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防共議題與中日關係(1931-1945)
Anti-Comintern Issu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 (1931-1945)
作者 蕭李居
Hsiao, Li-Chu
貢獻者 劉維開
Liu, Wei-Kai
蕭李居
Hsiao, Li-Chu
關鍵詞 防共協定
蔣介石
汪政權
中蘇關係
日蘇中立條約
Anti-Comintern Pact
Chiang Kai-shek
Wang Ching-wei Regime
Sino-Soviet Relation
Soviet–Japanese Neutrality Pact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九月-2019 16:03:17 (UTC+8)
摘要 過去已發生的歷史事實並無法改變,但如何理解、解釋與認識歷史,並非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對於1931年至1945年期間中日糾紛與戰爭的歷史本質,若只是理解為強權國家侵略弱國的單一觀點並不適切,應該要深入釐清中日的國家發展及彼此關係發展的困境。而在考慮中日外交與戰爭的歷史性格,防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觀點,更是兩國關係惡化與陷入長期戰爭的主要根源。
就防共所指涉對象而言,包含共產主義、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共等不同概念。日本的防共概念主要為對蘇備戰,在推動對華外交加上防止共產主義滲透,即主要以此二者為目標。但戰前中國方面因為內部國家統一問題,國民政府的防共概念基本上以中共為對象展開武力清剿。雖然同為防共,但概念的不同與目的的差距,在對話基礎上已經難以同調,若欲合作防共當會有一番折衝拉扯與對抗,導致九一八事變惡化的中日關係雪上加霜而引爆戰爭。即使在日本與臨時政府及汪政權等附日政權合作防共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日「華」雙方的防共概念不盡相同。日方的概念基本上主要仍是以蘇聯為對象,附日政權則為共產主義與中共。惟雙方並未仔細或者不欲釐清此種差別,並在占領區的治安問題下,共同防共的結果反而符合附日政權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並未放棄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而日軍在華北與華中戰場已與附日政權合作剿共,但重慶方面因為主權與民族主義問題以及中共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還有美蘇勢力藉由戰爭進入影響中國內部的國際因素等,都使得重慶方面不可能放棄抗日政策而改以與日本合作武力剿共,因此重慶主要仍是採取政治解決中共問題的防共概念。結果不論是戰前或戰爭期間,中日雙方都難有合作防共的空間。
參考文獻 一、未刊檔案
(1)中文
臺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檔案》
《外交部檔案》
《蔣中正總統文物》
《汪兆銘史料》
《胡宗南史料》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外交部檔案》
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政治檔案》

(2)日文
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內閣》
《內閣文庫》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戦前期外務省記録》
《戦前期条約書》
《戦後外務省記録》
《調書》
《議会調書》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陸軍一般史料》
《陸軍省大日記》

二、已刊史料
(1)中文
上海申社編輯,《國際聯合會調查報告書(中英文合刊本)》。上海:上海申社,1932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日汪的清鄉》。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汪偽政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華北治安強化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17)。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南通市委黨史辦公室編,《蘇中四分區反「清鄉」鬥爭》。南通: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印,《和平反共建國文獻》。出版地不詳:編者,1941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九一八事變後顧維鈞致張學良密電選〉(上),《民國檔案》,1985年第1期(1985年2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有關張羣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中日交涉的一組史料〉,《民國檔案》,1988年第2期(1988年5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駐蘇大使蔣廷黻與蘇聯外交官員會談紀錄〉,《民國檔案》,1989年第4期(1989年1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外交(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政治(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附錄(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2刷。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上卷、下卷。南京:同編者,194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二):九一八事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五):日本製造偽組織與國聯的制裁侵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四):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6年。
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6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0冊。臺北:國史館,2010年。
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北京新民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在北京地區的五次強化治安運動》(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朱利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致其妻子信件〉(上),《民國檔案》,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
何智霖等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下)。臺北:國史館,2006年。
余子道、劉其奎、曹振威編,《汪偽政權資料選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清鄉」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玉貞譯,〈《中蘇外交文件》選譯〉(上)、(下),章伯鋒主編,《近代史資料》,總79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992年。
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第2版。
李嘉谷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1933-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周琇環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6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邵銘煌,《和比戰難?八年抗戰的暗流》。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增訂一版。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第八十五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南開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華北事變資料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施子愉譯,〈抗戰初期德日法西斯誘降的陰謀〉,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總14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美國國務院編、張瑋瑛等譯,《美國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年(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八 談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國史館史料處編輯,《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東北義勇軍》。臺北:國史館,1984年,再版。
郭恆鈺、羅梅君主編,許琳菲、孫書豪譯,《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代中德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黃美真、張雲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7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
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國史館,2012年。
葉惠芬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59冊。臺北:國史館,2011年。
劉維開編輯,《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2年。
蔡盛琦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5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
戴季陶著,陳天錫編訂,《戴季陶先生文存》(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9年。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五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九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6年。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四十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7年。

(2)日文
小林龍夫、島田俊彦解說,《現代史資料(11):続.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
小林龍夫、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戦争(4)》。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4刷。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太平洋戦争》,第一冊。東京:外務省,2010年。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日中戦争》,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1年。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二次欧州大戦と日本》,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2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上)。東京:外務省,200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四巻(上)。東京:外務省,2006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二部第一卷。東京:外務省,1996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77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三冊。東京:外務省,197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一冊。東京:外務省,1979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80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第6刷。
外務省編纂,《終戦史録》,上卷。東京:新聞月鑑社,1952年。
石原莞爾,《最終戦争論.戦争史大観》。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
伊藤隆、照沼康孝解說,《続.現代史資料(4):陸軍畑俊六日誌》。東京,みすず書房,1983年。
臼井勝美、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9):日中戦争(2)》。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5刷。
臼井勝美解說,《現代史資料(13):日中戦争(5)》。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年,第2刷。
角田順編,《石原莞爾資料-国防論策篇-》。東京:原書房,1978年,增補4刷。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準備施設と青少年訓練〉,收入沢本孟虎編,《国家総動員の意義》。東京:青山書院,1926年。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に就て〉,收入內閣統計局編,《内閣統計講習会講演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26年。
永田鉄山,〈現代国防概論〉,收入遠藤二雄編,《公民教育概論》。東京:義済会,1928年。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大阪:大阪每日新聞社,1928年。
参謀本部編,《杉山メモ─大本営.政府連絡会議等筆記─》,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
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2卷:駐華大使.外務大臣時代(上)。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7年。
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3卷:外務大臣時代(下).その他。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8年。
軍事史学会編,《大本営陸軍部戦争指導班:機密戦争日誌》,上、下。東京:錦正社,2008年。
島田俊彦、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8):日中戦争(1)》。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
姬野德一,《北支の政情》。東京:日支問題研究会,1936年。
種村佐孝,《大本営機密日誌》。東京:芙蓉書房,1981年,第2刷。
稲葉正夫、小林龍夫等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別巻 資料編》。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稲葉正夫、小林龍夫解說,《現代史資料(7):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
臨時軍事調查委員,《国家総動員に関する意見》。東京:陸軍省,1920年。

三、專書
(1)中文
王真,《動盪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年。
江沛,《日偽「治安強化運動」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臺北:綜合月刊社,1973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一):和戰抉擇》。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四):戰時社會》。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五):對外關係》。臺北:國史館,2015年。
李凡,《日蘇關係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九二九~一九三七)》。臺北:國史館,1999年。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李君山,《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年。
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雲漢,《宋哲元與七七抗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
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臺北:國史館,2000年。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周開慶,《抗戰以前之中日關係》。臺北:自由出版社,1962年。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俞辛焞,《唇槍舌劍──九一八變時期的中日外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馬俊亞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胡德坤、彭敦文,《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研究(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胡德坤、韓永利,《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夏侯敘五,《高宗武隱居華盛頓遺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孫科,《中蘇關係》。上海:中華書局,1946年。
徐勇,《征服之夢:日本侵華戰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藍,《英國與中日戰爭(1931-1941)》。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馬振犢、戚如高著,《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同樂,《華北淪陷區日偽政權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張廷貴、袁偉、陳浩良,《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張效林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年。
曹藝,《「蘇日中立條約」與二戰時期的中國及遠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第5版。
梁敬錞,《日本侵略華北史述》。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臺北:國史館,1999年。
郭貴儒、張同樂、封漢章,《華北偽政權史稿──從「臨時政府」到「華北政務委員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陳世松主編,《宋哲元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臺北:國史館,1991年。
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彭敦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及其變化──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黃美平、宋志勇,《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四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著,劉建波譯,《太平洋戰爭》。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雷國山,《日本侵華決策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2006年。
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臧運祜,《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從合作走向戰爭的歷史透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年。
蔡鳳林,《日俄四次密約──近代日本「滿蒙」政策研究之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德金,《周佛海》。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蔡德金、劉松茂,《走向深淵──抗戰時期的汪精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第30版。
蔣永敬,《抗戰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藤井志津枝,《誘和──日本對華諜報工作》。臺北:文英堂,1997年。
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2010年。

(2)日文
入江昭,《日本の外交》。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第33版。
三宅正樹,《スタ-リン、ヒトラ-と日ソ独伊連合構想》。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年。
三宅正樹,《日独伊三国同盟の研究》。東京:南窓社,1975年。
三宅正樹,《近代ユーラシア外交史論集:日露独中の接近と抗争》。東京:千倉書房,2015年。
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19):日華事変(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
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20):日華事変(下)》。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
大杉一雄,《日中戦争への道:満蒙華北問題と衝突への分歧点》。東京:講談社,2007年。
大杉一雄,《日米開戦への道:避戦への九つの選択肢》(下)。東京:講談社,2008年。
川田稔,《石原莞爾の世界戦略構想》。東京:祥伝社,2016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の軌跡──永田鉄山の構想とその分岐》。東京:中公新書,2011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1:満州事変》。東京:講談社,2014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2:日中戦争》。東京:講談社,2014年。
川田稔,《戦前日本の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2013年。
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井上寿一,《危機のなかの協調外交──日中戦争に至る対外政策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山川山版社,1998年,第2刷。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編,《石原莞爾と満州事変》。東京:PHP研究所,2009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2):満州事変》。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3):日中戦争(上)》。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5):三国同盟.日ソ中立条約》。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7):日米開戦》。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加藤陽子,《満洲事変から日中戦争へ》。東京:岩波書店,2007年。
古屋奎二,《蔣介石秘録12:日中全面戦争》。東京:サンケイ新聞社,1976年。
外務省百年史編纂委員会,《外務省の百年》,下巻。東京:原書房,1979年,再版。
広田弘毅伝記刊行会,《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事業出版,1966年。
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田中作戦部長の証言-大戦突入の真相-》。東京,芙蓉書房,1978年。
田嶋信雄,《ナチズム極東戦略:日独防共協定を巡る諜報戦》。東京:講談社,2001年,第2刷。
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の開幕》。東京:小學館,1994年。
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小史》。東京:青木書店,1992年。
臼井勝美,《中国をめぐる近代日本の外交》。東京:筑摩書房,198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2)》。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6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昭和二十年の支那派遣軍(2):終戦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需動員(1):計画編》。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1):対ソ戦備.ノモンハン事件》。東京:朝雲新聞社,198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2):關特演•終戦時の对ソ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亜戦争全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第17刷。
服部龍二,《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年,第5版。
松下芳男,《日本国防の悲劇》。東京:芙蓉書房,1976年。
松本俊一、安東義良監修,《日本外交史(25):大東亜戦争.終戦外交》。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2年。
波多野澄雄,《太平洋戦争とアジア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Ⅱ》。東京:每日新聞社,1974年。
風見章,《近衛內閣》。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年。
家永三郎,《太平洋戦争》。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島田俊彦,《関東軍:在満陸軍の独走》。東京:講談社,2005年,第5刷。
秦郁彦,《日中戦争史》。東京:河出書房,1977年,第3版。
秦郁彦,《昭和史を縱走する》。東京:クラブ社,1984年。
舩木繁,《支那派遣軍総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将》。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4年。
酒井三郎,《昭和研究会:ある知識人集団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年。
酒井哲哉,《大正デモクラシ─の崩壊:內政と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
堀幸雄,《戦前の国家主義運動史》。東京:三嶺書房,1997年。
堀場一雄,《支那事変戦争指導史》。東京:時事通信社,1965年。
笠原十九司,《日本軍の治安戦──日中戦争の実相》。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野村乙二郎,《石原莞爾──軍事イデオロギストの功罪》。東京:同成社,1992年。
麻田雅文,《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東京:講談社,2014年。
富田武,《戦間期の日ソ関係(1917-1937)》。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義井博,《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東京:南窓社,1977年。
読売新聞戦争責任検証委員会編著,《検証戦争責任》Ⅰ、Ⅱ。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6年。
榛原茂樹、柏正彥,《満洲事変外交史》。東京: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1932年。
緒方貞子,《満州事変──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
劉傑,《日中戦争下の外交》。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橫山臣平,《秘録石原莞爾》。東京:芙蓉書房,1971年。
藤原彰等編,《十五年戦争史》。東京:青木書店,1988年。
纐纈厚,《総力戦体制研究──日本陸軍の国家総動員構想》。東京:社会評論社,2010年。
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1931~1945)》。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四、期刊、論文集、學位論文
(1)中文
A. A. 柯西金著,王真譯,〈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及其影響〉,《民國檔案》,1997年第4期(1997年11月)。
川島真著,廖敏淑譯,〈再論華盛頓會議體制〉,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奇生,〈抗戰初期的「和」聲〉,收入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1):和與戰》。臺北:國史館,2015年。
王建國,〈「清鄉運動」與李士羣之死〉,《安徽史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
王紀元,〈日德密約與國際局勢〉,《申報週刊》,第1卷第2期(1936年1月12日)。
仲華、季云飛,〈抗戰時期反「清鄉」鬥爭述論〉,《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2008年5月)。
余子道,〈日偽在淪陷區的「清鄉」活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1982年3月)。
吳天威,〈蔣介石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義彬,〈南京國民政府的聯蘇制日方針〉,《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1991年2月)。
步平,〈《檢證.戰爭責任》讀後〉,《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5月)。
汪朝光,〈抗戰勝利前後國共日三方互動關係研究〉,《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
周美華,〈從軍事解決到政治解決──抗戰前蔣中正剿共政策的演變〉,《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7期(1999年12月)。
周惠民,〈德國對「滿洲國」及「汪政權」的外交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2005年5月)。
波多野澄雄,〈國共對立與日本:戰爭末期有關「容共」政策的糾葛〉,收入黃自進主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
唐啟華,〈北洋外交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藍,〈布魯塞爾會議與中日戰爭〉,《民國檔案》,1990年第1期(1990年2月)。
常凱,〈「華北防共協定」考〉,《歷史教學》,1985年第11期(1985年11月)。
梁敬錞,〈赫爾利調停國共之經過〉,《傳記文學》,第26卷第4期(1975年4月)。
鹿錫俊,〈1932年中國對蘇復交的決策過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鹿錫俊,〈蔣介石的中日蘇關係觀與「制俄攘日」構想──兼論蔣汪分此的一個重要側面(1933~1934)〉,《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
鹿錫俊,〈蔣介石與戰後國共相爭中的日本人角色〉,《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2月)。
彭敦文,〈中日華北「共同防共」問題交涉與國民政府的抉擇〉,《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
黃自進,〈「安內攘外」的另一章:蔣介石對「日蘇先戰」的期盼〉,收入氏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黃自進,〈日本的侵華政策與蔣介石的對應:1932-1945〉,《思與言》,第41卷第4期(2003年12月)。
黃自進,〈訴諸國聯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1931-193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
黃自進,〈蔣介石的對日戰略:以反共為結盟訴求的探討(1933年-1935年)〉,收入氏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
楊奎松,〈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失敗及原因〉,收入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討會籌備委員會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聯經,1996年。
劉維開,〈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談話會講話的新資料〉,《近代中國》,第118期(1997年4月)。
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及「蔣張會面說」〉,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編,《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劉鳳翰,〈論「百團大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
蔣永敬,〈汪精衛的「恐共」與「投日」〉,《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1期(1990年2月)。
蔣永敬,〈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蕭李居,〈國民政府對於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國史館館刊》,第58期(2018年12月)。
蕭李居,〈蔣中正對「多田聲明」的因應態度〉,《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
蕭李居,〈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
謝國興,〈塘沽協定的由來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

(2)日文
A. S. ロ-シキナ(Anastasiia S. Lozhkina)等,〈スタ-リンの日本像と対日政策〉,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V. A. グリニュ-ク(Vladimir A. Griniuk)等,〈ソ連外交と対中.日関係〉,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ワシ-リ-.モロジャコフ(Vassili E. Molodiakov),〈ソ連と三国軍事同盟─再検討の試み─〉,收入三宅正樹、庄司潤一郎など編著,《戦争と外交.同盟戦略──検証 太平洋戦争とその戦略2》。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
三輪公忠,〈満州事変と「八紘一宇」─石原莞爾を中心に-〉,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
中西治,〈関東軍と日ソ対決〉,收入三宅正樹、秦郁彦編集,《昭和史の軍部と政治2:大陸侵攻と戦時体制》。東京:第一法規,1983年。
戸部良一等,〈『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所収「川越.張羣会談」関係文書について〉,《外交史料館報》,第22号(2008年12月)。
戸部良一,〈日本の対ソ政策──日ソ不侵略条約問題を中心として〉,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寺山恭輔,〈一九三○年代初頭のソ連における內政と外交──満州事変への対応を中心に〉,《ロシア史研究》,第60号(1997年3月)。
伊勢弘志,〈石原莞爾における信仰問題〉,《日本史研究》,第627号(2014年11月)。
酒井哲哉,〈防共概念の導入と日ソ関係の変容〉,《北大法学論集》,第40巻第5、6合併号下巻(1990年9月)。
宮田昌明,〈トラウトマン工作再考〉,收入軍事史学会編,《日中戦争の諸相》。東京:錦正社,1997年。
島田俊彥,〈「船津工作など」〉,收入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日中戦争と国際的対応》。東京:有斐閣,1972年。
黒沢文貴,〈第一次世界大戦の衝擊と日本陸軍-軍近代化論覚書-〉,收入滝田毅編,《転換期のヨ-ロッパと日本》。東京:南窓社,1997年。
野村乙二朗,〈石原莞爾の満州事変─満州事変のモデルはむしろロシア革命であった-〉,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

五、日記、回憶錄、訪談錄、年譜
(1)中文
《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王啟華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日記〉,《民國檔案》,2002年第4期(2002年11月)。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沈雲龍編,《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邵元冲著,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冲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約瑟夫.C.格魯(Joseph C. Grew)著,蔣相澤譯,《使日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年。
徐永昌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七冊、第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1991年。
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文鈞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張羣,《我與日本七十年》。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年。
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陳惠芬,《王寵惠先生年譜(1881-1958)》。香港,作者自刊,2009年。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三年(194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黃美真編,《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稻葉正夫編,國防部史政局譯,《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72年。
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顏惠慶著,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第二卷。上海: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1985年。

(2)日文
中田実,〈根本博中将回想録〉,軍事史学会編,《軍事史学》,第11号(1967年11月)。
今井武夫著,高橋久志、今井貞夫監修,《日中和平工作:回想と証言1937-1947》。東京:みすず書房,2009年。
石射猪太郎,《外交官の一生》。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年。
石射猪太郎著,伊藤隆、劉傑編,《石射猪太郎日記》。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
西義顕,《悲劇の証人:日華和平工作秘史》。東京:文献社,1962年。
佐藤尚武,《回顧八十年》。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年。
近衛文麿,《平和への努力》。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46年。
松本重治,《上海時代》(下)。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年。
重光葵,《昭和の動乱》(上)(下)。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原田熊雄,《西園寺公と政局》,第六巻、第八巻。東京:岩波書店,1951年、1952年。
森島守人,《陰謀.暗殺.軍刀──一外交官の回想》。東京:岩波書店,2015年,第14刷。
鈴木貞一,〈鈴木貞一日記〉,《史学雑誌》,第87編第1号(1978年)。
緒方竹虎,《一軍人の生涯──回想の米內光政》。東京:文藝春秋新社,1956年。

六、報紙、公報
《中央日報》,南京,1932年-1937年。
《申報》,上海,1934年-1938年。
《國民政府公報》,第927號(1931年11月18日)。

七、工具書
Marc Trachtenberg著,陳秉逵譯,《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外交史為例》。臺北:韋伯文化,2010年。
入江昭著,楊博雅譯,《我與歷史有個約會:入江昭治史心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本近現代史辞典編集委員會編,《日本近現代史辞典》。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8年。
卡倫.明斯特(Kare A. Mingst)、伊萬.阿雷奎恩-托夫特(Ivan M. Arreguin-Toft)著,潘忠岐譯,《國際關係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外山操、森松俊夫編,《帝国陸軍編制総覧》,第一巻。東京:芙蓉書房,1993年。
安德烈.弗蘭克、巴里.吉爾斯主編,郝名瑋譯,《世界體系:500年還是500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本)》(下)。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愛德華.卡爾著(Edward. H. Carr),秦亞青譯,《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稲子恒夫編著,《ロシアの二○世紀──年表.資料.分析》。東京:東洋書店,2007年。

八、外文專書、期刊
Boyle, John H.,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Crowley, James B., 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 :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1930-1938,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 1966.
Feis, Herbert,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 The Coming of th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Herz, John,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2:2(January 1950)
Iriye, Akira,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Pacific,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87.
Oye, Kenneth A.,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World Politics, XXXⅧ(October 1985)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9153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35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維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Wei-K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蕭李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siao, Li-Chu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李居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ao, Li-Chu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九月-2019 16:03:17 (UTC+8)-
dc.date.available 5-九月-2019 16:03:1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九月-2019 16:03:1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915350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18-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3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去已發生的歷史事實並無法改變,但如何理解、解釋與認識歷史,並非只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對於1931年至1945年期間中日糾紛與戰爭的歷史本質,若只是理解為強權國家侵略弱國的單一觀點並不適切,應該要深入釐清中日的國家發展及彼此關係發展的困境。而在考慮中日外交與戰爭的歷史性格,防共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觀點,更是兩國關係惡化與陷入長期戰爭的主要根源。
就防共所指涉對象而言,包含共產主義、共產國際、蘇聯與中共等不同概念。日本的防共概念主要為對蘇備戰,在推動對華外交加上防止共產主義滲透,即主要以此二者為目標。但戰前中國方面因為內部國家統一問題,國民政府的防共概念基本上以中共為對象展開武力清剿。雖然同為防共,但概念的不同與目的的差距,在對話基礎上已經難以同調,若欲合作防共當會有一番折衝拉扯與對抗,導致九一八事變惡化的中日關係雪上加霜而引爆戰爭。即使在日本與臨時政府及汪政權等附日政權合作防共的過程中,也可以發現日「華」雙方的防共概念不盡相同。日方的概念基本上主要仍是以蘇聯為對象,附日政權則為共產主義與中共。惟雙方並未仔細或者不欲釐清此種差別,並在占領區的治安問題下,共同防共的結果反而符合附日政權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重慶國民政府在抗戰期間並未放棄以中共為對象的防共概念,而日軍在華北與華中戰場已與附日政權合作剿共,但重慶方面因為主權與民族主義問題以及中共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還有美蘇勢力藉由戰爭進入影響中國內部的國際因素等,都使得重慶方面不可能放棄抗日政策而改以與日本合作武力剿共,因此重慶主要仍是採取政治解決中共問題的防共概念。結果不論是戰前或戰爭期間,中日雙方都難有合作防共的空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章 日本防共國防與九一八事變 13
第一節 日本陸軍對總體戰的理解與事變 13
一、總體戰的資源需求
二、滿州的戰略地位
第二節 中國對事變的認識 26
一、事變性質的理解
二、事變原因的調查
第二章 防共議題與中日「調整國交」會談 49
第一節 中日和談氛圍與防共構想
一、和談氣氛的醞釀與中國三原則的提出
二、廣田三原則:共同防共的制定
第二節 華北「防共協定」與日本防共政策的制定 63
一、協定構想的產生與內容
二、協定的簽署疑義
三、協定的形式與軍事同盟政策
第三節 中日會談下的防共外交 77
一、汪精衛的中德日反共同盟構想
二、調整國交的交涉
第三章 中蘇日三角關係與互不侵犯條約 95
第一節 日蘇互不侵犯條約的交涉95
一、蘇聯的提案
二、日本的態度
三、中東鐵路買賣交涉
四、德日「防共協定」對蘇聯的衝擊
第二節 中蘇復交的交涉 111
一、復交交涉的分歧
二、中蘇共同防「共」的擬議與蘇聯的中立條款
三、中蘇軍事互助條約的歧見
第三節 日本對中蘇復交的觀察 129
一、復交情勢的關注
二、交涉訊息的確認
三、談判內情的偵察
第四章 中日戰爭初期雙方的因應 143
第一節 「瞻俄顧日」下的「中蘇互不侵犯條約」
一、「太平洋地區公約」與中英軍事合作的推動
二、中蘇軍售交涉的停頓
三、盧溝橋事變與「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第二節 日本對「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的關注 159
一、條約情報的確認
二、密約內容的探查
第三節 日本的防共條件與陶德曼調停 175
一、防共條件的擬定
二、陶德曼調停的推動
第五章 汪政權與日汪共同防共 193
第一節 汪政權的成立與日本防共駐軍 193
一、汪精衛與倡言議和
二、和平運動與議和條件
第二節 汪政權的強化與清鄉活動 212
一、日本長期戰方略與國防資源
二、汪精衛的清鄉理念
三、清鄉的展開
第三節 華北防共國防圈與治安強化運動 224
一、治安主義下的日滿華北防共圈
二、日華協力下的治安強化運動
第六章 戰爭末期中日對防共問題的調整 239
第一節 日本的南進政策與「日蘇中立條約」
一、「結德制美和蘇」策略與曲線防共
二、北擊蘇聯的幻滅
第二節 日本聯蘇構想的推動與共同防共的拋棄 258
一、對蘇積極外交的展開
二、對蘇讓步條件的擬定
三、武力防共的戰備整備
第三節 中國的防共策略與戰後日俘的處置 276
一、國際孤立中共
二、日俘的繳械與遣返
結論 295
徵引書目 303
zh_TW
dc.format.extent 383787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915350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防共協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蔣介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汪政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蘇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日蘇中立條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nti-Comintern Pac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ang Kai-she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ang Ching-wei Regim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no-Soviet Rel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viet–Japanese Neutrality Pacten_US
dc.title (題名) 防共議題與中日關係(1931-1945)zh_TW
dc.title (題名) Anti-Comintern Issues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 (1931-1945)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未刊檔案
(1)中文
臺北:國史館藏
《國民政府檔案》
《外交部檔案》
《蔣中正總統文物》
《汪兆銘史料》
《胡宗南史料》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
《外交部檔案》
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
《政治檔案》

(2)日文
日本:国立公文書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內閣》
《內閣文庫》
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戦前期外務省記録》
《戦前期条約書》
《戦後外務省記録》
《調書》
《議会調書》
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
《陸軍一般史料》
《陸軍省大日記》

二、已刊史料
(1)中文
上海申社編輯,《國際聯合會調查報告書(中英文合刊本)》。上海:上海申社,1932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日汪的清鄉》。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汪偽政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中央檔案館等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華北治安強化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17)。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
中共南通市委黨史辦公室編,《蘇中四分區反「清鄉」鬥爭》。南通:江蘇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編印,《和平反共建國文獻》。出版地不詳:編者,1941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九一八事變後顧維鈞致張學良密電選〉(上),《民國檔案》,1985年第1期(1985年2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有關張羣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期間中日交涉的一組史料〉,《民國檔案》,1988年第2期(1988年5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駐蘇大使蔣廷黻與蘇聯外交官員會談紀錄〉,《民國檔案》,1989年第4期(1989年11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外交(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政治(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附錄(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2刷。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中央政治委員會暨最高國防會議會議錄》(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編,《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上卷、下卷。南京:同編者,194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二):九一八事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五):日本製造偽組織與國聯的制裁侵略》,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5年。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中日外交史料叢編(四):蘆溝橋事變前後的中日外交關係》。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66年。
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6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王正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40冊。臺北:國史館,2010年。
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北京新民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
北京市檔案館編,《日偽在北京地區的五次強化治安運動》(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朱利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致其妻子信件〉(上),《民國檔案》,2002年第2期(2002年5月)。
何智霖等編輯,《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下)。臺北:國史館,2006年。
余子道、劉其奎、曹振威編,《汪偽政權資料選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清鄉」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玉貞譯,〈《中蘇外交文件》選譯〉(上)、(下),章伯鋒主編,《近代史資料》,總79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992年。
李雲漢編,《九一八事變史料》。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第2版。
李嘉谷編,《中蘇國家關係史資料匯編(1933-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周美華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3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周琇環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6冊。臺北:國史館,2008年。
邵銘煌,《和比戰難?八年抗戰的暗流》。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年,增訂一版。
季嘯風、沈友益主編,《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第八十五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南開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中共黨史教研組編,《華北事變資料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施子愉譯,〈抗戰初期德日法西斯誘降的陰謀〉,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三所編,《近代史資料》,總14號。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美國國務院編、張瑋瑛等譯,《美國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年(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三編 戰時外交(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十八 談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七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三。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8年。
國史館史料處編輯,《第二次中日戰爭各重要戰役史料彙編:東北義勇軍》。臺北:國史館,1984年,再版。
郭恆鈺、羅梅君主編,許琳菲、孫書豪譯,《德國外交檔案:1928~1938年代中德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黃美真、張雲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7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
葉健青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65冊。臺北:國史館,2012年。
葉惠芬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59冊。臺北:國史館,2011年。
劉維開編輯,《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獻》。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2年。
蔡盛琦編,《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35冊。臺北:國史館,2009年
戴季陶著,陳天錫編訂,《戴季陶先生文存》(一)。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1959年。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五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六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84年,影印再版。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三十九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6年。
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四十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1967年。

(2)日文
小林龍夫、島田俊彦解說,《現代史資料(11):続.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年。
小林龍夫、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12):日中戦争(4)》。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4刷。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太平洋戦争》,第一冊。東京:外務省,2010年。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日中戦争》,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1年。
外務省編,《日本外交文書:第二次欧州大戦と日本》,第一冊。東京:六一書房,2012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上)。東京:外務省,200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四巻(上)。東京:外務省,2006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二部第一卷。東京:外務省,1996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77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一卷第三冊。東京:外務省,1978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一冊。東京:外務省,1979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文書:満州事変》,第二卷第二冊。東京:外務省,1980年。
外務省編纂,《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第6刷。
外務省編纂,《終戦史録》,上卷。東京:新聞月鑑社,1952年。
石原莞爾,《最終戦争論.戦争史大観》。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
伊藤隆、照沼康孝解說,《続.現代史資料(4):陸軍畑俊六日誌》。東京,みすず書房,1983年。
臼井勝美、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9):日中戦争(2)》。東京:みすず書房,1978年,第5刷。
臼井勝美解說,《現代史資料(13):日中戦争(5)》。東京:みすず書房,1973年,第2刷。
角田順編,《石原莞爾資料-国防論策篇-》。東京:原書房,1978年,增補4刷。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準備施設と青少年訓練〉,收入沢本孟虎編,《国家総動員の意義》。東京:青山書院,1926年。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に就て〉,收入內閣統計局編,《内閣統計講習会講演録》。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26年。
永田鉄山,〈現代国防概論〉,收入遠藤二雄編,《公民教育概論》。東京:義済会,1928年。
永田鉄山,《国家総動員》。大阪:大阪每日新聞社,1928年。
参謀本部編,《杉山メモ─大本営.政府連絡会議等筆記─》,下。東京:原書房,1978年。
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2卷:駐華大使.外務大臣時代(上)。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7年。
武田知己監修.解說,《重光葵.外交意見書集》,第3卷:外務大臣時代(下).その他。東京:現代史料出版,2008年。
軍事史学会編,《大本営陸軍部戦争指導班:機密戦争日誌》,上、下。東京:錦正社,2008年。
島田俊彦、稲葉正夫解說,《現代史資料(8):日中戦争(1)》。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
姬野德一,《北支の政情》。東京:日支問題研究会,1936年。
種村佐孝,《大本営機密日誌》。東京:芙蓉書房,1981年,第2刷。
稲葉正夫、小林龍夫等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別巻 資料編》。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稲葉正夫、小林龍夫解說,《現代史資料(7):満洲事変》。東京:みすず書房,1964年。
臨時軍事調查委員,《国家総動員に関する意見》。東京:陸軍省,1920年。

三、專書
(1)中文
王真,《動盪中的同盟──抗戰時期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田保國,《民國時期中蘇關係(1917-1949)》。濟南:濟南出版社,1999年。
江沛,《日偽「治安強化運動」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相湘,《俄帝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上冊。臺北:綜合月刊社,1973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一):和戰抉擇》。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四):戰時社會》。臺北:國史館,2015年。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五):對外關係》。臺北:國史館,2015年。
李凡,《日蘇關係史(1917-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仕德,《英國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一九二九~一九三七)》。臺北:國史館,1999年。
李君山,《全面抗戰前的中日關係(1931-1936)》。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李君山,《蔣中正與中日開戰(1935-1938):國民政府之外交準備與策略運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7年。
李志毓,《驚弦:汪精衛的政治生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
李雲漢,《宋哲元與七七抗戰》。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7年。
李嘉谷,《合作與衝突──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年。
周美華,《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臺北:國史館,2000年。
周惠民,《德國對華政策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周開慶,《抗戰以前之中日關係》。臺北:自由出版社,1962年。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年。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俞辛焞,《唇槍舌劍──九一八變時期的中日外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柯博文(Parks M. Coble)著,馬俊亞譯,《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胡德坤、彭敦文,《戰時中國對日政策研究(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胡德坤、韓永利,《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夏侯敘五,《高宗武隱居華盛頓遺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
孫科,《中蘇關係》。上海:中華書局,1946年。
徐勇,《征服之夢:日本侵華戰略》。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徐藍,《英國與中日戰爭(1931-1941)》。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馬振犢、戚如高著,《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同樂,《華北淪陷區日偽政權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張廷貴、袁偉、陳浩良,《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張效林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北京:群眾出版社,1986年。
曹藝,《「蘇日中立條約」與二戰時期的中國及遠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臺北:世界書局,1995年,第5版。
梁敬錞,《日本侵略華北史述》。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84年。
許育銘,《汪兆銘與國民政府:1931至1936年對日問題下的政治變動》。臺北:國史館,1999年。
郭貴儒、張同樂、封漢章,《華北偽政權史稿──從「臨時政府」到「華北政務委員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陳仁霞,《中德日三角關係研究(1936-1938)》。北京:新華書店,2003年。
陳世松主編,《宋哲元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陳立文,《宋子文與戰時外交》。臺北:國史館,1991年。
陶文釗、楊奎松、王建朗,《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對外關係》。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傅虹霖,《張學良與西安事變》。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彭敦文,《國民政府對日政策及其變化──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黃自進,《蔣介石與日本:一部近代中日關係史的縮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黃美平、宋志勇,《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四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
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楊奎松,《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道格拉斯.福特(Douglas Ford)著,劉建波譯,《太平洋戰爭》。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雷國山,《日本侵華決策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2006年。
熊沛彪,《日本外交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臧運祜,《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劉笑盈,《眺望珍珠港──美日從合作走向戰爭的歷史透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
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臺北:國史館,1995年。
蔡鳳林,《日俄四次密約──近代日本「滿蒙」政策研究之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年。
蔡德金,《周佛海》。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蔡德金、劉松茂,《走向深淵──抗戰時期的汪精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第30版。
蔣永敬,《抗戰史論》。臺北:東大圖書,1995年。
藤井志津枝,《誘和──日本對華諜報工作》。臺北:文英堂,1997年。
關中,《中國命運.關鍵十年:美國與國共談判真相(1937-1947)》。臺北:天下遠見,2010年。

(2)日文
入江昭,《日本の外交》。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2年,第33版。
三宅正樹,《スタ-リン、ヒトラ-と日ソ独伊連合構想》。東京:朝日新聞社,2007年。
三宅正樹,《日独伊三国同盟の研究》。東京:南窓社,1975年。
三宅正樹,《近代ユーラシア外交史論集:日露独中の接近と抗争》。東京:千倉書房,2015年。
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19):日華事変(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
上村伸一,《日本外交史(20):日華事変(下)》。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
大杉一雄,《日中戦争への道:満蒙華北問題と衝突への分歧点》。東京:講談社,2007年。
大杉一雄,《日米開戦への道:避戦への九つの選択肢》(下)。東京:講談社,2008年。
川田稔,《石原莞爾の世界戦略構想》。東京:祥伝社,2016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の軌跡──永田鉄山の構想とその分岐》。東京:中公新書,2011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1:満州事変》。東京:講談社,2014年。
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2:日中戦争》。東京:講談社,2014年。
川田稔,《戦前日本の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2013年。
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井上寿一,《危機のなかの協調外交──日中戦争に至る対外政策の形成と展開》。東京:山川山版社,1998年,第2刷。
太平洋戦争研究会編,《石原莞爾と満州事変》。東京:PHP研究所,2009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2):満州事変》。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3):日中戦争(上)》。東京:朝日新聞社,1962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5):三国同盟.日ソ中立条約》。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7):日米開戦》。東京:朝日新聞社,1963年。
加藤陽子,《満洲事変から日中戦争へ》。東京:岩波書店,2007年。
古屋奎二,《蔣介石秘録12:日中全面戦争》。東京:サンケイ新聞社,1976年。
外務省百年史編纂委員会,《外務省の百年》,下巻。東京:原書房,1979年,再版。
広田弘毅伝記刊行会,《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事業出版,1966年。
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田中作戦部長の証言-大戦突入の真相-》。東京,芙蓉書房,1978年。
田嶋信雄,《ナチズム極東戦略:日独防共協定を巡る諜報戦》。東京:講談社,2001年,第2刷。
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の開幕》。東京:小學館,1994年。
江口圭一,《十五年戦争小史》。東京:青木書店,1992年。
臼井勝美,《中国をめぐる近代日本の外交》。東京:筑摩書房,198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2)》。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6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北支の治安戦(2)》。東京:朝雲新聞社,1971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昭和二十年の支那派遣軍(2):終戦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陸軍軍需動員(1):計画編》。東京:朝雲新聞社,1967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1):対ソ戦備.ノモンハン事件》。東京:朝雲新聞社,198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関東軍(2):關特演•終戦時の对ソ戦》。東京:朝雲新聞社,1974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亜戦争全史》。東京:原書房,1981年,第17刷。
服部龍二,《広田弘毅》。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9年,第5版。
松下芳男,《日本国防の悲劇》。東京:芙蓉書房,1976年。
松本俊一、安東義良監修,《日本外交史(25):大東亜戦争.終戦外交》。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2年。
波多野澄雄,《太平洋戦争とアジア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
信夫清三郎編,《日本外交史Ⅱ》。東京:每日新聞社,1974年。
風見章,《近衛內閣》。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年。
家永三郎,《太平洋戦争》。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島田俊彦,《関東軍:在満陸軍の独走》。東京:講談社,2005年,第5刷。
秦郁彦,《日中戦争史》。東京:河出書房,1977年,第3版。
秦郁彦,《昭和史を縱走する》。東京:クラブ社,1984年。
舩木繁,《支那派遣軍総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将》。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84年。
酒井三郎,《昭和研究会:ある知識人集団の軌跡》。東京:中央公論社,1992年。
酒井哲哉,《大正デモクラシ─の崩壊:內政と外交》。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年。
堀幸雄,《戦前の国家主義運動史》。東京:三嶺書房,1997年。
堀場一雄,《支那事変戦争指導史》。東京:時事通信社,1965年。
笠原十九司,《日本軍の治安戦──日中戦争の実相》。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野村乙二郎,《石原莞爾──軍事イデオロギストの功罪》。東京:同成社,1992年。
麻田雅文,《満蒙:日露中の「最前線」》。東京:講談社,2014年。
富田武,《戦間期の日ソ関係(1917-1937)》。東京:岩波書店,2010年。
義井博,《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東京:南窓社,1977年。
読売新聞戦争責任検証委員会編著,《検証戦争責任》Ⅰ、Ⅱ。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6年。
榛原茂樹、柏正彥,《満洲事変外交史》。東京: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1932年。
緒方貞子,《満州事変──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岩波書店,2011年。
劉傑,《日中戦争下の外交》。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橫山臣平,《秘録石原莞爾》。東京:芙蓉書房,1971年。
藤原彰等編,《十五年戦争史》。東京:青木書店,1988年。
纐纈厚,《総力戦体制研究──日本陸軍の国家総動員構想》。東京:社会評論社,2010年。
鶴見俊輔,《戦時期日本の精神史(1931~1945)》。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

四、期刊、論文集、學位論文
(1)中文
A. A. 柯西金著,王真譯,〈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及其影響〉,《民國檔案》,1997年第4期(1997年11月)。
川島真著,廖敏淑譯,〈再論華盛頓會議體制〉,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奇生,〈抗戰初期的「和」聲〉,收入呂芳上主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1):和與戰》。臺北:國史館,2015年。
王建國,〈「清鄉運動」與李士羣之死〉,《安徽史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
王紀元,〈日德密約與國際局勢〉,《申報週刊》,第1卷第2期(1936年1月12日)。
仲華、季云飛,〈抗戰時期反「清鄉」鬥爭述論〉,《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2008年5月)。
余子道,〈日偽在淪陷區的「清鄉」活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2期(1982年3月)。
吳天威,〈蔣介石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義彬,〈南京國民政府的聯蘇制日方針〉,《歷史研究》,1991年第1期(1991年2月)。
步平,〈《檢證.戰爭責任》讀後〉,《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5月)。
汪朝光,〈抗戰勝利前後國共日三方互動關係研究〉,《史學月刊》,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
周美華,〈從軍事解決到政治解決──抗戰前蔣中正剿共政策的演變〉,《國史館館刊復刊》,第27期(1999年12月)。
周惠民,〈德國對「滿洲國」及「汪政權」的外交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3期(2005年5月)。
波多野澄雄,〈國共對立與日本:戰爭末期有關「容共」政策的糾葛〉,收入黃自進主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
唐啟華,〈北洋外交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收入金光耀、王建朗主編,《北洋時期的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徐藍,〈布魯塞爾會議與中日戰爭〉,《民國檔案》,1990年第1期(1990年2月)。
常凱,〈「華北防共協定」考〉,《歷史教學》,1985年第11期(1985年11月)。
梁敬錞,〈赫爾利調停國共之經過〉,《傳記文學》,第26卷第4期(1975年4月)。
鹿錫俊,〈1932年中國對蘇復交的決策過程〉,《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2001年1月)。
鹿錫俊,〈蔣介石的中日蘇關係觀與「制俄攘日」構想──兼論蔣汪分此的一個重要側面(1933~1934)〉,《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
鹿錫俊,〈蔣介石與戰後國共相爭中的日本人角色〉,《抗日戰爭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2月)。
彭敦文,〈中日華北「共同防共」問題交涉與國民政府的抉擇〉,《抗日戰爭研究》,1997年第2期(1997年5月)。
黃自進,〈「安內攘外」的另一章:蔣介石對「日蘇先戰」的期盼〉,收入氏編,《蔣中正與近代中日關係1》。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年。
黃自進,〈日本的侵華政策與蔣介石的對應:1932-1945〉,《思與言》,第41卷第4期(2003年12月)。
黃自進,〈訴諸國聯公論:國際聯盟對「九一八事變」的討論(1931-193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12月)。
黃自進,〈蔣介石的對日戰略:以反共為結盟訴求的探討(1933年-1935年)〉,收入氏編,《國共關係與中日戰爭》。臺北:稻鄉出版社,2016年。
楊奎松,〈抗戰前夕陳立夫赴蘇秘密使命失敗及原因〉,收入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討會籌備委員會編,《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聯經,1996年。
劉維開,〈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談話會講話的新資料〉,《近代中國》,第118期(1997年4月)。
劉維開,〈蔣中正的東北經驗與九一八事變的應變作為──兼論所謂「銑電」及「蔣張會面說」〉,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中心編,《九一八事變與近代中日關係──九一八事變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劉鳳翰,〈論「百團大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6期(1987年6月)。
蔣永敬,〈汪精衛的「恐共」與「投日」〉,《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1期(1990年2月)。
蔣永敬,〈顧維鈞與「九.一八」事變〉,收入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編,《抗日戰爭與中國歷史:「九.一八」事變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蕭李居,〈國民政府對於德日「防共協定」的因應〉,《國史館館刊》,第58期(2018年12月)。
蕭李居,〈蔣中正對「多田聲明」的因應態度〉,《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
蕭李居,〈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
謝國興,〈塘沽協定的由來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

(2)日文
A. S. ロ-シキナ(Anastasiia S. Lozhkina)等,〈スタ-リンの日本像と対日政策〉,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V. A. グリニュ-ク(Vladimir A. Griniuk)等,〈ソ連外交と対中.日関係〉,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ワシ-リ-.モロジャコフ(Vassili E. Molodiakov),〈ソ連と三国軍事同盟─再検討の試み─〉,收入三宅正樹、庄司潤一郎など編著,《戦争と外交.同盟戦略──検証 太平洋戦争とその戦略2》。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13年。
三輪公忠,〈満州事変と「八紘一宇」─石原莞爾を中心に-〉,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
中西治,〈関東軍と日ソ対決〉,收入三宅正樹、秦郁彦編集,《昭和史の軍部と政治2:大陸侵攻と戦時体制》。東京:第一法規,1983年。
戸部良一等,〈『日本外交文書』昭和期Ⅱ第一部第五巻所収「川越.張羣会談」関係文書について〉,《外交史料館報》,第22号(2008年12月)。
戸部良一,〈日本の対ソ政策──日ソ不侵略条約問題を中心として〉,收入五百旗頭真、下斗米伸夫編,《日ロ関係史:バラレル.ヒストリ-の挑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
寺山恭輔,〈一九三○年代初頭のソ連における內政と外交──満州事変への対応を中心に〉,《ロシア史研究》,第60号(1997年3月)。
伊勢弘志,〈石原莞爾における信仰問題〉,《日本史研究》,第627号(2014年11月)。
酒井哲哉,〈防共概念の導入と日ソ関係の変容〉,《北大法学論集》,第40巻第5、6合併号下巻(1990年9月)。
宮田昌明,〈トラウトマン工作再考〉,收入軍事史学会編,《日中戦争の諸相》。東京:錦正社,1997年。
島田俊彥,〈「船津工作など」〉,收入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日中戦争と国際的対応》。東京:有斐閣,1972年。
黒沢文貴,〈第一次世界大戦の衝擊と日本陸軍-軍近代化論覚書-〉,收入滝田毅編,《転換期のヨ-ロッパと日本》。東京:南窓社,1997年。
野村乙二朗,〈石原莞爾の満州事変─満州事変のモデルはむしろロシア革命であった-〉,收入軍事史学会編,《再考.満州事変》。東京:錦正社,2001年。

五、日記、回憶錄、訪談錄、年譜
(1)中文
《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Hoover Institution Archives, Stanford University)
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王啟華譯,〈李頓赴華調查中國事件期間日記〉,《民國檔案》,2002年第4期(2002年11月)。
沈雲龍、林泉、林忠勝訪問,林忠勝紀錄,《齊世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沈雲龍編,《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注,《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邵元冲著,王仰清、許映湖標注,《邵元冲日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約瑟夫.C.格魯(Joseph C. Grew)著,蔣相澤譯,《使日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唐縱,《在蔣介石身邊八年──侍從室高級幕僚唐縱日記》。北京:群眾出版社,1991年。
徐永昌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徐永昌日記》,第二冊、第三冊、第四冊、第七冊、第八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1991年。
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文鈞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張羣,《我與日本七十年》。臺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0年。
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陳惠芬,《王寵惠先生年譜(1881-1958)》。香港,作者自刊,2009年。
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三年(194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傅秉常著,傅錡華、張力校註,《傅秉常日記.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黃美真編,《偽廷幽影錄──對汪偽政權的回憶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稻葉正夫編,國防部史政局譯,《岡村寧次大將回憶錄》。臺北:國防部史政局,1972年。
蔣廷黻口述,謝鍾璉譯,《蔣廷黻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顏惠慶著,上海市檔案館譯,《顏惠慶日記》,第二卷。上海:中國檔案出版社,1996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第二分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1985年。

(2)日文
中田実,〈根本博中将回想録〉,軍事史学会編,《軍事史学》,第11号(1967年11月)。
今井武夫著,高橋久志、今井貞夫監修,《日中和平工作:回想と証言1937-1947》。東京:みすず書房,2009年。
石射猪太郎,《外交官の一生》。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年。
石射猪太郎著,伊藤隆、劉傑編,《石射猪太郎日記》。東京:中央公論社,1993年。
西義顕,《悲劇の証人:日華和平工作秘史》。東京:文献社,1962年。
佐藤尚武,《回顧八十年》。東京:ゆまに書房,2002年。
近衛文麿,《平和への努力》。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46年。
松本重治,《上海時代》(下)。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年。
重光葵,《昭和の動乱》(上)(下)。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1年。
原田熊雄,《西園寺公と政局》,第六巻、第八巻。東京:岩波書店,1951年、1952年。
森島守人,《陰謀.暗殺.軍刀──一外交官の回想》。東京:岩波書店,2015年,第14刷。
鈴木貞一,〈鈴木貞一日記〉,《史学雑誌》,第87編第1号(1978年)。
緒方竹虎,《一軍人の生涯──回想の米內光政》。東京:文藝春秋新社,1956年。

六、報紙、公報
《中央日報》,南京,1932年-1937年。
《申報》,上海,1934年-1938年。
《國民政府公報》,第927號(1931年11月18日)。

七、工具書
Marc Trachtenberg著,陳秉逵譯,《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外交史為例》。臺北:韋伯文化,2010年。
入江昭著,楊博雅譯,《我與歷史有個約會:入江昭治史心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日本近現代史辞典編集委員會編,《日本近現代史辞典》。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78年。
卡倫.明斯特(Kare A. Mingst)、伊萬.阿雷奎恩-托夫特(Ivan M. Arreguin-Toft)著,潘忠岐譯,《國際關係精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外山操、森松俊夫編,《帝国陸軍編制総覧》,第一巻。東京:芙蓉書房,1993年。
安德烈.弗蘭克、巴里.吉爾斯主編,郝名瑋譯,《世界體系:500年還是500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本)》(下)。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愛德華.卡爾著(Edward. H. Carr),秦亞青譯,《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係研究導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詹姆斯.多爾蒂(James E. Dougherty)、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Robert L. Pfaltzgraff Jr.)著,閻學通等譯,《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稲子恒夫編著,《ロシアの二○世紀──年表.資料.分析》。東京:東洋書店,2007年。

八、外文專書、期刊
Boyle, John H.,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Crowley, James B., Japan’s Quest for Autonomy : National Security and Foreign Policy, 1930-1938, New Jersey : Princeton Univ., 1966.
Feis, Herbert,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 The Coming of the Wa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6.
Herz, John,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2:2(January 1950)
Iriye, Akira,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Asia and Pacific,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87.
Oye, Kenneth A., “Explaining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Hypotheses and Strategies,” World Politics, XXXⅧ(October 198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90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