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莊國榮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謝之晨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Hsieh, Chih-Che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謝之晨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sieh, Chih-Che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0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Mar-2020 11:19:4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Mar-2020 11:19:4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Mar-2020 11:19:4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25602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9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公共行政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25602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各直轄市、縣(市)因應2011年《國民教育法》第十條修正,陸續設立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後《學生輔導法》於2014年正式施行,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被賦予更專業、多元的職責。由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任務多元且繁雜,更是影響學生輔導工作推行成效之關鍵,特別是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有其組織編制、人員編制、管理方式、行政及專業運作模式與資源等影響因素,進而形成不同之發展特色與限制,亦即不同的組織及運作模式會發展出不同態樣的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爰此,本研究以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組織及運作方式」作為研究焦點,探究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組織定位、人員編制情形及其薪資福利、運作模式及經費來源為何?以及影響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成效之關鍵因素為何?本研究將研究主體限於「直轄市、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法」、「文獻分析法」及「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探究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組織及運作方式,梳理現行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定位、人員編制、運作模式及經費來源等情形,並討論影響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執行情形之影響因素,主要之研究發現為:一、「組織定位明確」有助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推行業務;二、「人員穩定」有助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推行業務;三、「因地制宜的運作模式」有助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推行業務;四、「經費來源穩定且充足」有助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推行業務;五、「所處環境越予以支持」越有助於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推行業務;六、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資源整合能力」越強越有益;七、「服務內容與職能相稱」始能發揮職能。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I表目錄 VI圖目錄 VII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 1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第三節 研究問題界定 5第二章 文獻回顧 7第一節 學生輔導及學校輔導簡介 7第二節 我國學生輔導政策概述 18第三節 政策執行理論 31第三章 研究設計 43第一節 研究流程 43第二節 研究範圍 44第三節 研究方法 45第四節 研究架構 48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49第一節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組織定位 49第二節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人員編制及其薪資福利 53第三節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運作模式及經費來源 78第四節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之執行情形及影響成效之關鍵因素 85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3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5第三節 結語 127第四節 研究限制 128參考文獻 129圖目錄圖1、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資源整合示意圖11圖2、WISER三級學校輔導工作模式20圖3、WISER「以學生為本」的生態輔導資源圖25圖4、本研究流程圖43圖5、本研究架構圖48圖6、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架構圖53圖7、彰化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架構圖54圖8、金門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架構圖54圖9、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個案管理服務標準作業流程圖93圖10、彰化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轉介流程圖94圖11、金門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服務流程圖9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61529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25602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學生輔導工作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專業輔導人員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政策執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組織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組織及運作方式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Student Counseling Center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方惠生、戴嘉南(2008)。彰化縣專業諮商人員介入國小校園輔導工作實驗方案評估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8,89–121。王煜凱、吳忻哿(2018)。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教育實習與實務現場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223-226。王麗斐、李旻陽、羅明華(2013)。WISER生態系統合作觀的雙師合作策略。輔導季刊,49(3),2–12。王麗斐、杜淑芬主編(2013)。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王麗斐、杜淑芬(2009)。臺北市國小輔導人員與諮商心理師之有效跨專業合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1(S),295 – 320。王麗斐、杜淑芬、趙曉美、(2008)。國小駐校諮商心理師有效諮商策略之探索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3),413-434。王麗斐、杜淑芬、羅明華、楊國如、卓瑛、謝曜任(2013)。生態合作取向的學校三級輔導體制:WISER模式介紹。輔導季刊,49(2),4–11。王麗斐、羅明華、楊國如主編(2013)。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王麗斐主編(2019)。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臺北:教育部。王麗斐主編(2019)。國民中學學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第二版)。臺北:教育部。丘昌泰(2013)。公共政策-基礎篇(第五版)。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刑志彬(2009)。心理專業人員協助學校輔導工作之參與經驗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江美彥主編;楊雅婷、傅瓊玉、蘇瑛晶、陳瑞霞、林曙平(2018)。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106年度工作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何金針、陳秉華(2007)。臺灣學校輔導人員專業化之研究。稻江學報,2(2),1-18。吳定(2017)。公共政策(二版)。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吳怡珍(2015)。別讓國家喪失更多人才-孩子的心靈誰來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92-194。吳芝儀(2008)。〈學生輔導法的研擬與影響〉,輔導季刊,44(3),34-44。吳昭儀(2009)。國民中學輔導教師之角色實踐。輔導季刊,45(2),30-36。吳富娟、陳志賢、溫雅惠(2012)。心理師與社工師跨專案合作之研究。現代桃花源學刊,1,33-52。吳東柏(2006)。政策執行成效之研究-以嘉義市垃圾強制分類政策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李阿丹(2007)。國小校長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實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北。李憶茹(2018)。探究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之心理衛生推廣現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彰化。兒童福利聯盟(2004)。2004年臺灣「心貧兒」現象觀察報告。2019年12月9日,取自:https://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218林秀俐(2015)。難為了「兼任輔導」老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149-151。林佩君(2006)。學校社會工作師和教師專業合作歷程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俊傑、謝文英(2017)。以教訓輔三合一學生輔導模式探討偏鄉地區國中生藥物濫用輔導之問題及策略思考。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3),67-102。林郁倫、陳婉真、林耀盛、王鍾和(2014)。心理師校園駐區服務的困境、需求與挑戰-由臺北市國中輔導人員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36(1)。37-64。林家興、洪雅琴(2002)。專業輔導人員參與國中輔導工作的概況與成效。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林家興、洪雅琴(2002)。學校人員對國中輔導工作及專業輔導人員試辦方案之評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4(1),83-102。林淑華、吳芝儀(2017)。美國學校輔導諮商發展史及對臺灣學校輔導工作之啟示。輔導季刊,53(2),48–59。林萬億、黃韻如等(2010)。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第四版)。臺北:五南。林萬億主編(2012)。學校社會工作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林萬億(2004)。現代教育論壇「心理師法衝擊下的學校諮商輔導工作的因應」研究會手冊。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林萬億(2011)。校園欺凌與臺灣學校社會工作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35,5-25。林鍾沂(2018)。行政學:理論的解讀(增訂二版)。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林水波、陳志瑋(2000)。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37-280。徐芸萱(2015)。國中輔導教師如何突破與導師合作困境之經驗歷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臺北市。高惠琳(2015)。輔導工作必須成為團隊工作。張老師月刊,448,64-68。張祐瑄(2016)。輔導諮商人員的倡導之路:以《學生輔導法》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張麗鳳(2007年11月)。學校輔導工作團隊的分工與合作。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第三屆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嘉義市。教育部(編)(2012)。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工作資源參考手冊。臺北:教育部。莊國榮、方惠生(2019)。強化學生輔導體系及建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體系之研究(結案報告初稿)。教育部委託研究計劃,未出版。許育光(2011)。國小輔導教師之實務培訓與督導需求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4(2),99–127。許瑛玿(2009)。參加發展社會工作師與諮商心理師在實務上之分工與合作專題講座之我見。輔導季刊,45(3),38-48。黃鐘山(2019)。中市國中生疑遭霸凌跳樓 洪慈庸:3關鍵問題待釐清,2020年1月12日,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771878。郭佳音(2015)。學生輔導法立法過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佳慧、林惠賢、李碧玉(2012)。生態系統理論於社區健康評估之運用。護理雜誌,59(2),99-105。陳佩儀(2016)。以相對優勢理論探討桃園市國中輔導教師之員額編制與工作職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1-114。陳佩儀(2016)。以相對優勢理論探討桃園市國中輔導教師之員額編制與工作職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1-114。陳幸宜(2012)。導師如何知覺與輔導教師在學生輔導合作上的成功合作歷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秉華主編(2017)。多元文化諮商在臺灣。新北市:心理出版社。陳秉華主編;陳秉華、郭崇信、陳金燕、黃光國、曹惟純、葉光輝、余安邦、李佩怡、趙文滔、許維素、吳熙琄、劉安真、李開敏、邱珍琬、趙祥和、游以安、姜兆眉(2017)。助人專業合作的鏡映與省思:從社工師觀點看諮商心理師於學校輔導場域的專業實踐。輔導與諮商學報。38(2)。53-74。陳姚如、張麗鳳(2007年11月)。教師課稅後改善學校輔導架構與引進社工師、心理師必須雙管齊下。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第三屆中小學輔導與諮商學術研討會,嘉義市。陳姚如、莊懿楨、張麗鳳、陳武雄(2008)。專業熱忱與行政體制的結晶-建置高雄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以協助校園心理諮商的經驗分享。學生輔導季刊,106,153-165。陳婉真、黃禎慧、侯瑀彤、江守峻、洪雅鳳(2018)。心理師與學校輔導合作經驗初探:北部地區心理師之觀點。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5-44。陳姝君、劉漢麟(2010)。涉隱匿校園霸凌,八德國中校長停職,2020年1月12日,取自:https://news.pts.org.tw/article/166881?NEENO=166881。黃政傑(2013)。中小學教改新方向。新北市:冠學文化出版社。黃惠惠(2005)。助人歷程與技巧(新增訂版)。臺北:張老師文化。黃婉萍主編;劉姿君、傅瓊玉、蘇瑛晶、林曙平(2016)。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104年度工作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楊馥榮(2016)。國小輔導教師樂在工作--專業承諾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119-124。廖鳳池(2005)。學生輔導法立法與我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的未來展望。現代教育論壇,15,11-16。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編)(2014)。專任專業輔導人員實務工作手冊。臺北: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趙文滔(2015)。中小學輔導教師跨系統合作之成功經驗探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9,1–31。趙曉美、王麗斐、楊國如(2006)。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國小校園服務方案之實施評估。教育心理學報,37(4),345–365。趙守博(2014)。台北捷運大學生隨機殺人事件之省思及建議,2020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3/13823。劉仲成(2016)。《學生輔導法》的立法過程與內涵及其影響。教育研究月刊,264,4-20。劉仲成(2016)。《學生輔導法》的立法過程與內涵及其影響。教育研究月刊,264,4-20。潘文忠(編)(2014)。103國民中小學校長儲訓班個案研究彙編。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蔡妙卿(2017)。國民中學輔導教師與特教教師間跨專業合作現況與能力需求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臺中。鄭安伶(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輔導工作及學生輔導觀點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鄭硯文主編;劉姿君、吳姿瑩、王雅芬、林曙平(2015)。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103年度工作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蕭文、田秀蘭主編(2018)。臺灣輔導一甲子。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薛存鎰(2015)。臺南市流浪犬捕捉、絕育、回置政策執行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羅雅齡主編;楊雅婷、傅瓊玉、蘇瑛晶、林曙平(2017)。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105年度工作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羅雅齡主編;楊雅婷、陳瑞霞、林曙平(2019)。臺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107年度工作成果彙編。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277 | en_US |