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題名 論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對適航性之影響──以海上貨物索賠案件為中心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Code on Seaworthiness - Focus on Marine Cargo Claim Cases作者 賴彥傑
Lai, Yen-Chieh貢獻者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賴彥傑
Lai, Yen-Chieh關鍵詞 適航性
海上貨物運送
海牙威士比規則
鹿特丹規則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
安全管理制度
海事證書文件
文書提出義務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6-Nov-2019 15:25:15 (UTC+8) 摘要 運送人落實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相關規範之要求,乃屬其公法上之義務;而運送人按海上貨物運送規範維持船舶之適航性,乃是為滿足其私法上之給付義務。兩者非同一層次之規範,甚難產生交集。然 ISM Code與適航性之相關規範,確有些相同或相通之要素,誠值吾人進一步比較探討。且船舶是否有具備合於ISM Code之安全管理制度SMS並加以落實,亦會涉及運送人是否有完成其海上貨物運送契約之給付義務之討論,進而影響法院對運送人是否有盡必要之義務使船舶適航之判斷。本文之核心問題意識,乃是想探討由船旗國之主管機關依據Code所核發之符合證書DOC、船舶安全管理證書SMC與運送人為實施 SMS 所建立之安全管理手冊SMM 相關文件,對我國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中適航性判斷之影響為何。而本文之研究目的為參照英、美兩國實務及學說,藉此檢視我國司法實務意見之合理性並提出具體修法建議之研究目標。英美實務於向認適航性之意義乃是客觀真實之狀態,就適航性有無之問題多採綜合一切情形、證據加以判斷之立場,非僅憑有效且相關的海事證書文件即推認船舶具有適航性。在ISM Code實施後,英美法之實務多認為其並無加重或減輕運送人之適航性義務,故依據ISM Code所核發之DOC與SMC證書亦應作如是觀。本文認為英美法之見解,誠值作為我國實務之參考。在修法建議方面,本文認應將適航性之判斷應審酌一切客觀情事之見解明文規定化,並考量海事索賠案件證據偏在情形過於嚴重,索賠人甚難提出足夠之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為使索賠人實際上有機會藉運送人所擁有之相關海事證書文件,證明其與船舶實際情況有落差,亦應該增訂實體法上之文書提出義務,解決雙方舉證難易失衡之現況。本文之論述層次將從1.適航性之概念;至2.適航性對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之影響,再至3.海事證書文件對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之適航判斷之影響,4.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在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中對適航性判斷之影響,逐步遞進論述,最後提出進一步之修法參考。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一)專書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0年10月,3版。2. 王澤鑑,債法原理,2012年3月,3版。3. 尹章華、徐國勇,海商法,2000年2月。4. 尹章華,海商法之理論與實務,頁44,1992年1月。5. 尹章華、張元宵,兩岸海商法,2003年10月6. 尹章華、凌鳳儀,海事行政法概要,2000年2月。7. 李復甸,海上貨物運送公約釋論,1993年1月。8. 林光、尹章華,海商法判決彙編,2000年4月。9. 林光、尹章華,海商貨損判決彙編,2000年5月。10. 邱錦添,海商法新論,2008年6月。11. 邱錦添,鹿特丹規則與海牙規則、威斯比規則及漢堡規則之比較,2011年4月。12. 邱錦添、王肖卿,海上貨物索賠之理論與實務, 2005年1月。13. 邱展發,海運索賠實務:法律保險實務與事故處理,1997年10月。14. 柯澤東,海商法-新世紀幾何觀海商法學-,2版,2010年9月。15. 柯澤東,醉心海商法貨物運送責任篇,2版,2001年1月。16. 姜世民,民事訴訟法(上冊),6版,2018年9月。17. 姜世民,民事訴訟法(下冊),6版,2018年9月。18.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2008年10月。19.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3版,2009年11月。20. 徐國裕,船舶管理,2版,2013年9月。21. 施智謀,海商法專題研究,1992年3月。22. 施智謀,海商法,2版,1999年6月。23. 許忠信,海商法要義,2016年1月。24. 陳猷龍,海商法論,2018年2月。2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 (上) ,6版,2014年1月。26.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 (下) ,6版,2014年1月。27. 梁宇賢,海商法精義,3版,2007年3月。28. 彭銘淵,海事法規精論,2版,2000年3月。29. 張新平,海商法,5版,2016年8月。30. 張特生,海商法實務問題專論,1998年2月。31. 楊仁壽,傭船契約,2002年2月。32. 楊仁壽,海商法思潮,2003年4月。33. 楊仁壽,海牙威士比規則,2000年9月。34. 楊仁壽,漢堡規則,1990年12月。35. 楊仁壽,最新海商法論,4版,2010年4月。36. 楊仁壽,鹿特丹規則,2015年8月。37. 楊仁壽,海上貨損索賠,1992年2月。38. 賴來焜,最新海商法論,2008年3月。39. 劉宗榮,海商法,2016年9月,3版。40.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2009年9月,11版。(二)期刊論文1. 方凱弘、劉祖彰、鍾政棋,海上貨物運送人責任國際公約立法模式之分析,航運季刊,20卷2期,頁21-44,2011年6月。2. 陳自強,契約過失責任與無過失責任之間-歸責事由之比較法觀察,政大法學評論,123期,頁1-50,2011年10月。3. 許美玲,海上貨櫃運送人強制責任事由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頁191-258,2005年12月。4. 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統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2期,頁217-306,2005年6月。5. 黃余得,港口國加強對ISM Code及STCW規定的檢查,船舶與海運,18卷,頁354 – 359,2001年4月。6. 曾宛如,Direct Effect and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EU Directives(論歐盟指令之直接效力及一致解釋),中興法學,42期,頁118-121,1997年6月。7. 張志清、林妲欣,由鹿特丹規則論我國海商法貨物運送修正之方向,航運季刊,21卷4期,頁47-67,2012年12月。8. 蔡信華,海商法之國際法源-以 IMO 海事責任國際公約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74期,頁235-247,2018年2月。9. 蔡蕙安、陳榮傳、姚銘忠,我國定期海運市場及競爭規範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26卷4期,頁1-56,2018年10月。10. 蔡家豪、郭俊良,我國海事評議制度法律性質之研究,航運季刊,26卷3期,頁49-75,2017年9月。11. 劉育承,勞動訴訟中之文書置備義務與文書提出義務,中律會訊,19卷4 期,頁27-39,2017年1月。12. 駱永家,推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卷1期,頁205-223,1971年10月。13. 賴煥升,論疲勞風險管理系統對國際安全管理規章之影響——以船員適航性之判斷標準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9期,頁235 - 277,2018年4月。14. 羅俊瑋、許懷仁,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8卷1期,航管過失與船員適航性之交錯-兼評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百年度海商上字第六號民事判決,頁121,2012年6月。15. 羅俊瑋,自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4號民事判決論商業照管義務暨適航性之區分,高大法學論叢,10卷2期,頁123-166,2015年3月。16. 饒端正,適航性是否及於貨櫃,台灣法學雜誌,209期,頁155-163,2012年10月17. 饒瑞正,海商法判決實證量化分析,臺灣海洋法學報,10卷2期,頁1-34,2012年12月。(三)學位論文1. 林立,海上貨物運送適航性法律問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1月。2. 林恩山,海商法上運送人免責事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3. 林幸臨,船員適航性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4. 呂綺珍,論民事證據法上之事實認定與證明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5. 江姿瑩,港口國管制下船舶適航性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5月。6. 孫同祥,依國際安全管理章程建立港勤船舶安全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7. 葉耀群,海事貨損索賠舉證責任分配之研究─以貨物照管義務、適航性義務與法定免責事由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四)其它1. 張開國、方銘川、林忠宏、葉祖宏、洪憲忠、陳世宗、陳怡凱、沙平生、徐玉樹、程建宇、陳炤維、吳熙仁、吳怡珊,國際船舶安全管理章程之風險管理規範與實務研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19年4月。2. 陳一昌、丁漢利、郭長齡、張開國、洪憲忠、朱于益、顧其新、吳熙仁、吳瓊如,1978 年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當值標準國際公約2010 年修正案(中譯本),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11年6月。二 英文文獻(一)專書1. Chacón, Víctor H. (2017). THE DUE DILIGENCE IN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Panama: Springer.2. Carver, T. G., Treitel, G. H.& Reynolds, F. M. B. (2d ed 2007). CARVER ON BILLS OF LADING. London: Sweet & Maxwell.3. Colinvaux, Raoul (13d ed 1982). CARVER’S CARRIAGE BY SEA. London: Steven & Sons.4. Dockray, Martin (3rd ed 2004). CASES & MATERIALS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Cavendish.5. Hodges, Susan (5th ed 2006). CASES AND MATERIALA ON MARINE INSURANCE LAW. London: Cavendish.6. John, Wilson F. (5th ed 2004).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Pearson.7. Scrutton, T. E., Boyd, S. C., Burrows, A. S., & Foxton, D. (19d ed 1996). SCRUTTON ON CHARTERPARTIES AND BILLS OF LADING. London: Sweet & Maxwell.8. William, Tetley (3rd ed 1998). MARINE CARGO CLAIMS. Toronto: Butterworths.(二)專書論文1. Frankot, E. B. I., (2007). Medieval Maritime Law from Oléron to Wisby: jurisdictions in the law of the sea. In: J. Pan Montojo & F. Pedersen eds, COMMUNITIES IN EUROPEAN HISTORY: REPRESENTATIONS, JURISDICTIONS, CONFLICTS. (Pisa University Press)(三)期刊論文1. Shah, B. S., Seaworthiness - A Comparative Survey, 8 MALAYA L. REV. 95, (1966).2. Yancey, Benjamin W., Carriage of Goods: Hague, Cogsa, Visby, and Hamburg, 57 TUL. L. REV. 1238 (1983).3. Hare, C. W. O`., Cargo Disputes and the Metronome Syndrome (Part 1), 8 MONASHU. L. REV. 233 (1982).4. Chan, S. R., Hamid, N. A. & Kasypi Mokhtar,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Human Error in Maritime Accidents, 22 Advanced S. Letters. 2019, 2110 (2016).5. Lymington, Donaldson, The ISM Code: the road to discovery? 4 Lloyd’s Maritime & Commercial L. Quarterly, 526 (1998).6. Defossez, Delphine Aurelie Laurence, Seaworthiness: The Adequacy of the Rotterdam Rules Approach, 28 U.S.F. Mar. L.J. 237 (2015)7. Green, Frederick, Harter Act, 16 Harv. L. Rev. 157, 177 (1902-1903)8. Chamlee, George H., The Absolute Warranty of Seaworthiness: A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Study, 24 Mercer L. Rev. 519 (1973)9. Herlitz, Georg Nils,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Prima Facie, 55 LA. L. REV. 391 (1994).10. Aitken, Henry,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ct 1924, 37 JURID. REV. 47 (1925).11. Evans, I. L., Harter Act and Its Limitations, 8 MICH. L. REV. 637, 646 (1909-1910).12. Beale, Joseph H., Jr., Carrier`s Liability Its History, 11 HARV. L. REV. 158, 168 (1897-1898).13. Hohenstein, James H.,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Marine Fire Damage Cases, 50 U. Chi. L. Rev. 1146 (1983).14. Sturley, Michael F., Uniformity in the Law Governing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26 J. Mar. L. & Com. 553 (1995)15. Smith, M. B. E., Is There a Prima Facie Obligation to obey the Law, 82 Yale L.J. 950 (1973).16. P. et al.,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rt state control inspections, Transport. Res. Part E 44 491 (2007).17. Rodriguez, Hubbard, 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SM) Code: A new level of uniformity 73 TUL. L. REW. 1602 (1999).18. William, Tetley, The General Maritime Law - The Lex Maritima, 20 SYRACUSE J. INT`L L. & COM. 105 (1994).19. William, Tetley, Reform of Carriage of Goods – The UNCITRAL Draft and Senate COGSA `99, 28 Tul. Mar. L.J. 1 (2003).(四)學位論文1. Anwari, Nabil, "Seaworthin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SPS Code and the relevant amendments to SOLAS Convention, 1974" (2005).2. Ahmad, Hussam Kassem, The Legal Aspects of Seaworthiness: Current Law and Development (2006).3. Mendoza, Garcia, M. A Reexamination of Certain Maritime Law Principles (2001).4. Bursanescu, Silviu, Reform of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COGSA 99 and UNCITRAL’s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wholly or partly] [by sea] (2007).5. Zhou, She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sm Code On Ship Owner’s Liability For Maritime Claims (1999).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105358001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3580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俊元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Chun-Yuan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賴彥傑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ai, Yen-Chieh en_US dc.creator (作者) 賴彥傑 zh_TW dc.creator (作者) Lai, Yen-Chieh en_US dc.date (日期) 201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Nov-2019 15:25:15 (UTC+8) - dc.date.available 6-Nov-2019 15:25:15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Nov-2019 15:25:15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5358001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7205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358001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運送人落實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相關規範之要求,乃屬其公法上之義務;而運送人按海上貨物運送規範維持船舶之適航性,乃是為滿足其私法上之給付義務。兩者非同一層次之規範,甚難產生交集。然 ISM Code與適航性之相關規範,確有些相同或相通之要素,誠值吾人進一步比較探討。且船舶是否有具備合於ISM Code之安全管理制度SMS並加以落實,亦會涉及運送人是否有完成其海上貨物運送契約之給付義務之討論,進而影響法院對運送人是否有盡必要之義務使船舶適航之判斷。本文之核心問題意識,乃是想探討由船旗國之主管機關依據Code所核發之符合證書DOC、船舶安全管理證書SMC與運送人為實施 SMS 所建立之安全管理手冊SMM 相關文件,對我國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中適航性判斷之影響為何。而本文之研究目的為參照英、美兩國實務及學說,藉此檢視我國司法實務意見之合理性並提出具體修法建議之研究目標。英美實務於向認適航性之意義乃是客觀真實之狀態,就適航性有無之問題多採綜合一切情形、證據加以判斷之立場,非僅憑有效且相關的海事證書文件即推認船舶具有適航性。在ISM Code實施後,英美法之實務多認為其並無加重或減輕運送人之適航性義務,故依據ISM Code所核發之DOC與SMC證書亦應作如是觀。本文認為英美法之見解,誠值作為我國實務之參考。在修法建議方面,本文認應將適航性之判斷應審酌一切客觀情事之見解明文規定化,並考量海事索賠案件證據偏在情形過於嚴重,索賠人甚難提出足夠之證據支持自己的主張。為使索賠人實際上有機會藉運送人所擁有之相關海事證書文件,證明其與船舶實際情況有落差,亦應該增訂實體法上之文書提出義務,解決雙方舉證難易失衡之現況。本文之論述層次將從1.適航性之概念;至2.適航性對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之影響,再至3.海事證書文件對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之適航判斷之影響,4.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在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中對適航性判斷之影響,逐步遞進論述,最後提出進一步之修法參考。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一項 海上貨物運送索賠案件具有重要性 1第二項 我國實務判決開始討論ISM Code之實施對適航性判斷之影響 2第三項 我國船舶安全管理章程之規範有進一步更新 2第二節 研究目標 3第三節 研究範圍 3第四節 研究方法 4第一項 文獻分析法 4第二項 歷史研究法 5第三項 比較分析研究法 5第五節 研究架構 5第二章 適航性之介紹 7第一節 適航性規定之沿革 7第一項 傳統普通法 7第二項 國際公約 12第三項 我國法 21第四項 小結 25第二節 運送人基本責任與適航性責任之定位 26第一項 傳統普通法之演變 27第二項 國際公約 33第三項 我國法 39第四節 小結 44第三節 適航性之內容 45第一項 英國法 45第二項 我國法 51第三項 小結 58第三章 適航性之舉證 59第一節 傳統普通法 59第一項 傳統英國法 59第二項 傳統美國法 62第二節 國際公約 63第一項 海牙規則 64第二項 漢堡規則 68第三項 鹿特丹規則 71第三節 我國法 74第一項 民事舉證責任分配基本概念 74第二項 舉證責任之轉換 75第三項 推定制度 77第四項 適航性之舉證責任分配 79第四節 小結 86第一項 普通法之發展影響國際公約之舉證責任分配及順序甚深 86第二項 普通法與我國就適航性義務舉證之異與同 86第三項 表面證據制度與我國推定制度之比較 87第四項 2018年學者版本草案之文書義務提出規定值得我國修法借鑑 87第四章 海事證書文件對適航性之影響 88第一節 英國法 89第二節 我國法 91第一項 學說之意見 91第二項 實務之意見 92第三節 小結 96第五章 國際船舶安全營運和防止污染管理章程之實施對適航性之影響 98第一節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之介紹 98第一項 制定沿革 98第二項 規範內容重點 100第三項 違反之效果 106第二節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與適航性相關規定之比較 108第一項 規範目的 108第二項 適用主體 109第三項 責任期間 113第四項 適航性之內容 115第五項 舉證責任 121第三節 小結 121第六章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在各國之實踐 123第一節 英國 124第一項 成文之規範 124第二項 實務之案例 126第三項 小結 130第二節 美國 131第一項 成文之規範 131第二項 實務之案例 132第三項 小結 133第三節 我國 134第一項 成文之規範 134第二項 實務之案例 138第三項 小結 155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56第一節 結論 156第一項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之實施更有助於釐清人員適航與航管過失之區分 156第二項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之實施並無改變運送人適航性義務之內容,反可提供具體之判斷標準 157第三項 不應僅憑有效之DOC與SMC逕推認船舶具有適航性 158第四項 文書提出義務增訂得以有效解決證據偏在之僵局 159第二節 立法建議 161參考文獻 163 zh_TW dc.format.extent 2301875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358001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適航性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上貨物運送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牙威士比規則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鹿特丹規則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安全管理章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安全管理制度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海事證書文件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書提出義務 zh_TW dc.title (題名) 論國際安全管理章程(ISM Code)對適航性之影響──以海上貨物索賠案件為中心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Code on Seaworthiness - Focus on Marine Cargo Claim Case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一)專書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2010年10月,3版。2. 王澤鑑,債法原理,2012年3月,3版。3. 尹章華、徐國勇,海商法,2000年2月。4. 尹章華,海商法之理論與實務,頁44,1992年1月。5. 尹章華、張元宵,兩岸海商法,2003年10月6. 尹章華、凌鳳儀,海事行政法概要,2000年2月。7. 李復甸,海上貨物運送公約釋論,1993年1月。8. 林光、尹章華,海商法判決彙編,2000年4月。9. 林光、尹章華,海商貨損判決彙編,2000年5月。10. 邱錦添,海商法新論,2008年6月。11. 邱錦添,鹿特丹規則與海牙規則、威斯比規則及漢堡規則之比較,2011年4月。12. 邱錦添、王肖卿,海上貨物索賠之理論與實務, 2005年1月。13. 邱展發,海運索賠實務:法律保險實務與事故處理,1997年10月。14. 柯澤東,海商法-新世紀幾何觀海商法學-,2版,2010年9月。15. 柯澤東,醉心海商法貨物運送責任篇,2版,2001年1月。16. 姜世民,民事訴訟法(上冊),6版,2018年9月。17. 姜世民,民事訴訟法(下冊),6版,2018年9月。18.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2008年10月。19.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3版,2009年11月。20. 徐國裕,船舶管理,2版,2013年9月。21. 施智謀,海商法專題研究,1992年3月。22. 施智謀,海商法,2版,1999年6月。23. 許忠信,海商法要義,2016年1月。24. 陳猷龍,海商法論,2018年2月。25.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 (上) ,6版,2014年1月。26.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 (下) ,6版,2014年1月。27. 梁宇賢,海商法精義,3版,2007年3月。28. 彭銘淵,海事法規精論,2版,2000年3月。29. 張新平,海商法,5版,2016年8月。30. 張特生,海商法實務問題專論,1998年2月。31. 楊仁壽,傭船契約,2002年2月。32. 楊仁壽,海商法思潮,2003年4月。33. 楊仁壽,海牙威士比規則,2000年9月。34. 楊仁壽,漢堡規則,1990年12月。35. 楊仁壽,最新海商法論,4版,2010年4月。36. 楊仁壽,鹿特丹規則,2015年8月。37. 楊仁壽,海上貨損索賠,1992年2月。38. 賴來焜,最新海商法論,2008年3月。39. 劉宗榮,海商法,2016年9月,3版。40.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2009年9月,11版。(二)期刊論文1. 方凱弘、劉祖彰、鍾政棋,海上貨物運送人責任國際公約立法模式之分析,航運季刊,20卷2期,頁21-44,2011年6月。2. 陳自強,契約過失責任與無過失責任之間-歸責事由之比較法觀察,政大法學評論,123期,頁1-50,2011年10月。3. 許美玲,海上貨櫃運送人強制責任事由之研究--以德國法為中心,政治大學法學論叢,第88期,頁191-258,2005年12月。4. 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統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2期,頁217-306,2005年6月。5. 黃余得,港口國加強對ISM Code及STCW規定的檢查,船舶與海運,18卷,頁354 – 359,2001年4月。6. 曾宛如,Direct Effect and Consistent Interpretation of EU Directives(論歐盟指令之直接效力及一致解釋),中興法學,42期,頁118-121,1997年6月。7. 張志清、林妲欣,由鹿特丹規則論我國海商法貨物運送修正之方向,航運季刊,21卷4期,頁47-67,2012年12月。8. 蔡信華,海商法之國際法源-以 IMO 海事責任國際公約為例,月旦法學雜誌,第274期,頁235-247,2018年2月。9. 蔡蕙安、陳榮傳、姚銘忠,我國定期海運市場及競爭規範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26卷4期,頁1-56,2018年10月。10. 蔡家豪、郭俊良,我國海事評議制度法律性質之研究,航運季刊,26卷3期,頁49-75,2017年9月。11. 劉育承,勞動訴訟中之文書置備義務與文書提出義務,中律會訊,19卷4 期,頁27-39,2017年1月。12. 駱永家,推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1卷1期,頁205-223,1971年10月。13. 賴煥升,論疲勞風險管理系統對國際安全管理規章之影響——以船員適航性之判斷標準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9期,頁235 - 277,2018年4月。14. 羅俊瑋、許懷仁,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8卷1期,航管過失與船員適航性之交錯-兼評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一百年度海商上字第六號民事判決,頁121,2012年6月。15. 羅俊瑋,自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74號民事判決論商業照管義務暨適航性之區分,高大法學論叢,10卷2期,頁123-166,2015年3月。16. 饒端正,適航性是否及於貨櫃,台灣法學雜誌,209期,頁155-163,2012年10月17. 饒瑞正,海商法判決實證量化分析,臺灣海洋法學報,10卷2期,頁1-34,2012年12月。(三)學位論文1. 林立,海上貨物運送適航性法律問題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1月。2. 林恩山,海商法上運送人免責事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3. 林幸臨,船員適航性之研究,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1月。4. 呂綺珍,論民事證據法上之事實認定與證明責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6月5. 江姿瑩,港口國管制下船舶適航性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5月。6. 孫同祥,依國際安全管理章程建立港勤船舶安全管理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商船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7. 葉耀群,海事貨損索賠舉證責任分配之研究─以貨物照管義務、適航性義務與法定免責事由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四)其它1. 張開國、方銘川、林忠宏、葉祖宏、洪憲忠、陳世宗、陳怡凱、沙平生、徐玉樹、程建宇、陳炤維、吳熙仁、吳怡珊,國際船舶安全管理章程之風險管理規範與實務研析,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19年4月。2. 陳一昌、丁漢利、郭長齡、張開國、洪憲忠、朱于益、顧其新、吳熙仁、吳瓊如,1978 年航海人員訓練發證及當值標準國際公約2010 年修正案(中譯本),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11年6月。二 英文文獻(一)專書1. Chacón, Víctor H. (2017). THE DUE DILIGENCE IN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Panama: Springer.2. Carver, T. G., Treitel, G. H.& Reynolds, F. M. B. (2d ed 2007). CARVER ON BILLS OF LADING. London: Sweet & Maxwell.3. Colinvaux, Raoul (13d ed 1982). CARVER’S CARRIAGE BY SEA. London: Steven & Sons.4. Dockray, Martin (3rd ed 2004). CASES & MATERIALS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Cavendish.5. Hodges, Susan (5th ed 2006). CASES AND MATERIALA ON MARINE INSURANCE LAW. London: Cavendish.6. John, Wilson F. (5th ed 2004).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London: Pearson.7. Scrutton, T. E., Boyd, S. C., Burrows, A. S., & Foxton, D. (19d ed 1996). SCRUTTON ON CHARTERPARTIES AND BILLS OF LADING. London: Sweet & Maxwell.8. William, Tetley (3rd ed 1998). MARINE CARGO CLAIMS. Toronto: Butterworths.(二)專書論文1. Frankot, E. B. I., (2007). Medieval Maritime Law from Oléron to Wisby: jurisdictions in the law of the sea. In: J. Pan Montojo & F. Pedersen eds, COMMUNITIES IN EUROPEAN HISTORY: REPRESENTATIONS, JURISDICTIONS, CONFLICTS. (Pisa University Press)(三)期刊論文1. Shah, B. S., Seaworthiness - A Comparative Survey, 8 MALAYA L. REV. 95, (1966).2. Yancey, Benjamin W., Carriage of Goods: Hague, Cogsa, Visby, and Hamburg, 57 TUL. L. REV. 1238 (1983).3. Hare, C. W. O`., Cargo Disputes and the Metronome Syndrome (Part 1), 8 MONASHU. L. REV. 233 (1982).4. Chan, S. R., Hamid, N. A. & Kasypi Mokhtar,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Human Error in Maritime Accidents, 22 Advanced S. Letters. 2019, 2110 (2016).5. Lymington, Donaldson, The ISM Code: the road to discovery? 4 Lloyd’s Maritime & Commercial L. Quarterly, 526 (1998).6. Defossez, Delphine Aurelie Laurence, Seaworthiness: The Adequacy of the Rotterdam Rules Approach, 28 U.S.F. Mar. L.J. 237 (2015)7. Green, Frederick, Harter Act, 16 Harv. L. Rev. 157, 177 (1902-1903)8. Chamlee, George H., The Absolute Warranty of Seaworthiness: A History and Comparative Study, 24 Mercer L. Rev. 519 (1973)9. Herlitz, Georg Nils,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Prima Facie, 55 LA. L. REV. 391 (1994).10. Aitken, Henry,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ct 1924, 37 JURID. REV. 47 (1925).11. Evans, I. L., Harter Act and Its Limitations, 8 MICH. L. REV. 637, 646 (1909-1910).12. Beale, Joseph H., Jr., Carrier`s Liability Its History, 11 HARV. L. REV. 158, 168 (1897-1898).13. Hohenstein, James H., The Alloc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in Marine Fire Damage Cases, 50 U. Chi. L. Rev. 1146 (1983).14. Sturley, Michael F., Uniformity in the Law Governing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26 J. Mar. L. & Com. 553 (1995)15. Smith, M. B. E., Is There a Prima Facie Obligation to obey the Law, 82 Yale L.J. 950 (1973).16. P. et al.,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rt state control inspections, Transport. Res. Part E 44 491 (2007).17. Rodriguez, Hubbard, The Intern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ISM) Code: A new level of uniformity 73 TUL. L. REW. 1602 (1999).18. William, Tetley, The General Maritime Law - The Lex Maritima, 20 SYRACUSE J. INT`L L. & COM. 105 (1994).19. William, Tetley, Reform of Carriage of Goods – The UNCITRAL Draft and Senate COGSA `99, 28 Tul. Mar. L.J. 1 (2003).(四)學位論文1. Anwari, Nabil, "Seaworthines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SPS Code and the relevant amendments to SOLAS Convention, 1974" (2005).2. Ahmad, Hussam Kassem, The Legal Aspects of Seaworthiness: Current Law and Development (2006).3. Mendoza, Garcia, M. A Reexamination of Certain Maritime Law Principles (2001).4. Bursanescu, Silviu, Reform of the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ct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COGSA 99 and UNCITRAL’s Draft Convention on the carriage of goods [wholly or partly] [by sea] (2007).5. Zhou, Shen,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 Ism Code On Ship Owner’s Liability For Maritime Claims (199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1215 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