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
The Study of the Northwestern Dialect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Based on Dunhuang Vulgar Word
作者 陳羲彤
Chan, Hei-Tong
貢獻者 李存智
陳羲彤
Chan, Hei-Tong
關鍵詞 敦煌
西北方言
俗字
通假
層次異讀
全濁音清化
韻尾消變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58:30 (UTC+8)
摘要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是漢語音韻學史上第一部構擬斷代古方言音韻系統的專著,開拓了古方音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現代西北方言在北方官話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漢語方言層次分析研究興起,西北方言白讀層音韻面貌漸漸受到注意,不少音類分合面貌可上溯至唐宋。前輩學者一方面整理更多古西北地區的材料,一方面更深入地調查和描寫現代西北方言,積極勾勒西北方言從唐、宋到現代的發展軌迹。本文以敦煌俗文學的俗字(通假字、形聲俗字)為材料,初步構擬當時的聲、韻系統,梳理出古西北方言的基本面貌,包括通行範圍、共同特徵等。構擬古西北方言,處理材料的眼光、手法是重中之重,第一章「前言」即在確認材料的屬性、研究方法、討論議題。
  第二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聲母關係」討論唐五代西北方音聲母系統的變化,集中討論知、章、莊組,和與它們有密切關係的見曉、精組的分合和音值,以及全濁聲母的清化模式。本文主張船(禪)、書、初、崇、生母存在層次異讀,它們或讀塞擦音,或讀擦音,未可一概而論。全濁聲母字的音韻行為與現代方言「平送仄不送」、「不分平仄都不送」、「不分平仄都送氣」三種主要類型都不同,甚至同一文獻、同一發音部位、同一聲調的全濁母字都可以有不同的行為,顯示全濁母字亦存在層次異讀,這是「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和「不分平仄都送氣」兩類疊置的結果。
  第三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陰聲韻部關係」討論陰聲韻部的發展,集中討論止(蟹)、遇攝交涉的語音基礎,及收*-i、*-u尾韻類失落韻尾的變化。止開三*i、止合三*iui兩類分別都與魚、虞韻接觸,反映兩種不同的音變類型:魚虞*iu>y>i和止合三(蟹合三四)*iui>y,前者魚虞韻讀如止開三,後者止合三(蟹合三四)讀得跟魚虞一樣。其次,材料顯示這支方言還有蟹、流、效攝字丟失*-i、*-u尾,複元音韻單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蟹攝一、二等字與四等俱全韻攝一、二等字接觸,流攝字與深、臻等攝舒聲字接觸,效攝字與山、深攝舒聲字交涉。
  第四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陽、入聲韻部關係」關注鼻音、塞音韻尾的消變及元音變化等問題。根據韻部間的交涉關係,我們認為鼻尾丟失以梗攝最為先進,通攝殿後,其餘各韻攝則表現相類,顯示西北方言鼻尾的丟失在唐五代時已有一定程度發展。其次,本文根據梗、宕攝存在兩套接觸關係的客觀事實,主張這些音類存在層次異讀,梗攝有*-i和*-ieng、宕攝有*-o和*-ang兩種讀法。同時,陰、入聲字和陰、陽聲字兩兩頻繁交涉,陽、入聲字間的交涉則寥寥無幾,顯示入聲字仍帶喉塞尾,丟失韻尾的陽聲字大部分讀鼻化韻,兩者大概仍有所區別。最後,根據材料反映的音韻關係,指出這支方言是i、y、u、e、o、a的六元音系統。
  第五章「唐代秦晉、河西方言的關係」討論「西北方言」的地域範圍和異質內涵。通過比較唐代敦煌、關中地區的音韻現象,指出兩者同大於異,根據鼻音聲母去鼻化、鼻韻尾失落、止遇相混三種現象可將它們統稱為「西北方言」。「西北方言」按全濁音聲母清化模式的不同可分河西(秦晉)和關中兩系,「河西方言」屬「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關中方言」屬「不分平仄都送氣型」,第二章所論全濁聲母字不規則的音韻行為是河西方言受關中方言干擾的結果,平行於羅常培對《開蒙要訓》音注和漢藏對音材料濁音清化模式不同的觀察。宏觀而言,根據現代方言全濁音清化三種類型的分布和淵源,本文認為「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唐以前轄地較廣,從秦晉地區漫延至今甘肅一帶;「不分平仄都送氣型」在唐代隨著長安強勢方言的發展,沿著絲綢之路深入河西走廊。
  通過以上四章的討論,本文認為唐五代敦煌方言在中古方音研究佔重要地位,豐富的材料及龐大的敦煌學研究團隊,都讓它有繼續深入的可能。西北方言作為激起漢語方言層次分析法的重要一員,隨著目前相關成果日益增多,現代晉語和西北地區的中原官話與唐、宋西北地區材料間的關係,理應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釋。緣此,本文即從全濁聲母的變化方向切入,指出敦煌材料與晉語核心地區——并州片一帶的方言有一致的變化,顯示唐以前秦晉方言在中原西部地區的強勢地位,唐宋材料清化模式上的出入是關中地區長安方言興起後造成的結果。另外,就研究方法而言,我們以現代方言層次分析法的眼光觀察古方言,認為部分音類多向的對應關係與層次異讀有關。總而言之,「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之意義在於利用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方法、成果,考察出土文獻所保存的古方音線索,初步探討古代西部方言的源流和面貌。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宋‧丁度等編,趙振鐸校,《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宋‧陳彭年等編,余迺永校註,《新校互註宋本廣韻》,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宋‧陸游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任半塘 1987《敦煌歌辭總編(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
徐 俊 2000《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
項 楚 1994《敦煌歌辭總編匡補》,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項 楚 2006《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黃征、吳偉 1995《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黃征、張涌泉 1999《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二、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 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 社。
孔仲溫 2000《玉篇俗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方孝坤 2012《徽州文書俗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 力 2010a《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 2010b《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輝 2008《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王永興 1994《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永興 2010《唐代經營西北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志平、孟蓬生、張潔 2014《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方言地理》,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王洪君 2014《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館。
王福堂 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臨惠 2003《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 文出版社。
申祐先 2017《韓國漢字音歷史層次分析》,臺北:元華文創。
白於藍 2012《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石汝杰 2018《吳語字和詞的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伏俊璉 2010《敦煌文學總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安介生 1999《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朱曉農 2008《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
何耿庸 1984《漢語方言研究小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吳廷楨、郭厚安 1993《河西開發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吳建生、趙宏因 1997《萬榮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 榮 1973《切韻音系》,臺北:鼎文書局。
李 榮 1987《文字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 憑 2011《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方桂 2015《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正宇 1997《敦煌歷史地理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李存智 2010《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
李范文 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掌中珠》對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李恕豪 2003《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李無末等 2006《漢語音韻學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 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 1994《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杜佳倫 2014《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上海:中西書局。
汪啟明 1998《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邢向東、王臨惠、張維佳、李小平 2012《秦晉兩省沿河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商 務印書館。
周志鋒 2006《明清小說俗字俗語研究》,北京:中國社學科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 澐 2012《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
林聰明 1991《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 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
邵榮芬 2008《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金理新 2002《上古漢語音系》,合肥:黃山書社。
侯精一、溫端政 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咸蔓雪 2016《漢語越南語關係語素歷史層次分析》,上海:中西書局。
故戟、傅玫 1995《敦煌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段亞廣 2012《中原官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 誠 2000《訓詁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洪 颺 2008《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唐長孺 1992《隋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徐時儀 2009《玄應和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通鏘 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2014《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振生 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等 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郝春文 2010《敦煌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 敏 1990《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
高永安 2007《明清皖南方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亨、董治安 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張光宇 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金龍 2008《北魏政治史.三》,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張涌泉 2010《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涌泉 2015《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國剛 1994《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新文津出版社。
張維佳 2005《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張錫厚 1980《敦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錫厚 2000《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
張鴻魁 1992《金瓶梅語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莫 超 2014《西北方言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忠敏 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保亞 2015《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北京:商務印出版社。
陳寅恪 2001《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局。
陳新中 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源源 2018《漢語史視角下的明清吳語方言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衛強 2011《廣州地區粵方言語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陸志韋 1985《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古音說略》,北京:中華書局。
陸錫興 2018《漢字傳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麥 耘 2009a《音韻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喬全生 2008《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曾 良 2006《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曾 良 2017《明清小說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 2016《漢語方言學教程(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甯忌浮 2009《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華學誠 2014《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逯耀東 2006《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
項 楚 1991《敦煌文學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項 楚 2001《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
項夢冰、曹暉 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黃 征 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笑山 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淬伯 2010《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北京:中華書局。
黃耀堃 1995《音韻學引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楊耐思 1981《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家真 2017《湖南方言歷史音韻比較研究》,臺北:白象文化。
楊際平、敦鋒、張和平 1997《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長沙:岳麓 書社。
葉玉英 2009《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葉慶炳 1997《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葛劍雄 2002《中國人口史.第1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葛劍雄等 1997《中國移民史.第2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葛劍雄等 1997《中國移民史.第3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董少文(李榮) 1955《漢語語音學》,香港:宏圖出版社。
董同龢 200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董紹克、李焱、趙紅梅 2013《漢語方言詞彙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裘錫圭 2016《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詹伯慧等 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賈小軍 2009《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寧可、郝春文 1993《敦煌的歷史和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榮新江 2001《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榮新江 2007《華戎交會: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趙 彤 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趙平安 2008《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趙振鐸 2000《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齊陳駿等 1989《河西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劉 伶 1988《敦煌方言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劉 釗 2011《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又辛 1988《通假概說》,成都:巴蜀書社。
劉信芳 2011《楚簡帛通假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曉南 2012《宋代四川語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廣文編譯所 1999《國音中古音對照表》,臺北:廣文書局。
歐昌俊、李海霞 2004《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潘悟雲 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蔡忠霖 2002《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文津出版社。
蔣紹愚 2017《近代漢語研究概要(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冀聘、吳福祥 1997《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蔣冀騁 2005《敦煌文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禮鴻 2016《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2013《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錢曾怡等 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鮑明煒 1990《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儲泰松 2005《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薛平栓 2001《陝西歷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薛鳳生 1998《漢語音韻史十講》,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韓沛玲 2012《山西方言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顏廷亮、張彥珍 2000《西陲文學遺珍:敦煌文學通俗講》,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
羅常培 1961《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周祖謨 195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 社。
譚其驤 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北京:中國地圖出 版社。
譚其驤 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隋、唐、五代十國》,北京:中國地圖出版 社。
(日)池田溫  1980《談座敦煌.第3卷.敦煌の社會》,東京:大東出版社。
(日)池田溫著,張銘心、郝軼君譯 2007《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日)高田時雄 1988《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 言》,東京:創文社。
(日)榎一雄  1980《談座敦煌.第2卷.敦煌の歷史》,東京:大東出版社。
(日)藤枝晃著,翟德芳、孫曉琳譯 1991《漢字的文化史》,北京:知識出版社。
(法)馬伯樂著,聶鴻音譯 2005《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美)包擬古著,潘悟雲、徐文堪譯 2009《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 局。
(美)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等譯 2008《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賴福吉等著,張維佳等譯 2015《世界語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賴福吉等著,張維佳等譯 2018《語音學教程(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音譯 1987《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飛譯 2010《漢語的本質和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Hock,Hans Henrich. 1986.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

三、 單篇論文
丁 鋒 2003〈慧琳《一切經音義》改良玄應反切考〉,收錄於丁鋒(2010)《如斯 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1-28。
丁 鋒 2005〈慧琳改訂玄應反切聲類考─兼論唐代長安聲母演變過程〉,收錄於丁鋒 (2010)《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29-46。
丁 鋒 2006〈慧琳改訂玄應反切反映的唐代長安聲調狀況〉,收錄於丁鋒(2010) 《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47-62。
丁 鋒 2010〈慧琳改訂玄應音切韻類考〉,收錄於丁鋒(2010)《如斯齋漢語史叢 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63-79。
丁邦新 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66-187。
丁邦新 1987〈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語言 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09-245。
丁邦新 1992〈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 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8-208。
丁治民、趙春文 2009〈敦煌詩中的別字異文研究──論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見二系合 流〉,《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55-59。
王 力 1936〈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清華學報》11.3:783-842。
王 力 1982〈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語言研究》1982.1:1-5。
王三慶 2004〈敦煌、吐魯番文獻中的音韻材料〉,《聲韻論叢》13:121-146。
王吉堯 1987〈從日語漢音看八世紀長安方音〉,《語言研究》1987.2:57-70。
王建設 2014〈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4:187-192。
王洪君 1991,199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下)〉,收錄於王洪君(2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51-84。
王洪君 1992〈文白異讀與叠置式音變──從山西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談起〉,收錄 於王洪君(2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頁1-50。
王洪君 2006〈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語言暨語言 學》7.1:63-86。
王洪君 2009〈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係模型〉,收錄於王洪君(2 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01 -229。
王洪君 2011〈《歷史音變面面觀──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評介〉,《語 言科學》10.6:657-669。
王為民 2011〈「支微入魚」的演變模式及其在晉方言中的表現〉,《語言科學》10.6: 640-650。
王軍虎 2004〈晉陜甘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2 004.3:267-288。
王國維 1920〈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 詮》分部考〉,收錄於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外二種).卷8》,石家 莊:河北教育出版社,頁198-201。
王福堂 1998〈二十世紀的漢語方言學〉,收錄於王福堂(2010)《漢語方言論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4-55。
王福堂 2004〈徽州方言的性質與歸屬〉,收錄於王福堂(2010)《漢語方言論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0-88。
王福堂 2008〈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音送氣不送氣的問題〉,收錄於王福堂(2 010)《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74-190。
史存直 1986〈日譯漢語、吳音的還原問題〉,《音韻學研究.第2輯》(1986), 北京:中華書局,172-186。
史念海 1963〈古代的關中〉,收錄於史念海(1963)《河山集》,北京:三聯書 店,26-66。
史念海 1988〈河西與敦煌(上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4:51-76。
史念海 1989〈河西與敦煌(下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1:1-32。
石汝杰 2005a〈明清時代吳語的歷史和文獻──《明清吳語詞典》前言〉,收錄於石 汝杰(2006)《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141-1 63。
石汝杰 2005b〈《山歌》的語音和語法問題〉,收錄於石汝杰(2006)《明清吳語和 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164-181。
朱曉農 2005〈元音大轉移與元音高化鏈移〉,《民族語文》2005.1:1-6。
朱曉農 2010〈全濁弛聲論——兼論全濁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收錄於朱曉農 (2012)《音法演化-發聲運動》,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73-315。
朱曉農、寸熙 2006〈清濁變音圈——自然音變的階段和漢語內爆音的自生性〉, 《民族語文》2006.3:3-13。
李 零 1989〈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收錄於李零(1998)《李零自選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63-272。
李 零 1999〈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美國達慕思學院郭店楚簡《老子》國 際 學術討會感想〉,收錄於李零(2001)《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頁185-194。
李 榮 1965〈方言語音對應關係的例外〉,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127-134。
李 榮 1965〈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京: 商務印書館,頁107-118。
李 榮 1983〈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21-38。
李 榮 1987〈舊小說裡的輕音字例釋〉,收錄於李榮(2012)《方言存稿》,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107-111。
李 榮 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收錄於李榮(2012)《方言存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0-141。
李 藍 2014〈敦煌方言與唐五代西北方音〉,《方言》2014.4:305-320。
李小凡、池田健太郎 2015〈徽州方言古全濁聲母無條件分化成因新探〉,《語文研 究》2015.2:53-57。
李正宇 1986〈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校勘學意義〉,《敦煌研究》4:47-55。
李如龍 1984〈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i-說〉,收錄於李如龍(2009)《漢語方言研究 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51-163。
李如龍 1985〈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收錄於李如龍(2009)《漢語方 言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4-150。
李如龍、辛世彪 1999〈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收錄於李如 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11-226。
李存智 2011a〈《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74:51-1 02。
李存智 2011b〈漢語語音史中的擦音聲母〉,《臺大中文學報》34:395-466。
李存智 2013〈漢語語音史中的次濁聲母〉,「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344次學術討 論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9.25。
李存智 2014〈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21:163-212。
李存智 2016〈元音格局與韻部分合〉,第2屆臺大、北大學術研討會:思想史視域 下的中國語言與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11.25-26 。
李建強 2015a〈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于母字〉,收錄於李建強(2017)《敦煌.對 音.初探──基於敦煌文獻的梵、藏漢對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141-150。
李建強 2015b〈從于闐文咒語的對音看武周時期北方語音〉,收錄於李建強(2017) 《敦煌.對音.初探──基於敦煌文獻的梵、藏漢對音研究》,北京:社會科 學出版社,頁82-95。
李家浩 2012〈先秦古文字與漢魏以來俗字〉,《中國語言學》6:88-99。
李恕豪 1992〈揚雄《方言》中的秦晉方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2.1:76-82。
李無未 2005〈日本漢字音的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當代語言學》200 5.3:251-258。
李新魁 1963〈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收錄於李新魁(1994)《李新魁 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19。
李新魁 1979〈論切韻系統中的床禪的分合〉,收錄於李新魁(1994)《李新魁語言 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0-44。
李新魁 1984〈漢語音韻學研究概況及展望〉,《音韻學研究.第1輯》(1984), 北京:中華書局,頁4-22。
杜佳倫 2013〈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4.2:409-456。
杜佳倫 2015〈唐末西北方言的鼻音聲母表現——兼論與現代方言類似現象之關 係〉,收錄於劉昭明編(2015)《西灣.珞珈論學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國文學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頁47-40。
沈 明 1999〈山西方言韻母一二等的區別〉,《中國語文》1999.6:428-435。
沈 明 2008〈山西省的漢語方言〉,《方言》2008.4:350-360。
辛世彪 2001〈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1:12-18。
邢向東 2014〈西北方言重點調查研究芻議──以甘寧青新西省區為主〉,《清華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22-134。
周大璞 1979a〈《敦煌變文》用韻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3:55-58。
周大璞 1979b〈《敦煌變文》用韻考(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9.4:27-35。
周大璞 1979c〈《敦煌變文》用韻考(續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9.5:36-41。
周法高 1948a〈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359-444。
周法高 1948b〈切韻魚韻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 119-152。
周法高 1984〈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誌》69.5:1-16。
周祖謨 1942〈宋代汴洛語音考〉,收錄於周祖謨(1979)《問學集(下)》,臺 北:河洛圖書出版社,頁581-655。
周祖謨 1957〈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93-401。
周祖謨 1962〈宋代方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315-320。
周祖謨 1963〈《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 語言學論文集》,頁222-251。
周祖謨 1980〈漢代竹書和簡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收錄於周祖謨(200 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21-141。
周祖謨 1982〈唐五代的北方語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96-308。
周祖謨 1988?〈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70-298。
林玫儀 1984〈敦煌云謠集斠證〉,收錄於林玫儀(1987)《詞學考詮》,臺北:聯 經出版社,頁87-128。
竺家寧 1985〈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收錄於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頁159-172。
邵榮芬 1963〈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收錄於邵榮芬(199 7)《邵榮芬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80-343。
邵榮芬 1983〈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收錄於邵榮芬(1997)《邵榮芬 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18-135。
邵榮芬 1991〈切韻尤韻和東三等唇音聲母字的演變〉,收錄於邵榮芬(1997)《邵 榮芬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8-210。
侯精一 1997〈晉語研究十題〉,收錄於侯精一(1999)《現代晉語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14-28。
侯精一 2007,〈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序〉,《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喬全生200 8),北京:中華書局,頁1-2。
姚永銘 2000〈俗字考釋中的音韻問題──《漢語俗字叢考》讀后〉,《語言研究》4 1: 105-111。
施向東 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研究〉,收錄於施向東(2009)《音史尋幽— —施向東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1-79。
洪颺、陳英寶 2004〈20世紀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上古音進展述評〉,《 渤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92-95。
倪博洋 2018〈音系的幾點商榷——兼談音位音系的構擬問題〉,《古漢語研究》201 8.1:35-43。
孫玉文 2011a〈諧聲系列與上古音〉,收錄於孫玉文(2015)《上古音叢論》,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34-367。
孫玉文 2011b〈諧聲層級與上古音〉,收錄於孫玉文(2015)《上古音叢論》,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68-383。
孫伯君 2001〈《女真譯語》中的遇攝三等字〉,《民族語文》2001.4:50-54。
徐朋彪 2013〈延川話與唐五代西北方音〉,《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5:41-43。
徐通鏘 1990a〈山西方言古濁塞音、濁塞擦音今音的三種類型和語語史的研究〉,收 錄於徐通鏘(1993)《徐通鏘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113-123。
徐通鏘 1990b〈文白異讀和歷史比較法〉,收錄於徐通鏘(1993)《徐通鏘自選 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124-163。
徐通鏘、葉蜚聲 1980〈譯音對勘與漢語的音韻研究──「五四」時期漢語音韻研究 方法的轉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87-95。
徐朝東 2011〈敦煌韻文中陰入相混現象之考察〉,《語言科學》2011.53:420-427。
徐朝東 2018〈敦煌世俗文書中唇音問題之考察〉,《閩江學刊》2018.2:23-29。
徐朝東 2019〈敦煌世俗文書所見之語音現象〉,《語言研究》2019.1:58-62。
徐朝東、仝正濤 2016〈敦煌世俗文書中舌頭、舌上音問題之討論〉,《合肥師範學 院學報》34.1:21-25
徐朝東、仝正濤、徐小兵 2014〈唐五代韻文中異調相押韻腳字的音讀問題舉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161-165。
桑宇紅 2010〈中古知莊章組字在現代方言中的擦音游離現象〉,《語言科學》9.4:41 6-427。
高永安 2008〈談明末徽州方言〉,《中國語文》2008.3:208-215。
高曉虹 2002〈北京話莊組字分化現象試析〉,《中國語文》2002.3:234-238。
尉遲治平 1982〈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1982.2:18-33。
尉遲治平 1984〈周、隋長安方音再探〉,《語言研究》1984.2:105-114。
尉遲治平 1985〈論隋唐長安音和洛陽音的聲母系統——兼答劉廣和同志〉,《語言 研究》1985.2:38-48。
尉遲治平 1994a〈武玄之《韻詮》考〉,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武 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8。
尉遲治平 1994b〈《韻詮》五十韻頭考〉,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武 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 9-15。
尉遲治平 2006a〈悉昙學和《韻詮》研究〉,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6-34。
尉遲治平 2006b〈「五十韻頭」古圖釋研究〉,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 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36-55。
尉遲治平 2016〈玄應音義性質辨正——黄仁瑄《《大唐衆經音義》校注》序〉, 《國學季刊》2016.3:121-134。
張 琨 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4.1:3 -74。
張光宇 1984《《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收錄於張光宇(2000) 《切韻與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76-102。
張光宇 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1994.6:409-418。
張光宇 2000〈梗攝三四等字漢語南方方言的發展〉,收錄於張光宇(2000)《切韻 與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03-116。
張光宇 2004〈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34.2:513-550。
張光宇 2006〈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33:124-165。
張光宇 2008a〈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2008.2:8-16。
張光宇 2008b〈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2008.4:349-384。
張光宇 2009〈漢語方言橫的比較〉,《語言學論叢》40:178-193。
張光宇 2009〈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3:138-153。
張光宇 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32.2:17-28。
張光宇 2014〈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周年紀念〉,《語言學論叢》50:138 -167。
張光宇 2018〈現代漢語方言的共同來源〉,「歷史語言學與漢語音韻工作坊」,桃 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18.10.26。
張金泉 1981〈敦煌曲子詞用韻考〉,《杭州大學學報》11.3:102-117。
張金泉 1985〈敦煌俗文學中所見的唐五代西北音韻類(導言)〉,收錄於甘肅省社 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1985)《敦煌學論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頁2 68-292。
張涌泉 1987〈敦煌變文校讀釋例〉,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敦煌文獻論 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21-153。
張涌泉 1988〈敦煌變文整理校勘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 敦煌文獻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54-168。
張涌泉 1998〈敦煌文獻校錄體例之我見〉,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敦煌文 獻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8-234。
張涌泉 2011〈敦煌寫本異文釋例〉,收錄於張涌泉(2011)《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 選集.張涌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335-365。
張清常 1963〈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項參考資料──天城梵書金剛經對音殘卷〉,收錄於 張清常(1993)《張清常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3-85。
張惠葉 于銀如 2013〈從今晉南、關中一帶漢語方言看宋西北方言通攝陽聲韻的層 次〉,《中國語文》2013:356:440-480。
曹祝兵 2011〈二十一世紀以來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上古音的新進展〉《敦煌學輯刊》2 011:143-152。
梅祖麟 2001〈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001:1:3-16。
許仰民 1984〈敦煌變文假借字音義關系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4:47-54。:
許寶華 1984〈論入聲〉,《音韻學研究.第1輯》(1984),北京,中華書局,頁4 33-446。
郭永秉 2016〈清華簡《繫年》抄寫時代之估測——兼從文字形體角度看戰國楚文字 區域性特徵形成的複雜過程〉,《文史》2016.3:5-42。
都興宙 1985〈敦煌變文韻部研究〉,《敦煌學輯刊》1:44-60。
陳保亞 2016〈語言接觸層次分析的兩個必要條件〉,《漢語越南語關係語素歷史層 次分析》(咸蔓雪2016),上海:中西書局,頁1-18。
陳寅恪 1949〈從史實論《切韻》〉,《嶺南學報》9.2:1-18。
陸志韋 1947〈金尼閣《西儒耳目資》所記的音〉,收錄於陸志韋(1988)《陸志韋 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4-108。
麥 耘 1991〈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收錄於麥耘(1995)《音韻與方言論 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228-231。
麥 耘 2008〈語音史研究中歷史比較研究與歷史文獻考證相結合的幾個問題〉,收 錄於麥耘(201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麥耘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頁208-222。
麥 耘 2009b〈從粵語的產生和發展看漢語方言形成的模式〉,《方言》2009.3:219- 232。
麥 耘 2010〈粵語的形成、發展與粵語和平話的關係〉,收錄於麥耘(2012)《著 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麥耘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51-279。
喬全生 2012〈晉方言并州片古全濁聲母的讀音類型與層次〉,《山西大學學報》25. 3:169-173。
曾憲通 1991〈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1991.1: 10-29。
曾曉渝 1991〈論《西儒耳目資》的語音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收錄於曾曉渝 (2004)《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8- 74。
游汝杰 1998〈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中的吳語成分〉,《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5:23-31。
項夢冰 2012〈晉陜甘寧部分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7.5:4 1-45。
馮 蒸 2002〈唐代方音分區考略〉,收錄於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纂委 員會編(2002)《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頁301 -381。
黃 征 1992〈敦煌寫本異文綜析〉,收錄於黃征(2002)《敦煌語言文字學研 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頁37-58。
黃 征 1993〈敦煌俗音考辨〉,收錄於黃征(2002)《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蘭 州:甘肅教育出版社,頁244-253。
黃仁瑄 2006〈玄應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濁聲母〉,《語言研究》26.2:27-31。
黃仁瑄 2010〈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中的全濁聲母〉,《語言科學》2010.4:436-441。
黃坤堯 2006〈玄應音系辨析〉,收錄於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2006)《佛經 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頁1-24。
黃易青 2007〈《守溫韻學殘卷》反映的晚唐等韻學及西北方音〉,《北京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3:60-69。
黃淬伯 1967〈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 165-182。
黃德寬 1987〈古漢字形聲結構的動態分析〉,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字理論叢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0-127。
黃德寬 1989〈古漢字形聲結構聲符初探〉,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字理論叢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0-92。
黃德寬 1997〈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和性質〉,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 字理論叢稿》,北京:商服印書館,頁93-109。
楊秀芳 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41-74。
楊建忠 2014〈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的反思〉,《古漢語研究》2014.2:56-65。
楊耐思 1988〈《中原音韻》音〉,收錄於楊耐思(2012)《近代漢語音論(增補 本)》,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04-116。
董同龢 1957〈假借字問題〉,收錄於丁邦新編(1974)《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 集》,臺北:食貨出版社,頁111-131。
董紹克、趙春陽 2007〈談聊齋俚曲的俗字〉,《蒲松齡研究》4:76-82。
虞萬里 1989〈《三禮》漢讀、異文及其注音系統〉,收錄於虞萬里(2001)《榆枋 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05-213。
虞萬里 1994〈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收錄於虞萬里(2001)《榆枋齋 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47。
鄔可晶、郭永秉 2017〈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晉的原地與原姓〉,《出土文 獻》11:225-238。
寧希元 1985〈「標音系」的古書與變文中假借字的解讀〉,收錄於甘肅省社會科學 院文學研究所編(1985)《敦煌學論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頁235-24 9。
廖名春 1988〈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與麴氏初唐時期高昌方音之聲母〉,收錄 於廖名春(200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63-380。
廖名春 1989〈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濁上變去」〉,收錄於廖名春(200 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58-362。
廖名春 1992〈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與麴氏初唐時期高昌方音之韻母〉,收錄 於廖名春(200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81-403。
廖湘美 2008〈敦煌石室《心經》音寫抄本所反映之聲母現象──兼論譯者歸屬問 題〉,《中國學術年刊》30:185-214。
廖湘美 2014〈音變與速率──山西運城方言的陽聲韻〉,《東華漢學》20:245-288。
廖湘美 2015〈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中正漢學研究》2 015.2.241-302。
熊正輝 1990〈官話方言分言ts t§的類型〉,《方言》1990.1:1-10。
趙 誠 1986〈臨沂漢簡的通假字〉,《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 頁17-26。
趙日新 2002〈徽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幾種類型〉,《語言研究》2002.4:106-110。
趙平安 1991〈秦漢簡帛通假字的文字學研究〉,收錄於趙平安(2009)《新出簡帛 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71-182。
趙平安 1999〈漢字形體結構圍繞字音義的表現而進行的改造〉,收錄於趙平安(200 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3-209。
齊陳駿 1980〈敦煌沿革與人口〉,《敦煌學輯刊》1:32-40。
齊陳駿 1981〈敦煌沿革與人口(續)〉,《敦煌學輯刊》1:59-72
劉勛寧 1995〈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收錄於劉勛寧(2001)《現代漢語研 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56-72。
劉勛寧 2005〈一個中原官話曾經存在過的語音層次〉,《語文研究》2005.1:49-52。
劉勛寧 2012〈「支微入魚」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兼說古中原官話[y]語音層的變 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85-91。
劉廣和 1984〈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1984:12:45-50。
劉廣和 1991〈唐代八世紀長安的韻系和聲調〉,《西北大學學報》3:32-39。
劉鎮發 1997〈現代粵方言源於宋末移民說〉,收錄於劉鎮發(2001)《香港客粵方 言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188-200。
潘重規 1991〈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17:1-10。
潘悟雲 1990〈中古漢語擦音的上古來源〉,《溫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990.4:1-9。
潘悟雲 2004〈漢語方言的歷史層次及其類型〉,收錄於石鋒、沈鍾偉編(2004) 《樂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9- 67。
蔣禮鴻 1959〈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言〉,收錄於蔣禮鴻全集編委會編(2001)《蔣 禮鴻全集.語言文字論叢》,江蘇:浙江教育出版社,頁133-150。
鄧 強 2017〈唐五代西北方音見系開口二等演變考〉,《敦煌研究》166:132-139。
鄭 偉 2012〈「支微入虞」與現代方言〉,《語言暨語言學》13:887-928。
鄭再發 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6 35-648。
鄭炳林 2004〈晚唐五代敦煌地區人口變化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4:20-30。
鄭張尚芳 1983〈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1983.2:108-1 20。
鄭張尚芳 2017〈漢語方言元音大推移及后續變化的類型〉,《語言歷史論叢》10:24- 37。
魯國堯 1987〈泰州方音史與通泰方言史研究〉,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 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2-122。
魯國堯 1992〈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 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23-135。
魯國堯 2003〈談「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議漢語研究中的 「犬馬-鬼魅法則」〉,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 京:江 蘇教育出版社,頁181-192。
黎新第 2011a〈敦煌別字異文所顯示的異等韻母相混現象〉,《語言研究》2011.31.4: 7-15。
黎新第 2011b〈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 《中文學術前沿》2:14-19。
黎新第 2012〈入收聲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應已趨向消失──敦煌寫本願文與詩集殘 卷之別字異文所見〉,《語言研究》32.3:35-41。
黎新第 2015〈對幾組聲母在五代西北方音中表現的再探討〉,《語言研究》35.1:1-1 5。
蕭黎明 1997〈郭璞注的歷史方言學價值——兼與沈榕秋先生商兌〉,《衡陽師專學 報》18.5:75-77。
錢曾怡 1981〈文登、榮成方言中古全濁平聲字的讀音〉,收錄於錢曾怡(2002) 《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3-188。
錢曾怡 2002〈官話方言〉,收錄於錢曾怡(2008)《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文選》,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35-104。
龍 晦 1983〈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3:114-121。
儲泰松 2001〈唐代的秦音與吳音〉,《古漢語研究》2001.2:12-15。
儲泰松 2002〈唐五代關中文人的用韻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2.3:354-360。
韓沛玲 2006〈山西及其周邊方言濁聲母類化類型及歷史層次〉,《語言科學》4:88-9 4。
簡啟賢 2014〈唐代碑刻通假字、異體字、俗字的諧聲關係〉,收錄於廈門大學中文 系、中國音韻學會編(2014)《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61-168。
聶鴻音 1985〈慧琳譯音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1:64-71。
聶鴻音 1992〈番漢對音簡論〉,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語文論稿》,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0。
聶鴻音 1994〈近古漢語北方話的內部語音差異〉,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語 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403-413。
聶鴻音 2011〈漢語西北方言泥來混讀的早期資料〉,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 語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414-415。
譚其驤 1934〈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徒〉,收錄於譚其驤(1987)《長水集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99-223。
譚其驤 1981〈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應山西史學會之邀在山西大學所作報告的記 錄〉,《晉陽學刊》1984.5:2-8。
嚴學宭、尉遲治平 1986〈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演變〉,《音韻學 研究.第2輯》(1986),北京:中華書局,頁1-16。
龔煌城 1981〈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收錄於龔煌城(2011) 《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415-4 54。
龔煌城 1989〈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部分)〉,龔煌城(2011)《龔煌 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455-502。
龔煌城 199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2011)《龔煌城漢 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31-47。
龔煌城 1995〈十二世紀末漢語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2011)《龔煌城漢藏 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503-549。
(日)平山久雄 1995〈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 《中國語文》1995.5:336-344。
(日)高田時雄 1985〈回鶻字音考〉,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005)《敦 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159-184。
(日)高田時雄 1988〈于闐文書中的漢語詞彙〉,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 005)《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213-305。
(日)高田時雄 1990〈回鶻字音史概述〉,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005) 《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185-203。
(日)高田時雄 1993〈回鶻注音的吐魯番漢文寫本殘片〉,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 翀等譯(2005)《敦煌‧民族‧語言》(2005),北京:中華書局,頁204-210。
(日)高田時雄 1999〈回鶻文《慈恩傳》中的漢語詞彙和河西方言──兼論回鶻字音 的歷史變遷〉,收錄於池田溫等編(1999)《敦煌文藪(上)》,臺北:新文 豐出版,頁61-84。
(日)高田時雄 2000〈敦煌發現的多種語言文獻〉,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 (2005)《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3-20。
(日)高田時雄 2004〈明末官話調值小考〉,《語言學論叢》29:145-150。
(日)高田時雄著、史淑琴譯 2006〈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100:13 6-138。
(日)高田時雄著,史淑琴譯 2013〈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敦煌研究》138: 100-102。
(日)橋本萬太郎 1979〈現代吳語的類型學〉,《方言》1979.3:196-200。
(日)橋本萬太郎著、孫以薌等譯 1982〈西北方言和中古漢語的硬軟顎音韻尾—— 中古漢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的不同作用〉,《語文研究》1982.1:19-33。
(日)藤枝晃著,徐慶全、李樹清譯 1996〈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2:96-11 1。
(美)柯蔚南著、張建軍譯 2013〈中古到現代西北方言的發展〉,《西北語言與文 化研究》1:108-120。

四、 學位論文
王新華 2008《唐五代敦煌語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楊端志指導。。
史淑琴 2013《敦煌漢藏對音材料音系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伏俊璉指導。
史維生 2009《魏晉南北朝晉語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江啟明指導。
吳敬琳 2010《玄應音義的音系及其方音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竺家 寧指導。
吳瑞文 2005《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楊秀芳指導。
李千慧 2016《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竺家 寧指導。
李存智 1995《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龔煌城指 導。
李海玲 2013《敦煌願文別字異文材料反映的語音問題》,浙江大學碩士論文,黃笑 山指導。
金雪萊 2005《慧琳《一切經音義》語音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黃笑山指導。
洪藝芳 1995《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中國文化大學碩士 論文,鄭阿財指導。
張 雯 2015《郭璞注所見晉代方言的語言地理及其特徵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鄭偉指導。
張 潔 2017《唐代山西詩人用韻研究》,山西大學博士論文,喬全生指導。
張小艷 2004《敦煌書儀語言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指導。
張文龑 2009《唐代晉南詩人用韻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胡安順指導。
張新朋 2008《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指導。
張燕來 2003《蘭銀官話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曹志耘指導。
梁春勝 2009《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施謝捷指導。
楊蕙瑜 2014《長承本《蒙求》漢字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李存智指 導。
趙翠陽 2009《慧琳《一切經音義》韻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麥耘指 導。
霍文艷 2008《敦煌曲子詞用韻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徐朝東指導。

五、 網絡資料
(日)秋谷裕幸 2017《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研究》,http://id.nii.ac.jp/1085/00002119/ (2019.05.24瀏覽)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5151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存智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羲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 Hei-To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羲彤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 Hei-To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5:58:30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5:58: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5:58: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151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59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151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是漢語音韻學史上第一部構擬斷代古方言音韻系統的專著,開拓了古方音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現代西北方言在北方官話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漢語方言層次分析研究興起,西北方言白讀層音韻面貌漸漸受到注意,不少音類分合面貌可上溯至唐宋。前輩學者一方面整理更多古西北地區的材料,一方面更深入地調查和描寫現代西北方言,積極勾勒西北方言從唐、宋到現代的發展軌迹。本文以敦煌俗文學的俗字(通假字、形聲俗字)為材料,初步構擬當時的聲、韻系統,梳理出古西北方言的基本面貌,包括通行範圍、共同特徵等。構擬古西北方言,處理材料的眼光、手法是重中之重,第一章「前言」即在確認材料的屬性、研究方法、討論議題。
  第二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聲母關係」討論唐五代西北方音聲母系統的變化,集中討論知、章、莊組,和與它們有密切關係的見曉、精組的分合和音值,以及全濁聲母的清化模式。本文主張船(禪)、書、初、崇、生母存在層次異讀,它們或讀塞擦音,或讀擦音,未可一概而論。全濁聲母字的音韻行為與現代方言「平送仄不送」、「不分平仄都不送」、「不分平仄都送氣」三種主要類型都不同,甚至同一文獻、同一發音部位、同一聲調的全濁母字都可以有不同的行為,顯示全濁母字亦存在層次異讀,這是「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和「不分平仄都送氣」兩類疊置的結果。
  第三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陰聲韻部關係」討論陰聲韻部的發展,集中討論止(蟹)、遇攝交涉的語音基礎,及收*-i、*-u尾韻類失落韻尾的變化。止開三*i、止合三*iui兩類分別都與魚、虞韻接觸,反映兩種不同的音變類型:魚虞*iu>y>i和止合三(蟹合三四)*iui>y,前者魚虞韻讀如止開三,後者止合三(蟹合三四)讀得跟魚虞一樣。其次,材料顯示這支方言還有蟹、流、效攝字丟失*-i、*-u尾,複元音韻單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蟹攝一、二等字與四等俱全韻攝一、二等字接觸,流攝字與深、臻等攝舒聲字接觸,效攝字與山、深攝舒聲字交涉。
  第四章「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陽、入聲韻部關係」關注鼻音、塞音韻尾的消變及元音變化等問題。根據韻部間的交涉關係,我們認為鼻尾丟失以梗攝最為先進,通攝殿後,其餘各韻攝則表現相類,顯示西北方言鼻尾的丟失在唐五代時已有一定程度發展。其次,本文根據梗、宕攝存在兩套接觸關係的客觀事實,主張這些音類存在層次異讀,梗攝有*-i和*-ieng、宕攝有*-o和*-ang兩種讀法。同時,陰、入聲字和陰、陽聲字兩兩頻繁交涉,陽、入聲字間的交涉則寥寥無幾,顯示入聲字仍帶喉塞尾,丟失韻尾的陽聲字大部分讀鼻化韻,兩者大概仍有所區別。最後,根據材料反映的音韻關係,指出這支方言是i、y、u、e、o、a的六元音系統。
  第五章「唐代秦晉、河西方言的關係」討論「西北方言」的地域範圍和異質內涵。通過比較唐代敦煌、關中地區的音韻現象,指出兩者同大於異,根據鼻音聲母去鼻化、鼻韻尾失落、止遇相混三種現象可將它們統稱為「西北方言」。「西北方言」按全濁音聲母清化模式的不同可分河西(秦晉)和關中兩系,「河西方言」屬「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關中方言」屬「不分平仄都送氣型」,第二章所論全濁聲母字不規則的音韻行為是河西方言受關中方言干擾的結果,平行於羅常培對《開蒙要訓》音注和漢藏對音材料濁音清化模式不同的觀察。宏觀而言,根據現代方言全濁音清化三種類型的分布和淵源,本文認為「不分平仄都不送氣型」唐以前轄地較廣,從秦晉地區漫延至今甘肅一帶;「不分平仄都送氣型」在唐代隨著長安強勢方言的發展,沿著絲綢之路深入河西走廊。
  通過以上四章的討論,本文認為唐五代敦煌方言在中古方音研究佔重要地位,豐富的材料及龐大的敦煌學研究團隊,都讓它有繼續深入的可能。西北方言作為激起漢語方言層次分析法的重要一員,隨著目前相關成果日益增多,現代晉語和西北地區的中原官話與唐、宋西北地區材料間的關係,理應可以得到更好的解釋。緣此,本文即從全濁聲母的變化方向切入,指出敦煌材料與晉語核心地區——并州片一帶的方言有一致的變化,顯示唐以前秦晉方言在中原西部地區的強勢地位,唐宋材料清化模式上的出入是關中地區長安方言興起後造成的結果。另外,就研究方法而言,我們以現代方言層次分析法的眼光觀察古方言,認為部分音類多向的對應關係與層次異讀有關。總而言之,「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之意義在於利用現代漢語方言的研究方法、成果,考察出土文獻所保存的古方音線索,初步探討古代西部方言的源流和面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前言 1
1.1.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1.2. 前人研究回顧 7
1.2.1. 敦煌文獻的方音研究 8
1.2.2. 以通假字、形聲字為材料的音韻研究 17
1.2.3. 前人研究的局限 24
1.3. 研究範圍和方法 25
1.3.1. 研究範圍 25
1.3.2. 研究方法 27
第二章 敦煌俗字所反映的聲母關係 31
2.1. 唇音聲母:幫、非組 31
2.1.1. 輕、重唇分化 31
2.1.2. 非、敷、奉合流 33
2.1.3. 明、微分化 35
2.2. 舌音聲母:端、知組 37
2.2.1. 端、知組 37
2.2.2. 泥、娘、來母 39
2.3. 舌、齒音聲母:精、知、章、莊組 43
2.3.1. 舌、齒塞擦音 43
2.3.2. 齒擦音 51
2.3.3. 捲舌音變 62
2.4. 牙喉音聲母:見、曉組 65
2.4.1. 精三四、見曉二三四的關係 65
2.4.2. 匣母 67
2.4.3. 零聲母擴大:以、云、影、疑、日母 69
2.5. 濁音清化 74
2.5.1. 「濁音清化」材料的處理 74
2.5.2. 濁塞、塞擦音聲母的清化 75
2.5.3. 全濁音聲母清化的模式 82
2.6. 小結 84
第三章 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陰聲韻部關係 86
3.1 與止、蟹攝三四等相關的音變 86
3.1.1 止攝 86
3.1.2 蟹攝三、四等 98
3.1.3 小結 100
3.2 遇攝的變化 101
3.2.1 止、遇合流的兩種類型:「魚虞i化」和「支微入魚」 101
3.2.2 小結 116
3.3 果、假攝和蟹攝一二等的變化 118
3.3.1 果攝 118
3.3.2 假攝 120
3.3.3 蟹攝一、二等 123
3.3.4 小結 125
3.4 效、流攝的變化 125
3.4.1 效攝 126
3.4.2 流攝 129
3.4.3 效、流攝反映的後元音關係 131
第四章 敦煌俗字所反映的陽、入聲韻部關係 135
4.1. -N/k的變化(一):曾、梗攝 136
4.1.1. 曾攝 136
4.1.2. 梗攝 142
4.2. -N/k的變化(二):宕、江、通攝 147
4.2.1. 宕、江攝 147
4.2.2. 通攝 151
4.3. -n/t的變化:山、臻攝 155
4.3.1. 山攝 155
4.3.2. 臻攝 159
4.4. -m/p的變化:咸、深攝 163
4.4.1. 咸攝 163
4.4.2. 深攝 166
4.5. 小結:韻尾變化和元音格局 168
4.5.1. 塞音韻尾丟失 168
4.5.2. 鼻音韻尾消變 171
4.5.3. 小結:元音系統 181
第五章 唐代秦晉、河西方言的關係 182
5.1. 背景 182
5.1.1. 「秦晉方言」的含義 182
5.1.2. 古今西北方言的關係 184
5.1.3. 小結 186
5.2. 唐代秦晉方言、河西方言音韻現象的比較 187
5.2.1. 材料 187
5.2.2. 音韻現象比較 188
5.2.3. 小結 193
5.3. 「古西北方言」的內涵 194
5.3.1. 敦煌居民的來源與方言的形成 194
5.3.2. 西北方言的定義 198
5.4. 小結 202
第六章 結論 204
6.1. 主要研究成果 204
6.1.1. 敦煌俗字反映的音韻現象 204
6.1.2. 唐代西北方言的內涵 206
6.2. 後續研究展望 208
6.2.1. 中古西北方言研究 208
6.2.2. 文字、音韻的交叉研究 210
參考文獻 214
附錄:敦煌文獻通假字表、形聲俗字表 233
zh_TW
dc.format.extent 721328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敦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西北方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俗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通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層次異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全濁音清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韻尾消變zh_TW
dc.title (題名) 敦煌俗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the Northwestern Dialect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Based on Dunhuang Vulgar Word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宋‧丁度等編,趙振鐸校,《集韻校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宋‧陳彭年等編,余迺永校註,《新校互註宋本廣韻》,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宋‧陸游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任半塘 1987《敦煌歌辭總編(上、中、下)》,上海:上海古籍。
徐 俊 2000《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
項 楚 1994《敦煌歌辭總編匡補》,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項 楚 2006《敦煌變文選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黃征、吳偉 1995《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黃征、張涌泉 1999《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二、 專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 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 社。
孔仲溫 2000《玉篇俗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方孝坤 2012《徽州文書俗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 力 2010a《漢語史稿(重排本)》,北京:中華書局。
王 力 2010b《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 輝 2008《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王永興 1994《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永興 2010《唐代經營西北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志平、孟蓬生、張潔 2014《出土文獻與先秦兩漢方言地理》,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王洪君 2014《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 館。
王福堂 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臨惠 2003《汾河流域方言的語音特點及其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 2003《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 文出版社。
申祐先 2017《韓國漢字音歷史層次分析》,臺北:元華文創。
白於藍 2012《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石汝杰 2018《吳語字和詞的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伏俊璉 2010《敦煌文學總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安介生 1999《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朱曉農 2008《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 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
何耿庸 1984《漢語方言研究小史》,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
吳廷楨、郭厚安 1993《河西開發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吳建生、趙宏因 1997《萬榮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李 榮 1973《切韻音系》,臺北:鼎文書局。
李 榮 1987《文字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 憑 2011《北魏平城時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方桂 2015《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正宇 1997《敦煌歷史地理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李存智 2010《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
李范文 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掌中珠》對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 科學出版社。
李恕豪 2003《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李無末等 2006《漢語音韻學通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新魁 1983《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魁 1994《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杜佳倫 2014《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上海:中西書局。
汪啟明 1998《先秦兩漢齊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邢向東、王臨惠、張維佳、李小平 2012《秦晉兩省沿河方言比較研究》,北京:商 務印書館。
周志鋒 2006《明清小說俗字俗語研究》,北京:中國社學科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198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 澐 2012《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
林聰明 1991《敦煌文書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林燾、王理嘉 1995《語音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
邵榮芬 2008《切韻研究(校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金理新 2002《上古漢語音系》,合肥:黃山書社。
侯精一、溫端政 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咸蔓雪 2016《漢語越南語關係語素歷史層次分析》,上海:中西書局。
故戟、傅玫 1995《敦煌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段亞廣 2012《中原官話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洪 誠 2000《訓詁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洪 颺 2008《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唐長孺 1992《隋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徐時儀 2009《玄應和慧琳《一切經音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徐通鏘 1996《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徐通鏘 2014《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耿振生 2004《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袁家驊等 2001《漢語方言概要(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
郝春文 2010《敦煌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 敏 1990《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
高永安 2007《明清皖南方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亨、董治安 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張光宇 2016《閩客方言史稿(增訂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張金龍 2008《北魏政治史.三》,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張涌泉 2010《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涌泉 2015《敦煌俗字研究(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張國剛 1994《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新文津出版社。
張維佳 2005《演化與競爭:關中方言音韻結構的變遷》,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張錫厚 1980《敦煌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錫厚 2000《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
張鴻魁 1992《金瓶梅語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莫 超 2014《西北方言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忠敏 2013《漢語方言語音史研究與歷史層次分析法》,北京:中華書局。
陳保亞 2015《20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研究》,北京:商務印出版社。
陳寅恪 2001《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局。
陳新中 2004《湘語與吳語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源源 2018《漢語史視角下的明清吳語方言字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衛強 2011《廣州地區粵方言語音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陸志韋 1985《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一).古音說略》,北京:中華書局。
陸錫興 2018《漢字傳播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麥 耘 2009a《音韻學概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喬全生 2008《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曾 良 2006《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曾 良 2017《明清小說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游汝杰 2016《漢語方言學教程(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甯忌浮 2009《漢語韻書史.明代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華學誠 2014《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修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逯耀東 2006《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
項 楚 1991《敦煌文學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項 楚 2001《敦煌詩歌導論》,成都:巴蜀書社。
項夢冰、曹暉 2005《漢語方言地理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黃 征 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黃笑山 1995《切韻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統》,臺北:文津出版社。
黃淬伯 2010《唐代關中方言音系》,北京:中華書局。
黃耀堃 1995《音韻學引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楊耐思 1981《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楊家真 2017《湖南方言歷史音韻比較研究》,臺北:白象文化。
楊際平、敦鋒、張和平 1997《五─十世紀敦煌的家庭與家族關係》,長沙:岳麓 書社。
葉玉英 2009《古文字構形與上古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葉慶炳 1997《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葛劍雄 2002《中國人口史.第1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葛劍雄等 1997《中國移民史.第2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葛劍雄等 1997《中國移民史.第3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董少文(李榮) 1955《漢語語音學》,香港:宏圖出版社。
董同龢 2001《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
董紹克、李焱、趙紅梅 2013《漢語方言詞彙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裘錫圭 2016《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詹伯慧等 2002《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賈小軍 2009《魏晉十六國河西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寧可、郝春文 1993《敦煌的歷史和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榮新江 2001《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榮新江 2007《華戎交會:敦煌民族與中西交通》,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趙 彤 2006《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趙平安 2008《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趙振鐸 2000《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齊陳駿等 1989《河西史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劉 伶 1988《敦煌方言志》,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劉 釗 2011《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劉又辛 1988《通假概說》,成都:巴蜀書社。
劉信芳 2011《楚簡帛通假匯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曉南 2012《宋代四川語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廣文編譯所 1999《國音中古音對照表》,臺北:廣文書局。
歐昌俊、李海霞 2004《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潘悟雲 2000《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蔡忠霖 2002《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文津出版社。
蔣紹愚 2017《近代漢語研究概要(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蔣冀聘、吳福祥 1997《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蔣冀騁 2005《敦煌文獻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蔣禮鴻 2016《敦煌變文字義通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鄭張尚芳 2013《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錢曾怡等 2010《漢語官話方言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鮑明煒 1990《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儲泰松 2005《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薛平栓 2001《陝西歷史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薛鳳生 1998《漢語音韻史十講》,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謝留文 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韓沛玲 2012《山西方言音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顏廷亮、張彥珍 2000《西陲文學遺珍:敦煌文學通俗講》,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
羅常培 1961《唐五代西北方音》,北京:科學出版社。
羅常培、周祖謨 1958《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第一分冊》,北京:科學出版 社。
譚其驤 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北京:中國地圖出 版社。
譚其驤 1996《中國歷史地圖集.第5冊.隋、唐、五代十國》,北京:中國地圖出版 社。
(日)池田溫  1980《談座敦煌.第3卷.敦煌の社會》,東京:大東出版社。
(日)池田溫著,張銘心、郝軼君譯 2007《敦煌文書的世界》,北京:中華書局。
(日)高田時雄 1988《敦煌資料による中國語史の研究――九・十世紀の河西方 言》,東京:創文社。
(日)榎一雄  1980《談座敦煌.第2卷.敦煌の歷史》,東京:大東出版社。
(日)藤枝晃著,翟德芳、孫曉琳譯 1991《漢字的文化史》,北京:知識出版社。
(法)馬伯樂著,聶鴻音譯 2005《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美)包擬古著,潘悟雲、徐文堪譯 2009《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 局。
(美)布龍菲爾德著,袁家驊等譯 2008《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賴福吉等著,張維佳等譯 2015《世界語音》,北京:商務印書館。
(美)賴福吉等著,張維佳等譯 2018《語音學教程(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音譯 1987《中上古漢語音韻綱要》,濟南:齊魯書社。
(瑞典)高本漢著,聶鴻飛譯 2010《漢語的本質和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Hock,Hans Henrich. 1986.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

三、 單篇論文
丁 鋒 2003〈慧琳《一切經音義》改良玄應反切考〉,收錄於丁鋒(2010)《如斯 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1-28。
丁 鋒 2005〈慧琳改訂玄應反切聲類考─兼論唐代長安聲母演變過程〉,收錄於丁鋒 (2010)《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29-46。
丁 鋒 2006〈慧琳改訂玄應反切反映的唐代長安聲調狀況〉,收錄於丁鋒(2010) 《如斯齋漢語史叢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47-62。
丁 鋒 2010〈慧琳改訂玄應音切韻類考〉,收錄於丁鋒(2010)《如斯齋漢語史叢 稿》,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頁63-79。
丁邦新 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66-187。
丁邦新 1987〈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語言 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09-245。
丁邦新 1992〈漢語方言史和方言區域史的研究〉,收錄於丁邦新(1989)《丁邦新 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8-208。
丁治民、趙春文 2009〈敦煌詩中的別字異文研究──論五代西北方音的精見二系合 流〉,《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3:55-59。
王 力 1936〈南北朝詩人用韻考〉,《清華學報》11.3:783-842。
王 力 1982〈玄應《一切經音義》反切考〉,《語言研究》1982.1:1-5。
王三慶 2004〈敦煌、吐魯番文獻中的音韻材料〉,《聲韻論叢》13:121-146。
王吉堯 1987〈從日語漢音看八世紀長安方音〉,《語言研究》1987.2:57-70。
王建設 2014〈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4:187-192。
王洪君 1991,199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下)〉,收錄於王洪君(2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51-84。
王洪君 1992〈文白異讀與叠置式音變──從山西聞喜方言的文白異讀談起〉,收錄 於王洪君(2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頁1-50。
王洪君 2006〈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語言暨語言 學》7.1:63-86。
王洪君 2009〈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係模型〉,收錄於王洪君(2 015)《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王洪君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01 -229。
王洪君 2011〈《歷史音變面面觀──歷史語言學:方音比較與層次》評介〉,《語 言科學》10.6:657-669。
王為民 2011〈「支微入魚」的演變模式及其在晉方言中的表現〉,《語言科學》10.6: 640-650。
王軍虎 2004〈晉陜甘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國語文》2 004.3:267-288。
王國維 1920〈天寶《韻英》、陳廷堅《韻英》、張戩《考聲切韻》、武玄之《韻 詮》分部考〉,收錄於王國維(2001)《觀堂集林(外二種).卷8》,石家 莊:河北教育出版社,頁198-201。
王福堂 1998〈二十世紀的漢語方言學〉,收錄於王福堂(2010)《漢語方言論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4-55。
王福堂 2004〈徽州方言的性質與歸屬〉,收錄於王福堂(2010)《漢語方言論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0-88。
王福堂 2008〈古全濁聲母清化後塞音塞擦音送氣不送氣的問題〉,收錄於王福堂(2 010)《漢語方言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74-190。
史存直 1986〈日譯漢語、吳音的還原問題〉,《音韻學研究.第2輯》(1986), 北京:中華書局,172-186。
史念海 1963〈古代的關中〉,收錄於史念海(1963)《河山集》,北京:三聯書 店,26-66。
史念海 1988〈河西與敦煌(上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4:51-76。
史念海 1989〈河西與敦煌(下篇)〉,《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1:1-32。
石汝杰 2005a〈明清時代吳語的歷史和文獻──《明清吳語詞典》前言〉,收錄於石 汝杰(2006)《明清吳語和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141-1 63。
石汝杰 2005b〈《山歌》的語音和語法問題〉,收錄於石汝杰(2006)《明清吳語和 現代方言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頁164-181。
朱曉農 2005〈元音大轉移與元音高化鏈移〉,《民族語文》2005.1:1-6。
朱曉農 2010〈全濁弛聲論——兼論全濁清化(消弛)低送高不送〉,收錄於朱曉農 (2012)《音法演化-發聲運動》,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73-315。
朱曉農、寸熙 2006〈清濁變音圈——自然音變的階段和漢語內爆音的自生性〉, 《民族語文》2006.3:3-13。
李 零 1989〈文字破譯方法的歷史思考〉,收錄於李零(1998)《李零自選集》,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63-272。
李 零 1999〈郭店楚簡研究中的兩個問題──美國達慕思學院郭店楚簡《老子》國 際 學術討會感想〉,收錄於李零(2001)《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頁185-194。
李 榮 1965〈方言語音對應關係的例外〉,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127-134。
李 榮 1965〈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京: 商務印書館,頁107-118。
李 榮 1983〈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收錄於李榮(1985)《語文論衡》,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21-38。
李 榮 1987〈舊小說裡的輕音字例釋〉,收錄於李榮(2012)《方言存稿》,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107-111。
李 榮 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收錄於李榮(2012)《方言存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0-141。
李 藍 2014〈敦煌方言與唐五代西北方音〉,《方言》2014.4:305-320。
李小凡、池田健太郎 2015〈徽州方言古全濁聲母無條件分化成因新探〉,《語文研 究》2015.2:53-57。
李正宇 1986〈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校勘學意義〉,《敦煌研究》4:47-55。
李如龍 1984〈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i-說〉,收錄於李如龍(2009)《漢語方言研究 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51-163。
李如龍 1985〈中古全濁聲母閩方言今讀的分析〉,收錄於李如龍(2009)《漢語方 言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4-150。
李如龍、辛世彪 1999〈晉南、關中的「全濁送氣」與唐宋西北方音〉,收錄於李如 龍(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11-226。
李存智 2011a〈《釋名》聲訓所反映的聲母現象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74:51-1 02。
李存智 2011b〈漢語語音史中的擦音聲母〉,《臺大中文學報》34:395-466。
李存智 2013〈漢語語音史中的次濁聲母〉,「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第344次學術討 論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9.25。
李存智 2014〈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政大中文學報》21:163-212。
李存智 2016〈元音格局與韻部分合〉,第2屆臺大、北大學術研討會:思想史視域 下的中國語言與文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11.25-26 。
李建強 2015a〈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于母字〉,收錄於李建強(2017)《敦煌.對 音.初探──基於敦煌文獻的梵、藏漢對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141-150。
李建強 2015b〈從于闐文咒語的對音看武周時期北方語音〉,收錄於李建強(2017) 《敦煌.對音.初探──基於敦煌文獻的梵、藏漢對音研究》,北京:社會科 學出版社,頁82-95。
李家浩 2012〈先秦古文字與漢魏以來俗字〉,《中國語言學》6:88-99。
李恕豪 1992〈揚雄《方言》中的秦晉方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92.1:76-82。
李無未 2005〈日本漢字音的時間層次及其確認的證據和方法〉,《當代語言學》200 5.3:251-258。
李新魁 1963〈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收錄於李新魁(1994)《李新魁 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19。
李新魁 1979〈論切韻系統中的床禪的分合〉,收錄於李新魁(1994)《李新魁語言 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0-44。
李新魁 1984〈漢語音韻學研究概況及展望〉,《音韻學研究.第1輯》(1984), 北京:中華書局,頁4-22。
杜佳倫 2013〈閩語古全濁聲類的層次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4.2:409-456。
杜佳倫 2015〈唐末西北方言的鼻音聲母表現——兼論與現代方言類似現象之關 係〉,收錄於劉昭明編(2015)《西灣.珞珈論學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 國文學系宋代文學史料研究室,頁47-40。
沈 明 1999〈山西方言韻母一二等的區別〉,《中國語文》1999.6:428-435。
沈 明 2008〈山西省的漢語方言〉,《方言》2008.4:350-360。
辛世彪 2001〈濁音清化的次序問題〉,《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1:12-18。
邢向東 2014〈西北方言重點調查研究芻議──以甘寧青新西省區為主〉,《清華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22-134。
周大璞 1979a〈《敦煌變文》用韻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3:55-58。
周大璞 1979b〈《敦煌變文》用韻考(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9.4:27-35。
周大璞 1979c〈《敦煌變文》用韻考(續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79.5:36-41。
周法高 1948a〈玄應反切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359-444。
周法高 1948b〈切韻魚韻之音讀及其流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3: 119-152。
周法高 1984〈玄應反切再論〉,《大陸雜誌》69.5:1-16。
周祖謨 1942〈宋代汴洛語音考〉,收錄於周祖謨(1979)《問學集(下)》,臺 北:河洛圖書出版社,頁581-655。
周祖謨 1957〈漢字與漢語的關係〉,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393-401。
周祖謨 1962〈宋代方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 京:商務印書館,頁315-320。
周祖謨 1963〈《切韻》的性質和它的音系基礎〉,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 語言學論文集》,頁222-251。
周祖謨 1980〈漢代竹書和簡帛書中的通假字與古音的考訂〉,收錄於周祖謨(200 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21-141。
周祖謨 1982〈唐五代的北方語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96-308。
周祖謨 1988?〈敦煌變文與唐代語音〉,收錄於周祖謨(2003)《周祖謨語言學論文 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270-298。
林玫儀 1984〈敦煌云謠集斠證〉,收錄於林玫儀(1987)《詞學考詮》,臺北:聯 經出版社,頁87-128。
竺家寧 1985〈宋代語音的類化現象〉,收錄於竺家寧(1994)《近代音論集》,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頁159-172。
邵榮芬 1963〈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收錄於邵榮芬(199 7)《邵榮芬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80-343。
邵榮芬 1983〈古韻幽宵兩部在後漢時期的演變〉,收錄於邵榮芬(1997)《邵榮芬 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18-135。
邵榮芬 1991〈切韻尤韻和東三等唇音聲母字的演變〉,收錄於邵榮芬(1997)《邵 榮芬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8-210。
侯精一 1997〈晉語研究十題〉,收錄於侯精一(1999)《現代晉語研究》,北京: 商務印書館,14-28。
侯精一 2007,〈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序〉,《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喬全生200 8),北京:中華書局,頁1-2。
姚永銘 2000〈俗字考釋中的音韻問題──《漢語俗字叢考》讀后〉,《語言研究》4 1: 105-111。
施向東 1983〈玄奘譯著中的梵漢對音研究〉,收錄於施向東(2009)《音史尋幽— —施向東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1-79。
洪颺、陳英寶 2004〈20世紀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上古音進展述評〉,《 渤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92-95。
倪博洋 2018〈音系的幾點商榷——兼談音位音系的構擬問題〉,《古漢語研究》201 8.1:35-43。
孫玉文 2011a〈諧聲系列與上古音〉,收錄於孫玉文(2015)《上古音叢論》,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34-367。
孫玉文 2011b〈諧聲層級與上古音〉,收錄於孫玉文(2015)《上古音叢論》,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68-383。
孫伯君 2001〈《女真譯語》中的遇攝三等字〉,《民族語文》2001.4:50-54。
徐朋彪 2013〈延川話與唐五代西北方音〉,《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5:41-43。
徐通鏘 1990a〈山西方言古濁塞音、濁塞擦音今音的三種類型和語語史的研究〉,收 錄於徐通鏘(1993)《徐通鏘自選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113-123。
徐通鏘 1990b〈文白異讀和歷史比較法〉,收錄於徐通鏘(1993)《徐通鏘自選 集》,鄭州:大象出版社,頁124-163。
徐通鏘、葉蜚聲 1980〈譯音對勘與漢語的音韻研究──「五四」時期漢語音韻研究 方法的轉折〉,《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3:87-95。
徐朝東 2011〈敦煌韻文中陰入相混現象之考察〉,《語言科學》2011.53:420-427。
徐朝東 2018〈敦煌世俗文書中唇音問題之考察〉,《閩江學刊》2018.2:23-29。
徐朝東 2019〈敦煌世俗文書所見之語音現象〉,《語言研究》2019.1:58-62。
徐朝東、仝正濤 2016〈敦煌世俗文書中舌頭、舌上音問題之討論〉,《合肥師範學 院學報》34.1:21-25
徐朝東、仝正濤、徐小兵 2014〈唐五代韻文中異調相押韻腳字的音讀問題舉隅〉,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161-165。
桑宇紅 2010〈中古知莊章組字在現代方言中的擦音游離現象〉,《語言科學》9.4:41 6-427。
高永安 2008〈談明末徽州方言〉,《中國語文》2008.3:208-215。
高曉虹 2002〈北京話莊組字分化現象試析〉,《中國語文》2002.3:234-238。
尉遲治平 1982〈周、隋長安方音初探〉,《語言研究》1982.2:18-33。
尉遲治平 1984〈周、隋長安方音再探〉,《語言研究》1984.2:105-114。
尉遲治平 1985〈論隋唐長安音和洛陽音的聲母系統——兼答劉廣和同志〉,《語言 研究》1985.2:38-48。
尉遲治平 1994a〈武玄之《韻詮》考〉,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武 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8。
尉遲治平 1994b〈《韻詮》五十韻頭考〉,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武 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 9-15。
尉遲治平 2006a〈悉昙學和《韻詮》研究〉,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集》,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16-34。
尉遲治平 2006b〈「五十韻頭」古圖釋研究〉,收錄於尉遲治平(2011)《先飛 集》,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頁36-55。
尉遲治平 2016〈玄應音義性質辨正——黄仁瑄《《大唐衆經音義》校注》序〉, 《國學季刊》2016.3:121-134。
張 琨 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54.1:3 -74。
張光宇 1984《《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相關問題》,收錄於張光宇(2000) 《切韻與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76-102。
張光宇 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1994.6:409-418。
張光宇 2000〈梗攝三四等字漢語南方方言的發展〉,收錄於張光宇(2000)《切韻 與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03-116。
張光宇 2004〈漢語方言音系的地理考察:韻母篇〉,《清華學報》34.2:513-550。
張光宇 2006〈論漢語方言的層次分析〉,《語言學論叢》33:124-165。
張光宇 2008a〈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現代篇〉,《語言研究》2008.2:8-16。
張光宇 2008b〈漢語方言的魯奇規律:古代篇〉,《中國語文》2008.4:349-384。
張光宇 2009〈漢語方言橫的比較〉,《語言學論叢》40:178-193。
張光宇 2009〈漢語方言邊音的音韻行為〉,《漢藏語學報》3:138-153。
張光宇 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32.2:17-28。
張光宇 2014〈重建與演變──比較法在中國一百周年紀念〉,《語言學論叢》50:138 -167。
張光宇 2018〈現代漢語方言的共同來源〉,「歷史語言學與漢語音韻工作坊」,桃 園: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18.10.26。
張金泉 1981〈敦煌曲子詞用韻考〉,《杭州大學學報》11.3:102-117。
張金泉 1985〈敦煌俗文學中所見的唐五代西北音韻類(導言)〉,收錄於甘肅省社 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1985)《敦煌學論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頁2 68-292。
張涌泉 1987〈敦煌變文校讀釋例〉,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敦煌文獻論 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21-153。
張涌泉 1988〈敦煌變文整理校勘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 敦煌文獻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154-168。
張涌泉 1998〈敦煌文獻校錄體例之我見〉,收錄於張涌泉(2011)《張涌泉敦煌文 獻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18-234。
張涌泉 2011〈敦煌寫本異文釋例〉,收錄於張涌泉(2011)《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 選集.張涌泉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335-365。
張清常 1963〈唐五代西北方音一項參考資料──天城梵書金剛經對音殘卷〉,收錄於 張清常(1993)《張清常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63-85。
張惠葉 于銀如 2013〈從今晉南、關中一帶漢語方言看宋西北方言通攝陽聲韻的層 次〉,《中國語文》2013:356:440-480。
曹祝兵 2011〈二十一世紀以來利用出土文獻研究上古音的新進展〉《敦煌學輯刊》2 011:143-152。
梅祖麟 2001〈現代吳語和「支脂魚虞,共為不韻」〉,《中國語文》2001:1:3-16。
許仰民 1984〈敦煌變文假借字音義關系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4:47-54。:
許寶華 1984〈論入聲〉,《音韻學研究.第1輯》(1984),北京,中華書局,頁4 33-446。
郭永秉 2016〈清華簡《繫年》抄寫時代之估測——兼從文字形體角度看戰國楚文字 區域性特徵形成的複雜過程〉,《文史》2016.3:5-42。
都興宙 1985〈敦煌變文韻部研究〉,《敦煌學輯刊》1:44-60。
陳保亞 2016〈語言接觸層次分析的兩個必要條件〉,《漢語越南語關係語素歷史層 次分析》(咸蔓雪2016),上海:中西書局,頁1-18。
陳寅恪 1949〈從史實論《切韻》〉,《嶺南學報》9.2:1-18。
陸志韋 1947〈金尼閣《西儒耳目資》所記的音〉,收錄於陸志韋(1988)《陸志韋 近代漢語音韻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94-108。
麥 耘 1991〈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收錄於麥耘(1995)《音韻與方言論 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228-231。
麥 耘 2008〈語音史研究中歷史比較研究與歷史文獻考證相結合的幾個問題〉,收 錄於麥耘(201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麥耘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頁208-222。
麥 耘 2009b〈從粵語的產生和發展看漢語方言形成的模式〉,《方言》2009.3:219- 232。
麥 耘 2010〈粵語的形成、發展與粵語和平話的關係〉,收錄於麥耘(2012)《著 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麥耘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頁251-279。
喬全生 2012〈晉方言并州片古全濁聲母的讀音類型與層次〉,《山西大學學報》25. 3:169-173。
曾憲通 1991〈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1991.1: 10-29。
曾曉渝 1991〈論《西儒耳目資》的語音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收錄於曾曉渝 (2004)《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8- 74。
游汝杰 1998〈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中的吳語成分〉,《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5:23-31。
項夢冰 2012〈晉陜甘寧部分方言古全濁聲母的今讀〉,《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7.5:4 1-45。
馮 蒸 2002〈唐代方音分區考略〉,收錄於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編纂委 員會編(2002)《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頁301 -381。
黃 征 1992〈敦煌寫本異文綜析〉,收錄於黃征(2002)《敦煌語言文字學研 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頁37-58。
黃 征 1993〈敦煌俗音考辨〉,收錄於黃征(2002)《敦煌語言文字學研究》,蘭 州:甘肅教育出版社,頁244-253。
黃仁瑄 2006〈玄應音系中的舌音、唇音和全濁聲母〉,《語言研究》26.2:27-31。
黃仁瑄 2010〈唐五代佛典音義音系中的全濁聲母〉,《語言科學》2010.4:436-441。
黃坤堯 2006〈玄應音系辨析〉,收錄於徐時儀、陳五雲、梁曉虹編(2006)《佛經 音義研究:首屆佛經音義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頁1-24。
黃易青 2007〈《守溫韻學殘卷》反映的晚唐等韻學及西北方音〉,《北京師範大學 學報(社會科學版)》3:60-69。
黃淬伯 1967〈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 165-182。
黃德寬 1987〈古漢字形聲結構的動態分析〉,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字理論叢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10-127。
黃德寬 1989〈古漢字形聲結構聲符初探〉,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字理論叢 稿》,北京:商務印書館,頁80-92。
黃德寬 1997〈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係、特點和性質〉,收錄於黃德寬(2006)《漢 字理論叢稿》,北京:商服印書館,頁93-109。
楊秀芳 1989〈論漢語方言中全濁聲母的清化〉,《漢學研究》7.2:41-74。
楊建忠 2014〈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的反思〉,《古漢語研究》2014.2:56-65。
楊耐思 1988〈《中原音韻》音〉,收錄於楊耐思(2012)《近代漢語音論(增補 本)》,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04-116。
董同龢 1957〈假借字問題〉,收錄於丁邦新編(1974)《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 集》,臺北:食貨出版社,頁111-131。
董紹克、趙春陽 2007〈談聊齋俚曲的俗字〉,《蒲松齡研究》4:76-82。
虞萬里 1989〈《三禮》漢讀、異文及其注音系統〉,收錄於虞萬里(2001)《榆枋 齋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05-213。
虞萬里 1994〈從古方音看歌支的關係及其演變〉,收錄於虞萬里(2001)《榆枋齋 學術論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頁1-47。
鄔可晶、郭永秉 2017〈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晉的原地與原姓〉,《出土文 獻》11:225-238。
寧希元 1985〈「標音系」的古書與變文中假借字的解讀〉,收錄於甘肅省社會科學 院文學研究所編(1985)《敦煌學論集》,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頁235-24 9。
廖名春 1988〈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與麴氏初唐時期高昌方音之聲母〉,收錄 於廖名春(200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63-380。
廖名春 1989〈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看「濁上變去」〉,收錄於廖名春(200 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58-362。
廖名春 1992〈吐魯番出土文書的別字異文與麴氏初唐時期高昌方音之韻母〉,收錄 於廖名春(2005)《中國學術史新證》,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頁381-403。
廖湘美 2008〈敦煌石室《心經》音寫抄本所反映之聲母現象──兼論譯者歸屬問 題〉,《中國學術年刊》30:185-214。
廖湘美 2014〈音變與速率──山西運城方言的陽聲韻〉,《東華漢學》20:245-288。
廖湘美 2015〈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中正漢學研究》2 015.2.241-302。
熊正輝 1990〈官話方言分言ts t§的類型〉,《方言》1990.1:1-10。
趙 誠 1986〈臨沂漢簡的通假字〉,《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 頁17-26。
趙日新 2002〈徽語古全濁聲母今讀的幾種類型〉,《語言研究》2002.4:106-110。
趙平安 1991〈秦漢簡帛通假字的文字學研究〉,收錄於趙平安(2009)《新出簡帛 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71-182。
趙平安 1999〈漢字形體結構圍繞字音義的表現而進行的改造〉,收錄於趙平安(200 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3-209。
齊陳駿 1980〈敦煌沿革與人口〉,《敦煌學輯刊》1:32-40。
齊陳駿 1981〈敦煌沿革與人口(續)〉,《敦煌學輯刊》1:59-72
劉勛寧 1995〈再論漢語北方話的分區〉,收錄於劉勛寧(2001)《現代漢語研 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頁56-72。
劉勛寧 2005〈一個中原官話曾經存在過的語音層次〉,《語文研究》2005.1:49-52。
劉勛寧 2012〈「支微入魚」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兼說古中原官話[y]語音層的變 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1:85-91。
劉廣和 1984〈唐代八世紀長安音聲紐〉,《語文研究》1984:12:45-50。
劉廣和 1991〈唐代八世紀長安的韻系和聲調〉,《西北大學學報》3:32-39。
劉鎮發 1997〈現代粵方言源於宋末移民說〉,收錄於劉鎮發(2001)《香港客粵方 言比較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頁188-200。
潘重規 1991〈敦煌卷子俗寫文字之整理與發展〉,《敦煌學》17:1-10。
潘悟雲 1990〈中古漢語擦音的上古來源〉,《溫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990.4:1-9。
潘悟雲 2004〈漢語方言的歷史層次及其類型〉,收錄於石鋒、沈鍾偉編(2004) 《樂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華誕慶祝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9- 67。
蔣禮鴻 1959〈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言〉,收錄於蔣禮鴻全集編委會編(2001)《蔣 禮鴻全集.語言文字論叢》,江蘇:浙江教育出版社,頁133-150。
鄧 強 2017〈唐五代西北方音見系開口二等演變考〉,《敦煌研究》166:132-139。
鄭 偉 2012〈「支微入虞」與現代方言〉,《語言暨語言學》13:887-928。
鄭再發 1966〈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2:6 35-648。
鄭炳林 2004〈晚唐五代敦煌地區人口變化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04:20-30。
鄭張尚芳 1983〈溫州方言歌韻讀音的分化和歷史層次〉,《語言研究》1983.2:108-1 20。
鄭張尚芳 2017〈漢語方言元音大推移及后續變化的類型〉,《語言歷史論叢》10:24- 37。
魯國堯 1987〈泰州方音史與通泰方言史研究〉,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 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2-122。
魯國堯 1992〈客、贛、通泰方言源於南朝通語說〉,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 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123-135。
魯國堯 2003〈談「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的結合──兼議漢語研究中的 「犬馬-鬼魅法則」〉,收錄於魯國堯(2003)《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 京:江 蘇教育出版社,頁181-192。
黎新第 2011a〈敦煌別字異文所顯示的異等韻母相混現象〉,《語言研究》2011.31.4: 7-15。
黎新第 2011b〈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微、日二聲母──敦煌寫本別字異文所見〉, 《中文學術前沿》2:14-19。
黎新第 2012〈入收聲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應已趨向消失──敦煌寫本願文與詩集殘 卷之別字異文所見〉,《語言研究》32.3:35-41。
黎新第 2015〈對幾組聲母在五代西北方音中表現的再探討〉,《語言研究》35.1:1-1 5。
蕭黎明 1997〈郭璞注的歷史方言學價值——兼與沈榕秋先生商兌〉,《衡陽師專學 報》18.5:75-77。
錢曾怡 1981〈文登、榮成方言中古全濁平聲字的讀音〉,收錄於錢曾怡(2002) 《漢語方言研究的方法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83-188。
錢曾怡 2002〈官話方言〉,收錄於錢曾怡(2008)《錢曾怡漢語方言研究文選》,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35-104。
龍 晦 1983〈唐五代西北方音與敦煌文獻研究〉,《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3:114-121。
儲泰松 2001〈唐代的秦音與吳音〉,《古漢語研究》2001.2:12-15。
儲泰松 2002〈唐五代關中文人的用韻特徵〉,《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2.3:354-360。
韓沛玲 2006〈山西及其周邊方言濁聲母類化類型及歷史層次〉,《語言科學》4:88-9 4。
簡啟賢 2014〈唐代碑刻通假字、異體字、俗字的諧聲關係〉,收錄於廈門大學中文 系、中國音韻學會編(2014)《中國音韻學暨黃典誠學術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61-168。
聶鴻音 1985〈慧琳譯音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1:64-71。
聶鴻音 1992〈番漢對音簡論〉,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語文論稿》,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0。
聶鴻音 1994〈近古漢語北方話的內部語音差異〉,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語 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403-413。
聶鴻音 2011〈漢語西北方言泥來混讀的早期資料〉,收錄於聶鴻音(2014)《古代 語文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414-415。
譚其驤 1934〈晉永嘉喪亂後之民族遷徒〉,收錄於譚其驤(1987)《長水集 (上)》,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99-223。
譚其驤 1981〈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應山西史學會之邀在山西大學所作報告的記 錄〉,《晉陽學刊》1984.5:2-8。
嚴學宭、尉遲治平 1986〈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及其演變〉,《音韻學 研究.第2輯》(1986),北京:中華書局,頁1-16。
龔煌城 1981〈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收錄於龔煌城(2011) 《龔煌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415-4 54。
龔煌城 1989〈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部分)〉,龔煌城(2011)《龔煌 城漢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455-502。
龔煌城 1990〈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2011)《龔煌城漢 藏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31-47。
龔煌城 1995〈十二世紀末漢語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2011)《龔煌城漢藏 語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503-549。
(日)平山久雄 1995〈中古漢語魚韻的音值——兼論人稱代詞「你」的來源〉, 《中國語文》1995.5:336-344。
(日)高田時雄 1985〈回鶻字音考〉,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005)《敦 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159-184。
(日)高田時雄 1988〈于闐文書中的漢語詞彙〉,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 005)《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213-305。
(日)高田時雄 1990〈回鶻字音史概述〉,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2005) 《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185-203。
(日)高田時雄 1993〈回鶻注音的吐魯番漢文寫本殘片〉,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 翀等譯(2005)《敦煌‧民族‧語言》(2005),北京:中華書局,頁204-210。
(日)高田時雄 1999〈回鶻文《慈恩傳》中的漢語詞彙和河西方言──兼論回鶻字音 的歷史變遷〉,收錄於池田溫等編(1999)《敦煌文藪(上)》,臺北:新文 豐出版,頁61-84。
(日)高田時雄 2000〈敦煌發現的多種語言文獻〉,收錄於高田時雄著,鍾翀等譯 (2005)《敦煌‧民族‧語言》,北京:中華書局,頁3-20。
(日)高田時雄 2004〈明末官話調值小考〉,《語言學論叢》29:145-150。
(日)高田時雄著、史淑琴譯 2006〈敦煌遺書與漢語史研究〉,《敦煌研究》100:13 6-138。
(日)高田時雄著,史淑琴譯 2013〈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敦煌研究》138: 100-102。
(日)橋本萬太郎 1979〈現代吳語的類型學〉,《方言》1979.3:196-200。
(日)橋本萬太郎著、孫以薌等譯 1982〈西北方言和中古漢語的硬軟顎音韻尾—— 中古漢語的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的不同作用〉,《語文研究》1982.1:19-33。
(日)藤枝晃著,徐慶全、李樹清譯 1996〈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2:96-11 1。
(美)柯蔚南著、張建軍譯 2013〈中古到現代西北方言的發展〉,《西北語言與文 化研究》1:108-120。

四、 學位論文
王新華 2008《唐五代敦煌語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楊端志指導。。
史淑琴 2013《敦煌漢藏對音材料音系研究》,蘭州大學博士論文,伏俊璉指導。
史維生 2009《魏晉南北朝晉語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江啟明指導。
吳敬琳 2010《玄應音義的音系及其方音現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竺家 寧指導。
吳瑞文 2005《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楊秀芳指導。
李千慧 2016《漢語近代音全濁聲母的演化類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竺家 寧指導。
李存智 1995《秦漢簡牘帛書之音韻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龔煌城指 導。
李海玲 2013《敦煌願文別字異文材料反映的語音問題》,浙江大學碩士論文,黃笑 山指導。
金雪萊 2005《慧琳《一切經音義》語音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黃笑山指導。
洪藝芳 1995《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中國文化大學碩士 論文,鄭阿財指導。
張 雯 2015《郭璞注所見晉代方言的語言地理及其特徵分析》,上海:華東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鄭偉指導。
張 潔 2017《唐代山西詩人用韻研究》,山西大學博士論文,喬全生指導。
張小艷 2004《敦煌書儀語言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指導。
張文龑 2009《唐代晉南詩人用韻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胡安順指導。
張新朋 2008《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指導。
張燕來 2003《蘭銀官話研究》,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曹志耘指導。
梁春勝 2009《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張涌泉、施謝捷指導。
楊蕙瑜 2014《長承本《蒙求》漢字音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李存智指 導。
趙翠陽 2009《慧琳《一切經音義》韻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麥耘指 導。
霍文艷 2008《敦煌曲子詞用韻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徐朝東指導。

五、 網絡資料
(日)秋谷裕幸 2017《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研究》,http://id.nii.ac.jp/1085/00002119/ (2019.05.24瀏覽)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950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