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仕進論唐代宗室政治地位變化
Looking at the political status change of Tang`s royal clan by how they enter officialdom
作者 陳詩翰
Chen, Shih-Han
貢獻者 王德權
陳詩翰
Chen, Shih-Han
關鍵詞 宗室
宗王
疏屬
仕進變化
一體化官僚結構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2:34 (UTC+8)
摘要 唐代初年大量任用宗室為官,尤多任地方都督、刺史。但至唐末,宗室地位卻嚴重下滑,屬於皇帝近親的親王階級不得任用與庶民無異。自唐初的重用而至唐末的衰弱,其中的變化顯示了宗室在唐代國制變動下面對的窘境。中間的轉折點,便發生在玄宗時。
玄宗時,唐代宗室的範圍,由初期的多為皇帝五服親,隨著時間遞嬗至擴展超過皇帝五服親。並隨著唐代確立九廟制度,宗室的範圍不只侷限於皇帝五服親,而是包含了同屬同一祖先的各房別。不論其神主是否在九廟當中,皆屬同宗。
唐初為控制地方於武德年間大量任用成年宗王擔任都督、刺史。至太宗時調整武德年間大量任用旁系親屬的作法,將其調回中央擔任九卿等未實際參與決策部分任官。而直系的親屬雖至地方任官,但其兵權已多受節制。進入高宗以後,隨著國制變動的影響,逐漸調整宗王所扮演的角色。宗王的角色在武后時達到低谷,雖於中、睿二朝稍有反彈,但至玄宗以後幾無外放機會。高宗以迄玄宗對宗王的調整與箝制,顯示宗王在政治作用上的功能性消失。同時,隨著李唐宗室繁衍宗室的範圍逐漸超過傳統的五服親,而產生大量宗室疏屬。宗室疏屬自玄宗以後則多以科舉入仕,不以親疏為用而以才能見用。疏屬的晉升管道基本與普通官僚無異,而在宗室內部形成宗王受限疏屬見用的情況。
另一方面,宗室與皇帝間有家人與君臣兩種關係並存。兩者行君臣之禮時,被嵌入了唐代自上而下不分內外的一體化官僚結構當中。當其為有階級者,多以官僚身分與皇帝互動。行家人之禮時,場合多受限,以親屬間私人宴會時為主。宗室與皇帝間的互動,藉由君臣之禮與家人之禮的差異,可窺見唐代宗室在國制變動下所面臨的轉型與變動。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1986。
5.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6.唐‧房玄齡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唐‧吳競撰,《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90。
8.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9.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等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1.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唐‧柳宗元,《柳河東集注》,台北:台灣商務,1986。
13.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
14.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17.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8.宋‧王若欽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册府元龜》,南京:鳳凰,2006。
19.宋‧王讜撰;周勛初整理,《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1987。
20.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1955。
21.宋‧王溥撰;牛繼清校證,《唐會要校正》,西安:三秦,2012。
22.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1956。
23.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24.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台北:藝文,1967。
25.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26.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27.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2002。
28.清‧王昶編,《金石萃編》,台北:國風,1964。
29.清‧趙鉞、勞格合撰,《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京都:中文,1978。
30.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1965。
31.清‧趙翼,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
32.清‧郝懿行,管謹訒點校,《鄭氏禮記箋》,,山東:齊魯書社,1999。
33.郁賢皓、胡可先著,《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4.胡戟、榮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北京大學,2012。
35.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6.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7.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38.郁賢皓編,《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2000。
39.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
40.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41.吴鋼主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全唐文補遺》1-9,西安:三秦,1994~2007。
42.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2011。
43.李獻奇、郭引強編著,《洛陽新獲墓誌》,北京:文物,1996。
44.西安碑林博物館編、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彙编》,北京:綫裝書局,2007。
45.趙文成、趙君平編,《新出唐墓誌百種》,杭州:西泠印社,2010。
46.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
47.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1992。
48.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卷》,天津:天津古籍,1991。
49.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86。
(二)近人專著
1.F.普洛格、D.G.貝茨著;吳愛明、鄧勇譯,《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2012。
3.池田溫,《中国古代籍帳研究:概観・録文》,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
4.吳宗國,《唐代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6。
7.沈剛,《漢代國家統治方式研究:列卿、宗室、信仰與基層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7。
8.谷川道雄,《戦後日本の中国史論争》,東京:河合出版,2001。
9.妹尾達彥,《長安の都市計画》,東京:講談社,2001。
10.松本保宣,《唐王朝の宮城と御前会議:唐代聴政制度の展開》,京都:晃洋書房,2006。
11.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香港:龍門書局,1978。
12.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1992。
13.徐鳳霞,《唐代長孫家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4。
14.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東昇,1982。
15.高明士編,《天聖令譯註》,台北:元照,2017。
16.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17.張國剛,《唐代家庭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4。
18.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9.張興成,《兩晉宗室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3。
20.章群,《唐代祠祭論稿》,台北:學海,1996。
2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8。
22.滋賀秀三,《中国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1967。
23.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2002。
24.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06。
25.賈志揚著;趙冬梅譯,《天皇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2010。
26.雷艷紅,《唐代君權與皇族地位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4。
27.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1995。
28.漥添慶文著,趙立新等譯,《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29.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型態、證物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2004。
30.劉后濱,《唐代選官政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1.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2.錢杭,《宗族的世系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11。
33.閻步克,《服周之冕》,北京:中華書局,2006。
34.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
35.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1992。
3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
(三)期刊、專書論文
1.小島浩之,〈唐代エリート官人の昇進経路の形成とその展開〉,《東洋文化研究》10(東京:2008),頁203-228。
2.山口正晃,〈将軍から都督へ―都督制に対する誤解〉,《東洋史研究》76-1(京都:2017),頁1-36。
3.介永強,〈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論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1(西安:2003),頁78。
4.毛漢光,〈緒論――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頁1-28。
5.毛漢光,〈論唐代之封駁〉,《國立中正大學學報》3:1(嘉義:1992),頁1~50。
6.王詩倫,〈唐代告身中的官人自稱形式〉,《大陸雜誌》87:2(台北:1993),頁32-48。
7.王鳳翔,〈唐五代賜姓研究〉,《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8:6(陝西:2003年),頁22-26。
8.王德權,〈「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學說史的檢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52(台北:2014),頁1-44。
9.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台北:2006),頁147-176。
10.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台北:2003),頁143~201。
11.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收入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73-222。
12.王德權,〈從官人章服制看唐代君臣關係〉,收入《唐宋時期的名份秩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5,頁19~60。
13.王德權,〈唐代律令中的「散官」與「散位」――從官人的待遇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1(台北:1989),頁33-90。
14.王德權,〈從「本品」到「職位」〉,未刊稿。
15.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受入自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
16.石磊,〈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1983年),頁1-43。
17.任士英,〈長安宮城佈局的變化與玄宗朝中樞政局〉,《唐研究》9(北京:2003),頁169~184。
18.池田溫,〈中国律令と官人機構〉,收入《前近代アジアの法と社会――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1,東京:勁草書房,1967,頁159~169。
19.牟潤孫,〈漢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試譯〉,收入氏著《注史齋從稿》,台北:台灣商務,1990,頁50-79。
20.李樹桐,〈唐代帝位繼承之研究〉,收入氏著《唐史研究》,台北:中華書局,2015,頁1-61。
21.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收入黃寬重、劉增貴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頁1-87。
22.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頁43-84。
23.周鼎,〈從國朝舊制到開元新制――唐代宗室群體政治面貌的重塑〉收入《中華文史論叢》112(上海:2013),頁319-397。
24.妹尾達彥,〈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55:2(京都:1996),頁35~74。
25.林偉洲,〈天下兵馬元帥與中唐地位繼承〉,收入氏著《中唐政治史研究論集》,台北:翰蘆,2017,頁99-135。
26.芮逸夫,〈九族制與爾雅釋親〉收入氏著《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台北:台大人類學系,1989,頁723-745。
27.阿部幸信,〈漢代における朝位とに綬制ついて〉,《東洋學報》82:3(京都:2011),頁1~24。
28.柳元迪,〈唐前半期都督府與州的統屬關係〉,《東洋史學研究》22,(韓國:1985),頁1-33。
29.胡可先,〈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補正〉,《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8:3(江蘇:1998),頁99-103。
30.胡如雷,〈唐代租傭調制的作用及意義〉,收入《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93~117。
31.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24-141。
32.孫正軍,〈官還是民:唐代三衛補吏稱”釋褐”小考〉,《復旦學報》2013:4(上海:2013),頁35~43。
33.孫英剛,〈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9(北京:2003),頁185-214。
34.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時間與任期的探討〉,收入氏著,《唐宋史論叢》,台北:商務,2000,頁357~383。
35.張國剛,〈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收於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1994,頁207-232。
36.張琛、苟利軍,〈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校補〉,《北方文物》2012:2(哈爾濱:2012),頁70-72。
37.許倬雲,〈漢代中國的體系網絡〉,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1-28。
38.郭聲波,〈唐代前期都督府為州一級行政機構嗎?――對「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討的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4(西安:2006),頁78-84。
39.陳于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蔡王房補考〉,《中國典籍與文化》75(北京:2010),頁132-135。
40.陳其南,〈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漢學研究》3:1(台北:1985),頁127~184。
41.陳登武,〈唐文宗朝真假國舅案的政治與法律課題〉,《興大歷史學報》,18(台中:2007),頁85-114。
42.渡邊孝,〈中晩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頁。
43.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鎭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鎭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京都:2001),頁30-68。
44.渡邊信一郎,〈唐代後半期の中央財政――戶部財政を中心に――〉,《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40號(京都:1988),頁一~三O。
45.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363-409。
46.菊池英夫著;韓昇譯,〈唐代折衝府分布研究問題研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514-557。
47.黃正建,〈唐代的”起家”與釋褐〉,《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一期(北京:2015),頁198~200。
48.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
49.劉思怡,〈唐朝宗室入仕情況〉,收入杜文玉編,《唐史論叢》16,西安:三秦出版,2013,頁174-183。
50.劉思怡,〈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新補〉,《唐史論叢》21,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頁186-195。
51.劉思怡,《唐宗正寺長官考》,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1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頁78-90。
52.劉海峰,〈唐後期銓選制度的演進〉,《廈門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廈門:1991),頁84~89。
53.潘明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匡補〉,《貴州大學學報》2005:1(貴州:2005年),頁95-102。
54.謝元魯,〈唐代諸王和公主出閣制度考辨〉收入杜文玉編,《唐史論叢》12,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頁。
55.嚴耕望,〈括地誌序略都督府管州考――附唐初府州圖〉,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155~192。
56.嚴耕望,〈唐代行政制度論略〉,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509~520。
57.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91,頁431-507。
58.蘇朗基,〈唐代前期的都督制度及其淵源〉,收入其氏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頁39~96。
(四)碩博士論文
1.方東明,《唐代外戚研究――以后妃親族為中心》,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周鼎,《唐代宗室的政治生態及其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馬思卿,《花落誰家─唐代宗室女及其婚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5.張麗娜,《唐代宗室封爵及其政治變遷》,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6.劉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劉智超,《論唐代前期宗室參政》,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4153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詩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Shih-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詩翰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Shih-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12:34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12: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2: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4153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5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3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唐代初年大量任用宗室為官,尤多任地方都督、刺史。但至唐末,宗室地位卻嚴重下滑,屬於皇帝近親的親王階級不得任用與庶民無異。自唐初的重用而至唐末的衰弱,其中的變化顯示了宗室在唐代國制變動下面對的窘境。中間的轉折點,便發生在玄宗時。
玄宗時,唐代宗室的範圍,由初期的多為皇帝五服親,隨著時間遞嬗至擴展超過皇帝五服親。並隨著唐代確立九廟制度,宗室的範圍不只侷限於皇帝五服親,而是包含了同屬同一祖先的各房別。不論其神主是否在九廟當中,皆屬同宗。
唐初為控制地方於武德年間大量任用成年宗王擔任都督、刺史。至太宗時調整武德年間大量任用旁系親屬的作法,將其調回中央擔任九卿等未實際參與決策部分任官。而直系的親屬雖至地方任官,但其兵權已多受節制。進入高宗以後,隨著國制變動的影響,逐漸調整宗王所扮演的角色。宗王的角色在武后時達到低谷,雖於中、睿二朝稍有反彈,但至玄宗以後幾無外放機會。高宗以迄玄宗對宗王的調整與箝制,顯示宗王在政治作用上的功能性消失。同時,隨著李唐宗室繁衍宗室的範圍逐漸超過傳統的五服親,而產生大量宗室疏屬。宗室疏屬自玄宗以後則多以科舉入仕,不以親疏為用而以才能見用。疏屬的晉升管道基本與普通官僚無異,而在宗室內部形成宗王受限疏屬見用的情況。
另一方面,宗室與皇帝間有家人與君臣兩種關係並存。兩者行君臣之禮時,被嵌入了唐代自上而下不分內外的一體化官僚結構當中。當其為有階級者,多以官僚身分與皇帝互動。行家人之禮時,場合多受限,以親屬間私人宴會時為主。宗室與皇帝間的互動,藉由君臣之禮與家人之禮的差異,可窺見唐代宗室在國制變動下所面臨的轉型與變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一、研究動機及目的 1
二、漢六朝的宗室概況 5
三、唐代宗室研究回顧 8
四、研究方法 11
五、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何為宗室?宗室的範圍與特權 17
一、《唐六典》的規定 17
二、屬籍、譜牒與外戚 23
三、大宗法與小宗法 28
四、賜姓問題 39
五、宗室的封爵與取得出身的特權 42
小結 44
第三章、唐代宗室仕進情況 47
一、唐代官員一般入仕、升遷情況 48
二、宗室取得出身方法 50
三、宗室官員仕進途徑 54
小結 87
第四章、宗室禮儀的變化與君臣關係 89
一、章服與宗室 89
二、班會朝序與宗室 95
三、諸王的禮儀位置 98
四、官僚化的宗室與皇帝互動 105
小結 109
第五章、結論 111
參考書目: 115
附錄一、唐代宗室資料表 123
附錄二、唐玄宗以後皇帝諸子資料 187
zh_TW
dc.format.extent 49679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3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宗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疏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仕進變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一體化官僚結構zh_TW
dc.title (題名) 從仕進論唐代宗室政治地位變化zh_TW
dc.title (題名) Looking at the political status change of Tang`s royal clan by how they enter officialdom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2.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3.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台北:弘文館,1986。
5.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6.唐‧房玄齡著,《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唐‧吳競撰,《貞觀政要》,台北:黎明文化,1990。
8.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9.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等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11.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79。
12.唐‧柳宗元,《柳河東集注》,台北:台灣商務,1986。
13.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台北:台灣商務,1986。
14.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5.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16.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16。
17.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
18.宋‧王若欽等編纂;周勛初等校訂,《册府元龜》,南京:鳳凰,2006。
19.宋‧王讜撰;周勛初整理,《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1987。
20.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1955。
21.宋‧王溥撰;牛繼清校證,《唐會要校正》,西安:三秦,2012。
22.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古籍,1956。
23.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
24.宋‧陳思撰,《寶刻叢編》,台北:藝文,1967。
25.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26.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
27.清‧董誥等編;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2002。
28.清‧王昶編,《金石萃編》,台北:國風,1964。
29.清‧趙鉞、勞格合撰,《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京都:中文,1978。
30.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藝文,1965。
31.清‧趙翼,王樹民校正,《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3。
32.清‧郝懿行,管謹訒點校,《鄭氏禮記箋》,,山東:齊魯書社,1999。
33.郁賢皓、胡可先著,《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34.胡戟、榮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北京大學,2012。
35.周振鶴主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36.趙君平編,《邙洛碑誌三百種》,北京:中華書局,2004。
37.仁井田陞,《唐令拾遺》,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4。
38.郁賢皓編,《唐刺史考全編》,合肥:安徽大學,2000。
39.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上海古籍,1992。
40.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2001。
41.吴鋼主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編,《全唐文補遺》1-9,西安:三秦,1994~2007。
42.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2011。
43.李獻奇、郭引強編著,《洛陽新獲墓誌》,北京:文物,1996。
44.西安碑林博物館編、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彙编》,北京:綫裝書局,2007。
45.趙文成、趙君平編,《新出唐墓誌百種》,杭州:西泠印社,2010。
46.趙君平、趙文成編,《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北京圖書館,2007。
47.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1992。
48.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洛陽卷》,天津:天津古籍,1991。
49.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1986。
(二)近人專著
1.F.普洛格、D.G.貝茨著;吳愛明、鄧勇譯,《文化演進與人類行為》,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2012。
3.池田溫,《中国古代籍帳研究:概観・録文》,東京:東京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1979。
4.吳宗國,《唐代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
6.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6。
7.沈剛,《漢代國家統治方式研究:列卿、宗室、信仰與基層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7。
8.谷川道雄,《戦後日本の中国史論争》,東京:河合出版,2001。
9.妹尾達彥,《長安の都市計画》,東京:講談社,2001。
10.松本保宣,《唐王朝の宮城と御前会議:唐代聴政制度の展開》,京都:晃洋書房,2006。
11.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香港:龍門書局,1978。
12.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1992。
13.徐鳳霞,《唐代長孫家族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4。
14.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東昇,1982。
15.高明士編,《天聖令譯註》,台北:元照,2017。
16.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17.張國剛,《唐代家庭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4。
18.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19.張興成,《兩晉宗室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13。
20.章群,《唐代祠祭論稿》,台北:學海,1996。
21.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台灣商務,1998。
22.滋賀秀三,《中国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1967。
23.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北京:學苑,2002。
24.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06。
25.賈志揚著;趙冬梅譯,《天皇貴冑:宋代宗室史》,南京:江蘇人民,2010。
26.雷艷紅,《唐代君權與皇族地位之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4。
27.寧欣,《唐代選官研究》,台北:文津,1995。
28.漥添慶文著,趙立新等譯,《魏晉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29.劉后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型態、證物運行與制度變遷》,濟南:齊魯書社,2004。
30.劉后濱,《唐代選官政務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1.劉琴麗,《唐代武官選任制度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2.錢杭,《宗族的世系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11。
33.閻步克,《服周之冕》,北京:中華書局,2006。
34.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5。
35.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台北:文津,1992。
3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
(三)期刊、專書論文
1.小島浩之,〈唐代エリート官人の昇進経路の形成とその展開〉,《東洋文化研究》10(東京:2008),頁203-228。
2.山口正晃,〈将軍から都督へ―都督制に対する誤解〉,《東洋史研究》76-1(京都:2017),頁1-36。
3.介永強,〈唐代宗室管理制度論略〉,《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3:1(西安:2003),頁78。
4.毛漢光,〈緒論――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收入氏著《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頁1-28。
5.毛漢光,〈論唐代之封駁〉,《國立中正大學學報》3:1(嘉義:1992),頁1~50。
6.王詩倫,〈唐代告身中的官人自稱形式〉,《大陸雜誌》87:2(台北:1993),頁32-48。
7.王鳳翔,〈唐五代賜姓研究〉,《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8:6(陝西:2003年),頁22-26。
8.王德權,〈「臣某」與唐代君臣關係――學說史的檢討〉,《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52(台北:2014),頁1-44。
9.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5(台北:2006),頁147-176。
10.王德權,〈古代中國體系的搏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台北:2003),頁143~201。
11.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收入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173-222。
12.王德權,〈從官人章服制看唐代君臣關係〉,收入《唐宋時期的名份秩序》,台北:政大出版社,2015,頁19~60。
13.王德權,〈唐代律令中的「散官」與「散位」――從官人的待遇談起〉,《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1(台北:1989),頁33-90。
14.王德權,〈從「本品」到「職位」〉,未刊稿。
15.甘懷真,〈中國中古時期「國家」的型態〉,受入自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
16.石磊,〈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台北:1983年),頁1-43。
17.任士英,〈長安宮城佈局的變化與玄宗朝中樞政局〉,《唐研究》9(北京:2003),頁169~184。
18.池田溫,〈中国律令と官人機構〉,收入《前近代アジアの法と社会――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1,東京:勁草書房,1967,頁159~169。
19.牟潤孫,〈漢初公主及外戚在帝室中之地位試譯〉,收入氏著《注史齋從稿》,台北:台灣商務,1990,頁50-79。
20.李樹桐,〈唐代帝位繼承之研究〉,收入氏著《唐史研究》,台北:中華書局,2015,頁1-61。
21.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收入黃寬重、劉增貴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頁1-87。
22.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收入氏著《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頁43-84。
23.周鼎,〈從國朝舊制到開元新制――唐代宗室群體政治面貌的重塑〉收入《中華文史論叢》112(上海:2013),頁319-397。
24.妹尾達彥,〈唐長安城の官人居住地〉,《東洋史研究》55:2(京都:1996),頁35~74。
25.林偉洲,〈天下兵馬元帥與中唐地位繼承〉,收入氏著《中唐政治史研究論集》,台北:翰蘆,2017,頁99-135。
26.芮逸夫,〈九族制與爾雅釋親〉收入氏著《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台北:台大人類學系,1989,頁723-745。
27.阿部幸信,〈漢代における朝位とに綬制ついて〉,《東洋學報》82:3(京都:2011),頁1~24。
28.柳元迪,〈唐前半期都督府與州的統屬關係〉,《東洋史學研究》22,(韓國:1985),頁1-33。
29.胡可先,〈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補正〉,《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8:3(江蘇:1998),頁99-103。
30.胡如雷,〈唐代租傭調制的作用及意義〉,收入《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93~117。
31.唐長孺,〈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24-141。
32.孫正軍,〈官還是民:唐代三衛補吏稱”釋褐”小考〉,《復旦學報》2013:4(上海:2013),頁35~43。
33.孫英剛,〈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收入榮新江主編,《唐研究》9(北京:2003),頁185-214。
34.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時間與任期的探討〉,收入氏著,《唐宋史論叢》,台北:商務,2000,頁357~383。
35.張國剛,〈唐代階官與職事官的階官化〉收於氏著《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1994,頁207-232。
36.張琛、苟利軍,〈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校補〉,《北方文物》2012:2(哈爾濱:2012),頁70-72。
37.許倬雲,〈漢代中國的體系網絡〉,收入《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1-28。
38.郭聲波,〈唐代前期都督府為州一級行政機構嗎?――對「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討的商榷」〉,《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6:4(西安:2006),頁78-84。
39.陳于全,〈新唐書宗室世系表蔡王房補考〉,《中國典籍與文化》75(北京:2010),頁132-135。
40.陳其南,〈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漢學研究》3:1(台北:1985),頁127~184。
41.陳登武,〈唐文宗朝真假國舅案的政治與法律課題〉,《興大歷史學報》,18(台中:2007),頁85-114。
42.渡邊孝,〈中晩唐期における官人の幕職官入仕とその背景〉,收入松本肇、川合康三編,《中唐文學の視角》,東京:創文社,1998,頁。
43.渡邊孝,〈唐後半期の藩鎭辟召制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淮南‧浙西藩鎭における幕職官の人的構成などを手がかりに〉,《東洋史研究》60:1(京都:2001),頁30-68。
44.渡邊信一郎,〈唐代後半期の中央財政――戶部財政を中心に――〉,《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40號(京都:1988),頁一~三O。
45.渡邊信一郎著;周長山譯,〈元會的建構―中國古代帝國的朝政與禮儀〉,收入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363-409。
46.菊池英夫著;韓昇譯,〈唐代折衝府分布研究問題研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四,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514-557。
47.黃正建,〈唐代的”起家”與釋褐〉,《中國史研究》2015年第一期(北京:2015),頁198~200。
48.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
49.劉思怡,〈唐朝宗室入仕情況〉,收入杜文玉編,《唐史論叢》16,西安:三秦出版,2013,頁174-183。
50.劉思怡,〈新唐書宗室世系表新補〉,《唐史論叢》21,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頁186-195。
51.劉思怡,《唐宗正寺長官考》,收入杜文玉主編《唐史論叢》11,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頁78-90。
52.劉海峰,〈唐後期銓選制度的演進〉,《廈門大學學報》1991年第一期(廈門:1991),頁84~89。
53.潘明福,〈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匡補〉,《貴州大學學報》2005:1(貴州:2005年),頁95-102。
54.謝元魯,〈唐代諸王和公主出閣制度考辨〉收入杜文玉編,《唐史論叢》12,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頁。
55.嚴耕望,〈括地誌序略都督府管州考――附唐初府州圖〉,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155~192。
56.嚴耕望,〈唐代行政制度論略〉,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頁509~520。
57.嚴耕望,〈論唐代尚書省之職權與地位〉,收入氏著《嚴耕望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91,頁431-507。
58.蘇朗基,〈唐代前期的都督制度及其淵源〉,收入其氏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頁39~96。
(四)碩博士論文
1.方東明,《唐代外戚研究――以后妃親族為中心》,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吳承翰,〈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周鼎,《唐代宗室的政治生態及其變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4.馬思卿,《花落誰家─唐代宗室女及其婚配》,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5.張麗娜,《唐代宗室封爵及其政治變遷》,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6.劉思怡,《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7.劉智超,《論唐代前期宗室參政》,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21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