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閩南方言鼻化韻及其演變研究
Study on Evolution of Nasal Rhyme of Southern-Min Dialect
作者 張婉瑤
Chang, Wan-yao
貢獻者 竺家寧
張婉瑤
Chang Wan-yao
關鍵詞 閩南方言
廈門方言
鼻化韻
語音演變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0:11 (UTC+8)
摘要 「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徵,指以鼻化元音作為韻母,在發音時讓軟顎小舌懸在當中,下不觸舌根,上不抵咽頭壁,使氣流分別從口腔和鼻腔流出,形成「口鼻兼音」的現象,「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在閩南方言韻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能起辨義作用。《切韻》音系有-m、-n、-ŋ三個鼻尾,今閩方言表現出的鼻尾現象,有三個鼻尾俱存,也有簡化,閩南方言的鼻尾失落後,使前面的元音鼻化,鼻化韻於是產生。「鼻化韻」在漢語方言及閩南方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點,由於漢語許多方言都有鼻化韻,但都沒有閩南話典型,本文擬以閩南方言鼻化韻作為研究論題進行討論。
本文以以下四個論題作為討論主題:「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
本論文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與評述、研究方法。
第二章「鼻化韻的聲學機制與閩南早期鼻化韻現象」分為三部分,首先整合閩南方言鼻化字的形成與發展,包含古陽聲韻鼻化字韻尾音變歷程,以及陰聲字的鼻化現象,接著討論鼻化韻的語音性質及鼻化韻形成的聲學機制,最後,以朱熹《詩集傳》與閩南地區民間戲曲梨園戲(南管戲)中的語音材料,觀察閩南話鼻化韻可能已經出現的較早時代。
第三章「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以閩南話代表方言廈門音探討閩南方言鼻化韻字中古聲母與韻母系統的來源與音韻地位,並以閩南方言四大片的四個主要方言點:泉州、漳州、廈門、汕頭的鼻化韻類型與差異,進行各方言點鼻化韻母比較與演變分析。
第四章「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採用十八處閩語方言資料,就中古轄有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韻攝進行演變研究,本章討論內容包括-ĩ、-ã、-iã、-uã、-iũ五個韻母,以中古韻尾類型作為章節分別論述,以及中古來母閩南方言鼻化韻,包括-ã、-iã、-uã、-iũ四個韻母。
第五章「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討論中古非鼻音聲母陰聲韻攝鼻化韻字的讀為鼻化韻的成因,使用材料由例字讀音與結構,經廈門方言內部結構的相互影響,終至與漢語其他方言材料的參考比較,觀察範圍由小到大,進行全面觀察與分析。
第六章「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探討「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多出現於北方方言,而漢語南方方言卻只有閩南方言普遍存在,屬較特殊,本章由閩南方言音系與北方方言音系之比較,探析閩南方言與漢語北方方言鼻化韻的關聯性。
第七章「結論」,針對本論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探討,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段玉裁:《六書音韻表》,收錄於[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清]黃謙著:《彙音妙悟》,收錄自洪惟仁編:《泉州方言韻書三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清]李維鈺原本,吳聯薰增纂,沈定均續修,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集‧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二、 專書、專著
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丁邦新:《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硏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硏究中心編:《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漢語方言卷》,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育德:《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吳宗濟主編:《漢語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李小凡、項夢冰:《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如龍、姚榮松主編:《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如龍:《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李如龍:《漢語詞彙學論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祥石口述,施瑞樓整理:《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錄》,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
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臺北:台笠出版社,1996年。
周長楫:《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出版社,1988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林惠祥:《林惠祥文集》(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寶卿:《魅力閩南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竺家寧:《臺北閩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6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施偉青、徐泓主編:《閩南區域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臺灣分館,1996年。
徐祥口述,陳令允、吳素霞抄錄:《朱弁:林吳素霞南管戲傳本》,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0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耿振生:《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馬重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第一輯‧漢語音韻與方言史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馬重奇:《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定民:《法語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
楊青矗:《國台雙語辭典:台華雙語辭典》,臺北:敦理出版社,1992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時逢:《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社,1991年。
詹伯慧:《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綸鑫主編:《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劉曉南:《宋代閩音考》,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鮑明煒:《江蘇省方言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漢語概說》,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臺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
[法國]保爾巴西著,劉復譯:《比較語音學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三、 論文集
丁邦新:〈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收錄於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80-193。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原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3年。
丁邦新:〈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頁209-245。
王育德:〈泉州方言的音韻體系〉,收錄於王育德:《福建語研究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頁219-260。
張光宇:〈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收錄於張光宇:《切韻與方言》,1990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7-31。
張光宇:〈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ŋ〉,收錄於張光宇:《切韻與方言》,1990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36-145。
張琨:〈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445-1516。
張琨:〈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345-1365。
董同龢:〈廈門方言的音韻〉,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483-505。
四、 期刊論文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北京:《方言》,2006年,第1期,頁1-5。
尤曉娟:〈洛陽方言同音字匯(上)〉,洛陽:《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17-20。
尤曉娟:〈洛陽方言同音字匯(下)〉,洛陽:《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11-17。
王南冰、宋兆祥:〈山東方言與吳閩語關係的詞彙證據〉,丹江口市:《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第5期,頁39-45。
王洪君:〈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太原:《語文研究》,1991年,第4期,頁40-47。
王洪君:〈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下)〉,太原:《語文研究》,1992年,第1期,頁39-50。
王洪君:〈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北京:《中國語文》,2004年,第8期,頁358-363。
王軼之:〈紹興市區方音的演變〉,紹興:《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頁63-67。
冉啟斌:〈漢語鼻音韻尾的消變及相關問題〉,成都:《漢語史研究集刊》,2005年,頁300-324。
冉啟斌:〈漢語鼻音韻尾的實驗研究〉,天津:《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第1期,頁37-44。
甘于恩、周洪濤:〈典型特點與變異特點──域內閩語與周邊閩語之語音比較〉,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86-91。
石林、黃勇:〈漢藏語系語言鼻音韻尾的發展演變〉,北京:《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頁22-28。
朱媞媞:〈泉州傳統梨園戲用韻分析〉,廈門:《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17-22。
朱曉農:〈元音大轉移和元音高化鏈移〉,北京:《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頁1-6。
朱曉農:〈說鼻音〉,武漢:《語言研究》,2007年,第3期,頁1-13。
朱曉農:〈說元音〉,徐州:《語言科學》,2008年,第5期,頁459-482。
吳波:〈江淮官話的分區標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頁157-160。
吳芳:〈粵東閩語n尾韻文白異讀及其與ŋ尾韻和鼻化韻的關系〉,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97-104。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02年,第3卷第1期,頁133-162。
吳瑞文:〈共同閩語*y韻母的構擬及相關問題〉,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09年,第2期,頁205-237。
吳瑞文:〈論梗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10年,第11卷第2期,頁297-334 。
吳璇:〈中古音山攝臻攝韻母與現代潮州方音韻母的對應關係初探〉,佛山:《佛山師專學報》,1985年,第2期,頁22-33。
李玉:〈思界話與廈門話鼻化韻、鼻尾韻的對應關係及古音痕跡〉,成都:《漢語史研究集刊》,2011年,頁306-315。
李如龍:〈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3年,第2期,頁57-100。
李如龍:〈《八音定訣》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頁110-121。
李如龍:〈論方言特徵詞的特徵──以閩方言為例〉,北京:《方言》,2014年,第2期,頁97-102。
李如龍:〈說「閩」〉,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頁104-110。
李敬忠:〈珠江三角洲粵語疑母及輔音韻尾的演變趨向〉,廣州:《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10、26。
李新魁:〈吳語的形成和發展〉,廣州:《學術研究》,1987年,第5期,頁122-127。
李榮:〈漢語方言的分區〉,北京:《方言》,1989年,第4期,頁241-259。
李榮:〈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北京:《方言》,1996年,第1期,頁1-11。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徵研究概述〉,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597-602。
杜依倩:〈海口方言訓讀字再補〉,太原:《語文研究》,2008年,第4期,頁52-54。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長沙:《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頁17-20。
杜曉萍:〈《漳州方言詞彙》音系研究〉,北京:《方言》,2013年,第3期,頁279-285。
邢向東:〈陜西省的漢語方言〉,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72-381。
周長楫:〈《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編寫中的幾個問題〉,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頁155-168。
周長楫:〈廈門方言同音字匯〉,北京:《方言》,1991年,第2期,頁99-118。
周長楫:〈重讀《廈門音系》〉,北京:《方言》,1999年,第3期,頁176-180。
昌雅潔:〈洛陽方言音系研究綜述〉,忻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頁98-102。
林亦:〈廣西的粵方言〉,欽州:《欽州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頁38-42。
林茂燦、顏景助:〈普通話帶鼻尾零聲母音節中的協同發音〉,北京:《應用聲學》,1994年,第1期,頁12-20。
林倫倫、潘家懿:〈粵東西區的閩語島鏈和板塊——粵東閩語播遷的地理類型學特征〉,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頁137-144。
林倫倫:〈廣東省澄海方言同音字彙〉,北京:《方言》,1994年,第2期,頁128-142。
林倫倫:〈廣東揭西縣方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82-89。
林晴:〈潮州話古鼻音韻的音變歷程〉,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頁155-164。
林華東:〈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泉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17-20。
林華東:〈閩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與流〉,北京:《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頁446-453。
林頌育:〈閩南話文白異讀的獨特之處〉,漳州:《閩臺文化研究》,2015年,第2期,頁85-89。
林寶卿:〈「鼻」字音義演變探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147-149。
林寶卿:〈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長沙:《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頁60-63。
姚榮松:〈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987年,第16期,頁271-288。
施炳華:〈閩南語-iong→-iõ、-iũ的演變及其特殊現象-以「相」字爲例〉,臺北:《聲韻論叢》,2004年,第13期,頁187-217。
胡方:〈論廈門話[mb ŋg 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北京:《方言》,2005年,第1期,頁9-17。
胡松柏:〈贛東北閩南方言略說〉,北京:《方言》,1998年,第2期,頁114-121。
韋名應:〈漢藏語「陰轉陽」條件試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36-142。
韋景云:〈永福古座壯語鼻化韻特點及其成因〉,北京:《民族語文》,2017年,第3期,頁68-75。
孫立新:〈咸陽市方言語音特點綜述〉,咸陽:《咸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頁31-36。
孫立新:〈咸陽方言同音字彙〉,咸陽:《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82-89。
孫立新:〈關於咸陽市方言語音的內部分化等問題〉,咸陽:《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頁35-40。
孫銳欣:〈基於聲學特徵的陽聲韻元音鼻化程度的計算研究〉,北京:《中文信息學報》,2015年,第1期,頁49-56。
宮欽第:〈山東方言鼻化韻的類型與政區、地理之關係〉,南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頁33-35。
徐宇航、張凌:〈潮州方言鼻音聲母──規則、演變、層次〉,北京:《中國語文》,2018年,第6期,頁705-711。
徐瑞蓉:〈閩方言「囝」的詞義演變〉,太原:《語文研究》,2000年,第2期,頁54-58。
徐睿淵:〈福建廈門方言的合音〉,北京:《方言》,2013年,第4期,頁332-339。
徐馥瓊:〈粵東閩語鼻化韻的擴散現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94-100。
時秀娟:〈漢語語音的鼻化度分析〉,上海:《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第5期,頁24-28。
袁丹:〈漢語方言中的鼻尾增生現象〉,太原:《語文研究》,2014年,第3期,頁59-65。
郝志倫:〈論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成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70-73。
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彙〉,北京:《方言》,1993年,第3期,頁199-217。
馬重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北京:《方言》,2004年,第2期,頁168-187。
馬重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北京:《方言》,2004年,第3期,頁231-246。
馬重奇:〈英國杜嘉德編撰《廈英大辭典》(1873)音系研究〉,北京:《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第2期,頁1-35。
馬重奇:〈19世紀80年代四部傳教士汕頭方言著作音系比較〉,長沙:《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4期,頁10-22。
馬重奇:〈19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四部廈門方言辭書音系比較研究──兼與盧戇章、羅常培、周長楫廈門音系比較〉,太原:《語文研究》,2015年,第1期,頁49-57。
馬重奇:〈佛蘭根、赫萊斯《廈荷大辭典》音系及異讀研究〉,長沙:《古漢語研究》,2016年,第3期,頁2-15。
張玉來:〈漢語方言文白異讀現象的再認識〉,北京:《方言》,2017年,第3期,頁34-43。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北京:《中國語文》,1996年,第1期,頁16-26。
張光宇:〈從閩方言看切韻一二等韻的分合〉,武漢:《語言研究》,2012年,第1期,頁60-76。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北京:《語言研究》,2012年,第2期,頁17-28。
張振興:〈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廈門:《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1期,頁69-76。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北京:《方言》,2000年,第1期,頁6-19。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北京:《方言》,1981年,第1期,頁27-39。
張愛云:〈「深臻曾梗」四攝韻尾分混的地域分布及歷史來源〉,長沙:《古漢語研究》,2019年,第3期,頁73-104。
張維佳:〈關中方言鼻尾韻的音變模式〉,武漢:《語言研究》,2001年,第4期,頁52-61。
張維佳:〈秦晉之交南部方言宕攝舒聲字白讀音的層次〉,武漢:《語言研究》,2004年,第2期,頁22-28。
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稿)〉,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63-371。
張燕來:〈蘭銀官話鼻尾韻的演化〉,徐州:《語言科學》,2006年,第5期,頁67-73。
張燕芬:〈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北京:《方言》,1993年,第3期,頁255-258。
張燕芬:〈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武漢:《語言研究》,2012年,第4期,頁89-98。
張錦玉、時秀娟:〈平遙方言單音節響音的鼻化度初探〉,晉中:《晉中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00-105。
畢謙琦:〈粵語、平話和南方民族語中的元音前高化現象〉,武漢:《語言研究》,2017年,第3期,頁54-61。
莊初升:〈閩語平和方言中屬于以母白讀層的幾個本字〉,太原:《語文研究》,2002年,第3期,頁52-55。
許寶華、潘悟云:〈不規則音變的潛語音條件──兼論見系和精組聲母從非顎音到顎音的演變〉,武漢:《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頁25-37。
郭利霞:〈山西方言疑問句中的「敢」〉,太原:《語文研究》,2011年,第2期,頁23-30。
郭利霞:〈傳教士字典《漢英韻府》廈門話音系研究〉,福州:《東南學術》,2016年,第4期,頁212-216。
陳波:〈現代臺灣話與海南話的初步比較〉,海口:《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95-104。
陳榮翰:〈近現代漳州話的變化〉,漳州:《漳州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80-87。
陳曉錦:〈廣東粵語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尾〉,北京:《方言》,2001年,第2期,頁171-177。
陳澤平:〈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北京:《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頁58-67。
喬秋穎:〈試析徐州方言中特殊的鼻化韻字和后鼻音韻尾字〉,宜州:《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91-95。
彭明權:〈中原官話區二級普通話過渡語鼻韻母語音問題〉,西安:《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2年,第Z2期,頁164-165。
曾南逸:〈新發現的閩南方言韻書《呼音》殘本〉,北京:《方言》,2017年,第1期,頁78-87。
程俊源:〈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臺北:《台灣語文研究》,2004年,頁221-263。
賀巍:〈洛陽方言記略〉,北京:《方言》,1984年,第4期,頁278-299。
馮愛珍:〈從閩南方言看現代漢語的「敢」字〉,北京:《方言》,1998年,第4期,頁283-289。
黃拾全、劉磊:〈廣東連南粵語的語音特點〉,宜州:《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12-17。
黃秋華、金雅聲、郭丹丹、郭蕾:〈漢語普通話鼻音聲學和生理研究〉,蘭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第1期,頁37-70。
黃淑芬:〈《汕頭話讀本》與19世紀末潮州方言的語音系統〉,北京:《方言》,2017年,第1期,頁101-121。
黃樹先:〈漢語耕元部語音關系初探〉,北京:《民族語文》,2006年,第5期,頁4-11。
楊志賢:〈《十五音》述評〉,福州:《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6年,第6期,頁92-94。
楊春宇、歐陽國亮:〈從語音看東北官話與周邊冀魯、膠遼官話之關係〉,錦州:《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78-81。
楊春宇、歐陽國亮:〈東北官話與西南官話比較研究初探〉,大連:《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636-640。
溫端政:〈浙南閩語的語音特點〉,北京:《方言》,1995年,第3期,頁220-225。
董忠司:〈漢語聲韻分析論的舊觀與新猷──以音節結構與介音成分說為中心〉,臺北:《聲韻論叢》,2017年,第20輯,頁175-221。
詹伯慧:〈廣東境內三大方言的相互影響〉,北京:《方言》,1990年,第4期,頁265-269。
熊正輝、張振興、黃行:〈中國的語言〉,北京:《方言》,2008年,第3期,頁193-203。
蒲志鴻:〈簡談法語鼻化元音[ɛ̃]的發音方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130-131。
雒鵬:〈甘肅省的中原官話〉,北京:《方言》,2008年,第1期,頁65-69。
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稿)〉,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53-362。
劉曉南:〈從宋代福建詩人用韻看歷史上吳語對閩語的影響〉,長沙:《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35。
潘家懿、鄭守治:〈粵東閩語的內部差異與方言片劃分的再認識〉,太原:《語文研究》,2009年,第3期,頁55-59。
潘家懿:〈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北京:《方言》,1996年,第4期,頁264-271。
潘家懿:〈鼻/塞韻尾的消變及其粵東閩語模式〉,太原:《語文研究》,1998年,第4期,頁39-43。
潘悟云:〈吳語形成的歷史背景──兼論漢語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北京:《方言》,2009年,第3期,頁193-203。
潘悟云:〈漢語元音的音變規則〉,上海:《語言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頁133-140。
鄧享璋:〈內陸閩語的同化與合音現象〉,北京:《方言》,2012年,第4期,頁302-309。
鄧享璋:〈內陸閩語的語音變例〉,北京:《方言》,2017年,第3期,頁324-335。
鄧曉華、王士元:〈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長沙:《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頁8-12。
鄭張尚芳:〈浦城方言的南北區分〉,北京:《方言》,1985年,第1期,頁39-45。
錢毅:〈宋代江浙詩人不同韻尾陽聲韻部通押現象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23-129。
鮑明煒:〈江淮方言的特點〉,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頁71-76。
龍海燕:〈湘西南贛語鼻音韻尾的變化規律──以湖南洞口贛語為例〉,貴陽:《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05-109。
戴黎剛:〈閩語莆仙話兩類撮口呼韻母的來源──兼論原始閩語構擬中的一些問題〉,北京:《方言》,2005年,第3期,頁227-231。
戴黎剛:〈閩南話鼻化韻的歷史演變〉,上海:《語言研究集刊》,2008年,第1期,頁53-64。
戴黎剛:〈19世紀福州話的聲母類化〉,北京:《方言》,2016年,第1期,頁39-46。
薛才德:〈漢語方言梗攝開口二等字和宕攝開口一等字的元音及類型〉,天津:《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第2期,頁154-162。
鍾明立:〈普通話「打」字的讀音探源〉,北京:《中國語文》,2007年,第5期,頁470-471。
魏慧斌:〈宋詞韻-m韻尾消變考察〉,長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6期,頁69-72。
羅昕如:〈湖南方言古陰聲韻、入聲韻字今讀鼻韻現象〉,北京:《方言》,2012年,第3期,頁226-230。
譚娟:〈湖南湘鄉方言的鼻化韻淺析〉,長春:《現代交際》,2013年,第7期,頁30-32。
龐曦:〈咸陽話的方言歸屬及區域特徵〉,西安:《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56-60。
顧海洋:〈通泰方言深臻曾梗攝的演變及歷史層次〉,呼和浩特:《語文學刊》,2015年,第24期,頁22-24。
顧黔:〈通泰方言韻母研究──共時分布及歷時溯源〉,北京:《中國語文》,1997年,第3期,頁192-201。
顧黔:〈從丹陽方言看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界〉,太原:《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78-82。
Chen, M. Y. 1975, An areal study of nasalizat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 No. 1, pp. 16-59.
Susan Hess, 1990. Universals of nas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asal finals in Wenling,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8, No. 1, pp. 44-94.
五、 博碩士學位論文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耀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彥君:《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陳偉達:《《彙音妙悟》歷史音韻比較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4年。
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Chen, M. Y. 1972, Nasals and nasalization in Chinese: Explorations in phonological universal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六、 網際網路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網日期2019年5月20日,檢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漢字古今音資料庫,上網日期2019年6月25日,檢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小學堂上古音,上網日期2019年7月16日,檢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上網日期2019年7月23日,檢自: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Dr. Donald Sturgeon(德龍):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上網日期2019年9月16日,檢自:https://ctext.org/zh。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5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5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竺家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婉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ang Wan-yao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婉瑤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Wan-yao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10:11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10: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0:1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1515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44-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1515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徵,指以鼻化元音作為韻母,在發音時讓軟顎小舌懸在當中,下不觸舌根,上不抵咽頭壁,使氣流分別從口腔和鼻腔流出,形成「口鼻兼音」的現象,「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在閩南方言韻母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甚至能起辨義作用。《切韻》音系有-m、-n、-ŋ三個鼻尾,今閩方言表現出的鼻尾現象,有三個鼻尾俱存,也有簡化,閩南方言的鼻尾失落後,使前面的元音鼻化,鼻化韻於是產生。「鼻化韻」在漢語方言及閩南方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與特殊性,鼻化韻是閩南方言的一大特點,由於漢語許多方言都有鼻化韻,但都沒有閩南話典型,本文擬以閩南方言鼻化韻作為研究論題進行討論。
本文以以下四個論題作為討論主題:「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
本論文章節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回顧與評述、研究方法。
第二章「鼻化韻的聲學機制與閩南早期鼻化韻現象」分為三部分,首先整合閩南方言鼻化字的形成與發展,包含古陽聲韻鼻化字韻尾音變歷程,以及陰聲字的鼻化現象,接著討論鼻化韻的語音性質及鼻化韻形成的聲學機制,最後,以朱熹《詩集傳》與閩南地區民間戲曲梨園戲(南管戲)中的語音材料,觀察閩南話鼻化韻可能已經出現的較早時代。
第三章「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中古來源」,以閩南話代表方言廈門音探討閩南方言鼻化韻字中古聲母與韻母系統的來源與音韻地位,並以閩南方言四大片的四個主要方言點:泉州、漳州、廈門、汕頭的鼻化韻類型與差異,進行各方言點鼻化韻母比較與演變分析。
第四章「中古陽聲韻攝之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演化」,採用十八處閩語方言資料,就中古轄有閩南方言鼻化韻字的韻攝進行演變研究,本章討論內容包括-ĩ、-ã、-iã、-uã、-iũ五個韻母,以中古韻尾類型作為章節分別論述,以及中古來母閩南方言鼻化韻,包括-ã、-iã、-uã、-iũ四個韻母。
第五章「閩南方言來源於中古陰聲韻攝的鼻化韻字」,討論中古非鼻音聲母陰聲韻攝鼻化韻字的讀為鼻化韻的成因,使用材料由例字讀音與結構,經廈門方言內部結構的相互影響,終至與漢語其他方言材料的參考比較,觀察範圍由小到大,進行全面觀察與分析。
第六章「歷史上的鼻化韻和閩南方言的關係」,探討「鼻化韻」這一語音現象多出現於北方方言,而漢語南方方言卻只有閩南方言普遍存在,屬較特殊,本章由閩南方言音系與北方方言音系之比較,探析閩南方言與漢語北方方言鼻化韻的關聯性。
第七章「結論」,針對本論文第二章至第五章的探討,總結本論文研究結果。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一) 鼻音韻尾的特性與變異為今漢語方言重要語音現象 2
(二) 古陽聲韻鼻化字仍缺乏系統性的探討 3
(三) 古陰聲韻鼻化字成因未有確鑿之論證 3
(四) 北方方言與閩南方言在鼻化韻現象的關係 3
二、 研究目的與價值 4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5
一、 閩南方言鼻化韻平面系統的研究 5
二、 閩南方言早期韻書鼻化韻的研究 8
三、 與閩南方言鼻化韻相關的其他研究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1
一、 術語概念的界定與研究範圍 12
(一) 術語概念的界定 12
(二) 研究範圍 14
二、 材料與研究方法 14
(一) 材料 15
(二) 研究方法 16
三、 研究步驟 18

第二章 鼻化韻聲學機制與閩南早期鼻化韻現象 20
第一節 閩南方言鼻化韻的形成與發展 20
一、 鼻化韻的歷史演變過程 20
二、 中古鼻尾是否經歷韻尾合併 21
三、 陰聲韻攝鼻化韻字的成因 24
四、 鼻化韻的演變條件 25
第二節 鼻化韻的性質與聲學機制 27
第三節 宋元時期文學作品中的閩南方言鼻化韻現象 30
一、 朱熹《詩集傳》反映的閩南方言鼻化韻 30
二、 梨園戲(南管戲)的閩南方言鼻化韻 31
第四節 小結 34

第三章 閩南方言鼻化字的中古來源 36
第一節 閩南方言鼻化字與中古聲母系統 37
一、 以-i-作為主要元音的鼻化韻母 38
(一) -ĩ韻母例字來自中古各系聲母 38
(二) -uĩ韻母皆為明母字 39
二、 以-a-作為主要元音的鼻化韻母 40
(一) -ã韻母沒有知、章二系字 40
(二) -iã韻母沒有莊系字 41
(三) -uã韻母沒有知系、章系、日母字 43
(四) -ãi韻母「古陰聲韻非鼻音聲母」例字較多 44
(五) -uãi韻母皆為牙喉音字 45
(六) -ãu韻母皆為古陰聲韻鼻音聲母字 46
(七) -iãu韻母皆為古陰聲韻鼻音聲母字 46
三、 -iũ韻母沒有端系與莊系字 47
四、 -ɔ̃韻母以古陰聲韻鼻音聲母字為主 48
五、 -ẽ韻母以明母字為主 49
六、 帶喉塞尾的鼻化韻母 49
第二節 閩南方言鼻化字與中古韻母系統 51
一、 古-ŋ尾閩南方言鼻化字在中古韻攝的分布 52
(一) 廈門方言梗攝鼻化字 52
(二) 廈門方言宕攝鼻化字 55
(三) 廈門方言江攝鼻化字 57
(四) 廈門方言曾攝鼻化字 57
二、 古-n尾閩南方言鼻化字在中古韻攝的分布 57
(一) 廈門方言山攝鼻化字 57
(二) 廈門方言臻攝鼻化字 63
三、 古-m尾閩南方言鼻化字在中古韻攝的分布 63
(一) 廈門方言咸攝鼻化字 63
(二) 廈門方言深攝鼻化字 66
四、 閩南方言陰聲韻攝鼻化字 66
(一) 廈門方言止攝鼻化字 66
(二) 廈門方言遇攝鼻化字 67
(三) 廈門方言蟹攝鼻化字 68
(四) 廈門方言效攝鼻化字 70
(五) 廈門方言果攝鼻化字 71
(六) 廈門方言假攝鼻化字 72
(七) 廈門方言流攝鼻化字 73
五、 閩南方言喉塞尾鼻化字 74
第三節 閩南各方言點鼻化韻母比較 77
(一) -ĩ韻母梗攝字呈現廈泉與漳潮的差異 78
(二) -ã、-iã、-uã韻母各方言點讀音與收字大體一致 80
(三) -iũ韻母呈現廈泉與漳潮的差異 82
(四) -ũi韻母字例各方言點來源不一致 83
(五) -ãi、-ãu多與鼻音聲母相配 84
(六) -uãi、-iãu呈現地域差異 84
(七) 潮州方言特有的-õi韻母與-õu韻母 85
(八) 帶喉塞尾的鼻化韻母多本字不定、不成系統 85
第四節 小結 86

第四章 中古陽聲韻鼻化韻的演化 88
第一節 古舌根鼻尾在閩南方言鼻化字的演變 88
一、 梗攝字朝元音高化的途徑發展 89
二、 宕、梗二攝字演化為廈門話-iã韻母 95
(一) -iã韻母梗攝上古耕部字保留低元音 96
(二) -iã韻母梗攝上古陽部字保留低元音 99
三、 -iũ韻母宕攝字的演變歷程 102
四、 「腔」受-i-介音影響演變為鼻化韻 106
第二節 古舌尖鼻尾在閩南方言鼻化字的演變 108
一、 廈門話-ĩ的兩類音變走向 108
二、 山攝字在廈門鼻化韻-iã的演化 112
三、 山攝字在廈門話-uã的演化 115
第三節 古雙脣鼻尾在閩南方言鼻化字的演變 119
一、 咸攝字演化為-ĩ的現象 119
二、 咸攝字演化為-ã的現象 122
(一) -ã韻母咸攝上古侵部字保留中古低元音 122
(二) 咸攝字向-ã韻母的演化 125
三、 -iã韻母保留上古時期低元音 125
第四節 古陽聲韻鼻音聲母字的演變 126
一、 -ã韻母與鼻音聲母的關係 126
二、 「領」字讀為鼻化韻的現象 128
三、 -uã韻母增生合口介音 129
四、 -iũ韻母經「元音後化、圓唇化、高化」的演變歷程 129
第五節 中古陽聲韻鼻化韻的演化規律 131
一、 元音高化 131
二、 鼻化字以前低元音-a-為主 133
第六節 小結 135

第五章 中古陰聲韻鼻化韻讀法的成因 137
第一節 閩南方言材料所呈現的陰聲韻鼻化字 137
一、 陰聲韻鼻化字在中古音系的分布 137
二、 學者就古陰聲字讀為鼻化韻的看法 142
(一) 受古陽聲字鼻尾弱化之類化作用影響 142
(二) 詞彙擴散作用 142
(三) 受送氣成分影響 143
(四) 陰聲韻與鼻化韻為文白異讀對應關係 143
三、 陰聲韻鼻化字閩南各地不盡相同 144
四、 陰聲韻鼻化字多有鼻化與不鼻化的異讀 146
五、 陰聲韻鼻化字在傳統韻書與今音記載不完全相同 147
(一) 今閩南話鼻化字音與《彙音妙悟》不一致 147
(二) 今閩南話鼻化字音與《十五音》不盡相同 148
(三) 閩南話陰聲韻鼻化字音因時地而異 149
六、 陰聲韻鼻化字的結構特性 150
(一) 「寡」有最多結構相同的例字 150
(二) 「鼻且酵打」有結構相同的古陽聲韻字 150
(三) 「艾」字鼻化韻讀法的成因 151
七、 陰聲韻鼻化字音在閩南各方言點不具規律性 152
八、 閩南話有大量鼻化讀法的摹狀詞與擬聲詞 154
九、 閩南話的鼻化特性使聲母帶鼻音 157
十、 其他漢語方言古陰聲字讀為鼻化韻的現象 159
第二節 廈門方言陰聲韻鼻化韻成因類別 161
一、 歷史語音因素 161
(一) 「打」有中古陽聲韻攝之來源 161
(二) 中古鼻音聲母的同化作用 161
(三) 鼻化字來自訓讀字 162
二、 語音結構影響產生鼻化韻讀法 163
(一) 受語流音變影響讀為鼻化韻 163
(二) 受結構相同的陽聲字影響讀為鼻化韻 164
三、 受閩南話h-聲母鼻音特性影響 165
第三節 小結 167

第六章 閩南方言鼻化韻和其他漢語方言的關係 169
第一節 閩南方言與其他漢語方言的歷史淵源 169
一、 上古時期秦軍帶來的北方漢語 170
二、 吳語在孫吳兩晉南朝四百年間的影響 172
三、 唐宋時期來自河南的新一波中原移民 173
第二節 漢語官話方言的鼻化韻 176
一、 中原官話的鼻化韻 177
(一) 關中方言的鼻化韻 177
(二) 洛陽方言的鼻化韻 182
(三) 其他中原官話的鼻化韻 183
二、 冀魯官話與膠遼官話的鼻化韻 184
三、 江淮官話的鼻化韻 185
四、 其他官話方言的鼻化韻 187
第三節 吳方言的韻尾變異現象 189
第四節 閩南方言與其他漢語方言鼻化韻的關係 192
一、 漢語方言鼻化韻演變過程的一致性 192
二、 咸山攝鼻化字在閩南與其他方言的一致性 194
三、 宕江攝鼻化字在閩南與其他方言的一致性 196
四、 梗攝鼻化字在閩南與其他方言的一致性 197
第五節 小結 202

第七章 結論 203
第一節 閩南方言鼻化韻的演變規律與形成時代 203
第二節 閩南方言鼻化韻以低元音為演變條件 203
第三節 類化作用造成閩南話陰聲韻鼻化字現象 204
第四節 閩南方言鼻化韻類型近於吳方言 205

參考文獻 206
一、 古籍 206
二、 專書、專著 206
三、 論文集 208
四、 期刊論文 209
五、 博碩士學位論文 216
六、 網際網路 217
zh_TW
dc.format.extent 40056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5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閩南方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廈門方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鼻化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語音演變zh_TW
dc.title (題名) 閩南方言鼻化韻及其演變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n Evolution of Nasal Rhyme of Southern-Min Diale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宋]陳彭年等重修,民國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宋]歐陽修撰,徐無黨註:《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段玉裁:《六書音韻表》,收錄於[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
[清]黃謙著:《彙音妙悟》,收錄自洪惟仁編:《泉州方言韻書三種》,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清]李維鈺原本,吳聯薰增纂,沈定均續修,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集‧光緒漳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二、 專書、專著
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丁邦新:《臺灣語言源流》,臺北: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7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硏究所、香港城市大學語言資訊科學硏究中心編:《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漢語方言卷》,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王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育德:《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
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朱維幹:《福建史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
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吳宗濟主編:《漢語普通話單音節語圖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
李小凡、項夢冰:《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李如龍、姚榮松主編:《閩南方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如龍:《方言與音韻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96年。
李如龍:《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李如龍:《漢語詞彙學論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祥石口述,施瑞樓整理:《李祥石藝師南管戲劇本:口述傳錄》,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4年。
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周長楫:《廈門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長楫:《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傳播》,臺北:台笠出版社,1996年。
周長楫:《閩南話與普通話》,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出版社,1988年。
林倫倫、陳小楓:《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
林連通:《泉州市方言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
林惠祥:《林惠祥文集》(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
林華東:《泉州方言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林寶卿:《魅力閩南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
竺家寧:《臺北閩南話音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竺家寧:《語音學之旅》,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6年。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施偉青、徐泓主編:《閩南區域發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洪惟仁:《《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臺北:臺灣分館,1996年。
徐祥口述,陳令允、吳素霞抄錄:《朱弁:林吳素霞南管戲傳本》,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06年。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耿振生:《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
馬重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百年學術論叢‧第一輯‧漢語音韻與方言史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馬重奇:《閩臺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光宇:《切韻與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張振興:《漳平方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振興:《臺灣閩南方言記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曹志耘:《漢語方言地圖集‧語音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陳定民:《法語語音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
廈門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廈門方言志》,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5年。
楊青矗:《國台雙語辭典:台華雙語辭典》,臺北:敦理出版社,1992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楊時逢:《臺灣桃園客家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詹伯慧:《現代漢語方言》,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社,1991年。
詹伯慧:《廣東粵方言概要》,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劉綸鑫主編:《客贛方言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劉曉南:《宋代閩音考》,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鮑明煒:《江蘇省方言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漢語概說》,北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羅常培、周辨明:《廈門音系》,臺北:祥生出版社,1975年。
[法國]保爾巴西著,劉復譯:《比較語音學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瑞典]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三、 論文集
丁邦新:〈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收錄於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頁180-193。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原載於《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83年。
丁邦新:〈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頁209-245。
王育德:〈泉州方言的音韻體系〉,收錄於王育德:《福建語研究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年,頁219-260。
張光宇:〈閩方言古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收錄於張光宇:《切韻與方言》,1990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7-31。
張光宇:〈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ŋ〉,收錄於張光宇:《切韻與方言》,1990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136-145。
張琨:〈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445-1516。
張琨:〈漢語方言中聲母韻母之間的關係〉,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1345-1365。
董同龢:〈廈門方言的音韻〉,收錄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論文類編‧語言文字編‧方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頁483-505。
四、 期刊論文
丁邦新:〈從歷史層次論吳閩關係〉,北京:《方言》,2006年,第1期,頁1-5。
尤曉娟:〈洛陽方言同音字匯(上)〉,洛陽:《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17-20。
尤曉娟:〈洛陽方言同音字匯(下)〉,洛陽:《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頁11-17。
王南冰、宋兆祥:〈山東方言與吳閩語關係的詞彙證據〉,丹江口市:《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年,第5期,頁39-45。
王洪君:〈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太原:《語文研究》,1991年,第4期,頁40-47。
王洪君:〈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下)〉,太原:《語文研究》,1992年,第1期,頁39-50。
王洪君:〈也談古吳方言覃談寒桓四韻的關係〉,北京:《中國語文》,2004年,第8期,頁358-363。
王軼之:〈紹興市區方音的演變〉,紹興:《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頁63-67。
冉啟斌:〈漢語鼻音韻尾的消變及相關問題〉,成都:《漢語史研究集刊》,2005年,頁300-324。
冉啟斌:〈漢語鼻音韻尾的實驗研究〉,天津:《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第1期,頁37-44。
甘于恩、周洪濤:〈典型特點與變異特點──域內閩語與周邊閩語之語音比較〉,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頁86-91。
石林、黃勇:〈漢藏語系語言鼻音韻尾的發展演變〉,北京:《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頁22-28。
朱媞媞:〈泉州傳統梨園戲用韻分析〉,廈門:《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頁17-22。
朱曉農:〈元音大轉移和元音高化鏈移〉,北京:《民族語文》,2005年,第1期,頁1-6。
朱曉農:〈說鼻音〉,武漢:《語言研究》,2007年,第3期,頁1-13。
朱曉農:〈說元音〉,徐州:《語言科學》,2008年,第5期,頁459-482。
吳波:〈江淮官話的分區標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頁157-160。
吳芳:〈粵東閩語n尾韻文白異讀及其與ŋ尾韻和鼻化韻的關系〉,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97-104。
吳瑞文:〈論閩方言四等韻的三個層次〉,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02年,第3卷第1期,頁133-162。
吳瑞文:〈共同閩語*y韻母的構擬及相關問題〉,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09年,第2期,頁205-237。
吳瑞文:〈論梗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臺北:《語言暨語言學》,2010年,第11卷第2期,頁297-334 。
吳璇:〈中古音山攝臻攝韻母與現代潮州方音韻母的對應關係初探〉,佛山:《佛山師專學報》,1985年,第2期,頁22-33。
李玉:〈思界話與廈門話鼻化韻、鼻尾韻的對應關係及古音痕跡〉,成都:《漢語史研究集刊》,2011年,頁306-315。
李如龍:〈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63年,第2期,頁57-100。
李如龍:〈《八音定訣》的初步研究〉,福州:《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4期,頁110-121。
李如龍:〈論方言特徵詞的特徵──以閩方言為例〉,北京:《方言》,2014年,第2期,頁97-102。
李如龍:〈說「閩」〉,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頁104-110。
李敬忠:〈珠江三角洲粵語疑母及輔音韻尾的演變趨向〉,廣州:《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頁1-10、26。
李新魁:〈吳語的形成和發展〉,廣州:《學術研究》,1987年,第5期,頁122-127。
李榮:〈漢語方言的分區〉,北京:《方言》,1989年,第4期,頁241-259。
李榮:〈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北京:《方言》,1996年,第1期,頁1-11。
李慧敏:〈江淮官話的歸屬與特徵研究概述〉,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597-602。
杜依倩:〈海口方言訓讀字再補〉,太原:《語文研究》,2008年,第4期,頁52-54。
杜曉萍:〈[-m]尾字所反映的閩南方言的歷史層次〉,長沙:《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頁17-20。
杜曉萍:〈《漳州方言詞彙》音系研究〉,北京:《方言》,2013年,第3期,頁279-285。
邢向東:〈陜西省的漢語方言〉,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72-381。
周長楫:〈《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編寫中的幾個問題〉,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頁155-168。
周長楫:〈廈門方言同音字匯〉,北京:《方言》,1991年,第2期,頁99-118。
周長楫:〈重讀《廈門音系》〉,北京:《方言》,1999年,第3期,頁176-180。
昌雅潔:〈洛陽方言音系研究綜述〉,忻州:《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頁98-102。
林亦:〈廣西的粵方言〉,欽州:《欽州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頁38-42。
林茂燦、顏景助:〈普通話帶鼻尾零聲母音節中的協同發音〉,北京:《應用聲學》,1994年,第1期,頁12-20。
林倫倫、潘家懿:〈粵東西區的閩語島鏈和板塊——粵東閩語播遷的地理類型學特征〉,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頁137-144。
林倫倫:〈廣東省澄海方言同音字彙〉,北京:《方言》,1994年,第2期,頁128-142。
林倫倫:〈廣東揭西縣方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學報》,1994年,第3期,頁82-89。
林晴:〈潮州話古鼻音韻的音變歷程〉,廣州:《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9期,頁155-164。
林華東:〈試談閩南方言史的研究〉,泉州:《泉州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頁17-20。
林華東:〈閩南方言的形成及其源與流〉,北京:《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頁446-453。
林頌育:〈閩南話文白異讀的獨特之處〉,漳州:《閩臺文化研究》,2015年,第2期,頁85-89。
林寶卿:〈「鼻」字音義演變探源〉,廈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1期,頁147-149。
林寶卿:〈閩南方言聲母白讀音的歷史語音層次初探〉,長沙:《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頁60-63。
姚榮松:〈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1987年,第16期,頁271-288。
施炳華:〈閩南語-iong→-iõ、-iũ的演變及其特殊現象-以「相」字爲例〉,臺北:《聲韻論叢》,2004年,第13期,頁187-217。
胡方:〈論廈門話[mb ŋg 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北京:《方言》,2005年,第1期,頁9-17。
胡松柏:〈贛東北閩南方言略說〉,北京:《方言》,1998年,第2期,頁114-121。
韋名應:〈漢藏語「陰轉陽」條件試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36-142。
韋景云:〈永福古座壯語鼻化韻特點及其成因〉,北京:《民族語文》,2017年,第3期,頁68-75。
孫立新:〈咸陽市方言語音特點綜述〉,咸陽:《咸陽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頁31-36。
孫立新:〈咸陽方言同音字彙〉,咸陽:《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82-89。
孫立新:〈關於咸陽市方言語音的內部分化等問題〉,咸陽:《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頁35-40。
孫銳欣:〈基於聲學特徵的陽聲韻元音鼻化程度的計算研究〉,北京:《中文信息學報》,2015年,第1期,頁49-56。
宮欽第:〈山東方言鼻化韻的類型與政區、地理之關係〉,南陽:《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頁33-35。
徐宇航、張凌:〈潮州方言鼻音聲母──規則、演變、層次〉,北京:《中國語文》,2018年,第6期,頁705-711。
徐瑞蓉:〈閩方言「囝」的詞義演變〉,太原:《語文研究》,2000年,第2期,頁54-58。
徐睿淵:〈福建廈門方言的合音〉,北京:《方言》,2013年,第4期,頁332-339。
徐馥瓊:〈粵東閩語鼻化韻的擴散現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頁94-100。
時秀娟:〈漢語語音的鼻化度分析〉,上海:《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第5期,頁24-28。
袁丹:〈漢語方言中的鼻尾增生現象〉,太原:《語文研究》,2014年,第3期,頁59-65。
郝志倫:〈論漢語鼻音韻尾的演變〉,成都:《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70-73。
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彙〉,北京:《方言》,1993年,第3期,頁199-217。
馬重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一)〉,北京:《方言》,2004年,第2期,頁168-187。
馬重奇:〈《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二)〉,北京:《方言》,2004年,第3期,頁231-246。
馬重奇:〈英國杜嘉德編撰《廈英大辭典》(1873)音系研究〉,北京:《勵耘語言學刊》,2014年,第2期,頁1-35。
馬重奇:〈19世紀80年代四部傳教士汕頭方言著作音系比較〉,長沙:《古漢語研究》,2014年,第4期,頁10-22。
馬重奇:〈19世紀中葉西方傳教士編撰的四部廈門方言辭書音系比較研究──兼與盧戇章、羅常培、周長楫廈門音系比較〉,太原:《語文研究》,2015年,第1期,頁49-57。
馬重奇:〈佛蘭根、赫萊斯《廈荷大辭典》音系及異讀研究〉,長沙:《古漢語研究》,2016年,第3期,頁2-15。
張玉來:〈漢語方言文白異讀現象的再認識〉,北京:《方言》,2017年,第3期,頁34-43。
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北京:《中國語文》,1996年,第1期,頁16-26。
張光宇:〈從閩方言看切韻一二等韻的分合〉,武漢:《語言研究》,2012年,第1期,頁60-76。
張光宇:〈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北京:《語言研究》,2012年,第2期,頁17-28。
張振興:〈閩南方言的比較研究〉,廈門:《臺灣研究集刊》,1995年,第1期,頁69-76。
張振興:〈閩語及其周邊方言〉,北京:《方言》,2000年,第1期,頁6-19。
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北京:《方言》,1981年,第1期,頁27-39。
張愛云:〈「深臻曾梗」四攝韻尾分混的地域分布及歷史來源〉,長沙:《古漢語研究》,2019年,第3期,頁73-104。
張維佳:〈關中方言鼻尾韻的音變模式〉,武漢:《語言研究》,2001年,第4期,頁52-61。
張維佳:〈秦晉之交南部方言宕攝舒聲字白讀音的層次〉,武漢:《語言研究》,2004年,第2期,頁22-28。
張樹錚:〈膠遼官話的分區(稿)〉,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63-371。
張燕來:〈蘭銀官話鼻尾韻的演化〉,徐州:《語言科學》,2006年,第5期,頁67-73。
張燕芬:〈現代方言中讀鼻尾的古陰聲韻字〉,北京:《方言》,1993年,第3期,頁255-258。
張燕芬:〈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武漢:《語言研究》,2012年,第4期,頁89-98。
張錦玉、時秀娟:〈平遙方言單音節響音的鼻化度初探〉,晉中:《晉中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00-105。
畢謙琦:〈粵語、平話和南方民族語中的元音前高化現象〉,武漢:《語言研究》,2017年,第3期,頁54-61。
莊初升:〈閩語平和方言中屬于以母白讀層的幾個本字〉,太原:《語文研究》,2002年,第3期,頁52-55。
許寶華、潘悟云:〈不規則音變的潛語音條件──兼論見系和精組聲母從非顎音到顎音的演變〉,武漢:《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頁25-37。
郭利霞:〈山西方言疑問句中的「敢」〉,太原:《語文研究》,2011年,第2期,頁23-30。
郭利霞:〈傳教士字典《漢英韻府》廈門話音系研究〉,福州:《東南學術》,2016年,第4期,頁212-216。
陳波:〈現代臺灣話與海南話的初步比較〉,海口:《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95-104。
陳榮翰:〈近現代漳州話的變化〉,漳州:《漳州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80-87。
陳曉錦:〈廣東粵語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尾〉,北京:《方言》,2001年,第2期,頁171-177。
陳澤平:〈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北京:《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頁58-67。
喬秋穎:〈試析徐州方言中特殊的鼻化韻字和后鼻音韻尾字〉,宜州:《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頁91-95。
彭明權:〈中原官話區二級普通話過渡語鼻韻母語音問題〉,西安:《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2年,第Z2期,頁164-165。
曾南逸:〈新發現的閩南方言韻書《呼音》殘本〉,北京:《方言》,2017年,第1期,頁78-87。
程俊源:〈音韻變遷的條件與速率──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變化及其與現代漢語方言的歷史聯繫〉,臺北:《台灣語文研究》,2004年,頁221-263。
賀巍:〈洛陽方言記略〉,北京:《方言》,1984年,第4期,頁278-299。
馮愛珍:〈從閩南方言看現代漢語的「敢」字〉,北京:《方言》,1998年,第4期,頁283-289。
黃拾全、劉磊:〈廣東連南粵語的語音特點〉,宜州:《河池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12-17。
黃秋華、金雅聲、郭丹丹、郭蕾:〈漢語普通話鼻音聲學和生理研究〉,蘭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第1期,頁37-70。
黃淑芬:〈《汕頭話讀本》與19世紀末潮州方言的語音系統〉,北京:《方言》,2017年,第1期,頁101-121。
黃樹先:〈漢語耕元部語音關系初探〉,北京:《民族語文》,2006年,第5期,頁4-11。
楊志賢:〈《十五音》述評〉,福州:《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6年,第6期,頁92-94。
楊春宇、歐陽國亮:〈從語音看東北官話與周邊冀魯、膠遼官話之關係〉,錦州:《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78-81。
楊春宇、歐陽國亮:〈東北官話與西南官話比較研究初探〉,大連:《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636-640。
溫端政:〈浙南閩語的語音特點〉,北京:《方言》,1995年,第3期,頁220-225。
董忠司:〈漢語聲韻分析論的舊觀與新猷──以音節結構與介音成分說為中心〉,臺北:《聲韻論叢》,2017年,第20輯,頁175-221。
詹伯慧:〈廣東境內三大方言的相互影響〉,北京:《方言》,1990年,第4期,頁265-269。
熊正輝、張振興、黃行:〈中國的語言〉,北京:《方言》,2008年,第3期,頁193-203。
蒲志鴻:〈簡談法語鼻化元音[ɛ̃]的發音方法〉,廣州:《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3期,頁130-131。
雒鵬:〈甘肅省的中原官話〉,北京:《方言》,2008年,第1期,頁65-69。
劉祥柏:〈江淮官話的分區(稿)〉,北京:《方言》,2007年,第4期,頁353-362。
劉曉南:〈從宋代福建詩人用韻看歷史上吳語對閩語的影響〉,長沙:《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31-35。
潘家懿、鄭守治:〈粵東閩語的內部差異與方言片劃分的再認識〉,太原:《語文研究》,2009年,第3期,頁55-59。
潘家懿:〈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北京:《方言》,1996年,第4期,頁264-271。
潘家懿:〈鼻/塞韻尾的消變及其粵東閩語模式〉,太原:《語文研究》,1998年,第4期,頁39-43。
潘悟云:〈吳語形成的歷史背景──兼論漢語南部方言的形成模式〉,北京:《方言》,2009年,第3期,頁193-203。
潘悟云:〈漢語元音的音變規則〉,上海:《語言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頁133-140。
鄧享璋:〈內陸閩語的同化與合音現象〉,北京:《方言》,2012年,第4期,頁302-309。
鄧享璋:〈內陸閩語的語音變例〉,北京:《方言》,2017年,第3期,頁324-335。
鄧曉華、王士元:〈古閩、客方言的來源以及歷史層次問題〉,長沙:《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頁8-12。
鄭張尚芳:〈浦城方言的南北區分〉,北京:《方言》,1985年,第1期,頁39-45。
錢毅:〈宋代江浙詩人不同韻尾陽聲韻部通押現象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23-129。
鮑明煒:〈江淮方言的特點〉,南京:《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頁71-76。
龍海燕:〈湘西南贛語鼻音韻尾的變化規律──以湖南洞口贛語為例〉,貴陽:《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105-109。
戴黎剛:〈閩語莆仙話兩類撮口呼韻母的來源──兼論原始閩語構擬中的一些問題〉,北京:《方言》,2005年,第3期,頁227-231。
戴黎剛:〈閩南話鼻化韻的歷史演變〉,上海:《語言研究集刊》,2008年,第1期,頁53-64。
戴黎剛:〈19世紀福州話的聲母類化〉,北京:《方言》,2016年,第1期,頁39-46。
薛才德:〈漢語方言梗攝開口二等字和宕攝開口一等字的元音及類型〉,天津:《南開語言學刊》,2004年,第2期,頁154-162。
鍾明立:〈普通話「打」字的讀音探源〉,北京:《中國語文》,2007年,第5期,頁470-471。
魏慧斌:〈宋詞韻-m韻尾消變考察〉,長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6期,頁69-72。
羅昕如:〈湖南方言古陰聲韻、入聲韻字今讀鼻韻現象〉,北京:《方言》,2012年,第3期,頁226-230。
譚娟:〈湖南湘鄉方言的鼻化韻淺析〉,長春:《現代交際》,2013年,第7期,頁30-32。
龐曦:〈咸陽話的方言歸屬及區域特徵〉,西安:《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頁56-60。
顧海洋:〈通泰方言深臻曾梗攝的演變及歷史層次〉,呼和浩特:《語文學刊》,2015年,第24期,頁22-24。
顧黔:〈通泰方言韻母研究──共時分布及歷時溯源〉,北京:《中國語文》,1997年,第3期,頁192-201。
顧黔:〈從丹陽方言看江淮官話與吳語的分界〉,太原:《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78-82。
Chen, M. Y. 1975, An areal study of nasalizat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 No. 1, pp. 16-59.
Susan Hess, 1990. Universals of nas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nasal finals in Wenling,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18, No. 1, pp. 44-94.
五、 博碩士學位論文
吳瑞文:《吳閩方言音韻比較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張耀文:《《彙集雅俗通十五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彥君:《漢語鼻音韻尾變異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
陳偉達:《《彙音妙悟》歷史音韻比較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論文,2014年。
彭建國:《湘語音韻歷史層次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楊秀芳:《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2年。
戴黎剛:《閩語的歷史層次及其演變》,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Chen, M. Y. 1972, Nasals and nasalization in Chinese: Explorations in phonological universals.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六、 網際網路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上網日期2019年5月20日,檢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漢字古今音資料庫,上網日期2019年6月25日,檢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小學堂上古音,上網日期2019年7月16日,檢自: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shangguyin。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上網日期2019年7月23日,檢自: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Dr. Donald Sturgeon(德龍):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hinese Text Project),上網日期2019年9月16日,檢自:https://ctext.org/zh。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33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