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戴寶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蔡廷貞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Tsai , Ting-Che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蔡廷貞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Tsai, Ting-Che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Mar-2020 11:13:0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Mar-2020 11:13:0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Mar-2020 11:13:0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415800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57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台灣史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41580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明治時期歐美各國的博物概念、陳列展示手段及展覽方式的傳入日本,影響了日本統治下透過活動、展覽會、博覽會的形式引入台灣各地。不僅是執政者對內及對外宣示統治成效和政策發展的展現,也具振興地方工商業和凝聚地方官民凝聚意識的目的。1931年5月1日至6日舉辦的高雄港勢展覽會即是1930年代台灣各地大小展示活動中的一例,作為此時期地方史上大型展覽會與共計11萬人潮參觀。港勢展因慶祝新高雄州廳落成啟用和高雄海洋觀測所的開幕所舉辦,並在高雄市役所主辦、高雄商工會協辦組織下,以提振地方經濟、對外南支南洋發展為宗旨,不僅展現隨鐵道、築港工事、市區計畫擴展和市區人口擴張帶動下的新興高雄產業與社會需求,也凸顯了在日本國內國外航線運輸、貿易、軍事、政經上的地位。港勢展的內容與人力動員狀況上,由官方宣傳品《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到新聞報導記載可見由中央至地方的政府單位、各縣市各級學校師生、民間團體、企業、官員、商人、仕紳、地方各商店,甚至地方大家族的參加協力狀況。在靜態視覺上以各種統計圖表、展覽品和宣傳品為中心,動態上則以媽祖繞境、活動提燈遊行、運動競賽、市街裝飾競賽、文藝餘興演出等活動刺激民眾的參與度,增加參與人潮。因此,在包含跨日台、跨各縣市的官民動員同時,也反映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雙向關係。本文一面討論港勢展在組織構成和人力動員間,跨地域、社會層級官民、企業團體的被動與主動錯綜關係,一面也探討官方與民間透過各自論述空間,以抱持各自目的形成對港勢展的不同分析報導面向與看法。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第一章、緒論 1第一節、問題意識與研究回顧 1第二節、史料性質與運用 6第三節、架構 8第二章、高雄港建設與博覽會 10第一節、港口建設規劃:海陸交通與大高雄的擴展 10第二節、高雄都市發展歷程 17第三節、殖民展示博覽會 23第三章、高雄港勢展覽會 26第一節、展覽內容與各部職責 26第二節、展覽的構成 50第三節、展覽的宣傳 53第四章、官商民的動員與參與 65第一節、民間商店與學校組織 65第二節、日人官員與商工人士 79第三節、台人紳商與團體 92第五章、高雄港勢展報導與宣傳 109第一節、成功的官方意象 110第二節、台灣民間的批判聲浪 130第六章、結論 147參考文獻 177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800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高雄港勢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南支南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高雄州廳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展覽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興高雄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日治時期地方博覽會 —以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為例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n exhibition of Japanese ruled period: The 1931 Kaohsiung Harbor Exhibitio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報紙雜誌1. 《高雄州時報》2. 《三六九小報》3. 《台灣警察時報》4. 《台灣新民報》5. 《台灣日日新報》6.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7. 《台灣日日新報》(夕刊)8. 《高雄商工會報》二、 公報、史料1. 《台灣文獻書目解題 第六種公報類(二)》 (台北:國立臺灣圖書館,1992)。2.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打狗築港第二期計畫概要(大正元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復刻,2016)。3. 高雄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高雄築港工事設計書(昭和5年度)》(台北:南天書局,2016)。4.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高雄築港出張所出版,《高雄港要覽》(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6)。5. 興南新聞社,《興南新聞》 (台北:東方文化,1997)。6.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台北 : 興南新聞社,1943)。7. 高雄市役所編,《高雄州館內概況即事務概要(三)》 (台北:成文復刻,1985)。8. 高雄港勢展覽會編,《高雄港勢展覽會誌》(台北:成文,2010)。9.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編,《台灣總督府國勢調查報告 昭和五年結果中間報 高雄州》(東京:文生書院,2000)。10. 中山馨、片山淸夫著,《躍進高雄の全貌》(台北:成文,1985)。11. 片山清夫,《大高雄建社論と市の現勢》 (台北:成文,2010)。12. 本田喜八編,《高雄州地誌》(臺北市 : 成文,1985)。13. 林進發,《台灣官紳年鑑》 (台北:成文,2010)。14. 芝忠一,《新興の高雄》 (台北:成文,1985)。15. 間島三二編,《南臺灣の寶庫と人物》(台北:成文,1999)。三、 期刊論文1. 小山權太郎編,《高雄市大觀》(台北:南國寫真大觀社,1930)。2. 中川清,〈明治˙大正期の代表的機械商社高田商會〉,收錄自《白鷗大學論文集》,9:2(1995),頁51-108。3. 中村秀,《大坪與ㄧ翁小傳》,(高雄,1935)。4. 吳榮發,〈1931年高雄港勢展覽會概述〉,《高雄文獻》,18:1(2005.3),頁1-28。5. 李文環、楊晴惠,〈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8 (2015),頁63-93。6. 林品章、蘇文卿,〈昭和六年高雄港勢展覽會及其視覺設計相關研究〉,《設計學報》,2:2 (1997.12),頁109-121。7. 許淑娟,〈日治時代「新興高雄」的市街地發展〉,《高市文獻》,18:4(2005.12),頁1-28。8. 許淑娟,〈日治高雄日本實業家與都市建設〉,收錄《第六屆白沙歷史地理學術研討論文集—水利與地域社會》,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編印 (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2017)。9. 游智勝,〈1930-1934港灣調查之研究〉,收錄於《跨域青年學者台灣史研究第二輯》,李福鐘主編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2009),頁197-236。10. 游智勝,〈從大港集中邁向小港分散:1930年代臺灣總督府築港政策轉變之背景〉,《臺灣文獻》,65:3(2014.9),頁267–305。11. 楊晴惠,〈由展覽會、港祭、紀念日看日治時期高雄海港意象的形塑〉,《高雄文獻》,8:2(2018.8),頁7-45。12. 趙祐志,〈日據時期高雄地區企業的發展〉,收錄《高雄歷史與文化論文集第三輯》(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6),頁123-208。13. 劉素芬,〈日治初期台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收錄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 (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頁637-694。14. 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國史館館刊》, 47 (2016.3),頁1-46。15. 劉碧珠,〈打狗小漁村的稅變:從鐵道、築港到市區規劃〉,發表於高雄國際論壇(未公開),2018年8月5日。16. 戴寶村,〈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路聯結營運〉,收錄戴寶村,《海洋台灣歷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8),頁231-266。17. 戴寶村、吳子政,〈日治時期高雄港之海陸聯結營運(1895-1945)〉,收錄杜劍鋒、林明璋、吳子政、張守真、楊玉姿、戴寶村、檜山幸夫等,《高雄港建港10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8),頁123-126。18. 謝濬哲,〈從打狗到高雄:日治時期高雄港的興築與管理(1895-1945)〉,《臺灣文獻》,62:2(2011.6),頁211-244。四、 學位論文1. 李淑芬,〈日本南進政策下的高雄建設〉,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2. 曾鷰斐,〈日據高雄築港對高雄地區之影響─以人口與產業為中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3. 游智勝,〈日治時期臺灣沿岸命令航線(1897-1943)〉,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4. 鄭智哲,〈日據時期台灣的海洋貿易政策發展-以大阪商船會社與日本郵船會社的營運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5. 蕭明禮,〈戰爭與海運-戰時南進政策下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的海運事業〉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4。6. 蕭采芳,〈1930年代後期的高雄港與軍需工業〉,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7. 戴寶村,〈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 : 清末至日據時期(1895-1925)〉,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8. 謝濬哲,《國家與港口發展—高雄港的建構與管理(1895-1975)》,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8。五、 專書1. 王御風,《高雄社會領導階層的變遷》 (台北:玉山社,2013)。2. 王御風、吳孟青、杉本藍、許聖迪、黃于津,《和風吹撫的港市—打造高雄日人的故事》(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7)。3. 吉田俊哉著,蘇碩斌、林文凱、陳韻如、李衣雲譯,《博覽會的政治學》 (台北:群學,2010)。4. 呂紹理,《展示台灣》 (台北:麥田,2011)。5. 張守真、楊玉姿,《陳中和新傳》(高雄:麗文文化,2014)。6. 許玲齡,《太子爺興外境:神威遠播三鳳宮》 (台中:晨星,2016)。7. 郭麗娟,《高雄找廟趣》(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2)。8.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 (台北:遠流,2008)。9. 趙祐志,《日據時期台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 (台北:稻鄉,1998)。六、 資料庫1.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viewer.q_authStr=1&viewer.q_fieldStr=allIndex&viewer.q_opStr=&viewer.q_valueStr=%E9%99%B3%E6%BA%AA%E6%B3%892. 中研院近現代人物資料整合系統: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3.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查詢系統:http://collection.khm.gov.tw/4. 〈全島實業大會展望〉資料網站:http://chengwen.com.tw/tc/cat/tai/jap/jap3/jap124.htm5. 台灣日日新報檢索系統:http://rrxin.lib.nccu.edu.tw/cgi-bin2/Libo.cgi?6.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https://tm.ncl.edu.tw/7. 台灣人物誌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七、 日記1. 近藤正己、北村嘉惠、駒込武編,《内海忠司日記1928-1939 : 帝国日本の官僚と植民地台湾》(京都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12)。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229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