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劉維開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iu, Wei-Kai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蕭李居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siao, Li-Ch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蕭李居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siao, Li-Ch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Sep-2019 16:03:1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Sep-2019 16:03:1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Sep-2019 16:03:17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9153504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1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915350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過去已發生的歷史事實並無法改變,但如何理解、解釋與認識歷史,並非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對於1931年至1945年期間中日糾紛與戰爭的歷史本質,若只是理解為強權國家侵略弱國的單一觀點並不適切,應該要深入釐清中日的國家發展及彼此關係發展的困境。而在考慮中日外交與戰爭的歷史性格,防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觀點,更是兩國關係惡化與陷入長期戰爭的主要根源。就防共所指涉對象而言,包含共產主義、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共等不同概念。日本的防共概念主要為對蘇備戰,在推動對華外交加上防止共產主義滲透,即主要以此二者為目標。但戰前中國方面因為內部國家統一問題,國民政府的防共概念基本上以中共為對象展開武力清剿。雖然同為防共,但概念的不同與目的的差距,在對話基礎上已經難以同調,若欲合作防共當會有一番折衝拉扯與對抗,導致九一八事變惡化的中日關係雪上加霜而引爆戰爭。即使在日本與臨時政府及汪政權等附日政權合作防共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日「華」雙方的防共概念不盡相同。日方的概念基本上主要仍是以蘇聯為對象,附日政權則為共產主義與中共。惟雙方並未仔細或者不欲釐清此種差別,並在占領區的治安問題下,共同防共的結果反而符合附日政權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並未放棄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而日軍在華北與華中戰場已與附日政權合作剿共,但重慶方面因為主權與民族主義問題以及中共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還有美蘇勢力藉由戰爭進入影響中國內部的國際因素等,都使得重慶方面不可能放棄抗日政策而改以與日本合作武力剿共,因此重慶主要仍是採取政治解決中共問題的防共概念。結果不論是戰前或戰爭期間,中日雙方都難有合作防共的空間。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論 1第一章 日本防共國防與九一八事變 13第一節 日本陸軍對總體戰的理解與事變 13一、總體戰的資源需求二、滿州的戰略地位第二節 中國對事變的認識 26一、事變性質的理解二、事變原因的調查第二章 防共議題與中日「調整國交」會談 49第一節 中日和談氛圍與防共構想一、和談氣氛的醞釀與中國三原則的提出二、廣田三原則:共同防共的制定第二節 華北「防共協定」與日本防共政策的制定 63一、協定構想的產生與內容二、協定的簽署疑義三、協定的形式與軍事同盟政策第三節 中日會談下的防共外交 77一、汪精衛的中德日反共同盟構想二、調整國交的交涉第三章 中蘇日三角關係與互不侵犯條約 95第一節 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交涉95一、蘇聯的提案二、日本的態度三、中東鐵路買賣交涉四、德日「防共協定」對蘇聯的衝擊第二節 中蘇復交的交涉 111一、復交交涉的分歧二、中蘇共同防「共」的擬議與蘇聯的中立條款三、中蘇軍事互助條約的歧見第三節 日本對中蘇復交的觀察 129一、復交情勢的關注二、交涉訊息的確認三、談判內情的偵察第四章 中日戰爭初期雙方的因應 143第一節 「瞻俄顧日」下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一、「太平洋地區公約」與中英軍事合作的推動二、中蘇軍售交涉的停頓三、盧溝橋事變與「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第二節 日本對「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關注 159一、條約情報的確認二、密約內容的探查第三節 日本的防共條件與陶德曼調停 175一、防共條件的擬定二、陶德曼調停的推動第五章 汪政權與日汪共同防共 193第一節 汪政權的成立與日本防共駐軍 193一、汪精衛與倡言議和二、和平運動與議和條件第二節 汪政權的強化與清鄉活動 212一、日本長期戰方略與國防資源二、汪精衛的清鄉理念三、清鄉的展開第三節 華北防共國防圈與治安強化運動 224一、治安主義下的日滿華北防共圈二、日華協力下的治安強化運動第六章 戰爭末期中日對防共問題的調整 239第一節 日本的南進政策與「日蘇中立條約」一、「結德制美和蘇」策略與曲線防共二、北擊蘇聯的幻滅第二節 日本聯蘇構想的推動與共同防共的拋棄 258一、對蘇積極外交的展開二、對蘇讓步條件的擬定三、武力防共的戰備整備第三節 中國的防共策略與戰後日俘的處置 276一、國際孤立中共二、日俘的繳械與遣返結論 295徵引書目 303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83787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3504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防共協定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蔣介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汪政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中蘇關係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日蘇中立條約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Anti-Comintern Pact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hiang Kai-shek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Wang Ching-wei Regim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ino-Soviet Rela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oviet–Japanese Neutrality Pact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防共議題與中日關係(1931-1945)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nti-Comintern Issu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 (1931-1945)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未刊檔案(1)中文臺北: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案》《外交部檔案》《蔣中正總統文物》《汪兆銘史料》《胡宗南史料》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外交部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政治檔案》(2)日文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內閣》《內閣文庫》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戦前期外務省記録》《戦前期条約書》《戦後外務省記録》《調書》《議会調書》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陸軍一般史料》《陸軍省大日記》二、已刊史料(1)中文上海申社編輯,《國際聯合會調查報告書(中英文合刊本)》。上海:上海申社,1932年。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日汪的清鄉》。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汪偽政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華北治安強化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17)。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中共南通市委黨史辦公室編,《蘇中四分區反「清鄉」鬥爭》。南通: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印,《和平反共建國文獻》。出版地不詳:編者,1941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九一八事變後顧維鈞致張學良密電選〉(上),《民國檔案》,1985年第1期(1985年2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有關張羣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中日交涉的一組史料〉,《民國檔案》,1988年第2期(1988年5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駐蘇大使蔣廷黻與蘇聯外交官員會談紀錄〉,《民國檔案》,1989年第4期(1989年11月)。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外交(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政治(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附錄(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2刷。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上卷、下卷。南京:同編者,1945年。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二):九一八事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5年。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五):日本製造偽組織與國聯的制裁侵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5年。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四):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6年。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6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0冊。臺北:國史館,2010年。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北京新民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在北京地區的五次強化治安運動》(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朱利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致其妻子信件〉(上),《民國檔案》,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何智霖等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下)。臺北:國史館,2006年。余子道、劉其奎、曹振威編,《汪偽政權資料選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清鄉」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玉貞譯,〈《中蘇外交文件》選譯〉(上)、(下),章伯鋒主編,《近代史資料》,總79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992年。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第2版。李嘉谷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1933-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周琇環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6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邵銘煌,《和比戰難?八年抗戰的暗流》。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增訂一版。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第八十五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南開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華北事變資料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施子愉譯,〈抗戰初期德日法西斯誘降的陰謀〉,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總14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美國國務院編、張瑋瑛等譯,《美國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年(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八 談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國史館史料處編輯,《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東北義勇軍》。臺北:國史館,1984年,再版。郭恆鈺、羅梅君主編,許琳菲、孫書豪譯,《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代中德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黃美真、張雲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7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國史館,2012年。葉惠芬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59冊。臺北:國史館,2011年。劉維開編輯,《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2年。蔡盛琦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5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戴季陶著,陳天錫編訂,《戴季陶先生文存》(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9年。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五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九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6年。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四十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7年。(2)日文小林龍夫、島田俊彦解說,《現代史資料(11):続.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小林龍夫、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戦争(4)》。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4刷。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太平洋戦争》,第一冊。東京:外務省,2010年。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日中戦争》,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1年。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二次欧州大戦と日本》,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2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上)。東京:外務省,2008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四巻(上)。東京:外務省,2006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二部第一卷。東京:外務省,1996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77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三冊。東京:外務省,1978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一冊。東京:外務省,1979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80年。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第6刷。外務省編纂,《終戦史録》,上卷。東京:新聞月鑑社,1952年。石原莞爾,《最終戦争論.戦争史大観》。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伊藤隆、照沼康孝解說,《続.現代史資料(4):陸軍畑俊六日誌》。東京,みすず書房,1983年。臼井勝美、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9):日中戦争(2)》。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5刷。臼井勝美解說,《現代史資料(13):日中戦争(5)》。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年,第2刷。角田順編,《石原莞爾資料-国防論策篇-》。東京:原書房,1978年,增補4刷。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準備施設と青少年訓練〉,收入沢本孟虎編,《国家総動員の意義》。東京:青山書院,1926年。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に就て〉,收入內閣統計局編,《内閣統計講習会講演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26年。永田鉄山,〈現代国防概論〉,收入遠藤二雄編,《公民教育概論》。東京:義済会,1928年。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大阪:大阪每日新聞社,1928年。参謀本部編,《杉山メモ─大本営.政府連絡会議等筆記─》,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2卷:駐華大使.外務大臣時代(上)。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7年。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3卷:外務大臣時代(下).その他。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8年。軍事史学会編,《大本営陸軍部戦争指導班:機密戦争日誌》,上、下。東京:錦正社,2008年。島田俊彦、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8):日中戦争(1)》。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姬野德一,《北支の政情》。東京:日支問題研究会,1936年。種村佐孝,《大本営機密日誌》。東京:芙蓉書房,1981年,第2刷。稲葉正夫、小林龍夫等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別巻 資料編》。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稲葉正夫、小林龍夫解說,《現代史資料(7):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臨時軍事調查委員,《国家総動員に関する意見》。東京:陸軍省,1920年。三、專書(1)中文王真,《動盪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年。江沛,《日偽「治安強化運動」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臺北:綜合月刊社,1973年。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一):和戰抉擇》。臺北:國史館,2015年。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四):戰時社會》。臺北:國史館,2015年。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五):對外關係》。臺北:國史館,2015年。李凡,《日蘇關係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九二九~一九三七)》。臺北:國史館,1999年。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李君山,《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年。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李雲漢,《宋哲元與七七抗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臺北:國史館,2000年。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周開慶,《抗戰以前之中日關係》。臺北:自由出版社,1962年。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俞辛焞,《唇槍舌劍──九一八變時期的中日外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馬俊亞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胡德坤、彭敦文,《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研究(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胡德坤、韓永利,《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夏侯敘五,《高宗武隱居華盛頓遺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孫科,《中蘇關係》。上海:中華書局,1946年。徐勇,《征服之夢:日本侵華戰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徐藍,《英國與中日戰爭(1931-1941)》。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馬振犢、戚如高著,《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張同樂,《華北淪陷區日偽政權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張廷貴、袁偉、陳浩良,《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張效林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年。曹藝,《「蘇日中立條約」與二戰時期的中國及遠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第5版。梁敬錞,《日本侵略華北史述》。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臺北:國史館,1999年。郭貴儒、張同樂、封漢章,《華北偽政權史稿──從「臨時政府」到「華北政務委員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陳世松主編,《宋哲元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臺北:國史館,1991年。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彭敦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及其變化──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黃美平、宋志勇,《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四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著,劉建波譯,《太平洋戰爭》。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雷國山,《日本侵華決策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2006年。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臧運祜,《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劉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從合作走向戰爭的歷史透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年。蔡鳳林,《日俄四次密約──近代日本「滿蒙」政策研究之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蔡德金,《周佛海》。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蔡德金、劉松茂,《走向深淵──抗戰時期的汪精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第30版。蔣永敬,《抗戰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藤井志津枝,《誘和──日本對華諜報工作》。臺北:文英堂,1997年。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2010年。(2)日文入江昭,《日本の外交》。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第33版。三宅正樹,《スタ-リン、ヒトラ-と日ソ独伊連合構想》。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年。三宅正樹,《日独伊三国同盟の研究》。東京:南窓社,1975年。三宅正樹,《近代ユーラシア外交史論集:日露独中の接近と抗争》。東京:千倉書房,2015年。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19):日華事変(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20):日華事変(下)》。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大杉一雄,《日中戦争への道:満蒙華北問題と衝突への分歧点》。東京:講談社,2007年。大杉一雄,《日米開戦への道:避戦への九つの選択肢》(下)。東京:講談社,2008年。川田稔,《石原莞爾の世界戦略構想》。東京:祥伝社,2016年。川田稔,《昭和陸軍の軌跡──永田鉄山の構想とその分岐》。東京:中公新書,2011年。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1:満州事変》。東京:講談社,2014年。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2:日中戦争》。東京:講談社,2014年。川田稔,《戦前日本の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2013年。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井上寿一,《危機のなかの協調外交──日中戦争に至る対外政策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山川山版社,1998年,第2刷。太平洋戦争研究会編,《石原莞爾と満州事変》。東京:PHP研究所,2009年。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2):満州事変》。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3):日中戦争(上)》。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5):三国同盟.日ソ中立条約》。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7):日米開戦》。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加藤陽子,《満洲事変から日中戦争へ》。東京:岩波書店,2007年。古屋奎二,《蔣介石秘録12:日中全面戦争》。東京:サンケイ新聞社,1976年。外務省百年史編纂委員会,《外務省の百年》,下巻。東京:原書房,1979年,再版。広田弘毅伝記刊行会,《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事業出版,1966年。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田中作戦部長の証言-大戦突入の真相-》。東京,芙蓉書房,1978年。田嶋信雄,《ナチズム極東戦略:日独防共協定を巡る諜報戦》。東京:講談社,2001年,第2刷。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の開幕》。東京:小學館,1994年。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小史》。東京:青木書店,1992年。臼井勝美,《中国をめぐる近代日本の外交》。東京:筑摩書房,1983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2)》。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6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昭和二十年の支那派遣軍(2):終戦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需動員(1):計画編》。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1):対ソ戦備.ノモンハン事件》。東京:朝雲新聞社,1983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2):關特演•終戦時の对ソ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服部卓四郎,《大東亜戦争全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第17刷。服部龍二,《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年,第5版。松下芳男,《日本国防の悲劇》。東京:芙蓉書房,1976年。松本俊一、安東義良監修,《日本外交史(25):大東亜戦争.終戦外交》。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2年。波多野澄雄,《太平洋戦争とアジア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Ⅱ》。東京:每日新聞社,1974年。風見章,《近衛內閣》。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年。家永三郎,《太平洋戦争》。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島田俊彦,《関東軍:在満陸軍の独走》。東京:講談社,2005年,第5刷。秦郁彦,《日中戦争史》。東京:河出書房,1977年,第3版。秦郁彦,《昭和史を縱走する》。東京:クラブ社,1984年。舩木繁,《支那派遣軍総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将》。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4年。酒井三郎,《昭和研究会:ある知識人集団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年。酒井哲哉,《大正デモクラシ─の崩壊:內政と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堀幸雄,《戦前の国家主義運動史》。東京:三嶺書房,1997年。堀場一雄,《支那事変戦争指導史》。東京:時事通信社,1965年。笠原十九司,《日本軍の治安戦──日中戦争の実相》。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野村乙二郎,《石原莞爾──軍事イデオロギストの功罪》。東京:同成社,1992年。麻田雅文,《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東京:講談社,2014年。富田武,《戦間期の日ソ関係(1917-1937)》。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義井博,《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東京:南窓社,1977年。読売新聞戦争責任検証委員会編著,《検証戦争責任》Ⅰ、Ⅱ。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6年。榛原茂樹、柏正彥,《満洲事変外交史》。東京: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1932年。緒方貞子,《満州事変──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劉傑,《日中戦争下の外交》。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橫山臣平,《秘録石原莞爾》。東京:芙蓉書房,1971年。藤原彰等編,《十五年戦争史》。東京:青木書店,1988年。纐纈厚,《総力戦体制研究──日本陸軍の国家総動員構想》。東京:社会評論社,2010年。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1931~1945)》。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四、期刊、論文集、學位論文(1)中文A. A. 柯西金著,王真譯,〈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及其影響〉,《民國檔案》,1997年第4期(1997年11月)。川島真著,廖敏淑譯,〈再論華盛頓會議體制〉,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王奇生,〈抗戰初期的「和」聲〉,收入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1):和與戰》。臺北:國史館,2015年。王建國,〈「清鄉運動」與李士羣之死〉,《安徽史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王紀元,〈日德密約與國際局勢〉,《申報週刊》,第1卷第2期(1936年1月12日)。仲華、季云飛,〈抗戰時期反「清鄉」鬥爭述論〉,《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2008年5月)。余子道,〈日偽在淪陷區的「清鄉」活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1982年3月)。吳天威,〈蔣介石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李義彬,〈南京國民政府的聯蘇制日方針〉,《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1991年2月)。步平,〈《檢證.戰爭責任》讀後〉,《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5月)。汪朝光,〈抗戰勝利前後國共日三方互動關係研究〉,《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周美華,〈從軍事解決到政治解決──抗戰前蔣中正剿共政策的演變〉,《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7期(1999年12月)。周惠民,〈德國對「滿洲國」及「汪政權」的外交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2005年5月)。波多野澄雄,〈國共對立與日本:戰爭末期有關「容共」政策的糾葛〉,收入黃自進主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唐啟華,〈北洋外交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徐藍,〈布魯塞爾會議與中日戰爭〉,《民國檔案》,1990年第1期(1990年2月)。常凱,〈「華北防共協定」考〉,《歷史教學》,1985年第11期(1985年11月)。梁敬錞,〈赫爾利調停國共之經過〉,《傳記文學》,第26卷第4期(1975年4月)。鹿錫俊,〈1932年中國對蘇復交的決策過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鹿錫俊,〈蔣介石的中日蘇關係觀與「制俄攘日」構想──兼論蔣汪分此的一個重要側面(1933~1934)〉,《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鹿錫俊,〈蔣介石與戰後國共相爭中的日本人角色〉,《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2月)。彭敦文,〈中日華北「共同防共」問題交涉與國民政府的抉擇〉,《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黃自進,〈「安內攘外」的另一章:蔣介石對「日蘇先戰」的期盼〉,收入氏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黃自進,〈日本的侵華政策與蔣介石的對應:1932-1945〉,《思與言》,第41卷第4期(2003年12月)。黃自進,〈訴諸國聯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1931-193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黃自進,〈蔣介石的對日戰略:以反共為結盟訴求的探討(1933年-1935年)〉,收入氏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楊奎松,〈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失敗及原因〉,收入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討會籌備委員會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聯經,1996年。劉維開,〈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談話會講話的新資料〉,《近代中國》,第118期(1997年4月)。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及「蔣張會面說」〉,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編,《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劉鳳翰,〈論「百團大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蔣永敬,〈汪精衛的「恐共」與「投日」〉,《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1期(1990年2月)。蔣永敬,〈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蕭李居,〈國民政府對於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國史館館刊》,第58期(2018年12月)。蕭李居,〈蔣中正對「多田聲明」的因應態度〉,《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蕭李居,〈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謝國興,〈塘沽協定的由來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2)日文A. S. ロ-シキナ(Anastasiia S. Lozhkina)等,〈スタ-リンの日本像と対日政策〉,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V. A. グリニュ-ク(Vladimir A. Griniuk)等,〈ソ連外交と対中.日関係〉,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ワシ-リ-.モロジャコフ(Vassili E. Molodiakov),〈ソ連と三国軍事同盟─再検討の試み─〉,收入三宅正樹、庄司潤一郎など編著,《戦争と外交.同盟戦略──検証 太平洋戦争とその戦略2》。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三輪公忠,〈満州事変と「八紘一宇」─石原莞爾を中心に-〉,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中西治,〈関東軍と日ソ対決〉,收入三宅正樹、秦郁彦編集,《昭和史の軍部と政治2:大陸侵攻と戦時体制》。東京:第一法規,1983年。戸部良一等,〈『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所収「川越.張羣会談」関係文書について〉,《外交史料館報》,第22号(2008年12月)。戸部良一,〈日本の対ソ政策──日ソ不侵略条約問題を中心として〉,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寺山恭輔,〈一九三○年代初頭のソ連における內政と外交──満州事変への対応を中心に〉,《ロシア史研究》,第60号(1997年3月)。伊勢弘志,〈石原莞爾における信仰問題〉,《日本史研究》,第627号(2014年11月)。酒井哲哉,〈防共概念の導入と日ソ関係の変容〉,《北大法学論集》,第40巻第5、6合併号下巻(1990年9月)。宮田昌明,〈トラウトマン工作再考〉,收入軍事史学会編,《日中戦争の諸相》。東京:錦正社,1997年。島田俊彥,〈「船津工作など」〉,收入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日中戦争と国際的対応》。東京:有斐閣,1972年。黒沢文貴,〈第一次世界大戦の衝擊と日本陸軍-軍近代化論覚書-〉,收入滝田毅編,《転換期のヨ-ロッパと日本》。東京:南窓社,1997年。野村乙二朗,〈石原莞爾の満州事変─満州事変のモデルはむしろロシア革命であった-〉,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五、日記、回憶錄、訪談錄、年譜(1)中文《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王啟華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日記〉,《民國檔案》,2002年第4期(2002年11月)。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沈雲龍編,《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邵元冲著,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冲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約瑟夫.C.格魯(Joseph C. Grew)著,蔣相澤譯,《使日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年。徐永昌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七冊、第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1991年。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文鈞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張羣,《我與日本七十年》。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年。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陳惠芬,《王寵惠先生年譜(1881-1958)》。香港,作者自刊,2009年。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三年(194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黃美真編,《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稻葉正夫編,國防部史政局譯,《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72年。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顏惠慶著,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第二卷。上海: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年。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1985年。(2)日文中田実,〈根本博中将回想録〉,軍事史学会編,《軍事史学》,第11号(1967年11月)。今井武夫著,高橋久志、今井貞夫監修,《日中和平工作:回想と証言1937-1947》。東京:みすず書房,2009年。石射猪太郎,《外交官の一生》。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年。石射猪太郎著,伊藤隆、劉傑編,《石射猪太郎日記》。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西義顕,《悲劇の証人:日華和平工作秘史》。東京:文献社,1962年。佐藤尚武,《回顧八十年》。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年。近衛文麿,《平和への努力》。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46年。松本重治,《上海時代》(下)。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年。重光葵,《昭和の動乱》(上)(下)。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原田熊雄,《西園寺公と政局》,第六巻、第八巻。東京:岩波書店,1951年、1952年。森島守人,《陰謀.暗殺.軍刀──一外交官の回想》。東京:岩波書店,2015年,第14刷。鈴木貞一,〈鈴木貞一日記〉,《史学雑誌》,第87編第1号(1978年)。緒方竹虎,《一軍人の生涯──回想の米內光政》。東京:文藝春秋新社,1956年。六、報紙、公報《中央日報》,南京,1932年-1937年。《申報》,上海,1934年-1938年。《國民政府公報》,第927號(1931年11月18日)。七、工具書Marc Trachtenberg著,陳秉逵譯,《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外交史為例》。臺北:韋伯文化,2010年。入江昭著,楊博雅譯,《我與歷史有個約會:入江昭治史心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日本近現代史辞典編集委員會編,《日本近現代史辞典》。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8年。卡倫.明斯特(Kare A. Mingst)、伊萬.阿雷奎恩-托夫特(Ivan M. Arreguin-Toft)著,潘忠岐譯,《國際關係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外山操、森松俊夫編,《帝国陸軍編制総覧》,第一巻。東京:芙蓉書房,1993年。安德烈.弗蘭克、巴里.吉爾斯主編,郝名瑋譯,《世界體系:500年還是500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本)》(下)。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愛德華.卡爾著(Edward. H. Carr),秦亞青譯,《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稲子恒夫編著,《ロシアの二○世紀──年表.資料.分析》。東京:東洋書店,2007年。八、外文專書、期刊Boyle, John H.,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Crowley, James B., 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 :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1930-1938,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 1966.Feis, Herbert,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 The Coming of th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Herz, John,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2:2(January 1950)Iriye, Akira,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Pacific,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87.Oye, Kenneth A.,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World Politics, XXXⅧ(October 1985)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1900905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