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政大史粹 | |
dc.creator (作者) | 侯嘉星 | |
dc.creator (作者) | Ho, Chia-Hsing | |
dc.date (日期) | 2009-12 | |
dc.date.accessioned | 10-Sep-2019 10:02:4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0-Sep-2019 10:02:4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0-Sep-2019 10:02:41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612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十年建設期間(1928-1937)國民政府曾大力推動造林運動,其中一項政策,即是開放公有荒地提供民眾以林業合作社或公司等名義承領,並進行造林。當時森林被認為具有防災、經營致富的作用,是建國要務之一。領荒造林政策一方面由於經濟因素,因各項建設展開,中國木材供應不足;一方面是環境因素,希望藉由造林減少水旱災,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經濟與環境考量相互影響之下促成。1930年代實業部林墾署成立,為主持這項政策的權責機關,其餘如全國荒地調查、《森林法》修正、育苗等工作於這段時間也漸次完成,提供執行此政策的基礎。林業事實上可視為利用土地進行種植生產的產業,一般民眾參與承領荒地造林可以增加副業,獲得日常用材、出售木材等實質利益,將原本無生產力的荒地賦予經濟價值,故參與荒地承領造林,有現實經濟意義。環境方面,此時國民政府宣傳造林防水防旱的功能,並希望通過造林達到防沙固堤的效果,民眾通過承領荒地,亦可積極參與改善環境。通過環境改善,又保障農業活動、生命財產安全等經濟利益,造林、經濟、環境三者乃相依互存的關係。此一運動由於中日戰爭爆發,曾一度中斷,然而日本華北佔領區當局於戰時重新進行調查試驗、推廣造林,顯示造林工作之重要與延續性。因此,經濟與環境,可說是瞭解政府推動、民間參與造林運動的重要線索。 | |
dc.format.extent | 362145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relation (關聯) | 政大史粹, 17, 149-204 | |
dc.subject (關鍵詞) | 荒地;造林;國民政府;十年建設;農業經濟 | |
dc.subject (關鍵詞) | Nanjing government ; wasteland ; forestation ; nation building ;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
dc.title (題名) | 國府時期荒地承領造林工作之推動及施行 | |
dc.title (題名) |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fforesting Wasteland in China during 1930s |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