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地方選舉研究:以《自由中國》的討論為中心(1950-1960)
A Study of the Local Election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Journal “Free China”(1950-1960)
作者 陳致妤
貢獻者 薛化元
陳致妤
關鍵詞 地方選舉
《自由中國》
選舉問題
組黨運動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2:50 (UTC+8)
摘要 台灣自1950年起推行地方選舉,表面上標榜為「自由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實行「民主憲政」之象徵,亦為當時本省籍菁英體制內政治參與的唯一管道。然而,黨國體制從行政、司法、情治單位等各層面對地方選舉進行控制,壓制不合黨意的政治參與,實際上是對民主憲政之破壞。
《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與雜誌主要作者群,屬於外省籍菁英,於1950年代初期並不關心台灣地方選舉問題。至1950年代中後期,隨著雷震與國民黨關係破裂,刊物對地方選舉的關注度亦顯著提升。為了改善地方選舉不公問題,在野菁英們於1950年代間不斷向國民黨當局提出訴求,卻遲遲未有成效,至1960年地方選舉後,外省籍菁英雷震等人乃決定與本省籍菁英共同籌組新黨,圖與執政黨相抗衡。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同年9月「雷震案」爆發後,這波組黨行動隨之漸趨沒落。
本研究以1950年代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政論雜誌《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中心,透過主導刊物內容的外省籍菁英視角,了解台灣地方選舉推行初期之不公情形,乃至1960年演變為組黨行動。本研究將針對選舉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爭議,以及當時在野菁英之應變與訴求進行整理與探討。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 《中央日報》
2. 《公論報》
3. 《民主中國》
4. 《民主潮》
5. 《民報》
6. 《自由中國》
7. 《時與潮》
8. 《國民政府公報》
9. 《監察院公報》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12. 《臺灣省政府公報》
13.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
14. 《徵信新聞報》
15. 《聯合報》
16.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縣:國史館,2002。
17. 歐素瑛編註,《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縣:國史館,2001。

二、專書
1. 「自由中國」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方自治與選舉的檢討》,臺北市:自由中國社,1960。
2.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臺灣地方選舉制度》,臺北市:幼獅,1964。
3.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60。
4. 田桂林,《中華民國憲法衡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1。
5.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縣:稻鄉,2008。
6.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7. 江大樹、陳仁海,《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選舉罷免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7。
8. 亨廷頓(Huntington, Samuel P.)、納爾遜(Nelson, Joan M.)著,王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北京:華夏出版,1989。
9. 余登發,《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出版地不詳:作者自印,1979。
10. 吳烟村,《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選舉監察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5。
11. 吳國楨口述,裴斐(Peffer, Nathaniel)、韦慕庭(Wilbur, C. Martin)訪問整理,吴修垣譯,高云鹏譯審,马军校注,《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囯桢口述回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2. 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市:國史館,2015。
13. 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全體執筆人,《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市:月旦,1999。
14. 李筱峯,《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15. 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16.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
17. 林明樺資料蒐集、周馥儀文字整理,《買來的政權:台灣選舉文化觀察》,台北市:草根,2014。
18. 邱家洪,《打造亮麗人生:邱家洪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07。
19. 若林正丈,《台湾海峡の政治―民主化と「国体」の相剋》,東京:田畑書店,1991。
20.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月旦,1997。
21. 郎裕憲,《臺灣地方選舉》,臺北市:政大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1966。
22.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
23. 張厲生編,《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1949。
24.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25.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1995。
26.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1992。
27. 傅仁燮,《台灣地方選舉之研究》,臺北市:嘉新文化基金會,1969。
28. 傅正,《傅正文選》,臺北縣:傅正,1989。
29. 傅正編,《雷震全集》,臺北:桂冠圖書,1989-1990
30. 項昌權,《臺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1。
31. 黃克武主編,《遷台初期的蔣中正》,臺北市:中正紀念堂,2011。
32.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縣:稻鄉,1988。
33.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
34.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臺北:董翔飛,1991。
35. 雷震著,林淇瀁校註,《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臺北市:遠流出版,2002。
36.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中市: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1965。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省民意機關之成立》,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一年來言論集》,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臺灣暴動事件紀實》,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1947。
40. 潘光哲,《遙想─德先生:百年來知識份子的歷史格局》,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2011。
41. 潘光哲編,《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
42.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43.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聯經,2012。
44.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縣:稻鄉,1996。
45.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
46. 薛化元,《雷震與1950年代台灣政治發展─轉型正義的視角》,臺北市:中正紀念堂,2019。
47.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市:五南圖書,2015。
48. 薛化元編,《715解嚴三十週年紀念專刊》,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7。
49.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臺北縣:國史館,2005。
50. 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市:唐山,1998。
51. 聶華苓,《三輩子》,台北市:聯經,2017。
52. 蘇瑞鏘,《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縣:稻鄉,2005。

三、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1.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303-334。
2. 薛化元,〈《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台灣風物》,45:4(1995.12.31),頁9-45。
3.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69-212。
4. 蘇瑞鏘,〈戰後臺灣歷史發展「動因」與「脈絡」的再思考──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收入蘇瑞鏘,《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頁281-305。

四、學位論文
1. 呂怡蓉,〈《自由中國》雜誌與台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2.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
3. 鍾雅蓬,〈政論雜誌與台灣民主化:「自由中國」個案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4。
4. 顏淑芳,〈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5. 魏誠,〈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五、網際網路
1.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2.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3. 司法院大法官
4.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5. 立法院法律系統
6. 全國法規資料庫
7. 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
8.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網站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2158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8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化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致妤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致妤zh_TW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0 11:12:50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0 11:12: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0 11:12:5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8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5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8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自1950年起推行地方選舉,表面上標榜為「自由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實行「民主憲政」之象徵,亦為當時本省籍菁英體制內政治參與的唯一管道。然而,黨國體制從行政、司法、情治單位等各層面對地方選舉進行控制,壓制不合黨意的政治參與,實際上是對民主憲政之破壞。
《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與雜誌主要作者群,屬於外省籍菁英,於1950年代初期並不關心台灣地方選舉問題。至1950年代中後期,隨著雷震與國民黨關係破裂,刊物對地方選舉的關注度亦顯著提升。為了改善地方選舉不公問題,在野菁英們於1950年代間不斷向國民黨當局提出訴求,卻遲遲未有成效,至1960年地方選舉後,外省籍菁英雷震等人乃決定與本省籍菁英共同籌組新黨,圖與執政黨相抗衡。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同年9月「雷震案」爆發後,這波組黨行動隨之漸趨沒落。
本研究以1950年代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政論雜誌《自由中國》半月刊為中心,透過主導刊物內容的外省籍菁英視角,了解台灣地方選舉推行初期之不公情形,乃至1960年演變為組黨行動。本研究將針對選舉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爭議,以及當時在野菁英之應變與訴求進行整理與探討。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二章 戰後台灣地方選舉制度之草創 9
第一節 1949年以前的地方選舉 9
第二節 1950年代地方自治的推行 22

第三章 1950年代地方選舉過程爭議 43
第一節 黨國體制對選舉的控制 43
第二節 競選過程中發生之爭議 48
第三節 選務辦理過程中發生之爭議 72
第四節 選舉結束後之爭議 84

第四章 在野政治菁英對選舉問題之反應 91
第一節 1950年代外省籍自由派人士對選舉態度的轉變 91
第二節 從檢討選舉問題到組織反對黨 104

第五章 結論 125

附錄 129
附錄一、《自由中國》半月刊歷年來地方自治/選舉相關文章篇數 129
附錄二、《自由中國》半月刊歷年來地方自治/選舉相關文章列表 130
附錄三、1950年代台灣辦理縣市長、縣市議員、省議員選舉簡表 135

參考書目 137
zh_TW
dc.format.extent 34217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8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地方選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由中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選舉問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組黨運動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地方選舉研究:以《自由中國》的討論為中心(1950-1960)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the Local Elections in Taiwan Based on the Journal “Free China”(1950-1960)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1. 《中央日報》
2. 《公論報》
3. 《民主中國》
4. 《民主潮》
5. 《民報》
6. 《自由中國》
7. 《時與潮》
8. 《國民政府公報》
9. 《監察院公報》
10.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11.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
12. 《臺灣省政府公報》
13. 《臺灣省臨時省議會公報》
14. 《徵信新聞報》
15. 《聯合報》
16. 陳世宏、張世瑛、許瑞浩、薛月順編,《雷震案史料彙編:國防部檔案選輯》,臺北縣:國史館,2002。
17. 歐素瑛編註,《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五)地方自治與選舉》,臺北縣:國史館,2001。

二、專書
1. 「自由中國」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地方自治與選舉的檢討》,臺北市:自由中國社,1960。
2.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部,《臺灣地方選舉制度》,臺北市:幼獅,1964。
3. 台灣省政府民政廳編,《臺灣選政》,南投縣:台灣省政府民政廳,1960。
4. 田桂林,《中華民國憲法衡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1。
5. 任育德,《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1949-1960)》,臺北縣:稻鄉,2008。
6. 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9。
7. 江大樹、陳仁海,《臺灣全志‧卷四:政治志─選舉罷免篇》,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7。
8. 亨廷頓(Huntington, Samuel P.)、納爾遜(Nelson, Joan M.)著,王曉壽、吳志華、項繼權譯,《難以抉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參與》,北京:華夏出版,1989。
9. 余登發,《余登發獄中自述:我的政治生涯》,出版地不詳:作者自印,1979。
10. 吳烟村,《動員戡亂時期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選舉監察之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5。
11. 吳國楨口述,裴斐(Peffer, Nathaniel)、韦慕庭(Wilbur, C. Martin)訪問整理,吴修垣譯,高云鹏譯審,马军校注,《从上海市长到"台湾省主席":1946-1953年:吴囯桢口述回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2. 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市:國史館,2015。
13. 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全體執筆人,《東亞近代思想與社會:李永熾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市:月旦,1999。
14. 李筱峯,《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1993。
15. 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応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16.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四)》,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
17. 林明樺資料蒐集、周馥儀文字整理,《買來的政權:台灣選舉文化觀察》,台北市:草根,2014。
18. 邱家洪,《打造亮麗人生:邱家洪回憶錄》,臺北市:前衛,2007。
19. 若林正丈,《台湾海峡の政治―民主化と「国体」の相剋》,東京:田畑書店,1991。
20. 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臺北市:月旦,1997。
21. 郎裕憲,《臺灣地方選舉》,臺北市:政大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中心,1966。
22. 張忠棟,《自由主義人物》,台北市:允晨文化,1996。
23. 張厲生編,《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專刊》,臺灣省地方自治研究會,1949。
24. 陳存恭、潘光哲訪問,潘光哲紀錄,《劉象山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25.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月旦,1995。
26. 陳義彥、黃麗秋,《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1992。
27. 傅仁燮,《台灣地方選舉之研究》,臺北市:嘉新文化基金會,1969。
28. 傅正,《傅正文選》,臺北縣:傅正,1989。
29. 傅正編,《雷震全集》,臺北:桂冠圖書,1989-1990
30. 項昌權,《臺灣地方選舉之分析與檢討》,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71。
31. 黃克武主編,《遷台初期的蔣中正》,臺北市:中正紀念堂,2011。
32.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縣:稻鄉,1988。
33.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
34. 董翔飛,《中國憲法與政府》,臺北:董翔飛,1991。
35. 雷震著,林淇瀁校註,《雷震回憶錄之新黨運動黑皮書》,臺北市:遠流出版,2002。
36. 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臺中市:臺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1965。
3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編,《臺灣省民意機關之成立》,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3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一年來言論集》,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
3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編,《臺灣暴動事件紀實》,臺北市: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新聞室,1947。
40. 潘光哲,《遙想─德先生:百年來知識份子的歷史格局》,臺北市:南方家園文化,2011。
41. 潘光哲編,《傅正《自由中國》時期日記選編》,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
42. 鄭牧心,《台灣議會政治40年》,臺北市:自立晚報,1987。
43. 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市:聯經,2012。
44.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縣:稻鄉,1996。
45. 薛化元,《中國現代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
46. 薛化元,《雷震與1950年代台灣政治發展─轉型正義的視角》,臺北市:中正紀念堂,2019。
47.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市:五南圖書,2015。
48. 薛化元編,《715解嚴三十週年紀念專刊》,新北市: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7。
49.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臺北縣:國史館,2005。
50. 謝漢儒,《關鍵年代的歷史見證:臺灣省參議會與我》,臺北市:唐山,1998。
51. 聶華苓,《三輩子》,台北市:聯經,2017。
52. 蘇瑞鏘,《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臺北縣:稻鄉,2005。

三、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1.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菁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收入賴澤涵主編,《臺灣光復初期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頁303-334。
2. 薛化元,〈《自由中國》「反對黨」主張的歷史考察〉,《台灣風物》,45:4(1995.12.31),頁9-45。
3. 薛化元,〈臺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收入中央研究院臺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臺灣》(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頁169-212。
4. 蘇瑞鏘,〈戰後臺灣歷史發展「動因」與「脈絡」的再思考──以「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為中心〉,收入蘇瑞鏘,《戰後臺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頁281-305。

四、學位論文
1. 呂怡蓉,〈《自由中國》雜誌與台灣黨外運動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2. 林淇瀁,〈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五○年代台灣政治變遷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2。
3. 鍾雅蓬,〈政論雜誌與台灣民主化:「自由中國」個案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4。
4. 顏淑芳,〈自由中國半月刊的政黨思想〉,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5. 魏誠,〈自由中國半月刊內容演變與政治主張〉,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五、網際網路
1.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2.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
3. 司法院大法官
4.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
5. 立法院法律系統
6. 全國法規資料庫
7. 地方議會議事錄檢索系統
8.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網站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35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