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角色扮演中的詮釋與展演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osplay
作者 林家琦
Lin, Chia-Chi
貢獻者 李衣雲
林家琦
Lin, Chia-Chi
關鍵詞 角色扮演
詮釋
展演
羅蘭巴特
神話學
角色扮演者
Cosplay
Cosplayer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Roland Bathes
Mythology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36:43 (UTC+8)
摘要   在筆者的生活裡,角色扮演(Cosplay)作為一課餘興趣,除了在日常生活用來揮灑對於作品還有角色的熱愛以外,亦希望能夠將其應用在學術領域,成為碩士論文的主題。在過去的個人經驗裡,認為Cosplay無非是一個不斷追求與角色外型愈相近愈好的行為,但將其放入研究領域探討後,發現Cosplay不僅僅是一種複製並嘗試在自己身體貼上的行為,展演的過程中其實飽含許多角色扮演者(Cosplayer)的個人詮釋。
  因此本篇論文意圖透過作品展演的形式,將Cosplayer的詮釋還有想法透過作品來呈現給他人,使他人能夠更加明白Cosplay照片所呈現的不同樣貌,不僅僅是一種再現角色外貌的行為,更可以用來展現扮演者的內心世界。
  此作品論文不只期望給與觀看的人對Cosplay有新的認知,亦希望作為相關研究的基石,使後來得以閱讀此篇論文的人,可以在Cosplay的研究領域上將其更加豐富。
As a cosplayer, I have been enjoying cosplay for many years; during my graduate school time, I also tried to put it into academic field. After looking deep into this culture, I found that cosplayers are not only coping characters’ outfit but also putt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into their cosplay. As a result, I wanted to take cosplay photos and make my own cosplay stories in a website to show that cosplay can not only release our love toward characters but also reveal our thinking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ose characters. In the future, I hope this essay can help those who want to do research about cosplay to find out more interesting topics in academic field.
參考文獻 Boutique編輯部(2012)。《最強COSPLAY服手作書》。台北:朵琳出版整合行銷公司。

Miyako(2016)。〈台灣同人活動的轉變與特色〉,王佩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79-91。臺北:奇異果文創事業。

Ruka(2003年10月)。〈相關名詞解釋—Cosplay角色扮演部分〉。取自http://www.comicbaby.com/ipb/(轉引自許芳瑋,連結已失效)

Yang, Angus(導演)(2015)。風尚到文化:日本角色扮演產業【影片】。(臺北,宇勗)。

十夜(主編)(2016)。《COSER終極聖典:緣起介紹×妝容服飾×拍攝表演,一本收錄COSPLAY大小事》。台北:有意思。

王鈺琴(2007)。《穿越時空愛上你─關於Cosplayer「觀看」與「被觀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靜慧譯(2006)。《妖怪聯絡簿1》。台北:東立。(原書:綠川幸 [2005].《妖怪聯絡簿1》。日本東京:白泉社。)

文藝復興編輯部(2007)。《變身天使寇詩兒COSPLAY》。台北:文藝復興。

主婦之友インフォス(2016年1月)。〈申請攝影前的基本須知〉,《日本超人氣的Cosplay玩家聖典:化身動漫遊戲角色妝容&攝影技巧》,1: 70-72。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 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衣雲(2012a)。《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

李衣雲(2012b)。《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新北:群學。

李芝慧譯(2010)。《影子籃球員1》。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09].《黒子のバスケ1》。日本東京:集英社。)

李芝慧譯(2013)。《影子籃球員24》。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13].《黒子のバスケ24》。日本東京:集英社。)

李芝慧譯(2014)。《影子籃球員25》。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13].《黒子のバスケ25》。日本東京:集英社。)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新北:韋伯。(原書Hills, M.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UK: Routledge.)

吳青珊(2015)。《超人在電話亭裡:Cosplay次文化場域之實踐與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垠慧(2006)。〈愛與怨念的化身 台灣cosplay發展淺略〉,《典藏今藝術》,167: 146-149。

礿軒譯(2010a)。《世界一初戀 ~小野寺律的情況~1》。台北:台灣角川。(原書:中村春菊 [2008]. 《世界一初恋 ~小野寺律の場合~1》。日本東京:角川書店。)

礿軒譯(2010b)。《世界一初戀 ~小野寺律的情況~2》。台北:台灣角川。(原書:中村春菊 [2009].《世界一初恋 ~小野寺律の場合~2》。日本東京:角川書店。)

林志昌譯(2017)。《進擊的巨人21》。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6].《進撃の巨人21》。日本東京:講談社。)

林依俐(2002年9月)。〈關於同人的基礎知識〉,《Frontier》,21: 66-69。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恒星璀璨(2018)。《掌握COSPLAY關鍵密碼:特殊妝容‧髮型設計‧整體造型‧後製製作一本通》。台北:上奇資訊。

林容安(2010)。《從迷文化到次文化—Cosplay在台灣的變遷過程》。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鈺惠譯(2015)。《Cosplay超完美製衣術.COS服的基礎手作》。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2].《すぐに作れるCOS衣装 コスプレ衣装製作BOOK》。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洪鈺惠譯(2018)。《Coser手作裁縫師:自己作Cosplay手作服&配件》。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6].《COS衣装メイキング ブック》。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苡蔓譯(2014)。《Coser必看のCosplay手作服×道具製作術》。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3].《コスプレ衣装製作基礎BOOK 自作超初心者のための》。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馬士傑(2008)。《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偉(2014)。《台灣漫畫記》。台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秀(2014)。《動漫Cosplay扮裝道具設計歷程探索》。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許芳瑋(2007)。《台灣同人活動歷程及創演經驗初探》。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4)。〈與漫畫幻想精靈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玉雙月刊》,144: 74-81。

陳箐繡(2005)。〈「日本動漫畫」迷文化之異地生產、根植與文化形構:以臺灣和美國漫畫同人誌販售會為焦點探析〉,《藝術研究期刊》,1: 135-154。

黃炫綺(2013)。《日本角色扮演在台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豐譯(2011a)。《進擊的巨人1》。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0].《進撃の巨人1》。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1b)。《進擊的巨人3》。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0].《進撃の巨人3》。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2)。《進擊的巨人7》。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2].《進撃の巨人7》。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3)。《進擊的巨人9》。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2].《進撃の巨人9》。日本東京:講談社。)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原書Barthes, R. [1957]. Mythologies, France.)

傻呼嚕同盟共同企劃(2005)。《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台北:大塊。

盧德蓉(2012)。《虛幻的影像世界:Cosplayer(COSPLAYER)的自我觀點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資民(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護玄(2012)。《特殊傳說 vol.1 不存在的學園!》。台北:蓋亞。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102453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45301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衣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家琦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ia-Ch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家琦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ia-Chi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5:36:43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5:36: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36:4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45301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4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453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筆者的生活裡,角色扮演(Cosplay)作為一課餘興趣,除了在日常生活用來揮灑對於作品還有角色的熱愛以外,亦希望能夠將其應用在學術領域,成為碩士論文的主題。在過去的個人經驗裡,認為Cosplay無非是一個不斷追求與角色外型愈相近愈好的行為,但將其放入研究領域探討後,發現Cosplay不僅僅是一種複製並嘗試在自己身體貼上的行為,展演的過程中其實飽含許多角色扮演者(Cosplayer)的個人詮釋。
  因此本篇論文意圖透過作品展演的形式,將Cosplayer的詮釋還有想法透過作品來呈現給他人,使他人能夠更加明白Cosplay照片所呈現的不同樣貌,不僅僅是一種再現角色外貌的行為,更可以用來展現扮演者的內心世界。
  此作品論文不只期望給與觀看的人對Cosplay有新的認知,亦希望作為相關研究的基石,使後來得以閱讀此篇論文的人,可以在Cosplay的研究領域上將其更加豐富。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s a cosplayer, I have been enjoying cosplay for many years; during my graduate school time, I also tried to put it into academic field. After looking deep into this culture, I found that cosplayers are not only coping characters’ outfit but also putting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into their cosplay. As a result, I wanted to take cosplay photos and make my own cosplay stories in a website to show that cosplay can not only release our love toward characters but also reveal our thinking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those characters. In the future, I hope this essay can help those who want to do research about cosplay to find out more interesting topics in academic field.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緒論 1
貳、Cosplay歷史與台灣現況
一、Cosplay的發展 3
二、台灣現今的Cosplay
(一)服裝、假髮與道具 4
(二)化妝 5
(三)展演地點 6
(四)拍攝動作 9
(五)合作模式 9
(六)小結 10
參、Cosplay的詮釋關係與生命經驗
一、Cosplay與原作的詮釋關係 12
二、Cosplay與我的生命經驗 17
肆、作品呈現與說明
一、展演主題與網站說明 22
二、Cosplay故事與詮釋說明 27
三、小結 39
伍、結論與反思 40
陸、參考資料 44
附錄一、訪談紀錄 48
附錄二、回饋訪問記錄 72
zh_TW
dc.format.extent 429913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45301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角色扮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詮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展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羅蘭巴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角色扮演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spla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splay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erforma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pret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oland Bath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ythologyen_US
dc.title (題名) 角色扮演中的詮釋與展演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Cospla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outique編輯部(2012)。《最強COSPLAY服手作書》。台北:朵琳出版整合行銷公司。

Miyako(2016)。〈台灣同人活動的轉變與特色〉,王佩迪(編),《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頁79-91。臺北:奇異果文創事業。

Ruka(2003年10月)。〈相關名詞解釋—Cosplay角色扮演部分〉。取自http://www.comicbaby.com/ipb/(轉引自許芳瑋,連結已失效)

Yang, Angus(導演)(2015)。風尚到文化:日本角色扮演產業【影片】。(臺北,宇勗)。

十夜(主編)(2016)。《COSER終極聖典:緣起介紹×妝容服飾×拍攝表演,一本收錄COSPLAY大小事》。台北:有意思。

王鈺琴(2007)。《穿越時空愛上你─關於Cosplayer「觀看」與「被觀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尤靜慧譯(2006)。《妖怪聯絡簿1》。台北:東立。(原書:綠川幸 [2005].《妖怪聯絡簿1》。日本東京:白泉社。)

文藝復興編輯部(2007)。《變身天使寇詩兒COSPLAY》。台北:文藝復興。

主婦之友インフォス(2016年1月)。〈申請攝影前的基本須知〉,《日本超人氣的Cosplay玩家聖典:化身動漫遊戲角色妝容&攝影技巧》,1: 70-72。

白超熠(2006)。《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 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衣雲(2012a)。《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新北:稻鄉。

李衣雲(2012b)。《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新北:群學。

李芝慧譯(2010)。《影子籃球員1》。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09].《黒子のバスケ1》。日本東京:集英社。)

李芝慧譯(2013)。《影子籃球員24》。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13].《黒子のバスケ24》。日本東京:集英社。)

李芝慧譯(2014)。《影子籃球員25》。台北:東立。(原書:藤卷忠俊 [2013].《黒子のバスケ25》。日本東京:集英社。)

朱華瑄譯(2009)。《探究迷文化》,新北:韋伯。(原書Hills, M. [2002]. Fan Cultures, London, UK: Routledge.)

吳青珊(2015)。《超人在電話亭裡:Cosplay次文化場域之實踐與空間》。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垠慧(2006)。〈愛與怨念的化身 台灣cosplay發展淺略〉,《典藏今藝術》,167: 146-149。

礿軒譯(2010a)。《世界一初戀 ~小野寺律的情況~1》。台北:台灣角川。(原書:中村春菊 [2008]. 《世界一初恋 ~小野寺律の場合~1》。日本東京:角川書店。)

礿軒譯(2010b)。《世界一初戀 ~小野寺律的情況~2》。台北:台灣角川。(原書:中村春菊 [2009].《世界一初恋 ~小野寺律の場合~2》。日本東京:角川書店。)

林志昌譯(2017)。《進擊的巨人21》。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6].《進撃の巨人21》。日本東京:講談社。)

林依俐(2002年9月)。〈關於同人的基礎知識〉,《Frontier》,21: 66-69。

林宜蓁(2006)。《Cosplay角色扮演的反叛:以消費與性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恒星璀璨(2018)。《掌握COSPLAY關鍵密碼:特殊妝容‧髮型設計‧整體造型‧後製製作一本通》。台北:上奇資訊。

林容安(2010)。《從迷文化到次文化—Cosplay在台灣的變遷過程》。南華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鈺惠譯(2015)。《Cosplay超完美製衣術.COS服的基礎手作》。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2].《すぐに作れるCOS衣装 コスプレ衣装製作BOOK》。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洪鈺惠譯(2018)。《Coser手作裁縫師:自己作Cosplay手作服&配件》。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6].《COS衣装メイキング ブック》。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苡蔓譯(2014)。《Coser必看のCosplay手作服×道具製作術》。新北:雅書堂。(原書:日本ヴォーグ社 [2013].《コスプレ衣装製作基礎BOOK 自作超初心者のための》。日本東京:日本ヴォーグ社。)

馬士傑(2008)。《與他人一起扮演「他人」:角色扮演活動的建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仲偉(2014)。《台灣漫畫記》。台北:杜葳廣告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秀(2014)。《動漫Cosplay扮裝道具設計歷程探索》。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

許芳瑋(2007)。《台灣同人活動歷程及創演經驗初探》。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箐繡(2004)。〈與漫畫幻想精靈共舞:漫畫同人誌社群的藝術文化現象〉,《美玉雙月刊》,144: 74-81。

陳箐繡(2005)。〈「日本動漫畫」迷文化之異地生產、根植與文化形構:以臺灣和美國漫畫同人誌販售會為焦點探析〉,《藝術研究期刊》,1: 135-154。

黃炫綺(2013)。《日本角色扮演在台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益豐譯(2011a)。《進擊的巨人1》。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0].《進撃の巨人1》。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1b)。《進擊的巨人3》。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0].《進撃の巨人3》。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2)。《進擊的巨人7》。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2].《進撃の巨人7》。日本東京:講談社。)

張益豐譯(2013)。《進擊的巨人9》。台北:東立。(原書:諫山創 [2012].《進撃の巨人9》。日本東京:講談社。)

許薔薔、許綺玲譯(1997)。《神話學》。台北:桂冠。(原書Barthes, R. [1957]. Mythologies, France.)

傻呼嚕同盟共同企劃(2005)。《COSPLAY‧同人誌之秘密花園》。台北:大塊。

盧德蓉(2012)。《虛幻的影像世界:Cosplayer(COSPLAYER)的自我觀點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資民(2008)。《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護玄(2012)。《特殊傳說 vol.1 不存在的學園!》。台北:蓋亞。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94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