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明代繼母子關係研究
Step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 石翊君
貢獻者 陳秀芬
石翊君
關鍵詞 繼母子關係
母親
繼母
繼子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6:02:39 (UTC+8)
摘要 在一段繼母子關係中,主要構成角色與普通的親生母子沒有不同,同樣都是「母親」與「孩子」,但之所以特別注重親生母親與繼母之分別,是因為聯繫起母子的親屬關係有所不同,一是因為生育自然而然成為「母親」,二是以「配父」與「敵體」的理由而獲得名義,這個差異也造就了人們評價兩種母子關係的標準不一。
繼母子關係並非全然如文人所宣揚的那般良善,在明代文人大力讚揚慈繼母懿行及樹立世間繼子之表率的同時,也有不少描述惡繼母與惡繼子事蹟的文學創作產生。綜觀繼母子之間的糾紛,一部分是因利而生,一部分因妒而起,起因又可以歸咎到繼室「前妻之繼任者」的身分。
然而,繼母子關係的良莠決定於繼母的付出與繼子的回報,當他們能夠做到母慈子孝,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即便是繼母子之間,也因此能擁有如親生母子一般的緊密連結,培養出真切的母子情感,而超越名義上的稱謂,破除「母子天性」的刻板觀念。
本研究對於明代繼母子關係的考察,將這一特殊關係從一般母子當中獨立出來,以呈現明代多樣之母子關係的其中一角,並彰顯繼母子關係對個人、家庭以至社會的影響,以及「繼室」這一身分對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複雜性與特殊性。在明代的家庭史中,綜合身分制度與情感互動,豐富了母子關係的研究;並為女性史中的「母親」一詞,增補了關於「繼母」角色的詮釋。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元]《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明]《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萬曆間浙江官刊本景印。
[明]丁紹軾,《丁文遠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于慎行,《榖山筆塵》,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方鳳,《改亭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王鏊,《震澤集》,臺北,輯者自刊,?。
[明]史鑒,《西村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申時行,《賜閒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安遇時,《包公案》,臺北:三民書局,2008。
[明]余學夔,《北軒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呂坤,《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呂坤,《實政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汪道昆,《太函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16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季本,《說理會編》,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明太祖,《御製孝慈錄序》,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林弼,《登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金淛,《讀禮日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姚希孟,《棘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1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姚鏌,《東泉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皇甫汸,《皇甫司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乾坤正氣集》,臺北:環球出版社,1966。
[明]崔銑,《洹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許國,《許文穆公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陳仁錫,《無夢園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6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陳循,《芳洲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陳絳,《金罍子》,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黄洪憲,《碧山學士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明]程敏政,《篁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馮從吾,《馮從吾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明]楊士奇,《東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萬士和,《履菴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2輯第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雷禮等輯,《皇明大政紀》,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明]劉春,《東川劉文簡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蔡清,《蔡文莊公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五種》,臺北:世界書局,2012。
[明]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沈虬,《河東君記》,收入范景中、周書田編纂,《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清]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方良編,《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二、專書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吳秀傑、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蕭琪,《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
羅彤華,《同居共財:唐代家庭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三、單篇論文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九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111-137。
余安邦,〈報的規約與情的糾葛:清代筆記小說中的妻與妾〉,收入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1-243。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收入鄧小南、王政、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30-65。
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2003.12),頁189-214。
徐泓,〈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態、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臺北,1994.12),頁167-202。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上),《大陸雜誌》,78:1(臺北,1989),頁26-37。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下),《大陸雜誌》,78:2(臺北,1989),頁68-82。
野村鮎子,〈明清女性壽序考〉,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頁19-33。
野村鮎子,〈歸有光《先妣事略》之系譜――論弔母之古文體的生成與發展〉,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頁91-110。
黃玫茵,〈唐代三父八母的法律地位〉,收入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頁89-118。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入呂妙芬主編,《明清思想與文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頁2-26。
熊秉真,〈書寫異性譜系:明清士人筆下的母女連繫〉,收入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3-219。
熊秉真,〈試窺明清幼兒的人事環境與情感世界〉,《本土心理研究》,2(臺北,1993),頁251-276。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135-19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4153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秀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石翊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石翊君zh_TW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6:02:39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6:02: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6:02: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3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1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3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一段繼母子關係中,主要構成角色與普通的親生母子沒有不同,同樣都是「母親」與「孩子」,但之所以特別注重親生母親與繼母之分別,是因為聯繫起母子的親屬關係有所不同,一是因為生育自然而然成為「母親」,二是以「配父」與「敵體」的理由而獲得名義,這個差異也造就了人們評價兩種母子關係的標準不一。
繼母子關係並非全然如文人所宣揚的那般良善,在明代文人大力讚揚慈繼母懿行及樹立世間繼子之表率的同時,也有不少描述惡繼母與惡繼子事蹟的文學創作產生。綜觀繼母子之間的糾紛,一部分是因利而生,一部分因妒而起,起因又可以歸咎到繼室「前妻之繼任者」的身分。
然而,繼母子關係的良莠決定於繼母的付出與繼子的回報,當他們能夠做到母慈子孝,就能建立良好的關係,即便是繼母子之間,也因此能擁有如親生母子一般的緊密連結,培養出真切的母子情感,而超越名義上的稱謂,破除「母子天性」的刻板觀念。
本研究對於明代繼母子關係的考察,將這一特殊關係從一般母子當中獨立出來,以呈現明代多樣之母子關係的其中一角,並彰顯繼母子關係對個人、家庭以至社會的影響,以及「繼室」這一身分對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角色的複雜性與特殊性。在明代的家庭史中,綜合身分制度與情感互動,豐富了母子關係的研究;並為女性史中的「母親」一詞,增補了關於「繼母」角色的詮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二、研究回顧
三、擬用史料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母親」角色的形成……………………………………………………10
一、禮法制度中的身分
二、鞠養之恩
三、母親角色的生與滅
四、小結
第三章 繼妻與繼母的身分………………………………………………………23
一、擇娶繼妻的難題
二、繼妻角色與妻妾關係
三、繼母條件與職責
四、小結
第四章 繼母子關係的建立………………………………………………………43
一、繼母子關係的多重書寫
二、繼母子關係的正面形象
三、繼母子關係的負面形象
四、小結
第五章 繼母、繼妻之家庭張力………………………………………………61
一、繼母:繼子的視角
二、繼妻:丈夫的視角
三、名分、財產與家庭紛爭
四、小結
第六章 結論……………………………………………………………………79
徵引書目…………………………………………………………………………82
zh_TW
dc.format.extent 203428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繼母子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繼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繼子zh_TW
dc.title (題名) 明代繼母子關係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ep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in the Mi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元]《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明]《大明律集解附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萬曆間浙江官刊本景印。
[明]丁紹軾,《丁文遠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第2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于慎行,《榖山筆塵》,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方鳳,《改亭存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王鏊,《震澤集》,臺北,輯者自刊,?。
[明]史鑒,《西村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申時行,《賜閒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安遇時,《包公案》,臺北:三民書局,2008。
[明]余學夔,《北軒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明]呂坤,《呂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明]呂坤,《實政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汪舜民,《靜軒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明]汪道昆,《太函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沈懋孝,《長水先生文鈔》,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16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季本,《說理會編》,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明太祖,《御製孝慈錄序》,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林弼,《登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金淛,《讀禮日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姚希孟,《棘門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1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姚鏌,《東泉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皇甫汸,《皇甫司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入《乾坤正氣集》,臺北:環球出版社,1966。
[明]崔銑,《洹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臺北:明文書局,1991。
[明]許國,《許文穆公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陳仁錫,《無夢園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6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陳循,《芳洲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陳絳,《金罍子》,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
[明]陳懿典,《陳學士先生初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黄洪憲,《碧山學士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4輯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明]程敏政,《篁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明]馮從吾,《馮從吾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
[明]馮夢禎,《快雪堂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
[明]楊士奇,《東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明]萬士和,《履菴文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過庭訓,《本朝分省人物考》,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第2輯第6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雷禮等輯,《皇明大政紀》,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明]劉春,《東川劉文簡公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蔡清,《蔡文莊公集》,臺南:莊嚴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
[明]龐尚鵬,《龐氏家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五種》,臺北:世界書局,2012。
[明]顧炎武,《顧炎武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1991。
[清]沈虬,《河東君記》,收入范景中、周書田編纂,《柳如是事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清]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
方良編,《錢謙益年譜》,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二、專書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吳秀傑、白嵐玲譯,《技術、性別、歷史:重新審視帝制中國的大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李國彤,《女子之不朽:明清時期的女教觀念》,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
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臺北:稻鄉出版社,2007。
蕭琪,《父母等恩:《孝慈錄》與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實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
羅彤華,《同居共財:唐代家庭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三、單篇論文
衣若蘭,〈「天下之治自婦人始」:試析明清時代的母訓子政〉,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九集》,新北:稻鄉出版社,2011,頁111-137。
余安邦,〈報的規約與情的糾葛:清代筆記小說中的妻與妾〉,收入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1-243。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中古史──性別與漢唐之間的禮律研究〉,收入鄧小南、王政、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研究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30-65。
俞彥娟,〈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臺北,2003.12),頁189-214。
徐泓,〈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態、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研究60周年專輯》(臺北,1994.12),頁167-202。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上),《大陸雜誌》,78:1(臺北,1989),頁26-37。
徐泓,〈明代的婚姻制度〉(下),《大陸雜誌》,78:2(臺北,1989),頁68-82。
野村鮎子,〈明清女性壽序考〉,收入張宏生編,《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頁19-33。
野村鮎子,〈歸有光《先妣事略》之系譜――論弔母之古文體的生成與發展〉,收入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論集九集》,頁91-110。
黃玫茵,〈唐代三父八母的法律地位〉,收入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頁89-118。
熊秉真,〈建構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關係〉,收入呂妙芬主編,《明清思想與文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6,頁2-26。
熊秉真,〈書寫異性譜系:明清士人筆下的母女連繫〉,收入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頁193-219。
熊秉真,〈試窺明清幼兒的人事環境與情感世界〉,《本土心理研究》,2(臺北,1993),頁251-276。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135-19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108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