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日治時期地方博覽會 —以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為例
An exhibi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1931 Kaohsiung Harbor Exhibition
作者 蔡廷貞
Tsai, Ting-Chen
貢獻者 戴寶村
蔡廷貞
Tsai , Ting-Chen
關鍵詞 高雄港勢展
南支南洋
高雄州廳
展覽會
新興高雄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2-三月-2020 11:13:02 (UTC+8)
摘要 明治時期歐美各國的博物概念、陳列展示手段及展覽方式的傳入日本,影響了日本統治下透過活動、展覽會、博覽會的形式引入台灣各地。不僅是執政者對內及對外宣示統治成效和政策發展的展現,也具振興地方工商業和凝聚地方官民凝聚意識的目的。1931年5月1日至6日舉辦的高雄港勢展覽會即是1930年代台灣各地大小展示活動中的一例,作為此時期地方史上大型展覽會與共計11萬人潮參觀。港勢展因慶祝新高雄州廳落成啟用和高雄海洋觀測所的開幕所舉辦,並在高雄市役所主辦、高雄商工會協辦組織下,以提振地方經濟、對外南支南洋發展為宗旨,不僅展現隨鐵道、築港工事、市區計畫擴展和市區人口擴張帶動下的新興高雄產業與社會需求,也凸顯了在日本國內國外航線運輸、貿易、軍事、政經上的地位。
港勢展的內容與人力動員狀況上,由官方宣傳品《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到新聞報導記載可見由中央至地方的政府單位、各縣市各級學校師生、民間團體、企業、官員、商人、仕紳、地方各商店,甚至地方大家族的參加協力狀況。在靜態視覺上以各種統計圖表、展覽品和宣傳品為中心,動態上則以媽祖繞境、活動提燈遊行、運動競賽、市街裝飾競賽、文藝餘興演出等活動刺激民眾的參與度,增加參與人潮。因此,在包含跨日台、跨各縣市的官民動員同時,也反映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雙向關係。本文一面討論港勢展在組織構成和人力動員間,跨地域、社會層級官民、企業團體的被動與主動錯綜關係,一面也探討官方與民間透過各自論述空間,以抱持各自目的形成對港勢展的不同分析報導面向與看法。
參考文獻 一、 報紙雜誌
1. 《高雄州時報》
2. 《三六九小報》
3. 《台灣警察時報》
4. 《台灣新民報》
5. 《台灣日日新報》
6.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7. 《台灣日日新報》(夕刊)
8. 《高雄商工會報》

二、 公報、史料
1.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 第六種公報類(二)》 (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1992)。
2.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打狗築港第二期計畫概要(大正元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復刻,2016)。
3.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高雄築港工事設計書(昭和5年度)》(台北:南天書局,2016)。
4.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高雄港要覽》(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6)。
5. 興南新聞社,《興南新聞》 (台北:東方文化,1997)。
6.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台北 : 興南新聞社,1943)。
7.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州館內概況即事務概要(三)》 (台北:成文復刻,1985)。
8. 高雄港勢展覽會編,《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台北:成文,2010)。
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台灣總督府國勢調查報告 昭和五年結果中間報 高雄州》(東京:文生書院,2000)。
10. 中山馨、片山淸夫著,《躍進高雄の全貌》(台北:成文,1985)。
11. 片山清夫,《大高雄建社論と市の現勢》 (台北:成文,2010)。
12. 本田喜八編,《高雄州地誌》(臺北市 : 成文,1985)。
13.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 (台北:成文,2010)。
14.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 (台北:成文,1985)。
15. 間島三二編,《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台北:成文,1999)。

三、 期刊論文
1. 小山權太郎編,《高雄市大觀》(台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0)。
2. 中川清,〈明治˙大正期の代表的機械商社高田商會〉,收錄自《白鷗大學論文集》,9:2(1995),頁51-108。
3. 中村秀,《大坪與ㄧ翁小傳》,(高雄,1935)。
4. 吳榮發,〈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概述〉,《高雄文獻》,18:1(2005.3),頁1-28。
5. 李文環、楊晴惠,〈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8 (2015),頁63-93。
6. 林品章、蘇文卿,〈昭和六年高雄港勢展覽會及其視覺設計相關研究〉,《設計學報》,2:2 (1997.12),頁109-121。
7. 許淑娟,〈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2005.12),頁1-28。
8. 許淑娟,〈日治高雄日本實業家與都市建設〉,收錄《第六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論文集—水利與地域社會》,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編印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7)。
9. 游智勝,〈1930-1934港灣調查之研究〉,收錄於《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第二輯》,李福鐘主編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09),頁197-236。
10. 游智勝,〈從大港集中邁向小港分散: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築港政策轉變之背景〉,《臺灣文獻》,65:3(2014.9),頁267–305。
11. 楊晴惠,〈由展覽會、港祭、紀念日看日治時期高雄海港意象的形塑〉,《高雄文獻》,8:2(2018.8),頁7-45。
12. 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收錄《高雄歷史與文化論文集第三輯》(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頁123-208。
13. 劉素芬,〈日治初期台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收錄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 (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637-694。
14.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 47 (2016.3),頁1-46。
15. 劉碧珠,〈打狗小漁村的稅變:從鐵道、築港到市區規劃〉,發表於高雄國際論壇(未公開),2018年8月5日。
16. 戴寶村,〈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路聯結營運〉,收錄戴寶村,《海洋台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8),頁231-266。
17. 戴寶村、吳子政,〈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陸聯結營運(1895-1945)〉,收錄杜劍鋒、林明璋、吳子政、張守真、楊玉姿、戴寶村、檜山幸夫等,《高雄港建港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頁123-126。
18. 謝濬哲,〈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6),頁211-244。

四、 學位論文
1.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3. 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1897-1943)〉,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4. 鄭智哲,〈日據時期台灣的海洋貿易政策發展-以大阪商船會社與日本郵船會社的營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4。
6.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 : 清末至日據時期(1895-1925)〉,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8. 謝濬哲,《國家與港口發展—高雄港的建構與管理(1895-1975)》,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五、 專書
1.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 (台北:玉山社,2013)。
2. 王御風、吳孟青、杉本藍、許聖迪、黃于津,《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
3. 吉田俊哉著,蘇碩斌、林文凱、陳韻如、李衣雲譯,《博覽會的政治學》 (台北:群學,2010)。
4. 呂紹理,《展示台灣》 (台北:麥田,2011)。
5.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麗文文化,2014)。
6. 許玲齡,《太子爺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台中:晨星,2016)。
7. 郭麗娟,《高雄找廟趣》(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
8.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 (台北:遠流,2008)。
9.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 (台北:稻鄉,1998)。

六、 資料庫
1.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viewer.q_authStr=1&viewer.q_fieldStr=allIndex&viewer.q_opStr=&viewer.q_valueStr=%E9%99%B3%E6%BA%AA%E6%B3%89
2. 中研院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
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查詢系統:http://collection.khm.gov.tw/
4. 〈全島實業大會展望〉資料網站:http://chengwen.com.tw/tc/cat/tai/jap/jap3/jap124.htm
5. 台灣日日新報檢索系統:http://rrxin.lib.nccu.edu.tw/cgi-bin2/Libo.cgi?
6.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https://tm.ncl.edu.tw/
7. 台灣人物誌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七、 日記
1. 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 :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4158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寶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蔡廷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Tsai , Ting-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廷貞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Ting-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三月-2020 11:13:02 (UTC+8)-
dc.date.available 2-三月-2020 11:13:0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三月-2020 11:13:0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41580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5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8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明治時期歐美各國的博物概念、陳列展示手段及展覽方式的傳入日本,影響了日本統治下透過活動、展覽會、博覽會的形式引入台灣各地。不僅是執政者對內及對外宣示統治成效和政策發展的展現,也具振興地方工商業和凝聚地方官民凝聚意識的目的。1931年5月1日至6日舉辦的高雄港勢展覽會即是1930年代台灣各地大小展示活動中的一例,作為此時期地方史上大型展覽會與共計11萬人潮參觀。港勢展因慶祝新高雄州廳落成啟用和高雄海洋觀測所的開幕所舉辦,並在高雄市役所主辦、高雄商工會協辦組織下,以提振地方經濟、對外南支南洋發展為宗旨,不僅展現隨鐵道、築港工事、市區計畫擴展和市區人口擴張帶動下的新興高雄產業與社會需求,也凸顯了在日本國內國外航線運輸、貿易、軍事、政經上的地位。
港勢展的內容與人力動員狀況上,由官方宣傳品《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到新聞報導記載可見由中央至地方的政府單位、各縣市各級學校師生、民間團體、企業、官員、商人、仕紳、地方各商店,甚至地方大家族的參加協力狀況。在靜態視覺上以各種統計圖表、展覽品和宣傳品為中心,動態上則以媽祖繞境、活動提燈遊行、運動競賽、市街裝飾競賽、文藝餘興演出等活動刺激民眾的參與度,增加參與人潮。因此,在包含跨日台、跨各縣市的官民動員同時,也反映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雙向關係。本文一面討論港勢展在組織構成和人力動員間,跨地域、社會層級官民、企業團體的被動與主動錯綜關係,一面也探討官方與民間透過各自論述空間,以抱持各自目的形成對港勢展的不同分析報導面向與看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回顧 1
第二節、史料性質與運用 6
第三節、架構 8
第二章、高雄港建設與博覽會 10
第一節、港口建設規劃:海陸交通與大高雄的擴展 10
第二節、高雄都市發展歷程 17
第三節、殖民展示博覽會 23
第三章、高雄港勢展覽會 26
第一節、展覽內容與各部職責 26
第二節、展覽的構成 50
第三節、展覽的宣傳 53
第四章、官商民的動員與參與 65
第一節、民間商店與學校組織 65
第二節、日人官員與商工人士 79
第三節、台人紳商與團體 92
第五章、高雄港勢展報導與宣傳 109
第一節、成功的官方意象 110
第二節、台灣民間的批判聲浪 130
第六章、結論 147
參考文獻 17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高雄港勢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南支南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高雄州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展覽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興高雄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地方博覽會 —以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n exhibi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1931 Kaohsiung Harbor Exhibi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報紙雜誌
1. 《高雄州時報》
2. 《三六九小報》
3. 《台灣警察時報》
4. 《台灣新民報》
5. 《台灣日日新報》
6.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7. 《台灣日日新報》(夕刊)
8. 《高雄商工會報》

二、 公報、史料
1.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 第六種公報類(二)》 (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1992)。
2.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打狗築港第二期計畫概要(大正元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復刻,2016)。
3.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高雄築港工事設計書(昭和5年度)》(台北:南天書局,2016)。
4.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高雄港要覽》(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6)。
5. 興南新聞社,《興南新聞》 (台北:東方文化,1997)。
6.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台北 : 興南新聞社,1943)。
7.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州館內概況即事務概要(三)》 (台北:成文復刻,1985)。
8. 高雄港勢展覽會編,《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台北:成文,2010)。
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台灣總督府國勢調查報告 昭和五年結果中間報 高雄州》(東京:文生書院,2000)。
10. 中山馨、片山淸夫著,《躍進高雄の全貌》(台北:成文,1985)。
11. 片山清夫,《大高雄建社論と市の現勢》 (台北:成文,2010)。
12. 本田喜八編,《高雄州地誌》(臺北市 : 成文,1985)。
13.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 (台北:成文,2010)。
14.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 (台北:成文,1985)。
15. 間島三二編,《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台北:成文,1999)。

三、 期刊論文
1. 小山權太郎編,《高雄市大觀》(台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0)。
2. 中川清,〈明治˙大正期の代表的機械商社高田商會〉,收錄自《白鷗大學論文集》,9:2(1995),頁51-108。
3. 中村秀,《大坪與ㄧ翁小傳》,(高雄,1935)。
4. 吳榮發,〈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概述〉,《高雄文獻》,18:1(2005.3),頁1-28。
5. 李文環、楊晴惠,〈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8 (2015),頁63-93。
6. 林品章、蘇文卿,〈昭和六年高雄港勢展覽會及其視覺設計相關研究〉,《設計學報》,2:2 (1997.12),頁109-121。
7. 許淑娟,〈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2005.12),頁1-28。
8. 許淑娟,〈日治高雄日本實業家與都市建設〉,收錄《第六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論文集—水利與地域社會》,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編印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7)。
9. 游智勝,〈1930-1934港灣調查之研究〉,收錄於《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第二輯》,李福鐘主編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09),頁197-236。
10. 游智勝,〈從大港集中邁向小港分散: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築港政策轉變之背景〉,《臺灣文獻》,65:3(2014.9),頁267–305。
11. 楊晴惠,〈由展覽會、港祭、紀念日看日治時期高雄海港意象的形塑〉,《高雄文獻》,8:2(2018.8),頁7-45。
12. 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收錄《高雄歷史與文化論文集第三輯》(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頁123-208。
13. 劉素芬,〈日治初期台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收錄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 (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637-694。
14.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 47 (2016.3),頁1-46。
15. 劉碧珠,〈打狗小漁村的稅變:從鐵道、築港到市區規劃〉,發表於高雄國際論壇(未公開),2018年8月5日。
16. 戴寶村,〈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路聯結營運〉,收錄戴寶村,《海洋台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8),頁231-266。
17. 戴寶村、吳子政,〈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陸聯結營運(1895-1945)〉,收錄杜劍鋒、林明璋、吳子政、張守真、楊玉姿、戴寶村、檜山幸夫等,《高雄港建港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頁123-126。
18. 謝濬哲,〈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6),頁211-244。

四、 學位論文
1.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3. 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1897-1943)〉,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4. 鄭智哲,〈日據時期台灣的海洋貿易政策發展-以大阪商船會社與日本郵船會社的營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4。
6.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7.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 : 清末至日據時期(1895-1925)〉,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8. 謝濬哲,《國家與港口發展—高雄港的建構與管理(1895-1975)》,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

五、 專書
1.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 (台北:玉山社,2013)。
2. 王御風、吳孟青、杉本藍、許聖迪、黃于津,《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
3. 吉田俊哉著,蘇碩斌、林文凱、陳韻如、李衣雲譯,《博覽會的政治學》 (台北:群學,2010)。
4. 呂紹理,《展示台灣》 (台北:麥田,2011)。
5.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麗文文化,2014)。
6. 許玲齡,《太子爺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台中:晨星,2016)。
7. 郭麗娟,《高雄找廟趣》(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
8.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 (台北:遠流,2008)。
9.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 (台北:稻鄉,1998)。

六、 資料庫
1.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viewer.q_authStr=1&viewer.q_fieldStr=allIndex&viewer.q_opStr=&viewer.q_valueStr=%E9%99%B3%E6%BA%AA%E6%B3%89
2. 中研院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
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查詢系統:http://collection.khm.gov.tw/
4. 〈全島實業大會展望〉資料網站:http://chengwen.com.tw/tc/cat/tai/jap/jap3/jap124.htm
5. 台灣日日新報檢索系統:http://rrxin.lib.nccu.edu.tw/cgi-bin2/Libo.cgi?
6.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https://tm.ncl.edu.tw/
7. 台灣人物誌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七、 日記
1. 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 :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22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