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振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秦大岡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Chin, Ta-Kang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秦大岡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Chin, Ta-Kang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Mar-2020 11:10:3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Mar-2020 11:10:3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Mar-2020 11:10:34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151016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4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151016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主要探討明代鄧志謨所編著之小說《鐵樹記》、《飛劍記》與《呪棗記》在編創過程中經過哪些層面的通俗編寫過程。本文首先在第二章由小說題材的編寫手法做為觀察,指出作者在大量依賴聖傳文本做為底本的基礎上,額外加了公案、艷情故事與不同文學資料援入小說敘事中。在資料彼此的裁度衡量中,鄧志謨採取「積善」的通俗道德倫理觀做為各方材料彼此的縫合線。其次,第三章討論小說插圖,插圖本身便意味著通俗的展現,而此章主要藉由圖像研究與插圖形式指出鄧氏小說的特點,並結合與其它圖像文本的比較中理解小說插圖如何配合小說文字文本共同進行通俗化工程。最後,第四章討論小說敘事中道教神學通俗化的過程,具體以顯聖、道法與設齋三點做為觀察,指出三者在道教神學與大眾通俗的神道觀之間的連繫,以及鄧志謨是如何運用此點做到小說內在的通俗化。簡言之,鄧志謨小說的通俗編寫過程可由運用通俗題材、道教神學的通俗化以及小說插圖安排三方面呈現。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6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及檢討 12一、有關「神魔小說」與「奇傳體」的研究述評 12二、有關鄧志謨奇傳體小說的研究述評 16三、有關鄧志謨小說插圖的前行研究 19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24一、研究範疇與方法 24二、章節安排 26第二章 巧手妙編:鄧志謨對小說題材的改編手法 27第一節 繼承與改造:鄧志謨小說對聖傳內容的重編 28一、《鐵樹記》與所本之聖傳 29二、《飛劍記》與所本之聖傳 34三、《呪棗記》與所本之聖傳 39第二節 聖傳之外:小說中之公案、艷情故事與其它材料 43一、《鐵樹記》與公案故事 44二、《飛劍記》、《呪棗記》與艷情題材 49三、小說中的其它類型材料 53第三節 積善:以善重注神聖的小說家技藝 57第四節 小結 64第三章 神魔以圖:鄧志謨小說插圖分析 67第一節 三部小說插圖的圖像特色 68第二節 插圖形式:「雙面合頁連式」與神魔傳統的繼承 76一、小說中的圖文關係 77二、商品定位:插圖做為神魔的一種方式 80第三節 鄧志謨小說插圖與其它相關圖像之比較 86一、《鐵樹記》中的鐵樹鎮蛟 86二、《飛劍記》中飛劍斬黃龍插圖與度化母題 88三、《呪棗記》的薩真人像與清代版本《鐵樹記》的許真君像 91第四節 小結 93第四章 面向大眾:鄧志謨小說中的通俗神道觀 96第一節 真仙顯聖:小說敘事中的聖化之跡 100第二節 法之為教:小說中法術展演的意義 107第三節 設齋以終的小說結構與宗教想望 113第四節 小結 116第五章 結論 119第一節 本文研究總結 119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 122附錄一 線上圖書館可查閱之古籍書影 123附錄二 《鐵樹記》版本比較 (附:嘉靖本《鐵樹記》〈真君全傳序〉) 138參考書目 142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5380123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16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鄧志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奇傳體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宗教文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通俗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小說插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鄧志謨奇傳體小說之通俗編寫策略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study of adapted strategy in Teng Chih-mo`s "Chi-Chuan-Ti" novel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重刊宋本尚書注疏》,收於藝文印書館重印《十三經注疏》,嘉靖20年江西南昌府學本。〔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安遇時編:《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2輯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明〕朱國禎撰,王根林校點:《湧幢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明〕余昌祚編:《萟林尋到源頭》,萬曆47年朱永昌序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余邵魚:《列國志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3輯第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明〕余象斗:《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第1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第1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吳承恩:《西遊記》,世德堂本,收於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第4輯第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明〕胡廣等修:《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明〕唐寅著,周道振,張月尊輯校:《唐寅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明〕張岱:《夜航船》,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4。〔明〕焦竑:《國朝獻徵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明〕馮夢龍:《全像古今小說》,收於魏賢同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書局,2015。〔明〕葉盛著,魏忠明點校:《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明〕熊大木、李春芳編:《新刊大宋演義中興英烈傳》,明嘉靖31年楊氏清白堂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明〕鄧志謨:《山水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桂林標序刊本。〔明〕鄧志謨:《五代薩真人得道呪棗記》,萬曆31年竹溪散人序、萃慶堂余泗泉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明〕鄧志謨:《刻註釋藝林聚錦故事白眉》,萬曆27年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鄧志謨:《重訂許真君鐵樹記全傳》,白雪堂刊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鄧志謨:《唐代呂純陽得道飛劍記》,萬曆31年竹溪散人序、萃慶堂余泗泉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明〕鄧志謨:《晉代許旌陽得道斬蛟鐵樹記》,萬曆31年竹溪散人序、萃慶堂余泗泉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明〕鄧志謨:《晉代許旌陽得道斬蛟鐵樹記》,萬曆32年竹溪散人序刊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鄧志謨:《新刻旁訓四六古事苑》,萬曆46年潭陽余應虬序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鄧志謨:《精選故事黃眉》,偽托萬曆44年董其昌序本,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藏。〔明〕鄧志謨:《增補事類捷錄》,忠映堂重梓,魏邦達康熙時序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鄧志謨:《蔬果爭奇》,《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七輯,明天啟4年序刊本。〔明〕鄧志謨:《鍥旁註事類捷錄》,前有萬曆31年百拙生自序本,德國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藏。〔明〕鄧志謨:《得愚集》,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七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明〕謝肇淛:《五雜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2015。〔清〕錢大昕撰,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增訂本)》,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16。◎道藏類(本文皆使用新文豐出版1988年本)《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收於《正統道藏》第11冊。《梓潼帝君化書》,收於《正統道藏》第5冊。《呂祖志》,收於《正統道藏》第60冊。《許太史真君圖傳》,收於《正統道藏》第11冊。《許真君仙傳》,收於《正統道藏》第11冊。《道法會元》,收於《正統道藏》第48到51冊。〔元〕苗善時:《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收於《正統道藏》第9冊。〔宋〕白玉蟾:《玉隆集》,收於《正統道藏》第7冊。二、近人論著(一) 專書〔日〕二階堂善弘著,劉雄峰譯:《元帥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日〕酒井忠夫著;劉岳兵,孫雪梅,何英鶯譯:《中國善書研究(增補版)》,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美〕Chia, Lusille(賈晉珠):Printing for Profi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美〕Robert E. Hegel(何谷理),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美〕包筠雅(Brokaw, C. J.)著,杜正貞,張林譯:《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美〕康豹(Katz, Paul)著,吳光正、劉瑋譯:《多面向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濟南:齊魯書社,2010。〔美〕黃衛總(Martin W. Huang)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慾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鵑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丁仁傑:《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臺北:聯經出版,2013。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丁肇琴:《俗文學中的包公》,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王伯敏:《中國版畫史》,臺北:蘭亭書店,1986。朱越利:《道教考信集》,濟南:齊魯書社,2014。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2018。吳光正:《八仙故事系統考論——內丹道宗神話的建構及其流變》,北京:中華書局,2006。吳震:《明末清初勸善運動思想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李豐楙:《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周心慧:《中國古代版刻版畫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周心慧:《中國古版畫通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周心慧編:《新編中國版畫史圖錄》,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93。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新訂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孫楷第:《滄州後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臺北:聯經出版,2007。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高淳縣文化局編:《明清道教神像畫》,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張獻忠:《從菁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41。許蔚:《斷裂與建構:淨明道的歷史與文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郭孟良:《晚明商業出版》,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陳才訓:《明清小說文本形態生成與演變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2016。楊緒容:《百家公案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十四卷(藝術•考古文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3。蕭軍:《永樂宮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戴不凡:《小說見聞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濟南:齊魯書社,1999。顏彥:《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插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二)專書論文〔日〕大木康:〈晚明俗文學興盛的精神背景〉,收於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晚明與晚清的文學藝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1,頁103-126。〔日〕小野四平:〈關於鄧志謨的道教小說〉,收於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4,1982,頁135-148。〔日〕金文京:〈晚明小說、類書作家鄧志謨生平初探〉,收於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頁318-329。〔日〕金文京:〈晚明文人鄧志謨的創作活動:兼論其爭奇文學的來源及傳播〉,收於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2009,頁295-316。〔美〕歐大年(Daniel L. Overmyer):〈神明、聖徒、靈媒和遶境——從中國文化觀點比較地方民間信仰傳統〉,收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宗教信仰與想像》,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頁1-18。王三慶:〈論文學之「雅正」與「通俗」〉,收於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臺北:新文豐,2005,頁395-410。王璦玲:〈洗冤補恨:清初公案劇之藝術特質與其文化意涵〉,收於熊秉真編:《讓證據說話──中國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2001,頁21-104。朱越利:〈托名呂洞賓作詩造經小史〉,收於鄭開編:《水窮雲起集︰道教文獻研究的舊學新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頁101-148。李達三:〈The Bible And/ In /As Literature(聖經與文學,文學中的經,聖經的文學)〉,收於《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頁51-86。李豐楙,〈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收於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179-211。李豐楙、劉苑如,〈導言(一)〉,收於李豐楙、廖肇亨:《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7,頁1-20。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末清初「小說之教」的非常性格〉,收於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頁127-141。李豐楙:〈道教齋儀與喪葬禮俗複合的魂魄觀〉,收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頁459-483。林桂如:〈從《鍥五代薩真人得道呪棗記》論鄧志謨與建陽余氏出版〉,收於陳 偉強主編:《道教修煉與科儀的文學體驗》,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頁557-584。康韻梅:〈從文本演繹歷程論《西遊記》文學經典意義之形成〉,收於鄭毓瑜主編:《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頁1-47。張廣保:〈明代的國家宮觀與國家祭典〉,收於王崗,李天綱編:《中國近世地方社會中的宗教與國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頁157-183。陳才訓:〈通俗小說:明代儒學平民化與世俗化思潮的重要載體〉,收於黄霖、陳廣宏、鄭利華主編:《2013年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頁659-670。景安寧:〈呂洞賓與永樂宮純陽殿壁畫〉,收於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1999,頁 135-162。(三)期刊論文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頁1-85。王崗:〈明代淨明道與江西地方社會〉,《華人宗教研究》第10期,2017年7月,頁59-168。王猛:〈「神魔小說」正名——對歐陽健先生小說類名辨正的不同認識〉,《瀋陽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2009年2月,頁69-72。王遜:〈作為文獻的明清小說插圖——明清刊本小說文圖關系研究方法反思〉,《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頁177-184。王遜:〈明清小說插圖意義的再思考——基于讀者及其接受視角〉,《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頁16-21。石昌渝:〈明代公案小說:類型與源流〉,《文學遺產》第3期,2006年5月,頁110-117、160。吳聖昔:〈論鄧志謨的游戲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2期,頁184-196。李玉珍:〈《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與羅漢信仰:文字與圖像敘述〉,《臺灣宗教研究》第8卷第1期,2009年8月,頁1-25。李豐楙:〈罪罰與解救——謫仙神話與《鏡花緣》的結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7期,1995年9月,頁107-156。李豐楙:〈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國文學誌》第7期,2003年12月,頁85-113。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47-158。李豐楙:〈魔、精把關:《西遊記》的過關敘述及其諷喻〉,《政大中文學報》第31期,2019年6月,頁77-128。汪小洋:〈鄧志謨《鐵樹記》的另一版本與來源〉,《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頁118-123。林桂如:〈書業與獄訟——從晚明出版文化論余象斗公案小說的編纂過程與創作意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9期,2011年9月,頁1-39。邱澎生:〈明清訟師的興起及其官司致勝術〉,《歷史人類學學刊》第7卷第2期,2009年10月,頁31-71。秦大岡:〈重構聖傳:論鄧志謨飛劍記的編寫策略與宗教關懷〉,《中國文學研究》第47期,2019年2月,頁41-72。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6。高桂惠:〈世道與末枝——《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283-312。張超然:〈齋醮壇場與儀式變遷:以道教朝科為中心的討論〉,《華人宗教研究》第4期,2014年12月,頁1-41。張慧蘭:〈中國歷代勘釘源流概述〉,《世新中文研究集刊》第4期,2008年6月,頁223-250。張藝曦:〈飛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與龍沙讖〉,《新史學》第22卷第1期,2011年3月,頁1-57。戚世雋:〈鄧志謨「爭奇」系列作品的文體研究——兼論古代戲劇與小說的文體分野〉,《文學遺產》2008年第4期,頁107-116。許蔚:〈《西遊記》研究二題〉,《華人宗教研究》第6期,2015年12月,頁87-135。許蔚:〈真君背後的真君:許遜信仰文本中施岑信仰的潛流、施岑降筆的正典化以及許遜神格的下降與在地化〉,《華人宗教研究》第12期,2018年7月,頁1-44。郭劼:〈文本與觀看:近年來英語漢學界對視覺與文本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4期,2009年12月,頁35-68。郭黛暎:〈以反顯正——論鄧志謨道教小說中的反面角色〉,《清華中文學報》第2期,2008年12月,頁199-227。陳大康:〈熊大木現象:古代通俗小說傳播模式及其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頁99-113。陳旭東:〈鄧志謨著述知見錄〉,《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頁132-139。溫慶新:〈對近年來興盛的「神魔小說」文體研究熱的質疑〉,《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57-61。趙益:〈明代通俗文學的商業化編刊與世俗宗教生活——以鄧志謨「神魔小說」為中心的探討〉,《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頁53-61。劉天振:〈鄧志謨所纂「故事書」性質與功能初探〉,《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頁48-55。歐陽健:〈「神魔小說」還是「神怪小說」?——小說類名辨正之一〉,《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頁4-13。潘建國:〈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圖書館藏明刊孤本《蟬吟稿》考略〉,《文獻季刊》2012年4月第2期,頁56-67。潘建國:〈明鄧志謨「爭奇小說」探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2年3月,頁95-102。潘建國:〈晚明七種爭奇小說的作者與版本〉,《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頁78-88。鄭志明:〈民間善書的形成與教化——以《太上感應篇》為例〉,《鵝湖月刊》第36卷第10期,2011年4月,頁19-33。黎志添:〈明清道教呂祖降乩信仰的發展及相關文人乩壇研究〉,《中國文化研究 所學報》第65期,2017年7月,頁 139-179。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281-328。(四)學位論文白以文:《晚明仙傳小說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吳佩蓉:《小說的衍異:《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書寫現象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周羿呈:《余象斗之後:余應虬與晚明建陽出版策略的轉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林惠珍:《明刊《西廂記》戲曲版刻插圖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邱婉慧:《明代公案小說形塑「清官典型」的社會意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徐雪媄:《鄧志謨《新刻洒洒篇》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陳柏彰:《鄧志謨道教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8。雷文翠:《明代小說《呪棗記》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趙琨:《鄧志謨及其道教小說研究》,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龍文康:《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9。謝乙德:《明清神魔講史小說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293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