流切磋或是課堂上需要較多人數參與的活動,教師須針對學生個人的需求跟個性規劃課堂中所有的課程。本研究以國際交流協會,簡稱CIEE,來台短期交換生為研究個案,進行質性研究,探討在一對一教學當中以上述教學觀和採用的教學途徑進行六十小時,共十五週華語教學時的歷程和問題,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溝通教學為主,探討學生學習過程的狀況、研究教學過程所得到的結果和提出可行性之分析和教學建議。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表目錄 III
圖目錄III
摘要 1
第一章 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11
第一節 個別教學與第二語言學習理論 11
第二節 以學生為中心即有意義的學習 15
第三節 課程設計及溝通教學 20
第四節 課堂使用教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6
第二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 47
第三節 研究場域 47
第四節 資料收集 49
第五節 章節結構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十五周課程簡介及說明 54
第二節 教師的教學策略及改變 60
第三節 學生學習歷程 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2
第一節 研究問題驗證 82
第二節 研究結論 8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5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87
參考文獻 89
附錄一 94
附錄二 97
附錄三 100
zh_TW
dc.format.extent 340792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61015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華語個別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溝通教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以學生為中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有意義學習zh_TW
dc.title (題名) 以溝通教學及有意義學習為中心-華語個別教學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Focusing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Meaningful Learning-A Case Study on Individual Mandarin Language Instruc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巧足(2005)。談對外漢語個別教學。文教資料,36,52-53。
王珮玲、高源令、修慧蘭、陳惠萍、曾慧敏、葉玉珠(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德華(2009)。華語教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正中書局。
余光雄譯(2002)。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臺北:台灣培生教育。
吳仁甫(2002)。對外漢語一對一個別教授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分析方法。臺北:五南。
宋如瑜 (2008),零代詞的省略---一個實境取向的教學探索。中原華語文學報, 1:119-141。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 正中書局有限公司。
李泉(2005)。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茂興(譯)(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弘智文化。
周珮君(2011)。臺灣華語文教材情景語境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林進材(1999)。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 五南 。
林寶山(1993)。教學論: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文化。
竺靜華(2006)。華語教學實務概論。臺北:文史哲。
翁書怡(2011),成人華語文教學課堂遊戲之調查研究。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台北: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2008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三冊。台北:正中。
張占一(1984),漢語個別教學及其教材。語言教學與研究,3,57-67。
張正男(1993)。語文遊戲-語文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東華。
陳以萱(2013),以任務式教學法設計終極話語口語交際練習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 五南。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師苑圖書出版社。
黃惠莉(2008),終極華語會話教材之設計-以俄語背景學習者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德明(2002)。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2009)。雙語教學之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葉德明主編(2004)。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台北:遠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一冊 。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二冊。台北:遠東。
葉德明主編(2007)。遠東生活華語第三冊。台北:遠東。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趙金銘(1997)。對外漢語教材創新概略,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
趙金銘(2005)。漢語與對外漢語研究文錄。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劉祐彰(2007)。中小學教師進行課程行動研究的困境與省思。中等教育,58 (6),22-35。
劉頌浩(2005)。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厲耿桂芳(1997)。A New Look a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Prospects for Taiwan, ROC.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75 期,頁 257-283
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季刊,10(3),75-90。
蔡雅薰(2009)。華語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 。
鄭蕊(2000),對外漢語教材練習編寫的偏差與應遵循的原則。廣州華苑學術版,(1),25-28 & 61。



英文部分
Ausubel, D. P., & Robinson, F.G. (1969). Schoo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rown,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2nd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Chomsky, Noam (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ass, Susan M. & Selinker, Larry. (200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ory Course. New York: Routledge.
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ciolinguistics: Selected readings (pp.269-293). Harmondsworth, England: Penguin.
Krashen, Stephen D.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mon Press.
Krashen, Stephen D. (199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Krashen, Stephen D. (198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arsen-Freeman, D.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 Schmidt, R. (201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1986).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Irene & Rubin, Joan (1996). Can Strategy Instruction Improv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9:331-342.
Tyler, R.W.(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52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