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時有終始》劇本創作論述
A Writer’s Note on the Film Script “The Ending Commences”
作者 戴珊
Dai, Shan
貢獻者 盧非易
Lu, Fei-Yi
戴珊
Dai, Shan
關鍵詞 電影劇本
時代命運
家庭關係
母女親情
女性電影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41:13 (UTC+8)
摘要 《時有終始》講述了自中國1966年代伊始,一名普通女性王英及其家庭,在時代變遷之下命運流轉、坎坷的一生,以及這期間,家人彼此間不斷演變的親情關係。《時有終始》的創作,希望藉由個體與家庭命運歷程的呈現,去探討時代變遷與個體、家庭命運流轉的關係,也希望讓那些身處時代困境的人們,能從故事中找到一些共鳴、慰藉或是關於未來的答案。
“ The Ending Commences ” tells the story of a common woman Wang Ying and her fami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6s in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ir bumpy life and destiny under the hug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evolving fami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The author hop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fate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y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estin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amily. She also hopes that those who are in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imes can find some resonance, comfort, or answers to the future from the story.
參考文獻 中英文書籍
王旭鋒利譯(2011)。《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原著Blake Snyder.[2005]. 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 Labuan, Malaysl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言: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 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Carol Gilligan[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幸謙(2003)。《荒野中的女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周鐵東譯(200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原著Robert Mckee[1997] , Story:Substance,Sturcture,Style,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洪明月譯(2016)。《成年孤兒》。台北:寶瓶文化。(原著Alexander Levy, [1999]. The orphaned adult: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Grief And Change After The Death Of Our Parents . New York, US: Da Capo Lifelong Books.)
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Seymour Chatman[1978].Story and Discourse:Narr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畢然、郭金華譯(2003)。《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曉雲(2009)。《電影理論基礎》。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曾西霸譯(2015)。《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Field,S.[1979]. Screenplay: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Dell Publishing.)
游惠貞(1994)。《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小萌、定宜莊、史衛民、何嵐(1995)。《中國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立行(1997)。《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鄧賢(2009)。《中國知青夢》。北京:作家出版社。
戴錦華(2002)。《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洪章(2009)。《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紀》。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Bardwick, J.(1971). Psychology of women. New York ,US : Harper and Row.
Berger, Peter.L.& Luckman, Thoms .(197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UK: Penguin.
Gilligan, C.(1982).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 Chicago ,U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toppard, F.M. (2000).Understanding depression:Feminist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London,UK:Routledge.
中英文文獻
李月軍(2003)。<論「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治社會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25-130。
許容榕(2007)。<我與知青上山下鄉>,《當代中國研究通訊》,8:54–55。
許雪姬(1994年1月29日)。<何謂家族史>,《中國時報》(台灣)。
陳寶東、周小知(2009)。<回望2008年的中國經濟>,《銀行家》,02:10-13。
黃歆棠,陳國彥(2017)。<中年女性身心變化及其情慾之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2:1-37。
楊士霞(2012)。<新時期中國女性電影探究>,山東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楊心怡(2005)。《九〇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詹孟蓉(2015)。《「上山下鄉」報告文學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臺美光(2004)。<女性與中年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24:215-244。
閻志峰(2010)。〈從「下鄉上山」到「上山下鄉」的歷史轉變〉,《黨史博采》:235‐39。
魏紅躍(2007)。《1955-1965年的上山下鄉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碩士學位論文。
鐘哲宇(2011)。<試探知青下鄉的戀愛情況——不能說的秘密?>,《有鳳初鳴》:671-683。
Westkott, M. (1986) . 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roots of female dependency.Psychotherapy,( 23),213-2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446406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46406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盧非易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u, Fei-Y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戴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Dai, S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戴珊zh_TW
dc.creator (作者) Dai, S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Sep-2019 17:41:13 (UTC+8)-
dc.date.available 5-Sep-2019 17:41: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Sep-2019 17:41: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446406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9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46406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時有終始》講述了自中國1966年代伊始,一名普通女性王英及其家庭,在時代變遷之下命運流轉、坎坷的一生,以及這期間,家人彼此間不斷演變的親情關係。《時有終始》的創作,希望藉由個體與家庭命運歷程的呈現,去探討時代變遷與個體、家庭命運流轉的關係,也希望讓那些身處時代困境的人們,能從故事中找到一些共鳴、慰藉或是關於未來的答案。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e Ending Commences ” tells the story of a common woman Wang Ying and her family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66s in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ir bumpy life and destiny under the huge change of times, and the evolving fami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y. The author hop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fate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y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destiny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family. She also hopes that those who are in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imes can find some resonance, comfort, or answers to the future from the stor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致謝辭 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動機 1
第二節 目的 4
第二章 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 6
第一節 主題說明 6
第二節 前置調查 7
一、 時代背景資料及事件紀要 7
二、 相關文獻整理 14
第三節 典範分析 17
一、 典範一:電影《活著》(Lifetimes) 17
二、 典範二:電影《萬箭穿心》(Feng Shui) 18
三、 典範三:電影《美人草》(The Foliage) 20
四、 典範四:電影《咎愛》(Le Passé) 21
五、 典範五:電影《何時是讀書天》(The Milkwoman) 23
第四節 理論分析 24
一、 創作理論 24
二、 敘事理論 29
第三章 創作構想與準備、提案 36
第一節 創作構想 36
第二節 故事素材 36
一、 人物 36
二、 情境與動作 56
三、 場景 60
四、 驅動元件 64
第三節 故事處理 66
一、 敘述視角 66
二、 情節結構 69
三、 場面 71
四、 對白與聲音 72
五、 象徵與比喻系統 73
六、 寫作媒體與寫作風格 74
第四章 創作內容 76
第一節 片名 (Title) 76
第二節 主述語 (Tagline) 76
第三節 故事本事 (Synopsis) 77
第四節 角色研究 (Character sketch) 77
第五節 分場大綱 (Scene by scene outline) 82
第六節 完整劇本 (Script) 126
第五章 回饋與反思 228
第一節 反饋與評量 228
一、 評量方式 228
二、 評量結果 232
第二節 行銷計劃 241
第三節 心得與反思 241
參考資料 245
附錄一:參考影片 249
附錄二:圖表索引 250
附錄三:Final口試簡報 252
zh_TW
dc.format.extent 812062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446406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時代命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庭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母女親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電影zh_TW
dc.title (題名) 《時有終始》劇本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A Writer’s Note on the Film Script “The Ending Commenc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英文書籍
王旭鋒利譯(2011)。《救貓咪:電影編劇寶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原著Blake Snyder.[2005]. Save the Cat: The Last Book on Screenwriting you’ll ever need. Labuan, Malaysl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言: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台北:心理出版 社股份有限公司。(原著Carol Gilligan[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幸謙(2003)。《荒野中的女體》。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周鐵東譯(2001)。《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原著Robert Mckee[1997] , Story:Substance,Sturcture,Style,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洪明月譯(2016)。《成年孤兒》。台北:寶瓶文化。(原著Alexander Levy, [1999]. The orphaned adult: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With Grief And Change After The Death Of Our Parents . New York, US: Da Capo Lifelong Books.)
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Seymour Chatman[1978].Story and Discourse:Narr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U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畢然、郭金華譯(2003)。《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曉雲(2009)。《電影理論基礎》。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曾西霸譯(2015)。《實用電影編劇技巧》。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原著Field,S.[1979]. Screenplay:The Foundations of Screenwriting. New York, US: Dell Publishing.)
游惠貞(1994)。《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小萌、定宜莊、史衛民、何嵐(1995)。《中國知青事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立行(1997)。《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鄧賢(2009)。《中國知青夢》。北京:作家出版社。
戴錦華(2002)。《霧中風景:中國電影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顧洪章(2009)。《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紀》。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Bardwick, J.(1971). Psychology of women. New York ,US : Harper and Row.
Berger, Peter.L.& Luckman, Thoms .(197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UK: Penguin.
Gilligan, C.(1982).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U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 Chicago ,U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toppard, F.M. (2000).Understanding depression:Feminist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London,UK:Routledge.
中英文文獻
李月軍(2003)。<論「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政治社會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25-130。
許容榕(2007)。<我與知青上山下鄉>,《當代中國研究通訊》,8:54–55。
許雪姬(1994年1月29日)。<何謂家族史>,《中國時報》(台灣)。
陳寶東、周小知(2009)。<回望2008年的中國經濟>,《銀行家》,02:10-13。
黃歆棠,陳國彥(2017)。<中年女性身心變化及其情慾之研究>,《樹德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2,2:1-37。
楊士霞(2012)。<新時期中國女性電影探究>,山東藝術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楊心怡(2005)。《九〇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詹孟蓉(2015)。《「上山下鄉」報告文學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學位論文。
臺美光(2004)。<女性與中年的對話>,《應用心理研究》,24:215-244。
閻志峰(2010)。〈從「下鄉上山」到「上山下鄉」的歷史轉變〉,《黨史博采》:235‐39。
魏紅躍(2007)。《1955-1965年的上山下鄉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共黨史碩士學位論文。
鐘哲宇(2011)。<試探知青下鄉的戀愛情況——不能說的秘密?>,《有鳳初鳴》:671-683。
Westkott, M. (1986) . 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roots of female dependency.Psychotherapy,( 23),213-22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68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