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竹塹社的研究
The study of Zhu Qian She
作者 廖志軒
Liao, Chih-Hsuan
貢獻者 林修澈
廖志軒
Liao, Chih-Hsuan
關鍵詞 竹塹社
采田福地
民族史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05:00 (UTC+8)
摘要 竹塹社是新竹的平埔族,乾隆年間朝廷賜與漢姓(錢、衛、廖、三、潘、金、黎),金、黎兩姓於同治年間絕嗣。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會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建於乾隆年間,限定古蹟)舉行祭祖暨派下員大會。目前(2018)竹塹社人有512名派下員,分散在全臺各地;絕大部分仍居住在新竹縣(200名)。1980年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工作室的張炎憲、王世慶與李季樺,以及施添福等人共同在新竹地區從事研究與調查,開啟了竹塹社研究。之後,有許多學者在這幾位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從事竹塹社的研究。本論文主要在新竹地區有豐富史料(如:契約文書、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方志、熱蘭遮城日誌、族譜…等),以及張炎憲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論述竹塹社從史前至當代的發展過程,書寫一本竹塹社的民族史。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為:1.論述清代竹塹社的土地發展過程。2.指出歷任通事、土目、頭目的背景及其事蹟。3.說明清代內部派系鬥爭對於竹塹社歷史發展的影響。4.釐清當代竹塹社人的組成(24個家族、512名派下員)。5.分析祭祀公業竹塹社成立至今的發展情況(0.8甲的公有社地、祭典的客家化、要求民族身分、文化復振)。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丁紹儀
1996 《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欽泉
1941 《堂上三氏歷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簿》,三貴炎提供。

不著撰人
1912 〈新竹廳長家永泰吉郎發給業主竹塹社土地臺帳謄本〉,三貴炎提供。
日治時期 〈錢承祖戶口登記簿〉、〈錢阿河戶口登記簿〉、〈錢阿寬戶口登記簿〉,錢鴻鈞提供。

史月明、竹塹社管理人三欽泉訂
1949 新竹縣私有耕地租約,地會新社字第八○號,三貴炎提供。

史永法、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理事長廖英授訂
2004 借據,編號九三○○一號,史永法提供。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
2009 《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140)》,北京:九州出版社。

江日昇
1995 《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樹生譯註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11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
1979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六十八年度結算書〉,廖錦達提供。
1981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六十九年度結算書〉,廖錦達提供。〈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七十年會員大會紀錄〉,史永法提供。
1982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七十一年度結算書〉,廖英授提供。
1993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民國八十一年度收支結算報告表〉,衛正朋提供。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
1987 《采田福地》,新竹: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

何孟侯編
2014 《竹塹水田庄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密察主編
2005 《淡新檔案》(十三)行政編 撫墾類:社務、社租、(十四)行政編撫墾類:隘務、(十五)行政編 撫墾類:隘務、屯務,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6 《淡新檔案》(十七)民事編 田房類:租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7 《淡新檔案》(二十二)民事編 田房類:爭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阮蔡文
1987 〈竹塹詩〉,收入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季麒光
2006 《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波越重之
1907 《新竹廳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波越重之著,宋建和譯
2015 《新竹廳志》,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洪安全編
1995 《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胡家瑜主編
1999 《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十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編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六十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本政主編
1993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
1993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祭祀公業竹塹社
1917 〈竹塹社屯目衛魁秋、五房長廖成金、衛枝塘、三清枝、錢廷、錢福、潘滿等仝管理人廖阿壽、衛阿滿立合約字〉、〈業主竹塹社管理人廖阿壽、衛阿滿暨屯目五房長立規約字〉,三貴炎提供。
1923 〈協議書〉、〈同意書〉、〈承諾書〉,廖英授提供。
1941 〈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與林祁岳立土地賃借權設定契約書〉、〈祭祀公業竹塹社派下總會決議錄〉,三貴炎提供。
1942 〈林礽岳與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和解申立及附件第一目錄、第二目錄〉、〈林礽岳與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和解書〉,三貴炎提供。
昭和年間 〈竹塹社臺灣來歷書〉,廖錦達提供。
1947-1986 《業主竹塹社管理人監事仝立協議書暨收支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古文書,編號T0128D0128。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
1945-1988 《竹塹社番七姓族譜》,廖錦達提供。
1978 〈竹塹社七姓公沿革〉、〈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向新竹縣政府申請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代表名冊證明文件〉,史永法提供。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1995 〈采田福地簡介〉,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2007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大會會議紀錄〉。
2017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106年派下員大會手冊》,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2018 《祭祀公業法人新竹縣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大會資料》,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郭連編
1980 《郭氏家譜》,桃園:大園鄉郭宅,手稿本。國家圖書館族譜微卷資料,國圖書冊號101636167。

連橫
1985 《臺灣通史》,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陳培桂
1996 《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朝龍
1999 《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璸
1994 《陳清端公文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
1996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叭口六
1845 〈叭口六公為慶霖兄弟立分鬮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古文書,編號T0130D0130-0009。

廖立維
1977 〈祖宗的起源〉、〈先祖遇難前後的追懷紀錄〉、〈竹塹社史記〉,廖國宏提供。

廖金泉編
2001 《桃竹苗脈傳廖氏大族譜》,臺北:廖金泉。

廖榮進整理
2005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資料〉,廖榮進提供。

廖祿安主編
1966 《廖氏大族譜》,臺中:正義出版社。

廖德安
1973 《廖氏家譜》,廖志懿提供。

廖瓊林
1999 〈新社采田公館記〉,收入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91-29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87 《清奏疏選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 《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私法人事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編
1910 《熟蕃戶口調查及沿革綴》,手抄本。

劉澤民編
2003 《關西坪林范家古文書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衛仁添
1946 《打鐵坑衛氏家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編號T0129D0129-0001。

衛德全
2000 《盧衛氏族譜》,衛德全提供。

鄭華生口述、鄭炯輝整理
2005 《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鵬雲
1993 《新竹縣志初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寶善、衛立運
清代至日治 《盧衛氏家譜》,衛德全提供。

錢文
1783 《彭城錢氏族譜》,姜鳳珍提供。

錢阿春
日治初期 《彭城錢氏族譜》,錢漢昌提供。

錢茂才
1831 〈杜賣池塘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古文書,編號2003.010.0012。

錢春塘主編
2009 《錢姓族譜:竹塹社皆只公派下世系史蹟》,新竹:竹塹社皆只公派下祖塔管理委員會。

錢泉
1952 《錢姓族譜》,錢錦榮提供。

錢勝水
日治時期 《錢姓族譜》,錢彥楠提供。

錢振光
1905 〈杜賣盡根埔園建物敷地契〉,國家圖書館藏古文書,編號259023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 《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番仔陂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香山坑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上南片庄土名上南片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下南片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土名咸菜硼》、《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新社庄》,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謝金蘭編,新竹縣文獻委員會譯
1953 《咸菜硼地方沿革史》,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手稿本。

藍鼎元
1997 《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專書
伊能嘉矩
1904 《台湾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江丙坤
1972 《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竹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6 《竹北市志》,新竹:竹北市公所。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
2003 《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

何明星總編輯
2014 《新埔鎮誌(增修版)》,新竹:新埔鎮公所。

吳學明
1998 《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吳學明、黃卓權編
2012 《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篇),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文良
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 (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玉茹、張隆志、詹素娟編
2013 《局開新境:臺灣史研究所二十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林柏燕
1997 《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

邱美玲
2015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麗完
1997 《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

姉齒松平
1934 《祭祀公業並びに台湾に於ける特殊法律の研究》,臺北:臺法月報發行所。

翁佳音、曹銘宗
2016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臺北:貓頭鷹出版。

高欽明
2015 《祭祀公業財產處分實務》,臺北:永然文化。

康培德
2005 《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德南
2007 《鄭吉利號古契約文書研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陳秋坤
1997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旺成
1976 《新竹縣志》卷一沿革志、卷二大事記,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黃智偉
2011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新埔文化工作室編
1996 《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楊毓雯
2015 《平埔客:從「去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廖志軒
2015 《當熟番遇到客家:竹塹社錢皆只派下的客家化》,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劉益昌
2009 《新竹市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劉澤民編
2007 《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薛琴計畫主持、張炎憲協同主持
2003 《新竹縣第三級古蹟竹北采田福地整修規劃》,新竹:新竹縣政府。

Shepherd John R. Shepherd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論文
尹章義
1989 〈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收入氏著,《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頁173-278。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 〈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頁
197-234。

王世慶、李季樺
1995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27-172。

王泰升、堯嘉寧、陳韻如
2004 〈戴炎輝的「鄉村臺灣」研究與淡新檔案--在地「法律與社會」研究取徑的斷裂、傳承和對話〉,《法制史研究》第5期,頁255-325。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
2015 〈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2分,頁421-469。

任廣福
1963 〈臺灣之田賦〉,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地方租稅》,臺北:臺灣銀行,頁1-35。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
1998 〈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收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頁191-265。

吳奇浩
2003 〈清代臺灣之熟番地權─以道卡斯族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密察
2017 〈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0期,頁5-35。

吳學明
1985 〈「北埔姜家史料」的發掘與「金廣福」史實的重建〉,《臺灣風物》第35卷第3期,頁121-147。

李文良
2006 〈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頁387-416。
2013 〈清代臺灣朱一貴事件後的義民議敘〉,《臺大歷史學報》第51期,頁81-117。

李佩珊
2013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木質文物之保存修護再現:竹塹社「新社公館」匾〉,《臺灣博物季刊》第32卷第3期,頁74-87。

李季樺
1989a 〈竹塹社的「三」姓—一位客家化平埔族人的訪問記要〉,《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0期,頁11-14。
1989b 〈清代「番兒至老無妻」原因初探—以竹塹社為例〉,收入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史蹟研
究中心,頁73-106。
2006a 〈文明と教化―19世紀台湾における道徳規範の構築と変容〉,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論文。
2006b 〈王朝道德與族群慣習之間—試論清代臺灣竹塹社「異姓宗族」的形成〉(上),《臺灣風物》第56卷第4期,頁13-38。
2007 〈王朝道德與族群慣習之間—試論清代臺灣竹塹社「異姓宗族」的形成〉(下),《臺灣風物》第57卷第1期,頁21-67。
2013 〈采田福地祭典的昔與今〉,《原住民族文獻》第12期,頁10-14。

李明賢
1991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翹宏
2014 〈清代番地治理與族群地權關係:以鳳山溪流域的竹塹社與客家佃戶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頁259-300。

林文凱
2006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 〈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收入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133-183。

邱美玲
2012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
士論文。

施添福
1990 〈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67-92。
2010 〈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後壠社群為例(講義)〉,未刊稿。

柯志明
2009 〈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地域社會的內部整合與衝突:以岸裡社群為案例的分析〉,發表於第二屆「族群、歷
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臺北。

洪麗完
1995 〈沙轆社(Salach)史之考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19-300。
2003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7 〈19世紀臺灣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5卷第1期,頁83-125。

胡家瑜
1998 〈文獻中「道卡斯族」的建構與解讀〉,收入張致遠文化工作室編,《斗葛族人:道卡斯族研究導論》,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17-43。

翁佳音
2000 〈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頁263-282。
2007 〈路是人走出來--十七世紀中葉臺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歷史月刊》第232期,頁33-38。

張光直
1986 〈發刊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期,頁1-2。

張炎憲、李季樺
1995 〈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73-218。

張炎憲主講、張惠真整理
1995 〈竹塹地區平埔族的遷移與新竹開發〉,《竹塹文獻》試刊號,頁84-91。

張德南
2002 〈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的商榷〉,《竹塹文獻》第22期,頁125-130。

盛清沂
1964 〈新竹縣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第15卷第4期,頁93-122。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頁154-176。

陳中禹
1999 〈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豪
2006 〈北台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俊光
1996 〈尋訪竹塹社-記麻咾吻‧直雷〉,收入新埔文化工作室編,《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頁138-150。

陳國棟
2000 〈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臺灣〉,發表於「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
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臺北。

陳運棟
1999 〈竹塹社衛阿貴家族年表〉,收入陳柔森主編,《再見刺桐花開》,臺北:原民文化,頁138-172。

彭元岐
2011 〈〈新社采田公館記〉版本比較及考釋〉,《新竹文獻》第47期,頁97-113。

曾文亮
1999 〈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臺灣漢人祭祀公業問題的歷史考察-殖民統治、法律繼受與民間習慣之間〉,收入王泰升、劉恆妏編,《以臺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頁55-90。

曾妤珊
2005 〈荷蘭時代竹塹社之貿易依賴〉,《臺灣人文》第10期,頁141-162。
2015 〈荷蘭時代的竹塹地區〉,《竹塹文獻》第61期,頁102-143。

湯慧敏
2001 〈後龍新港社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黃奇烈
1953a 〈竹北鄉文獻採訪錄〉,收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1-13。
1953b 〈香山鄉文獻採訪錄〉,收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9-21。

楊毓雯
2007 〈「平埔客」之歷史探究:以道卡斯竹塹社廖姓為對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從「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客家與道卡斯竹塹社族群邊界流動與變遷的現象〉,《新竹文獻》第57期,頁101-123。

詹素娟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第34卷第3期,頁45-78。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 〈從差異到混同:日治初期「帝國臣民」架構下的熟番社會〉,收入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71-104。

廖志軒
2011 〈熟番客家化之研究:以竹塹社錢皆只派下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竹塹社在新屋:大牛欄錢姓家族史之研究〉,《新竹文獻》第57期,頁86-100。
2017 〈橫山鄉田寮村三個竹塹社家族的故事〉,《新竹文獻》第67期,頁47-57。
2018 〈采田福地:人與番的民族邊界〉,《民族學界》第41期,頁3-24。

劉益昌
2010 〈古老的紅毛港人-從紅毛港遺址談起〉,《新竹文獻》第42期,頁7-21。

劉瑞華、林瓊華
2001 〈臺灣土地開發歷程與原住民土地流失-清代竹塹社的產權變動研究〉,收入洪麗完、陳秋坤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47-66。

德山源一郎著,葉婉奇譯
1999 〈蔬菜部落新社を訪ねて〉,收入陳柔森主編,《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臺北:常民文化,頁62-65。

錢漢昌
1999 〈鵝公髻山訪查記〉,《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頁159-164。
2013 〈竹塹社失落的子民--竹塹社另一系列骨肉同胞消失的過程〉,《新竹文獻》第56期,頁133-136。

鮑德澂
1963 〈臺灣之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捐及契稅〉,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地方租稅》,臺北:臺灣銀行,頁36-62。

簡宏逸
2012 〈從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頁1-28。

羅文生
2008 〈「竹塹社土目潘文起研究」田野筆記〉,《新竹文獻》第33期,頁77-93。

羅玉良
2001 〈關西史料之重建〉,《新竹文獻》第9期,頁82-93。

羅世維
2014 〈竹塹社錢皆只家族早期發展概述:以錢子白派下為例〉,《新竹文獻》第57期,頁124-132。

四、其他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新聞剪報資料庫(http://kmw.chinatimes.com)。

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族文物館暨永漢民藝館古契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 nrch.cca. gov.tw/ccahome/index.jsp)。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治法院檔案(http://tccra.lib.ntu.edu.tw/tccra_develop/)。

新竹縣文化局
2007 采田福地簡介摺頁。

廖志軒整理
2010 廖英授先生訪問紀錄、姜鳳珍女士訪問紀錄。
2016 衛政富先生訪問紀錄、廖榮進先生訪問紀錄、廖秀東先生與三仁壽先生訪問紀錄、廖錦達先生訪問紀錄。
2017 錢飛椿先生訪問紀錄、衛德全先生訪問紀錄、衛正朋先生訪問紀錄、廖志懿先生訪問紀錄。
2018 史永法先生訪問紀錄、張榮棋先生訪問紀錄、衛源和先生訪問紀錄。

廖國宏拍攝,邱翊禎訪問
2017 廖錦昌先生訪問紀錄(錄影),廖國宏提供。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賴奎元記錄
201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第2次委員會會議
紀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聯合報
聯合報新聞剪報資料庫(http://udndata.com./ndapp/Index)。

Abas/巴浩
2010 〈平埔小組終運作 20人名單出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new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12595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95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修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廖志軒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ao, Chih-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廖志軒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ao, Chih-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7:05:00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7:05: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05: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2595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791-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2595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竹塹社是新竹的平埔族,乾隆年間朝廷賜與漢姓(錢、衛、廖、三、潘、金、黎),金、黎兩姓於同治年間絕嗣。每年農曆七月十七日會在竹北新社的「采田福地」(建於乾隆年間,限定古蹟)舉行祭祖暨派下員大會。目前(2018)竹塹社人有512名派下員,分散在全臺各地;絕大部分仍居住在新竹縣(200名)。1980年代,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工作室的張炎憲、王世慶與李季樺,以及施添福等人共同在新竹地區從事研究與調查,開啟了竹塹社研究。之後,有許多學者在這幾位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從事竹塹社的研究。本論文主要在新竹地區有豐富史料(如:契約文書、淡新檔案、土地申告書、方志、熱蘭遮城日誌、族譜…等),以及張炎憲等人研究的基礎上,論述竹塹社從史前至當代的發展過程,書寫一本竹塹社的民族史。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為:1.論述清代竹塹社的土地發展過程。2.指出歷任通事、土目、頭目的背景及其事蹟。3.說明清代內部派系鬥爭對於竹塹社歷史發展的影響。4.釐清當代竹塹社人的組成(24個家族、512名派下員)。5.分析祭祀公業竹塹社成立至今的發展情況(0.8甲的公有社地、祭典的客家化、要求民族身分、文化復振)。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 1
第一章 竹塹社地的形成與流失 11
第一節 契約文書以前的竹塹社 11
第二節 竹塹社地的形成 24
第三節 竹塹社地的流失 36
第二章 竹塹社的通事、土目、頭目 51
第一節 各個時期的發展 52
第二節 歷任通事、土目、頭目的分析 58
第三章 同治‧光緒年間的社租糾紛 63
第一節 嘉慶至光緒初期的社租糾紛 63
第二節 光緒初期以後的社租糾紛 66
第三節 竹塹社社租糾紛的特殊性 83
第四章 公嘗公業 89
第一節 祭祀公業竹塹社的成立 90
第二節 祭祀公業竹塹社在戰後的發展 99
第五章 竹塹社人的歷史書寫 119
第一節 竹塹社觀點的竹塹社史 121
第二節 竹塹社族譜的發展過程 125
結論 133
引用文獻 13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95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竹塹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采田福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族史zh_TW
dc.title (題名) 竹塹社的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Zhu Qian Sh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丁紹儀
1996 《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三欽泉
1941 《堂上三氏歷代始太高曾祖考妣之簿》,三貴炎提供。

不著撰人
1912 〈新竹廳長家永泰吉郎發給業主竹塹社土地臺帳謄本〉,三貴炎提供。
日治時期 〈錢承祖戶口登記簿〉、〈錢阿河戶口登記簿〉、〈錢阿寬戶口登記簿〉,錢鴻鈞提供。

史月明、竹塹社管理人三欽泉訂
1949 新竹縣私有耕地租約,地會新社字第八○號,三貴炎提供。

史永法、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理事長廖英授訂
2004 借據,編號九三○○一號,史永法提供。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
2009 《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v.140)》,北京:九州出版社。

江日昇
1995 《臺灣外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江樹生譯註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11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
1979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六十八年度結算書〉,廖錦達提供。
1981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六十九年度結算書〉,廖錦達提供。〈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七十年會員大會紀錄〉,史永法提供。
1982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七十一年度結算書〉,廖英授提供。
1993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民國八十一年度收支結算報告表〉,衛正朋提供。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
1987 《采田福地》,新竹: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

何孟侯編
2014 《竹塹水田庄吳家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吳密察主編
2005 《淡新檔案》(十三)行政編 撫墾類:社務、社租、(十四)行政編撫墾類:隘務、(十五)行政編 撫墾類:隘務、屯務,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6 《淡新檔案》(十七)民事編 田房類:租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2007 《淡新檔案》(二十二)民事編 田房類:爭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阮蔡文
1987 〈竹塹詩〉,收入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季麒光
2006 《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波越重之
1907 《新竹廳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波越重之著,宋建和譯
2015 《新竹廳志》,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洪安全編
1995 《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六),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胡家瑜主編
1999 《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1977 《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十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文獻股編
1982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六十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張本政主編
1993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
1993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祭祀公業竹塹社
1917 〈竹塹社屯目衛魁秋、五房長廖成金、衛枝塘、三清枝、錢廷、錢福、潘滿等仝管理人廖阿壽、衛阿滿立合約字〉、〈業主竹塹社管理人廖阿壽、衛阿滿暨屯目五房長立規約字〉,三貴炎提供。
1923 〈協議書〉、〈同意書〉、〈承諾書〉,廖英授提供。
1941 〈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與林祁岳立土地賃借權設定契約書〉、〈祭祀公業竹塹社派下總會決議錄〉,三貴炎提供。
1942 〈林礽岳與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和解申立及附件第一目錄、第二目錄〉、〈林礽岳與祭祀公業竹塹社管理人張潘圳等和解書〉,三貴炎提供。
昭和年間 〈竹塹社臺灣來歷書〉,廖錦達提供。
1947-1986 《業主竹塹社管理人監事仝立協議書暨收支簿》,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古文書,編號T0128D0128。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
1945-1988 《竹塹社番七姓族譜》,廖錦達提供。
1978 〈竹塹社七姓公沿革〉、〈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向新竹縣政府申請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代表名冊證明文件〉,史永法提供。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1995 〈采田福地簡介〉,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2007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大會會議紀錄〉。
2017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106年派下員大會手冊》,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2018 《祭祀公業法人新竹縣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大會資料》,新竹: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管理委員會。

郭連編
1980 《郭氏家譜》,桃園:大園鄉郭宅,手稿本。國家圖書館族譜微卷資料,國圖書冊號101636167。

連橫
1985 《臺灣通史》,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陳培桂
1996 《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朝龍
1999 《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璸
1994 《陳清端公文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
1996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叭口六
1845 〈叭口六公為慶霖兄弟立分鬮書〉,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古文書,編號T0130D0130-0009。

廖立維
1977 〈祖宗的起源〉、〈先祖遇難前後的追懷紀錄〉、〈竹塹社史記〉,廖國宏提供。

廖金泉編
2001 《桃竹苗脈傳廖氏大族譜》,臺北:廖金泉。

廖榮進整理
2005 〈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派下員資料〉,廖榮進提供。

廖祿安主編
1966 《廖氏大族譜》,臺中:正義出版社。

廖德安
1973 《廖氏家譜》,廖志懿提供。

廖瓊林
1999 〈新社采田公館記〉,收入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91-29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87 《清奏疏選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 《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4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私法人事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7 《臺案彙錄甲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編
1910 《熟蕃戶口調查及沿革綴》,手抄本。

劉澤民編
2003 《關西坪林范家古文書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衛仁添
1946 《打鐵坑衛氏家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編號T0129D0129-0001。

衛德全
2000 《盧衛氏族譜》,衛德全提供。

鄭華生口述、鄭炯輝整理
2005 《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鵬雲
1993 《新竹縣志初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寶善、衛立運
清代至日治 《盧衛氏家譜》,衛德全提供。

錢文
1783 《彭城錢氏族譜》,姜鳳珍提供。

錢阿春
日治初期 《彭城錢氏族譜》,錢漢昌提供。

錢茂才
1831 〈杜賣池塘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古文書,編號2003.010.0012。

錢春塘主編
2009 《錢姓族譜:竹塹社皆只公派下世系史蹟》,新竹:竹塹社皆只公派下祖塔管理委員會。

錢泉
1952 《錢姓族譜》,錢錦榮提供。

錢勝水
日治時期 《錢姓族譜》,錢彥楠提供。

錢振光
1905 〈杜賣盡根埔園建物敷地契〉,國家圖書館藏古文書,編號2590236。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 《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番仔陂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香山坑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上南片庄土名上南片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下南片庄》、《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二堡咸菜硼街土名咸菜硼》、《土地申告書:新竹廳竹北一堡新社庄》,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謝金蘭編,新竹縣文獻委員會譯
1953 《咸菜硼地方沿革史》,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手稿本。

藍鼎元
1997 《平臺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專書
伊能嘉矩
1904 《台湾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江丙坤
1972 《臺灣田賦改革事業之研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竹北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1996 《竹北市志》,新竹:竹北市公所。

艾馬克(Mark A. Allee)著,王興安譯
2003 《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臺北:播種者文化。

何明星總編輯
2014 《新埔鎮誌(增修版)》,新竹:新埔鎮公所。

吳學明
1998 《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吳學明、黃卓權編
2012 《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上篇),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文良
2011 《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 (1680-179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林玉茹、張隆志、詹素娟編
2013 《局開新境:臺灣史研究所二十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林柏燕
1997 《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

邱美玲
2015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添福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洪麗完
1997 《臺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

姉齒松平
1934 《祭祀公業並びに台湾に於ける特殊法律の研究》,臺北:臺法月報發行所。

翁佳音、曹銘宗
2016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臺北:貓頭鷹出版。

高欽明
2015 《祭祀公業財產處分實務》,臺北:永然文化。

康培德
2005 《臺灣原住民史 政策篇》(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德南
2007 《鄭吉利號古契約文書研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陳秋坤
1997 《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旺成
1976 《新竹縣志》卷一沿革志、卷二大事記,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黃智偉
2011 《省道台一線的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

新埔文化工作室編
1996 《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楊毓雯
2015 《平埔客:從「去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廖志軒
2015 《當熟番遇到客家:竹塹社錢皆只派下的客家化》,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劉益昌
2009 《新竹市考古遺址普查與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新竹:新竹市文化局。

劉澤民編
2007 《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

薛琴計畫主持、張炎憲協同主持
2003 《新竹縣第三級古蹟竹北采田福地整修規劃》,新竹:新竹縣政府。

Shepherd John R. Shepherd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論文
尹章義
1989 〈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收入氏著,《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頁173-278。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1994 〈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頁
197-234。

王世慶、李季樺
1995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27-172。

王泰升、堯嘉寧、陳韻如
2004 〈戴炎輝的「鄉村臺灣」研究與淡新檔案--在地「法律與社會」研究取徑的斷裂、傳承和對話〉,《法制史研究》第5期,頁255-325。

王泰升、曾文亮、吳俊瑩
2015 〈論清朝地方衙門審案機制的運作:以《淡新檔案》為中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6本第2分,頁421-469。

任廣福
1963 〈臺灣之田賦〉,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地方租稅》,臺北:臺灣銀行,頁1-35。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
1998 〈權利與冤抑—清代聽訟和民眾的民事法秩序〉,收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頁191-265。

吳奇浩
2003 〈清代臺灣之熟番地權─以道卡斯族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吳密察
2017 〈臺灣總督府「土地調查事業(1898-1905)」的展開及其意義〉,《師大臺灣史學報》第10期,頁5-35。

吳學明
1985 〈「北埔姜家史料」的發掘與「金廣福」史實的重建〉,《臺灣風物》第35卷第3期,頁121-147。

李文良
2006 〈晚清臺灣清賦事業的再考察——「減四留六」的決策過程與意義〉,《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頁387-416。
2013 〈清代臺灣朱一貴事件後的義民議敘〉,《臺大歷史學報》第51期,頁81-117。

李佩珊
2013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木質文物之保存修護再現:竹塹社「新社公館」匾〉,《臺灣博物季刊》第32卷第3期,頁74-87。

李季樺
1989a 〈竹塹社的「三」姓—一位客家化平埔族人的訪問記要〉,《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0期,頁11-14。
1989b 〈清代「番兒至老無妻」原因初探—以竹塹社為例〉,收入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臺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史蹟研
究中心,頁73-106。
2006a 〈文明と教化―19世紀台湾における道徳規範の構築と変容〉,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会系研究科博士論文。
2006b 〈王朝道德與族群慣習之間—試論清代臺灣竹塹社「異姓宗族」的形成〉(上),《臺灣風物》第56卷第4期,頁13-38。
2007 〈王朝道德與族群慣習之間—試論清代臺灣竹塹社「異姓宗族」的形成〉(下),《臺灣風物》第57卷第1期,頁21-67。
2013 〈采田福地祭典的昔與今〉,《原住民族文獻》第12期,頁10-14。

李明賢
1991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翹宏
2014 〈清代番地治理與族群地權關係:以鳳山溪流域的竹塹社與客家佃戶為例〉,《全球客家研究》第2期,頁259-300。

林文凱
2006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1 〈清代臺灣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流失:以竹塹社為個案的歷史分析〉,收入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133-183。

邱美玲
2012 〈當代平埔族竹塹社的族群認同:以「祭祀公業竹塹社七姓公成員」為核心的探索〉,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碩
士論文。

施添福
1990 〈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67-92。
2010 〈國家、賦役與地域社群:以清代臺灣北部後壠社群為例(講義)〉,未刊稿。

柯志明
2009 〈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地域社會的內部整合與衝突:以岸裡社群為案例的分析〉,發表於第二屆「族群、歷
史與地域社會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臺北。

洪麗完
1995 〈沙轆社(Salach)史之考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219-300。
2003 〈從部落認同到「平埔」我群-臺灣中部平埔族群之歷史變遷(1700-1900)〉,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7 〈19世紀臺灣岸裡熟番建醮意義考察-兼論內部關係與社會階層化現象〉,《歷史人類學學刊》第15卷第1期,頁83-125。

胡家瑜
1998 〈文獻中「道卡斯族」的建構與解讀〉,收入張致遠文化工作室編,《斗葛族人:道卡斯族研究導論》,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頁17-43。

翁佳音
2000 〈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頁263-282。
2007 〈路是人走出來--十七世紀中葉臺灣島內南北交通路線表〉,《歷史月刊》第232期,頁33-38。

張光直
1986 〈發刊詞〉,《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1期,頁1-2。

張炎憲、李季樺
1995 〈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收入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73-218。

張炎憲主講、張惠真整理
1995 〈竹塹地區平埔族的遷移與新竹開發〉,《竹塹文獻》試刊號,頁84-91。

張德南
2002 〈王世傑開墾竹塹埔年代的商榷〉,《竹塹文獻》第22期,頁125-130。

盛清沂
1964 〈新竹縣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第15卷第4期,頁93-122。
1980 〈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頁154-176。

陳中禹
1999 〈從清乾隆朝岸裡社訟案看番漢糾紛的型態(1758-1792)〉,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豪
2006 〈北台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為例(1790-1895)〉,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俊光
1996 〈尋訪竹塹社-記麻咾吻‧直雷〉,收入新埔文化工作室編,《采田福地竹塹社文史專輯》,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頁138-150。

陳國棟
2000 〈十七世紀初期東亞貿易中的中國棉布——Cangan與臺灣〉,發表於「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
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聯合主辦,臺北。

陳運棟
1999 〈竹塹社衛阿貴家族年表〉,收入陳柔森主編,《再見刺桐花開》,臺北:原民文化,頁138-172。

彭元岐
2011 〈〈新社采田公館記〉版本比較及考釋〉,《新竹文獻》第47期,頁97-113。

曾文亮
1999 〈臺灣法律史上的祭祀公業〉,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臺灣漢人祭祀公業問題的歷史考察-殖民統治、法律繼受與民間習慣之間〉,收入王泰升、劉恆妏編,《以臺灣為主體的法律史研究》,臺北:元照,頁55-90。

曾妤珊
2005 〈荷蘭時代竹塹社之貿易依賴〉,《臺灣人文》第10期,頁141-162。
2015 〈荷蘭時代的竹塹地區〉,《竹塹文獻》第61期,頁102-143。

湯慧敏
2001 〈後龍新港社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黃奇烈
1953a 〈竹北鄉文獻採訪錄〉,收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1-13。
1953b 〈香山鄉文獻採訪錄〉,收入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頁9-21。

楊毓雯
2007 〈「平埔客」之歷史探究:以道卡斯竹塹社廖姓為對象〉,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從「做番仔牛」到「嫁做番仔婆」:客家與道卡斯竹塹社族群邊界流動與變遷的現象〉,《新竹文獻》第57期,頁101-123。

詹素娟
1996 〈詮釋與建構之間-當代「平埔現象」的解讀〉,《思與言》第34卷第3期,頁45-78。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 〈從差異到混同:日治初期「帝國臣民」架構下的熟番社會〉,收入洪麗完編,《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頁71-104。

廖志軒
2011 〈熟番客家化之研究:以竹塹社錢皆只派下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4 〈竹塹社在新屋:大牛欄錢姓家族史之研究〉,《新竹文獻》第57期,頁86-100。
2017 〈橫山鄉田寮村三個竹塹社家族的故事〉,《新竹文獻》第67期,頁47-57。
2018 〈采田福地:人與番的民族邊界〉,《民族學界》第41期,頁3-24。

劉益昌
2010 〈古老的紅毛港人-從紅毛港遺址談起〉,《新竹文獻》第42期,頁7-21。

劉瑞華、林瓊華
2001 〈臺灣土地開發歷程與原住民土地流失-清代竹塹社的產權變動研究〉,收入洪麗完、陳秋坤編,《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47-66。

德山源一郎著,葉婉奇譯
1999 〈蔬菜部落新社を訪ねて〉,收入陳柔森主編,《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臺北:常民文化,頁62-65。

錢漢昌
1999 〈鵝公髻山訪查記〉,《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頁159-164。
2013 〈竹塹社失落的子民--竹塹社另一系列骨肉同胞消失的過程〉,《新竹文獻》第56期,頁133-136。

鮑德澂
1963 〈臺灣之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房捐及契稅〉,收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地方租稅》,臺北:臺灣銀行,頁36-62。

簡宏逸
2012 〈從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臺灣史研究》第19卷第1期,頁1-28。

羅文生
2008 〈「竹塹社土目潘文起研究」田野筆記〉,《新竹文獻》第33期,頁77-93。

羅玉良
2001 〈關西史料之重建〉,《新竹文獻》第9期,頁82-93。

羅世維
2014 〈竹塹社錢皆只家族早期發展概述:以錢子白派下為例〉,《新竹文獻》第57期,頁124-132。

四、其他
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新聞剪報資料庫(http://kmw.chinatimes.com)。

國立臺中圖書館整理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民族文物館暨永漢民藝館古契書》、《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 nrch.cca. gov.tw/ccahome/index.jsp)。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日治法院檔案(http://tccra.lib.ntu.edu.tw/tccra_develop/)。

新竹縣文化局
2007 采田福地簡介摺頁。

廖志軒整理
2010 廖英授先生訪問紀錄、姜鳳珍女士訪問紀錄。
2016 衛政富先生訪問紀錄、廖榮進先生訪問紀錄、廖秀東先生與三仁壽先生訪問紀錄、廖錦達先生訪問紀錄。
2017 錢飛椿先生訪問紀錄、衛德全先生訪問紀錄、衛正朋先生訪問紀錄、廖志懿先生訪問紀錄。
2018 史永法先生訪問紀錄、張榮棋先生訪問紀錄、衛源和先生訪問紀錄。

廖國宏拍攝,邱翊禎訪問
2017 廖錦昌先生訪問紀錄(錄影),廖國宏提供。

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http://thdl.ntu.edu.tw/)。

賴奎元記錄
2010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平埔族群事務推動小組第2次委員會會議
紀錄〉,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聯合報
聯合報新聞剪報資料庫(http://udndata.com./ndapp/Index)。

Abas/巴浩
2010 〈平埔小組終運作 20人名單出爐〉,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http://www.tipp.org.tw/news)。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96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