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看當代港口阿美人的海洋觀
The Concept of Oce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A Social-Ecological Approach
作者 江長銓
Chiang, Chang-Chuan
貢獻者 官大偉
Kuan, Da-Wei
江長銓
Chiang, Chang-Chuan
關鍵詞 社會生態系統
海洋觀
海洋環境治理
阿美族
港口部落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concept of ocean
governance of ocean environment
Amis
Makota’ay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05:19 (UTC+8)
摘要 港口阿美人與海洋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從漁獵採集到生活祭儀,產生出豐富的海洋相關知識,形成特殊的阿美族海洋文化。從社會生態系統之理論,關注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而海洋觀作為港口阿美人看待海洋的方式,展現出漁獵採集生活中社會意義,及動態過程下不斷調適而成的海洋文化。藉此理解到海洋之於港口阿美人的特殊意義,以及海洋觀的動態性。
然而,在面對到社會變遷及國家治理制度的影響下,海洋觀所遭受的衝擊與挑戰,使社會運作的方式受到影響,海洋使用的方式也有所改變。不過,港口阿美人透過社會行動及回應,持續不同尺度的社會環境進行對話,並對於當代議題做出調適,如此過程,形成海洋觀動態性的發展,也從此展現出社會的韌性與調適能力。
最後,本研究透過海洋觀的理解及當代的衝擊與回應,在港口阿美人的海洋觀與變動的回應過程中,嘗試提出當代海岸環境治理之構想,並在國家現有的治理框架之下,討論治理思維與治理制度兩面向,試圖從中尋找國家與部落的對話平台,使海洋觀在海洋環境治理之架構中,展現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作為未來政策導向之啟發。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ocean. From fishing hunting to life festival, it creates abundant knowledge about ocean, and also becomes special Amis ocean culture. The approach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ocus on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dopting this idea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is people and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ocean refers to the ways people conceptualize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ocean.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ocean of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helps to reveal how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mutually constructed each other. It also shows how ocean plays the role as an important culture space.
However, facing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s and the country’s legal system, the concept of ocean for Makota’ay encounters strong shock and challenge. Also, the society and its ways of using ocean resources are influenced. Facing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use practical actions and flexible thinking, which shows their ability to react to contemporary issues.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d people’s responds to impact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response, this study reveals the meanings behind contemporary phenomena in indigenous society.
In the end,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ocea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impact, the concept of ocean in Makota’ay, and the changing progress of response, the study makes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ance of contemporary ocean environment. The suggestions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ideology of governance, and the institution of governance under the country’s legal regime. With these suggestions, this study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In this way, 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valu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oncept of ocean,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參考文獻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London, UK: Routledge.
Berkes, F., Colding, J., and Folke, C.
2000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0(5): 1251-1262.
Berkes, F.
2015 Coasts for Peopl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oastal and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UK: Routledge.
Rappaport, R.A.
1968 Pigs for the Ancesto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官大偉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 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夏曼‧藍波安
2008 《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恩慈
2015 《「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董恩慈、汪明輝
2016 〈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其永續性價值〉。《地理研究》65:143-168。
林正春、劉炯錫
2000 〈都蘭灣阿美族海洋生物之辭彙與用途之調查〉。《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53-64。
阮文彬、劉炯錫
2000 〈台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海洋漁獵活動之調查研究。《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65-80。
蔡政良
2015 〈Micinko/Mipacin(打魚)-阿美族的海洋文化與潛水射魚文化初探〉。《原住民族文獻》23:2-6。
梁文祥
2006 《花蓮海神信仰及傳說故事─以大陳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
2008 〈阿美族海祭神話與祭儀之流變〉。《康寧學報》10:233-260。
阮昌銳
1969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憶君
2007 《記憶、海祭、身體實踐︰花蓮港口阿美的海岸空間》。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憶君
2010 〈花蓮港口阿美海岸地名的命名特性與敘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1:79-115。
張瑋琦、黃菁瑩
2011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臺灣文獻》62(1):161-188。
陳勁豪
2015 《港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觀》。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17至19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市:稻鄉。
方敏英
1993 《阿美族文化》。臺北市: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2011[1935]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註。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宜憲
2005 〈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東台灣研究》5:5-35。
2008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99-118。
林素真
2008 〈大港口事件歷史意識之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207-220。
以撒克•阿復
2008 〈紀念作為文化抵抗-大港口事件作為「危險記憶」的解放意涵〉。《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87-205。
楊仁煌
2008 〈殖民帝國邊疆政策與人權治理之反思-兼論大港口事件之啟示〉。《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65-98。
蔡中涵
2011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白皇湧
2011 《秀姑巒出海口風雲:歷史事件的書寫、敘說與展演》。花蓮縣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伊能嘉矩
1999[191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下)》陳金田譯註。南投縣:省文建會。
賴昱錡
2013 《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東台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臺東市;高雄市:東臺灣研究會。
陳坤一
1996 《阿美族在Cepo?:花蓮港口部落地方生活文化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金龍
2011 《阿美族詞彙與語法結構初探》。新北市:陳金龍。
黃宣衛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75-108。
羅素玫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臺灣人類學刊》3(1):143-183。
楊士範
2005 《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市:唐山。
洪柏懿
2012 〈農業100年精華-臺灣漁業百年風華〉。《農政與農情》237:16-19。
陳金陵
2006 《我國漁業資源保育區規劃與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戴興盛、蘇銘千、張世杰、楊懿如、李俊鴻、陳俊堯
2017 《社會-生態系統韌性:促進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社會-生態系統之調適與轉型-社會-生態系統韌性:促進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社會-生態系統之調適與轉型》。科技部專題研究期末報告。未出版。
黃應貴
1992 《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市:正中。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104259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9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官大偉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uan, Da-W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江長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iang, Chang-Ch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江長銓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ang, Chang-Ch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7:05:19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7:05: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05: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259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7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259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港口阿美人與海洋有著密切的互動關係,從漁獵採集到生活祭儀,產生出豐富的海洋相關知識,形成特殊的阿美族海洋文化。從社會生態系統之理論,關注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交互作用的影響,而海洋觀作為港口阿美人看待海洋的方式,展現出漁獵採集生活中社會意義,及動態過程下不斷調適而成的海洋文化。藉此理解到海洋之於港口阿美人的特殊意義,以及海洋觀的動態性。
然而,在面對到社會變遷及國家治理制度的影響下,海洋觀所遭受的衝擊與挑戰,使社會運作的方式受到影響,海洋使用的方式也有所改變。不過,港口阿美人透過社會行動及回應,持續不同尺度的社會環境進行對話,並對於當代議題做出調適,如此過程,形成海洋觀動態性的發展,也從此展現出社會的韌性與調適能力。
最後,本研究透過海洋觀的理解及當代的衝擊與回應,在港口阿美人的海洋觀與變動的回應過程中,嘗試提出當代海岸環境治理之構想,並在國家現有的治理框架之下,討論治理思維與治理制度兩面向,試圖從中尋找國家與部落的對話平台,使海洋觀在海洋環境治理之架構中,展現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作為未來政策導向之啟發。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have close relations with ocean. From fishing hunting to life festival, it creates abundant knowledge about ocean, and also becomes special Amis ocean culture. The approach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ocus on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socie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dopting this idea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is people and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ocean refers to the ways people conceptualize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ocean.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ocean of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helps to reveal how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mutually constructed each other. It also shows how ocean plays the role as an important culture space.
However, facing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hanges and the country’s legal system, the concept of ocean for Makota’ay encounters strong shock and challenge. Also, the society and its ways of using ocean resources are influenced. Facing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use practical actions and flexible thinking, which shows their ability to react to contemporary issues. 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d people’s responds to impacts. By analyzing the impact response, this study reveals the meanings behind contemporary phenomena in indigenous society.
In the end,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ocea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impact, the concept of ocean in Makota’ay, and the changing progress of response, the study makes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ance of contemporary ocean environment. The suggestions include two aspects: the ideology of governance, and the institution of governance under the country’s legal regime. With these suggestions, this study trie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igenous communities. In this way, 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value of indigenous peoples’ concept of ocean, as well as the inspir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地點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0

第二章 當代的漁獵採集生活實踐 21
第一節 港口阿美人的漁法使用 21
第二節 日常的漁獵樣貌:結伴團體形式 31
第三節 女性參與的潮間帶工作:Micekiw採螺貝與Midamay採海菜 37
第四節 祭儀性的漁獵:Misacepo’海祭的漁獵期 41
第五節 特殊意義的漁獵與共食:Pakelang 48
第六節 小結:當代漁獵採集行為情境下的社會運作機制 55

第三章 從漁獵採集生活實踐所看見的海洋觀 57
第一節 自然與人的互動:風浪、潮汐、地形與潮流的環境知識 57
第二節 人賦予自然的意義:透過地景命名建立的海岸空間秩序 65
第三節 在自然中建立的人與人關係:漁獵採集行為的社會性 71
第四節 以超自然所詮釋的人與自然:漁獵規範與信仰價值 77
第五節 小結:海洋與社會形成相互建構之關係 85

第四章 社會變遷及國家治理機制產生的影響 87
第一節 港口部落在海岸使用上的社會變遷 87
第二節 國家治理海岸的框架與限制 90
第三節 港口阿美人所面對的當代海岸議題 100
第四節 港口阿美人在面對衝擊下的影響 112
第五節 小結:動態過程下的海洋觀衝擊 117

第五章 從社會變遷及國家治理機制回應中所看見的海洋觀 119
第一節 在衝擊下的社會調整與回應 119
第二節 在回應中表現出重要的社會意義 125
第三節 從回應中提出當代海岸治理框架之建議 128
第四節 小結:從衝擊及回應展現出海洋觀在社會中的重要性 133

第六章 結論 13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5
第二節 對傳統生態知識理論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的回應 138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40
第四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141
參考書目 143
附錄 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40281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259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生態系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洋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洋環境治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阿美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港口部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ecological syste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cept of oce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overnance of ocean environ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mi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kota’ay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看當代港口阿美人的海洋觀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ncept of Oce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is People in Makota’ay: A Social-Ecological Approac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kes, F.
1999 Sacred ecology: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Philadelphia. London, UK: Routledge.
Berkes, F., Colding, J., and Folke, C.
2000 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0(5): 1251-1262.
Berkes, F.
2015 Coasts for Peopl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Coastal and Marine Resource Management. London, UK: Routledge.
Rappaport, R.A.
1968 Pigs for the Ancestor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官大偉
2013 〈原住民生態知識與流域治理 以泰雅族Mrqwang群之人河關係為例〉。《地理學報》70:69-105。
夏曼‧藍波安
2008 《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恩慈
2015 《「人之島」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現代環境治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董恩慈、汪明輝
2016 〈達悟族傳統生態知識與其永續性價值〉。《地理研究》65:143-168。
林正春、劉炯錫
2000 〈都蘭灣阿美族海洋生物之辭彙與用途之調查〉。《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53-64。
阮文彬、劉炯錫
2000 〈台東縣成功鎮宜灣部落阿美族海洋漁獵活動之調查研究。《東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論文集》65-80。
蔡政良
2015 〈Micinko/Mipacin(打魚)-阿美族的海洋文化與潛水射魚文化初探〉。《原住民族文獻》23:2-6。
梁文祥
2006 《花蓮海神信仰及傳說故事─以大陳人、阿美族人、噶瑪蘭人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宜靜
2008 〈阿美族海祭神話與祭儀之流變〉。《康寧學報》10:233-260。
阮昌銳
1969 《大港口的阿美族》(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呂憶君
2007 《記憶、海祭、身體實踐︰花蓮港口阿美的海岸空間》。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憶君
2010 〈花蓮港口阿美海岸地名的命名特性與敘事〉。《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21:79-115。
張瑋琦、黃菁瑩
2011 〈港口阿美族的竹筏〉。《臺灣文獻》62(1):161-188。
陳勁豪
2015 《港口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觀》。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17至19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市:稻鄉。
方敏英
1993 《阿美族文化》。臺北市: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2011[1935] 《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楊南郡譯註。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李宜憲
2005 〈大港口事件: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東台灣研究》5:5-35。
2008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99-118。
林素真
2008 〈大港口事件歷史意識之探討〉。《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207-220。
以撒克•阿復
2008 〈紀念作為文化抵抗-大港口事件作為「危險記憶」的解放意涵〉。《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187-205。
楊仁煌
2008 〈殖民帝國邊疆政策與人權治理之反思-兼論大港口事件之啟示〉。《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3:65-98。
蔡中涵
2011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大港口事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白皇湧
2011 《秀姑巒出海口風雲:歷史事件的書寫、敘說與展演》。花蓮縣 :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伊能嘉矩
1999[1918]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 第二卷(上、下)》陳金田譯註。南投縣:省文建會。
賴昱錡
2013 《你今天做苦力了嗎?——日治時代東台灣阿美人的勞動力釋出》。臺東市;高雄市:東臺灣研究會。
陳坤一
1996 《阿美族在Cepo?:花蓮港口部落地方生活文化手冊》。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陳金龍
2011 《阿美族詞彙與語法結構初探》。新北市:陳金龍。
黃宣衛
1989 〈從歲時祭儀看宜灣阿美族傳統社會組織的互補性與階序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7:75-108。
羅素玫
2005 〈性別區辨、階序與社會:都蘭阿美族的小米週期儀式〉。《臺灣人類學刊》3(1):143-183。
楊士範
2005 《礦坑、海洋與鷹架:近五十年的台北縣都市原住民底層勞工勞動史》。臺北市:唐山。
洪柏懿
2012 〈農業100年精華-臺灣漁業百年風華〉。《農政與農情》237:16-19。
陳金陵
2006 《我國漁業資源保育區規劃與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戴興盛、蘇銘千、張世杰、楊懿如、李俊鴻、陳俊堯
2017 《社會-生態系統韌性:促進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社會-生態系統之調適與轉型-社會-生態系統韌性:促進大農大富平地森林社會-生態系統之調適與轉型》。科技部專題研究期末報告。未出版。
黃應貴
1992 《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臺北市:正中。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115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