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春秋時代「野」及「野人」研究--以先秦典籍為範圍
The Study on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Based on Pre-Qin Ancient Books
作者 呂偉豪
Lv, Wei-Hao
貢獻者 黃聖松
Huang, Sheng-Song
呂偉豪
Lv, Wei-Hao
關鍵詞 春秋時代
國野制度

野人
Chun-Qiu Period
national system
Wildness
Countrymen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58:07 (UTC+8)
摘要 本文探討在春秋時代「野」及「野人」形成的原因與內容,並討論春秋時代的國野制度下此二者性質如何與「國」相互運作及輔助。最後再討論國野差異下的野人如何因為政治與經濟等因素之下逐漸產生國家一體化之現象。
在國野制度下,「野」與「野人」作為周人國家下的身份與地區皆與周人的國家型態與地方,有其不同之處。「野」表現了「國」以外的廣大區域;「野人」表現了散居、破碎的農業聚落,不具有周人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與社會分工。此種差異正使得「野」及「野人」成為「國」所欲搶奪之資源及人力之所在。「野」及「野人」經由征服的手段進入「國」下,便扮演著生產者與新增地區的角色,與「國」的社會組織和範圍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輔助與補充。這都說明國野制度是一種對外征服下處理征服地區人民和土地的手段。在「國」經過戰爭而逐漸空虛的過程中,「野」及「野人」則成為補充「國」所短缺的資源與人力。這也使得國野制度走向崩壞。國家對「野」地進行徵收,對「野人」予以徵兵,鬆動了其間的差異。進入戰國後,一體化現象在因為大量戰爭的需求下,將國野之間的差異徹底消除。這使秦代以後的朝代,進入中央集權的政治與經濟格局。
The Thesis focused on how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became, and it discussed how they worked in the national system. Finally, it discussed how the national system collapse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factors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collapsion.
“Wildness ” and “countrymen”, as the contrat of the countries biluded by Zhou people, hav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ildness” implied a wild range beside the country. “Countrymen” shows that they are many broken and agriculturial settlements. Both of them did not have power as strong as the country. They made them rich resources for the country. In the national system,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played extra natural land andlabor. All of them pointed out the fact that the national system is a way to deal with the conquered men and lan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economy and wars, the ruler must use a new way to continute and increase the power of the country. Using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 was impossible to avoid. It made the collapsion of national system faster and faster. Enentually, Integraytion became the mast important type of dynasties after Qin.
參考文獻 古典文獻

〔漢〕毛亨、〔漢〕鄭玄、〔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趙岐、〔宋〕孙奭:《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鄭玄、〔唐〕賈公彥:《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鄭玄、〔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
〔漢〕何休、〔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韓嬰撰、許維遹釋:《韓師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漢〕劉熙、〔清〕畢沅 疏證、〔清〕王先謙 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魏〕何晏、〔宋〕邢昺:《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魏〕王弼、韓康伯、〔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
〔晉〕杜預、〔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晉〕郭璞、〔宋〕邢昺:《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晉〕范甯、〔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唐〕唐玄宗、〔宋〕邢昺:《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9月。
〔清〕孫詒讓疏、汪少華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1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鍾文烝:《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二版。
〔清〕焦循著、劉建臻整理:《孟子正義》,收入《焦循全集》第六、七、八冊,楊州市:廣陵書社,2016年9月。
〔清〕顧棟高著、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清〕段玉裁、〔民國〕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清〕焦循著、劉建臻整理:《群經宮室圖》,收入《焦循全集》第八冊,楊州市:廣陵書社,2016年9月。
〔清〕毛奇齡著:《經問》(十五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一六二至一七六,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王夫之:《春秋稗疏》(二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十至十一,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王引之著:《經義述聞》(二十八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為卷一一八〇至一二〇七,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二卷),收入《續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七三九至七四〇,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江永著:《羣經補義》(五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為卷二五六至二六〇,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沈彤著:《果堂集》(一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三二九,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沈欽韓:《春秋左傳補注》(十二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五百八十五至五百九十六,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十五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六百六十三至六百七十七,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三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一千二百七十七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惠周惕:《禮說》(十四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二百一十四至二百二十七,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一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五百四十一,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萬斯大:《學春秋隨筆》(四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五十六至五十九,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四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二〇至二三,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三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一至卷三,台北市:復興書局,1972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3版。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春秋〕舊題左丘明、徐原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2013年12月北京。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1974)五月三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宋〕鄭樵、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黃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春秋〕舊題晏嬰、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戰國〕韓非、〔清〕王先謙:《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2010年3月。
〔戰國〕荀卿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豬飼彥博補遺:《荀子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秦〕舊題黃石公、〔周〕舊題姜尚、〔春秋〕孫武、〔戰國〕吳起、〔春秋〕田穰苴、〔戰國〕尉繚、〔唐〕舊題李靖:《七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再版。
〔戰國〕舊題莊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0年(1991)9月
〔戰國〕舊題管仲、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戰國〕舊題墨翟、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戰國〕舊題墨翟、〔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戰國〕韓非、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戰國〕舊題商鞅、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2006年11月。
〔戰國〕舊題呂不韋、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十月。
〔漢〕舊題劉安、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陳智超主編:《日知錄校注》(三十二卷),收入《陳垣全集》第14-16冊,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清〕孫詒讓:《籀廎遺著輯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清〕趙翼、曹光甫點校:《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崔述撰、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青銅器、甲骨著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年10 月至198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化研究所,2001年10月。
現代著作
〔日〕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日〕池田雄一著、鄭威譯:《中國古代的聚落與地方行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日〕堀敏一:《均田制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九月。
〔日〕增淵龍夫著、呂靜譯:《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美〕陳潤成、李欣榮編:《張蔭麟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1日。
于宗先、王業鍵、吳永猛、侯家駒、侯繼明、劉翠溶等編:《中國經濟發展史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
于琨奇:《戰國秦漢小農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9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兩周編之一:史實與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4年(1985)4月出版,民國87年(1998)5月景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研究室編:《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貴民:《寒峰閣古史古文字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收入《何茲全文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西周至春秋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1988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一年(1992)三月。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2012年3月。
呂振羽著:《中國社會史綱》(據耕耘出版社1949年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第72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宋鎮豪:《商代史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李零:《吳孫子發微(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李零:《待兔軒文存‧讀史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20日。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1979)1月。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的幾個問題》(據中華書局1962年版),收入《金景芳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金景芳:《論井田制度》(據齊魯書社1982年版),收入《金景芳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1989年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I 總論‧上古史‧秦漢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1990)四月。
高明士主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 第二冊:先秦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高明士著:《戰後日本中國史研究》,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1982)二月,中華民國七十一年(1982)九月再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1月。
許子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7年9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2版。
陳恩林:《逸齋先秦史論文集》,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
陳慶連編著:《中國古代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外一種:婚姻與家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2月。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新店市:谷風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六年(1987)十二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1997)四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春秋史》(校訂本),收入《童書業著作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童書業輯、童教英輯校:《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黃聖松:《《左傳》後勤制度考辨》,台北:學生書局,2016年4月。
黃聖松:《《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古史探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2版。
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
蒙文通:《古禮甄微》,收入《蒙文通全集》冊三,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5月。
蒙文通:《儒學甄微》,收入《蒙文通全集》冊一,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5月。
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三月。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2002年1月。
劉文俊主編、黃金山、孔繁敏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 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劉俊文主編、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二卷 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國上古政治社會變遷之指標)》,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3月。
翦伯贊編:《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12月。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市 :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2月,1974年7月再版。
謝維揚著:《中國早期國家》,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2001)12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20日。
顧德融、朱順龍著:《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5 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一年(1972)二月再版。
John Sinclair, Collins COBUILD (Collins Birmingham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atabas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8th edition) Glasgow: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4).
單篇論文
卞直甫、馮慶餘:〈「井田制」與「開阡陌」〉,《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頁55-61。
方述鑫:〈《史密簋》銘文中的齊師、族徒、遂人-兼論西周時代鄉遂制度與兵制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84-90。
王玉哲:〈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57年第5期,頁79-101。
王希岩:〈井田制與貢、助、徹〉,《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頁132-139。
王玲:〈〈盤庚〉之「民」字新解〉,《語文學刊(教育版)》2010年第2期,頁24-30。
王恩田:〈『齊東野人』正解〉,《管子學刊》1992年02期,頁63-65。
冉光榮:〈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四川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頁17-44。
史建群:〈《周禮》鄉遂組織探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二期,頁51-57。
吉家友:〈國人與野人界線的消失〉,《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9月第35卷第5期,頁125-133。
宇文舉:〈「初稅畝」是變按人稅為按地稅的開始〉,《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99-104。
朱家楨:〈西周的井田制與工商食官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8卷第2期,頁30-34。
江林昌:〈兩周時期的農村公社與井田制問題補論〉,《江海學刊》2006年第4期,頁158-164。
余也非:〈戰國秦漢的地租制度(續)〉,《重慶師院學報》1988年4期,頁1-7。
余也非:〈戰國秦漢的地租制度〉,《重慶師院學報》1988年3期,頁1-8。
吳大琨:〈再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問題——答時希哲同志〉,《歷史研究》1955年第8期,頁1874-1915。
吳大琨:〈與范文瀾同志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6期,頁45-56。
吳大琨:〈關於西周社會性質問題討論──答戚其章先生〉,《歷史研究》1956年第3期,頁47-57。
李公治:〈周代封建井田制度問題之商榷〉,《東方學報》第2卷第8期,民國58年(1969)2月,頁57-61。
李文治:〈西周封建論-從助法考察西周的社會性質〉,《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85-93。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0-133。
李春利:〈西周時期采邑的城邑型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年第4期,頁61-70。
李修松:〈「初稅畝」辨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93-96。
李修松:〈周代里社初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45-51。
李隆獻:〈晉作「爰田」、「州兵」蠡論〉,《臺大中文學報》3期,頁431-464。
李震:〈周代井田制度的國家組織與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10期,民國62年(1973)10月,頁13-19。
李曉東:〈關於西周井田制問題-與金景芳先生商榷〉,《人文雜誌》1980年第1期,頁66-71。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二期,頁1-14。
沙憲如:〈子產的「使田有封洫」和「作丘賦」〉,《遼寧師院學報》1983年02期,頁65-68。
周自強:〈「初稅畝」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6期,頁44-52。
周自強:〈重論西周時期的「公田」和「私田」〉,《史林》1987年第1期,頁1-10。
尚友萍:〈論「初稅畝」〉,《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2月第25卷第6期,頁38-40。
尚鉞:〈先秦生產型態之探討〉,《歷史研究》1956第7期,頁1-28。
屈友賢:〈「作爰田」注釋新探〉,《學術研究》1997年第八期,頁67-69。
於凱:〈中國古代國家進程中的邑落形態演進〉,《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期,頁108-115。
林劍鳴:〈井田和爰田〉,《人文雜誌》1979年第1期,頁69-75。
林澐:〈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6期,頁1-12。
林燊祿:〈井田制和貢助徹法〉,《新亞論叢》第1期,民國88(1999)1月,頁141-152。
林獻忠:〈包山楚簡中的「州」及其相關問題新論〉,《簡帛網》2015-01-27,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49。
金景芳:〈由周的徹法談到「作州兵」、「作丘甲」等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年第1期,頁91-102。
金景芳:〈關於井田制的若干問題〉,《江漢論壇》1963年第4期,頁40-51。
侯家駒:〈井田叢考〉,《大陸雜誌》第67卷第3期,民國72年(1983)9月,頁11-30。
姚政:〈論春秋戰國時期農村公社的解體〉,《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97-106。
秋濤:〈秦漢以前的公社、田制和賦稅〉,《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4期,頁3-11。
胡新生:〈西周春秋時期的國野制與部族國家形態〉,《文史哲》1985年第3期,頁57-65。
唐嘉弘:〈略論殷商「作邑」及其源流〉,《史學月刊》1988年第1期,頁1-5。
孫醒:〈西周「農夫」身分辨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55-58。
徐喜辰:〈「眾」「庶人」並非奴隸補證──兼說商周農民多于奴隸亦為奴隸社會問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頁34-41。
徐喜辰:〈論井田制度的崩壞-中國古代公社的解體〉,《東北師範大學學集刊》1957年03期,頁72-99。
徐喜辰:〈論國野、鄉里與郡縣的出現〉,《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3期,頁127-135。
徐鴻修:〈「釐(萊)僕」與「人鬲」〉,《文史哲》1992年第6期,頁78-79。
晁福林:〈論「初稅畝」〉,《文史哲》1999年第6期,頁80-86。
晉龍濤:〈「初稅畝」芻議〉,《農業考古》2013年第4期,頁59-63。
殷寄明:〈甲、金文中的奴隸考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二期第11卷第35期,頁25-27。
祝中熹:〈鄉遂制度與周代社會性質〉,《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頁111-122。
高光晶:〈「井田」質疑〉,《華中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頁86-92。
常征:〈輿論‧輿人‧井田制-兼議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型態及其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頁57-76。
張正明:〈春秋楚國庶人淺析〉,《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頁86-92。
張玉勤:〈也論「庶人」〉,《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頁94-96。
張玉勤:〈井田制辨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頁52-58。
張玉勤:〈晉作爰田探討〉,《晉陽學刊》1984年第2期,頁83-85。
張金光:〈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等篇看國家授田制〉,《管子學刊》1990年第4期,頁54-58。
張金光:〈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普遍土地國有制──對〈秦商鞅變法後田制問題商榷〉的商榷〉,《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76-82。
張金光:〈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農村公社殘餘問題〉,《文史哲》1900年第1期,頁76-82。
張金光:〈戰國時期「邑」的社會政治經濟實體性-官社國野體制新說〉,《史學月刊》2010年第11期,頁3-12。
張信通:〈我國鄉里制度的起源和演變〉,《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11月第16卷第6期,頁15-19。
張盛林:〈周朝「國人」和「野人」的社會地位與作用〉,《傳承》2010年第2期,頁72-73。
戚其章:〈從生產力的變化上看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兼評童書業先生對農奴制起源問題的認識〉,《歷史研究》1957年第9期,頁24-28。
戚其章:〈關於西周社會性質的問題——與吳大琨先生商榷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頁49-64。
畢奧南:〈從邑土國家到領土國家的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1-11。
郭豫才:〈試論西周的公社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一期,頁19-30。
陳勇勤:〈井田學說與小農經濟下的均田思想和農地產權〉,《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頁14、39-43。
陳偉:〈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90-98。
傅允生:〈「初稅畝」再認識〉,《浙江學刊(雙月刊)》1999年第3期(總第56期),頁120-124。
程發軔:〈春秋地名攷要〉,《師大學報》11期(上)民國55年(1966)5月,頁225-298。
程濤平:〈春秋時期楚國的平民階層〉,《歷史研究》1983年第6期,頁22-36。
程濤平:〈楚國野地居民社會形態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頁23-50。
童丕繩(書業):〈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問題〉,《文史哲》1952年第5期,頁39-42。
華世銧:〈「庶人」、「野人」身份試析〉,《寧夏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頁53-57。
黃武強:〈西周春秋的僕和庶人不是奴隸-兼評郭沫若同志的戰國封建論〉,《廣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頁191-198。
黃留珠:〈周六遂「興甿」試釋〉,《史學集刊》1989年第3期,頁8-10。
黃聖松:〈《左傳》「州」芻議——兼論「作州兵」〉,《成大中文學報》第五十五期,頁1-50。
黃聖松:〈《左傳》「郊」考〉,《文與哲》第25期,頁131-182。
黃聖松:〈《左傳》役人考〉,收入《《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195-224。
黃聖松:〈《左傳》役人續考〉,《《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225-276。
黃聖松:〈《左傳》綴以「隧」字地名與「鄉遂」制度蠡測〉,《文與哲》第31期,頁53-100。
黃聖松:〈《左傳》「郭」、「郛」考〉,《臺大中文學報》42期,頁53-112。
黃聖松 、 湯云瑋:〈《左傳》「宗」、「家」、「室」家庭制度考論〉,《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9期,頁169-203。
黃聖松:〈《左傳》輿人考〉,《《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277-313。
黃錦前:〈申論西周金文的「縣」──兼談古文字資料對相關研究的重要性〉,《文史哲》2017年第6期(總第363期),頁139-152。
楊向奎:〈試論先秦時代齊國的經濟制度(上)〉,《文史哲》1954年第11期,頁1374-1382。
楊師群:〈西周春秋時期平民血族組織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頁77-84。
楊際平:〈私田制即封建制說質疑〉,《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1期,頁90-94。
楊寬:〈再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和「八師」的性質〉,《考古》1965年第10期,頁525-528。
楊寬:〈試論中國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組織〉,《學術月刊》1959年第6期,頁39-47、61。
楊寬:〈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八師」和鄉遂制度的關係〉,《考古》1964年第8期,頁414-419。
楊寬:〈論西周時代的奴隸制生產關係-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探討之一〉,《學術月刊》1960年第9期,頁18-27。
葉茂:〈作爰田辨〉,《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157-158。
董巧霞:〈先秦丘制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1月第24卷第1輯,頁129-135。
鄒昌林:〈「作爰田」和小土地占有制的興起〉,《史林》,1988年第3期,頁1-7。
臧知非:〈「初稅畝」新探〉,《學術界》1992年第二期(總三十三期),頁26-31。
趙世超:〈西周的國和野〉,《史學月刊》1988年第二期,頁7-14、32。
趙世超:〈西周為早期國家說〉,《陝西師範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1卷第4期,頁50-55。
趙錫元:〈周代的二等國民-庶人〉,《史學集刊》1982年第3期,頁3-11、18。
趙儷生:〈有關井田制的一些辨析〉,《歷史研究》1980年第4期,頁77-91。
劉敏:〈論「編戶齊民」的形成及其內涵演化-兼論秦漢時期「編戶齊民」與「吏民」關係〉,《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頁135-142。
劉雪河:〈先秦實物並不起源於「初稅畝」〉,《河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1期,頁57-59。
鄭昌淦:〈井田制的破壞和農民的分化-兼論商鞅變法的性質及其作用〉,《歷史研究》1979年第7期,頁60-65。
魯鑫:〈包山楚簡州、里問題研究綴述〉,《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頁99-103。
盧雪松:〈《詩經》「民」字解〉,《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2006年8月,頁165-186。
蕭平漢:〈論國人的階級屬性〉,《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頁51-56。
薛柏成:〈《左傳》中所表現的春秋時期井田制的轉變〉,《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3期,頁11-14。
韓國罄:〈試論春秋戰國時土地制度的變化〉,《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9年第2期,頁118-135。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的農村公社〉,《歷史研究》1960年第4期,頁23-39。
羅運環:〈論包山楚簡中的楚國州制〉,《江漢考古》,1991年第3期,頁75-78。
顧久幸:〈楚國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探討〉,《江漢論壇》,1993年第7期,頁58-60。
顧頡剛:〈春秋時代的縣〉,《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民國26年(1937)6月1號,現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1日,頁168-193,總頁6188-6213。
學位論文
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10月。
潘明娟:《先秦多都並存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0月。
林森:《西周基層地域組織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6月。
謝偉鋒:《從血緣到地緣:春秋戰國制度大變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6月。
陳劍:《先秦時期縣制的起源與轉變》,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2月。
周書燦:《周代農民專題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網路資源
Collins Dictionary: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ph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聖松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uang, Sheng-S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呂偉豪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v, Wei-Haoen_US
dc.creator (作者) 呂偉豪zh_TW
dc.creator (作者) Lv, Wei-Hao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5:58:07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5:58:0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58:0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5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探討在春秋時代「野」及「野人」形成的原因與內容,並討論春秋時代的國野制度下此二者性質如何與「國」相互運作及輔助。最後再討論國野差異下的野人如何因為政治與經濟等因素之下逐漸產生國家一體化之現象。
在國野制度下,「野」與「野人」作為周人國家下的身份與地區皆與周人的國家型態與地方,有其不同之處。「野」表現了「國」以外的廣大區域;「野人」表現了散居、破碎的農業聚落,不具有周人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與社會分工。此種差異正使得「野」及「野人」成為「國」所欲搶奪之資源及人力之所在。「野」及「野人」經由征服的手段進入「國」下,便扮演著生產者與新增地區的角色,與「國」的社會組織和範圍之間產生一定程度的輔助與補充。這都說明國野制度是一種對外征服下處理征服地區人民和土地的手段。在「國」經過戰爭而逐漸空虛的過程中,「野」及「野人」則成為補充「國」所短缺的資源與人力。這也使得國野制度走向崩壞。國家對「野」地進行徵收,對「野人」予以徵兵,鬆動了其間的差異。進入戰國後,一體化現象在因為大量戰爭的需求下,將國野之間的差異徹底消除。這使秦代以後的朝代,進入中央集權的政治與經濟格局。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Thesis focused on how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became, and it discussed how they worked in the national system. Finally, it discussed how the national system collapsed.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factors of politics and economy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collapsion.
“Wildness ” and “countrymen”, as the contrat of the countries biluded by Zhou people, have hu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Wildness” implied a wild range beside the country. “Countrymen” shows that they are many broken and agriculturial settlements. Both of them did not have power as strong as the country. They made them rich resources for the country. In the national system,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played extra natural land andlabor. All of them pointed out the fact that the national system is a way to deal with the conquered men and lan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economy and wars, the ruler must use a new way to continute and increase the power of the country. Using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 was impossible to avoid. It made the collapsion of national system faster and faster. Enentually, Integraytion became the mast important type of dynasties after Qi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標與意義 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範圍 14
二、研究步驟及章節大意 1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25
一、古籍 25
二、近現代先秦歷史研究 30
第二章 野地的性質及其聚落型態 41
第一節 野地的範圍 46
一、「國」相對產生的「野」 46
二、周王畿相對之「野」 61
第二節 野地的性質 68
一、野為可耕地與資源的所在 68
二、野外「隙地」到成為野地 86
第三節 野地的聚落形態及其他 93
第三章 野人的來源及其他 119
第一節 野人的來源 124
一、周初之殷人 125
二、殷時的外族與方國 135
三、諸侯國侵略之小國 140
第二節 野人的職業 150
第三節 野人的附屬關係 174
第四章 國野關係下的野人與一體化之角色 197
第一節 野人的隸屬權、控制權及其轉變 199
第二節 國對野的支配 221
第三節 野人在國家一體化之過渡階段 243
第五章 春秋時代國野的崩解及原因 265
第一節 國野界線消失 268
一、料民太原 270
二、初稅畝 277
第二節 個體逃逸及其影響 283
第三節 國人士職業的衰弱 299
第六章 結論 308
徵引文獻 313
zh_TW
dc.format.extent 35288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春秋時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野制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野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un-Qiu Perio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al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ildnes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untrymenen_US
dc.title (題名) 春秋時代「野」及「野人」研究--以先秦典籍為範圍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n "Wildness" and "Countrymen"- Based on Pre-Qin Ancient Book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古典文獻

〔漢〕毛亨、〔漢〕鄭玄、〔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趙岐、〔宋〕孙奭:《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鄭玄、〔唐〕賈公彥:《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鄭玄、〔唐〕賈公彥:《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
〔漢〕何休、〔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漢〕韓嬰撰、許維遹釋:《韓師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漢〕劉熙、〔清〕畢沅 疏證、〔清〕王先謙 補:《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
〔魏〕何晏、〔宋〕邢昺:《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魏〕王弼、韓康伯、〔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1997年8月。
〔晉〕杜預、〔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晉〕郭璞、〔宋〕邢昺:《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晉〕范甯、〔唐〕楊士勛:《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唐〕唐玄宗、〔宋〕邢昺:《孝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府學堂重刊宋本,2011年12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9月。
〔清〕孫詒讓疏、汪少華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1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鍾文烝:《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二版。
〔清〕焦循著、劉建臻整理:《孟子正義》,收入《焦循全集》第六、七、八冊,楊州市:廣陵書社,2016年9月。
〔清〕顧棟高著、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清〕段玉裁、〔民國〕王進祥注音:《說文解字注》,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清〕焦循著、劉建臻整理:《群經宮室圖》,收入《焦循全集》第八冊,楊州市:廣陵書社,2016年9月。
〔清〕毛奇齡著:《經問》(十五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一六二至一七六,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王夫之:《春秋稗疏》(二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十至十一,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王引之著:《經義述聞》(二十八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為卷一一八〇至一二〇七,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朱大韶:《實事求是齋經義》(二卷),收入《續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七三九至七四〇,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江永著:《羣經補義》(五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為卷二五六至二六〇,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沈彤著:《果堂集》(一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卷三二九,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沈欽韓:《春秋左傳補注》(十二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五百八十五至五百九十六,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金鶚:《求古錄禮說》(十五卷),收入《皇清經解續編》卷六百六十三至六百七十七,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三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一千二百七十七至一千二百七十九,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惠周惕:《禮說》(十四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二百一十四至二百二十七,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一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五百四十一,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萬斯大:《學春秋隨筆》(四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五十六至五十九,台北:復興書局,1972年。
〔清〕閻若璩:《四書釋地》(四卷),收入《皇清經解》諸經總義類原二〇至二三,台北:藝文印書館,不印出版年。
〔清〕顧炎武:《左傳杜解補正》(三卷),收入《皇清經解》卷一至卷三,台北市:復興書局,1972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0月3版。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春秋〕舊題左丘明、徐原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2013年12月北京。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中華民國六十三年(1974)五月三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宋〕鄭樵、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黃懷信修訂、李學勤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

〔春秋〕舊題晏嬰、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戰國〕韓非、〔清〕王先謙:《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2010年3月。
〔戰國〕荀卿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日〕久保愛增注、豬飼彥博補遺:《荀子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秦〕舊題黃石公、〔周〕舊題姜尚、〔春秋〕孫武、〔戰國〕吳起、〔春秋〕田穰苴、〔戰國〕尉繚、〔唐〕舊題李靖:《七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再版。
〔戰國〕舊題莊周、〔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0年(1991)9月
〔戰國〕舊題管仲、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戰國〕舊題墨翟、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戰國〕舊題墨翟、〔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月。
〔戰國〕韓非、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
〔戰國〕舊題商鞅、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4月,2006年11月。
〔戰國〕舊題呂不韋、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漢〕劉向著、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十月。
〔漢〕舊題劉安、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清〕顧炎武著、陳垣校注、陳智超主編:《日知錄校注》(三十二卷),收入《陳垣全集》第14-16冊,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清〕孫詒讓:《籀廎遺著輯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清〕趙翼、曹光甫點校:《陔餘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清〕崔述撰、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青銅器、甲骨著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年10 月至198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化研究所,2001年10月。
現代著作
〔日〕守屋美都雄著、錢杭、楊曉芬譯:《中國古代的家族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3月。
〔日〕池田雄一著、鄭威譯:《中國古代的聚落與地方行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日〕堀敏一:《均田制研究》,台北:弘文館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九月。
〔日〕增淵龍夫著、呂靜譯:《中國古代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美〕陳潤成、李欣榮編:《張蔭麟全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1日。
于宗先、王業鍵、吳永猛、侯家駒、侯繼明、劉翠溶等編:《中國經濟發展史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8月。
于琨奇:《戰國秦漢小農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9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中國上古史(待定稿)第三本:兩周編之一:史實與演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4年(1985)4月出版,民國87年(1998)5月景印。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研究室編:《侯外廬史學論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綜合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貴民:《寒峰閣古史古文字論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6月。
何茲全:《中國古代社會》,收入《何茲全文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何懷宏:《世襲社會──西周至春秋社會形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1988年吉林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一年(1992)三月。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2012年3月。
呂振羽著:《中國社會史綱》(據耕耘出版社1949年版影印),收入《民國叢書》第四編第72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12月。
宋鎮豪:《商代史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李亞農:《李亞農史論集》,出版地不詳,出版年不詳。
李零:《吳孫子發微(典藏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李零:《待兔軒文存‧讀史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0月20日。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68年(1979)1月。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3月。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台北市:華世出版社,1979年11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的幾個問題》(據中華書局1962年版),收入《金景芳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金景芳:《論井田制度》(據齊魯書社1982年版),收入《金景芳全集》第四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1989年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晁福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9月。
高明士主編:《中國史研究指南I 總論‧上古史‧秦漢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九年(1990)四月。
高明士主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 第二冊:先秦史》,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年。
高明士著:《戰後日本中國史研究》,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一年(1982)二月,中華民國七十一年(1982)九月再版。
張蔭麟:《中國上古史綱》,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1月。
許子濱:《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7年9月。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6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2版。
陳恩林:《逸齋先秦史論文集》,長春市:吉林出版集團 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9月。
陳慶連編著:《中國古代史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12月。
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外一種:婚姻與家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2月。
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新店市:谷風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六年(1987)十二月。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論稿》,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1997)四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春秋史》(校訂本),收入《童書業著作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童書業輯、童教英輯校:《春秋史料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黃聖松:《《左傳》後勤制度考辨》,台北:學生書局,2016年4月。
黃聖松:《《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古史探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古史新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2版。
雷興山:《先周文化探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年1月。
蒙文通:《古禮甄微》,收入《蒙文通全集》冊三,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5月。
蒙文通:《儒學甄微》,收入《蒙文通全集》冊一,成都:巴蜀書社,2015年5月。
趙世超:《周代國野關係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
趙岡、陳鍾毅:《中國經濟制度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華民國七十五年(1986)三月。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2002年1月。
劉文俊主編、黃金山、孔繁敏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三卷 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1月。
劉俊文主編、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二卷 專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 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潘英:《中國上古史新探(中國上古政治社會變遷之指標)》,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3月。
翦伯贊編:《先秦史》,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3年12月。
黎東方:《中國上古史八論》,台北市 :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年2月,1974年7月再版。
謝維揚著:《中國早期國家》,台北:慧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2001)12月。
瞿同祖:《中國封建社會-周代社會組織》,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6月20日。
顧德融、朱順龍著:《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
James Legge,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5 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國六十一年(1972)二月再版。
John Sinclair, Collins COBUILD (Collins Birmingham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atabas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8th edition) Glasgow: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014).
單篇論文
卞直甫、馮慶餘:〈「井田制」與「開阡陌」〉,《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頁55-61。
方述鑫:〈《史密簋》銘文中的齊師、族徒、遂人-兼論西周時代鄉遂制度與兵制的關係〉,《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84-90。
王玉哲:〈有關西周社會性質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57年第5期,頁79-101。
王希岩:〈井田制與貢、助、徹〉,《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頁132-139。
王玲:〈〈盤庚〉之「民」字新解〉,《語文學刊(教育版)》2010年第2期,頁24-30。
王恩田:〈『齊東野人』正解〉,《管子學刊》1992年02期,頁63-65。
冉光榮:〈春秋戰國時期郡縣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四川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頁17-44。
史建群:〈《周禮》鄉遂組織探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二期,頁51-57。
吉家友:〈國人與野人界線的消失〉,《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9月第35卷第5期,頁125-133。
宇文舉:〈「初稅畝」是變按人稅為按地稅的開始〉,《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1期,頁99-104。
朱家楨:〈西周的井田制與工商食官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8卷第2期,頁30-34。
江林昌:〈兩周時期的農村公社與井田制問題補論〉,《江海學刊》2006年第4期,頁158-164。
余也非:〈戰國秦漢的地租制度(續)〉,《重慶師院學報》1988年4期,頁1-7。
余也非:〈戰國秦漢的地租制度〉,《重慶師院學報》1988年3期,頁1-8。
吳大琨:〈再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問題——答時希哲同志〉,《歷史研究》1955年第8期,頁1874-1915。
吳大琨:〈與范文瀾同志論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6期,頁45-56。
吳大琨:〈關於西周社會性質問題討論──答戚其章先生〉,《歷史研究》1956年第3期,頁47-57。
李公治:〈周代封建井田制度問題之商榷〉,《東方學報》第2卷第8期,民國58年(1969)2月,頁57-61。
李文治:〈西周封建論-從助法考察西周的社會性質〉,《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4期,頁85-93。
李向平:〈西周春秋時期庶人宗法組織研究〉,《歷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20-133。
李春利:〈西周時期采邑的城邑型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年第4期,頁61-70。
李修松:〈「初稅畝」辨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頁93-96。
李修松:〈周代里社初論〉,《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45-51。
李隆獻:〈晉作「爰田」、「州兵」蠡論〉,《臺大中文學報》3期,頁431-464。
李震:〈周代井田制度的國家組織與發展〉,《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6卷第10期,民國62年(1973)10月,頁13-19。
李曉東:〈關於西周井田制問題-與金景芳先生商榷〉,《人文雜誌》1980年第1期,頁66-71。
沈長雲:〈從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論及戰國時期的爰田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二期,頁1-14。
沙憲如:〈子產的「使田有封洫」和「作丘賦」〉,《遼寧師院學報》1983年02期,頁65-68。
周自強:〈「初稅畝」研究〉,《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6期,頁44-52。
周自強:〈重論西周時期的「公田」和「私田」〉,《史林》1987年第1期,頁1-10。
尚友萍:〈論「初稅畝」〉,《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2月第25卷第6期,頁38-40。
尚鉞:〈先秦生產型態之探討〉,《歷史研究》1956第7期,頁1-28。
屈友賢:〈「作爰田」注釋新探〉,《學術研究》1997年第八期,頁67-69。
於凱:〈中國古代國家進程中的邑落形態演進〉,《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1期,頁108-115。
林劍鳴:〈井田和爰田〉,《人文雜誌》1979年第1期,頁69-75。
林澐:〈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6期,頁1-12。
林燊祿:〈井田制和貢助徹法〉,《新亞論叢》第1期,民國88(1999)1月,頁141-152。
林獻忠:〈包山楚簡中的「州」及其相關問題新論〉,《簡帛網》2015-01-27,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49。
金景芳:〈由周的徹法談到「作州兵」、「作丘甲」等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年第1期,頁91-102。
金景芳:〈關於井田制的若干問題〉,《江漢論壇》1963年第4期,頁40-51。
侯家駒:〈井田叢考〉,《大陸雜誌》第67卷第3期,民國72年(1983)9月,頁11-30。
姚政:〈論春秋戰國時期農村公社的解體〉,《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頁97-106。
秋濤:〈秦漢以前的公社、田制和賦稅〉,《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4期,頁3-11。
胡新生:〈西周春秋時期的國野制與部族國家形態〉,《文史哲》1985年第3期,頁57-65。
唐嘉弘:〈略論殷商「作邑」及其源流〉,《史學月刊》1988年第1期,頁1-5。
孫醒:〈西周「農夫」身分辨析〉,《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頁55-58。
徐喜辰:〈「眾」「庶人」並非奴隸補證──兼說商周農民多于奴隸亦為奴隸社會問題〉,《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頁34-41。
徐喜辰:〈論井田制度的崩壞-中國古代公社的解體〉,《東北師範大學學集刊》1957年03期,頁72-99。
徐喜辰:〈論國野、鄉里與郡縣的出現〉,《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3期,頁127-135。
徐鴻修:〈「釐(萊)僕」與「人鬲」〉,《文史哲》1992年第6期,頁78-79。
晁福林:〈論「初稅畝」〉,《文史哲》1999年第6期,頁80-86。
晉龍濤:〈「初稅畝」芻議〉,《農業考古》2013年第4期,頁59-63。
殷寄明:〈甲、金文中的奴隸考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二期第11卷第35期,頁25-27。
祝中熹:〈鄉遂制度與周代社會性質〉,《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頁111-122。
高光晶:〈「井田」質疑〉,《華中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頁86-92。
常征:〈輿論‧輿人‧井田制-兼議中國封建社會初期型態及其發展〉,《北京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頁57-76。
張正明:〈春秋楚國庶人淺析〉,《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頁86-92。
張玉勤:〈也論「庶人」〉,《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頁94-96。
張玉勤:〈井田制辨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頁52-58。
張玉勤:〈晉作爰田探討〉,《晉陽學刊》1984年第2期,頁83-85。
張金光:〈從銀雀山竹書〈田法〉等篇看國家授田制〉,《管子學刊》1990年第4期,頁54-58。
張金光:〈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普遍土地國有制──對〈秦商鞅變法後田制問題商榷〉的商榷〉,《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頁76-82。
張金光:〈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農村公社殘餘問題〉,《文史哲》1900年第1期,頁76-82。
張金光:〈戰國時期「邑」的社會政治經濟實體性-官社國野體制新說〉,《史學月刊》2010年第11期,頁3-12。
張信通:〈我國鄉里制度的起源和演變〉,《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11月第16卷第6期,頁15-19。
張盛林:〈周朝「國人」和「野人」的社會地位與作用〉,《傳承》2010年第2期,頁72-73。
戚其章:〈從生產力的變化上看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兼評童書業先生對農奴制起源問題的認識〉,《歷史研究》1957年第9期,頁24-28。
戚其章:〈關於西周社會性質的問題——與吳大琨先生商榷劃分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標準〉,《歷史研究》1955年第5期,頁49-64。
畢奧南:〈從邑土國家到領土國家的邊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1年12月第21卷第4期,頁1-11。
郭豫才:〈試論西周的公社問題〉,《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一期,頁19-30。
陳勇勤:〈井田學說與小農經濟下的均田思想和農地產權〉,《安徽史學》2008年第3期,頁14、39-43。
陳偉:〈包山楚簡所見邑、里、州的初步研究〉,《武漢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頁90-98。
傅允生:〈「初稅畝」再認識〉,《浙江學刊(雙月刊)》1999年第3期(總第56期),頁120-124。
程發軔:〈春秋地名攷要〉,《師大學報》11期(上)民國55年(1966)5月,頁225-298。
程濤平:〈春秋時期楚國的平民階層〉,《歷史研究》1983年第6期,頁22-36。
程濤平:〈楚國野地居民社會形態研究〉,《歷史研究》1990年第1期,頁23-50。
童丕繩(書業):〈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問題〉,《文史哲》1952年第5期,頁39-42。
華世銧:〈「庶人」、「野人」身份試析〉,《寧夏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頁53-57。
黃武強:〈西周春秋的僕和庶人不是奴隸-兼評郭沫若同志的戰國封建論〉,《廣西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頁191-198。
黃留珠:〈周六遂「興甿」試釋〉,《史學集刊》1989年第3期,頁8-10。
黃聖松:〈《左傳》「州」芻議——兼論「作州兵」〉,《成大中文學報》第五十五期,頁1-50。
黃聖松:〈《左傳》「郊」考〉,《文與哲》第25期,頁131-182。
黃聖松:〈《左傳》役人考〉,收入《《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195-224。
黃聖松:〈《左傳》役人續考〉,《《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225-276。
黃聖松:〈《左傳》綴以「隧」字地名與「鄉遂」制度蠡測〉,《文與哲》第31期,頁53-100。
黃聖松:〈《左傳》「郭」、「郛」考〉,《臺大中文學報》42期,頁53-112。
黃聖松 、 湯云瑋:〈《左傳》「宗」、「家」、「室」家庭制度考論〉,《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9期,頁169-203。
黃聖松:〈《左傳》輿人考〉,《《左傳》國人研究》,台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10月31日,頁277-313。
黃錦前:〈申論西周金文的「縣」──兼談古文字資料對相關研究的重要性〉,《文史哲》2017年第6期(總第363期),頁139-152。
楊向奎:〈試論先秦時代齊國的經濟制度(上)〉,《文史哲》1954年第11期,頁1374-1382。
楊師群:〈西周春秋時期平民血族組織初探〉,《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頁77-84。
楊際平:〈私田制即封建制說質疑〉,《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1期,頁90-94。
楊寬:〈再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和「八師」的性質〉,《考古》1965年第10期,頁525-528。
楊寬:〈試論中國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組織〉,《學術月刊》1959年第6期,頁39-47、61。
楊寬:〈論西周金文中「六師」「八師」和鄉遂制度的關係〉,《考古》1964年第8期,頁414-419。
楊寬:〈論西周時代的奴隸制生產關係-中國古史分期問題探討之一〉,《學術月刊》1960年第9期,頁18-27。
葉茂:〈作爰田辨〉,《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157-158。
董巧霞:〈先秦丘制考略〉,《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9年1月第24卷第1輯,頁129-135。
鄒昌林:〈「作爰田」和小土地占有制的興起〉,《史林》,1988年第3期,頁1-7。
臧知非:〈「初稅畝」新探〉,《學術界》1992年第二期(總三十三期),頁26-31。
趙世超:〈西周的國和野〉,《史學月刊》1988年第二期,頁7-14、32。
趙世超:〈西周為早期國家說〉,《陝西師範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1卷第4期,頁50-55。
趙錫元:〈周代的二等國民-庶人〉,《史學集刊》1982年第3期,頁3-11、18。
趙儷生:〈有關井田制的一些辨析〉,《歷史研究》1980年第4期,頁77-91。
劉敏:〈論「編戶齊民」的形成及其內涵演化-兼論秦漢時期「編戶齊民」與「吏民」關係〉,《天津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頁135-142。
劉雪河:〈先秦實物並不起源於「初稅畝」〉,《河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6卷第1期,頁57-59。
鄭昌淦:〈井田制的破壞和農民的分化-兼論商鞅變法的性質及其作用〉,《歷史研究》1979年第7期,頁60-65。
魯鑫:〈包山楚簡州、里問題研究綴述〉,《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頁99-103。
盧雪松:〈《詩經》「民」字解〉,《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2006年8月,頁165-186。
蕭平漢:〈論國人的階級屬性〉,《衡陽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4期,頁51-56。
薛柏成:〈《左傳》中所表現的春秋時期井田制的轉變〉,《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6月第3期,頁11-14。
韓國罄:〈試論春秋戰國時土地制度的變化〉,《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9年第2期,頁118-135。
韓連琪:〈春秋戰國時代的農村公社〉,《歷史研究》1960年第4期,頁23-39。
羅運環:〈論包山楚簡中的楚國州制〉,《江漢考古》,1991年第3期,頁75-78。
顧久幸:〈楚國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探討〉,《江漢論壇》,1993年第7期,頁58-60。
顧頡剛:〈春秋時代的縣〉,《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六、七合期,民國26年(1937)6月1號,現由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1日,頁168-193,總頁6188-6213。
學位論文
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10月。
潘明娟:《先秦多都並存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0月。
林森:《西周基層地域組織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6月。
謝偉鋒:《從血緣到地緣:春秋戰國制度大變革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6月。
陳劍:《先秦時期縣制的起源與轉變》,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12月。
周書燦:《周代農民專題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4月。
網路資源
Collins Dictionary: https://www.collinsdictionary.com/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inscription.asdc.sinica.edu.tw/c_index.php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101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