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獨孤授律賦研究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Du Gu Shou
作者 吳怡靜
Wu, Yi-Ching
貢獻者 陳成文
Chen, Cheng-Wen
吳怡靜
Wu, Yi-Ching
關鍵詞 唐代律賦
賦題出典
題下限韻
律賦句式
獨孤授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Feb-2020 17:57:32 (UTC+8)
摘要 唐代科舉試賦採用律體,律賦數量高居唐賦之冠,是唐代誕生的新體賦。律賦囿於於程式規範,僅被視為一種科考應制的產物而棄置不論。但若從賦的文體演變和唐代文學整體發展來看,藉由國家考試制度的推動,律賦在唐代躋身文學「典律」,堪為一代文學代表,值得深入探究,填補唐代文學研究之闕如。擇取律賦典律的代表作家進行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唐人所認可的律賦範式。大曆獨孤授以賦進士,其賦作正提供觀察唐代律賦典律的基點,因此本論文以獨孤授為代表賦家,透過研究獨孤授律賦,以釐清律賦典律內涵。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論文依循發展的角度觀察,意在瞭解律賦命題內容,探究律賦「獨特的文類結構」,重新審視律賦的文學價值。首章確立研究範圍,以獨孤授題下有限韻的二十二篇律賦為考察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按律賦題材內容、押韻、句式、構篇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此章亦回顧前人研究成果,以了解當前律賦研究發展的概況。
第二章探析獨孤授律賦賦題與內容,首先將賦篇依賦題取材來源,分為時事、古事、景物、事理四類進行探討,考察律賦命題及其出典,參照題下限韻字提示,分析賦文內容結構和題旨大意,以瞭解各類律賦的內容。接著進行題源考究分析,統整命題及出典,分析典源分布。最後歸結律賦中內容訴求,廓清賦家創作的思想。
第三章析論獨孤授律賦用韻,探究律賦「限韻」的形式特點,首先探討押官韻,分為符合《廣韻》:獨用與同用、逾越《廣韻》:異部合用與四聲通押兩種情形,以了解押官韻是否在律賦創作獲得實踐。其次探討押韻的形式,從韻數、依次為韻、賦韻平仄分布、平仄次用韻等條件分析獨孤授律賦,以了解獨孤授律賦的用韻表現,並藉以檢視唐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同時,對於獨孤授律賦中犯韻、落韻、解鐙韻的特殊用韻情形予以說明,並統計獨孤授押韻頻率,掌握賦家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析論獨孤授律賦句式,首先依照《賦譜》所列舉:壯、緊、長、隔、漫、發、送等句式,分析獨孤授律賦,以明瞭獨孤授律賦句式的使用情形。在探討長句時,特別留意長句的語法結構,掌握虛詞在長句中規律出現位置,據此虛詞的語法功能,辨別長句與疏隔、平隔,作為分辨句式的準則。另也歸納出「者」字為主語的長句、仿擬楚辭騷體「兮」字對偶長句,細加討論,進一步說明獨孤授長句使用的特色。其次參照《賦譜》對律賦構段句式的說明,分析獨孤授律賦構段的句式組合。最後將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篇章字數、構段句式組合,量化統計的結果進行分析說明,解析獨孤授律賦句式和構篇的形式表現,具體化呈顯律賦的文類結構。
第五章結論總述律賦賦題與內容探析、用韻分析、句式分析的研究結果。依據研究所得,科舉試賦的命題取向決定了律賦書寫的內容,士人在律賦中表述對國家治道的關懷,亦記錄天子祭祀、巡狩、納貢等政治活動,顯揚帝國鴻業。獨孤授律賦書寫雖以論述國家治道為大宗,其中有幾篇賦作書寫唐代道家和道教思想之作,反映唐代政治崇道的氛圍,與唐代道教外丹術的風行。此類作品反映當時政治和社會風氣,具有時代的意義,若能深入探討將可開拓律賦題材的研究。至於律賦的形式體製雖有程式規範,但也富有巧變多姿的特點。可以見到賦家在遵循官韻規範下,同時也講究用韻次序和韻字平仄的安排,展現對音韻和諧的重視,是賦家在限制下仍力圖展現律賦形式變化所作的努力。而善用壯、緊、長、隔、發、漫、送各種句式交錯梭織,亦使律賦篇章體製上呈顯錯綜多變的姿彩。律賦此種新體的誕生,其內容書寫的時代意義和形式體製的新變,在賦史或唐代文學上都是值得重視的,具有一定文學價值。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
社,2002年。
[周]莊周著,[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7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第二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王充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漢]班固撰:斷句本二十五史《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5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v.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魏伯陽著,五代後蜀彭曉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參見周
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注 :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
集成》第一冊,北京:宗教文化,2012年。
[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參見周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
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集成》第三冊,北京:宗教文
化,2012年。
[漢]劉歆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西京雜記》[電子資
源],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佚名:《尚書考靈曜》,參見參見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
緯書集成》第二卷,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孝
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
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三冊:穀梁傳
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書局,2009年。
[梁]沈約撰,[清]萬承蒼等考證:《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唐]蘇鄂:《杜陽雜編》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佚名撰,張伯偉校考:《賦譜》,參見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
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唐]李延壽撰,[清]錢大昕考異:斷句二十五史《南史》,臺北:新
文豐出版,1975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宋紹興刋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
局,2000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宋嘉祐刋本)》,臺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
文書局,1998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
北市:世界書局,2012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
出版社,2012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
版社,2012年。
[宋]王若欽:《冊府元龜・貢舉部・考試》卷六百四十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06年。
[明]吳訥:《文章辯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
彙編》中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
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參見孫福軒、韓泉欣編輯校點:《歷代
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李調元:《賦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
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董 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
豐,1993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清]陳元龍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
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任法融著:《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法高:《中國語文叢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正體:《楚辭新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1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電子資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鈴木虎雄撰,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參見王冠輯:《賦話廣聚》第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蔡宗陽著:《詩經纂箋》[電子資源],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3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 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亞飛:《唐代軍旅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呂海波:《中唐試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段永升:《唐代詩人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鄧偉月:《唐代詩歌引黃金臺典故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出版年排序)
周法高:〈中國語的詞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本,1950年,頁303—322。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王勛成:〈獨孤授名、字及登科年月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1995年,頁114-119。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入《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洛保生、孫進柱:〈黃金臺考〉,《河北學刊》第23卷第1期,2003年1月。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簡宗梧:〈賦體典律因子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1—28。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4-39。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頁75-89。
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
孫福軒:〈唐宋賦學論議〉,《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7 年,頁38-44。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頁1—9。
李冰:〈《賦譜》探微〉,《安徽文學》第11期,2008年,頁189-190。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69期),2009年1月,頁200-204。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 月1日,頁195-229。
劉怡君:〈《唐律疏議‧名例律》「天」與「刑」關係之探析──兼論經學與律學的交涉〉,《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153—178。
何新文、彭安湘:〈論《見星廬賦話》對清代律賦藝術的評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8-84。
劉宗棠:〈論孟子對孔子仕文化理念的繼承與發展〉,《廣西社會科學》第04期,2010年,頁135—138。
張靜:《從唐詩看唐代外丹術的發展狀況》,《大眾文藝》21期,2010年,頁154。
朱保安:〈孔子仕思想論〉,《殷都學刊》第01期,2011年,頁145—149。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系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7-131。
何易展:〈論初唐四傑賦之「祖騷」〉(《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3期,2011年5月,頁163—170。
黄水雲:〈唐賦節日活動書寫──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為主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95—105。
張興田:〈隋唐科舉試賦制度的歷史考察〉,《國學》2013年6月,頁9-10。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2000──2014)〉,《成都師范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6年,頁127-160。
程維:〈從律賦格到文章學〉,《中國韻文學刊》第31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04-111。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2912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Cheng-W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怡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Yi-Ch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怡靜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Yi-Ch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Feb-2020 17:57:32 (UTC+8)-
dc.date.available 5-Feb-2020 17:57: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Feb-2020 17:57: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912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912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唐代科舉試賦採用律體,律賦數量高居唐賦之冠,是唐代誕生的新體賦。律賦囿於於程式規範,僅被視為一種科考應制的產物而棄置不論。但若從賦的文體演變和唐代文學整體發展來看,藉由國家考試制度的推動,律賦在唐代躋身文學「典律」,堪為一代文學代表,值得深入探究,填補唐代文學研究之闕如。擇取律賦典律的代表作家進行研究,將有助於瞭解唐人所認可的律賦範式。大曆獨孤授以賦進士,其賦作正提供觀察唐代律賦典律的基點,因此本論文以獨孤授為代表賦家,透過研究獨孤授律賦,以釐清律賦典律內涵。
本論文的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闡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論文依循發展的角度觀察,意在瞭解律賦命題內容,探究律賦「獨特的文類結構」,重新審視律賦的文學價值。首章確立研究範圍,以獨孤授題下有限韻的二十二篇律賦為考察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按律賦題材內容、押韻、句式、構篇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此章亦回顧前人研究成果,以了解當前律賦研究發展的概況。
第二章探析獨孤授律賦賦題與內容,首先將賦篇依賦題取材來源,分為時事、古事、景物、事理四類進行探討,考察律賦命題及其出典,參照題下限韻字提示,分析賦文內容結構和題旨大意,以瞭解各類律賦的內容。接著進行題源考究分析,統整命題及出典,分析典源分布。最後歸結律賦中內容訴求,廓清賦家創作的思想。
第三章析論獨孤授律賦用韻,探究律賦「限韻」的形式特點,首先探討押官韻,分為符合《廣韻》:獨用與同用、逾越《廣韻》:異部合用與四聲通押兩種情形,以了解押官韻是否在律賦創作獲得實踐。其次探討押韻的形式,從韻數、依次為韻、賦韻平仄分布、平仄次用韻等條件分析獨孤授律賦,以了解獨孤授律賦的用韻表現,並藉以檢視唐代律賦限韻形式的發展情形。同時,對於獨孤授律賦中犯韻、落韻、解鐙韻的特殊用韻情形予以說明,並統計獨孤授押韻頻率,掌握賦家用韻的特色。
第四章析論獨孤授律賦句式,首先依照《賦譜》所列舉:壯、緊、長、隔、漫、發、送等句式,分析獨孤授律賦,以明瞭獨孤授律賦句式的使用情形。在探討長句時,特別留意長句的語法結構,掌握虛詞在長句中規律出現位置,據此虛詞的語法功能,辨別長句與疏隔、平隔,作為分辨句式的準則。另也歸納出「者」字為主語的長句、仿擬楚辭騷體「兮」字對偶長句,細加討論,進一步說明獨孤授長句使用的特色。其次參照《賦譜》對律賦構段句式的說明,分析獨孤授律賦構段的句式組合。最後將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篇章字數、構段句式組合,量化統計的結果進行分析說明,解析獨孤授律賦句式和構篇的形式表現,具體化呈顯律賦的文類結構。
第五章結論總述律賦賦題與內容探析、用韻分析、句式分析的研究結果。依據研究所得,科舉試賦的命題取向決定了律賦書寫的內容,士人在律賦中表述對國家治道的關懷,亦記錄天子祭祀、巡狩、納貢等政治活動,顯揚帝國鴻業。獨孤授律賦書寫雖以論述國家治道為大宗,其中有幾篇賦作書寫唐代道家和道教思想之作,反映唐代政治崇道的氛圍,與唐代道教外丹術的風行。此類作品反映當時政治和社會風氣,具有時代的意義,若能深入探討將可開拓律賦題材的研究。至於律賦的形式體製雖有程式規範,但也富有巧變多姿的特點。可以見到賦家在遵循官韻規範下,同時也講究用韻次序和韻字平仄的安排,展現對音韻和諧的重視,是賦家在限制下仍力圖展現律賦形式變化所作的努力。而善用壯、緊、長、隔、發、漫、送各種句式交錯梭織,亦使律賦篇章體製上呈顯錯綜多變的姿彩。律賦此種新體的誕生,其內容書寫的時代意義和形式體製的新變,在賦史或唐代文學上都是值得重視的,具有一定文學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22
第二章 獨孤授律賦賦題與內容探析 31
第一節 各賦類之賦題與賦文題旨 32
一、時事 32
(一)詔令放馴象 33
二、古事 34
(一)明君聖王 35
(二)賢臣名將 49
(三)劍士勇者 59
三、景物 60
(一)水文景觀 61
(二)煉丹原料 62
(三)寶劍器物 63
四、事理 65
(一)治軍率兵之術 65
(二)仕與不仕之抉 70
(三)忠信學禮之本 73
(四)君臣遇合之道 75
(五)生命情態之化 76
第二節 題源考究分析 77
一、命題及出典 77
二、典源分布分析 80
第三節 內容訴求 81
一、闡揚國家治道 81
(一)德治教化 81
(二)慎戰保民 83
(三)頌聖揚威 84
(四)尚賢納諫 85
二、論述士人仕宦 86
(一)論述仕進心態 86
(二)彰明士人才德 87
三、闡釋道家道教思想 87
(一)逍遙自適 89
(二)煉丹成仙 89
第三章 獨孤授律賦用韻研究 91
第一節 押官韻 91
一、符合《廣韻》:獨用與同用 95
二、逾越《廣韻》:異部合用與四聲通押 98
第二節 押韻形式 102
一、韻數 102
二、韻次與平仄 124
(一)依次為韻 126
(二)賦韻「四平四仄」舊例 127
(三)平側次用韻 129
三、特殊用韻 131
(一)犯韻 131
(二)落韻 133
(三)解鐙韻 134
四、押韻頻率 136
第四章 獨孤授律賦句式研究 139
第一節 獨孤授律賦句型 140
一、對句 140
(一)壯句 140
(二)緊句 143
(三)長句 146
二、隔句對 164
(一)符合《賦譜》隔句類型 165
1.輕隔 165
2.重隔 165
3.疏隔 166
4.密隔 167
5.平隔 168
6.雜隔 168
(二)特殊隔句類型 170
1.上句六字下句五字 170
2.上句六字下句七字 170
3.上句四字下句九字 170
4.上句五字下字五字鼎足對 170
(三)隔句對的使用比例 171
三、發與散句 174
(一)發語 174
(二)漫句 176
(三)送 177
第二節 獨孤授構段句式組合 178
一、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179
二、不符合《賦譜》之句式組合 180
第三節 獨孤授句式構段分析 207
一、句式數量及使用頻率 207
二、字數 212
三、構段句式組合 218
第五章 結論 226
參考書目 273
zh_TW
dc.format.extent 506824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賦題出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題下限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句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孤授zh_TW
dc.title (題名) 獨孤授律賦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Lu Fu Of Du Gu Sho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戰國]呂不韋撰,[漢]高誘注:《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
社,2002年。
[周]莊周著,[晉]郭象註:《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7年。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第二冊,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漢]王充撰,蕭登福校注:《新編論衡》,臺北:臺灣古籍,2000年。
[漢]班固撰:斷句本二十五史《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5年。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v.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5禮記》,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魏伯陽著,五代後蜀彭曉注:《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參見周
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注 :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
集成》第一冊,北京:宗教文化,2012年。
[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參見周全彬、盛克琦編校:《參同集
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注解集成》第三冊,北京:宗教文
化,2012年。
[漢]劉歆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編輯:《西京雜記》[電子資
源],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2年。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正:《說苑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佚名:《尚書考靈曜》,參見參見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重修
緯書集成》第二卷,東京:明德出版社,1978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8論語、孝
經、爾雅、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1周
易、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v.6左傳》,臺
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十三經注疏補正第十三冊:穀梁傳
注疏及補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晉]張華著,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書局,2009年。
[梁]沈約撰,[清]萬承蒼等考證:《宋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6年。
[唐]蘇鄂:《杜陽雜編》三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唐]佚名撰,張伯偉校考:《賦譜》,參見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
校:《歷代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唐]李延壽撰,[清]錢大昕考異:斷句二十五史《南史》,臺北:新
文豐出版,1975年。
[唐]長孫無忌等著:《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年。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宋紹興刋本)》,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1年。
[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
局,2000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宋嘉祐刋本)》,臺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8年。
[宋]歐陽修、宋祁,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
文書局,1998年。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臺
北市:世界書局,2012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應麟撰,武秀成,趙庶洋校證:《玉海藝文校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13年。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
出版社,2012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參見《全宋筆記》第五編三,鄭州:大象出
版社,2012年。
[宋]王若欽:《冊府元龜・貢舉部・考試》卷六百四十三,南京:鳳凰
出版社,2006年。
[明]吳訥:《文章辯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
[明]徐師曾:《和刻本文體明辯》,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
[清]徐 松:《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
彙編》中編,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
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浦 銑:《復小齋賦話》,參見孫福軒、韓泉欣編輯校點:《歷代
賦論彙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李調元:《賦話》,參見韓泉欣、孫福軒編輯點校:《歷代賦論彙
編》上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清]董 誥:《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清]李雨村著,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
豐,1993年。
[清]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清]陳元龍奉敕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
出版社,1974年。
[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二)近人著作(依姓氏筆畫排序)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出版,2001年。
王 力:《古漢語通論》,香港:中外出版社,1976年。
王 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山東: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王國纓:《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任法融著:《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12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何沛雄:《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周法高:《中國語文叢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81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徐志嘯:《歷代賦彙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張正體:《楚辭新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91年。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電子資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曹明綱:《賦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陳秀宏:《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陳洪治編著:《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陳慶元:《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陶 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1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中華書局,1982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鈴木虎雄撰,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參見王冠輯:《賦話廣聚》第六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6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蔡宗陽著:《詩經纂箋》[電子資源],臺北市:萬卷樓圖書,2013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 《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 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亞飛:《唐代軍旅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
方姵文:《蔣防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賤琴:《唐代典禮賦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0年。
左燦麗:《黃滔詩研究》,北京:北京人民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年。
呂海波:《中唐試賦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汪欣:《蔣防律賦之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景梅:《裴度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段永升:《唐代詩人對道家道教思想的接受》,西安: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孫德春:《范仲淹律賦研究》,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06年。
馬麗:《唐代應試詩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張凱:《晚唐律賦三大家用韻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的演進及其特徵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2008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佳鳳:《白行簡律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成林:《唐賦分體研究》,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4年。
鄧偉月:《唐代詩歌引黃金臺典故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鄭真先:《唐代治道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所碩士論文,2015年。
鄭艷:《李程律賦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
龐國雄:《黃滔律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依出版年排序)
周法高:〈中國語的詞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2本,1950年,頁303—322。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收入《唐代文學論集》(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又收入《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7期,1985年5月,頁9—20。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3期,1992年,頁10-15。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收入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合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年),頁37-58。《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增刊總第7期,1993年9月。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入《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頁109-127。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年,頁51-63。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4期,1994年,頁115-119。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第6期,1994年,頁86-94。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1期,1994年,頁77-85。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110-118。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年,頁67-72。
王勛成:〈獨孤授名、字及登科年月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期,1995年,頁114-119。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1期,1996年,頁43-52。
許 結:〈古律之辨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69-88。
蔡鍾翔:〈賦論流變考略〉,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533-547。。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入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年,頁889-905。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年,頁50-63。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218期,1998年,頁97-116。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年,頁7-11。
王兆鵬:〈試論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限韻與早期韻圖〉,《漢字文化》,1999年,頁11-14。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頁559-573。
簡宗梧:〈1991—1995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入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簡宗梧:〈唐文辭賦化之考察〉,收入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教務處出版,1999年,頁69-91。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頁1-16。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1年。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入《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漳州師範學院,2001年。
王士祥:〈唐代省試賦用韻考述〉,《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二輯,2002年,頁111-123。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四期,2003年,頁105-112。。
洛保生、孫進柱:〈黃金臺考〉,《河北學刊》第23卷第1期,2003年1月。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2月,頁45-49。
簡宗梧:〈賦體典律因子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頁1—28。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入逢甲大學中文系編《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期,2004年4月,頁165-170。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4-39。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3期,2004年5月,頁146-149。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2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61-65。。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5年,頁27-32。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68-74。
游適宏:〈一個賦體分類論述的形成 賦分為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2005年3月,頁75-89。
吳儀鳳:〈唐賦的帝國書寫特質探討〉,《東華漢學》第4期,2006年9月,頁67-111。
孫福軒:〈唐宋賦學論議〉,《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3期,2007 年,頁38-44。
郭建勳,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簡宗梧:〈試論唐賦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唐代文化、文學研究及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7年5月19日、20日,後收錄於謝海平主編《唐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頁1—9。
李冰:〈《賦譜》探微〉,《安徽文學》第11期,2008年,頁189-190。
姜子龍、詹杭倫:〈唐代律賦的「雅」與「麗」〉,《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69期),2009年1月,頁200-204。
吳儀鳳:〈唐代典禮賦創作之文化情境探討〉,《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 月1日,頁195-229。
劉怡君:〈《唐律疏議‧名例律》「天」與「刑」關係之探析──兼論經學與律學的交涉〉,《東吳中文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頁153—178。
何新文、彭安湘:〈論《見星廬賦話》對清代律賦藝術的評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78-84。
劉宗棠:〈論孟子對孔子仕文化理念的繼承與發展〉,《廣西社會科學》第04期,2010年,頁135—138。
張靜:《從唐詩看唐代外丹術的發展狀況》,《大眾文藝》21期,2010年,頁154。
朱保安:〈孔子仕思想論〉,《殷都學刊》第01期,2011年,頁145—149。
趙俊波:〈唐代試賦的命題研究──以試賦題目與九經的關系為中心〉,《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27-131。
何易展:〈論初唐四傑賦之「祖騷」〉(《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卷3期,2011年5月,頁163—170。
黄水雲:〈唐賦節日活動書寫──以《中和節百辟獻農書賦》為主的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3年,頁95—105。
張興田:〈隋唐科舉試賦制度的歷史考察〉,《國學》2013年6月,頁9-10。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2期,2015年5月),頁239—275。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2000──2014)〉,《成都師范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6年,頁127-160。
程維:〈從律賦格到文章學〉,《中國韻文學刊》第31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04-111。
許結:〈論唐代帝國圖式中的賦學思想〉,《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1期,2017年,頁117-16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00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